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小编阿青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语文《黄河的主人》教学反思精选12篇,仅供参考。
《黄河的主人》著名作家袁鹰写的一篇散文,它赞扬了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因而被誉为“黄河的主人”。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理解这个重点的关键是放手让学生读通课文,帮助他们借助语言文字创设的情境,展开想象,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乘客在羊皮筏子上谈笑风生的情景以及艄公操纵着羊皮筏子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的壮观场面,从而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知晓艄公成为黄河主人的原因!
那么怎样让学生体会黄河的气势和艄公的品质呢?我主要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在朗读中感受艄公这一形象,在朗读中激发学生情感。我在教学时,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然后由这个重点总领全文,让学生去感受黄河万马奔腾的气势、感受羊皮筏子在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的惊险,从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这样,对课文的赏析就不是零碎的,使课文有了一个整体性。同时我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通过“我”的“提心吊胆”,感受到艄公面对着黄河险恶的环境表现出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其次,以乘客的“谈笑风生,从容的神情”衬出艄公的技术高超,再次领悟到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本课体现了教材的以读为主线的编写特点。在教学的整个活动中,我注重自己的角色——学生自主学习的助手,把学生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进入课文教学后,我先启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一下子就触及课文的最后一段的内容,在读、探中,让学生明确了黄河的主人艄公是一个勇敢、智慧、镇静和机敏的人,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所以成为黄河的主人。
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学习讨论课文的第二小节至第六小节,在读、练中,使学生不仅知道艄公确实是黄河的主人,而且学习、体味了文章语言的运用、情感的表现。然后,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感知文章衬托描写的作用,继而在学生的心目中牢固地树立起黄河主人艄公的形象。
最后,我又采用发散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去触摸征服黄河、征服大自然的人和事,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又一次强烈的震撼,完成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总之,在本课中,我能始终牢牢地抓住读这个主线,成功地运用自主探究思想,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使语文学科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取得了成效。
教学反思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下面是《黄河的主人》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
《黄河的主人》教学反思一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艄公驾驭羊皮筏子上的沉着冷静,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的黄河,被誉为“黄河的主人”。
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展示后我觉得学生对黄河的感受还不够深刻,就播放了一段黄河波涛浪涌的视频,学生观看后,对黄河的汹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导入课文时,我通过质疑课题“谁是黄河的主人”直接切入,引导学生在文中最后一小节找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紧接着就是提问:为什么将艄公称为“黄河的主人”?整篇课文的学习也就是围绕这个大问题展开。我觉得这样设计,有利于抓住文章的核心,学生也能有所得。
在教学艄公是“黄河的主人”环节中,我没有一步一步的教学,而是直接出示要求:从文中找出能证明艄公是黄河主人的句子并读一读,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章、做批注。后来在交流中我发现,学生讲得非常好,找出了很多句子。还有些句子存在争议,我就因势利导带着学生一块儿讨论,我欣喜的看到有些问题学生回答的比我设想的还要精彩,课堂上不时传来阵阵欢呼声。整节课进行的非常流畅,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就说出了艄公的沉着冷静、胆大心细和机智勇敢等品质,我只扮演了引导者和总结者的角色,班级很多学生都参与了进来,有的踊跃发言,有的出谋划策,有的给伙伴加油鼓劲,整个课堂完全成为了学生的主场,以至于我不得不狠拍桌子才能终止他们激烈的争论。下课铃声传来,学生们都和我有一样的感受:这么快就下课啦。
其实课堂上还有一些知识点没有时间讲解,比如第三自然段的省略号,比如羊皮筏子的简介,比如列举中华民族其他和艄公一样的名人,这些我都放在课外,让他们回去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学生们能自主归纳出艄公的品质,我觉得就是他们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黄河的主人》教学反思二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由袁鹰的散文《筏子》改编的文章。本篇课文主要通过对羊皮筏子、艄公、乘客的描写,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被誉为“黄河的主人”。根据新课改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首先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其次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
那么怎样让学生体会黄河的气势和艄公的品质呢?我主要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在朗读中感受艄公这一形象,在朗读中激发学生情感。我在教学时,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然后由这个重点总领全文,让学生去感受羊皮筏子在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的惊险,从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同时我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通过“我”的“提心吊胆”,感受到艄公面对着黄河险恶的环境表现出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其次,以乘客的“谈笑风生,从容的神情”衬出艄公的技术高超,再次领悟到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作者是什么感觉呢?边读边把有感想的地方划出来,写一写感受。然后交流各自的认识,教师适时点拨,老师点出“作者初见到湍急的黄河,为一惊,远望鼓浪的橡皮筏子为之再惊,细看到筏上有人更惊”的观察思路、认识思路,并用朗读展现这种越来越惊的层次。“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由远而近)看到羊皮筏子的心情是提心吊胆、惊讶、激动、兴奋、吃惊。我把时间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上。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我抓住了“啊”进行多元解读,读出其惊讶,为什么惊讶?因为羊皮筏子上有那么多的人啊!太不可思议啦!
