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精选14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本文是敬业的小编燕子为大家整编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精选1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反思(精选8 篇1

前几天,我和刘老师正好集体备课到《叶公好龙》这篇文言文。对叶公只喜欢龙的艺术,见到真龙却又极度恐惧的这一行为,我们有不同的见解,就像爱画虎的画家一样,如见到真虎也必定会逃之夭夭,是人之常情。如只谈个人看法,我从中领会的是“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刘老师和我也有同感。

但《教师教学用书》中有一个重点提示“从文中体会到做人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的精神。”学生理解是多方面的,如何引导他们去领会这个重点呢?

在上《叶公好龙》的第二课时时,孩子们从“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中领会到叶公对龙艺术的喜爱,又从“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领会到对真龙的恐惧,把两部分进行比较理解,要孩子们谈谈自己对叶公的看法。

结果就有了四种观点:

1、不要当爱慕虚荣的人。

2、做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的人。

3、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4、叶公的行为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

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有意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做人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的精神。接着,孩子们热情高涨,谈到了生活中这种“叶公好龙”似的现象。对什么叫寓言故事也加深了认识。

感谢我的孩子们,同时也感谢我自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真理得以实施,终将得到回报。

语文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就一个自然段的朗读到位,不应一带而过,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读得有情感,有滋味。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汇报关于琥珀相关资料,有的用文字介绍,有的根据图片介绍,有的利用电脑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个互动环节他们更全面了解了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文中的琥珀什么样子?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3

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有诸多不足,针对本学期具体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如下反思:

首先,对语文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细致

对于刚刚步入语文教师行列的我来说,由于缺乏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所以对语文教材的整体把握不够深入。本册书一共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其固定的单元说明,简要说明这个单元的编排意图和教学时应注意的一般性问题。起初之时,尤其是前两个单元,我一直以为这个单元说明只是给任课教师的一个教学提示而已,并未引起我的重视。直到一次偶然中我才明白,这个单元说明给予师生共同的一个单元提示。在每一个单元开始之前,都要给学生讲明本单元的的单元说明,这样,才能让学生明了本单元他所要掌握的整体目标是什么。同时,在每一个单元结束之时,并未具体做到对这一单元的总结与反思。没有让学生及时反馈,本单元的目标说明是否做到了,要求达到的各种能力是否已经掌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到单元说明的重要性。

其次,对学生的要求不够明确、细致入微

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提出的部分要求不够明确,同时部分要求落实不够到位。所以造成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比如周记的完成质量。本学期确实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周必须写一篇周记,同时规定了字数。但是只在开始几周进行强调,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同学周记只写了几行,字数不够。属于完全地应付差事而已。又如学生对古诗、古文、生字生词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并未做到课课检查,课课清理。从而加大了期末复习基础知识的压力。从而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期末过关。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必须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掌握的监督与检查,及时消化,及时掌握。切尽全力做到堂堂清,课课清。同时对学生的要求应该做到细致细致再细致,能够让学生便于执行。

同时,教师备课不够充分,课后反思不够及时

本学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我经常会丢三落四,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与知识点,并未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展示给学生,而是需要做课后补充。这样,便失去了相应的教学效果。正如先人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切实落实到纸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丢三落四的情况出现,以不至于事后补充。从而让学生形成误解。

再次,教学方法不够恰当,仍需不断学习

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并未充分利用课堂小组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是重点在于教师的满堂灌。经常是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参与活动不够,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同时大多数情况之下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已经迫不及待地展示答案。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及课堂的时效性,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最后,未充分地向老教师学习,未及时给予学生表扬

本校要求新入职教师必须周周旁听老教师的课,多学习,多思考,多反思。要求课时不得少于三十节,但是本人的听课课时未达到要求。所以在下学期的教

学工作中,应该抓紧一切时间向老教师虚心请教,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同时,学生在出色完成学习任务时,没有及时给予口头上的表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让学生在肯定表扬中不断成长。

