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教案最新8篇

生物教案的制作作为生物教学的核心之一,既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高二生物教案最新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高二生物教案 篇1

(一)缺乏现代化的教学理念

在众多的高中物理教师中,有着不少对高考热点和常考题型熟悉的教师,特别是一些经典考题几乎是信手拈来,也有着十分显耀的高考成绩,成为家长和学生眼中的天才名师。可在对他们每节课进行分析探究,对他们所教出的学生进行调查,都会发现他们在课堂上就是一种权威,学生往往是以仰视的角度去看他们,去听他们讲解经典考题。而课后学生也一般是沉浸在模拟题目之内,不过学生能够解答很多经典题目,却不能明确地看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更没有对物理规律的体验,逐渐就会厌烦对物理的学习。

(二)施教采用不当的技能

在物理教学中,要想讲解好不同的知识点,并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技能,因此课堂上都是变化不断的。一般而言,教师能采用的有导入、提问、展示等教学技能,可在实际运用上,特别是新教师他们对教学技能并不熟练,且多是单一技能等种种原因,会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度降低。

(三)没有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进行物理施教时,教师多以教材为纲要,极度重视高考的成绩,多喜欢采取经典题目练习的手段等,造成学生成为解题机器,而无法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更加难以接受物理的学习。

二、如何在高中物理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一)定义的讲解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时候,要想让学生观察理解什么是牛顿第二定律,教师就需要用到案例来进行施教。比如,用相同质量的两辆小车,置于平顺的水平板上,并将小车的前端都系上绳子,而绳子的另一端要跨过定滑轮且挂上一个小盘,盘子里面放入各不相同的筹码,让小车在处于不一样的拉力情况下,做匀加速动作。由于筹码不同,小车受到的拉力也就不同,最终移位最大的还是拉力更大的小车。而此时教师可以问:导致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是什么?速度的提升与物体受力大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案例,学生会去观察并讨论位移和力的规律,最终得出物理的结论,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学习的兴趣度。

(二)故事案例

比如说,在讲解共振知识点时,教师举出一些实际的故事案例:1831年时,有一对骑兵,他们要通过曼彻斯特附近的某座桥,为了彰显军队的秩序性,将军让马队务必要以整齐的步伐前进,正是由于这样的步伐,导致桥体发生共振而坍塌,致使军队伤亡惨重。这些生动的案例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会培养出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解决物理学习枯燥乏味的现象,帮助学生了解物理科学的发展史,使得学生更加热爱物理知识。同时,高中的物理教学还可以采取图片、动画等各种方式进行,让案例更具多样趣味性,确保学生的最近学习的状态。

(三)案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高二生物教案 篇2

关键词:药物分析;案例教学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84-02

案例教学法20世纪初由哈佛大学创立。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教育大辞典》的定义为“高等学校某些学科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在教育学中,案例教学法又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以文字描述并加以典型化处理,供学生思考、分析、讨论,通过这一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目标知识,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对药物分析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以及具体应用进行了阐述,以期更好地为药物分析教学服务。

一、药物分析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3],是研究药品质量控制的一门方法学科,内容涉及药品质量标准、药物制剂的分析和常见不同类别药物的分析等。药物分析在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等学科中表现出重要的作用,经常被形象地比作“人的眼睛”。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药物分析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能够胜任药品从研制到使用监管各环节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备创新研究和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既要以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等课程为基础,又要求学生具备药剂学等专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还会涉及大量的药物化学结构、分析特点等繁杂而枯燥的内容。鉴于药物分析课程内容的复杂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引导学生自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生通常不能为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没有积极性,偏向被动地等待老师讲解。加上课程涵盖的内容广泛、知识点零散,学生学习学起来会有畏难情绪,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教师,教会学生知识是重要的,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即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药物分析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播转为根据提出的问题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从而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高效准确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将来才能适应不断发展进步的工作要求。

二、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分析课程中的应用举例

在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教学中,给出案例“2005版《中国药典》中阿司匹林原料药及其制剂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含量测定”,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阿司匹林原料药及其制剂不采用相同的方法测含量”“这些方法在应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如何计算含量”“2010版《中国药典》[4]中阿司匹林的测定方法有哪些变化”。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查阅资料,再展开分析讨论,完成对问题的探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后,向学生做出解释,阿司匹林原料药在两版药典中均使用直接酸碱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而阿司匹林片剂及肠溶片中除存在水杨酸及醋酸这些水解产物外,在制剂工艺中添加的稳定剂酒石酸或枸盐酸会干扰直接酸碱滴定法,因而应该使用两步滴定法测定其中含量。而随着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普及,随着我国药典标准的提高,在2010版《中国药典》中,阿司匹林所有制剂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通过该过程,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该部分内容。在讲解假冒伪劣药品的危害时先让学生查查有关假冒伪劣药品的报道,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课堂上结合国内外报道的给人民群众健康造成重大损害的假药劣药的实例展开讨论。例如,多名患者使用了齐齐哈尔二厂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后出现肾功能衰竭等症状,出现该反应的原因是药厂违规使用了不能药用的化工原料二甘醇代替丙二醇作为助溶剂。另外,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在“欣弗”生产过程中未按规定灭菌工艺进行灭菌操作,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等临床不良反应。通过分析以上典型的药害事例,激发学生将来作为药学工作者把好药品质量关,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强烈责任感。在讲授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维生素C的分析前,先让学生收集一些与维生素C有关的一些饮料广告或小故事,查阅维生素C的医学用途,并引导学生从维生素C的结构入手讨论为什么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性,除此之外它还有哪些结构特点和性质及对应的分析方法。教师讲解时强调维生素C的发现源于坏血病,激励同学们热爱科学,分析比较维生素C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各国药典收载情况。在该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中,因为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被激发,也让他们有更多尝试新事物的机会,有利于增强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教师给出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滴定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的特点,测定酯类化合物时能否以水为溶剂,假药劣药的范围,典型药物的化学结构,官能团具有的化学性质等,对于之前没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案例教学过程督促他们主动复习回顾。对还未学过的新内容,在寻找案例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广泛涉猎一些新知识,从而把药物分析学、药剂学、药理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学习能力,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和目的。

