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2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
2、使学生掌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3、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点】
氧化剂、还原剂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难点】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具准备】
试管、胶头滴管、滤纸。
饱和氯水、饱和NaBr溶液、饱和KI溶液、铁粉、浓硫酸、稀硫酸、溪水、KScom溶液、浓硝酸。
【教学方法】
复习、归纳法及实验、分析、总结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二课时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有关知识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的吗?通过高一的学习,大家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好基础,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板书】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提问】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实质是什么?什么物质是氧化剂?什么物质是还原剂?
【投影】(师生共同完成)
【练习】在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的反应中,还原剂是 ,氧化剂是 ,还原产物是 ,氧化产物是 ,4 mol HNO3参加反应,其中被还原的是 mol。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
【过渡】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里,除了用箭头表明反应前后同一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外,还可以用箭头表示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即“单线桥”。
【板书】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讲述】单线桥表示反应过程中,电子由还原剂转移给氧化剂的情况,从失电子的原子出发,箭头指向得电子的原子,箭头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不需标明“失去”或“得到”字样。
【练习】用单线桥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2KClO3 2KCl+3O2
(2)Cl2+2NaOH=NaCl+NaClO+H2O
(3)4NH3+6NO=5N2+6H2O
【投影】展示学生上述练习,并进行讲评。
【讨论】物质在反应中是作为氧化剂还是作为还原剂,与元素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小结】元素处于价态,反应中该物质只能得电子作氧化剂;处于态,只能失电子作还原剂;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它的原子随反应条件不同,既能得电子,又能失去电子,因此,物质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如硫元素。
【投影】
-2 0 +4 +6
S S S S
只能作还原剂 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 只能作氧化剂
【过渡】为了更好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根据我们已有知识把常见的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进行归纳总结。
【板书】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投影】(由学生写出化学式)
【练习】1.对于反应NaH+NH3=NaNH2+H2的说法正确的是()。
A.NH3是还原剂
B.H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电子转移数为2
D.NaH是还原剂
2、高锰酸钾溶液与氢澳酸可发生反应:KmnO4+HBr = Br2+MnBr2+KBr+H2O,其中还原剂是 。若消耗0.1 mol氧化剂,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 mol。
3、在一定条件下,NO与NH3可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现有NO和NH3的混合物 lmol,充分反应后,所得产物中,若经还原得到的N2比经氧化得到的N2多1.4 g。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若以上反应进行完全,试计算原反应混合物中 NO与 NH3的物质的量可能各是多少?
【点评】正确分析化合价的升降情况,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利用得失电子数相等,解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小结】1.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在反应户是作氧化剂还是作还原剂主要取决于元素的化合价。
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
【思考】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有哪些?
【作业】教材习题一、二,2;二、三。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了它们与元素化合价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总结这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板书】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学生实验】【实验3-l】
【提问】请同学叙述上述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投影】2NaBr+Cl2 = 2NaCI+Br2 2KI+Cl2 = 2KCl+I2 2KI+Br2 = 2KBr+I2
【设疑】通过以上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讲述】通过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说明单质的氧化性不同,按F2、Cl2、Br2、I2顺序逐渐减弱。
【板书】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设疑】若是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呢?
【板书】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致。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说明】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形成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设疑】高价物质具有氧化性,低价物质具有还原性,通过实验如何验证呢?
