高一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优秀21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下面给您带来地理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地理的教案 1

设计思路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线索,开展案例讨论活动,让学生作主角,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争辩,做出决策和选择,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贯穿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线,借助CAI课件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区内发展扩展到区际间的联系和发展,更好的完成知识的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使学生了解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绘制简图表示新疆地区地形分布特点,初步培养学生绘制简图反映事物分布的技能。

3、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初步学会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教科书呈现的资料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的阅读、分析、归纳、提炼等思维过程,发现并总结本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独特的环境特征,初步找出本地区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的解决途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

2、在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保护环境。

教学策略

对高山、荒漠与绿洲和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教学主要采用地图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对潜力巨大的能源开发主要采用讨论法、讲述法。

教具准备:CAI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媒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展示:维吾尔族姑娘穿着民族服饰的图片请大家辨认一下,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学生齐答;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讲授新课:

高山、荒漠与绿洲承转讲述:新疆地处祖国的西部边陲,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首先让我们来认识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一)自然环境特征展示:中国政区图

链接:地形与城市分布示意图活动问题:

1、描述新疆在中国的位置特点,找出与新疆相邻的国家有哪几个。

2、找出横亘于新疆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列山脉,说出它们的走向。

3、找出新疆的两大盆地及其分界山地。

4、将上述山地和盆地在第41页新疆轮廓图中画出(用铅笔)。

学生读图画图,教师巡回指导画图方法。(学法指导)

教师总结:新疆的地形特点可以用“三山夹两盆”来概括。学生读图回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从东北向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八个国家相邻,是我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北部有西北——东南向的阿尔泰山,新疆唯一的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此。中部有东西向的天山。南部为包括多条山脉组成的东西向山脉昆仑山。

天山把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两大部分,南为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平方千米,为世界最大内陆盆地。盆地中有面积达32、4万平方千米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新疆北部为准噶尔盆地,盆地中有古尔班通古特沙� 学生学画示意图。

(二)独特的环境特征承转讲述:新疆两大盆地内都有面积广大的沙漠,新疆之所以沙漠广布,与新疆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

活动:请大家在中国政区图上量算新疆南部距印度洋、新疆东部距太平洋的直线距离。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比例尺公式。

讲述: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新疆距海洋遥远,加之重重山岭阻挡和高原的屏障作用,使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很难到达新疆内陆,导致新疆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突出特征是冬冷夏热,日照长,温差大,降水少,蒸发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50mm以下。学生量算,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计算结果:新疆东距太平洋达2500千米,南距印度洋1600千米,距海洋遥远。

(三)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呈现: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与绿洲图提问:请大家读图回答以下问题: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分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

归纳讲述:由于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内部(据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测定,亚洲大陆的“心脏”——地理中心位于新疆乌鲁木齐郊区的乌鲁木齐县永丰乡包家槽子村),距海洋遥远,导致干旱少雨,因此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冰川融水。在冰雪、冰川融水的滋润下,在盆地的边缘山麓地带出现了许多绿洲,新疆的人口、城市等也就集中分布于这些绿洲地区,冰川冰雪融水还孕育了一些内流河。在这些河流沿岸也分布有城市、人口等。交通运输是加强人类活动联系的主要方式,方便了人民生活,因此交通设施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密不可分,多沿盆地边缘分布,将人口、城市和经济活动集中的绿洲联系起来,既靠近水源,也带动了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生活,但是新疆各绿洲之间相距遥远,这势必导致新疆的物流、人流不畅,信息通达度较差。

地理的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平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

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安排:

二课时(黄河的概况及� )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播放录像):

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师:是啊!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多么想去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啊!

评价、反思:学生情绪一下子高涨,迫切需要去了解黄河。

滔滔黄河

板书:一、黄河的概况

活动一:

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并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49几个活动题,代表上台指图讲解,其他的同学纠正

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教师及时板书。

在此活动之前,学生用素描的形式画出《黄河流域图》,教师将全班同学收集的有关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学的精美课件,在学生上台讲解黄河的概况时,适时展现。如在《中国的地形图》上动画闪烁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在《中国政区图》上动画闪烁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在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上动态显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段情况。

评价、反思: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以及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成果的展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兴趣高涨。

活动二(分组讨论):

接着大屏幕上展示有关黄河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师:是啊,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北大地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够具体指出是哪些?

由于有前面的知识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以下几点:

板书:二、黄河的奉献

塑造平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

评价、反思: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三:

接着学生代表结合相关的景观图片,指图一一讲解。

生:黄河冲出青铜峡后,水势变缓,在干旱的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和“塞外江南”的河套平原,在下游地区又塑造了广阔的华北平原。(在流域图中,配上相应的景观图片。)

生:请看大屏幕上的《中国地形图》,我们发现黄河的中上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所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如此丰富的水能资源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却付之东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黄河的中上游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课件展示沿途主要水电站的景观图片,让学生知道梯级开发成串分布的特点。)

生:这些水电站和水利枢纽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而且还提供了便利的灌溉。而首先揭开引黄灌溉历史的是宁夏平原。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修建了许多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使黄河流域的面积大大增加。(课件展示宁夏平原灌溉渠道图片和刘家峡水库图片。)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黄河的源流概况和黄河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以及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能力。

课后活动:

学生分组收集有关黄河忧患和治理方面的资料,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撰写小论文“假如我就是水利部长……”。

地理教学教案 3

教学目的

1、了解地势的概念,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掌握三级阶梯的界线。了解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地势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3、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地形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为主。

教具

中国地形图,中国阶梯状示意图的投影片,中国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为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就该学习我国的自然地理特征。请问,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根据大家在世界地理学习中的经验,说说应该先学习哪个地理要素呢?(地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我国的地形情况。

学习新教材

第二章 中国的地形 [板书]

第一节 地形概况 [板书]

[读图练习] 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然后沿北纬32°纬线画一幅东西方向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请一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画一幅示意图。

[提问] 通过对地形剖面示意图的分析,说出我国地形高低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西部高,东部低,由西向东像阶梯似的一阶一阶地降低的。)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板书]

1.地势的定义: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三级阶梯各自的海拔高度、主要地貌类型及阶梯间分界线的山脉名称。(学生回答后,教师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内)。

2、三级阶涕的概况 [板书]

注:括号内为要填写的内容。

[教师讲解] 我国大陆上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东延伸就进人了海洋。这部分被称为大陆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较浅的蓝色表示大陆架。

[读图练习] 读“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大陆架的分布状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板书]

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的全部海底,东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

[过渡] 前面我们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的总体趋势,下面我们来具体地分析一下我国地形的特点。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板书]

[提问] 什么叫地形?地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地形是指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具体形态。根据海拔高度和形态大致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种类型。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看“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都有哪些地形类型?(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各种类型都有。)

1、五种地形齐全 [板书]

[分析示意图] 让学生看课本第12页“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说出哪种地形最多,哪种最少?(山地最多,丘陵最少。)

[教师讲解] 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 那么大家再根据“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来分析我国地形类型的组成时,就可以看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2、山区面积广大 [板书]

[小结] 地形种类齐全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这种地形特点对我国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3、地形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

[讨论]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教师归纳] 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有利条件:广大的山区为我国发展旅游业和采矿业提供了条件。不利方面:平原面积少不利于耕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崎岖的山区又使交通不便。

复习巩固

[填图练习] 在“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的空白图上,填注三级阶梯、主要地形区、阶梯间分界的山脉。

[思考] 根据我国地势的特点,说明我国哪些地区水能资源可能最为丰富,其原因是什么?