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精选出来的案例为材料,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在此过程中,教师仅起到引导、组织和协调的作用。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成败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师善于选择合适的案例,做好讨论引导、适时发问等工作,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只用备好教材内容就可以胜任的,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和丰富的案例教学经验等。所以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更新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总体而言,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值得药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深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厚清卢。案例教学法的起源、特点与应用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60-64.

[2]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7-11.

高二生物教案 篇3

[关键词]田忌赛马 物流客户服务 案例教学法

大家所熟知的田忌赛马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优与劣都是相对的,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劣也能胜优。在中职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否也能运用这一思想,把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培养成社会建设的合格人才呢?

一、田忌赛马的哲理

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在第一次比赛输了之后听从谋士孙膑的建议:以三等马对齐威王的一等马、以一等马对王的二等马、以二等马对王的三等马,最终以二比一的成绩赢得了比赛。

田忌赢马至少包含了以下几层智慧:

一是先谋而后战,谋略在先,事半功倍。田忌在第一次比赛时受常规思想的束缚,以一等马对王的一等马、以二等对王的二等,在相对劣势的客观情况下,焉有不败之理。第二次比赛前,谋士孙膑打破常规思维方式,以策略对抗“体力”,焉有不胜之理。

二是在劣势中找优势,以优抗劣,取得决对优势。世上不是没有好马,只是缺少伯乐。田忌的三匹马在对等的级别中均比齐威公的要差,但通过对出场顺序的调整,以高级别的马对抗王的低等级马,在级别上取得绝对优势。

三是懂得舍弃。田忌用三等马与齐威王的一等马赛,明显是放弃了这一局的比赛。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集中优势资源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而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进行战略性放弃,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扬长而避短。

田忌赛马的核心思想是知已知彼,教师的教学技巧与赛马一样,也只有做到知已知彼,才能百战而不殆。教学中的“彼”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情;二是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学情与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二、中职学生的学情分析

笔者通过对所任教学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分为学习动机、学习情况、教学要求等几个方面。笔者结合调查情况,就学习动机与学习情况进行简单汇总:

1.学习动机

在选择为何上职校的选项中,有80%以上的学生选择是因为没考上高中而无奈选择;在学校选择的选项中,有近一半学生选择是因为班主任推荐或同学及其它人介绍;在专业选择的选项中,有40%的学生是因为家长要求,有40%是因为没有其它专业可以选,仅有不足20%的是自己对物流感兴趣才选择的。

2.学习情况

在学生听课情况的调查项中,有20%的学生表示上课不想听,有40%的学生表示上课不认真听,仅40%的学生表示听课认真;在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选项中,有约60%的学生承认作业基本是抄别人的;在课后自习时间安排选项中,有超过一半学生看课外书,有25%的学生选择无计划,不知道干啥。

由此可见,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我校物流专业并非是出于兴趣爱好,完全是迫于无奈的被动接受,这就直接导致了其在后续的学习中采用消极怠工式的学习态度。而学习情况的调查反映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处于一种“混日子”的状态,这也映证了被动学习所极有可能会出现的结果。

根据田忌赛马哲学:“在劣势中找优势,扬长而避短”,学习情况相对较差的中职学生在哪方面存在着优势呢?笔者在走访调查过程中同时又发现了另外一个现象:机电、机械等工科类专业的学生虽然同样不喜欢坐在教室里学习,但其在实训工场中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情况。钳工、车加工等实训项目虽然又脏、又苦、又累,但学生动手操作的热情却非常高,在操作中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也能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这一现象证明了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中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高于抽象思维能力”观点的正确性,形象思维能力也就是中职生的优势。在《物流客户服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只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长项,克服抽象思维能力的不足。

三、课程情况分析(以《物流客户服务》为例)

1.课程的开设时间

《物流客户服务》是中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一门专业课,其开设的时间为一年级第二学期。在此之前已经开设的专业课为《物流概论》,因而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对物流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2.课程的地位

