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可爱的编辑为大伙儿整理的离骚教案优秀5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
本课内容主要是教学屈原的《离骚》
(二)解析: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离骚》整首诗通过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革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感情。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美好的德行。这部分内容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对美德的追求,表达了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绝不同黑暗势力妥协而与世俗同流合污,绝不改变自己的高尚操守和报国情志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一)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二)解析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从而进一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文章的字、词和句子的不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离骚》中的生僻字较多,二是对骚体诗这种先秦的诗歌体裁形式的陌生,三是对屈原情况的了解不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去疏通字、词,理解句子,对骚体诗这种诗歌形式作必要的补充以及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做适当的扩充。
四、教学条件支持
五、教学过程设计
二课时
问题一:关于屈原的情况?
【提示】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问题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思考文章的大意是什么?
问题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课文里类似的诗句还有一些,试把它们找出来,并以它们为线索,说说诗里写了哪些内容?
问题四: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
问题五:《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问题六: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问题七:《离骚》的句式长短不一,又多用对偶手法,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寓于变化的特点,请具体说说下列诗句是如何构成对偶的。
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4、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六、【课堂小结】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附、目标检测
1、诗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用原诗句作答)
明确:(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一、课文悟读
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英名和诗作千古流芳、万代传诵。其人、其文同在中国和世界人格和文学的境地树立起令人敬仰的巍峨丰碑。其抒发情怀、叙写心境的长诗《离骚》当是其中最有影响、最具说服力的明证。
高阳苗裔、伯庸后人,孟陬庚寅,从天而降;皇赐之名正则,授之字灵均。像屈原这样集天地灵秀于一身的天才人物,世上可谓稀而又少。然而,即便是一颗璀璨无比的星斗,落入污秽遍地的肮脏环境中,也难彰其美。一个爱国爱民的王室重臣,却因“哀民生之多艰”进谏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落了个“朝谇而夕替”的可悲结局。令人痛惜!
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由此可见其行文的背景及感情的基调。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是《离骚》的主体,也是它的精华。从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或忧郁悲哀或仰天长啸或低头苦吟的诗人形象;仿佛可以想像到阴霾蔽日、黑云压城的险恶环境,仿佛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环境里苦吟诗人热血的冲涌、脉搏的跳动;仿佛可以谛听到使人悲郁感怀、哀国哀民的无奈叹息;仿佛……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真实写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铮铮誓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他恪守清白、保全节操的有力呐喊;“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他坚守志向、忠贞不移的坚定信念……凡此种种,都足以使我们对这位千古诗圣赞叹不已,敬仰有加。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中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但诗人却能在那样的悲哀中坚守着“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的信念。令人叹服!
愿我们都能从诗人的经历与文字中学会正直,学会坚韧,学会宁死不屈,学会无怨无悔。
二、亮点探究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此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探究学习:一个爱国诗人,关心国运,关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但在那个时代里,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伤感有加。作为一个几遭贬抑的封建士大夫,却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
2、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一位“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俊杰,当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却为何“朝谇而夕替”?
