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
《我送老师一朵花》本课的目标是:体会教师为学生的成长付出辛勤的劳动,理解和尊重教师,学会体谅和关心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有一种民主、平等的意识。
当我认真解读教学目标后,想到师傅曾经对我说过,教材只是个例子,作为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除和增加。于是我也尝试了一下,增加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体育老师姓什么吗?
生:你看我,我看你。
师:(我知道学生不知道,也就不问了)那你们平时遇见老师怎么称呼他的呢?
生:(一个学生连手都没举就说了)体育老师好。
师:如果你是那个老师,听到学生这样称呼你,心理会想些什么?
生:我会觉得那个学生没礼貌。
生:这个小孩怎么连我姓什么都不知道。
生:……
师:同学们,其实,老师知道你们对老师是尊重的,只是有的老师没告诉你们姓什么,对吗?以后如果不知道,可以请班长去问,老师相信你们很快会改过来的,对吗?
生:他们都点点头。
我觉得把这个环节放在这一课比较合适。这样教学生比较妥当。我们说,尊重一个人,最起码的一点要记住他的名字,连名字都记不住还谈什么尊重。那同样,尊重老师,就该知道老师姓什么,称呼的时候就该说:陆老师好、陈老师好……这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当和别人交往时比较重要的是记住他人的名字,那会使人非常开心。试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谁连我的。名字都记不住的话,那心理肯定是不开心的。这比一味的强调学生要怎么样效果好得多。因为从那一课以后,我遇到学生他们都很自然得叫我张老师,从他们脸上的表情我看出他们觉得很幸福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尽量能选用学生熟悉的材料,真正做到源于生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家庭中的点滴事例,感受到家人深厚的爱。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结合一年级学生的思想实际,让孩子在具体、真实的事例中感受到家人的严格要求同样也是爱。本课教学的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生活性的特点
陶行知先生在谈到品德教育与生活教育时曾说过: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显著特征,教师在教学中体现了这个特点。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了“近”
教学内容始终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围绕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与家人的共同生活、密切接触中,感知、体验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自己的关爱。为了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课前对本班学生的家长进行了采访。当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父母精心照顾生病的自己、连续几年始终如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了“真”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重要途径。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一直着眼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课堂上呈现的教学内容都是真实的、可信的`。教学中当教师读家长的来信时,学生被家人真切的爱而深深感动,师生共同回忆、共同感受,体验这些平凡的生活事例,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以现实生活为课程的主要源泉,符合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新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开放性的特点
在教学之前,教师请学生进行了课前参与;回忆自己和家人共度的快乐时光,以及家人关心、照顾、疼爱自己的事情:收集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生活照或图画,并拿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受到了一定的自我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家庭生活中的资源,播放了家长讲述的关爱孩子的具体事例,将教学资源最大扩充,充分利用。
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没有将教学内容停留在此,而是引发学生思考:“我们感受到了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浓厚的爱,应该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 ”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延伸。
结合这样的案例,学生们就能自发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事例来说明想法和自己的认识,从教学效果看,这种设计是比较成功的——教师既做到了充分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学生在生活事件上的认识问题,这是本课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次活动主要是教师经过情景表演,帮忙幼儿熟悉歌词,学唱歌曲,并能在大家面前用轻快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活动部分,我就经过出示玩具电话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并借用了手偶教具来引入教学,所以孩子们的兴趣也就被吸引了过来。接下来我边放音乐边左右手来操作两个手偶,帮忙幼儿熟悉旋律理解歌词,也很好的为下一个表演的环节做铺垫。由于是以情景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加上这首歌曲歌词简单,旋律朗朗上口,孩子们很快的就掌握了歌曲的资料,整个活动一气呵成,环节衔接顺畅,活动气氛十分活跃,到达教师预设的目标。虽然孩子理解的程度超出我的预想状态,可是在活动过程中还是避免不了的出现的一些不足:
1、在利用手偶来帮忙孩子们理解歌词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都被手偶的表演给吸引了,而忽略了歌词的本身。
2、在巩固歌曲时,教师都是以孩子们齐唱为主的方式,过于单一,如果能适当的分组唱、男女合唱效果应当会更好,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孩子们会学的更加有兴趣。
3、在请个别孩子上来进行边情景表演边演唱的时候,虽然请上来的孩子表现都不错,可是这也是比较有局限性,不能够让每位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所以课后觉得或许能够让孩子自由结伴带上头饰去进行边表演边演唱,这样才不会造成上头的孩子在表演,下头的孩子无事可做。
