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政治课程教案范文(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四种消费心理的含义。
2、理解怎样正确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
3、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内涵。
4、理解艰苦奋斗在今天并不过时。
5、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模拟一 份家庭消费计划。并结合个人行为,说说怎样才算应该理智的消费者。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消费原则”时,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框学习,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针对今天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养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等 消费观念,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难点
适度消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的变化,也重点学习了影响消费的因素,知道我们的生活消费受居民收入、消费品价格和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实,我们的生活消费不仅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
二、进行新课
(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面面观
教师点拨:我们的消费往往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常常影响到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教师点评: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便不由自主地加入,这种消费会受别人行为、别人评价的影响。人们追随时尚的心理,往往能够引发对某类、某种风格的商品的追 求,并形成流行趋势。商家往往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来推销总结的商品。所以,我们是否消费应该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从众。
(2)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教师活动:我们应该看待这种消费行为?
教师点评:青年人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个性的展示往往通过自己的消费行为体现出来。这虽然推动了新工 艺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教师活动:即在消费时综合考虑商品的价格、质量、售后服务等各方面情况,从实际出发,而不是跟风买,搞攀比。
总之,人们的消费行为往往受到多种消费心理的影响。当然,不同的消费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常常共同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使我们的消费向合理、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二)做理智的消费者。
(1)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教师提问:什么是适度消费?对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如何理解?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热烈讨论,回答自己不同的看法
教师总结: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就是要求人们的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
理解这一原则注意:一方面,消费支出应该与自己的收入相适应,自己的收入既包括当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就是要考虑收入能力这个动态因素。因为,信贷消费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应该提倡积极、合理的消费而不能抑制消费, 否则,一方面,会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当前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买方市场,应该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带动作用。
(2)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教师活动:承接前面问题的总结,继续设问: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还受什么因素影响? 我们在消费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们的消费行为始终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例: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并且这些心理往往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们的消费。因此,在消费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做到合理消费,大家认为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总结:
首先,在消费中注意避免盲目从众。
盲目从众是消费中常见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也是对普通消费者影响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因为,人们的消费行为始终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例: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并且这些心理往往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们的消费。因此,在消费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坚持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理性消费。
其次,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它是个人消费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做出不理智的的消费选择的现象。往往是心血来潮、一时头脑不冷静,事后发现这种消费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需要。因此,在消费时,要注意保持冷静。
最后,要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是不断变化与改善的,我们的选择也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活动:我校餐厅经常使用发泡塑料盒 和塑料袋,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大家对次有何看法?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总结 :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就是指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严重短缺,我们国家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大家也应该从自身出发,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去从事绿色消费,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希望同学们能真正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做个绿色消费者。
教师活动:大家辩论:我们还应该不应该坚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观点自动分为辩、反两方,对上述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再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与兴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辩论作点评、总结: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精神,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消费行为。作为精神,它是永远不过时的。特别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还面临人口、资源等压力,我们更应该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个人思想品德的修养角度讲,有利于个人优秀品德的形成和情操的陶冶,是有志者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当然,不能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合理消费对立起来,勤俭节约不是抑制消费而是说不要浪费。
总之,以上四个原则,是科学消费观的具体要求,我们要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并用他们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既有益于个人,也有益于社会,将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影响人们消费的几种消费心理和几种科学的消费观。
四、实例探究
[例1] 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人们崇尚绿色消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绿色消费是一种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具有仿 效性和盲目性
B. 绿色消费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不利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
C. 绿色消费是一种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符合实际,有利于提高个人生活的质量,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推广和提倡
D. 人们对绿色消费的崇尚具有从众性,不可能是基于对科学认识的统一性而引发的
答案:C
[ 例2] 有位准备买汽车的消费者说“新车一上牌就成了二手车,开始贬值。对我来说,汽车只是一种为我服务的工具,什么品牌无所谓,关键是质量要好,价格要实在。”从消费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 ( )
A.攀比心理 B.求实心理
C.适度消费 D.盲目从众
答案:B
[例3] 近几年来,青少年中肥胖者日益增多。这主要表明( )
A. 生活消费必须与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B.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C. 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方式、观念,提高消费合理性
D.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反对大吃大喝
答案:C
[例4]近几年来,在许多大城市居民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念夜大、电大,给自己充电蔚然成风,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大幅增长。城市居民的这种消费趋势( )
A、 是量入为出的适度消费
B、 看到了知识就是力量,是发财致富的根本途径
C、是从众心理的体现,具有盲目性
D、懂得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答案: D
五、课余作业
1、深入社会实际,写调查报告:中学生消费心理调查
2、撰写小论文:艰苦奋斗是不是已经过时、适度消费之我见等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同步练习题。
板书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自主探究】
1、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两句话的意义是一样的”。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在人们认识事物时,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正确吗?