教案说明

地形概况一节主要从整体讲述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揭示我国地形分布的基本规律,在全章起着重要整体控制的作用。但是全节知识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本教案主要采用了指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具体的做法例举说明如下。

1、让学生画出地形剖面图的简化示意图。初看起来,让学生画地形剖面示意图好像过于简单,也不必要。但是真的让学生画时,他还必须花费一定的精力、认真思索才能完成。因为这里需要学生对原剖面图作一次仔细的分析,还要他考虑简化示意图的绘图的方法。通过这样一画,学生对我国三级阶梯的地势分布特点认识更加深刻;同时还提高了他们抽象、概括图象知识的能力,进而有益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读图、填表。在学习我国三级阶梯具体特征时,教案中使用了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与“中国地形图”并填注表格的方法。这一方法除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作用外,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将示意图与地图结合使用,既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知识,又拓宽和提高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其二,用表格概括、总结学生口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并提高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

3、 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对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一类知识,学生已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接触过。所以通过讨论的方法,让他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是可以获得完整的知识的。

板书设计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的概念

2、三级阶梯的概况

3、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4、我国地势对降水、河流的影响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五种地形齐全

2、山区面积广大

3、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理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能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指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位置,并说出各自的边界山脉。知道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主要特征。

2.知道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分布的共同特点。学会用比较学习法比较同类地理事物,并能在比较中抓住重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范文,自然条件复杂,并能清楚地知道复杂自然务件的优势与不足。

教学重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位置及特征。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图”,各高原景观图,各盆地地形示意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指“中国地形图”,请学生回答:

①我国地势特点是什么?

②请同学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各阶梯的界限山脉。

③根据“中国地形图”说出第一、第二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类型。

【教师点题】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我国的高原和盆地。

【板书】第三节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教师引导】首先,大家看各个高原在我国所处的位置。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第二,大家再看各个高原的边界山脉及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

【教师引导】看课本上的景观图及课文,还可以给学生看关于四大高原风光录像片,观察四大高原有何特点。

【教师提问】在读“中国地形图”时,同学们是否思考过一个问题:我国四大高原在地形特征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概括】海拔较高,顶部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峻的广大地区,就是高原。

同学们再观察“中国地形图”。

总结一下四大高原的不同点,要求学生讨论后填写表格。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概括补充】

【板书】第三节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一、四大高原

【投影】

【教师引导】为什么各个高原又有着如此大的差别,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1页“读一读”,在解释黄土高原成因的同时,简单介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成因及其它特点,以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求知欲。

【教师引导承转】在第一、二阶梯上,除高原外,还有四大盆地。

【板书】二、四大盆地

【引导学生】指地形图,请学生想象盆地的形态。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根据地形图,指出各盆地的外围山脉。

同时看课本第32页各盆地分布示意图,并对照“中国政区图”,判断各盆地所在的省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概括补充】

【投影】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2~33页,总结各盆地特点、并填表。

【教题概括补充】将表格补充完整。

【教师引导】比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特点。请学生思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大部分高原、盆地地区,或高寒,或沙漠广布,或地面崎岖、沟壑纵横。总之,它们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这些地区目前仍是我国经济相对贫穷落后有待发展的地区;但由于其自然条件独特,在近些年也充分展示了发展潜力,如塔里木盆地的石油、柴达本盆地的钾盐、青藏地区的'牦牛、内蒙古的畜牧业、四川盆地的农业以及新疆、内蒙、云南等边境地区的边境贸易、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若能加大这些地区的经济、人力投入及交通建设,昔日偏僻、落后的地区将在不远的将� 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教师总结】总结本课重点内容。

小资料

①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峻最年青的高原。具有世界上湖面最高、范围最大、数量最多的高原湖区,大部分湖面海拔在4100~5000米之间,如纳木错湖面海拔4718米,有天湖之称。

②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分布广、类型多、形态奇特,尤以云南路南石林、贵州的奇峰异洞闻名于世。由于构造上升和河流强烈切割,致使山高谷深,地形崎岖,人们多用“地无三里平”来形容这个高原的地貌景观。

地理的教案 5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赤道,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五带的划分》

2.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地理的教案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电视台播放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

2.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图。

3.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

2.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

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教学媒体

录像机、投影仪,卫星云图(挂图或放大的照片),城市天气预报常用天气符号图(可制成板图、挂图或投影片),城市天气预报图(挂图或制成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初一地理课所学习过的知识,来说说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复习已有的旧知识引入新课)。

【概括总结】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具体状况。例如,今天的上午温和晴朗、无风,中午刮起了北风,气温有所降低。这说明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天气预报是指气象台、站对各地的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以及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所发布的预报。

【启发引导】由于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对天气进行预报。你能说说天气预报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回答】由于天气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而天气状况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方面和生产建设一些部门关系十分密切,如人们出行穿衣、乘车,农作物耕作,城市建筑业等方面。所以,天气预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多次播放天气预报,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地理的教案 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分布。

2.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技能及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盂点】

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

【教具准备】

1.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挂图)

2.用投影胶片或小黑板绘制下列图表:

(1)中国轮廓空白图及分别绘有三组山脉的复合投影片(若用小黑板,山脉走向先用暗线绘出)。

(2)绘出下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安排一课时,四年制可安排1.5课时,利用后面半个课时让学生做有关的读图、填图练习。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挂好“中国地形图”。

[讲述]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它们像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交错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讲述应放慢速度,边讲边指图,指图顺序应与下边要讲的三组山脉走向一致)。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哪些著名山脉?请在图上找一找。(学生议论、看图)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主要山脉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读图讲解] 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我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图3·5),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脉多按一定的方向延伸成带状。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为走向。我国主要山脉按它们的走向,大致可分三组。这就是东西走向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弧形山脉(教师应再次正确指图)。

[板书]1.东西走向的山脉

[展示图片] 打出中国轮廓图的投影,将绘有东西走向三列山脉的投影片叠加在中国轮廓图上(或在空白轮廓图上加绘东西走向的三列山脉)。

[讲述] 东西走向的山脉从北向南共有三列,它们是: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请同学们在课本图3·5上用红笔描出这三列山脉。

[板书] 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

南岭

[指图回答] 教师在中国地形挂图上依次指出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让学生齐声答出山脉名称;教师说明山脉名称,让学生在图上正确指出其位置。