我执教的是四年级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交通安全每一天》一课。在本节课设计中,我主要采用鲜活的事故案例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从中感受交通安全之重要,在学习中加深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德育回归生活
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很自然地引入教学,并通过课件创造了马路音效,牢牢地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这种仿真“生活场景”的设计,使学生如置身于现实环境,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自然会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日常的生活中去感受问题,从而对交通安全知识充满求知欲。
生活是德育之源,只有鲜活的生活实际,学生才会有浓厚的兴趣,进行更好的交流,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来,教学自然获得理想的效果。课堂所展示的交通事故图片和小资料,以及播放的交通事故视频,是学生生活中可以见到的,更是触目惊心的,使学生主动走进生活、参与课堂;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对驾驶员和行人说什么?延伸课堂教育,唤起对生命的珍视。课堂最后,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用实际行动来号召全社会的人都来遵守交通规则,使德育教育外延到生活中,德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德育真正内化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这节课中,让学生根据事故图片、交通事故案例及交通事故数据统计,谈出自己的见解,学生认识深刻,真正体会到了安全的重要性。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总之,我力求以丰富的生活场景、真实的案例透析、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让他们真正体验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我尊重学生的想法,运用恰当的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对学生的看法表示肯定,进行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的情感态度,进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社会的交通安全尽一份力量!
思考:
纵观这节课,我发现学生的理解层次是不同的。课堂上,需要我们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过程。重要的是在备课过程中,预设要充分估计更多学生在各个不同理解层次上的反应,设计应是全面且循序渐进的。在教学过程中,再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作相应的调整,在这节课上,当学生面对实际交通案例,谈出自己的见解时,学生见解不同,但又不是我所期望的效果时,我不知如何更有效的引导,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针对不同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做临时调整。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在小组合作中,怎样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他们最大限度的挖掘每个组员的潜力,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很好的教育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我特制订了如下教学反思,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尝尝苦滋味)、双赢观(我们的国粹)、依存观(我们的地球村)、分享观(拥有好心情)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乐》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回忆、生活中的情景等感悟知道什么时候要说“谢谢”为什么要说“谢谢”以及表达谢意的不同形式。
2.使学生通过活动和体验,知道当接受了别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或帮助后,要表示感谢。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谢谢,感悟谢谢,学会谢谢。
教学准备:
1.动画片《拔萝卜》、教材图片、歌曲《感谢你》《感恩的心》、诗歌《感谢》等。
2.学生准备卡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今天老师能和你们一起上课,看到你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感觉非常快乐,你们快乐吗?为了感谢大家给我带来的这份快乐,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拔萝卜》,看的时候可要仔细点,看完以后还要帮助老爷爷呢!
播放动画片《拔萝卜》,生欣赏。
师问: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多人帮助老爷爷拔出了萝卜,可老爷爷忘记对大家说什么了?教师板书。
师:为什么要说谢谢呢?
师:那我们一起去告诉老爷爷吧!老爷爷,你应该对老奶奶、小孙女、小狗、小花猫、小老鼠(说声谢谢)齐读课题
二、回忆生活,说声谢谢
活动一:回忆生活中的谢谢:
1.刚才咱们送出了本节课的第一份感谢,当别人帮助我们时,我们要说“谢谢”,你在生活中说过谢谢吗?你在哪些情况下说声谢谢,给大家讲讲你的故事。
生回答。师适时给予评价。(板书:得到帮助)
2.刚才,同学们都谈到得到别人的帮助后应该说谢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时候,我们也应该说谢谢呢?(出示大屏幕图片)你可以认真观察大屏幕中的图片,看看他们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对他们说谢谢,也可以结合生活中你遇到的、观察到、听到和想到的说一说。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汇报。
3.学生汇报。(接受别人的服务)(板书:接受服务)
4.师小结:是呀,这一声轻轻的“谢谢”太神奇了,它使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份关爱,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尊重。其实,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们,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还有哪些你不认识的人在关心你、帮助你、默默地�
师小结:
1.的确,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服务,他们的服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请不要忘记对他们说声谢谢。
2.是啊,我们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或接受别人的服务后,都应该对他们说声“谢谢。”
三、体验感悟,认识谢谢
活动二:你得到过感谢吗?