本课程属于基础性专业课,上级主管部门对于该课程的掌握程度要求比较高,该课程是江阴市教育局历年的统考类课程,2013年上半年市局给我校定的一次性合格率考核指标为75%。

3.课程的特点

《物流客户服务》属于典型的文科类课程,对学生而言,在课程内容的理解方面不会存在太多的困难;对于老师而言,要把枯燥的内容讲活、讲生动、讲得学生爱听并不容易。

《物流客户服务》同样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果简单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最后产生的结果极有可能就是“空对空”。

结合课程的上述特点,笔者认为:在《物流客户服务》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更多的考虑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作为培养目标,以此来实现对中职生培养的“学以致用”的最终目标。

在明确了“彼”的情况下,“已”方如何将田忌赛马策略运用于《物流客服》课程的具体教学中?笔者结合上述学生情况分析及课程特点分析后认为:案例教学法比较适用于《物流客户服务》及具有相同特点的文科类专业课的教学,案例教学法就是田忌取胜的策略、方法。

四、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特点

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是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以备查询和再现。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再现案例情景,通过实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1)课堂参与的主动性。案例教学法变学生的“被动听”为主动思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受众”,而是教学的主动参与者。《物流客户服务》的传统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由于学生缺乏主动思考,课堂参与互动少,学生学习兴趣严重不足。而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的模式,它把学生从课堂中的“台下”拉到了“台上”,从观众角色变成为导演。对源于现实生活的案例握有生杀大权的“法官”们在“断案”中往往会表现得无比主动、积极。

(2)理论学习的强迫性。“法官”们要想断好案,就必须要把课程中的理论了解清楚。案例分析的兴趣加上不想被其它同学驳倒的好胜心,迫使学生对课本的理论进行仔细的阅读、分析及思考。这一教学方法将教师要求学生学转化为学生主动要去学,将学生浮在面上学转变为深入思考的去学,这一转变是质的变化。

(3)学生能力培养的引导性。教学案例基本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案例本身包含有诸多问题,有些可能是外露的,有些则可能是隐含的;有些可能是真像,有些则可能是假像。学生们必须置身于“现场”,和队友们一起探讨分析,并通过合理的逻辑推理来得出结论。在这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而同时,其与同学的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者的协调能力,发言代表的演讲辩论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与提高。

创设案例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很明显,案例教学法完全可以胜任《物流客户服务》课程的教学要求。把案例教学法与课程教学进行结合,这就是“策略”,要想“赢得比赛”,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要解决,那就是把这一思想落到实处。

五、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落实执行“田忌策略”,运用案例教学法来开展《物流客户服务》课程教学活动时,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具体的案例教学形式:

1.举例分析式案例教学。这种方式如同在数学课中讲解例题一样,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讲解,将课程的内容贯穿于其中,这样讲解既具体形象,又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记忆。但这一教学形式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学生参于课堂的主动性不够、发散性思维的空间不大等。

2.启发思考式案例教学。这一案例教学方式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将案例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同时根据案例内容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学生利用自休课时间开展自我学习,完成相应准备。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按预定小组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统一结论,之后由各小组代表按头脑风暴法的原则对问题的看法发表本组意见,教师只在最后进行总结发言。这一方式有效的解决了举例分析式教学在学生主动性调动方面的不足,但也还存在着给出的思考题束缚了学生的思想的问题。

3.自由思考式案例教学。这一案例教学方式是第二种教学方式的引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给出案例,但不给出思考题,学生结合案例自己独立思考,并给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并可进行辩论。这种方式给予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并不受思考题的束缚,但需要较多的经验和较宽的知识面。在《物流客户服务》的教学中,只能对一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切实接触到的,且认识比较深的社会现象以案例的方式加以提炼并运用。

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几种具体形式能较好的解决课程难讲、学生不爱学等方面的问题,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中职的学生也一样可以被培养成为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材。

让我们以陈鹤琴先生的名言共勉,在教学中常思田忌赛马故事,踏踏实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袁丽英。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谢艳,任贵华。谈谈文科理论课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科技信息,2008,(5).

高二生物教案 篇4

关键词:高三生物复习课 “说” “写”

一、背景

在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的今天,不少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都在研究高三生物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有袁锦明等人在《高三生物复习课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中指出:高考生物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因此高三生物复习时教师更应注重提高学生能力。然而,传统的复习课一直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课记笔记为辅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无疑违背了新课程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结果导致“生物课”变成“死物课”。李颖俊在《高三生物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中指出:高三生物学复习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考生构建知识体系,突破重点、难点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解题的规律与技巧,从而提高答题能力。如何提高生物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是每一位高三生物学教师关心和思考的问题。黄敏在《高三生物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例举》中指出:不少新任教高三的青年教师将复习课当成对新授内容的重复,不断地“炒冷饭”,对高三生物复习没有整体规划和有效的教学策略,严重影响复习效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笔者认为,方法有很多,但注意细节,复习才能更有效。下面举一个笔者的教学案例。

二、方案

有效的高三复习课,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回顾知识要点。复习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方案有两种。一是教师主讲,用复习资料及黑板版画逐一复习知识点,师生共同构建知识体系,最后通过适当练习加以巩固;二是采用课前学生自主先回顾知识点,课堂上设置一系列问题复习并辨析知识点,师生共同构建知识体系,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第一种方案能较完整地复习知识点,知识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呈现,知识容量大,节约复习知识点的课时量,但是学生主动性较差,知识遗忘速度较快;一线教师往往会采用第二种方案。第二种方案侧重知识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思维容量大,学生记忆较深刻。但是实践表明,采用第二种方案复习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而一到答题,学生的答题情况未必采用第一种方案好。这是为什么呢?