[展示图片] 取走绘有东西走向山脉的投影片,换上绘有东北—西南走向山脉的投影片。(或在空白轮廓图上再加绘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

[板书]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指图讲述]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也有三列。最西边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大行山—巫山—雪峰山。

[提问] 还记得这是什么界线吗?(学生回答: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分界线)

[指图讲述] 位于中间的一列是长白山—武夷山。第三列,也就是最东边的 请同学们在课本图3·5上也用红笔描绘这三列山脉。

[板书]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指图回答] 教师指图,学生答出山脉名称。

[板书] 3.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读图] 请同学们在课本图3·5上找出喜马拉雅山,并用红笔描出。

[讲述] 喜马拉雅山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同印度、尼泊尔等国边境上,它是由几列平行山脉组成的一条巨大山系,东西绵延长达2400千米,中段向南凸出略成弧形(指图要准确)。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伟高大的山脉(让学生看图3·6)。珠穆朗玛峰耸立在我国与尼泊尔边境上,海拔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同学们可以从课本前面的彩图5中看到它的雄姿。

[练习] 请三位同学依次到黑板前指图说出山脉名称(学生依次指图,相互补充、划正)。

[提问] 请同学们在图3·5上找出阿尔泰山、祁连山、横断山脉,并请一位同学到挂图前指出这些山脉的位置,再说说这些山脉各自是什么走向。(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纠正)

[讲述] 我国高大的山脉中,有东西走向的,有东北—西南走向的,有呈弧形的;还有南北走向的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讲述应慢,便于学生跟随教师回忆所讲内容)。这些不同走向的山脉,好比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它们构成了“地形的骨架”。

[板书] 二、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讲述] 不同走向的山脉交织成的地形骨架把我国地表分隔成许许多多地形区(指图),各地形区内分布着相对低下的地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中国地形图”,看看各地形区内有些什么地形?(学生议论、分析地图)

[练习] 出示绘制的表格,请学生根据表格中所列的山脉,对照“中国地形图”,找出它们两侧的地形区名称,并把答案填入表中相应的空格内。(学生填表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用个别提问的方法共同订正答案。)

(复习巩固)

在我国山脉分布填充图上,注出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教师应要求学生按课堂所讲述的顺序一一填写,提示学生沿山脉走向正确填写山脉名称)

(布置作业)选做复习题1、2。

【板书设计】

地理教学教案 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自然带的含义并掌握陆地自然带分布的基本规律及主要自然带的气候植物的一般特点及代表动物。

2.在运用已学知识认识自然带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综合各自然要素特征,形成整体的环境特征的认识方法。

3.通过学习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的乐趣,并初步明确地球上的生命对自然界的依赖以及相互影响的关�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主要自然带的分布及特点,难点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用具 各自然带的景观图片,教学投影片(或教学挂图)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教学提纲

一、自然带及标志

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1.主要自然带特点与分布。

2.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 在电影片、电视片中或生活中,你注意到了不同地区的森林树木的叶子有什么不同吗?(有的地方树的叶子小,像松林,有的地方叶子大;有的地方叶子常年是绿色的,而有的地方叶子在冬天要枯落。)

[教师总结和讲述] 森林的分布也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征。地表的'植物和动物的分布都受气候条件的制约。由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形成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构成自然环境的各地理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世界各地气候有明显差异,陆地的自然环境也有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多呈带状分布,所以叫自然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

(板书)

一、自然带及标志(板书)

[提问] 请比较自然带与气候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区别:气候带只反映气候规律,自然带反映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构成的自然环境整体。联系:气候是构成自然带的最活跃的因素,气候带是划分自然带的基础。)

[提问] 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什么?(植物。)

[展示景观图] 温带沙漠、热带雨林、南极企鹅。

[提问] 通过这几幅图,请分析气候条件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什么?(沙漠干旱,所以少植物,动物有适应干旱特征的骆驼。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优越,植物茂密,叶大。动物多。企鹅生活在南极,能耐严寒。)

过渡 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下面我们学习自然带的分布及特点。

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板书)

1.主要自然带的特点与分布

[展示教学挂图]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展示景观图] 热带雨林

[提问] 在挂图上指出热带雨林的位置,结合景观图分析热带雨林气候、动植物有什么特点?(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植被茂密,有许多藤萝。动物有树上栖息的猩猩、猿猴,河湖附近的河马、大象。)

[教师总结] 除同学回答外,热带雨林内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热带雨林是常绿林,四季都生长,有大片原始森林。

[展示景观图]热带草原

[提问] 在挂图上指出热带草原带的位置,分析气候、动植物等有哪些特点?(分布在热带雨带的两侧或一侧。降水少于热带雨林。地面树木稀疏,长着较高的草。动物有长颈鹿、斑马等植食动物,狮、鬣狗等肉食动物。)

[教师总结] 热带草原带也叫热带稀树草原带,全年降水少于热带雨林带,而且分为干湿两季。干季少雨,大部分树木落叶,草也干枯,动物要向有水草处迁移。

(依照以上问答总结方式,继续学习热带沙漠带等自然带。此略。)

2.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教师讲述] 上述自然带没有明显的界限,总是由这一地带逐渐过渡到另一地带的。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农村,自然带的天然森林,草原多被人工建筑物和农田所代替。

[练习] 总结刚才讲述,以北半球大陆为例,填写下列空格,表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括号内的文字即为应填写内容。)

地理的教案 9

一、产生昼夜交替

1、原因:地球自转

2、周期:________时,叫做1个__________。

3、意义:

①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____________,被用�

②太阳日时间不长,保证了地球上_____________的生存和发展。

二、产生地方时:

1、地方时

定义:因_____________而不同的时刻,�

成因:地球自转。

地方时差:经度隔15°,地方时相差________小时。

计算方法:向东加地方时差,向西减地方时差。(备注:东、西确定方法:同是东经度,经度大的在东,经度小的在西;同是西经度,经度小的在东,经度大的在西)

2、区时(标准时):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_____个时区,各时区都以_______的地方时为该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______小时。

3、特别计时法:

半区时: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时区的边界线的地方时,如:印度采用____。

东部区时:采取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如朝鲜采用______区。

统一区时:统一采用一个时区的区时,如我国统一采取北京所在的_____区时,(即东经_______的地方时),称为_________。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向规律:在北半球向_______偏,在南半球向______偏,赤道上无偏向。

2、成因: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_________力。

地理的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描述巴西种族构成复杂的原因。

2.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巴西种族构成复杂的原因,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巴西种族构成复杂的原因。

难点:巴西种族构成复杂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被称为“世界咖啡王国”的是哪个国家吗?就是我们上节课认识的国家——巴西。在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巴西是一个人种大熔炉国家,其实巴西还是一个工农业大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节内容: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巴西概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顾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

【学生活动】巴西位于南美洲,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热带雨林广布,气候湿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提问:巴西的国土面积以及人口分别是多少?