1.我们经常送出自己的感谢,老师想知道,你得到过别人的感谢吗?说说你帮助别人得到感谢的事。
生回答,师适时给予评价。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2.我相信同学们做过很多帮助别人的事情,都得到过别人的感谢,心里感到很快乐,这让我想到了两句名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3.那有没有你为别人做了什么而没有得到感谢的时候呢?
4.学生汇报。师相机问: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5.师小结:生活中,有的人觉得为别人做了好事说不说谢谢没什么,因为他们很善良,很大度,,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他们可以称得上是活雷锋,是不求回报的。不过一句简单的谢谢会使帮助你或为你服务的人感到更加快乐,所以请不要忘记说声谢谢。
有时,没有来得及说出的感谢会让人终生遗憾的, 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个山里孩子考上了大学,却因家庭贫困上不了学,这时,一位素不相识的外地人给了他无私的援助。他想当面向恩人致谢,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这一心愿,三年后,他专程按汇款地址找到恩人家,没想到恩人已在几天前去世了,临死前,还给他汇去了最后一笔助学款。
他后悔万分,悔不该一拖再拖,使这句没有说出口的“谢谢”成了自己精神上永远的负担。他含泪在纸上写了一万个“谢谢”,泪流满面,跪在恩人的坟前,点燃了这一万个谢谢。
6.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忘记说谢谢,是多么遗憾呀!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会及时说谢谢)
四、真情放送,表达谢谢
活动三:谢谢大行动
1.送出感谢:
①、师:这位同学的话提醒了我,我也有忘记说谢谢的时候,上课前,班主任老师把你们带到多媒体教室,我还没有对他说谢谢呢!
②、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现在我也要对他们说谢谢。
③、同学们,你们有没忘记对别人说谢谢,你们想对谁说“谢谢” ?(生说)
说出了谢谢,心里感觉怎样?
④、师小结:说出了谢谢,心里感到轻松愉快吧,我也有这样的感觉,这一声“谢谢”真是太神了,它能给人带去感动和快乐。
2.现在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对于那些为我们提供帮助或服务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制作一份感谢卡,送给你最想感谢的人,写上你们最想说的话。
3.老师这里有几张我学生做的感谢卡,请同学们先看一看。
出示感谢卡,生读,是适当指导感谢卡的制作(配上你最拿手的图画,写上你最想说的话,这样你的感谢卡才更美观。)
4.生制作感谢卡,课件播放歌曲《感恩的心》,教师巡视。
5.展示感谢卡,(谁愿意展示你的感谢卡,读给大家听一听)
四人展示,师相机鼓励
6.谢谢同学们真诚的话语,那么除了送感谢卡,你还想通过哪些方式表达你的谢意呢?(写信、去看望他们、给他们表演节目等)
五、总结生活,心存感谢
1.感谢是一种美德,学会谢谢,心中有爱,才能使生活变的更和谐,更美好,让我们一起学会感谢吧!请全体起立,跟老师一起朗读《感谢你》
2.课件出示师生合作配乐朗诵诗歌《感谢你》
3.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感谢的话题是永恒的,今后的生活中希望大家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真诚的心灵去感受,用诚挚的行动去感谢吧!
