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最新13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是小编午夜帮大家分享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最新13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关键词:活动单;问题设计;化学平衡常数;思维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2-001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06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和“活动单”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等活动,活动“自动化”了,教师 “解放”了。但如何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呢?显然教师必须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其中活动单的制作就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活动单”不仅是呈现学习材料与记录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平台,更是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方法,领悟思想,拓展思维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活动单”中的问题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不能是以往课堂中教师的提问的堆积或习题的呈现,应该是将核心知识设计为活动形式,体现很强的导学和导思功能。下面笔者结合《化学平衡常数》就活动单制作中问题的设计这一点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问题的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设计的灵魂,因为它统领教学内容,所有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首先教学目标应准确清晰,教者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明确教学要求。其次,教学目标不宜太多,两到三个为合适,太多在课堂中不一定能实现,是不现实的。

比如:《化学平衡常数》这一节内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是: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从近几年的江苏高考题来看,高考对化学平衡常数的要求主要是初步认识其含义及影响因素,并会书写平衡常数的表达式,能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和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于是,笔者对照以上要求制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及表达式。

2.了解影响化学平衡常数的因素。

3.能应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的判断和计算。

然后这节课紧扣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三个活动:活动一:认识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活动二:了解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活动三:体会平衡常数的应用。

二、问题的设计应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1.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启发性,不能过于宽泛或狭窄

常见有些老师在上公开课时,由于将问题设计得过于宽泛、笼统,目标指向不够清晰,让学生不知如何回答,然后老师为了将学生引导到预设的轨道上来,费尽周折,甚至出现一些尴尬局面;若问题的设计过于狭窄,将教师的观念强加给学生,又失去思考的价值,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形成,与灌输毫无区别。

比如:《化学平衡常数》这一节内容,其中一个子活动中问题的设计,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起始浓度的大小和建立平衡的途径无关。于是,提供了下面表格并设计如下问题:

阅读下表,表1:在457.6℃时,从H2、I2或HI开始发生下列反应:H2(g)+I2(g)2HI(g),平衡后得到以下实验数据。

表2:在25℃时,从NO2或N2O4开始发生下列反应:2NO2(g)N2O4(g),平衡后得到以下实验数据。

分析上表数据,思考:一定温度下,的结果与起始浓度的大小有无关系?

与该反应是从正反应开始或从逆反应开始等建立平衡的途径有无关系?

此种问题设计,学生很快就能给出正确答案,教师的教学会如愿地顺利开展,但转念一想这样的问题设计简单、机械,过于浅显,没有思维深度,长期这样设计只会使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种问题设计:

分析上表数据,从表1中不同起始浓度与该温度下化学平衡常数的对应关系中你有何发现?

此种问题设计,虽然教师在问题中已有所提示“从表1中不同起始浓度”,但实践证明,即使智力较好的学生也未能明白老师的真正意图,不知从哪个角度思考,不能给出满意答案,需要进一步启发引导才能达到目的。

第三种问题设计:

(1)分析表1,对比其中第一组与第二组数据的不同起始浓度与该温度下化学平衡常数的对应关系中你有何发现?

(2)分析表1,对比其中一、二组与三、四组数据的不同起始浓度与该温度下化学平衡常数的对应关系中你有何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第三种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必要的提示,以利于学生思维的推进和语言的表达,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这个问题本身的思考,更是对学生面对新问题时的思维方法指导。同时培养了学生对比能力、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2.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并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活动中每个问题的设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从而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不断完善,认识不断升华。

比如:活动一 认识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时,设计了三个问题:

(1)从平衡浓度关系的计算结果中你发现有何规律?

(2)根据上述两个反应平衡浓度关系式的共同特点,试写出反应mA(g)+nB(g)pC(g)+qD(g)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3)试着写出下列三个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①CO+H2O(g)CO2+H2

②2Fe3++Fe3Fe2+

③Cl2+H2O(1)H++Cl-+HClO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新课程凸现教学的情境性,强调回归生活,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体验,把知识内化为学生个性化的东西。为此,许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需适应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对学习材料的反映最清晰,思维最活泼、最有效,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使学生进入学习的积极状态,无疑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1.趣味性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数学教科书上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抽象,教学中教师如果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些童话故事、名人轶事、历史典故等,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师创设情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数学。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可讲述猴王给小猴分粟子的故事;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时,讲述唐僧给徒弟分西瓜的故事。通过创设情境,把教学内容寓于充满趣味的童话故事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参与性