三、案例描述

在必修三的第五章第1节的复习中,我在两个班级都采用了第二种方案。我先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复习知识要点,然后通过一题或两题巩固知识点,扩大学生的思维容量。但一个班级让他们个别或集体回答问题,另外一个班级则采取学生将答案写于作业纸或者黑板上的办法,发现后在一个班级更能暴露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记忆更深刻。(下表为复习课上的主要提问)

四、案例反思

高二生物教案 篇5

1.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C:理解)。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B:识记)。

3.无丝分裂方式的过程和特点(A:知道)。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2.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

四、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可安排2课时,包括讲课和学生实验。第1课时讲述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第2课时做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通过对比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总结有丝分裂的特征。最后,简述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概括细胞增殖的意义。讲课内容和实验的内容应有机结合。

本节教学手段的运用,要考虑到关于细胞增殖知识的特点,可运用自制的剪贴图、投影片、录像等手段,体现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连续变化,把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直观地表现出来。

本节教学内容的引入,可以讲述以下几点:①多细胞生物一般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经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最终生长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②单个细胞和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命期都是有限的,多细胞生物体内衰老、死亡细胞的补充,以及生物种族的繁衍,都是以细胞分裂为基础的;③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本节主要学习细胞有丝分裂的知识。

在讲述细胞周期时,可从分析一个新细胞(子细胞)的诞生开始,分析它的两种发展方向:一是随着生长、分化而成为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直至衰老、死亡;二是保持连续分裂的能力,通过分裂产生新的子细胞,开始它的新的生命周期,周而复始。受精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动物的一些上皮细胞等就属于这种具有连续分裂能力的细胞。分析细胞周期时,要注意分析分裂间期是一个周期的开始,是为分裂期作准备的时期。另外,应让学生注意,间期要比分裂期的时间长得多,要引起学生对间期的重视。

在分析细胞分裂间期时,要引导学生思考:间期应为分裂期准备什么才能使分裂后的子细胞继承母细胞的特性?在讲述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时,要联系染色质结构的知识。使学生理解这种复制与合成最终表现在染色质细丝的倍增上。每条染色质细丝(将来的染色体)都产生出另外一条跟自己完全一样的染色质,由于着丝点连在一起,而没有分开。

在分裂期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利用剪贴图显示各分裂期的主要变化;②注意把核膜、染色体、纺锤丝的行为变化和染色体最终平分复制的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理解这些变化的协调性和合理性;③为了突出染色体的平均分配,可用模型模拟染色体的平分过程;④注意强调两个子细胞间及子细胞与母细胞间染色体(内部的DNA)的数目和种类相同;⑤在讲述细胞板形成时,要联系高尔基体的作用。

在讲述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可把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全过程图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对比,归纳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这里,教师可进一步强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共同特征,使学生理解这些特征对生物的重要意义。

对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处理,按教材内容讲述即可,不必过多发挥。

五、参考答案

复习题一、1.(D);2.(C);3.(D);4.(D)。

二、1.染色质、核仁、核膜、中心体等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的变化是:

染色质复制后的DNA缩短变粗,由染色质成为染色体。

核仁逐渐解体。

核膜逐渐消失。

中心体由一组中心粒变成两组中心粒,两组中心粒分别位于两极,每组中心粒周围发射出放射状星射线,纺锤体形成。

2.这是因为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所需要的时间大大长于分裂期。

3.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主要特点是全部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可以根据染色体的这个变化特点找到分裂中期的细胞。

4.全部染色体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时,是在有丝分裂的后期。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因此,全部染色体平均分配到细胞的两极的行为,可以使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实验讨论题实验三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有以下几点:(1)剪取洋葱根尖材料时,应该在洋葱根尖细胞一天之中分裂最活跃的时间;(2)解离时,要将根尖细胞杀死,细胞间质被溶解,使细胞容易分离;(3)压片时,用力的大小要适当,要使根尖被压平,细胞分散开。

六、参考资料

细胞的增殖周期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这样一个周期叫做细胞增殖周期。

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把细胞增殖周期划分为分裂期和静止期两个阶段。当时认为分裂期是细胞增殖周期中的主要阶段。近年来,由于放射自显影和细胞化学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细胞增殖过程的动态研究也日趋深入。现在了解到,过去一直被忽视的所谓“静止期”却是细胞增殖周期中极为关键的一个阶段,因为与DNA分子复制有关的一系列代谢反应,都是在这个阶段进行的。所以现在都把“静止期”叫做间期。

