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们的学习》是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是毛泽东关于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之一。以下是美丽的编辑为大伙儿整编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最新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掌握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式”逻辑思路和论证结构。
2、学习运用在对比中褒贬分明的论证方法。
3、学习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作风。
《改造我们的学习》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观点选用材料进行逻辑论证的,了解议论文的要素特征
2、 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3、 学会筛选信息,积累文中成语。
二、 学习重点
1、 清晰的思路,典型的例证
2、 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
三、学习方法
采用整体感知、勾画关键语句、精读重点语段的阅读方法
四、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整体感知文章思路,研读第一部分。
学习步骤:
1、 导入:学生回忆已读的毛泽东的诗文,进入感知这一篇论辩色彩强烈的议论文。
2、 在预读课文的基础上,自测《课课练》“识别记忆”应掌握的成语的含义:
(1)、前仆后继
(2)、生吞活剥
(3)、等闲视之
(4)、有的放矢
(5)、哗众取宠
(6)、徒有虚名
(7)、若明若暗
(8)、粗枝大叶
(9)、夸夸其谈
(10)、谬种流传
(11)、华而不实
(12)、可歌可泣
3、 根据单元学习重点和课文学习重点,要求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同学们速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思路
4、 带着以下问题通读全文
(1)、部分与部分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都是有机联系的,文章少不了相应的关键句,请注意这些词语的筛选。请首先画出显示文章思路的语句。
(2)、围绕文章题目,全文是如何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议论问一般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文符合这样的过程吗?具体说明。
(3)、回应题目,整体感知全文思路,把握文章大意。(结合课后“练习一”)
5、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方法:抓住关键语句、捕捉重要信息。
问题1、第一部分的中心句是哪句?
中心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注意体会关键词的统领作用。
问题2、段落中对应性的语句有“何等肤浅,何等贫乏……深刻得多,丰富得多。”理解对应性词语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认识的?
问题3、“中国共产党……倡导者、宣传者、组织者。”这句中“倡导者、宣传者、组织者”的语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注意后面部分还有类似的逻辑性极强、语序严密、组织紧凑的句子,将他们画出来。
6、 完成《课课练》p4—5中对本段文字设计的相关练习
7、 本堂课内容小结
8、 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四
(2)、阅读“读本”第10课《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重点研读第三部分,学会筛选信息,把握要点的方法。
学习步骤:
1、 自查上堂课作业,有两处必须掌握和了解。
(1)、练习四:解释加点字
(2)、延安整风运动三大文献:本文和《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2、 学习理清第二部分的行文脉络。
方法:联系上下文,把握相关信息。
注意:一是对应性(明晰)
二是逻辑性(严密)
3、 重点研读第三部分
讨论以下问题:
(1)、开头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2)、将两种态度进行对比,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
方法:运用比较法,准确筛选出相关信息。
比较:一是要同类,二是要对应,三是要抓重点
(3)、这部分文字极其典型地体现出毛泽东历来倡导的语言风格:准确、鲜明、生动。
所谓准确:主要表现在用词的恰当上。
鲜明:主要表现在态度上不含糊。爱憎、对错、肯定与否定非常分明。
生动:大量使用成语、口语、俗语,活泼风趣,灵活运用一些文言词语,做到古为今用。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请划出本部分能够体现准确、鲜明、生动语言风格的句子,并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4、 穿插练习:课课练p3—4
5、 简读文章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1)、文章处处充满对比:
除了第三部分重点对比外,如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也是一种对比(一、成绩;二、缺点)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
小而言之,句子中亦充满对比色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等等。因此对比即是一种修辞格,同时也是一种手法,而本文更是一种对比论证。
(2)、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a、例证法 b、引证法 c、对比法
请分别举例说明。
6、 研究性学习:课文练习二第2题 简答如下:
一、导语设计
在中国共产党艰难成长的历史上,1941年是个值得纪念的时期,在建党20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圣地延安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对机械教条地对待马列主义,理论脱离实际,曾给党的革命事业带来极大损失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在这次“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作了三个报告:即《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学课本选入了后两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中学课本是供全国几千万中学生学习的范本,编选者对入选的文章精益求精;而毛泽东的论文不止一次地被选入。这说明什么?说明毛泽东的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章法都是可供学习的典范。
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但能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作风,而且能更好地会写议论文。
二、解题