2、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使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19世纪,俄国数学家罗巴且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罗巴且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3.1965年7月以来,人类利用宇宙探测器探测火星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__年,人类近距离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气压等现象。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
【难点突破】
1、全面理解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2)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本质的属性就是客观性。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按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绝不能因人而异,或以某些人的主观需要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是任何权势都抹煞不了的。
(3)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真理不是个人认可的,而是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东西。”把真理归结为多数人公认,仍然是局限于主观认识范围以内。某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并不在于承认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4)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相符合就是真理。
2、辨析比较:真理与谬误
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则的区别、严格的界限,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不能混淆。
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
(1)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事实上,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无谬误。任何人,包括伟人在内,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
(2)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论题适用的范围,恢复它存在的条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识的先导。
【思维拓展】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里的人是指“单个人”,单个人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制约,在一定时期内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只能达到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阶段。就每个人来说,就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
(2)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这里的人指的是“人类”,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认识。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
2、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
(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认识和理论都有正确的成分,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真理、科学理论则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
(2)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来源于实践,都是主观性的东西,都统一于实践,都应该接受实践的检验。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范畴。
【热点问题链接】
__年10月28日,由中、美、英等国科研机构发起的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在英国《自然》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布了迄今最详尽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同时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了在基因研究技术手段上的收获。
“千人基因组计划”由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英国桑格研究所等机构于__年启动,旨在绘制迄今最详尽、最有医学应用价值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现在报告的是该计划第一阶段的分析成果。这一成果在医学等领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比如通过参照图谱,可以方便地找出致病的基因变种。它标志着人类基因研究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附: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1、詹姆士关于真理含义的理解是错误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只有那些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才能够被称为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确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
2、欧几里得定理是真理,但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范围和过程来说的,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超出了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再向前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也会成谬误。所以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我们不用怕犯错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回答是肯定的。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必将随着社会实践发展、随着认识工具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从而对火星获得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热点问题链接】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中、美、英等国科研机构发起的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并进行人类基因的研究,就是希望未来获得真理,使主观符合客观。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对人类基因的正确认识必然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3)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自十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来,因为难以同时对许多人进行基因测序,基因研究一直只在较小的层面上进行,此次研究不仅使大规模测序成为可能,还绘制了一个详尽的基因图谱以供比对,这标志着人类基因研究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说明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主要看他的贡献。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
(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深入领会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搜集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运用目击者的沉默和已故文人的气节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运用课堂讨论等形式,深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树立奉献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教学难点:对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含义的理解。
【教学策略】
实例分析与文本解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着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人为什么要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个了解。
二、讲授新课
(一)价值的含义
教师:当同学们外出旅行时,要带哪些东西呢?
学生:一个小组依次回答。
教师: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呢?换洗的衣物是为了干净和清洁而带的,相机是为了捕捉美好瞬间、日后的回忆而带的,杂志是为了旅途的消磨时光而带的,手机是为了通讯联系而带的,水是为了解渴,而干粮是为了充饥而带的,钱是为了购物消费,身份证是为了登记注册而带的。(板书“干净、清洁、回忆、消磨时光、通讯联系、解渴、充饥”)。这些词我们概括一下,它们都代表着我的“需要”,而换洗的衣物、相机、杂志等有满足我这些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那么我们称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
学生:在教材中划出价值的含义。
教师:在这个概念里,要注意价值是两个方面的组合: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同学们再看看这个含义上方的虚框里的一段文字,想想这段文字所说的这些属性和我们刚才划出来的价值的含义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教师:也就是说价值的含义放在这些具体的领域上都能成立,同学们把教材上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两个词圈起来。
教师:在价值的含义里有个词,是主体,在哲学上,主体通常是指人。与主体相对应的一个词是客体。所以,我们可以说价值所反映的是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板书“关系”)。而我们前面所举的那些例子中的客体都是一般的事物,反映的是我们人和一般事务的关系,但生活中除了面对人和一般事物的关系外,还要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当我们把客体具体化为人的时候,就出现了人的价值这一概念。
(二)人的价值
教师:人的价值是指什么呢?譬如说“我”,我的价值是什么呢?套用概念,是我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主体当然是你们喽,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这个属性和功能是指?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具有“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另一方面,我毕竟不是蜡烛,当我天天在工作的时候,也需要补充能量,所以,在每个月的某个日子里,工资卡上的数字必定会多点出来,而且在节日的时候,也必定会收到一些学生的短信问候。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学生:划出人的价值的含义。
教师:这个含义我们来分解下,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也就是对社会做贡献,这个贡献可以是物质财富,也可以是精神财富,同样的,人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享受社会的回报,这个回报也可以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所以,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那么,如果只奉献或只索取,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如果只有奉献而没有索取,那么没有人有能力进行持续的奉献;如果只有索取而没有奉献,那么最后连索取的对象都将不复存在了。所以,贡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
学生:从第二段的第三句开始朗读。
教师:是的,像我们父母在为我们付出辛勤劳动的时候,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以同样的劳动来回报,但是可以对父母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问候。
(三)对人的价值的评价
教师:我们学习了价值和人的价值,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人的价值和普通的物的价值的关系是什么?比如我面前这台电脑,它能满足我上课、上网、聊天的需要,那么它自己在满足我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什么变化呢?是一天不如一天还是一天强似一天呢?