但上完课,我觉得上课时语速过快,后进生很难跟上,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改进。整堂课的朗读指导还不够,那么,究竟怎样的朗读才是有效的呢?我觉得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去思考:
1、读有所获
一节课下来,学生朗读的时间是很充分了,可是朗读的能力却不见有多少提高。为什么?就是因为缺乏指导,这也是我这堂课失败的地方。我们常说让学生“自读感悟”,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但是,朗读也是需要训练的,没有训练,学生的语感从哪里来呢?因此,课上教师的指导攸关重要,从一句话、一个字甚至一处标点着手,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一句时,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可以把句中“惊涛骇浪”和“如履平地”两个词语提出来,教师进行点拨,学生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既对这两个词语加深了印象,又对艄公的形象有了更深一步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在去朗读课文,我想效果更明显。所以,有效的朗读要能体现层次性,要使学生在这一堂课中朗读方面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2、读有所感
学生朗读后要有所感悟,这个感悟不是教师通过传授、通过暗示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感受。通过朗读,学生脑海中留下的是丰满的形象,是真切的情感,是蕴涵于语言文字的思想,而不是简单的浮于文本之上的文字。
我想这样的朗读才是有效的,而这些正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仔细钻研的地方。
在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几乎不大可能亲眼看见黄河,为了更好的了解黄河,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文中描写的黄河的语句比如第一自然段写:“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其它段落中还有“汹涌的激流”、“波浪滔滔的黄水”、“险恶的风浪”、“惊涛骇浪”,就能产生共鸣。让学生自由表达,也就是让他们展示了一幅幅黄河的画面,通过文章中的文字展开想象,最后再回到文字上来,将文字中的气势用语言来进行拓宽。认识了黄河的汹涌,对于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就会有更深的认识。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了疑,孩子就有不竭的探索动力,就会有大进。对于文本就会有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就能最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一开始就出示课题,让学生提问,学生的质疑恐怕大部分是迎合老师,对课文的兴趣也不会有这么浓,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我们的许多语文教材中都由有关黄河的文章,因为它们是母亲河。如果我们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去研究,学生在对比之中才能感受到,黄河的主人行走与黄河之间真的危险、困难。没有勇敢、智慧、镇静、机敏,那肯定是不行的。孩子们大量的阅读,他们也慢慢地体会到,战胜惊涛骇浪不是一日所为,艄公为什么会具备这种素质?那是长期锻炼的结果。所以,这一课,其实给予小学生的应该是战胜困难的教育,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答案,但他们在阅读思考中,也会悟出这个简单的道理。
第五、六、七自然段写的非常精彩,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情朗读,才能使得学生产生一种行走于黄河间的震撼!