成功的教学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若能创设恰当的情境,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小学生天性好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做游戏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教学“认识平行”一课,课始认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我让学生玩两小棒的游戏,并且观察两小棒随意散落在桌上有几种情况,从而引出“相交”与“不相交”。这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悟,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使学生获得了新知。然后用多媒体出示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情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两条直线的相交与平行,真正理解所学知识。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了由生活到数学、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成功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对经历过的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在内心起到激励作用,之后会对这类事情更加关心,总想再试试,甚至还想把水平再提高一步。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情境。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习内容的设计安排上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并设计分层练习,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复习阶段,我会制作一些单元复习的网络课件,设计“让我试一试”“我能行”“闯关”等练习题型,实现计算机与人的直接交互,并让计算机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这既给学生创设了 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提高了参与学习的热情,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得到增强。

4.竞争性

小学生争强好强,所以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开展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竞争,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使学生不断突破自我,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例如,学习“乘法分配律”后,教师可让学生同桌出题,一人说前半个算式,如“(30+25)×4”,另一人回答后半个算式,即“=30×4+25×4”。然后让一个小组出题给另一个小组答,比一比哪组的正确率高。学生在这样充满竞争的情境中,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使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与发展。

二、问题情境需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导向,体现学习的目的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依靠发现。”从某种角度来讲,发现问题要比研究与解决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也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一些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导向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情境创设为教学服务,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因此,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注重情境与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导向,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起推动作用。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学生上体育课的情景:“体育老师正在安排学生进行篮球训练。18只球,想一想,要分给男生和女生,该怎么分?为什么?”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我接着显示男生有20人,女生有10人,问:“怎样来分这些球?为什么?”这样让学生由情激疑、由疑激思,自然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培养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放性

开放意味着创新。“与其学会,不如会学”“让学生走进数学家的探索之路”,这是课程标准理念下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时,教师要遵循“能使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达到问题解决”的原则。因此,创设情境时要给学生设计具有一定条件(包括多余条件)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建构不同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型,以此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就是弗莱登塔尔所说的“再创造”和“数学化”。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收集了一些学校的信息,如“现在我校有33个班,共有学生1800人”“现有计算机A台,共制小制作B件”“五年级有6个班,平均每班48人”“五年级共有小发明C件”等,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些信息,用字母表示其中的数量,并说明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这种含有多个条件的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学生需积极思维,排除非相关因素的干扰,才能正确解答,且答案多样化,为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让情境有助于学生的反思,建构知识体系

古代思想家荀况在《劝学》中说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见,反思、反省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利于反思的情境,帮助学生树立反思意识。长此以往,可以提高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构问题解决的模型。教学中,引导学生反思的方法有很多,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营造空白,组织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有时课堂中营造一种平和安静的氛围,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在学生学习面积计算公式后,让学生反思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为什么要除以2。有学生说:“我是用两个图形拼起来推导梯形面积的,所以要除以2;一个图形推导的,不要除以2。三角形、梯形是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来拼成平行四边形再求面积的,所以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除以2。而平行四边形是通过割补的方法来求面积的,就是把一个图形变成另一个图形,形状变了而大小没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不用除以2。”……这是学生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后的感悟,是这一问题的研究者和发现者。

2.探究尝试,引导反思

教师可创设一些让学生改变条件或问题的情境,通过变式和发散的训练,让学生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在探索中优化自身的思维。例如,教学“算术和方程解应用题的比较”时,教师出示题目:“妈妈买了5千克苹果和8千克梨,每千克苹果2元,每千克梨2.4元,一共用了29.2元。”先让学生说出此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尝试结合题意提出一个问题,并说明用什么方法来解答比较简便。通过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反思体会,不管问题如何变化,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保持不变。

3.运用操作,帮助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关键词 自主性小结 反思 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课堂小结是教学程序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识贯穿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一个好的课堂小结是整节授课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整节课教学的精华所在。课堂小结利用得好,可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1 传统数学课堂小结现状

在新课程精神的引领下,教师已越来越重视对课堂小结的研究设计,从原来的“无小结”到后来的“有小结”;从以前的“老师说”到现在的“学生说”;从当初的“知识点”,到如今的“三维目标”,都证明课堂小结的研究在进一步深入。

但目前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却陷入了瓶颈,普遍都以“谈体会”为模板。如“畅所欲言我的收获……”、“体会·分享”、“我的收获……我的体验……我的疑惑……”等。在一些优质课、评比课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不能否认这种小结模式的设计意图是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畅谈他们对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来表达他们发自内心的所想所思,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但运用这种小结模式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思维量和应变能力,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有效的引导和归纳并进行相应的提升。否则“为了小结而小结”,小结成了一种虚设。

2 以学定教视角下的数学课堂小结设计

到底该如何进行课堂小结呢?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活动应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课堂小结既然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就必须是数学活动教学的一部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的继续和深入,学生依然是学习的主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敢放手给学生,同时积极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正确引导。在以学定教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更是推向首位,此时的课堂小结也应还学生主角的身份,设计自主性小结,让学生经历从独立思考到自我呈现的过程。