【学生活动】巴西国土面积约852平方千米,人口1.91亿(20xx年),是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2.巴西的人种与文化

【教师活动】出示《巴西的移民》、《巴西的人种构成》图,让学生仔细观看并按照地理学习小组,进行为时5分钟的小组讨论,描述巴西人种的组成以及巴西人种结构复杂的原因。

【学生活动】巴西人种中白色人种和混血种人占比最大,也有一些黑种人、黄种人和印第安人。由于历史原因,巴西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所以构成了现在较为复杂的人种构成。

【教师总结】巴西人口种族构成十分复杂,印第安人是当地的原住居民。1532年,葡萄牙殖民者来到这里,在以后的'数百年间,来自欧洲、非洲、亚洲等不同种族的人们纷纷踏上这块土地。由于各种族相互通婚,混血种人的比例不断增加。

【教师活动】在这样的民族大融合下,巴西的文化会有什么样的特点?

【师生总结】巴西作为世界民族的大熔炉,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与发展,形成了多元的巴西文化。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解决课前疑问:巴�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关于伊泰普水电站的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它对巴西发展工业有哪些影响?

四、板书设计

高一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地理的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说明我国和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2、说明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3、说出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培养读图分析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

3、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懂得淡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自己的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我国水资源的基本国情;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水资源问题及对策分析。

【难点】

水资源问题及对策。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泰国洪水、云南大旱的图片。包括受灾现状、救灾情况。读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量的洪水没办法利用,许多地方又严重缺水”。由此引入课题: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自主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水资源的概念,淡水资源的种类及占全球水资源的比例。

【学生活动】读教材图3.10“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回答问题。

1、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它与降水量、蒸发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径流量等于降水量减去蒸发量)。

2、水资源最丰富和最贫乏的大洲各是哪个?(亚洲、大洋洲。)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读“中国水资源分布图”,完成以下问题。

1、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有哪些?(空间分布: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时间分布: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

2、导致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什么?(受夏季风和海陆位置的影响)

【小组展示】请1个学习小组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其他学习小组同学补充完善,教师进一步点拨提升。

【规律总结】(1)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2)影响水资源数量的因素:降水量和蒸发量。

(3)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从空间分布上看,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从时间分配上看,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合作探究】展示水资源与人类关系的两组材料,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图”和“西北草原图”,“茅台酒”“青岛啤酒”和“农夫山泉”及其各自的水源地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和教师展示的幻灯片,分析水资源如何影响人类活动?(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2、结合材料和教材P62图3.11“水资源利用的进步”,你得到什么启示?(在科技较落后的时代,人类生产活动主要是靠近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类生产在没有自然资源的地区同样得到发展。)

【小组展示】请1个学习小组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其他学习小组同学补充完善,教师进一

步点拨提升。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合作探究】

结合教材P69案例2——咸海的。忧虑,分析下列问题:

(1)咸海的忧虑是什么?(咸海的面积不断减少)

(2)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这种结果会造成什么影响?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总结。

环节三:巩固拓展

以华北为例,说明水资源短缺产生的原因。从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活动的角度,概括出人类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科学措施。

【规律总结】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开源和节流)。

环节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主要学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同学们课后搜集节约用水的方法并写成小短文。

四、板书设计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途径

地理优秀教案 13

【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宇宙探测的现状和发展,人类认识宇宙的范围不断扩大。

2、了解探测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

3、了解中国在航天方面取得的成就。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归纳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训练学生运用资料、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探测的发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探索精神。

2、通过学习保护宇宙环境的有关内容,认识保持太空清洁的重要性,增强保持宇宙环境的意识。

关于“宇宙探测的发展”的 教学建议

关于宇宙探测的发展,涉及到许多概念:如航天飞机、载人飞船、空间站等等。这些概念不需要学生掌握,若学生感兴趣,或者问到某些相关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给予适当的补充。本期扩展资料有相关内容。

这部分内容关键应该说明这样几点:

一、人类借助越来越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对宇宙的观测范围增加了许多倍。尤其是各种探测器对一些天体的近距离观察甚至直接取样等,使人类对于宇宙环境中的很多天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人类不断增强的宇宙探测能力,不仅仅是满足认识新事物的好奇心,而且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例如空间通信、气象观测、军事侦察、飞机导航、地球资源遥感等。

三、中国在航空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关于这点, 教师可以参考“媒体素材”中的课件类素材。扩展资料也有相关内容。 教师通过这部分 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

当然,人类执著地向宇宙进军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痛苦的灾难。比如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时发生爆炸,7位宇航员全部遇难,成为迄今最大的一次航天灾难。对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世界载人航天大事”,选择性地介绍,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历程是艰难的。

关于开发宇宙的 教学建议

关于开发宇宙这部分内容, 教师可以从本资源库提供的媒体资料着手,让学生从录像中了解一些人类为开发宇宙做出的各种努力。比如如何建立太空生态系统,让宇航员可以更长时间停留在太空。

学生很容易认为,在当前条件下,开发宇宙离我们很遥远,而事实上,人类在这方面已经取得很重要的成果。尤其空间资源是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很理想的资源。而太阳能资源的利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目前很多飞行器和人造卫星都利用太阳能作为能源的供给。发电后送回地球在目前是科学家的设想。对于矿产资源,目前还处在采样分析阶段。但毫无疑问,人类开发宇宙的步伐会越来越快,国际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是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为线索,由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等内容组成。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和宇宙环境的关系。人类探测宇宙的目的是为开发宇宙资源,开发宇宙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宇宙环境的保护,因而在 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开发宇宙资源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本节的知识难度不大,但思想性比较强,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资料或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运用读图、阅读分析资料和讨论等方法,有利于掌握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念 教育。

【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世界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不同小组负责不同的领域。 教师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导入新课】通过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日、月、地的关系,已认识到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然而人类对宇宙的探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探测宇宙的意义是什么呢?