【演示】【实验3—2】
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Fe+H2SO4(稀)=FeSO4+H2↑
6FeSO4+3Br2 = 2Fe2(SO4)3+2FeBr3
2FeSO4+2HNO3(浓)+H2SO4 = Fe2(SO4)3+2NO2+2H2O
Fe3++3Scom- = Fe(Scom)3
【补充对比实验】FeCl3溶液中滴加KScom溶液;FeCl3溶液中先加足量Fe粉后,再加KScom溶液。
【提问】通过上述实验进一步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归纳)
【板书】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Fe3+ Fe2+ Fe
氧化性较强 氧化性较弱 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练习】书写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1.C+CO2 2.FeCl3+Fe 3.FeCl2+Cl2 4.MnO2+HCl 5.CO+CuO
【提问】回忆Fe与浓硫酸、稀硫酸反应现象;Cu与浓硫酸反应现象;Cu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现象,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析起氧化作用的元素。
+6
【板书】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 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
【说明】氧化性酸和酸的氧化性不同,氧化性酸是指酸根部分的某元素易于得电子的酸,如浓硫酸、硝酸等;而酸的氧化性是指H+得电子形成H2,酸都有氧化性是指H+的氧化性。
【小结】通过以上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可归纳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板书】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剂 = 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
【讲述】在适当的条件下,可用氧化性强的物质制取氧化性弱的物质;也可用还原性强的物质制取还原性弱的物质。如:Cl2 + 2KI = ZKCl+I2
2Al + 3CuCl2 = 2AlCl3 + 3Cu
【讨论】已知在常温时能发生下列反应:
Fe + Cu2+ = Fe2+ + Cu
2Fe2+ + Br2 = 2Fe3+ + 2Br-
2Fe3+ + Cu = 2Fe2+ + Cu2+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分析Fe3+、Fe2+、Cu2+、br2作为氧化剂时,其氧化能力的强弱顺序。
【板书】根据方程式判断氧化和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强调】根据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我们不但可判断某些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和反应的难易,而且还能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练习】已知I-、Fe2+、SO2、Cl-和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Cl-<h2o2<fe2+<i-<so2,判断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p="">
A.2Fe3+ + SO2 + 2H2O = SO42- + 4H+ + 2Fe2+
B.I2 + SO2 + 2H2O = H2SO4 + 2HI
C.H2O2 + 2H+ + SO42- = SO2↑ + O2↑ + 2H2O
D.2Fe3+ + 2I- = 2Fe2+ + I2
【小结】本节重点要掌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并能分析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作业】教材习题一、3;四。
【板书设计】
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致。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Fe3+ Fe2+ Fe
氧化性较强 氧化性较弱 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6
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 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 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列二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
根据方程式判断氧化和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知识技能:
使学生掌握蔗糖的分子组成、性质及鉴别方法,了解蔗糖的用途;初步学习蔗糖水解反应的`实验方法及基本操作;理解低聚糖、二糖的定义,了解麦芽糖的性质。
能力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科学思想: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成败的关键,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及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
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协作进行实验、共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从而学习新知识这一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科学方法:
通过对砂糖、冰糖等蔗糖水溶液的还原性实验的现象进行对比与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学习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蔗糖的水解反应及对水解产物的还原性进行检验,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重点、难点
蔗糖的非还原性;蔗糖的水解反应;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培养;实验方法及实验能力的培养。
【学习目标】
1、了解钠及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了解钠分别与氧气、水、酸、盐等物质的反应情况
2、了解氧化钠分别与水、酸等物质的反应情况
3、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与酸的反应,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
4、了解钠、钾的焰色反应
【基础知识】
一、单质钠
1、物理性质: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质、密度,熔点。
2、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钠与氧气的反应与条件有关)
常温条件下;加热条件下。
(2)与水(酸)反应: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离子方程式为。
钠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反应的现象及解释:
①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②熔化成光亮的小球:(钠的熔点;该反应为反应)