2.1 设计有效提问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为课堂小结做足准备工作

改变以往大而空的“谈感想”模式,让学生在自我小结之前有独立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对此教师可设计针对性的提问单,引导学生对整堂课的内容、思想、方法等进行思考与内化。提问单可分为提纲式提问单和操练式提问单。

2.1.1 提纲式小结提问单

提纲式小结提问单是指教师将本堂课的重点知识(包括易错点)、思想方法技巧等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这个问题提纲进行思考。带着问题出发,让学生有据可依,从而避免学生不知从何而思从何而谈的现象。

如浙教版八年级上《勾股定理(1)》课堂小结可设计如下问题:(1)今天所学的重要内容勾股定理,是如何描述与计算的?注意点在哪?(2)请你回顾定理形成的过程。(3)在思考探索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4)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等量关系,给你印象最深的证明方法是哪种?你还可以查阅资料获得很多的证明方法。

这样的小结提问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归纳、巩固重要内容及思想方法,还会推动学生重温思维的撞击过程,更可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将思维延伸到课外。

提纲式小结提问单的关键是问题串的设计。问题串可涉及课堂知识点、易错点、思想方法、解题技巧、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若能结合考虑学生的动态思维过程和后续学习发展则更胜一筹。

2.1.2 操练式小结提问单

操练式小结提问单是指在小结之际设计题目(组)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边做边想”的过程中小结本堂课内容。实践告诉我们,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唤醒知识远比单纯回忆有效得多。学生为了感受新知运用的喜悦,自然会小心翼翼地梳理课堂内容,提取有效信息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解题。而这种“唤醒——提取”模式就达到了小结的目的。

如浙教版八年级上《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堂小结设计:

(1)运用所学知识解不等式;

(2)让以下问题帮助你更好地完成解题,给本堂课画上圆满的句号。

A、请回顾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C、在今天的变形当中涉及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操练式小结提问单还可出现在数学习题课、讲评课的小结中。比如涉及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蕴含经典生活背景的题目都可成为作的对象。让学生在思索时通过对同一问题的多种解法的揣摩,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通过对一个问题的不同变式的推敲,感受思维的灵活和创新;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化的思考,感受生活即数学的道理。

设计此种提问方式的关键是选题要具综合性和代表性。典型的例题、经典的考题和实用的综合题都是常选题型。

2.2 辅助学生将内化的结果以不同形式呈现,完成自主性课堂小结

心理学关于“近因效应”的研究结果表示,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也即我们所说的“故事的结尾往往是最容易被记住的。”因此课堂的小结不仅仅要让学生去思考,更应让学生在最后将小结内容以有效的形式呈现、展现出来。尝试自主性小结,一方面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动手会对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有更深的印象与体会,真正达到内化小结的作用。以学定教下的自主性小结要求教师扮演的角色可以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可以对哪些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进行小结;也可以是合作者——与学生探讨他的课堂小结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完善;甚至还可以是欣赏者——你会发现有些学生的课堂小结完成得极其出色,远超出你的预料。不管教师扮演何种角色,只要学生亲身经历课堂小结的过程,便是一种进步。

效果较好又易于学生掌握的自主性小结方式有梳理归纳式小结、图示纲要式小结和内化反思式小结。

梳理归纳式小结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教学内容、解题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归纳的一种方式,也是普遍可以采取的自我小结方式。它的优势在于能将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化杂乱为有序,拼零散为模块,把知识条理化,突出重点,促进理解记忆,使自己对整堂课有个完整清晰的印象。

图示纲要式小结是根据前苏联教育学家沙塔洛夫创立的“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的一种课堂小结方法。此法的核心是“纲要图示”。所谓“纲要图示”是一种提纲挈领地概括学习内容的图表,由文字、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其特点是简明扼要,直观性强,知识系统明确,既能帮助学生记忆,又能使他们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内在联系,使抽象的数学既呈现严谨的逻辑的一面,又呈现生动的趣味的一面。

内化反思式小结源于反思性学习策略。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水平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学生进行内化反思式小结时不仅反思当堂的知识内容、思想方法,还可反思类似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或某一时间段自己对数学的理解等等。因此内化反思式小结多用于阶段性的小结,包含时间的阶段性和内容的阶段性。

当然,不同的学生对于不同的内容所采取的小结方式不同,只要是学生经过深思内化,都应当肯定其小结的价值。

2.3 把握好教师在其中的角色转变,将学生的自主性小结推向成熟

由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或师生“泛泛而谈”到现在的学生自主性小结,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和完善,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在课堂小结之际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要将这个过程理解为学生的内化反思过程,保证足够的时间才可能出现较好的效果。