纵观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诸多不足,需要改进及提升的空间有很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不断学习,虚心向他人请教,完善自己。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0xx-12-22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4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收获很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踊跃发言。从中我看到了学生的热情,也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到的现象。也思考了很多,有了一些看法。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孔子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论语教学中,我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我在课堂上给每一个机会,不会因为学习好就多叫谁,也不会因为谁学习不好就冷眼相看。谁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要遵循新课程中的理念,学生才能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多的发展。

三、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这次的论语教学中,我知道就算是再差的学生也会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老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说:“你的看法是错误的。请下一位同学回答。”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5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同样面临小升初衔接教学的问题。学生进入初一,课程明显增多,一般由小学的几门课程猛增到初一的十几门课程。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其教材内容也增多,篇幅加长。还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名著导读。与小学相比,课文篇幅明显加长。同时,初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各级统考语文试题中单是阅读类就有科技说明文阅读、一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等。面对如此诸多内容,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

与高年级教学相比,初一年级的教学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初一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走向教学新天地。

语文教学反思 篇6

在紧张繁忙的一年之后,终于有时间能停下来好好地反思过去一学年的得与失,总结经验教训,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不能不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因为是第二轮带高一,虽然换了新教材,但在实施目标教学和分层教学上,我觉得收获甚丰。分层教学和目标教学是互为基础、相互补充的。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是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而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条件则是在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适时及时的“查标”和“补标”。

二中的实际情况就是班容量大,这意味着一个班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我们不能一味地只是照顾大多数中等学生,更要激励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以及那些能够自学,但需要老师点播的学生。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让“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能爬的爬”,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要求。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目标及分层教学:

一、预习作业的布置。

一开学,我就明确告诉学生,第二学期的教学节奏会有所加快,所以在生词量加大、课文内容增长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充分的预习,在课堂听讲上会有困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A级为串读课文,基本掌握课文大意,查出本课出现的生词;B级为自己归纳总结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和语法点,不懂的地方用铅笔划出;C级为精读课文,充分理解课文,争取能够提前背诵精彩段落。

二、课堂讲授。

在课堂新课的讲授过程中,大纲四会、大纲三会及纲外。大纲四会三会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全部掌握,纲外则要求能记多少记多少。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我给他们划出明确的知识范围,要求必须背记;中等程度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及时表扬那些积极性高的学生;课文体裁出现多样化,有童话、寓言、戏剧等风格迥异的原文选读,对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鼓励他们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揣摩作者用词的精确度及表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多模仿运用,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

三、目标检测题。

在目标检测题的题型和难易度上精心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A级多为补全单词、方框选词、选择填空等基础题型;B级多为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根据中文提示完成句子、连词成句等知识能力结合题;C级为造句、补全短文等能力题型。

四、课后作业的布置。

课后作业一般分为三个层次:A级为每课出现的大纲四会三会的单词、词组、句型以及重要的语法项目;B级为Word---Sentence---Passage,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后问题改写课文,可用书中原句;C级为复述原文及缩写课文,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课文缩写成60---90、90---120字的短文。

五、作文训练。

根据会考及高考说明的要求,我们在平时加大作文练习的力度,分为必做、选做和自行命题三类。每周一人至少一篇作文,我一般都全批全改,将一些典型的、优秀的作文及时介绍给学生,同时对一些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总之,在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获得了很好的成效;当然,在许多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尚须改进。借用古代大诗人屈原的一句话,勉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文教学反思(精选8 篇7

教材分析

苏教版初中语文单元是“人生体验”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人生的历程中能够获得丰富的体验,对人生有新的思考与感悟。《错过》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杂文,作者对“错过”的体验是独特的,而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错过的经历是有的,但对“错过”的体验不够深刻,本文辩证的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我们要把握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教学过程设想:

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杂文。教学中,要结合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指导学生了解本文语言鲜明、生动、含蓄,富有哲理性,运用“示例法”,安排学生合作探讨语言的深层含义及语句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并结合自身对“错过”的体验,与作者的体验进行比较,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学法设想:

从感情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人生中“错过”的认识。

学习方法上:

配刚刚上传的课后反思

采取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自由讨论。

憬悟人生

作家刘心武对“错过”的体验是独特的,他认为对“错过”一要习惯,二要品味,固然,人生有一些小错过不要紧,但这对心志还不成熟的中学生而言,可能会成为他们轻率行动的借口和理由,为此在品味课文时重点放在对学生觉得最精彩的句子或语段进行品评上,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解读文本,然后通过人生体验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自己的感受,从中体会到错过是一种无奈,要珍惜机会,别轻易错过,可一旦错过了,就要去细细地品味,并从中获取到对今后人生有益的东西。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这一环节效果还不错。

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大胆的对学生进行放飞,培养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同时要做好对学生知识结构的研究工作,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一切均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语文创造性反思教学案例 篇8

语文创造性反思教学案例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课文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旅程中经过沙漠、大河上空以及最后回到森林后的所见、所闻、所言,从中感受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和森林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意识。面对这样一篇语言生动、意趣浓厚、主题深刻的课文,我立即想到我们怎么运用好这个文本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呢?经过深入思考与钻研,特写出本教学设计。现将本设计中的创造性工作简述如下:

一、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理清学生的思路,体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简”。抓住云雀的“心愿”这个词,引导学生从文章结尾拎出学习全文的线索的词,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围绕它来进行。头绪简化,目标集中。少了一些“碎”,多了一些“整”。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紧紧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把握课文的精髓及重点难点,去“枝”留“干”,以“点”带“面”。这篇文章共15个自然段,我却只引导学生精读了两个重点段,即“黄沙漫天”与“洪水泛滥”这两段。后面“森林的重要”由于语言的叙述性强,较好理解,即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动手学习,实现了“长文短教”,收到了把“厚书读薄”的效果。

二、刺激学生多感官交替学习,以学生为本位,以教材为本体,抓住文章重点吃透教材,引发思考,将“薄书读厚”。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比如脑、眼、手、耳、嘴以至于全身。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体验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亦即披文入境,口、手、心俱到,以文求知,以文得法,以文沐心。

本设计穿插安排了说话、朗读、欣赏声音与画面、动手操作等。通过聚焦“心愿、重新、重要”将问题提出,抓住学生急于想知道的心理趁热打铁,让他们自己去朗读感悟。再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能力,同时又给予他们表达自己的空间。请学生上台用电子笔在文中标注出重点词语,拎出“沙漠”和“洪水”这两处重难点学习。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话时,点击电子课本中的按钮,其他同学便身临其境的感受“黄沙漫天飞舞”的情景的基础上,由内想而外看的去深度感知沙漠环境的恶劣。最后让学生画树即间接体验植树。整个课堂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动脑、动眼、动耳、动嘴、动手等,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我们老师,必须谨记:不管语文课堂的声光电如何耀眼,它的根依然还应该牢牢地扎在语言文字的土壤中。

三、通过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来收获生命的课堂。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现在还要加上一个与多媒体教学系统互动的过程。因为它的参与,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本课中,我运用了畅言教学系统中的很多功能,电子课本、电子白板,拖拽、聚焦、插入按钮、一键搜索、语音测评、视频与音频的链接等等。

人机分角色朗读,即语音评测是畅言智能语音教学系统的一大亮点,运用于教学中,实现了生机互动,符合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对电子信息的渴望和运用,在人机朗读中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与热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朗读素养。

畅言智能语音教学系统中的“电子课本”非常利于课堂教学。我将上课中需要的视频与音频的链接等各项资源嵌入电子课本中,教学时根据需要随机调整教学,让预设和生成有效结合。有些课堂生成的信息,事先没有预设到,还可以通过“划词搜索”功能,直接搜索到相关的资源,省时便捷。

运用语音系统的“聚焦”功能,聚焦电子课本的重点词句、图片局部,强调突出,突破重难点,将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