今天,我们学习了《黄河的主人》。讲完课文后,我指着课题问同学们:“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学生或用书上的语句来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来解答,但说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艄公只*着简单的工具,但凭着机智和勇敢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我引导学生们:“称艄公为主人,简单说,是因为——”生回答说是“征服了黄河”!文学到这儿后,我相机补充了一文《大森林的主人》。刚出示课题后,我让学生猜:“大森林的主人会是谁?”他们都猜是某某动物。我相机激趣:“大森林的主人真是动物吗?除了动物还有谁呢?”带着问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听我读课文。
读完课文后,我问:“大森林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大森林的主人?”同学们这时纷纷说:“原来是猎人,因为他能克服困难,征服大森林。”于是,我追问:“那么,从这两篇文章中你体会到什么?每人写一句话。”同学们的交流中,我知道他们不仅明白了主人的一般含义,还明白了要战胜困难,不要被困难压倒,不能让困难成为主人。
后来不知怎么说着说着,就引出了现在我们最重要的是战胜自身的一些困难,改正自己的缺点,做自己的主人!我不禁为这意外之得而欣喜。
《黄河的主人》听后反思
4月17日,中年段的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竞赛拉下了帷幕。7节同样的课,精彩纷呈,各有千秋。
一、换一扇窗,风景会更精彩
一节课上得成功与否,关键是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看你是否打开了另一扇窗。《黄河的主人》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袁鹰以独到的角度、大气流畅的文笔,以自己在黄河岸边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环境渲染、人物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刻画了战胜惊涛骇浪,在黄河上操纵羊皮筏子接送乘客和货物的艄公形象,突出表现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只要勇敢、机智,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可以说,对学生而言,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人文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理解这个重点的关键是放手让学生读通课文,帮助他们借助语言文字创设的情境,展开想象,感知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感知作者惊讶及提心吊胆的心情,感知乘客乘坐羊皮筏子的从容。教学难点就是帮助学生弄清这些部分和中心之间的联系。这虽然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但文中描写主人公的笔墨并不多,而是通过多方位的描写立体地表现人物形象。
正因为教材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教学的切入点很多,在今天的7节课上就充分体现出来了。韦玲、赵芸、徐爱华三位教师先让学生感知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再进入课文的初读,最后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从而为理解艄公的形象做了横好的铺垫。杨巧生和刘莉莉老师就是按平时我们正常的思路来教学的。汤小琴老师也是先让学生感知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接着设问:艄公是凭借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的?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中心句,再进入课文的初读,最后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陈琳老师是先让学生找出中心句,接着让学生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再感知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
二、阅读历程,需要体验
阅读是一个不断理解、体验、感悟的过程,阅读,需要体验!体验不仅仅是体会,更需要老师情境的创设。7节课上都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读着描写黄河的这段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看完黄河的影像片,你又有什么想说的?刘莉莉老师的课上:耳畔听到的是黄河的咆哮声,眼前看到的是滚滚的黄河水,在这样的黄河上竟然还有那么小、那么轻的羊皮筏子,你又有什么想说的?汤小琴的课上:当那小东西被抛上波峰时,作者的心?当那小东西被摔落波谷时,作者的心?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都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体验、感悟的过程。
三、“读”出阵阵语文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这7节课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阵阵语文味。在7节课上我们都听到了: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这个“啊”字该怎么读?这些数字你怎么数?更可贵的是老师们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杨巧生、赵芸的课上:老师发现学生“让人胆战心惊”这句话读的不够好,就说,胆战心惊是什么意思?害怕时你说话的声音是高还是低?学生顿时恍然大悟。还有韦玲、汤小琴、刘莉莉、陈琳、徐爱华的课上甚至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
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选准媒体播放的最佳作用点。
教师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黄河,然后相机补充描写黄河的名人诗句,再朗读体会文中第一节描写黄河的句子,最后看黄河的录像,再次让学生谈观看录像后的感受。这样的流程既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重复拖沓之感。因为学生对黄河只是从文字或图片上有些许了解,大脑中的黄河形象是苍白且平面的,此时欣赏美文佳句就犹如空中楼阁虚无缥缈,很难激起学生内心的豪情。
建议这一环节可否作如下调整:
板书“黄河”后,播放黄河的录像,用黄河那奔腾不息的黄水、排山倒海的气势和震耳欲聋的涛声同时冲击学生视听觉器官,震撼学生的心灵,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接着让学生自觉调动“大脑词库”畅谈眼前具体可感的黄河,最后赏读文中第一节描写黄河的精彩句段,适时补充古今描写黄河的诗句,这样,学生就能全方位地感受到母亲河那荡人心魄的气势,何愁学生的激情调动不起呢?