其次,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间段适时转变引导者、合作者、欣赏者的身份。对于数学素养好的学生可能会较快适应自主性小结,那么教师的角色以合作者和欣赏者为主;但对于部分基础弱的同学可能需要教师长时间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自主性小结进行有效评价。毕竟放手让学生自主小结,学生或多或少会出现归纳不到位,总结不深入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对每篇小结进行修改评价,让学生的小结不仅成为课堂的结尾,也是今后学习的一种参考,更是学生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若能细心收集,还可集成册,作为反思性资源长期利用。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以学定教的提出,真正将课堂从“教”中心转到了“学”中心,从而使“以生为本”成为了可能。经历独立反思到自主呈现的自主性课堂小结,同样将学生从被动式的接收中解放出来,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去反思,是以学定教在课堂中的完美谢幕!

参考文献

[1] 陆业春,倪满跃。课堂,因结尾的完美而精彩——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小结设计新尝试[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4.

[2] 黄根初。精心设计小结,促进课堂增值[J].上海中学数学,2011.1.

[3] 陆建江。让小结成为数学课堂的点睛之笔[J].教学与管理,2009.12.

[4] 渠东剑。例说课堂小结[J].数学通讯,2007.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4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的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续行为产生影响。

那么,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呢?

一、数学教学反思及教学反思能力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1.数学教学反思及教学反思能力的特点

一般说来,数学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于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数学教学的目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的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这一活动以探索和解决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为基本出发点,以追求合理型的数学教学实践为最终目的。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的能力。

2.数学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数学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哪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哪些问题、有哪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2)课堂教学反思。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不断完善的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及时反思如何启发引领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当学生发生意外事情时,要及时进行反思如何机智地处理发生的意外,使学生及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解答此题时,有一学生列式为3+5=8(平方米),当学生都笑他错误时,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梯形的高是2米,可计算面积时,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感觉还有道理,此时我顺势引导:“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得出:如果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类似这些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我们要及时地反思,启发引导学生克服思维障碍。

(3)课后总结的反思。课后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反思教学成功之处。每一节课堂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的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及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产生的灵感,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要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②反思教学失败之处。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理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可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③反思学生的反馈。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要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学生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

二、培养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途径

教师为培养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在参与教学各个环节时应留心观察,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性质和结构,广泛收集相关信息,批判性地评估自己的思想、行为、观念、态度和情感,重新审视教学经验,结合课例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尝试、检验,从而使教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课堂教学观察

课堂教学观察包括对自我及对方的观察,当教师组织、参与教学时,应注意观察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等,对自我提出疑问。一方面,可对课堂整体情况提出疑问:“本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是否积极?”教师的自我疑问实质上是基于对教学双方的观察而进行的教学反思,因而教师既是局外人,又是局内人。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感受进行观察,审视、总结教学,实质上也是对自我进行观察。另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行为进行观察,作好详细记录,以供课后总结教学时使用。

2.写好日志

日志就是把观察时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教与学的情况详详细细地写出来,是分析的根据、认识的来源。写日志是教师与自己的对话,给自我一个很好的反思空间,对教学经历作书面描述和反馈,从而激发教师对教学新的认识。写日志既要详细又要及时。当天的见闻必须当天记录下来,否则时间一过便印象不深、追述不全。随后想到的也应在日志中及时追记下来,标明时间。行文中一定要设法把听到的话与自己的感想或评论区分开来。这样一是为了写下对自己和他人教学的印象、感想、评论;二是便于将来对教学作初步分析时使用。

3.评析交流

教师们聚集在一起,针对课堂上的问题,各抒己见,共同讨论解决办法,得出最佳方案为大家所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们把教学过程中需要探讨的教学现象集中起来,并请来教育专家、教研机构专家以教学理论为指导,对它们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研究、整理和提炼,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探索适应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这是要求更高的教学反思。

4.自我评估

教师们应能够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评估,以确定自己在数学教学的某些方面是否可以改变,形成改变的策略,监测实施这些策略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必须客观地看待教学,批判性地反思自己所发现的问题。通过探究教学过程所得到的情况在许多方面是十分有用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对教学的设想,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它可以导向对教学更丰富的认识和对教学及学习过程更好的理解,它还可以作为自我评估的基础,因此,它是专业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行动改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1.创设情境,促发内需。

有积极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就要营造充满民主色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宽松、自然,敢于质疑。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给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趣味数学题:一对红、黄蚂蚁围着方形和圆形花园边比赛,方形花园的边长和圆形花园的直径等长。两只蚂蚁的速度相同,那么哪只蚂蚁先跑到出发点呢?学生的思维欲望由此被激发出来了。