活动】①由学生把课前收集、了解的关于航天发展的资料内容做简要介绍。②阅读教材P11文字和插图,强调学生注意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新”在哪里,并加以说明。

提问】人类借助航天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克服重重困难,穿过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太空,开创了探测宇宙环境的新时代。在进入宇宙太空的新探索中,探测器、探测方式、探测内容和意义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多媒体课件演示】展示相关的航天科学知识。如航天飞机、空间站、宇宙飞船等。

视频播放】播放“人类对火星的探测过程”视频。

视频播放】播放“拓荒者号火星探测”视频。

讲述】通过教材和刚才播放的视频片断,我们了解到,航天飞机的试航成功,使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空间探索进入到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新阶段。这是因为航天飞机能重复使用,是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的飞行器。在轨道上运行时,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航天飞机的出现是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人类自由往返宇宙空间、开发利用宇宙资源成为现实。

多媒体演示】课本“中国向宇宙空间进军大事记”说明我国已步入世界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多媒体课件中介绍我国航天领域的重大事件。

提问】宇宙太空有哪些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如何进行开发?开发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活动】学生分组,根据所了解的知识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议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限于书本内容,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可举实例说明,也可大胆想象未来开发宇宙的广阔前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讲述】美国的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1)确定登月方案;(2)准备了四项登月飞行辅助计划—“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发射9个探测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并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面软着陆;“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发射三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宇航员的飞船。(3)研制运载火箭;(4)进行实验飞行;(5)研制阿波罗号飞船;(6)实现载人登月飞行。这项工程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参加该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这一切说明探测开发宇宙资源需要以强大的国力做基础,以科学技术做支撑,否则是难以实现宇宙空间探测和开发的。

【视频播放】播放“太空殖民”、“太空生命维持系统”、“人类登陆火星”等视频。

【总结】宇宙太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后备空间,在人类面临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探索开发宇宙资源,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宇宙开发离我们并不遥远,目前人类的技术完全能够利用地球周围的资源,如何利用以及什么程度上的利用取决于经济上的可行性。宇宙开发对现在的社会生活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演示】保护宇宙环境部分。

提问】发展航天事业固然重要,但这些空间垃圾,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且体积越来越大,对航天器造成极大的威胁。(可举实例说明对航天器的破坏),太空垃圾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将其清除掉?

活动】学生讨论上述问题,提出清除太空垃圾的必要性和具体清除的办法(发散思维)。

总结】对宇宙环境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保护,重视实现宇宙空间探测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的教案 14

⑴海上生命线:

①“西方海上生命线”好望角航线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美航线

②日本“海上生命线”马六甲海峡波斯湾——东南亚——日本航线

⑵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③海域较封闭,与其他海区交换少。

⑶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大量淡水注入。

⑷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①赤道地区较低: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②副热带海区最高: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⑹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

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⑺盐场区位选择:长芦盐场(天津)、布袋盐场(台湾西部)、莺歌海盐场(海南岛西部)。

①沿海地形平坦,海滩广阔,便于海盐晒制;②降水量少,光照充足,蒸发旺盛。

例:红海沿岸盐田的优越自然条件:

①沿海地形平坦,便于海盐晒制;②处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天气炎热干燥,降水量少,光照充足,蒸发旺盛,有适于晒盐的天气;③临近红海,便于就近获取高盐度海水,原料丰富。

⑻舟山渔场:我国最大的渔场,一年有冬季的带鱼汛和夏季的墨鱼汛两个鱼汛。

成因:①地处台湾暖流和沿岸冷海流交汇点,鱼的种类多;

②长江、钱塘江等入海径流带来大量有机物质和盐类,鱼的饵料丰富;

③大陆架宽而浅,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类的生活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纬度位置适中,为温带海域,且处在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地带。

⑼世界四大渔场成因:

①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②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纽芬兰渔场;

③北大西洋暖流与沿岸冷水流交汇,形成北海渔场;④秘鲁渔场是上升补偿流形成的。

⑽海洋环境保护

a、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

①海洋环境污染: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尤其是工业生产是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另外,海岸活动(如港口工程建设)和海上航线或钻井平台石油泄露等也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②海洋生态破坏:人类生产活动(如工程建设、渔业生产)和海洋污染,以及自然环境变化(如全球变暖)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

b、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①加强环境监测和防治;②增强海洋环保意识;③加强海洋污染治理;④加强对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陆的科学论证;⑤制订综合的、长远的海洋开发规划。

⑾为什么要禁止开采近海珊瑚礁并保护沿海红树林?

①减轻风暴潮的威胁和损失;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③保护生物多样性。

七、农业专题

⑴北方冬季农田为什么可以用烟幕来防霜冻?

答:烟幕主要是co2,它具有吸收地面辐射的作用,以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⑵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一: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影响:

有利条件: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③地形平坦,利于大规模生产;④土质疏松,适于棉株根系向深处伸展。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变式二:孟加拉国人口稠密,在地形、气候条件下,大部分地区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说明该国气候、地形对发展该类型农业的不利影响。

①雨季降水集中(暴雨),地面低平排水不畅,形成洪涝灾害;

②(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在水稻生长需水量大时)如果雨季来得迟、去得早(或降水偏少)。形成旱灾。

⑶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区位分析:

a.青藏高原地区农业生产:

有利条件是:

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

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物质的转化;

③高寒低温,生命活动弱,生长周期长,有利于降低消耗,增加营养物质积累;

④夜雨较多,有利于减少蒸发,让植物充分吸收利用;

⑤河谷地带积温较高,灌溉便利。

主要制约因素:

①降水稀少,水源不足;②地形复杂,温度过低,生长期短;

③经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④地势起伏大,生态脆弱,耕地面积小。

例: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但农作物单产较高,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①光照条件好,植物光合作用强;②昼夜温差大,夜晚植物呼吸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积累

b.南疆(印度河、尼罗河三角洲)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①夏季晴朗天气多,降水稀少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②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③有天山冰雪融水灌溉,灌溉条件便利;④土质疏松,多为沙性土壤,土壤肥沃。(尼罗河三角洲:光热资源丰富、有灌溉水源、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平坦。)

c.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美国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坦开阔;③耕地面积广大;

④土壤肥沃;⑤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③交通便利;④市场广阔;

⑤工业比较发达;⑥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热量不足;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③土壤肥力下降;④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相同点;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较发达;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

③专业化水平不同;④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例: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是什么?①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②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③土壤肥沃,多黑土与黑钙土表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

问题措施

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①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提高黑土肥力;

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保护黑土

森林资源减少、覆盖率降低、质量下降、破坏严重①以�

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消费量大;②交通方便;③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e.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

a、区位因素分析:

区位优势: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充足;生物物种丰富;土地类型多样;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地少人多,开发较早。

农业制约因素:

①受季风活动不稳定性的影响,旱涝灾害频繁,多寒潮、伏旱等气象灾害;

②地形复杂,开发利用难度大,生态脆弱,且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

③红、黄壤为主,有机质含量低,酸性强,土质黏重;

④农业利用的生物品种单一,经营方式极为粗放。

b、综合开发整治和发展方向:

①走立体农业道路,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优势产业;

②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土壤,改革耕作制度和灌溉技术,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③封山育林、育草,控制水土流失,加强生态建设;④促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变化,有侧重地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f.我国水稻种植业: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区位优势分析:

①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g.畜牧业: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区位因素分析:

①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②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h.云贵高原坝子农业和彩色农业:优势是纬度低,水热充足;劣势是地表崎岖,地表缺水,土壤贫瘠。共5页,当前第3页12345

⑷世界部分地区农业:

a.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

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b.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

①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②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③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④加强“南南合作”;⑤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d.混合农业(澳大利亚)生产特点

①农场内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充分保持土壤的肥力,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