教师板书课题,有意将“改造”误写为“改进(改善)”。学生大声指出。教师故作强词夺理状:“改造”与“改进”差不多嘛!生:“改进”“改善”是在原基础上改进一步,“改造”是彻底改变,改掉旧的,建立新的。师:这位同学认识透彻。“改造”的程度重于“改变”“改善”等,而且要破旧立新,反映出毛泽东对当时的学风极为不满,对教条主义深恶痛绝,而且这不是个别现象,程度深,面积广,希望彻底改造学风,否则革命事业就难以前进。(将课题改正)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师: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改造我们的学习。
师:是吗?题及开篇一句话是一个意思,按本文的思路这是提出问题,是“论题”而非“论点”。那么贯穿全文的作者正面主张是什么?或者说“改造学习”这一手段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通读全文提炼论点。②给四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标题应概括每一部分内容,尽量使用课文本身的词语,越简洁明确越好,能用一个词不用词组,能用词组不用句子。③将全文缩写成500字左右的短文,内容要点不能缺,但可以合并、浓缩;言简意赅。
(此课较长,又不深;长文应短教、尽量调动学生自求,自知。提炼论点、加小标题、缩写等手段,“一方面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概括力、文字组织能力。在具体操作中,可将三个问题分化,逐一提出解决。给予充分必要的思考、缩写时间后,解答问题。)
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师:对。即理论和实际统一,作者使这一中心论点(也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自始至终,在文中不同地方,不止一次(约十数次),以不同形式反复出现、强调。
请一位同学朗读缩写的短文。
改造我们的学习
我主张要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制度,理由如下:
进步与成绩
我党的二十年,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总结合的二十年。我们对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认识从幼年的肤浅、贫乏到现在的深刻、丰富得多,这些都是好现象。
缺点
但是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主要表现为马列主义的理论不能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表现在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许多历史,只懂希腊和外国的故事;不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谬种流传,误人不浅,不可等闲视之
两种对立态度
在学习上存在着“主观主义”和“马列主义”两种对立的态度。主观主义态度表现为不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而研究马列主义,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理论而学习理论:表现为不注重客观情况,单凭热情、经验。主观主义作风害己、害人、害革命,是党、阶级、人民、民族的大致,必须打倒。
马列主义态度,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态度,必须发扬光大。
具体建议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提议:必须系统地研究周围的环境;必须研究中国的近代历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改造我们的学习,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2、课时小结,安排预习(略)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式”逻辑思路和论证结构。
2.学习运用在对比中褒贬分明的论证方法。
3.学习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并学习本文严密的逻辑思路和结构。
2.筛选主要观点和论据。
3.筛选重要语句。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背景简介。
1.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
2.本文是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学习文件。
3.延安整风是对过去几次“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清算。
4.整风运动的内容主要是“整顿三风”,即: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当时,毛泽东同志作了三个动员报告:
整顿学风——《改造我们的学习》
整顿党风——《整顿党的作风》
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
在中国共产党艰难成长的历史上,1941年是个值得纪念的时期,在建党20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圣地延安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三篇文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二。解题:
教师板书课题,将“改造”误写为“改进(改善)”。学生指出。“改进”“改善”是在原基础上改进一步,“改造”是彻底改变,改掉旧的,建立新的。“改造”的程度重于“改变”“改善”等,而且要破旧立新,反映出毛泽东对当时极为不满,对教条主义深恶痛绝,而且这不是个别现象,程度深,面积广,希望彻底改造学风,否则革命事业就难以前进。
三。研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1、尽量调动学生自求,自知。提炼论点、加小标题、缩写等手段,一方面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一方现培养学生的概括力、文字组织能力。在具体操作中,可将三个问题分化,逐一提出解决。给 充分必要的思考、缩写时间后,解答问题。)
2.用“跳读法”把握全文要点
启发:“我们拿到一本论著,想用最快的速度大体了解全书内容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确:可以看封面后边的内容提要,并快速浏览目录页上的章节标题等)那么,我们拿到一篇议论文,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文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确:可以采用首尾跳读法,即速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一部分开头的话;如果文中有小标题,当然还应抓住各部分的小标题。)现在,请同学们用首尾跳读法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最重要的几个句子。
讨论后明确:这几个句子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在 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辑思路大体上可以用上面几个句子里的3个词儿来概括(板书3个词):
“主张”——“理由”——“提议”
文章简短的引论部分提出了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的“主张”;本论部分(包括文中的一、二、三)阐明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结论部分(文中的四)是关于改造学风的几项“提议”。
3、思考:如给课文四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如何概括?