③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气体产生)
④发出嘶嘶的声音:(反应剧烈)
⑤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生成的溶液呈性)。
(3)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能否置换出铜?
结构解释:Na原子结构示意图,在周期表中的位置,Na原子易(“得到”或“失去”)个电子成为稳定结构,作剂,表现出强性,在自然界中以态(“游离”或“化合”)形式存在。少量的钠可保存在中。钠着火不能用水来灭火,一般用。
二、钠的氧化物——氧化钠过氧化钠
名称[高考资源网]过氧化钠氧化钠
化学式
颜色
与水反应方程式Na2O+H2O====2NaOH
与CO2反应方程式Na2O+CO2====Na2CO3
稳定性比较比稳定
三、钠重要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
Na2CO3 NaHCO3
俗称
水溶性均溶于水,溶解性:>
溶液酸碱性水溶液均显性,同浓度碱性:>
热稳定性稳定不稳定
稳定性:>
与盐酸
反应[Ks5u。com]
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
与CaCl2溶液现象
相互
转化2NaHCO3 Na2CO3+CO2↑+H2O
NaHCO3+NaOH=Na2CO3+H2O
Na2CO3 + H2O + CO2 == 2 NaHCO3
鉴别
方法
五、焰色反应
钠——色钾——色(隔着蓝色钴玻璃)
操作:用洁净的铂丝在外焰灼烧,至于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时为止,用铂丝蘸取待测溶液,在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用完后,用洗净,在外焰上灼烧至没有颜色时即可。
整理:钠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典型例题】
1、下列关于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钠在常温下就容易被氧化
B、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Na2O
C、钠与氧气化合时作还原剂
D、钠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2、对于反应:TiCl4+4Na == 4NaCl+T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说明钠是强还原剂,可用于冶炼金属
B、该反应中Ti元素被氧化
C、该反应条件是TiCl4在熔融状态或在水溶液中
D、TiCl4是还原剂
3、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NaHCO3的最佳方法是()
A、加入适量盐酸
B、加入NaOH溶液
C、加热
D、配成溶液后通入CO2
4、下列有关碳酸钠、碳酸氢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除去碳酸氢钠固体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钠可以采用加热的方法
B、相同条件下,碳酸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
C、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剧烈程度强于碳酸氢钠
D、向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加少量酚酞试液,都显红色
5、(2009年学业水平测试)“脚印”、“笑脸”、“五环”等焰火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加辉煌壮观,这些五彩缤纷的焰火与元素的焰色反应有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观察K2SO4的焰色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
B、Na与NaCl在灼烧时火焰颜色相同
C、可以用焰色反应来区别NaCl和KCl
D、焰色反应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6、(2009年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一些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常温常压下,D、F、K均为无色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是最常见的无色液体,A是由单质C在D中燃烧生成的淡黄色固体。(反应中生成的部分物质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化合物E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
(3)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_____;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_ ___。
【巩固练习】
1、钠跟水反应时的现象,与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A、钠的熔点低B、钠的密度小
C、钠的硬度小D、有强还原性
2、金属钠分别与下列溶液反应时,既有气体又有沉淀产生的是()
A、HCl B、NaCl C、FeCl3 D、Na2SO4
3、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NaHCO3的最佳方法是()
A、加入适量盐酸B、加入NaOH溶液
C、加热D、配成溶液后通入CO2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a2CO3和NaHCO3均可与HCl反应B、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
C、Na2CO3的稳定性比NaHCO3弱D、Na2CO3能与氯化钙反应而NaHCO3不反应
5、下列关于Na和Na+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它们相差一个电子层B、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C、钠原子,钠离子均为同一元素D、灼烧时,它们的焰色反应都呈黄色
6、如图所示的试管中盛2ml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再向试管中倒入1ml煤油,然后从试剂瓶中取出一块金属钠,用小刀切一小块放入试管中,可观察到钠首先沉到煤油底部,一接触水即产生大量气泡,钠块变成球状向上浮,同时水层变红色,一会儿之后,钠又慢慢沉降到两种液体的交界处,又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使钠上浮,如此反复,直至钠块消失。根据上述描述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中说明的钠的物理性质主要有:
①;
②
③ 。
(2)本文中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7、物质A是由A元素组成的单质,将其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为黄色,B,C,D是含有A元素的三种不同化合物,A、B、C、D按右图关系进行转化:
⑴写出化学式:
A B C D
⑵写出④的化学方程式,以及①②③的离子方程式。
① ②
③ ④
8、有一种白色粉末是无水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称取0.442g灼烧至恒重,把放出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生成0.2g沉淀,灼烧后的残渣能与30mL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试求:
(1)原混合物中各物质的质量。