③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例:小麦种植的农忙和农闲分别在什么季节?绵羊饲养呢?小麦种植的农忙季节是秋季和春季,农闲季节是冬季;绵羊饲养的农忙季节是冬季,农闲季节是秋季和春季。

e.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f.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a.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②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b.我国牧区存在的问题:靠天养畜,生态破坏,载畜量低,效益低。

c.我国牧区借鉴:人工草场建设;放牧方式;牧区交通条件及加工体系的发展。

⑸ 中国主要的商品农业基地

①九大商品粮基地: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②五大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滨海、沿江平原;黄淮平原;南疆地区

③三大出口商品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洲地带、珠江三角洲

⑹复种指数问题:

①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②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

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③ 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⑺粮食问题:

a.世界粮食问题及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a.世界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粮食地区生产不平衡;②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落后,经济结构单一,人口增长快,贫困问题突出;

③受旧经济秩序的束缚。

b.粮食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共5页,当前第4页12345

①发展农业技术、调整农业结构,努力提高粮食产量;②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发展民族经济;③加强国际合作和对话,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b.中国的粮食问题及对策

a.中国粮食压力产生的原因:

①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粮食需求量大;

②地形复杂,以高原和山地为主,耕地面积比重小;

③土地的生产力参差不齐,农业科技水平整体实力低,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少;

④农业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生产不稳定;

⑤工业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传统粮食种植业的地位下降。

b.粮食压力解决主要途径:

①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②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积极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

③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④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满足人民丰富多样的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人们的食品结构。

c.非洲粮食问题:

a。突出的原因: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自然条件恶劣③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b。采取措施:

①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②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质;③加强民族团结。

d.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

①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

②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

⑻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

①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

② 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⑼农业生态问题①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

③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

④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

⑤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

⑥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

⑦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⑧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

⑽生态农业的优点:

①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产结构,使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彼此结合,相互促进。

②能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生产出高产、优质、无污染的农产品,并确保良好的生态效益。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地理的教案 15

【重点】1.重要的地理位置 2.主要的矿产资源

【难点】经济特点

【教具】南非教学课件

(导入)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国经济结构的单一,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近年来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所以我们一提到世界上贫困国家最多的大陆,同学们都会想到非洲,但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中有一个非常特殊,它的经济在非洲大陆上是最好的,也是目前非洲大陆上唯一富裕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南非。

(讲授研讨新课)

(课件展示)南非的地理位置

(提问)1.南非位于非洲大陆的什么位置?该国的国名同它的位置有没有联系?

2.该国面临哪些海洋?

(简要总结)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三面临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提问)1.南非处于非洲的最南端,这种地理位置在航海上有何意义?尤其是在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之前,南非扮演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2.为什么苏伊士运河开通后仍然后大量的船只通过南非的南部海区?

(引导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大西洋、印度洋间的重要通道

(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好望角)

(讲解)在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前,南非的南部海区是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间的最近通道,经过好望角的航线是沟通东西方的要道,即使是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因其巨大的通航能力,仍然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经过的船只多于10万吨级,西欧1/4的食品、美国1/5的食品均需靠经过此线而获得。同时大型和超大型油轮由于苏伊士运河的深度不足,仍需绕道好望角。这为南非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优越的条件。

(课件展示)好望角

(简要讲解)

(课件展示)开普敦

(提问)由于大量船只经过南非的好望角地区,在此需要进行补给和修整,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这里形成了南非最大的港口,这个港口的名称?它位于南非的哪个方向?

(引导学生读图)世界著名港口,位于南非西南端的。开普敦?

(承转)单是靠航海业不能使南非的经济全面发展,那么南非还具有哪些其他方面的优势呢?

(课件展示)南非矿产在世界地位统计表

(提问)1.南非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都由哪些?

2.储量居于世界首位的矿产是哪些?

(讲解)南非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硅酸盐的储量均居世界首位,尤其是黄金占世界的39%,是名副其实的“黄金之国”。

(提问)南非如何发展自己的经济?

(引导学生讨论)

(总结)利用丰富矿产发展以矿业为主,制造业为辅的工业,成为世界重要的矿产出口国和先进的工矿业国。

(课件展示)南非的矿产分布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约翰内斯堡

(讲解)南非最大的金矿开采和机械制造中心

(承转)南非是非洲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该大陆最富裕的国家,被誉为“非洲之星”。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南非在国家上的声誉却很不好,那时我国与南非也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原因在与当时的南非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抵制。

(课件展示)南非人种统计图

(提问)南非的主要人种有哪些?

(讲解)南非的长期统治者是白种人,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是在南非人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斗争才被废除的。

(课件展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

(讲解)曼德拉的事迹

(设问)我们能够从曼德拉从囚犯到总统的历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南非

1.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

南非最大港——开普敦

2.矿产丰富,经济发达

(1)主要矿产

(2)经济特征

3.南非人民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

地理教学教案 16

一:教学目标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经纬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运用地图,巩固学习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俄罗斯地理位置特点

2.俄罗斯地形特点

3.俄罗斯气候特点

三:教学难点

1.俄罗斯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2.俄罗斯主要地形区

四: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讨论法

3.对比法

五:教具准备

课件,音乐素材,图象素材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伴随着乐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循环播放莫斯科风光图片,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好奇中开始学习。

[教授新课]

课件:俄罗斯

教师:引导学生俄罗斯与苏联的关系,并请个别来学生介绍

学生:……

教师:在俄罗斯以苏联形式存在的时候,它的面积是最大的,同时当它解体后面积仍然是最大的,请同学们思考这说明什么?

学生:国土辽阔等

教师: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国土辽阔的俄罗斯的相关内容

课件:本节课框假结构图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地图册或书本的俄罗斯的地形图,进行以下分析

课件:一位置范围

1.经纬度位置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并分析俄罗斯经度和纬度范围

课件:俄罗斯地形图

闪烁出现经度范围

同时教师请学生归纳因经度广产生的现象

学生:1.跨东西半球

2.跨亚欧两洲

课件:闪烁纬度范围

同时请学生归纳因纬度分布产生的现象

学生: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气候区

课件:2.海陆位置及临国

同时放映出俄罗斯与周围海洋和临国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

课件:二地形特征

同时放映出俄罗斯地形图,请学生总结地势和主要地形

学生……

教师:总结俄罗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以平原和山地为主

地形有:山脉,平原,高原,山地

课件:分别显示所述地形

学生:对以上地形进行特点描述

教师:总结主要地形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课件:重点显示以上主要地形区及相互之间的分界线

教师:从课件放映的分界线承转到河流,进而讲述下面的学习内容。

课件:三:河流和湖泊

同时显示俄罗斯地形图,请学生归纳主要的河流

学生:……

教师:总结主要的河流和湖泊——叶尼塞河,勒拿河,鄂毕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贝加尔湖,里海

课件:重点出现以上河流和湖泊

教师:对以上河流和湖泊进行讲解

课件:练一练地形区与河流和湖泊综合填表题

学生:……

课件:给出正确答案,并重新出图让学生结合图进行记忆

教师:承转:课前我们分析了俄罗斯的纬度位置时我们关注到了,它大部分属于温带气候区,那这个国家总体的气候分布和特征分别是什么呢?