指导:(1)内容能涵盖本部分;(2)简练、明确、贴近课文,尽量摘引原词原句
全文开头一段是引言,末尾一段是结语,中间21段,作者已经用数字标明的四个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引言紧接着标题已经表明了的主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个中心论点旗帜鲜明,提纲挈领。“其理由如次”,是过渡性的词语,用以引出下文。
中心思想:本文深刻地批判了理论和实际分离的主观主义的学风,精辟地阐明了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号召全党必须改造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必须注重研究现状、注重研究历史、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以便更好地完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任务。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用提炼论点、加小标题及缩写的方法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重点的筛选重要语句。
二、先看第一部分“进步与成绩”。本部分共7句话,第1句话是个长单句,怎样划分主谓宾?生:二十年(主),就是(谓)……二十年(宾)。师:单看“主、谓、宾”好象是个简单的重复判断,所以其修饰成分不容忽视。齐读第一句。生:(齐读)。师:第1句暗含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其中哪个词用得特别精确?生:日益。师:如果去掉“日益”可以吗?生:不行。“日益”说明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结合”是逐步的,一天比一天好,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师:对,不是程度很高,而是一天比一天进步。第1句话提纲挈领,肯定成绩,齐读第2句。生:(齐读)。师:哪几种给准确、有力?生:“何等肤浅”“何等贫乏”“深刻得多”“丰富得多”。师:两组反义词构成对比。3、4、5、6句讲什么?生:概述“日益结合”的发展过程。师:对,一百年来 摸索真理;十月革命 找到真理;抗日战争 发展真理。其中“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生:不能颠倒。三者间逻辑顺序很强。师:第5句中“使中国革命的上面为之一新”谁能结合控史具体解释一下?生:马列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一相结合,中国革命的性质就起了根本的变化,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变成了新民主主义。师:这位同学知识面较广。第一段属“分析问题”,在本论中处于较重要的地位,笼罩全篇,齐读此段。生:(齐读)
(第一部分的学习可多花一些时间。)
师:第二部分,由成绩转入谈“缺点”,主要谈了三方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第二部分的学习可以从略,将精力放在重点第三部分上。)
师:第三部分“两种对立态度”。本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精华: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 “实事求是”原则。文中“这个意思”指什么?生:指上文谈到的存在的“缺点”。师:既然上文已谈到诸多“缺点”。这里为什么还要反复说明?是简单重复吗?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对比中强化论证,使之更充分深入。师:是的。第二部分只是谈了党内存在的缺点和现象,还没有深入挖掘这些缺点及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危害。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剖析。又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用“对比论证”将主观主义学风与马列主义学风对举,黑白分明,是非益彰,旗帜鲜明,突出了“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迫切性。这一部分精彩语段迭出,多用对偶、排比、层递等修辞,整散结合,读来铿锵有力,酣畅淋漓,气势夺人。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生:(读)。师:这幅对子形象地刻画了哪类人?生:只会背诵马列主义教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徒有虚名,而无实学的主观主义者。师:是的。要把这幅对子会背会写。写议论文,最难的是见解上的创新。本文最大的创新就是提出了著名的“实事求是”原则。请一位同学读:“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生:(读)。师:“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原注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毛泽东的贡献并不在于对这个词作了现代化的通俗解释,而在于把它提出来作为一个普遍性的原则。最初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来作为学习态度的最高原则,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思想和行为的原则(邓小平又把“实事求是”发展为党和国家制订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可以说,“实事求是”就是务实精神,是本文的主旨精神和灵魂。提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给全党改造学风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课下结合邓小平的《讲讲实事求是》一文,对照阅读会有更深的认识。邓文中反复强调这一原则,并有了新的发展。也提到延安整风运动和毛泽东的三个报告,其中就有《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齐背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解释。生:(齐背)。师:第三部是“分析问题(本论)”中的重要部分,大家将此部分散读一遍。生:(散读)。
(第三部分应重点学习,而且应引导学生多读,特别是精彩语段,在读中感受毛泽东的语言风格,培养语感。)
师:第四部分解决问题。(结论),提出“具体建议”。针对前面三方面“缺点”,提出三个改造“建议”。
(第四部分的学习可从略)
板书设计
一提出问题(引论)1.成绩与进步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二分析问题(本论) 2.缺点(3点).3两种对立的态度(对比)
三解决问题(结论) 4.具体建议(3点)
三、语言特点。
因为这是一篇动员报告,所以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又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这些特点特别表现在一些词语相对集中的语段里,值得我们摘录出来,反复诵读、细细体会。
1.重点语段。教师略加分析:
①“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
②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
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③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
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④有一副对子(为清人解缙所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大于思维”,对子中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讨论文中引用的明朝解缙的对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从句式看,对偶;从内容看,比喻;从“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义性看,双关(字面描写外在形态,实质描写思想作风);从芦苇、竹笋的拟人化看,比拟;从文章对这副对联的引述看,引用。
⑤“有的放矢”的解说。
⑥“实事求是”的解说。
这两个成语的解说,都是结合文章特有的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富于创造。
2.其它成语。
文中还有很多以上语段未能概括的成语,也应划出并加解释,并作为积累词汇而抄录。
主要的有: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谬种流传”
“诸如此类”、“等闲视之”“徒有虚名”
“万古不变”、“生吞活剥”;
还有作者独创的词语“言必称希腊”,已成为生搬硬套外国的东西的固定词组。
3.用词的准确与分寸。
文中很多地方用词准确,具有分寸感,这是写好议论文的重要表达能力。
如课后练习四中所列举:
①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这里,用了“日益”二字,就是用词的准确、有分寸,因为二十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能逐步地结合,不可能一蹴而就。
还有其它语句:
②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这里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缺点”得到了强调;先说有缺点,再说很大的缺点,这就使表达的意义有伸缩性,有分寸感。
③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
用了“一般地说”,表达就周全了,二十年来,在特定的情况下不可能没有做过这些工作。
④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的个别词句,而不会适用……。
这“片面”二字下得好,引用马列词句并不是绝对的不好,反对的是“片面”运用,有了分寸,用语就理直气壮。
⑤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这就决定了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环节是搞好调查研究。“基础”一词用得准确、
4、词语的运用。
A闭塞眼睛捉麻雀 瞎子摸鱼--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
言必称希腊 对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
粗枝大叶 夸夸其谈 生吞活剥 一知半解---不细心调查,空谈理论
B.灵活运用文言词语,古为今用无实事求是之心 有哗众取宠之意 等闲视之
C.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论证效果
留声机--一切照搬外国
钦差大臣---不了解实际,乱发号施令等
附:改造我们的学习习题
一、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字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肤(fú)浅 浸(jīn)透 前仆后继
B.谬(miù)种 钦(qīn)差 滥调文章
C.歪曲(qū) 琢(zhuó)磨 无的放矢
D. 校(jiào)勘 为(wéi)之一新 哗众取宠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是”字的意义。
A. 自以为是 B.实事求是
C.是古非今 D.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依次填入下列方框中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
1.错误常常是正确的( )( )。
2.为此目的,就要( )( )同志们的眼光向着这种实际事物的调查和研究。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 )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人们行动的( )( )。
4.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 )( )者、宣传者和组织者。
5.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 )( )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A.向导 指导 教导 倡导 先导 引导
B.先导 引导 教导 向导 倡导 指导
C.向导 引导 教导 先导 倡导 指导
D.先导 指导 教导 倡导 向导 引导
四、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②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③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④是否善于总结经验,⑤针对客观实际,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⑦一切从实际出发。
A. 复句,第一层次划在④与⑤之间
B.复句,第一层次划在②与③之间
C.单句,主语是“我们说的做的”,其余部分是谓语,谓语是多重复句。
D. 单句,主语是①②构成的并列关系复句形式,谓语是③④⑤⑥⑦构成的主谓短语
五、对下列复句的第一、二重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常常是问题提出了,②但还不能解决,③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④就是还没有经过这种系统的周密的分析过程,⑤因而问题的面貌还不清晰,⑥还不能做综合工作,⑦也就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六、阅读《改造我们的学习》(节选),完成后面1~5题。
①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②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 ),何等( )( ),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③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④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 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⑥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⑦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1.上文共7个句子,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上文括号内应填入的两个形容词是 和 。
3.填入横线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拿起这个武器的宣传者、倡导者和组织者是中国共产党
B. 而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是中国共产党
C.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
D.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宣传者、倡导者和组织者
4. 上文“为之一新”的“之”指代: “一”的含义是:
5.对上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对比法、引申法论证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
B.运用例证法、引申法论证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
C.运用例证法、喻证法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D.运用例证法、对比法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从而论证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要性
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l~8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时代在变化,生活在发展,文艺上的创新,完全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在艺术上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并不可取。但是我们也得注意,不要把某种艺术手法或技巧,孤立起来,加以绝对化。比如说,有一种时髦的观点,似乎只有“自由联想”、“快节奏”、“变形”、“错乱”……才算最新手法,合乎时代潮流;其它如”白描”、“写意”、“渲染”、“烘托”、“对比”、“照应”、“反衬”、“悬念”……这类所谓“传统手法”都“过时了”,该进入历史博物馆了。有的同志甚至把恩格斯和列宁所肯定的巴尔扎克、契诃夫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甲)当作“写作模式”来批,予以突破和扬弃,这就从一个极端(A)。走向了另一个极端(B)。
①事实上,离开内容(C)地评价某手法孰优孰劣,孰新孰旧,这种 (D),对创作实践、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是有害无益的。②同一个海明威,他的《永别了,武器》,节奏相当快,另一部小说《老人与海》节奏却非常慢。③节奏的或快或慢,不是靠作家主观设计的,而是由小说的题材和内容来决定的。④谁都知道(E)⑤艺术手法的新与旧也(乙)是相对而言。⑥你认为“意识流”是最新手法,可是在欧美各国。这种手法在二三十年代是流行的,现在已不算时新了。⑦王蒙的“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曾经蜚声文坛,至今连他自己也不满足,要有新的突破了。⑧至于“白描”之类传统手法,我们可不要轻视它,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民族文艺的土壤之中,而且符合艺术欣赏的民族心理。⑨单以“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而言,从鲁迅到老舍、赵树理、孙犁,这一现实主义传统,都采用白描手法,有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⑩今天有不少优秀作家、如汪曾祺、古华、刘绍棠,他们用中国式的水墨笔法描绘的一幅幅生活气息浓郁的乡土风俗画,同样拥有广大的读者群。⑾总之,对待各种艺术手法,我们要在为内容服务的前提下,宽容大度,兼收并蓄,一要向传统继承,二要向国外借鉴,三要以“我”为主,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才有利于开创文艺事业的新局面。