2.体味成功,适当鼓励。

在教学探究和交流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如在讲授《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教学场景,学生兴趣很高。学生对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认识很模糊。有个学生竟然问:“老师,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呢?”我就让学生反思拼的过程,结果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反思得出了结论。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这时教师对学生的探究与反思要适当给予肯定,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会很开心,其反思意识会更强烈。

3.要把反思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思维的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对于学生的质疑不要采取回避、堵塞、应付和推委的态度,甚至置之不理的处理办法。要让学生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时空限制,教师要因疑引疑、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成为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一个环节。

1.在探究中反思。

在探究新知识中,反思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的结论等。如数学实践活动《秋游购票》。怎样购票,

师生的门票钱才会最划算。学生设计方案并计算完后,就分小组反思设计方案的过程,从中得出最佳方案,学生就能针对问题互相质疑。

2.在结论中反思。

引导学生对自己获得的结论进行反思。“相关结论还有吗?”“这个结论正确吗?”“有无反例?”让学生在反思中将新知识得到内化,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3.在反思后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反思 篇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反思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

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用结合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7

在小学课堂上,有效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只有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这里的有效问题指从教材整体的角度和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能够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感悟、探究、应用,并能促进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激发学习动机,设计有效问题

有效的数学问题具有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等功能,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中的点拨与调控,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追问适时优化问题。

(一)设计渐进式问题,诱发学习动机

渐进式问题,就是指通过层层剖析问题,循序推进地解决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们的思维不断向知识的纵深和宽广方向进一步发展。渐进式问题要注意问题设计层次清晰, 一环扣一环,问题层次依次递进;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 循序设计,达到以“精问”促“深思”。

(二)设计辨析式问题,引发学习动机

辨析式问题,是指教师可以设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比数学知识的关键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

1.在新旧知识对比处辨析

在学生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后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除数是整数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为什么除数是小数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中新的小数点对齐?”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辨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弄清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中小数点的变化有关,这样学生在计算时,能真正弄清内在道理,就不易出错,不会因为死记算法而不能灵活运用。

2.在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处辨析

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在学生讨论汇报后,提出问题:“刚才我们讨论出多种不同的方法,如果把它们的思路归纳一下,谁来说说哪些方法的思路是相同的?”这样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从已知的信息中,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性的知识。

(三)设计实践式问题,深化学习动机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有效的操作实践能使学生因“好奇”而“发问”。教师一方面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学生的交流中捕捉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及时提炼或生成新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教学的展开,更能有效地引起学习者的情感共鸣,成为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内部动力。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操作实践活动:将两张同样的长方形硬纸板(长31.4厘米、宽15.7厘米)做两个不同的圆柱直立于垫板上。猜一猜,这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吗?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操作中他们惊奇地发现,实验的结果与自己的猜想截然相反,一连串的问题由此而产生:“为什么两张一样大小的硬纸板做成的圆柱体积却不一样?”“这个实验是否就证明圆柱的体积与侧面大小无关呢?”“那么圆柱的体积到底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些问题对学生而言o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好问题,它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从而主动提出问题,并以高涨的情绪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四)设计联想式问题,升华学习动机

联想式问题指问题设计不仅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重难点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方向、多角度的思维,获得更可能的多、新、奇答案,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的养成,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你还有什么发现?”“还有别的方法吗?”这些都属于联想策略,联想策略能适当地引导学生们对已学的知识等进行合理的联想,在联想处提问能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从而促进思维活动的进行并提高知识理解的效果。

二、注重课堂提问,组织有效问题

作为数学教师,也绝不能追求课堂上一问一答式的表面上的热热闹闹,选择“恰当”的问题,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是一个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

在教学“分解质因数”一课中,是教学生运用短除法对一个合数进行分解质因数。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练习,理解分解的过程、步骤、方法,然后集体反馈。在反馈时,教师问道:在分解质因数时,用一个数去除时,应该用什么数去除?为什么?其中学生回答:必须用一个质数去除,否则到最后就不是几个质因数连乘的形式了。教师又追问:那又必须除到什么时候为止?生答:除到质数为止。 这时教师就做了一次课堂小结:你说得真清楚,这两点正是用短除法进行分解质因数的关键所在。

三、梳理信息反馈,生成有效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师生互动的信息传递。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课堂节奏,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在课堂中,加强师生间的信息反馈,对提高问题设计的效果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教学中捕捉问题

小学生,由于本身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等因素,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那些平时自控力差的学生,及时提醒和督促,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关注和解决问题。

(二)评价中矫正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8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44-01

一、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促进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有关部门和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采取措施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原则。调研了解到,小学数学教师中很普遍存在忽视理论学习的倾向,认为“理论空洞,不实际,学不学都可”,这种观念将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大敌,是阻挡教师由“教书匠”成为“教育家”的一道屏障。