学生:在折旧,磨损。
教师:是的,它自己只是在满足主体的需要,而自己不是享受者。但人的价值却与此不同,我除了满足社会及他人的需要,同样的也要获得社会及他人的回报,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所以人的价值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大家把这点记在课本96页的虚框的问题下面。
学生:记笔记。
教师:这是二者的区别。那么二者的共同点呢?某样东西对我越有用,那么它的价值就越大,我越离不开它;所以某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也就越有价值,社会及他人就越离不开他。因此,二者的共同点在于评价都是主要看他们对主体的贡献。
学生:划出“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教师:我们身边被我们记住的,也都是为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贡献的,比如我们的父母。把视野扩大了之后,我们可以看看历,凡是被人记住的,流芳千古的都是对人类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譬如司马迁,邓小平,陈春澜,吴斌等等。他们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通过社会的无限性而成就了自身的“不朽”。当然,这些都是杰出人物,我们作为普通人,只要是做自己该做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普普通通的劳动就是贡献社会和他人。譬如说,当我们作为子女的时候,当我们作为学生的时候,当我们作为路人的时候,当我们作为目击者的时候?
学生:依次回答。
(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师:当我们作为目击者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说出事实真相。但是也有少数人选择了沉默。譬如(幻灯片出示材料)。问题1:对于目击者的沉默,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教师:我们大部分同学都对这种沉默予以谴责,那么,我们以前学过,社会意识背后总是有原因的,我们在谴责之前似乎应当看看他们沉默的原因。(幻灯片出示材料)。问题2:现在该如何对待目击者的沉默?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到同情的立场上,但绝对不提倡学习和效仿。问题3:目击者的沉默,谁之过?
学生:讨论。
教师:这是事发校方的错误。为什么你认为他是错的?
学生:讨论。这是把正义公平真相生命屈从于面子。
教师:当某人认为正义公平真相的价值比面子形象等要高的时候,他会选择说出事实,不再沉默,反之,则会低调处理不做解释。这就涉及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先找出价值观的含义。
学生:划出价值观的含义。
教师: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一个反作用。由于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所以这个反作用是通过影响人而完成的。因此,我们着重要探讨的是价值观对人的影响。刚才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已经看出了,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影响改造世界的活动。这是第一方面。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师:正义公平真相生命高于面子,这其实说明在人的一生当中,有些东西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可回避不可丢弃的,像就读书人而言,知识气节人格等也是无法回避和丢弃的,(出示材料)讲述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教师:归纳原理方法论。
(五)总结
三、板书设计
四、作业
《课时训练》第十二课第一框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及其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的多样。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化多样性
难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国家、民族具 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如何正确认识、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是本节课探究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探究一:展示不同的建筑,这些建筑承载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各国标志性的建筑显示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即世界文化是异彩纷呈,交相辉映的。
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探究一:多媒体展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外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一下纷呈的民族节日。
(1)民族节日
①含义: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意义:
第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第二: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小试牛刀:
1、2013年3月13日,是农历的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龙头节”,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美好愿望。这表明( )
①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透过民族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 ④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民族节日属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①观点正确;②③属于民族节日的作用,正确;④观点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答案] C
探究二:展示文化遗产的图片,以及我国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
材料一:我国已拥有各类世界遗产37处
我国在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已经有37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遗产大国。其中文化遗产26处、自然遗产6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
你能说出哪些的世界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部分:长城、故宫、莫高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孔府及孔庙和孔林、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平遥古城、庐山、苏州古典园林、丽江古城、皇家园林颐和园、皇家祭坛天坛、重庆大足石刻、青城山-都江堰、洛阳龙门石窟、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寝、大同云冈石窟、澳门历史城区等
材料二: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
古埃及的金字塔:埃及的金字塔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迄今,埃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97座,其中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省沙漠里的祖孙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1979年,埃及从吉萨至达哈舒尔的金字塔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罗马圆形竞技场: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威尼斯广场南面,是迄今留存的古罗马建筑中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古罗马帝国的象征。
1980年,包括它在内的罗马城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对文化遗产有什么了解吗?