教学反思
一、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宠爱,对他们来说承受太多的爱,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灵产生爱的麻痹。他们往往认为所有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服务都是理所应当的,习以为常,不以为意。对父母都难说一声“谢谢”,更难对其他给予自己帮助(或服务)的人真心诚意地表达感谢。本课重在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了解社会各行各业中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而辛勤工作的人,在发现、体验中有所感悟,激发他们尊重并感谢劳动者(包括身边的人)的情感。学习参与社会,做有爱心、有感恩之心、有良好文明习惯的人,并以良好的文明行为回报他人。
二、针对以上分析本节课我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五个活动:
(一)故事导入,引出“谢谢”;
(二)回忆生活,说声谢谢;
(三)体验感悟,认识谢谢;
(四)真情放送,表达谢谢;
(五)总结升华,心存谢谢。
这些活动都是在深入了解学生兴趣、需要、体验和能力基础上设计出的活动方案,这些“活动” 力求很�
1.在故事导入,引出谢谢这一环节,我用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童话故事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在故事中设置悬念,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而且引发了他们的思考,使得课题在孩子们的交流中很自然的引出。
2.在回忆生活,说声谢谢这一环节,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亲身经历入手,引导学生梳理往事,学会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服务、鼓励和关爱,让学生感到在接受别人帮助和服务后需要说声“谢谢
3.在体验感悟,认识谢谢这个环节,我主要抛出两个问题,“你得到过别人
的感谢吗?和有没有为别人做了什么而没有得到感谢的时候呢?”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生活中的事例,体验到得到别人的感谢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同时也懂得了帮助别人不一定要得到什么,提高了人的文明素养。并且通过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告诉学生说谢谢的重要性。
4.在真情放送,表达谢谢这一环节,我注意了学科整合,把用于美术课制作感谢卡用在品德课上来抒发情感,将美术课与本堂课联系起来。孩子们真实的情感在美丽的卡片上尽情挥洒,表达的谢意更加细腻、感人。最后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师生合作配乐朗诵《感谢》,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美的熏陶,懂得感谢是一种美德,学会谢谢,心中有爱,世界才更加美好,更和谐。
5.在挖掘课堂资源方面,我灵活运用教材,如文本中的图片,并且搜集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图片,还配上了有关感谢的歌曲和诗歌,这样既能活跃课堂,又能让学生体验、感悟、学会谢谢。我还特别注重课堂生成的资源,把自己的在课堂的亲身经历,对班级老师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忘记谢谢补上谢谢。对小组长帮忙分发卡片忘记说谢谢,也补上谢谢。从而影响了学生,当学生说忘了对自己班的同学说谢谢时,我马上给他机会,叫他主动补上谢谢。把握好这些课堂生成的资源,对课堂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针对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采用孩子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设计了提前留心观察、小组合作交流、创设情境发现、做感谢卡、诗朗诵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究,拨动他们的情感之弦。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动心”到“动情”再到准备“行动”,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深情的话语。
7.三年级的孩子是低年级刚到中年级的第一年,他们的注意力的时间还不长久,所以也要注重课堂的组织教学,所以在课的始终,我用小组竞赛的手段调动孩子们发言的积极性,在课的结束,也有总结奖励。
存在的问题:
1.《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2.教学时感情投入不够,缺少教学激情。一节成功的课首先肯定是教师要能在教学时自己打动自己,特别是品社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如果不能百分之百感情投入,不能打动感染自己,也很难打动感染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我觉得我这节课,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参与不积极主动,影响了我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后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改正。
3.在制作感谢卡时,我只定格在一张感谢卡,所以学生也定式思维,大多都只写给父母,思路不广,所以在这里边听音乐,边制作时,可循环播放几张给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感谢卡,这样就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4.学生如果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效果就更理想。如在体验感悟,认识谢谢这一环节让学生把生活在现,学生的感谢就更加深刻。
5.教学评价较单一,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个得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学习,总结,提高。
这是一堂综合性较强的品德课,常识性的知识比较多,但是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上得成功,会对学生的健康与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是纸上谈兵,泛泛而谈,缺少实际的指导意义。所以,如何恰当地运用教学资源,成为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围绕这堂课,教师要积极开发和运用各种有效资源,力争使课堂教学做到真实、生动,有效地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灵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演中解决生活问题
利用发生在 小学生红红身边的事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演示,在演示中发现问题,从而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教师不受教案约束,灵活、生动地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挖掘潜在的危险,使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险。有效地吸引学生,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教师也真正的发挥了指导者、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二、巧用媒体资源,激发学生情感