探究学习:德才兼备,一心为国,直言进谏,据理力争,却几遭谗陷,多次流放。可见当时王室的黑暗,国君的昏庸。
3、如何理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的思想内涵?在后文中,哪些地方还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
探究学习:坚守正直,恪守高洁,一心向善,九死未悔,这是屈原人格的写照,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这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文中有最好的注脚,“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便是最好的明证。
在后文中,体现作者这种思想的句子还有:“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之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余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
4、诗中的“鸷鸟”“方圜”各指代什么,这种写法有何好处?除此之外,本诗还有没有用到这种写法的句子?试找出来,加以分析。
探究学习:“鸷”是雄鹰,“鸟”是凡鸟,它们分别比喻君子和小人;“方”是方枘,“圜”是圆凿,比喻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这样写,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这种写法,在本诗乃至屈原的所有诗中都有不同程度地运用。诸如本诗中的“蕙”“蛾眉”“兰皋”“椒丘”“芰荷”“芙蓉”“芳”繁饰等均比喻高尚的节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而“众女”“泽”等则比喻小人,肮脏污秽的东西。这种写法,形象鲜明,情感意识强烈,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选题设计
1、屈原人格之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屈原,不能不涉及屈原的人格,即其思想、人品、情操和情感的综合。要全面研究屈原的人格,应从古今文献资料的记叙中,尤其是他的文章作品中寻踪访幽、探情究事。要全面地了解屈原、有独创性地认知屈原,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要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探求人所未见、人所未识的东西,当然,这不能凭空设想,一定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
参读书目:
⑴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⑵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⑶ 《楚辞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
2、从屈原的作品看“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
研究方法:
对该问题的研究中,应立足“楚辞”本身,将研究的领域拓展扩大到后世乃至今日的文学作品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并掌握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参读书目:(同前一题)
教学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相信大家都听过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个习俗延续至今。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具有一定的涵义。“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离骚》中的“骚”。所谓“风骚”,指的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同时,他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解题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主要代表作,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体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代表忧愁,“离骚”即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共有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内心忧国之思的作品。
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熟读课文,要求背诵
课文讲解
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3、在诗中,诗人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试举例。
明确:对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4、揣摩语言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
明确: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明确: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
明确: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5、纵观全诗,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用课文中的文字加以描述。
明确: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
6、《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7、《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8、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明确:(1)比喻手法的运用。(2)对偶句式的运用。(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总结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相当打的美丽,令无数文人学者倾倒。同时,它让我们了解了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品质,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
学习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学习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
(3)质疑释疑
①、重要词语,注音并解释
苗裔( ): 孟陬( ): 揆( ): 扈( ) : 辟芷( ): 汨( ): 搴( ): 阰( ):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字余田灵均。 名词用作动词
④特殊句式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肇锡余以嘉名
⑤翻译全文:
(4)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
第一节: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第二节: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第三节: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5)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
1、象征手法的运用
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
美人:比喻君王
2、灵活的诗歌体式
“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三、探究阅读
(1)《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明确
(2)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
可以理解:
(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
四、随堂练习
1、注音并解释该词语:
⑴ 苗裔
⑵ 孟陬
⑶ 揆
⑷ 肇
⑸ 重
⑹ 扈
⑺ 辟芷
⑻ 汩
⑼ 搴
⑽ 阰
2.填空:
屈原,字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____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开创了一种新诗体___________,又因以屈原作品《___________》为代表,所以,后世也称此诗体为___________。
《离骚》,是《楚辞》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者,犹___________也,意为屈原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五、背诵默写全文
【总结】最新一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也会为您收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二语文教案:离骚学案”能给您带来帮助!下面请看更多频道:
更多频道:
高中频道 高中英语学习
教学目标 : 1.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屈原和《离骚》(历史地位、影响、体裁、重读);诗的鉴赏。
思想教育目标:屈原的高洁品质。
能力培养目标:诗歌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共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1 .屈原和《离骚》简介
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 " 楚辞 " 。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 " 骚 " 来指楚辞。汉代以后, " 楚辞 " 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 339 -约前 278 ),战国时期楚国人。诗人,政治家。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2. 范读 -- 自读 -- 诵读。
3. 请一两个同学读诗。
4. 讲析选诗 --
( 1 )《离骚》节选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结合注释熟悉陌生的字词或多音字,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熟读,甚至初步成诵。
2 .仔细阅读书下注释和课文说明,了解屈原的处境和思想感情,理解熟记重点词,重点句的内容大意,在此基上串讲并熟悉其语言特点。
3 .在串讲中加深理解,整体把握节选部分的主旨和屈原的思想情感,并分析节选部分 13 节诗的内在联系,理清思路,在此基础,再读直至熟练背诵。
4 .鉴赏品味。
( 2 )讲、读、背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情怀。
第一节:前两句发感慨,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 " 民生 " 也可理解为 " 人生 " ,即自叹人生多艰。这两句承上启下,后两句极写不为楚君所容。为什么 " 朝谇而夕替呢 " ?