运用电子笔拖拽植树、电子笔直接在电子白板上画树,节省了时间,间接体验了植树,让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

以上各项功能的运用,增强了趣味性,加强了各项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注意水平,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落实和发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极大的方便了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一个人的生命的有效教育。

教材解读:

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环保”为主题,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拟人化的`手法,寓环境保护的科学道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便于学生阅读感知。故事情节生动,语言流畅,采用对话的形式,借小云雀和妈妈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述说了伐树毁林造成的危害,从而说明森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小云雀想把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特别是其中美好与毁灭、安居与灾难的强烈对比,能唤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几篇和环保有关的课文:如《走我们一起植树》、《沙漠中的绿洲》等。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已培养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篇课文故事性强,再加上前几篇环保课文学习的铺垫,对于环保知识已了解不少,理解情节已不成问题。关键是语文学习决不能上成思品课,也不是科学课,一定要紧扣语言文字扎实培养语文素养。因而,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与生活紧密相联,激发出学生的真情实感,让书中生动形象化的重点词句内化为学生心中的语言并呼之而出。而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文中较通俗易理解的句段,则简化教学或不用教学或让学生自学,集中精力突出重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用“可以······也可以······”造句,了解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变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运用音乐、绘画、舞蹈、朗读等各方面来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达到育人的目的。

4.通过文本学习,将文字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并通过过程性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5.体会森林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了解破坏森林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将环保意识无痕的渗透到学生心里。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重要词句理解感悟,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中无痕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难点:

环境破坏的后果让学生从心里感受以及对“森林水库”的理解。

教学准备:

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洪水泛滥录像资料做成的课件、今年暑假水灾的资料。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课文

出示课题,学生自读课文,在课文最后找到云雀的心愿是什么

1.在云雀清亮的叫声中出示词语“心愿”,由同学们谈各自的心愿到老师的心愿再引出《云雀的心愿》。板书课题。

1.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理清全文的线索。

1.调出畅言互动教学系统中的资源库,搜出云雀的叫声播放。由生活中学生自己的事导入新课,学生很感兴趣,立即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呢?你在书中哪儿找到的?

2.鼓励孩子会学习。

2.课件出示小云雀最后说的那段话。拎出全文学习。

3.抓住这三句话引领课文的学习。

第三句:我的心愿是什么?学生会答出第二句。

第二句:“那片沙漠”是哪片沙漠呢?(小云雀刚飞过的沙漠)原来就是沙漠吗?(重新)。

第一句:为什么有这个心愿?(云雀知道了森林实在太重要了。)

3.牵一发而动全身。

3.运用畅言语音教学系统中的聚焦功能凸显这三个词组,一下子理清了全文的线索,并激起了学生想一探究竟的心理。

二.激发兴趣,自主交流感悟

学生通过默读朗读全文,自由感知,交流表达自己的感悟。

1.想去看看云雀见过的沙漠吗?想了解云雀怎么知道了森林的重要吗?自由读文,自由感受。

1.抓住学生急于想知道的心理趁热打铁,让他们自己去感悟。

2.请学生用自己所体会的情感分段朗读全文。

2.加深对课文整体的把握,并通过读来调动出学生已掌握的语言情愫。

3.按平时方法小组交流。

3.将习惯贯穿于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能力,同时又给予他们表达自己的空间。

三.重点突破,培养语文素养

趁学生在小组交流后跃跃欲试的心理,引导学生抓住“沙漠”与“洪水”这两方面重点语段,去体会感悟表达,融语文素养的培养于学生兴趣学习的无痕教学中。

1.你看到了怎样的沙漠?请学生上台用电子笔在文中标注出重点词语。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说,其他同学便身临其境的感受“黄沙漫天飞舞”的情景。

1.学生上台用电子笔在文中标注出重点词语,拎出“沙漠”和“洪水”这两处重难点学习,其他简单的不要教学。

2.同学们互相补充。

2.学生由内想而外现的去深度感知沙漠环境的恶劣。

2.学生说出一点,便点击电子课本中按钮(事先导入的课件)播放情景动画,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情境之中。