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必须遵循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的原则。首先,教学设计是联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和方法是教学设计实践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教师只有系统学习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后,才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看问题,教学设计实践才能更加科学和规范。其次,教学设计能力是一种与教学实践密切联系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实践中,不断自觉地应用理论,不断尝试、反思和完善,理论知识才能真正不断地内化成教师的个人知识,并转化成为实践行为。

2.教学设计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原则。据了解,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仍然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经验式行为。教师们经验丰富的同时也形成了很多顽固的思维定势,教学成为没有创新和活力的例行事务,教师的进取心和事业热情在毫无挑战的工作中慢慢磨灭,逐渐产生职业倦怠感。

然而,教学设计不是重复机械的简单工作,而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教师不是完全听从专家、管理者安排的工具,而应该是教学中的研究者。教师如果以研究的态度去设计好每一堂课,就会发现教学设计中存在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用教学日志、周期性工作总结、反思笔记、论文等记录自己教学设计方面的成长与变化,不断反思、总结和升华自己的实践经验,甚至进行广泛推广。这样教学就会成为不断追求完美永无止境的事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也能得到不断提升。

3.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原则。目前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缺乏潜心钻研、追求完美的态度,另一方面还缺乏平等、开放的共享交流意识。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仍然倾向于经验式的自我摸索,把彼此都看成权益和资源竞争的对手,而不是合作学习伙伴,不希望与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每个老师心中都铸造起高高的壁垒,保护了自己,同时也封闭了自己。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应摒弃浮躁,静心钻研教材,分析和了解学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方面的自主探索,但是不能让自己处于孤立状态,应该敞开心扉,与他人(校外的专家和优秀教师)进行合作和交流,在寻求帮助的同时别忘了分享自己的经验。只有这样,小学数学老师之间才能形成开放、互信和支持的“学习共同体”,也就能为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身份认同,达到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进步。

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途径

1.加强小学数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们普遍认为教育见习、实习对教学设计能力的形成作用最大,然而目前很多教育实践流于形式。一方面,目前师范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且脱离实际,很难让师范生获得为其教学生涯奠定基础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实习通常放在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这种状况使理论游离于实践之外的培养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过程,学生既不能理解所学理论的实际含义,更不利于教学设计能力的形成。

2.加强学校对教学设计的科学管理。制定合理可操作的教学设计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范,二是创新。在统一的基本要求下,让教师在达标之余还能施展个性,体现出教学设计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应采用定期评比、及时表扬、公开展览、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评价,让老师们参与教案互评,在互评中彼此学习提高,真正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对新老教师进行弹性化的分层管理,鼓励教师对已有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后,让其他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使用,提高教学设计的重用率,减轻教师负担。

3.加强学校教学设计相关资源库建设。加强校内资源库的建设,以丰富教师教学设计的资源或资料,积极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主要包括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订购相应的教学资料,如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集、优质课的VCD等,为教师制作可供选择的教学设计,并为教师准备更多的备课素材。同时,还应该对本校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件等资源进行分类、汇编整理,给教师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以共享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篇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作用,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通过这次培训,是我对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使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的分析, 就是希望教师不仅考虑本节课所教的知识, 更要考虑到本节课后蕴涵的潜能。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间的迁移: 由刚开始的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到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整数乘法)到小数乘法;由小数乘法到分数乘法;由分数乘法到百分数乘法。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假如在教学第一环节的内容时, 考虑到它在今后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教师应该深挖教材, 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 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 又能使自己的课堂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教学设计必须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学习困难、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否则会事倍功半或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如:师: 神州五号于2003年11月15日正式上天, 开始了太空之旅。(边说边出示杨利伟在飞船内的工作照)你们知道杨利伟向全世界展示的是什么吗?教室内一片寂静⋯⋯

本案例中, 教师及时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引入课堂,体现了教师具有较强的选材意识, 但是, 却忽视了面对的是刚刚步入学校的一年级的儿童, 他们不一定对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感兴趣, 他们有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的视界。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仅仅依靠经验, 有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如小测验, 访谈和学生交流, 侧面了解, 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等,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对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而服务的。《数学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因此, 教学目标的确定也要体现数学教育的多方面价值, 教学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获得个体的进步, 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的,可评价的, 具体而明确的, 如:“会用⋯⋯ 来⋯⋯ ”“学会⋯⋯”等, 否则就无法评价。为此教师在目标制定过程中要从三维目标入手, 设计具体的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如《长方形的面积》(小学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①能借助透明方格胶片或带有方格的面积图, 说明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的理由。②对给予的长方形和实物, 能够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四、对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 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教学活动包括活动的内容, 活动的设计意图, 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活动的时间分配等。其中活动内容是核心, 活动设计意图是导向, 活动的组织实施是关键。活动组织实施也就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形式, 包括: 教师活动的开展?导入、提出问题或提出任务, 主题探究(包括组织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动手操作, 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练习等;活动材料的准备?学具、教具、课件等。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是为了完成和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设计。那种只关注活动过程“热闹”而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 或者活动时只注重教学活动而忽视教学目标的做法, 是最不可取的。