原因是以下几个:
A . "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 " 。
B .灵修浩荡, " 终不察夫民心 " 。
C . " 众女嫉余之娥眉,摇诼谓余以善淫 " 。
D . " 固时俗之工巧 背绳墨以追曲 " 。
而自己的态度是 " 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 ,鸷鸟不群, " 异道 " 难以相安,宁肯 " 伏清白以死直 固前圣之所厚 " 。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 " 九死其犹未悔 " 的意志。
( 3 ) 后六节( 8 - 13 节)表现屈原追求 " 美政 " (即 " 圣君贤相政治 " 和 " 民本思想 " )、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 " 余情其信芳 " , " 昭质其犹未亏 " ,衣饰 " 芳菲菲其弥章 " ,意志、信仰 " 余独好修以为常。 " 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 " 悔相道之不察 " 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 " 美政 " 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 " 进 " ,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 " 进 " ,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 " 进 " ,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2. 应注意的词语和读音:
" 相 " : xi ng ,观察,选择。 " 朕 " : zh n ,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 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 " 步 " :使……步行。 " 皋 " : g ā ,水边高地; " 皋 " 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 " 本 " , " 离尤 " : " 离 " 同 " 罹 " ,遭受;尤,过失;
离尤:获罪,遭受指责。 " 初服 " :意含双关,字面意为:从前所穿的衣服,实际指原来 的志向,志趣,夙志。 " 进 " :指从政, " 退 " 指辞官致仕。 " 信 " :副词,确实。 " 高 长 " : 动词,加高,加长。 " 佩之陆离 " :陆离,单纯词,修长貌。 " 之 " :定语后置的标志,即 " 陆离之佩 " 。 " 泽 " :污浊。 " 章 " :通 " 彰 " 。 " 惩 " :挫败。
3.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 " 移情 " 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 " 我 " 与 " 物 " 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 " 兰皋 椒丘 芰荷 芙蓉 岌岌之冠 陆离之佩 " 缤纷的 " 繁饰 " 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 " 我 " 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 " 我 " 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这种移情的技法在上个单元中已经接触过,我们说 " 乡愁 " 是 " 邮票 " 、 " 船票 " 、 " 坟墓 " 、 " 海峡 " 等等就是移情的写法, " 花溅泪 鸟惊心 " 也是移情的写法,大家联系起来体会可能就容易明白了。
5. 《离骚》节选今译欣赏
( 1 ) 我哀怜着人民的生涯多么艰苦,
我长太息地禁不住要洒雪眼泪。
我虽然是爱好修洁而自制花环,
在清早做成,晚上便已被人折毁。
( 2 ) 不怕他就毁坏了我秋蕙的花环,
我又要继续着用白芷花来替代。
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而心甘,
纵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
( 3 ) 我怨恨你王长者呵其是荒唐,
你始终是不肯洞鉴我的心肠。
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丰姿,
造出谣来说我是本来淫荡。
( 4 ) 固然是胡涂的人们善于取巧,
不守一定的规矩而任意胡闹。
抛却了一定的准绳只图迁就,
竞争着在依阿取悦以为常套。
( 5 )我忧郁,我不安,我感受着孤独,
我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困穷。
我就使奄然死去而魂离魄散,
也决不肯同乎流俗,屈节卑躬。
( 6 )鹰和隼不能够和凡鸟同群,
原来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哪有方和圆能够互相通融?
哪有曲和直能够一概相量?