二、加强朗读指导方法的探究。
纵观整堂课,老师也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从课堂现状来看,学生的朗读质量不是太高。可能很少经历这样的场面,学生因胆怯不能纵情朗读。在这种情况下,就特别需要教师的智慧,如何适时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对学生进行“无痕”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我认为,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首先要研读文本,对作者及文中主人公的情感要了然于心,还要研读学生这本无字书,更要巧妙利用课堂中稍纵即逝的动态资源
三、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探究
7节课都没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环节,为什么?我在想可能是内容比较散,老师又不好问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但我认为还是要整体感知,只是方式不一样。这课可以这样:
课题是黄河的主人,那课文哪些小节写的?除了这还写了什么?(黄河、羊皮筏子、乘客)过渡:课文题目明明是写人,那课文为什么还要向我们介绍黄河、羊皮筏子、乘客呢?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为文章的中心服务。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袁鹰以独到的角度、大气流畅的文笔,以自己在黄河岸边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环境渲染、人物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刻画了战胜惊涛骇浪,在黄河上操纵羊皮筏子接送乘客和货物的艄公形象,突出表现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只要勇敢、机智,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可以说,对学生而言,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人文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理解这个重点的关键是放手让学生读通课文,帮助他们借助语言文字创设的情境,展开想象,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联系。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细细研究教材,发现了其中隐藏的契机——抓住三个对比,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我适时巧妙地抓住以下三个对比,来引导学生精读感悟。
一、黄河和艄公两者的对比
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的就是增加黄河和艄公两者在力量上的悬殊,将自然和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
在上课伊始我就“多管齐下”,引导学生深入感受黄河。先由课题入手,让生谈谈对黄河的了解,接着出示课文第一节内容,指名读。然后,理解“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胆战心惊”后,再指导感情朗读,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河万马奔腾、滚滚东流的录像,直观地感受黄河的气势,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想象如果此刻你就站在黄河的岸边,会有什么感受?指住课题,趁势反问,黄河是如此的桀骜不驯,究竟谁是黄河的主人?引出“艄公”,出示“艄公”图片,进而将两者进行对比,表面上看,“前者”如狼似虎,“后者”血肉之躯;“前者”凶险异常,险象环生,“后者”一篙在手,别无他物。一强一弱,明显不过。可是最终“弱者”却成了“强者”的主人。这是说明了什么呢?课堂上学生们几乎没有人一下子说出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只答出了说明艄公很“大胆”、很“勇敢”。我觉得这就可以了因为此时,学生对文章还没有深入地研读,所以这里的对比,应该也只是一个铺垫,不能过早拔高了学生对艄公的情感。完全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自由去读文,自由谈感受,老师在引导学生一层层深入读书体会的过程中,逐步渲染、积累,最后让学生自然生成心中的“敬仰之情”。这样,学生的情感才是发自内心的,也才能让文本真正深入学生内心,打动学生的心灵,这样的学习才是更加有深度,有效果的。
二、羊皮筏子体积之小与其载物这之多的对比
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作者是什么感觉呢?边读边把有感想的地方划出来,写一写感受。然后交流各自的认识,教师适时点拨,老师点出“作者初见到湍急的黄河,为一惊,远望鼓浪的橡皮筏子为之再惊,细看到筏上有人更惊”的观察思路、认识思路,并用朗读展现这种越来越惊的层次。“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由远而近)看到羊皮筏子的心情是提心吊胆、惊讶、激动、兴奋、吃惊。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上。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我抓住了“啊”进行多元解读,读出其惊讶,为什么惊讶?因为羊皮筏子上有那么多的人啊!太不可思议啦!
而羊皮筏子呢?——“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引导学生从“小”、“轻”、“一个小小的浪头”“整个儿吞没”等重点词句中体会筏子的特点:小。可是“那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这足以让岸上的观众为之惊讶得目瞪口呆。抓住“五位”、“一位”、“还”、“满满的”等词读出惊讶的语气,让学生读进去,通过反复读、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该怎样读好。进而引导学生将筏子和货物进行对比,感受筏子体积是这样的小,可是其装载的货物确是这样之多,即使是艄公想多挣几个钱,充分利用羊皮筏子的体积,可也要顾及自己和乘客的安全。如果没有惊人的胆量和过人的智慧,没有高超的撑筏技术,艄公是不敢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可见艄公果然了不起,学生对艄公的敬意又添几分啊!