现在,一般把细胞增殖周期分为两个阶段:间期和分裂期。细胞在前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就进入间期,这时就是新的细胞周期的开始。间期一共分为三个分期。间期结束就进入有丝分裂期。根据目前的认识,整个细胞增殖周期可以分为G1、S、G2、M四个小分期,如下表:

细胞增殖周期中的各个分期,各有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不同的特点。

(一)G1期的特点G1期是从上次细胞增殖周期完成以后开始的。G1期是一个生长期。在这一时期中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S期的DNA合成做准备,特别是合成DNA的前身物质、DNA聚合酶和合成DNA所必不可少的其他酶系,以及储备能量。

(二)S期的特点从G1期进入S期是细胞增殖的关键时刻。S期最主要的特征是DNA的合成。DNA分子的复制就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的。通常只要DNA的合成一开始,细胞增殖活动就会进行下去,直到分成两个子细胞。

(三)G2期的特点G2期又叫做“有丝分裂准备期”,因为它主要为后面的M期做准备。在G2期中,DNA的合成终止,但是还有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不过其合成量逐渐减少。特别是微管蛋白的合成,为M期纺锤体微管的组装提供原料。

(四)M期的特点细胞一旦完成了细胞分裂的准备,就进入有丝分裂期。细胞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研究的方便,可以人为地将它分成前、中、后、末四个时期。M期的细胞有极明显的形态变化。间期中的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在M期浓缩成染色体形态。染色体的形成、复制和移动等活动,保证了将S期复制的两套DNA分子平均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有丝分裂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细胞器

1.中心粒

中心粒的结构通常是一对互相成直角的圆筒状小体,直径0.25μm,长度不定,位于邻近核模的细胞质中。筒壁由9组大约呈30°倾斜排列的三联微管组成,从横断面看像一个风车。在一对中心粒的周围是一团透明的电子密度高的中心粒周围物质,这个复合物称为中心体。

中心粒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发育周期,才能达到成熟并且具有微管组织中心的作用。DNA合成前期(G1期)的细胞有一对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到DNA合成期(S期)时,两个中心粒稍有分离,在距母中心粒的一定距离(约50~60nm)处,与其垂直的方向复制出一个子中心粒。DNA合成后期(G2期)的晚期到有丝分裂期(M期),子中心粒不断长大,逐渐分离,移到两极的两对中心粒形成晕,并且组成纺锤体及星体。到分裂期末期,每个子细胞各获得一对中心粒──一个母中心粒和一个子中心粒。

2.着丝点

长期以来,着丝粒和着丝点这两个术语是作为染色体上纺锤体附着区域的同义语使用的。遗传学文献中多用着丝粒一词,而细胞学家多用着丝点一词。后来,在电镜下研究哺乳类染色体超微结构时发现,主缢痕两侧是一对三层结构的特化部位,认为是非染色质性质物质的附加物,称为着丝点(图2-10)。在主缢痕区存在着丝粒,由此把染色体分成二臂。着丝粒的两侧各有一个蛋白质构成的三层的盘状或球状结构,称为着丝点。着丝点与纺锤体的纺锤丝连接,与染色体移动有关。在分裂前期和中期,着丝粒把两个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到后期两个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分开,纺锤丝把两条染色单体拉向两极。并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或各种生物的染色体,都有这种分化的结构。

图2-10中期染色体上的着丝点

(示着丝点分为内、中、外三层,上面附着有微管)

细胞质分裂广义说来,有丝分裂应该包括细胞质分裂。但是,也可以把细胞质分裂看做是一个单独的阶段。

大多数真核生物的细胞质分裂是与核分裂协调进行的,细胞质分裂起始于中后期。细胞质分裂面一般总是和纺锤体的赤道面一致,其方向约在核分裂中期就已确定。如果在中期时用离心法改变细胞的纺锤体的正常位置,细胞分裂面方向并不随之改变。但是,如果在中期之前改变纺锤体的位置,细胞质分裂面的方向也就随着发生改变。

动物细胞在进行细胞质分裂时,先是在要形成分裂面处的细胞质收缩,环细胞表面出现一条窄的凹沟,这条沟叫做分裂沟。分裂沟环绕细胞表面一圈,使细胞呈哑铃状。它的形成和细胞膜下方的细胞质微丝有关系。

植物细胞因为有细胞壁,它的分裂方式不同于动物细胞(有花植物的花粉粒的成熟分裂与动物细胞一样,形成分裂沟),最主要的差别是植物细胞在进行细胞质分裂时,有细胞板的形成。细胞板产生于晚后期或早末期。

无丝分裂关于无丝分裂的问题,长期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无丝分裂不是正常细胞的增殖方式,而是一种异常分裂现象;另一些人则主张无丝分裂是正常细胞的增殖方式之一,主要见于高度分化的细胞,如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等。

无丝分裂是最早发现的一种细胞分裂方式,早在1841年就在鸡胚的血细胞中看到了。因为分裂时没有纺锤丝出现,所以叫做无丝分裂。又因为这种分裂方式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直接分裂,所以又叫做直接分裂。