( 7 )我委曲着情怀,抑制着意气,
我忍受着谴责,排遣着羞耻,
伏清白之志而死忠贞之节,
本是前代的圣人之所称许。
( 8 )我失悔我的路向是根本走错,
我停顿着又打算要路折回头,
把我的车马掉过来走向归路,
要趁着这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 9 )把马辔解了,让它在兰皋逍遥,
让它在椒丘上驰驱,暂时休息,
我不想再上前者以遭受祸殃,
我要退回故乡修理我的旧衣。
( 10 )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
我要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
没人知道我也就让他抹杀吧,
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地芬芳。
( 11 )要把头上的冠戴加得高而又高,
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而又长,
芳香和污垢纵使会被人混淆呀,
只我这清白的精神是丝毫无恙。
( 12 )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开眼界,
打算往东西南北去四处观光。
我的花环是参差而又多趣呀,
馥郁的花气啊会向四方远飏。
( 13 )世上的人们任凭他各有所好,
而我的习惯是专于爱好修洁。
就把我车裂了我也不肯变更,
难道我的心还会怕受人威胁?
[ 作业 ]1. 背诵选诗的前 6 段。
2. 完成关于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的搜索: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3. 完成练习。
第二教时
古诗今译,欣赏与学习
一、校正上节布置的练习 --
完成关于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的搜索: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熟读背诵这些闪光的诗句,并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二、《诗经》、《离骚》等古诗今译,有多种译本,它们各有特色,但都是遵循诗的原意,用进行的再创作,而不是简单的直白的翻译,译文本身是一首首优美的诗。把诗译成诗,要怎样译呢?以下给大家录列几例,供欣赏和参考学习。
卫风·氓
( 1 )汉子笑嘻嘻,抱布来换丝。不是来换丝,
来就我筹谋。送你渡淇水,一直到顿丘。
不是我失约,你无好媒人。请你别生气,
秋来以为期。
( 2 )登上那破墙,去望那复关。望不见复关,
涕泪滚涟涟。已望见复关,有笑又有言。
你卜你占课,幸无凶咎言。以你车子来,
把我嫁奁迁。
( 3 )桑树未枯落,叶子柔沃沃。唉唉斑鸠啊,
不要吃桑葚。唉唉女人啊,莫和男人混。
男人们寻欢,说甩马上甩。女人沾上了,
摆也摆不开。
( 4 )桑叶离了枝,枯黄地上落。从我嫁了你,
多年吃苦过。洪水汪洋洋,溅到车帷裳。
女子呀没错,男子耍花样。男子呀没准,
二意又三心。
( 5 )多年做媳妇,不辞家务劳。早起又晚睡,
并非只一朝。我刚称心啦,你倒凶暴了。
兄弟哪知情,我只强颜笑。冷思静想后,
自己惟伤悼。
( 6 )愿和你偕老,到老使我怨。淇水尚有岸,
漯河也有边。婚前多欢乐,说笑意绵绵。
誓约明明在,没想他欺骗。骗了不想他,
也罢两绝断。
秦风·无衣
( 1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战袍。
国家要出兵打仗,赶快修好咱的戈矛,
和你一道把敌人干掉!
( 2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汗衣。
国家要出兵打仗,赶快修好咱的矛戟。
和你并肩战斗到底!
( 3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条战裙。
国家要出兵打仗,赶快修好咱的甲兵。
和你一道相伴同行!
三、 训练举要
《诗经》和《楚辞》,着重强调朗读和背诵。在理解、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而背诵时一定要掌握节奏。
《诗经》一般都是四字句,两字一节拍。如《卫风·氓》:
氓之 / 蚩蚩,抱布 / 贸丝。匪来 / 贸丝,来即 / 我谋。送子 / 涉淇,至于 / 顿丘。匪我 / 愆期,子无 / 良媒。将子 / 无怒,秋以 / 为期。
《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 " 兮 " 字。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以第一节为例:
长太息 / 以 / 掩涕兮 哀 / 民生 // 之 // 多艰。 余 / 虽好修 // 以 // 羁兮 , 謇 / 朝谇 // 而 // 夕替。
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诵书中的诗章。
四、 知识落实与能力迁移
1 . 填空:
①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___________ ,其中的 "_____________" 字是汉代人加上去的,先秦时只称 "___________" 或 "_____________" 。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 ________ 年间的社会生活。其中按乐调和内容可分为 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三部分。它的主要表现手法为 _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__ 。通常二者合称为 "________" 。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