课件:四俄罗斯的气候

同时出现俄罗斯气候气温降水分布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递减

降水——由西向东逐渐递减

课件:气候类型列举

同时出现雅库茨克气温降水图,请学生总结

学生:气候特点——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最新地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1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

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

地理的定义和内涵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

实地考察法

资料分析法

比较法

地图法

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

自然地理: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土壤、植被、自然灾害等

人文地理:包括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分布、文化习俗等

经济地理与城市地理:介绍不同地区的经济活动和城市发展特点

地理与生活的关系

地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理环境对聚落、交通、产业等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

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理是什么?”

简要介绍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讲解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

结合实例讲解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引导学生了解地图的重要性,学习如何使用地图

介绍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

依次介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等分支学科的内容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分析地理与生活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实际应用

组织学生讨论地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理环境对聚落、交通、产业等的影响

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堂互动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见解

总结与作业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点

布置相关练习题或小组研究课题,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四、教学评估与反馈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互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考试与测验:设置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

收集学生反馈: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调整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启发式教学,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同时,加强地图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地图技能。

地理的教案 18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板书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⑴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过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首先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人人教版高中地理旅游资源,分类教案 1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旅游资源

能够正确的给不同的旅游资源分类

掌握旅游资源的特性

能力目标

通过看图,抓住事物的特征,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通过对旅游资源特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优美自然资源的认识,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情感目标

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特性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树立热爱、爱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观点。

培养学生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和个人美的追求志向。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特性。

难点:旅游资源的特性。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观看PPT

老师: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之后你会有一些什么发现呢?这些图片都是我国的一些比较著名的景点,有的是自然景色,有的是古代建筑,有的是一些民族节日。这些都是旅游资源。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同时也可以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旅游资源,以及这些旅游资源都有些什么特性,再给这些旅游资源分一个类。

上课

老师: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什么是旅游资源,大家先说一说你觉得,什么是旅游资源。

(同学回答)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

板书:一、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老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那旅游资源的形成需要哪些必备的条件呢?

板书:2.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老师: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下面同学们讨论一下,�

老师:旅游者之所以愿意去某地旅游,是因为那里的环境对他们具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可能是自然因素,也可能是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也可能是上述多种因素兼而有之。现在,我们来分组讨论下面的题。

活动1.有 这些说法是否全面?为什么?

点拨:这些说法都不够全面。能吸引游客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健身、体育、疗养、宗教、商务公务洽谈、会展、购物、修学、探险、探秘以及其他各种活动,并且具备旅游开发利用条件的事物和现象,都成为旅游资源。

老师:下面同学们根据旅游资源的涵义,完成下表。

自然、人类社会中的事物和因素 是否是旅游资源 判断理由 海市蜃楼 是 自然景观 景德镇陶瓷 是 旅游商品 古民居 是 古建筑 龙舟竞渡 是 人文活动 黄山迎客松 是 生物景观 重要的体育盛会 是 人文活动 大型商贸会 是 人文活动 渔民出海捕鱼 是 人文活动 点拨:表中所列项目均可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

老师:上课的时候,给大家看了一组图片,我们会发现这些旅游景观都各有不同,有的景区以山为俊,有的以水为美,有的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我们就来给这些旅游资源分类。

板书:二、旅游资源的类型。

老师: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看下图。图1. 旅游资源的分类

通过读图,我们应掌握以下知识:

①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景观,主要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

作用: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方面的旅游有重要意义。

②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民俗风貌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作用:更多地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义。

老师:下面同学们分组讨论,并每组给出不同类的旅游资源的例子至少一个

(小组代表发言)

点拨:自然景观的地文景观,如路南石林,水域风光,如杭州西湖,生物景观如黄山迎客松,天象与气候景观,如黄山云海。

人文景观的遗址遗迹,如北京故宫,建筑与设施,如苏州园林,旅游商品,如景德镇陶瓷,人文活动,如傣族泼水节。

老师:很多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综合体。杭州西湖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典型。

我们发现许多旅游资源都是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体。 旅游资源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理环境烘托和造就了旅游资源。在自然景观中,为便于游人观赏,要修建交通、住宿、餐饮、观赏等建筑;前人的游览也会留下文化术景观(碑刻、字画等)。而人文景观无不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很多人文景观所处的自然环境本身就具有游览价值。例如,我国的泰山就是人文景观丰富的自然风景区。

活动2:

“活动”的目的:使学生能区别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利于加深前面所学的旅游资源内涵和类型的认识。

列出当地有哪些自然旅游资源,哪些人文旅游资源?

(学生发言)

点拨:就山东荣成而言,自然旅游资源有成山头、花斑彩石、海驴岛、槎山等,人文旅游资源有圣水观、法华寺、天后宫、西霞口野生动物园等。

谈谈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学生发言)

点拨:自然旅游资源是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历史,往往可以追溯到地质历史时期,以千百万年计算,一经形成,相对比较稳定,变化比较缓慢。自然旅游资源的体量一般较大,往往以构景地貌(如花岗岩构景地貌、喀斯斯特构景地貌、丹霞构景地貌等)作为构架,一般分布在野外。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功能主要集中在观光生态、探险、度假、体育等旅游领域。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人文事物和现象。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历史相对自然资源较短,容易发生变化,也容易遭受天灾人祸的破坏,因此应重视濒危人文旅游资源的抢救和保护。人文旅游资源体量一般较小,要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比较困难,多集中在城市和其他居民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游览、生态、探秘、修学、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旅游领域。

地理的教案 20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

2.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

一是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

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

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

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四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揭晓答案—-印度,转入新课。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印度地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

2.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ge)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

3.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印度人口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表,以问答的形式解决,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从1951年到2000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2.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10年的增长速度。

3.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再做归纳总结。

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我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自然。

印度水旱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水旱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下一个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

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读图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对照亚洲气候分布图,看看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以图7.38为例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点。

2.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

完成38页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这样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绿色革命"

2、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中"绿色革命"是次重点,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结合动画对比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先用动画向学生展示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我再用表格对比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印度工业和印度农业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

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总结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3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1.你学了什么?2.你的体验是什么?3.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如下设计的: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最后是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作到学以至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人教版地理教案 2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天气与气候在s念上的区别。

2、记住影响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

3、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4、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识图能力。

2、通过阅读各类图形,使学生学会综合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锋面分类及对天气的影响。

2、难点

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

3、疑点

锋面与气旋如何相互联系形成锋面气旋。

4、解决办法

(1)在讲“锋面的分类”时,采用读图分析法,先让同学读图分析出哪种气团是主动移动的气团,依此来判断锋面的类型。“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是比较抽象的,主要可采用画图分析法,让同学想象冷暖气团相遇后出现的天气变化。