1.这段文字的论点是( )。
A. 在艺术上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并不可取
B.作品的内容决定作品的形式
C.对待各种艺术手法,要在为内容服务的前提下,宽容大度,兼收并蓄
D.艺术手法的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
2.第一段A处的“一个极端”指:
B处的“另一个极端”指:
3. 文中甲乙两处的“也”字都可以解成“同样”的意思,请分别说明这两处的“也”字各表示哪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同关系:
也(甲):
也(乙):
4.第二段开头C与D两处应填入的恰当的说法是( )。
A. 简单、轻率的态度
B.孤立、形而上学的观点
C. 单纯、片面的观点
D.一味、简单化的做法
5.填入文中E处使行文连贯的一句是( )
A.《永别了,武器》尽管节奏快,但它的艺术价值决不比节奏慢的《老人与海》差
B.《永别了,武器》尽管节奏快,但它的艺术价值决不比节奏慢的《老人与海》强
C.《老人与海》尽管节奏慢,但它的艺术价值决不比节奏快的《永别了,武器》强
D.《老人与海》尽管节奏慢,但它的艺术价值决不比节奏快的《永别了,武器》差
6.第二段共有11句话,请在下面恰当的位置上画竖线表示出该段的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7.本文对事例经过了精心的选择,每个材料都考虑到了文章整体。第二段中选择海明威的两部作品进行对比而不用契诃夫或者别的作家的材料,具体原因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
8.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
A.批判继承 B.艺术创新 C.艺术手法与风格 D.艺术手法的新与旧
[1]
邱龙涛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教育他们自觉地树立正确的学习。
2.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在议论文中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根据政论语体的特点恰当选用语言材料、语言手段,从而增强论证效果的技巧。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课文中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方法和课文的语言特色,而思想教育的要求应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2.把课文的讲读同知识短文《学会辩证的分析》的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转化为阅读、写作的熟练技能和良好习惯。
3.教学中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把握作者进行论证时的逻辑思路,深入领会课文中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方法。
4.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主要运用提问、点拨、答疑、讲解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而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思考、练习和讨论来主动地进行研习探讨。
教学时数 本篇课文与知识短文《学会辩证的分析》的教学时数为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的思想内容,深入领会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重要意义;研究探讨课文的论证结构,编写全文的论证结构提纲。
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简介课文:本文是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是当时我党开展的整风运动中的一篇重要文献。《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个标题中,“我们”是指全党的同志,特别是党的干部;“学习”是指全党同志的学习,特别是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这篇重要报告,不仅在当时对党的整风运动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当今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中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学风,也是非常必要、非常有益的。
提问:标题中为什么选用“改造”这个动词?能不能换用“改娈”或者“改进”?
讨论后明确:“改造”在这里有“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的意思,它包含“改”(改变)和“造”(创造)两个语素,体现了在学风问题上破旧立新的精神。“改变”没有强调“立新”这一面,“改进”比较强调“有所进步”而没有强调“破旧”这一面,因此这两个词不能代替“改造”。
2.用“跳读法”把握全文要点
启发:“我们拿到一本论著,想用最快的速度大体了解全书内容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确:可以看封面后边的内容提要,并快速浏览目录页上的章节标题等)那么,我们拿到一篇议论文,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文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确:可以采用首尾跳读法,即速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一部分开头的话;如果文中有小标题,当然还应抓住各部分的小标题。)现在,请同学们用首尾跳读法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最重要的几个句子。
讨论后明确:这几个句子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在 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辑思路大体上可以用上面几个句子里的3个词来概括:
“主张”——“理由”——“提议”
文章简短的引论部分提出了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的“主张”;本论部分(包括文中的一、二、三)阐明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结论部分(文中的四)是关于改造学风的几项“提议”。
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论证结构呢?
明确:课文采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按照“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
3.讲读课文本论部分
讨论:一、二、三部分各自怎样来论证全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第一部分回顾党成立20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正面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作者先总述从“幼年”到“现在”的认识发展是从“肤浅”“贫乏”变为“深刻”“丰富”;再回顾马列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的三个时期(“一百年来”“十月革命之后”“抗日战争以来”);然后充分肯定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第二部分指出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从反面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作者先从三个方面列举主观主义学风的具体表现(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再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论述这种坏学风的危害;然后谆谆告诫人们对此“不可等闲视之”。第三部分将正反两方面加以对照,说明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的原则区别,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改造我们学习的迫切性。作者先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剖析主观主义态度的表现、类型、特点、危害和实质;然后具体说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同主观主义完全相反的表现、特点和实质。通过相互对照,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前一种态度必须“打倒”,后一种态度“应该具备”。
讨论:既然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那么充分肯定我们党内在学风方面一些“很好的现象”的第一部分能不能干脆删去呢?