(2)文化遗产
①人类遗产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②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意义: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 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④保护: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小试牛刀:
2、由我国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解析] 我国民族文化能在异国得到观众的共鸣,是因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具有共性;文化差异会导致误解,故C正确,B排除。A、D不是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排除。
[答案] C
2、透视文化多样性(难点)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及意义
①文化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②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族建筑和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等等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共性与个性)
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性:世界各民族的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民族性:由于多种因素不同,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小试牛刀:
3、、“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B.文化多样性是各民族文化得以生存和延续的条件
C.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D.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材料是通过反例启示我们文化要多样性,而不能整个世界一个模式。A、B、D三项是从整体上表述文化的多样性,没有结合材料,是不正确的。
答案:C
3、尊重文化多样性 (重点 )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的原则
①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意义: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小试牛刀:
2、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坚持文化中心主义。所谓文化中心主义就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来评论其他文化,并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正确的,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错误的倾向。反对文化中心主义 ( )
①是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②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互相尊重、共同发展 ③是承认各国文化具有优劣的表现 ④是尊重民族文化的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就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所以①②④正确,③说法错误。所以选C。
答案:C
课后小结
《文化对人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理解和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行为交往方式、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及特点;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感知文化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具体的文化现象概括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内容及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丰富的文化生活材料入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教学难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而持久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
【讲授】探究活动 。
◇导入新课:
展示气质类型测试结果,提起学生情趣,并依此作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的切入口。
◇新课讲授
教师:为什么不同的同学测出来的气质类型都会不一样?一个人气质的形成受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回答(略)
(展示图片)家庭、社会以及学生参加体艺节运动会的图片
教师: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一个人在一个文化环境中生活中的久了,就会沾染那样的文化。在我国:东北人勇敢豪爽;广东人精明强干;江浙人温婉细致;山东人既传统又豪爽,而山西人则憨厚朴实。
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在不同文化活动的影响下,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反映出很大的差异。
◇合作探究一:
古代妇女的“三从四德”: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现代男人“三从四得”: 女朋友出门要跟“从”,女朋友命令要服“从”,女朋友讲错要盲“从” ;女朋友化妆要等“得” , 女朋友花钱要舍“得” 女朋友生气要忍“得”, 女朋友生日要记“得”。
为什么古代和现代男女交往方式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时代不同了,观念变了,价值观不同了。价值观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合作探究二:
我现在要在我们班上做个调查:你们当中有多少个人在上初中之后拥抱过异性?为什么很少甚至没有呢?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因为中国的礼仪文化中没有这种见面礼节,在中国文化中只有恋人与夫妇才会拥抱,一般人之间的见面礼是握手而没拥抱。但在西方,拥抱则是一种常见的见面礼。这说明风俗习惯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
◇合作探究三:记忆大考验,是否还记得《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说明文化程度在影响人们的交往。(在白板上勾勒出学生找的关键词)
◇合作探究四:
“o”是什么?数学老师说零,英语老师读作元音字母,语文老师认为是句号,音乐老师则把它看作停顿。
面对同一符号,各位老师的认识竟然有如此差异。你能否解释这是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学生:回答(略)
教师:因为他们知识素养或知识结构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
◇合作探究五:
孙中山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上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学生:
教师: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毛泽东代表的是无产阶级,价值观不同所以在中国道路的选择上不同。
◇合作探究六:
Moon's down, crows cry and the frost fills all the sky By maples and boat lights. I sleepless lie
Outside SuZhou HanShan Temple is in sight It's ringing bells reach my boat at midnight
翻译以上英文,看谁翻译的又快又好。
白板展示中文翻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你们喜欢中文的写意,还是英文的写实?中国人文化环境不同,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教师:思维方式在实践、认识活动中形成,反过来又对实践、认识活动有反作用。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学生阅读课本15—16页,找出并回答:文化对人影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合作探究七:
铭记着的
理由
你曾经最感动的一件事
你最喜欢的一首音乐
你最喜欢看的一本书
最另你回味无穷的电影(视)
最让你难忘的动画片
最另你鼓舞的名言佳句
学生:略