这时可以趁势出示最后一节,作为对“艄公”的赞美,进行感情朗读,结合这一部分内容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说不到位没有关系,继续学文。
三、旁观者和当事人的对比
看到这六个人乘着一张小小的羊皮筏子,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在惊涛骇浪中颠簸,岸上的“我”不禁提心吊胆,看的人已经是胆战心惊了,可是当事人呢?你瞧,“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羊皮筏子上的乘客谈笑风生,那从容的神情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对比之后我们不禁要问:乘客们何以如此放心,如此安然?那艄公凭什么赢得了乘客的信任?再次出示最后一节,引导学生理解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让学生联系6—8节,说说对勇敢、智慧、镇静、机敏这几个词的理解。在理解词语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艄公会遇到的怎样的困难,他又会如何克服,在此基础上找寻艄公能克服这些困难的原因,深入感受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及他那高超的驾筏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相机理解“如履平地”这一“履”字!领略艄公风采后,齐诵最后一自然段,用作者的话赞美艄公。
在课堂上抓住这三个对比,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黄河的主人——艄公那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形象,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对艄公肃然起敬,还让学生深深明白课文各部分与中心是紧密相连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学生对艄公的敬仰之情,是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之中“牵”出来的,要使在孩子的内心真正有很深的感受还应当在各个对比之中 “用心”读书,自然而然发自内心地生成,在一遍遍的读书过程中慢慢感受到,慢慢从心中“长”出来的真情实感,而不应该是老师带着学生从文章中生硬地“对比”出来的。
《黄河的主人》作为教材的最后一篇课文。这篇散文通过黄河气势铺垫“主人”,筏子轻小渲染“主人”, 乘客神情衬托“主人”,艄公品行铸就“主人”,从多角度描绘、赞颂黄河的主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这一形象,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对我们这儿的学生来说,离黄河实在太遥远,对羊皮筏子的了解又近乎零,因此,要让学生感受并想象到滚滚黄河的壮观和惊险,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另外,要使学生弄清各部分和中心句之间的有机联系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避免线性的串讲,在教学时,我主要分为三个板块。首先是多管齐下,感受黄河的壮美,其次是读结合,体验筏子的惊险,最后是化疑得法,建构艄公的形象。
通过设计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黄河的主人》教学反思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散文,它赞扬了羊皮筏子的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因而被誉为“黄河的主人”。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理解这个重点的关键是放手让学生读通课文,帮助他们借助语言文字创设的情境,展开想象,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联系。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细细研究教材,发现了其中隐藏的契机——抓住几个对比,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我适时巧妙地抓住以下四个对比,来引导学生精读感悟。
一、“坐”和“站”的对比
课文第7自然段写到:“听坐过羊皮筏子的人说,第一次尝试,重要的就是小心和大胆”,“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筏子上,……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也不敢睁一睁的”。坐羊皮筏子就必需足够的勇气,否则即便坐了上去也不敢睁开眼睛瞧一瞧,可见“波浪滔滔的黄水”是如何令人胆战心惊。那么艄公呢?面对同样险恶的风浪,还身系乘客的安全,他站在那小小的羊皮筏子上(是无论怎样也不敢也不能闭一闭眼睛的),只凭手里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便能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这需要何等的胆魄、何等的镇静与机敏。一坐一站,一闭一睁,艄公勇敢、智慧、沉着、机警的形象便油然而生。
二、羊皮筏子体积之小与它负荷的重进行的对比,
“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可是“那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这足以让岸上的观众为之惊讶得目瞪口呆。羊皮筏子越小,它在黄河上漂流就越危险,撑羊皮筏子的艄公就越需要勇敢、胆略和智慧,没有惊人的胆量和过人的智慧,没有高超的撑筏技术,艄公是不敢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
三、旁观者和当事人的对比
看到这六个人乘着一张小小的羊皮筏子,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在惊涛骇浪中颠簸,岸上的“我”不禁提心吊胆,然而“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我”的担心固然有其原因,也是人之常情,可对艄公而言却似乎是多余的。你瞧,“羊皮筏子上的乘客谈笑风生,……那从容的神情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乘客们何以如此放心,如此安然,这一切都是艄公为他们创造的,是艄公给予他们的保证……读到此处,学生自然明白作者写“我”的担心、乘客的从容,都是为了衬托艄公的沉着。
四、将黄河的巨浪激流与羊皮筏子的轻微渺小进行对比。
黄河越是是巨浪滔天,那么在黄河上漂流的羊皮筏子就越显得艰难险阻。
抓住这四个对比,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黄河的主人——艄公那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形象,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对艄公肃然起敬,还让学生深深明白课文各部分与中心是紧密相连的。至此,课文的重难点教学已顺利完成。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散文,赞扬了黄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因而被誉为“黄河的主人”。
《教学活动》:
教学伊始,我让学生进行资料交流,了解了黄河的源头、长度、流域面积、流量、流经地区等资料,学生兴趣甚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了解这么多黄河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跟黄河有关的文章《黄河的主人》,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述黄河的,读读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黄河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你想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再次自由朗读)
生:“黄河滚滚”,可以想象黄河的水流很急。
生:从“浊浪排空”我可以想象黄河的浪头一定很高。
生:我似乎能看见滚滚的黄河水卷着泥沙一层一层向岸边涌来。
生:黄河水流动发出一声音一定震耳欲聋,就象“万马奔腾”一样。
师:这样的河水,这样的气势,不禁令人感到----(生:胆战心惊)
再读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黄河那么汹涌,真的有人能征服它吗?