明确:一篇好的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必须运用辩证法的发展观点、联系观点、一分为二观点来分析问题。这篇文章的本论部分,重点放在彻底清算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学风,但为了使论证更加充分、更加严密,使文章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作者始终坚持对有关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不搞片面性和绝对化。文章的第一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正面论证树立马列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对20年来我党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进步的回顾,告诉我们改造学风不仅具有重要性而且也具有可能性, 从而增强了我们改造学风的信心。因此,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删去。这一部分中“日益结合”“深刻得多,丰富得多”“是进一步了”“也有某些开始”等词语,都用得十分准确,有很强的分寸感,既充分肯定成绩,又照应了下文“还有很大的缺点”的论断。
讨论:课文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文中谈了哪几类“极坏的典型”,作者是怎样安排使用这些典型材料的?
明确: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例证法。在这部分中,作者谈了三类典型:一类是对现状不作周密调查,根据“想当然”发号施令;一类是不懂自己的历史,只能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一类是学习马列主义时理论和实际分离。作者在列举主观主义态度的三方面表现之后,又举出这三类“极坏的典型”进一步说明其危害,充分证实了党内确实存在着主观主义的学风,“不可等闲视之”。
讨论:课文第三部分的主旨在“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明确:作者虽然说是要“反复地说明”,但这部分内容并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反复加以论证,使论证更为充分。从角度来说,这部分虽也谈到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等,但在概括归纳其表现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分析,将其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类型,并指出其特点,在揭示其危害的同时还揭露出它的实质,指明对待它应有的态度。同时,在这部分不是单写主观主义的态度,而是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相对照,从而更加突出了改造学风的迫切性。从方法来说,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例证法,这一部分则采用了对比法、引证法(引用马、恩、列、斯的教导)和喻证法(用射箭要有的放矢的比喻和芦苇、竹笋的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论点)。从语言来说,这一部分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使论证显得更加生动、深刻、有力。
讨论:根据上面的讨论研习,让我们进一步研究一下课文本论部分的一、二、三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这三部分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一、二之间是正反对照关系(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在写法上有繁简、详略的不同);而一、二和三之间是层进关系,从正面和反面的论证推进到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从分析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进而深入揭示其特点、实质。
第二教时
自学与思考:要求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分析思考《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怎样运用辩证分析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讨论:举例说明课文中怎样运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学风问题。
明确: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要看到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要从发展的过程中分析问题、揭示规律。例如,课文第一部分正面论证改造学风的重要性,就是从20年来马列主义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分析的。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要看到任何事物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到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例如,课文分析了主观主义学风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作者对这三方面不是作孤立的分析,而是准确深刻地揭示了三方面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它们共同的要害所在:违背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基本原则。课文分析主观主义的两种类型(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也揭示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指出“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要力求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片面性,既要看到问题的这一方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即要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例如,课文分析学风问题,既指出一些“很好的现象”,又指出“还有很大的缺点”;既批评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态度,又论述了马列主义的正确态度;既严肃地提出了“打倒”主观主义的问题,又积极地鼓励传染了这种毛病的同志勇敢地“诊治自己的毛病”;既清醒地看到“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又乐观地指出“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凡此种种,都充满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3.学习课文的语言特色
朗读:请两位学生分工朗诵课文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认真体会本文在词汇、句法、修辞方面的特色。
提问: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从本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议论文主要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明确: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性(遣词、造句、段落层次的准确严密)、鲜明性(观点鲜明、感情色彩鲜明)、概括性(对事物、现象进行抽象概括的分析论述)和生动性(可以选用一些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来增强论述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板书:准确性、鲜明性、概括性、生动性)
介绍知识:从文章体裁来讲,这篇课文是议论文;从一系列的语言特点来讲,课文的语言属于政论语体。我们知道,汉语中有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在书面语体中,包括政论语体(议论文的语言属于此体)、科学语体(说明文的语言属于此体)、事务语体(公文、应用文的语言属于此体)和文艺语体(文艺作品的语言属于此体)。刚才我们讨论的议论文语言准确、鲜明、概括、生动的特点,实际上就是政论语体的主要特点(板书)。政论语体的这些主要特点,对它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语言手段必然会产生明显的制约和影响,这是我们在学习议论文的语言时应该细心地辩析体会的。下面,我们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为例(重点可以放在第三部分),比较具体地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提问:本文是政论文,是不是只能运用政治词语来进行论述呢?