教师: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或得到思想启示、精神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润物细无声”,从精神深处培养、教育和塑造着我们。
请大家列举一些潜移默化的成语、俗语、典故等等。
◇合作探究八:
诗歌欣赏《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思考:“乡音难改”说明了什么?请同学们列举事例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这种深远而持久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学生:略
教师: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
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潜移默化的影响
深远持久的影响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探究学习,我们感受到文化对于人的影响十分广泛,这种影响不仅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而且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而且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它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因此,我们每一位青年学生应该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实现我们的完美人生。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 标
1、知识 方面:
识记消费心理的种类,学会评价各种消费心理,理解四大消费原则。
2、能力方面:
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节约、环保和绿色消费理念,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养成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等消费习惯,培养学生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原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影响人们消费的除了客观因素以外,还有消费心理等主观因素。今天我们就从认识几种常见的消费心理入手,通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学会如何做到理性消费。
(推进新课)
3-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板书)
组织学生看书,简单的了解教材框架体系
一。 消费心理面面观(板书)
幻灯片展示:情境(一)“人家穿什么,我也穿什么”
设置问题:这是一种怎样的消费心理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这是一种从众心理。
(幻灯片展示)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评价及态度
幻灯片展示:情境(二)“看我的发型潮不潮?”
设置问题: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引发的消费?学生回答略
学生分三组分别讨论爸爸、小明和妈妈的消费心理
教师归纳:这是一种求异心理。
(幻灯片展示)2. 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评价及态度
幻灯片展示:情境(三)“展示明星们的豪华婚礼”
设置问题:这是一种什么消费心理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这是一种攀比心理。
(幻灯片展示)3. 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评价及态度
幻灯片展示:情境(四)“展示一个对话情景材料”
设置问题:这是一种怎样的消费心理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这是一种求实心理。
(幻灯片展示)4. 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特点、评价及态度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过渡)通过以上学习,大家已经了解了影响消费行为的几种常见的消费心理,其中有科学的,有非科学的,在生活消费中要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必须坚持科学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二。 做理智的消费者(板书)
(幻灯片展 示)合作探究交流1
学生回答略
(幻灯片展示)1.量入为出 适度消费
设置问题:提倡贷款消费与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矛盾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量入为出的“入”既指当前收入,也包括未来预期收入,只要一个人当前的贷款数量不超过自己的偿还能力,他的消费就依然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所以贷款消费与适 度消费不矛盾。
(幻灯片展示)合作探究交流2
学生回答略
(幻灯片展示)2.避免盲从 理性消费
怎样做到理性消费?师生共读课本P21一段话,坚持“三个避免”
过渡:我国早就禁止生产不可降解塑料袋、餐盒等,实施了限塑令,
国家为什么这样做呢?
(幻灯片展示):情境图片:草原退化、白色垃圾、烟尘等造成的污染
请回答“在日常生活消费中,我们可以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略
(幻灯片展示)3.保护环境 绿色消费
设置问题:什么是绿色消费?有哪些要求?(师生共读课本P22总结绿色消费的含义及特点)
(幻灯片展示):情境图片:“有钱我们就能这样花吗?”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尽管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逐渐的富裕起来,但是国家还不很发达,还有一些地区和家庭处于贫困状态。所以我们国家要富强起来,我们自身要取得一定的成就,必须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
(幻灯片展示):4.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
板书
板书设计
3-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一。消费心理面面观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二。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哲学上的矛盾,对立、统一、基本含义。
2、能力方面: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3、觉悟方面:运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原理,认识到无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学生情况分析]
哲学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困难,并且学生容易把哲学上的矛盾与生活中的矛盾混同起来,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学好这一知识应该多举学生身边的例子,深入浅出,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提高教学效益。
[教学重点]:
矛盾的含义
[教学难点]:
矛盾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多媒体
[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导入: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所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教师简单评述。
2、教师播放一段中国与阿曼足球队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并启发设问:“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了哪些矛盾现象?”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
B、新授:
一、矛盾的定义
师:我们先来学习矛盾的含义(屏幕显示)
让我们一起看屏幕上显示的这块磁铁。它包含着N极和S极,这是两种相反方向,但是N和S却又相互吸引着统一于磁体中。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同时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磁铁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内,存在着N、S两极,N、S两极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在哲学上叫对立;N、S两极相互依存,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中,在哲学上叫统一。
(1)对立
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哲学上的“对立”是什么?