”媒体以其声、形、色等特点,创设情境,提供形象的教学环境。它能够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受到情绪的感染,激发内在的情感。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对于火灾造成的伤害,他们虽然能够说,但是难以产生深刻的体会,也就难以产生“防患未然、学习自救”的强烈需求。这样会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于是,我收集了各种火灾造成的家破人亡的录像场景,把它们制作成课件播放。在凝重的音乐声中,在深沉的话语中,在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学生的神情是沉重的,他们的心被揪了起来,心灵被深深震撼了,可见,适当的媒体资源把空洞的说教变成激发学习内驱力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得到启发,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用好教材,并还原于生活
教材作为联结师生活动的媒介,教师没有被教材所限制、局限,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本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还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实效性、生动性,更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游戏、童话永远是小学生喜欢的话题。因此我在上《平安回家》一课时让天天和学生相伴的人物小刚引领学生走进交通王国,通过生动的录像把人们在常用的交通标志下的活动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既把静态的图片和文字活动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交通标志的作用,而丰富的内容又给下文的画交通标志、知道交警的基本手势等作了铺垫。
对于天天接触红绿灯、十字路口的城市学生来说,认识常用的交通标志不是难事,可是对于农村的孩子就比较困难了。因此在教学常用的交通标志时,我不仅让学生进行了连线,又让学生进行抢答练习,及时对交通标记进行识记,使知识得到巩固。而小芳的话则把画面和现实生活连接了起来,并且巧妙地告诉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交通标志知识,而且在抢答时情绪活跃,兴趣盎然,深深吸引了学生的参与。
在教学三个基本的指挥交通手势时,考虑到三年级学生毕竟能力有限,我采用了观察、模仿、表演三步曲,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知道交警最常用的三个手势的意思,降低了表演的难度,使大部分学生能进行表演,切身感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不仅如此,学生表演后让他们谈体会,适当补充其他内容,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交通知识,使新课标所要求的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真正落实到实处。
接着生动的课件把没有安全标志的岔路口人车混杂,横穿马路的危险情境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想象可能发生的事故引起自身的警惕,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最后告诉学生把他们设计的安全用语交给警察不是哄骗学生,而是让学生们感到自己的设计是有用的,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而且起到警示作用,可以保护他人,使他们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的结束并不等于教育的结束,应该是新的教育活动的开始和延伸,因此在活动结束时,让学生利用交通标志牌继续学习,使课堂教育继续向课外延伸。最后的过马路活动使全班的学生都动起来,再一次切身体会怎样正确过马路,体会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同时极自然地点明了课题,使本课的教学活动前后呼应,余音袅袅。
在本节课中,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知道了上课的基本要求,学会了规范自己的言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交流的方式,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我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孩子 他们学习得特别积极主动,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很善于评价学生,帮助他们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使孩子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
1. 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待于提高。
改进措施:
1. 应多提问学生,要多表扬鼓励学生。
2. 教师要做好课堂评价,争取让学生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
1.生活化背景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范例,它给予教师巨大的创作空间。在目标的引领下,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整合,会使课堂更富个性风采,更富创意。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我市具体情况,特别是展现我市山区的变化,采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这些新颖有趣的信息补充,在层层推进的过程中,相得益彰,不仅提炼出对生活的新的感悟,还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关切与热爱。
2.过程性探究
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材料,我安排四个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谈论、辩论、畅想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掌握交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活动中也得到情感的体验。
3.创造性实践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启发。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然后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组讨论,谈感受。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到提升。在本堂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学习弱势群体自强不息的精神。
对学生来说,弱势人群一般难 学生通过搜集和了解弱势人群顽强奋争、自强不息的典型事例,了解他们每一点成绩的来之不易,激发敬佩之情,学会尊重和关爱弱势群体。为他们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