(2)所用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探索分子构建的奥秘
一、 指导思想
探索形形色色,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的内部规律,这是学生化学认知过程的一个必要趋势。知道了金属、非金属、酸、碱、盐,为什么它们有各自的特性呢?认识了卤素单质及其有关化合物,为什么它们既有相似的性质,又有一定的差异性呢?引导学生去探究物质、物质分子构建的奥秘,挺进到一个新的层面上去认识物质世界,不管是在知识、智能、情意方面,还是在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方面都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本章学习中必须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结构。从宏观到微观,这是人类科学研究的一个飞跃。这是一个从宏观物质的基本直观性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的转变。让学生经受从宏观到微观,从形象到抽象,从直接感知到想象感悟,直至从普通语言到化学符号的一系列认知活动的转变,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出本章知识教育的智力价值,以求得学生在感知、注意、想象、思维等方面有更全面的发展。
本章所涉及的物质结构理论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情境;而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有一个新的情境。作为一名教师,只要牢牢把握住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去探究的宗旨,在原子趋向稳定的可能途径,原子间的作用,形形色色的晶体的学习中,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联想,让思维插上创新创造的翅膀。同时在联系物质、材料等有关调查观察中,在证明化学键理论的金属钠与***反应、氢气与***反应的实验设计中,又不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物质结构的判断和有关化学用语的表达、模型的搭建和电子式的认识中,又有许多基本技能的训练。若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稍作延伸,在丰富多彩的材料世界、化学键与能量的关系、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专题上,让学生去发现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自然就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了。
二、 教育目标
⑴从了解物质硬度的不同而延伸到物质的结构差异,并了解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概念及形成的初步知识。理解氯化钠、固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硅及铜、铁的物质结构差异。知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及金属晶体及它们的典型性质,知道分子间作用力,认识电子式。
⑵在物质硬度差异的应用和生活中所用的材料等的观察分析中,在物质为什么具有不同硬度,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原子趋向稳定的途径等的质疑讨论中,在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性质差别等的探索讨论中,在有关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的演绎讨论中,在金属具有有关特性的探究讨论中,在化学键类型、晶体类型的归纳对比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演绎、推理、对比、归纳等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类型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⑶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息息相关,学生存、学生活,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基本观点和科学研究的成就,学负责、学创新,感受优秀科学家的品质,学道德、学关心,在微观世界的有关问题讨论研究中,学合作、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使学生在情感领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⑷学会从观察和进行实验比较物质的硬度,从有关原子结构判断原子趋向稳定的途径和典型化学键的形成,以及观察电子式、有关结构模型等技能。
⑸在钠与***、氢气与***反应的实验的设计完成中,培养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进行联系的实践和思维能力。在材料联系生活的观察调查中,提高实践能力。可以就生活中的材料、化学键与能量、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等作小课题进行延伸性的研究。
三、 重点与难点
⑴重点:
物质硬度差异的应用,离子键、共价键,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
对于物质硬度差异的应用,发动学生进行深入讨论,集思广益,见多便能识广。
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则要进行剖析讨论,经思辨才深刻。
四类晶体则让学生自己去整理、归纳、对比它们在构成、作用、性质上的有关差异,乃至作一些示意图、作一些比喻,处处联系物质实际是不难巩固的。
⑵难点:
化学键,化学键的形成,金属键,原子晶体与分子晶体的区别,金属晶体,电子式。
化学键的概念内涵深刻,外延丰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讨论。
化学键的形成的关键是其作用的本质,让学生由表及里进行分析,要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产生矛盾,揭示矛盾,得到统一,才能使学生内悟。所以切忌老师讲述到“完美”。
金属键与离子键、共价键相比,难在动态的自由电子,可结合金属的特性来让学生了解。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中的不同作用,必须搞清楚是结构微粒之间的作用,不要把结构微粒内外的作用混淆一体,选取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作对比,部分也出于这一因素。初学时不宜把晶体内部的所有作用力作详细讨论。
在电子式的学习讨论中,注意区分好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区分阴、阳离子的书写的区别,把握形成共用电子对数目的判断方法,把握成键前后电子数保持不变的原则,把重点放在正误的判断上。
三、课时安排
第一节 金刚石是最硬的物质吗? 1课时
第二节 原子是怎样构建成分子大厦的? 2课时
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晶体 2课时
第一节 金刚石是最硬的物质吗?
教学目标
了解物质硬度的表示方法和物质硬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理解形形色色的物质是如何形成的?
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键的种类
教学重点
物质硬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概念。
教学难点
化学键的概念
一、常见物质的硬度
奥地利物理学家摩斯把10种常见的矿物按硬度由小到大分为10级。
①滑石②石膏③方解石④氟石⑤磷灰石⑥正长石⑦石英⑧黄玉⑨金刚砂⑩金刚石
问题:金刚石和石墨是同素异形体,为什么硬度差异这样大?