教师播放一段战争影片的片断,然后设问:“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是否就是这样的矛盾双方你死我活的对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归纳,哲学上的对立“斗争”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对立
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斗争的意思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学校教学(屏幕显示)
先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贮存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它们是两种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启发与传授,学生的。学是领悟与接受,两个方面是相互区别的。
师:请同学们举出身边存在着哪些对立斗争着的矛盾的双方。
学生举例略。
师:大家举的这些例子都非常不错,但是许多同学总是习惯把对立理解为仅仅是好与坏,你死我活的对立,实质上从大家举的这些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哲学上讲的“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斗争的概括和抽象,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反映,具有广泛的意义,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无限多样。因此,我们不能把哲学上讲的斗争、对立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那么哲学上的“统一”又指的是什么?
(2)统一
“统一”指两种情形
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屏幕显示)
师:请同学看课本那幅漫画,大家说她敢剪吗?
启发学生围绕漫画展开分析,然后针对学生分析教师进行点评,讲解,重点扣住:“不敢前的理由,”加深对第一种情形的理解。再引导学生讨论“议一议”加深对第二种情形的理解。
二、理解矛盾概念的注意点
1、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师:统一离不开对立。矛盾双方的“依存”离不开对立。“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方的性质依赖另一方的性质规定,也就是通常说的相比较而存在。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对立,所以它们存在于新陈代谢过程中。矛盾双方的“转化”也离不开对立,转化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然而对立也离不开统一。事物的排斥,对立、斗争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有一个场所才能显现出排斥的倾向,才能斗得起来。同化和异化的排斥,斗争是生物体这一统一体中。离开了这一共同基础、场所,是斗不起来的。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要自由就不能有纪律,讲纪律没有自由。
学生讨论(略)
2、矛盾存在于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
学校教育 社会经济 学校教育 社会经济
3、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投影出示一幅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图片,引导学生展开分析。
C、知识小结:让学生回忆知识提纲,教师整理。
D、课堂练习(投影出示)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备课日期上课日期
教学目的:(见考点导航)
重点;理解货币的产生与本质;基本职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难点: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汇率
教法:
教具:
一、考点导航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2、理解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3、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
4、了解纸币的含义,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5、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6、了解外汇与汇率
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知识网络(板书设计):
商品的含义、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产生、含义货币的本质价值尺度
揭开货币的货币的基本职能贮藏手段
神秘面纱其他职能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纸币的含义
神奇的货币纸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的优点
信用卡的含义
使用信用卡的优点
转帐支票
信用工具和支票支票的种类外汇现金支票
外汇的含义
外汇汇率(汇价)
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及意义
三、考点疏理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①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②不同的商品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
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①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②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的实现。
2、货币的产生、含义与本质
(1)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产生。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营活动,都离不开货币。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注意】
(1)货币与商品的关系: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但与其他商品不同,货币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2)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关系:一般说来,要求作为货币的商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价值比较大用较少的物品能进行较大的交换;易于分割,分割之后不会减少价值,又给交换带来方便;便于保存,不会因为保存时间的长短而使价值发生变化;便于携带,以便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易。但商品交换关系很发达时,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货币。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是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原因之所以货币能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③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价值的大小成正比。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
③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第一,区别: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一种基本职能,而商品流通则是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第二,联系: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又是不可分割的,正是由于有了货币,才有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而货币在这个流通过程中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这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有人说,流通手段强调的只是一个“点”,而商品流通则强调一条“线”。
(3)货币的其他职能
①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作为财富被保存起来,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②支付手段。是随赊账买卖出现的是买卖交割的延期或不同步。
③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一般来说,只有贵金属才能充当世界货币,现在某些纸币也具有了这个职能。
【注意】
理解价值尺度职能,建议紧扣“衡量”、“表现”、“执行”。
4、纸币的含义、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条块的形式流通。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纸币
①纸币的产生与演变。货币出现以后,推动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条块的形式流通的;而后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与面额价值的铸币;后来有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储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即:金属货币——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②纸币的含义。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优点有:第一,纸币印刷成本比金属货币铸造成本低得多;第二,纸币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可以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第三,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