3.这迷眼的沙漠造成了怎样不堪设想的后果?激发学生评读、赛读。

3.师生、生生互动,体会到朗读是自然情感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达。

3.用系统中聚焦功能出示“只见大河的水位······洪水之中。”这段话,突出重点语段,激发学生评读、赛读。

4.出示“浑黄、脱缰、咆哮、冲垮、淹没”等词的学习。

4.通过动画自然领悟了词语、升华了情感。

4.多媒体出示河水

泛滥的录像画面,利用教学系统中的暂停、快进、回放等功能将“浑黄、脱缰、咆哮、冲垮、淹没”等词的学习理解迎刃而解。

5.谈谈你的心理、感受。

5.通过画面将词语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6.趁学生讲的动情时及时引导朗读,通过朗读来表达情感。

6.这是多么重要的语文素养的熏陶。

7.今年暑假很多地方洪水泛滥的悲惨景象你看到了吗?

7.语文学习联系生活,让学生将刚刚学到的词句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己见到的实例加以强化,并让学生感到这是真的,不是故事。

四.联系生活,理解森林重要

通过引导自读自悟,画画说说了解森林的重要。

1.森林就是森林,怎么说是森林水库呢?小组四人合作上台在电子白板上画一棵大树,含有树冠、树干、树干上苔藓、树下枯枝败叶。

1.学习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不仅动脑、动眼、动耳、动嘴,还要引导他们动手画画,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用电子笔在电子白板上画画,人机互动,既便捷又激趣还可以保存,练习说话时随时调出。

2.四人共同看着画的图说说森林怎么是一座大水库。再换四人上台说一说。

2.这步重要的是分散了难点,各人负责一项,图文结合学习语言,同时相机指导理解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变化。

3.森林每一部分都有用处,生活中很多事物也都有很多用处,比如······

3.引导用“可以······也可以······”说话,知识引申,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

4.森林怎么又是巨大的空调器呢?你家空调有什么用?——大森林呢?

4.这里内容简单,语言易学,同桌互说,轻松学过。

五.回到整体,朗读感悟体会

通过以上学习,再次升华朗读全文。

1.同桌分角色加上肢体语言朗读全文。

1.这里引导学生动全身,给学生自己整体感悟体会的时间与机会。

畅言语音评测系统恰到好处的运用,以增强学生朗读的兴趣,提升朗读的素养。

2.再请学生上台人机分角色朗读,并测评。

2.增强学生朗读的兴趣,提升朗读的素养。

六.价值提升,语文回归生活

间接体验植树,表达胸怀。

1.云雀的心愿能实现吗?

1.请想当小云雀伙伴的同学们上台在那片沙漠上植树,“亲身”体验植树的重要。

学生用电子笔或手指拖动白板上的树到沙漠中,“亲身”体验植树的重要。

2.想想我们人类暑假刚刚经历的恶劣气候,你想说什么?你有什么建议?

2.学习运用文中的语言来描述表达,始终飞扬着语文的灵性,巩固课文所学。又发散学生思维,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将保护环境这一重大问题无痕地渗透到教学中,深深地埋藏到学生的心里。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篇9

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好多不足之处。为了搞好今后的工作,现将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简单分析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性,使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进行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3、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4、较好的处理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注重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

5、在教学中,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适当选择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需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学生尽早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2、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语文。

3、学生的学习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4、还需进一步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借以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5、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能使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6、加强写作训练,提高作文水平。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生仍存在背诵默写不到位的毛病,主要表现为多字、少字或者张冠李戴的现象。虽然每个班级的人数不多,但影响到了年级的平均成绩。

2、学生在实践题目中存在不写或者乱写的问题,把握不住方向。

3、阅读理解题是我们最主要的失分项,主要是由于学生们把握文章深层次含义的能力较弱、词汇匮乏、表达能力不强和答题不规范等因素引起的。

4、作文存在着肤浅、不生动、跑题和写字不认真等问题。

二、解决的措施:

1、教师每天要关注这些背诵有困难的学生,有目的地将任务平分到每天的学习中去,以达到积少成多的效果,同时发动学生和家长帮助他们,动用一切力量解决他们的问题。

2、在课堂上,要侧重于对课文中心任务的思考和把握,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有针对性地找一些习题进行巩固,同时要求学生规范答题,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3、对于作文,我们要多选美文进行赏析,通过分析美文中的长处来认识和弥补自己文章中的缺点,此外要坚持周记和随笔作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学生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篇10

一、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和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在《燕子专列》的第一课时确定了如下的达成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通顺、流利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过程方法目标: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会探究,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自己学会想象,在老师的鼓励声中,自己学会表达。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增强爱护鸟类的意识。从课堂的实施来看,这几个目标还是基本能达到的。

二、今天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能创设一个个情景,把孩子们带进文中。《新课标》要求: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我在设计时,就尽量不让学生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能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当作小贝蒂,设身处地地阅读想象,交流感受。如指导理解第三自然段的时候:学生把自己当作小贝蒂,和老师对话:“小贝蒂,雪太大了,路太滑了,小贝蒂,我们回家吧。”“小贝蒂,你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了,我们回家吧”“小贝蒂,那山崖岩缝太危险了,我们回家吧。”再如拓展延伸环节:列车开动了,人类的爱心感动了春天的精灵,车厢里的小燕子在唧唧喳喳,向人类致谢呢。你听,你认真地听,你安静地听,你听到它们说什么了吗?

你看,那只燕子正朝着一位抱孩子的阿姨张望,它在说什么?你看,那只燕子正不停地朝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挥动翅膀,它在说什么?你看,还有一只可爱的燕子正深情地注视着贝蒂,它又在说什么?。这些动情的语言把孩子们引入了课文中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激动着主人翁的激动,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这样就少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语文味。

三、比较遗憾的是:

1、自己相对紧张了,对孩子整体的情绪与表达把握不够。特别是到了后面,感觉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不够到位。

2、教学的整体设计感觉比较浮躁,教师说得多,整顿纪律的时间也用得多了,这样学生就说得少,说得不够好了。

3、朗读的时间不够,特别是教师在范读方面不够。

四、设想与重建:

1、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关注学生的情态发展,挖掘课堂的生成资源,让自己的教学教态更从容,更淡定。

2、在以后教学中,更多把平台让给学生,让他们施展,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孩子们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篇11

掌声,一个多么平凡的词语,但它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生像是一只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中行驶的小船,而掌声好比指挥塔,指引你前进。有人说恩赐能令人感到人间的温暖,那么掌声就是精神上的鼓励,激励着一些忧郁的人。《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本课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以读代讲,角色转换

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教师的示范读等多种读书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自己寻找感受小英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小英的同情和对小英转变后开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在课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二,把课堂的掌声与文本的掌声相结合

在教学时,我由谈话导入开始直至上课结束,掌声多次响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如何及时把掌声献给别人。

语文教学反思 篇12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所说: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为实践反思”和“对实践的反思”,及时分析所发生的教学活动,从而不断改善教学行为,不断指导未来的教学行动。

一、为实践反思

当前的课堂教学从形式到做秀已逐步走向实实在在。叶澜教授认为: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的课,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于是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以“实”为中心。以学定教——选题从学生实际出发,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引导根据学生特点,实实在在展示学生的风采。进入三年级的孩子,刚刚和习作交上了朋友。很多同学一篇作文只能写两三排,很多同学没有材料可写,说上作文课就翘嘴巴。我决定放慢速度,从段入手,扎实训练,逐步提高。

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鲁迅先生也认为,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陶行知先生说得更详:活书是活的知识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便是活的书。因此,我决定采用把课堂作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写作文。