五、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引一个三年级评语例子:“这几天我们学习了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较远的路程,知道如何推测、估计较远的距离,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希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作用,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通过这次培训,是我对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使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的分析, 就是希望教师不仅考虑本节课所教的知识, 更要考虑到本节课后蕴涵的潜能。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间的迁移: 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学过了数字的加法运算,且在实际的生活中,也经常的碰到一些具体的情景,特别是他们感兴趣的小动物、喜欢吃的水果及喜爱的东西。这个时候,他们就会特别想知道他们的具体的数字,或者我们就很容易引导他们去认识,怎么去计算或者运用乘法运算来计算数字。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假如在教学第一环节的内容时, 考虑到它在今后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教师应该深挖教材, 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 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 又能使自己的课堂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教学设计必须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学习困难、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否则会事倍功半或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如:师: 神州五号于2003年11月15日正式上天, 开始了太空之旅。(边说边出示杨利伟在飞船内的工作照)你们知道杨利伟向全世界展示的是什么吗?教室内一片寂静⋯⋯

本案例中, 教师及时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引入课堂,体现了教师具有较强的选材意识, 但是, 却忽视了面对的是刚刚步入学校的一年级的儿童, 他们不一定对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感兴趣, 他们有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的视界。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仅仅依靠经验, 有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如小测验, 访谈和学生交流, 侧面了解, 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等,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对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而服务的。《数学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因此, 教学目标的确定也要体现数学教育的多方面价值, 教学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获得个体的进步, 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的,可评价的, 具体而明确的, 如:“会用⋯⋯ 来⋯⋯ ”“学会⋯⋯”等, 否则就无法评价。为此教师在目标制定过程中要从三维目标入手, 设计具体的的可操作性的目标。通过用小熊猫,大家喜欢的小动物,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长方形的面积》(小学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①能借助透明方格胶片或带有方格的面积图, 说明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的理由。②对给予的长方形和实物, 能够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四、对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 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教学活动包括活动的内容, 活动的设计意图, 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活动的时间分配等。其中活动内容是核心, 活动设计意图是导向, 活动的组织实施是关键。活动组织实施也就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形式, 包括: 教师活动的开展。导入、提出问题或提出任务, 主题探究(包括组织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动手操作, 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练习等;活动材料的准备,学具、教具、课件等。更要注重巩固练习,如:如果1个盘子里只有1~9个苹果,一共有1~9个盘子。总共有多少个苹果。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是为了完成和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设计。那种只关注活动过程“热闹”而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 或者活动时只注重教学活动而忽视教学目标的做法, 是最不可取的。

五、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引一个三年级评语例子:“这几天我们学习了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较远的路程,知道如何推测、估计较远的距离,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希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伏潭二小何银先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教学感受,好的教学预计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阒重要作用。现低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或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参与,主动探索,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合理地分析教学内容

一节数学课教学的成败,教学内容的呈现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教师必须能多样地、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

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的分析,就是希望教师不仅考虑本节课所教的知识,更要考虑到本节课后蕴涵的潜能。如小学数学中知识的迁移:由刚开始的表内乘法→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百分数乘法,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

二、合理地分析学生情况

教学设计必须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学习困难,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事倍功半或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老师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的视界。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仅仅依靠经验,有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合理地确定教堂目标

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看这种教学目标有没

有价值,能否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某种积极的变化,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个性需要。所以说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而服务的。《教学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民价值等几方面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也要体现数学教育的多方面价值,教学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为此,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有新的收获,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了任务。

四、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

在设计活动时,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教学进行差异化处理。教师:导入→提问→探究(组织学习、交流)学生:动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练习等,准备:教具、学具、课件等,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是为了完成和达到教学目的而设计的,为此,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

五、合理地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是对个人本自身的教学进行批判和反省的过程,一节课下来,静心反思,及时记下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思考再交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教学,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了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避免无效性教学。

通过教师合理地设计、安排,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住,再接再励,把教学工作搞得更好,更出色!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1

摘 要:数学课程教学是我国小学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高效的课程教学对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积累,培养其数学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有多项教研报告显示,我国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中尤以学生缺乏自主反思能力等较为明显,教学效果不佳;故在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思考和探索新型教学策略,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主要从学生的反思能力及其重要性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反思能力