无丝分裂的早期,球形的细胞核和核仁都伸长,然后细胞核进一步伸长呈哑铃形,中央部分狭细。最后,细胞核分裂,这时细胞质也随着分裂,并且在滑面型内质网的参与下形成细胞膜。在无丝分裂中,核膜和核仁都不消失,没有染色体的出现,当然也就看不到染色体复制的规律性变化。但是,这并不说明染色质没有发生深刻的变化,实际上染色质也要进行复制,并且细胞要增大。当细胞核体积增大一倍时,细胞核就发生分裂,核中的遗传物质就分配到子细胞中去。至于核中的遗传物质DNA是如何分配的,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原核细胞的DNA复制和细胞质分裂原核细胞的分裂包括两个方面:(1)细胞DNA的复制和分配,使分裂后的子细胞能得到亲代细胞的一整套遗传物质;(2)细胞质分裂,把细胞基本上分成两等份。

原核细胞的DNA分子是环状的,无游离端。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过解旋和半保留式复制,形成了两个一样的环状DNA分子。复制常是由DNA附着在细胞膜上的部位开始(图2-11)。在DNA分子复制完成之后,便开始了细胞质分裂。当然,在开始分裂之前需要细胞生长,细胞的生长反映了细胞内按比例地合成一定量的结构蛋白酶。

图2-11细菌细胞DNA的复制和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时,先由一定部位开始。复制好的两个DNA分子仍与细胞膜相连;随着连接处的生长,把DNA分子拉开。在细胞中部,细胞膜环绕细胞发生内褶,褶中产生了新的壁物质,形成了隔(图2-12)。隔不断向中央生长延伸,最后形成了将细胞隔为两部分的完整的隔。隔纵裂为二,把母细胞分成了大致相等的两个子细胞。

高二生物教案 篇6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3.通过在显微镜下的实际观察,理解细胞质的流动是一种生命现象。

二、教学建议

(一)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的教学建议:

1.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材料的选择,应以取材方便、制片简单、观察效果好为原则。藓类植物的叶薄而小,叶绿体清晰,可取整个叶制片,作为实验材料的首选对象。实验时,可选取葫芦藓或墙藓的叶作观察材料。

2.显微镜的使用。关于显微镜使用方法的指导,是学生做实验前教师讲解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做好以下几点。

(1)将显微镜安放好显微镜放在操作者前方偏左,镜筒在前,镜臂在后。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距载物台约2cm);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选用大光圈,弱光源时选用凹面镜。

(3)低倍镜观察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至距玻片2~3mm处;左眼注视目镜内,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当看到物像后再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细胞物像。移动装片,将观察物放在视野中心。

(4)高倍镜观察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所要观察的物像。

3.观察程序的指导。观察时,教师应提醒学生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最后绘制镜下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图。

4.讲解绘制生物图的要求。绘图的要求包括绘图的工具要求,以及绘制生物图的方法要求。如,图的摆放位置和大小,线条和点点,指示线、注字和图名,作者姓名和日期等。

5.条件许可的学校,最好每人使用一台显微镜,以便培养学生对显微镜的操作能力。

6.增加演示实验。如果条件允许,则可以增加“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体的形态变化”的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叶绿体对不同光照条件的适应性。实验课前,在讲台前摆放3台显微镜,载物台上分别放着强光(200W灯泡照射5min)、弱光(25W灯泡照射10min)、黑暗处理过的3片葫芦藓叶的临时装片。让学生轮流观察,看清楚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置的改变。应该注意的是,如果用强光照射叶的装片,灯泡不能离装片太近(灯泡距装片应大于20cm),否则叶绿体会被强光灼伤而解体。

(二)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的教学建议:

1.继续强化高倍镜的操作训练。在观察叶绿体的实验中,对于显微镜的使用,是进行全面地训练和操作,而在本实验中应重点加强高倍显微镜的操作训练。

2.观察程序的指导。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应向学生讲清首先要找到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然后以叶绿体作为参照物。学生观察时眼睛应注视叶绿体,进而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最后,再观察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和流动方向。

3.指导学生寻找最佳观察部位。在学生观察之前,教师应告诉学生寻找靠近叶脉部位的叶肉细胞进行观察,此处细胞水分供应充足,容易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细胞质的流动方向可参见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教科书中实验二的插图。

4.可以增加演示实验。建议增加“不同外界条件下细胞质的流动情况”的演示实验。在讲台前摆放3台显微镜,分别是缺水(萎蔫)、光照(强光照射过)、化学刺激(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刺激过)三种不同条件下黑藻叶的装片,让学生轮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情况。要使学生了解,细胞质的流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流动速度不完全一样。

5.课前应检查实验材料,以便做到心中有数。观察细胞质的流动,理想的实验材料是黑藻。实验前,教师必须检查供实验用的黑藻叶片细胞质的流动情况,如果发现细胞质不流动,或者流动很慢,应立即采取措施,加速其细胞质的流动。方法有三种,可以任选一种:一是进行光照,即在阳光或灯光下放置15~20min;二是提高盛放黑藻的水温,可加入热水将水温调至25℃左右,再将黑藻放入其中培养;三是切伤一小部分叶片。