明确:作为一篇政论文,本文中准确地运用了许多政治词语,如“马克思列宁主义”“主观主义”“革命”“党性”“立场”“观点”“策略”“规律性”等。但政论语体在词语运用方面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决不是只能运用政治词语,而是在以政治词语作为词语运用核心的同时,广泛吸收包括古词语、口头词语、熟语在内的各种词语,使语言表达不但显得准确、概括,而且显得鲜明、生动。
提问:本文在论述学风问题时使用了哪些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这些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使用得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包括:(1)富有生命力的古词语,例如,“为之一新”“粗枝大叶”“一知半解”“发号施令”“生吞活剥”“谬种流传”“实事求是”“哗众取宠”“钦差大臣”“华而不实”“无的放矢”“徒有虚名”“言必称……”等。(2)来自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口头词语,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对不住”(“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满天飞”(“‘钦差大臣’满天飞”)“乱说一顿”等。这两部分词语中有的是词,有的是熟语(成语、惯用语等),作者似乎是信手拈来的,实际上都经过精心选择。这些词语或凝炼含蓄,或通俗易懂,都使用得十分准确恰当,十分生动传神,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也不乏幽默风趣,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板书:词语——贴切、生动)
提问:本文在选用句式方面也显示了一些适合政论语体要求的具体特点,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诵读本文第三部分,从中归纳出作者选用句式的一些特点来。
明确:适合政论语体的要求,本文在选用句式方面表现出相辅相成的两方面的特点。首先是严密。文中长句短句都用,但与文艺语体相比,长句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些长句包括比较复杂的单句和有多个分句的复名,结构都是准确而严密的。复杂的单句如:“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道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主语“这副对子”省略,谓语是“像不像”,由于带了三个介词词组的状语,还有一个插入语“你们看”,使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复句如:“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两句都是有着多个分句的二重复句,加黑的关联词语都用得极为确切)其次是灵活。作者根据论述的需要,在句类句式的选用安排上显得灵活自如、富有变化。例如,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有一副对子……”),交替使用了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语气不断变化,既令人信服又使人受到感染。又如,“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几句,句式灵活多变,而变化之中又寓有整齐(安排了两组对偶)。所有这些,都完全符合政论语体的特定功能和主要特点。(板书:句式——严密、灵活)
提问:本文非常注意修辞,它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又怎样体现了政论语体的主要特点?
明确:本文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有两点很值得注意。一是利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行文气势。古人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南宋陈骙《文则》)现代修辞学家认为:“政论语体容许句型句式的高度集中”(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从本文来看,作者善于运用形式整齐的整句,运用排比、反复、对偶、层递(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就是典型的层递)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行文的气势,使论证更加有力,也体现了政论语体的鲜明性的特点。二是善于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具有某种形象性的生动表述。政论语体中也常常使用比喻,本文中出现的“留声机”“墙上芦苇”“山间竹笋”“有的放矢”等,都是作者进行论述时采用的十分贴切的比喻。但政论语体中的比喻与文艺语体中的比喻不尽相同,后者的作用完全是为了描写的形象、生动,而前者的作用服从于政论语体的理论阐述功能,它使议论文中所要阐明的道理更加深入浅出,令人信服。本文中的上述比喻,都能有效地为理论阐述服务,体现了政论语体在准确、概括的基础上力求生动、鲜明的特点。总之,本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都是为了调动多种语言手段来增强论证的效果。(板书:修辞——增强论证效果)
提问:我们再来研究一个具体问题吧。课文中引用了明人解缙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我们知道这是运用了比喻这个辞格,但这副对子是否只用了一种辞格呢?
明确:在语言表达中,常常出现综合运用多种辞格的情况。课文中的这副对子,从句式看是用了对偶;从内容看是用了比喻;从“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义性来看,是一种双关(字面上描写外在形态,实质上描写思想作风);从芦苇、竹笋的拟人化来看,是一种比拟;从文章对这副对子的引述来看,又是一种引用。这就告诉我们:对辞格的运用有时应该作综合的分析。
布置作业
课外完成“思考和练习”四、五。
[1]
1、本文是篇典范政论文,虽属讲读课文,但内容和语言上没什么大障碍,篇幅又长,若条分缕析论点、论据、论证等,学生会感到烦琐枯燥,失去生气兴致,故而应以学生自学为主。第一课时教师适当介绍背景,提示问题后,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缩写成500字左右的短文。这样使学生创造性地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又锻炼了概括力、文字组织力。
2、第二课时,师生共同揣摩语言,解决思路、结构、对比论证等重点、难点。重点精彩语句、语段要求学生多读,会背。
在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中,《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
1、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2、筛选重要语句。
为了实现这两个学习目标,笔者打破常规,没有采用“讲读课型”来教授这篇课文,而是采用了“训练课型”,以两个课时来组织完成教学。主要教学过程 设计为——
一、课前布置预习,明确预习任务:阅读深思,划出课文中用来表达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的语句。
二、第一课时,分成三个教学阶段,1、检查预习,讨论确定课文中用来表达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的语句;2、整理这些表达观点及其论据的语句,按照合理的逻辑关系,重新组合成一篇300字以内的短文(缩写);3、讨论讲评作文。
三、第二课时,分成两个教学阶段,1、朗读训练及重点词语落实;2、重点语段综合练习。四、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布置预习《〈物种起源〉导言》,倡导举一反三,培养自学能力。这个教学设计,让学生在“使用”中“学习”,突出了课堂训练,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在课堂上“手、脑、口、耳”并用,充分发挥了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学习效果特别好。并且,教师教得轻松;教师只需给出一些启发性指导与评讲,占的时间很少,化的力气不多,而又落实了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能力培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实例一]对缩写作文的讲评总结,笔者的做法是:将学生的习作抽两篇出来投影,进行对比分析,先让学生读、评、议,然后教师总结。
〖甲文〗我们要改造学习。因为尽管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态度,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但是主观主义却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这三方面的错误表现,造成不懂得历史、不会创新、理论与实际脱离等严重危害。所以,我们应采取下列措施:1、向全党提出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2、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要有组织地综合地研究;3、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
〖乙文〗我们要改造学习。其理由如次:一、纵观中国的革命历史,从近代史到现代史至抗战时期,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二、在主观主义的态度下,党仍存在着许多缺点,会阻碍事业发展,应及时采取措施,不可等闲视之。三、对于如何改正缺点,我有3点提议:1、向全党提出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2、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深入地综合地研究;3、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理论联系实际。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俗话说得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一定要改造学习。
教师总结:
1、两篇作文,论点是对原著“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句话进行概括和提炼后得出的,正如同学们评价的一样,的确很凝炼,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论点的表述用语雷同,缺少变化,能否将其中一篇的论点句改为“我们要改造党的学习”?