一般来讲,反思能力是人们在通过脑部活动进行反思时所具备的心理条件,其具有自我意识强、主动探究性高以及有效行动力等多项特征,是现代化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启发其创造性思维,从而增强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对策,现论述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反思意识

对于小学生来讲,数学课堂学习是通过自主探究,促进其自身掌握数学知识并构建相应知识体系的过程。故现阶段,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创设贴合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反思意识,增强其数学思维活动。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可先为班级学生设计教学案例,创设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反思意识。如:17-8=( ),请同学们在课桌上使用小木棒或粉笔尝试摆出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学生课堂思考和探索,均得出答案为9;之后,教师可让部分学生再说出各自的计算方法,其中:A同学发表意见:由于被减数17的个位为7,无法直接减去8,所以计算时可以将10根粉笔与7根粉笔混合在一起,然后筛选出8根,余下的粉笔数就是答案;B同学则认为:在计算数学公式时,若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可向十位数借1减去8,再将得到的结果(10-8=2)与个位数相加即可得到答案9,此种计算方法为退位减法。在本节课中,教师不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而是为其创设生活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其反思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适当运用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课堂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等具有积极作用。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积极反思,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后,可围绕面积计算问题设计教学案例:有人在一矩形草地中修了2条边缘平整的小路,其中一条边长AB为10 m,AD为20 m,草地与小路外边缘距离均为1 m,求该矩形中剩余草地的面积。针对该面积计算问题,许多课程辅导资料中所给出的答案均存在一定误差,其均认为通过平移可将“分割出”的4块地构成长为(20-1)m、宽为(10-1)m的矩形,再行计算。此时,教师可提出课堂反问:还有别的解答办法吗?利用该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并鼓励其积极动手操作,经学生自主反思与课堂实验可得出:草地际面积大于原有结果,其计算方法为:(20-1)×(10-1)m2。

三、指导学生自我反思,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数学学科课业较重,学习压力较大,导致许多学生在做作业时多将其看做是完成一项任务,答题后并不会深入思考,长此以往易形成思维定式,造成思路僵化,从而消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学有效性不高。

面对上述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适当借助教学案例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以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此,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关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知识点的实践教学为例,教师可在课堂中为学生设计教学案例如下:甲说:10以内可被3整除的数主要有3、6、9;乙说:对于13、16、19等整数来讲,其个位数为3、6、9,无法被3整除;丙说:12、18、21等整数均可被3整除,由此可知是否能被3整除与其个位数的联系不大。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上述案例,认真分析并反思本节课的思考过程,了解和明确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错误认知的原因,并指导其及时纠正错误思想,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其学习水平。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反思能力不足,从整体上来讲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教师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需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并适当运用课堂问题与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以培养其反思能力,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2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作用,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对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使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的分析,就是希望教师不仅考虑本节课所教的知识,更要考虑到本节课后蕴涵的潜能。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间的迁移:由刚开始的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到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整数乘法)到小数乘法;由小数乘法到分数乘法;由分数乘法到百分数乘法。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假如在教学第一环节的内容时,考虑到它在今后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教师应该深挖教材,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课堂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教学设计必须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学习困难、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事倍功半或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如:师:2012年6月16号下午18点37分神州八号发射声控,女航天员刘洋搭载升空。你们知道刘洋向全世界展示的是什么吗?教室内一片寂静!

本案例中,教师及时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引入课堂,体现了教师具有较强的选材意识,但是,却忽视了面对的是刚刚步入学校的一年级的儿童,他们不一定对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感兴趣,他们有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的视界。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仅仅依靠经验,有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如小测验,访谈和学生交流,侧面了解,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对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而服务的。《数学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也要体现数学教育的多方面价值,教学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获得个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的,可评价的,否则就无法评价。为此教师在目标制定过程中要从三维目标入手,设计具体的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如《长方形的面积》(小学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①能借助透明方格胶片或带有方格的面积图,说明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的理由。②对给予的长方形和实物,能够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四、对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教学活动包括活动的内容,活动的设计意图,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活动的时间分配等。其中活动内容是核心,活动设计意图是导向,活动的组织实施是关键。活动组织实施也就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形式,包括:教师活动的开展?导入、提出问题或提出任务,主题探究(包括组织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练习等;活动材料的准备?学具、教具、课件等。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是为了完成和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设计。那种只关注活动过程“热闹”而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或者活动时只注重教学活动而忽视教学目标的做法,是最不可取的。

五、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引一个三年级评语例子:“这几天我们学习了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较远的路程,知道如何推测、估计较远的距离,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希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篇1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生:看成3条鱼加上4 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教师做到了:

1、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2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

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其教学特点是:

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