(2)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是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它的形成书中并没有写出。因此,可采用画图设问法来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逐渐深入问题内部了解其形成的原因,这样可大大降低学习难度。锋面气旋对天气的影响,可采用综合分析法,通过抓住锋面的概念、对天气的影响、移动等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本节学生活动的重点放在画图读图分析问题。通过教师一系列设问,来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寻找各种事物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冷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

(2)知道在冷锋影响下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3)知道暖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

(4)知道低压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5)记住低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6)知道高压系统的概念。

(7)记住高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途“冷锋与天气”“暖锋与天气”图,学会区分冷锋和暖锋。

(2)通过阅读“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图,学会从图中分析天气现象。

(3)通过阅读“锋面气旋”图,学会区分冷锋、暖锋天气系统和低压、高压天气系统。

(4)通过阅读“1996年1月6日8时地面天气”图,使学生学会区分冷锋与暖锋,研究其对天气的影响,提高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阅读“1996年1月31日4时地面天气”图,帮助学生区分高低气压天气系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形式的地图,提高学生把图形语言转换为口语语言的能力。

(2)通过地图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在讲课之前,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反映冷锋或暖锋、高压或低压的天气形势预报录像。实际的天气状况配有解说员的解说,可帮助学生建立天气现象与天气系统的联系。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新课导入]:[问]:每天电视台都播放“天气预报”。“天气预报”这个名词,可以不可以改成“气候预报”?

(学生讨论后,教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录像。)

[问]:这个天气预报是预报多长时间内的天气形势?

[教师]是预报24—48小时左右的天气形势,所以只能用“天气”这个名词来表示。

[板书]: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师]:从天气预报中可看出,在同一时间段内各地天气有明显的区别,这是因为各地受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的缘故。

任何一个天气系统都是大气环流中相当独立的系统,其生存时间一般较短,它的形成、移动都会对某地的天气有明显的影响。

[板书]:二、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2)分类:冷锋、暖锋。

(看课本第49页“冷锋、暖锋与天气”图)

[教师]: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在黑板上画出闭合的等压线,让学生填出气压状况并画出两条槽线,说出该地的气流运动状况。)

(学生画在图中填注出:低气压,并指出是气旋。见图一)

(让同学根据风向原理在图中画出A、B、C三点的风向。见图二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表示风向。)

(A、B两地吹偏北风——冷空气,C地吹偏南风——暖空气。)

[教师]:与低气压相伴的气旋,其水平气流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由于在低气压不同的部位风向及性质均不同,因而出现冷暖气流相互追赶相遇的现象。A、B两地的风都是从北部吹来,所以气温比较低,属于冷空气;C地的风来自南部,所以气温比较高,属于暖空气。

假设C地吹南风,当它向北移动时会和A地的气流相遇,冷暖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因为是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方向移动,所以叫暖锋。

假设B地吹北风,当它向南移动时会和C地的气流相遇,冷暖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因为是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方向移动,所以叫冷锋。

(教师让学生在图中A、C之间和B、C之间画出冷锋和暖锋锋面符号。见图三)

(看课本第49页“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剖面图)

[问]:在冷锋、暖锋天气图中都有暖空气沿锋面爬升,但爬升的原因不相同,各是什么?

[教师]:冷气团主动移动的锋是冷锋,暖气团是被动爬升;暖气团主动移动的锋是暖锋,暖气团是主动地沿着锋面爬升的。

(看课本第52页“1996年1月6日8时地面天气图”)

[问]:图中表示的冷锋还是暖锋天气?

(学生回答:是冷锋天气。)

[问]:冷锋过境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状况?

[教师]:当冷锋过境时,随着暖气团的被动爬升而逐渐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因为是暖气团被动爬升,所以降水区域在锋后。

(让学生回答课本第51页“活动”的第一题)

[问]:当冷锋移动到我国东部地区后,内蒙古和青海一带属于冷锋过境时还是过境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教师]:属于冷锋过境后。这时内蒙古和青海被冷气团控制,气温和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晴朗。

[教师]:冷锋对我国的天气影响很大。比如:在夏季会形成狂风暴雨,在冬季形成寒潮。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问]:我国东部的江淮地区是被冷锋还是暖锋控制?过境时会出现什么天气?

[教师]:是被暖锋控制。过境时,暖空气主动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当地受暖空气控制,气温会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板书]:

[教师]: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除锋面外,还有一个气压系统。气压是影响天气状况的重要因素,风霜雨雪的形成与变化,都与气压系统及其变化状况密切相关。

[板书]:2、气压系统

(1)分类: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让同学指出高压和低压中心)

(看课本第50页“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天气图”)

[问]:高压中心区和低压中心区的气流如何运动?

在高压和低压系统的控制下,当地会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低气压中心区气流辐散下沉,天气晴好。高气压中心区气流辐合上升,云雨较多。)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问]:蒙古和我国新疆东北部受高压系统控制是什么天气?

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受低压系统控制是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蒙古和我国新疆东北部是晴朗的天气。长江中游地区会出现云雨天气。)

(看课本第50页“低压槽和槽线”图和第51页“高压脊和脊线”图)

[问]:什么是低压槽?低气压中心若从气流运动状态来看属于气旋还是反气旋?

什么是高压脊?高气压中心若从气流运动状态来看属于气旋还是反气旋?

[教师]:低压槽是从低气压区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低气压中心属于气旋。高压脊是从高气压区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高气压中心属于反气旋。

(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北半球气旋图)

[问]:在北半球气旋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各吹什么方向的风?

(学生回答:东南部吹西南风,西南部西北风)

(看课本第50页“低压槽和槽线”图)

[教师]:所以在低压槽图中,槽线的两侧分别刮偏北风和偏南风。这样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在槽线附近相遇形成锋面,形成锋面气旋。

(看前面的图三)

[教师]:在气旋槽部形成锋面有暖锋也有冷锋。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教师]:锋面气旋是具有锋面的低压系统。我国全年都受温带气旋影响,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在此图中有两个锋面气旋,一个分布在内蒙古北部,另一个分别在长江中游地区。从两个冷锋的移动方向看,大体上是自西向东移动。从锋面的影响地区来看,我国西部主要受冷锋影响,东部主要受暖锋影响。

以影响我国北部的锋面气旋为例,根据暖锋和冷锋分布地区可看出,华北和东北的南部主要受暖气团的控制,如果暖气团中的水汽充足而又不稳定,这里可出现弱的降水天气;若气团干燥则为晴见多云天气。若从西部来的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便会追赶暖锋,致使暖空气被抬升,华北和东北的南部就会被冷空气占据,气温明显下降,天气以冷、晴、干为主。

[板书]:(2)比较

[教师]:在实际的天气状况中,一个地区的天气是受很多天气系统综合影响的,但最常见的天气系统是锋面气旋和气压系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