三、参考资料

观察叶绿体实验的原理简介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

观察叶绿体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用的葫芦藓必须提前准备。从阴面潮湿的墙根、林地、花房的花盆土表可以找到葫芦藓。将它连根铲起,带土栽在花盆内,放在阴面,要经常洒水,保持湿润。

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用的黑藻应该提前到池塘或小河中捞取,采集后放在实验室的养鱼缸中,让它继续生长。

黑藻是淡水沉水草本植物,根入泥,叶短,3~4片叶轮生(图2-6)。有冬芽,生小枝顶端,芽的苞叶卵状披针形至线形,排列紧密,可进行营养繁殖。夏季采集到以后,可以一年四季连续培养。春天时,其冬芽伸展,一个月之后,茎可伸出,并长出较多的叶。

观察细胞质流动的代替实验材料观察细胞质流动的材料,如果找不到黑藻,可用以下材料代替:

①紫鸭跖草雄蕊的花丝表皮毛;

②鸭跖草的蓝色花瓣,观察韧皮部筛管细胞中的细胞质流动;

③向日葵舌状花花冠的表皮;

④万寿菊管状花的花瓣表皮;

⑤新鲜大白菜内层叶片宽大中脉处的表皮;

⑥黄瓜嫩茎的表皮毛;

⑦小麦的根毛。

图2-6黑藻

1.植物体2.叶(放大)3.雄花

4.雌花5.种子

使用上述实验材料时,实验课前教师应该对实验用的植株浇足水分。如果是在野外采集的,则应将采集到的实验材料放在塑料袋内,扎紧袋口,以防止水分散失过快。在使用植物的表皮或表皮毛观察细胞质流动时,视野应调暗些。

其他实验材料的观察方法

1.小麦根毛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1)方法步骤

①剪下一段0.5~1cm的带有根毛的小麦根,纵剖为二。将剖面向下,放在载玻片上。

②加1滴质量浓度适宜的蔗糖溶液,盖上盖玻片,轻压盖玻片。

③在低倍镜下找到成熟区,选取1个根毛细胞,然后换用高倍镜观察。

(2)注意事项

①根毛细胞的细胞质无色透明,难于观察它的流动,因此需要采用缩小光圈或采用较弱光线进行观察。

②细胞质内有许多小颗粒随着细胞质流动,只要以细胞的其他相对静止结构作为参照物,就能辨认出细胞质的流动。其流动途径是从根毛尖端转向基部,然后回转,不断循环(图2-7)。

图2-7小麦根毛细胞质流动示意图

③剪下的小麦根应立即滴上质量浓度适宜的蔗糖溶液,以便维持其生活,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力。或者预先在载玻片上滴1~2滴质量浓度适宜的蔗糖溶液,然后再放置实验材料。

④放上盖玻片以后,可以用凡士林涂在盖玻片的四周,以免水分蒸发导致蔗糖浓度提高,影响实验效果。

2.南瓜幼苗茎表皮毛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①实验课的前3周,把南瓜种子种在盛有土壤的花盆内,放在温暖的地方,并保持土壤湿润。

②待种子萌发成幼苗后,用镊子撕下茎和叶上的表皮。

③把表皮放在载玻片的水滴里,盖上盖玻片。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表皮毛细胞。

④在高倍镜下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方向(见图2-8)。

图2-8南瓜幼苗茎表皮毛细胞质的流动

(箭头表示细胞质的流动方向)

3.美洲鸭跖草雄蕊花丝表皮毛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1)方法步骤

①从花上取1枚雄蕊,摘去花药,迅速将花丝放入滴有质量浓度适宜的蔗糖溶液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②用手指轻轻压盖玻片,使花丝平贴。

③先用低倍镜找到花丝上的表皮毛,选定表皮毛上的1个细胞,换用高倍镜观察。

(2)注意事项

高二生物教案 篇7

【关键词】教学案 高中生物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84-01

我国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讲授,轻实验技能和学生自主学习。为此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新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注入了活力,使传统课堂焕然一新,生机盎然。而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一、课堂有效性的基本特征

生物课堂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高中生物本节的课堂学习,取得具体地进步——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等。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特征:①以学生发展为主旨;②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③教学生态和谐平衡等等。

二、教学案的编写要求

首先应该明确:《生物课程标准》、《生物教学大纲》、《江苏省生物考试说明》和教材是教学案的编写主要参考和依据。教学案方便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与具备的经验,主动的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实施教学活动。

1.教学案的编写要借助于高中生物教材

教学案的编写要依据高中生物教材,要多看《高中生物教学参考》,要体会教材中的教学思路,实验设计,前后逻辑关系。要一课时一个学案,完成当堂课程目标,力争做到课课清、周周练。