③纸币的发行与流通。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④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人们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之为货币。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因此,掌握有关纸币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
【注意】
(1)纸币的发行量客观上是有一定的规定。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就会发生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
(2)共性:它们都是由于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实质与原因);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与经济秩序(危害与影响);都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对策)。
(3)其实,它们的不同点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前者是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后者是双方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经济往来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
含义: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②支票
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收据。
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注意】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发行牡丹卡、金穗卡、长城卡、龙卡。
6、外汇与汇率
(1)外汇
①外汇的含义及其特征。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外汇是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既可用于国际支付,还能兑换成其他形式的外币资产。
②外汇与外币。外币与外汇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首先,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就是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其它外汇资金等内容;其次,外汇包括外币,但外币并非都是外汇。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
①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它是在使用外汇时必须与本国货币折算而产生的。若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多于前期,则说明外币币值上升或本币币值下跌,叫做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来较少的本币即能兑换到同一数额的外币,这说明外币币值下跌或本币币值上升,叫做外汇汇率下跌,即外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正比。我国采用100单位的外币兑换多少人民币这种直接标价法形成人民币外汇牌价。
②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外汇供给与需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对于货币政策的干预、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本国货币与外币相比发生贬值与升值的变动。汇率变动的影响,包括升值和贬值的影响。
7、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含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意义:对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
(1)外汇执行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2)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一般不是本国货币,而是外国货币即外汇,对中国而言,美元、欧元、英镑、日元都是外汇。(首先,外汇包含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就是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其次,外汇包括外币,但外币并非都是外汇。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因为外汇的实质是国际支付手段,如果某种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它就不能成为国际支付手段。)
(3)外汇主要是用于国际市场上国际间的结算。一般来说,在国内市场不需要支付外汇,只要支付本国货币即可。我国的本币就是人民币。
(4)下面以本国货币贬值为例说明对于经济的影响。第一,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一方面,出口扩大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涨,引起通货膨胀。第二,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本币贬值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贬值国的商品劳务等费用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本国旅游业的发展。第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他国家的贸易收支,引起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
(5)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是从国家、人民、世界等三方面归纳。
8、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2)货币,俗称金钱。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是光荣的;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
(3)如何看待金钱,如何获取金钱,如何使用金钱,体现出不同的金钱观。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理性地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四、典例解析
【例1】(09安徽文综)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A.364元B.400元C.520元D.776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商品价值量的理解,考生要明确题中前面所提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劳动生产率,而后面甲生产者所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是个别劳动生产率。这样考生就可以调动运用教材的知识——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可以计算出今年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为260/1+30%=200(元),而今年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商品数量增加了1倍,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今年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应该是200_2=400(元)。答案是B
【答案】B
【例2】(09全国文综I)某小企业2008年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8元,产量为10万件,甲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6元。如果该企业2009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2009年甲种商品的销售收入与2008年相比
A.增加8万元B.增加6万元C.减少14万元D.不变
【解析】本题与前两年的高考计算题相比较,从计算的角度要简单一些,但对“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两个陌生的概念比较费解。通过读题,从“某小企业?生产一件甲种商品”必需明白“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在本题中是指个别劳动时间而非仅指企业的生产成本,其次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应理解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该商品的价值。
一、 说教材
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所学习的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决定性环节, 在《经济生活》全书中承接第一单元的“消费”,并引出为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与后面几单元内容一脉相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学习本框还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工作中心,增强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工作热情。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能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②能力目标:本框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学生只有正确把握这对关系,才能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发展生产力、我们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基本问题。