在每次作文课前,总是精心设计。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带领同学们在阳光下吹泡跑,让学生观察泡泡的颜色的变化,各种各样的形状,以及泡泡随风飘荡的情景。在做了游戏后,我把孩子们带进语文课堂,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作文的快乐,还能在实践活动中有了写作的兴趣,有了写作的内容,学生写起来就话可说了,孩子们就能把内容叙述清楚,语句也就通顺了。在课外,让学生采摘来了各种树叶,拼做树页贴画,再让学生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故事。在课堂上,还让学生带来瓜子,品尝各种瓜子的味道……从一次次实践中,孩子们捕捉到了作文的灵感。一次次实践如同一泓泓活水,滋润着孩子们干渴的笔尖。

在习作要求中,我还加上了一条:尽量用上一些好词。这也是根据本班情况而定的。不爱读书、积累,是本班的普遍现象。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引导孩子们积累与运用,我首先从积累一个词,使用一个词开始,让他们感到语言充实的快乐,想逐步把孩子们引向祖国语言文字宝库的广阔空间,引向生活这个知识的海洋,希望孩子们的粮仓里面都是充实的,从而成为一个个巧妇。正如叶老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二、在实践中反思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从孩子们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是一个朴实的课堂,一个真实的课堂。孩子们有真实的体验,有真实的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每一个教学环节我都关注学生的学习,步步踩实。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结合本班情况,在习作实践教学分四步进行。例如在教学《郊游》一文中我上这样操作的:

一忆郊游——创设情境,引发真情

1、录像引入。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好吗?(播放录像,再现郊游活动场面,激发情感兴奋)。

2.引发回忆。

师:告诉我这是一次什么活动?你参加过这样的郊游活动吗?想一想哪些人、事、景、物给你留下最深的感受呢?(学生自由答)

3.闭目想象。

师:闭上眼睛,伴着音乐,把感受最深的人、事、景、物再回忆一遍。(播放一段轻音乐。)

二、说郊游——开拓思路,引吐真情

1.小组交流。

师:把刚才回忆中感受最深的人、事、景、物,真实、具体地讲给小组同学听听,怎么想就怎么说,做到说真话,吐真情。(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2.集体交流。

师:好,接下来,同学们把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或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篇13

自教育改革以来,特别是新课标,新课标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笔者现结合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标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一些。这些普遍行为是: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要渗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归纳为:他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或者说: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这是一种诡辩,是不合理的,是和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违背的。新课标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 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或者每周就来一篇作文,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 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 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标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标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形式

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用素质教育为幌子,一味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实践,很大程度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深陷“兴趣爱好”之中,这种现象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曲解,它明显带有表层和功利性的毛病,这样盲目追求形式,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以上这些,仅仅是本人现在的一点反思而已。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 篇14

执教三个年头,很多课文都让自己必须用很多的时间去探索、去研究。听了阴老师的《乌鸦喝水》这一课后,我觉得阴老师能够很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教学中,阴老师始终以“读”为本,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读懂、读好、读活,在诵读中“喝着水”。

一、在诵读中学习语言。

对于处在起步阅读阶段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朗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有在放声朗读中才能理解与积累语言,学习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读通、读懂是每个学生都应达到的目标。阴老师在教学中紧扣文中关键词句,通过不同形式与层次的朗读,有弹性的指导,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好,并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片断一:

师:(出示第一句话: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这句话,再说一说你知道什么。

(生读句子)

生:我知道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师:你能说一说口渴的感觉怎样?

生:口渴时我感觉很难受。

生:我口渴时会很着急,会忍不住想找水喝。

师:那乌鸦会怎么做呢?

生:会到处找水喝。

师:谁来演一演乌鸦到处找水喝的样子。

(学生表演边飞边找的动作)

师:小乌鸦真是又渴又累,心里很着急,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两位学生没有把“到处”读好,师范读,接下来个别读和齐读,读出乌鸦的着急,到处找水喝的样子。)

老师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口渴的感受,理解“口渴”;再抓住课文一个关键词“到处”,指导学生演好乌鸦“到处”找水喝的样子。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老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读好“到处”,当学生读不到位时,老师范读,用重音和拉长音节相结合的方法把乌鸦疲惫的心与焦急的情通过有声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学生在老师的范读和自己反复练读中,体验到小乌鸦口渴的程度及找水的焦急心情。

教学片断二

师:(出示盛有半瓶水的瓶子)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找到水了吗?