金刚石和石墨一样,都是由碳组成的,之所以硬度差异县殊,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完全不同。通过X光,可以看到,在金刚石晶体中,碳原子排列成空间的四面体型的结构,它的每一个方都有相同的硬度。而石墨中的碳原子排列成一片片平面的六边形结构,片与片的结合力微弱,所以石墨很容易裂成薄片。由于地球上天然金刚石很稀少,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很多国家都在进行通过一定条件把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尝试,在摄氏1800度的高温和7万个大气压的条件下,人们终于将石墨变成了人造金刚石。今天,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金铡石已从单纯的工艺原料,变为重要的工业材料。目前,金刚石年产量(包括天然和人造)已达1亿克拉(20吨)以上。
如何鉴别钻石的真假
钻石由于价格昂贵及稀有,使得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假货来获利,有没有迅速准确的方法将钻石与形形色色的假钻石区分开呢?方法是有的,而且不止一种。
在叙述这些区分的方法之前,我们将钻石及其代用品的性质列一个表,以便看出它们之间在什么地方有区别:
在表中,将钻石的可能代用品(及冒充品)分成三类:第一类包括立方氧化锆、GGG等四种,它们的光学性质,即折光率和色散都与钻石相近,并且都是均质体没有双折射,因此,琢磨出的宝石成品外观上与钻石非常相似,为了区分,只有根据硬度、比重和导热性;第二类包括锆石、人造金红石等四种,它们的成品外观也与钻石相似(但不如第一类),但因为都有很高的双折射率,在成品上都可以看出明显的双影,与钻石容易区别。当然,它们的硬度、比重和导热线,与钻石也有很大的不同;第三类包括无色蓝宝石、水晶等五种,它们的特点是折光率低,外观与钻石不够相似。因此,在有条件时可以用折光仪测定它们的折光率。当测出折光率数字后,立即可以知道它是代用品而不是钻石。当然,它们的硬度和导热性,也与钻石有很大的差别。
总起来看,钻石与它的所有代用品(或冒充品)之间,的区别有两点,一是硬度,二是导热性。因此,可以根据这两种差别制造出仪器,用来迅速、准确地区别钻石和所有的代用品 或假冒品。
钻石测定仪
导热性指物质对于热的传导能力,凡导热性强的物质,都能迅速传送热量,例如人们熟知的金屑铜、铝等。当人们用手摸铜、铝时,由于它们会将人手上的热迅速传开,因此感到这些金属是“冰凉的”。又例如木材,它的导热性很弱,因此人手摸上去是温热的。
导热性的强弱,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数字越大的导热性越强,例如,铜的相对导热性为0.927,铝为0.485。由表可以看出钻石的导热性非常强,竟然超过了铜和铝,相对导热性高达1.6—4.8。而钻石的那些代用品呢,导热性都比钻石弱得多。由表可看出,大多数代用品的导热性都低于 0.01,即比钻石底100倍以上,像玻璃,它的导热性最差,竞比钻石低1000多倍。蓝宝石虽然导热性较高,可比钻石也要低10多倍甚至几十倍。
这样,如果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迅速测出宝石的导热性,那区分真钻石与假钻石真是易如反掌了。这种仪器已经有了,它的英文名称叫做“Diamond Master”,中文可以译成 “钻石测定仪”。 下图是钻石测定仪的照片。它的形状像一个电表,外联一根电线,电线前端像一支钢笔,钢笔顶端是“探头”。使用时打开开关接通电源(一般用9v电池),将探头与被测的宝石接触(宝石事先须擦干净,不能有油腻污垢),这时仪器上的指针就开始转动,当转动的偏角很大,超过仪器上标定的区域时,被测宝石就是真钻石,如果指针的偏转角很小,达不到标定的区域,那被测宝石就是假钻石。
最简单的钻石测定仪,只能显示出被测宝石是真钻石还是假钻石;构造复杂一些的钻石测定仪,还可以估计出假钻石是什么,例如是立方氧化佬,或者是YAG等。由于制造厂家的不同,这种仪器有各种改进,例如取消了电线与指针,探头装在仪器突出的一个短管上,用不同颜色的发光二级管显示测定结果,绿灯亮时表示真钻石,红灯亮时则为假钻石等。
钻石测定仪的体积很小,和一包香烟差不多,可以方便地放入衣装中。
标准硬度计 使用钻石测定仪区分真假钻石,当然很理想,可是这种仪器价格比较昂贵,我们可以用另一种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测试宝石的硬度。 我们知道,钻石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它的硬度是摩氏硬度10,用钻石可以划伤任何物质,可任何物质都不可能划伤钻石。根据这个原理,人们制造出了一种“标准硬度计” ,这是一个大小为65×55×23mhl的方盒,打开盒盖后,里面镶有4个标准硬度片,它们都经过精密研磨,表面光洁如镜。4片标准硬度片的摩氏硬度分别为6、7、8、9。
标准硬度计用于测定宝石的硬度。将要测定的宝石(已琢磨好的成品或未琢磨的原石皆可)找一尖棱部位,轻轻刻划硬度6的标准片,然后用放大镜观察,如果标准片毫无伤痕,表示宝石的硬度低于6,不必再测。如果标准片表面有擦不掉的细线状伤痕,表示宝石硬度高于6,应继续刻划7的标准片,如划不动(无伤痕),表示宝石硬度在6—7之间(包 括7)。如能划伤,则继续刻划硬度8的标准片。如此下去,可将所有宝石的硬度分成五类,即:硬度低于6;硬度在6—7 之间(包括7);硬度在7—8之间(包括8);硬度在8—9之 间(包括9);硬度高于9。
用标准硬度计测定钻石真假极为方便,只要用宝石轻轻刻划硬度为9的标准片,如能划出伤痕,就是真钻石,如划不动,就是假钻石。
刻划硬度时,首先应将标准片表面擦拭干净。刻划时是否划伤了,手感是不同的,划不动时有“打滑”的感觉。
标准硬度计的构造简单,价格也比较低廉。
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讨论:原子是如何结合成分子的呢?