2.教学案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体现“导”的思想

教学案要有导学提纲,质疑、对抗贯穿始终,在知识的重现、产生、梳理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案的引导下,学习生物学的课堂知识,提高生物学的实验技能。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指导找出问题:本节新课,《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还有哪些知识点辨别不清?……然后学生在教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课本自行解决;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在小组范围内讨论。这样既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又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在体现“导”的同时,要注重问题的梯度,要满足各层次学生的要求,表达的问题要简洁明确,能突出重点。只要我们老师敢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教学案适当引导、循序渐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将会非常好。

3.教学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所教学生之间的差异

教学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爱好不同和认识水平不一样,要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要注重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提升能力,培养自信。

三、教学案如何编写

(一)课题

要按照本节课教学要求设计,一节课一课时,包括本章名称,本节名称。

(二)教学目标及考点能级要求

要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课堂始终贯彻三维教学目标,要依据《江苏省生物考试说明》明确考点能级要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生物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突出重点才能使学习“削繁去冗留清瘦”。突破难点才能化难为易让学生茅塞顿开、拾级而上。如讲《酶》这一节时,酶的发现过程是导入,酶的特性是重点,酶发挥作用的本质是难点。

(四)基础知识梳理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础知识是课堂的核心,在生物教学案的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过程、应用。

(五)拓展与联系

教学案在把握本节教材的同时,可以对有关知识进行拓展与联系,前瞻后连,既能夯实学过的知识,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铺垫。例如:通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一主线可以将必修三《生物与环境》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与联系,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和多角度的认识。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知识的灌输,而是在于学生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实践和概念基础,构建他们自己的高中生物知识网络。

1.拓展重点概念

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需要依据生物学的概念,拓展重点概念,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概念的定义﹑背景﹑适用的范围,再逐渐由单个的概念逐渐积累起来,找出其中的联系,逐步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概念网络。因此,拓展重点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2.拓展重点原理

高中生物学中有许多知识都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相联系,对这部分内容需要加以拓展和联系。例如学习《光合作用》这一节时科技结合温室大棚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谈起,通过控制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如何对光合作用的过程产生影响,加深对光合作用的认识。

3.拓展生活中的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使教学生活化,充分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学有关的现象、生活经验,做过的有关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中常用的加酶洗衣粉为什么用温水浸泡后洗涤效果更好?用冷水或者开水效果却不好?通过案例,让学生感性认识“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接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应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进一步予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拓展生活中的案例,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六)例题精析

努力挖掘典型例题的知识落点,生物学的原理,知识背景,从而建立已知与求解的关系,答案的组织。以达到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例题精析学生对所学的本节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教师再因势利导对知识作一些必要的点拨、拓展、归纳和总结,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知识主线,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学会从整体上认识。

总之,运用教学案一体化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是将高中生物教学改革推向深处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生物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而神圣的工作。虽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是问题,但我会力争做到“授之以渔”,只要我们勤摸索,多总结,从细节入手,从单点突破,必将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高二生物教案 篇8

关键词:学案导学;高中生物;课堂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3-04

一、学案导学模式在我国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高中生物教学紧随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符合新课改精神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据调查,目前的高中生物学案导学模式有“271教学模式”“杜郎口模式”“翻转课堂模式”“大合科教学模式”等。其中山东省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在高中教学改革方面做得最成功。

二、学案导学模式的教学特点

第一,目标导学。教师下发学案后,可运用导语、图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向学生展示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第二,定向自学。教师要对学生如何利用学案进行学习、探究做适当的指导和必要的强调,然后学生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探究方向,以学案为依据,在学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动手做实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精讲点拨。在学生定向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依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和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

第四,巩固训练。教师通过检测来检阅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检测。

第五,归纳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归纳总结,还要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问题等,指出其中原因所在及克服的方法。

三、学案导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以高中生物“人教版中低温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为例,讲述如何在实际教学利用学案导学方法开展教学。

首先,老师应根据实验设计导学案,导学案的内容应包括重难点解读、新知探究、学后反思等方面。例如:

1.重点、难点解读

(1)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原理。

(2)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实验步骤。

2.新知探究

思考题1:进行正常有丝分裂的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在______的作用下分别移向两极,最终被______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思考题2:用低温处理植物组织细胞,使______受到抑制,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思考题3:除低温外,你还知道什么因素会引起染色体数量发生变化?

3.学后反思

老师将设计好的导学案复印件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书本内容进行导学,并在课时回收批阅,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备课,有针对性地解决导学案中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

课堂教学时,老师应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即通过观察洋葱的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的过程了解染色体加倍的原理和机制。然后,老师可以先对实验进行简单引导性的示范操作并提出问题。

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依次对植物细胞进行诱导、分离、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等步骤,在实验过后请学生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但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学生所作出的答案,无论对错,教师都要激励学生积极作答,并对作答的学生予以表扬,以提高课堂活跃度,从而达到导学的效果。

最后,在实验报告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互相分享实验心得,互相点评实验操作步骤等,也可以对实验进行延伸,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的浓厚兴趣。

总而言之,高中生物教师应当认识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其重要意义,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步推行学案导学模式。

参考文献: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