2、两篇作文,论据概括的质量优劣特别分明,前一篇明显优于后一篇,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很多,我再给大家归纳一下:①甲文经过作者改造,语言是自己的,不仅表明读懂了原文,而且还有创造;而乙文基本上是对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的摘录,尤其是第“二”个理由还忽略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对比,很不妥当。②甲文还揭示出了原文中固有的两个因果联系,一是“因为尽管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态度”这一分句,与原文中第“一”部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这个固有的因果联系揭示出来了,二是“主观主义却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这个主谓结构,与“三方面的错误表现”这个固有的因果联系揭示出来了;而乙文,缺乏因果分析,有“以叙代议”之嫌。③甲文基本上做到了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如“三方面的错误表现”明确具体;乙文则以“许多缺点”略之,无视原文的这一重点。④甲文对原文中提出的解决办法把握得很准确,而乙文将解决问题的办法错误地划归“理由”中。
[实例二]重点语段综合练习,教师也只需稍加点拨即可。
笔者的做法是采用幻灯片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①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
②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
③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
④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
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⑥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
⑦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
1、全段七句话,结构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第一句中的“日益”这个词语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3、第二句话,共运用了几种论证方法?什么论证方法?
4、“前仆后继”的“仆”,读音是 ;整个成语与“前赴后继”意义是否一样?如不一样,差异在哪里?
5、第三句中“可歌可泣”的“可”意义是 ;第五句中“一经……就”相当于 这一对关联词语;“为之一新”的“一”意义是 ,“新”意义是 。
6、第四句中“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三者关系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这一句中最重要的词语是 。
7、第六句中的“某些”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实例三]预习《〈物种起源〉导言》,要求学生做两件事,一是撰写一篇不超过200字的内容提要,二是确定一个重点段,设计一个语段综合练习,并附上答案。在此基础上,通过检查和讲评预习作业 ,仅需要一个课时就能顺利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这也验证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学生写得较好的内容提要:我是以十分慎重的态度写出该书的。由于研究接近尾声、体力渐感不支和同行激烈竞争这三个原因促使我早日发表。但该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有嫌过简,并且可能有错误窜入。
我的观点是: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自然选择作用,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却也是最重要的条件。我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
(教师简评:第一、二、三、四句分别是第一、二、三、四节主要信息的体现与概括,第五、六句则是第七节重点内容的概括,而最后一句话则是对课文第五、六节主要内容的概括。这个提要,既尊重原作,又有所创新,按“创作过程、发表原因、存在缺点、主要观点、研究方法”这样五个块来安排和调整行文位置,说明小作者对课文阅读理解深透,主要内容把握得非常准。)
2、学生设计得较好的一个语段阅读综合练习:
①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③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侯、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
④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⑤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播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1、第④句中“某一狭隘的意义”是相对于第(①)句中的“(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而言的。
2、第①句所体现的意思与第③句所表达的意思是截然相反的,第②句否定第①句,第④⑤两句又否定第③句,在这一节文字中,代表作者观点的到底是哪一句?(第①句)作者对自己的观点抱着怎么样的态度?(坚持不疑)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对比法、引申法)
3、第⑤句中有一个错别字,试指出并改正(传播—传布)
4、全段五句话,结构分析正确的是(D)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教师简评:该语段阅读综合练习体现了该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只有在透彻理解这一语段表达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来的,无论是中心句的把握、重点词语的特指含义理解、作者感情倾向的体会,还是谋篇布局的技巧分析,甚至是基础知识的训练,都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明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