生:找到了。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乌鸦找到水了,谁愿意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读一读?

生: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高兴)

师:你们看看,瓶子里有水,乌鸦可高兴了,这下乌鸦可以喝到水了?

生:不行,乌鸦它喝不着水。

师:为什么?

生: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

师:你能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原因吗?

生:因为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所以乌鸦喝不着水。

师:如果你是小乌鸦,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会很难受,更着急。

师: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这两句话吗?

生:(用难过的口气读)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师:你能把“怎么办呢?”再读一读吗?(师先轻轻读出“怎么”,读到“办”字加强音量,“呢”的尾音拉长。)

生:(模仿老师的语气)怎么办呢?

师:请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两句话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投入地读)

这个环节的教学,老师通过对话、朗读让学生真切体验了乌鸦从高兴到失望的心情,“怎么办呢?”是乌鸦在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表示,老师在课堂上细心地捕捉到学生不易读好之处,不着痕迹地进行读书指导,感悟问句的读法,使学生懂得遇到困难要想办法去解决,同时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在实践中感悟体验。

“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动手实践,亲历学习过程,用心灵去亲自感悟、体验文本。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教学片断三:

师:乌鸦怎么办?它想出办法了吗?它看见什么了?

生:“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喜悦)

师:乌鸦是怎么做的?

(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拿起小石子演示)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一个一个是放两个吗?

生:不是放两个,而是放很多小石子,小石子太少了,乌鸦是喝不到水的。

师:那下面就请小朋友们把自己当着小乌鸦,动手做实验,看一看能不能喝着水?请大家注意,在实验中要认真观察水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做实验,教师辅导。

师:现在我是一名记者,想来采访各位小乌鸦:小乌鸦,你好,你是怎么做实验的?你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生:我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

生:我发现放进小石子,水就一点儿一点儿地升高,放了很多小石子后,水满上来了,乌鸦就喝到水了。

……

师:真是一位认真观察的小乌鸦。水是一下子升高的吗?

生:不是,水是渐渐升高的。

师:你能给“渐渐”换一个说法吗?

生:慢慢,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

师:你能用上“渐渐”说一句话?

生:小树渐渐长高了。

生:小朋友渐渐长大了。

生:我的脚渐渐长大,鞋子渐渐变短了。

……

师:我们在读“渐渐”这个词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要读慢一点,让人家知道水在慢慢升高。

(该生读“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感觉怎样?

生:我感觉水在渐渐升高,乌鸦喝着水很高兴。

生:我感觉乌鸦喝着水很舒服。

师: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感觉去读这一段,在读的时候可以加上自己的表情、动作。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在这个片断中,老师先让学生扮演乌鸦,自己动手做实验,体验乌鸦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验中学生认真观察水位的变化,感受水位渐渐升高的现象及水升高的原因;接着老师让学生给“渐渐”换词,理解“渐渐”的含义之后,请学生运用“渐渐”说句子,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说出了许多生动的句子。学生在换词、理解词义、用词说句子等语言实践中,掌握了词语意思,学会该词的用法,词语教学扎实、有效。老师在精心创设的场景中,通过平等对话,调动“小乌鸦”们的读书欲望,让“小乌鸦”们在读书实践中与角色融为一体,忘情、忘我地读,学生的琅琅读书声将乌鸦在喝着水后的高兴心情和内心的满足感传达出来,大家在一起享受乌鸦喝着水的乐趣,收获愉悦,体验成功。

听了阴老师的课,我觉得语文教学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体验,让语文教学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在诵读中学习语言,在实践中感悟体验,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会学习,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