重点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要求
确立理由: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有利于他们了解国情,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增强爱国情感及民族责任感。
②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生产与消费的概念比较抽象,对其关系不易理解。
关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将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具体说明。
4、教材的处理
① 充分利用书上的漫画,坚持“一图多用”的原则。理由是:这样既直观,又体现例子典型性、精练性。
② 有选择性地利用书中的5个探究活动。由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进行讨论,并能联系初中已学知识,提炼观点。理由是: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懂得知识迁移,使教学更具启发性。
二、 说教法
常言道“教无定法”,这更是新课改形势下不变的真理。针对本框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将采用如下方法:
1、探究讨论法
理由:这体现新课改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案例分析法
理由: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3、多媒体演示法
理由:利用多媒体设备,能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三、 说学生
总体上,高一年学生面临“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转折”,尤其要注重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共性与个性。同时,学生素质整体上呈现“两头尖、中间大”的多层次特点,要求因材施教。
具体地说,学生学习了第一单元有关消费的知识,对消费的作用有初步了解,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问题他们在初三也初步接触过,但对生产和消费的辨证关系的几个层面、如何发展生产力等问题他们并未深入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 说学法
教与学是相通的,教师的教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1、案例分析法
理由: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有效阅读法
理由:这是为了克服以前那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不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巧妙记忆、巧妙阅读。
3、知识迁移法
理由:初高中知识联系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五、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教师:
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商品和服务的图片 人们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从何而来? 幻灯片
现场实物(课桌、多媒体设备、风扇等) 让学生能够巩固已学的消费类型的知识;初步懂得消费不是由主观决定,而是由客观物质状况决定。做到“温故而知新”。
学生小结:(略)
教师总结:商品和服务不能凭空想象,必须通过生产创造出来。
学生:分类说明
2、 实施教学任务一: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学生:
多角度解读标题“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第一目内容) 幻灯片
(展示漫画、图片) a.通过漫画的讨论分析及几组相关问题的解决,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得出正确结论,掌握“生产决定消费”的观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b.通过形象比喻及相关图片的展示,调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讨论分析:(略)
教师提问:
① 漫画“今非昔比”中,坐拥江山和美人的皇帝为何坐不上飞机、吹不了空调?
(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 在出行方面,皇帝只能坐马车,,现代普通人却能坐上飞机,说明了什么问题?
(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 飞机比马车快得多,高档得多,说明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得益于什么?
(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是质量和水平”)
④ 假设莱特兄弟没有发明飞机,人们会不会有飞上蓝天的冲动或向往?这种向往能否实现?
(为得出“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教师:侧重于标题的逻辑关系
学生思考解答:(略)
附加:回答①后,教师给出形象比喻:种瓜→得瓜→吃瓜。
回答②后,展示一组说明消费方式变化的对比图片。
回答③后,展示漫画“济公新传”。
教师总结: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师生共同分析探究活动2: “以上消费观念,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什么联系?” 学生小结:(略) c.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探究活动的问题,可以巩固知识点的学习。
教师总结:
生产力水平落后,消费水平低,说明生产决定消费。
3、 实施教学任务二: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学生:
解读探究活动3:(见p33)
“消费对生产有什么影响?”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幻灯片
(展示文字材料) 通过对文字材料的分析,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分析案例,掌握“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的观点,再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分析:(略)
教师总结:(演绎法)
①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如:人们消费黑白电视时,希望能看彩色图象,刺激生产者调整生产,并实现升级)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如:彩电消费成为热点时,带动了彩电业的发展)
③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为生产离不开人的作用,要发挥人的生产作用就必须让其进行消费,提高各方面素质)
教师:
参与学生的讨论分析
4、 实施教学任务三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教师提问:
从整个社会来看,是否生产出的产品一次性提供给人们消费,这个过程就简单地停止了呢? “社会再生产”的概念及其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 幻灯片
(展示问题、图示) 通过图示,可以将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记忆深刻。
学生小结:(略)
教师总结: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是决定性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分配和交换是桥梁和纽带。(这组关系用图示表示)
学生思考
5、 实施教学任务四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根据“生产决定消费”观点)教师
提问:
要想提高消费水平该怎么办? 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目内容) 幻灯片(展示图片、 播放视频) a.通过学生的有效阅读,学会挖掘分析问题的角度,归纳知识点,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并能用政治语言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把握知识间的联系,掌握“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要求”,突出这一重点。
b.小组抢答、视频播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感受“快乐式学习”。
教师提示: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要求
学生阅读抢答: (略)
教师归纳:
① 必要性: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b.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决定
c.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d.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② 如何发展(要求):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应服从服务于该中心。
b.通过改革,调整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培养人才,尊重知识。(播放视频,联系初中所学知识)
a.学生讨论并解读思考探究活动5:(p35)
b.实施小组抢答
6、 课堂小结(用图示方式展现)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大力发展生产力
(要求)
生产 消费
设计意图:直观明了,高度概括。
7、 课后作业:探究活动4(参见教材p34)
(要求:让学生搜集材料,进行必要调查,以小论文形式展现)
六、 说板书设计
一、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必要性
(2)如何发展/要求
(板书设计追求结构清晰,内容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