化学键的概念:分子或晶体中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的主要的强烈相互作用称为化学键。
化学键的分类:根据形成化学键的形成方式,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练习:
1. 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方法是( )
A. 观察外表 B. 测定密度C. 在纯氧中燃烧,检验燃烧产物 D. 测量硬度
2. 石墨与金刚石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
A. 颜色不同 B. 内部碳原子排列不同C. 物质组成不同 D. 化学性质不同
3. 下列物质中硬度的是( )
A. 玻璃 B. 岩石 C. 石墨 D. 金刚石
4. 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里燃烧,它们的生成物是( )
A. 分别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B. 都是一氧化碳
C. 都是二氧化碳 D. 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水
5.化学键是一种作用力,它存在于
A.分子或晶体中的原子间B构成物质的所有微粒
C分子或晶体中相邻的原子之间D分子间
6. 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组成为 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的1个分子中含有60个原子 B. 它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C. 它是一种共价化合物 D. 它是一种单质
7. 金刚石可以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是由于____________。石墨可做铅笔芯是由于____________;可做润滑剂,是由于____________;可做电极,是由于____________。活性炭可作防毒面具的滤毒剂,是由于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鉴别一些常见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质进行检验和鉴别,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常见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检验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生活中的化学
1、请你说说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
例如: 、 、 、 、 、 、 、 、 等。
2、请你用最简单的方法鉴别出上述几种物质。
活动二、合作过关----巧辩试剂
第1关:任选一种试剂鉴别
两瓶失去标签的试剂分别是HCl、Ca(OH)2,你有多少种方法鉴别它们?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归纳整理常见酸性溶液、碱性溶液、碳酸盐溶液的鉴别方法。
第2关:加入一种试剂鉴别
现有HCl、Ca(OH)2、NaCl三种无色溶液,选择加入一种试剂来鉴别。(小组交流讨论并发言,请学生到讲台进行演示实验)
所加试剂 现象
HCl
Ca(OH)2
NaCl
第3关:不加任何试剂即可鉴别
现有HCl、Ca(OH)2、NaCl、CuSO4四种溶液,不添加任何试剂就能鉴别出来。
要求:1、小组讨论,团队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2、利用实验药品和仪器进行探究实验。
(实验药品:A、B、C、D四瓶试剂。实验仪器:试管若干、滴管4支)
3、记录实验现象,鉴别出四瓶溶液。组长汇报实验方案和结论。
A
B
C
D
溶液名称
活动三、我会整理
1、鉴别物质的常用方法:
物理方法:看、闻、溶……
化学方法:①任选试剂鉴别②加入一种试剂鉴别③不加任何试剂鉴别
2、检验及鉴别物质的一般步骤:取样、操作、现象、结论。
活动四、科技前沿
1、酒精测试仪
2、指纹识别仪
3、便携式DNA分析仪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实验(钠和***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化合物的学习,可以加深巩固钠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通过过氧化钠强氧化性的学习还能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钠的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钠等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2.根据素质教育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技能目标:知道Na2O、Na2O2的性质和用途;知道Na2CO3、NaHCO3的性质及鉴别方法。
②能力方法目标:通过Na2O2和水、Na2CO3、NaHCO3和盐酸、NaHCO3受热分解等课堂实验,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Na2CO3、NaHCO3的对比学习,掌握归纳总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
③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课外阅读侯氏制碱法,发展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WWW.BAIHUAWEN.com★
3.教学重难点
由于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钠的化合物知识又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所以钠的化合物的性质是本节的重点。过氧化钠是氧化物但不是碱性氧化物,不能根据氧化钠的性质类推出其性质,这样学生对过氧化钠的性质就不易理解和掌握,所以过氧化钠的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