生:我想是谁让波涛滚滚的黄河乖乖的听话?他是什么样的?
生:他凭借什么征服黄河的?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认识一下这位黄河的主人。
反思:
在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几乎不大可能亲眼看见黄河,对于黄河也知之甚少。虽然我也到过黄河,但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看到过羊皮筏子,黄河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更好的了解黄河,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文中描写的黄河的语句比如第一自然段写:“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其它段落中还有“汹涌的激流”、“波浪滔滔的黄水”、“险恶的风浪”、“惊涛骇浪”,就能产生共鸣。让学生自由表达,也就是让他们展示了一幅幅黄河的画面,通过文章中的文字展开想象,最后再回到文字上来,将文字中的气势用语言来进行拓宽。认识了黄河的汹涌,对于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就会有更深的认识。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了疑,孩子就有不竭的探索动力,就会有大进。对于文本就会有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就能最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一开始就出示课题,让学生提问,学生的质疑恐怕大部分是迎合老师,对课文的兴趣也不会有这么浓,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我们的许多语文教材中都由有关黄河的文章,因为它们是母亲河。如果我们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去研究,学生在对比之中才能感受到,黄河的主人行走与黄河之间真的危险、困难。没有勇敢、智慧、镇静、机敏,那肯定是不行的。孩子们大量的阅读,他们也慢慢地体会到,战胜惊涛骇浪不是一日所为,艄公为什么会具备这种素质?那是长期锻炼的结果。所以,这一课,其实给予小学生的应该是战胜困难的教育,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答案,但他们在阅读思考中,也会悟出这个简单的道理。
第五、六、七自然段写的非常精彩,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情朗读,才能使得学生产生一种行走于黄河间的震撼!
今天,我们学习了《黄河的主人》。讲完课文后,我指着课题问同学们:“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学生或用书上的语句来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来解答,但说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艄公只__着简单的工具,但凭着机智和勇敢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我引导学生们:“称艄公为主人,简单说,是因为——”生回答说是“征服了黄河”!文学到这儿后,我相机补充了一文《大森林的主人》。刚出示课题后,我让学生猜:“大森林的主人会是谁?”他们都猜是某某动物。我相机激趣:“大森林的主人真是动物吗?除了动物还有谁呢?”带着问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听我读课文。
读完课文后,我问:“大森林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大森林的主人?”同学们这时纷纷说:“原来是猎人,因为他能克服困难,征服大森林。”于是,我追问:“那么,从这两篇文章中你体会到什么?每人写一句话。”同学们的'交流中,我知道他们不仅明白了主人的一般含义,还明白了要战胜困难,不要被困难压倒,不能让困难成为主人。
后来不知怎么说着说着,就引出了现在我们最重要的是战胜自身的一些困难,改正自己的缺点,做自己的主人!我不禁为这意外之得而欣喜。
读有所获:一节课下来,学生朗读的时间是很充分了,朗读的面也极广,可是朗读的能力却不见有多少提高。为什么?就是因为缺乏指导,这也是我这堂课最失败的地方。我们常说让学生“自读感悟”,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但是,朗读也是需要训练的,没有训练,学生的语感从哪里来呢?因此,课上教师的指导攸关重要,从一句话、一个字甚至一处标点着手,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一句时,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可以把句中“惊涛骇浪”和“如履平地”两个词语提出来,教师进行点拨,学生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既对这两个词语加深了印象,又对艄公的形象有了更深一步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再去朗读课文,我想效果会更明显。所以,有效的朗读要能体现层次性,要使学生在这一堂课中朗读方面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读有所感:学生朗读后要有所感悟,这个感悟不是教师通过传授、通过暗示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感受。通过朗读,学生脑海中留下的是丰满的形象,是真切的情感,是蕴涵于语言文字的思想,而不是简单的浮于文本之上的文字。我想这样的朗读才是有效的,而这些正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仔细钻研的地方。
另外,我在本堂课中没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其实在出示生字词时,学生读得没有我预料的好,还有不少生字词不会念,我就有点闷了,所以我放慢了我的教学进度。当然没有驾驭得更好,还是说明我缺乏教学机智,希望自己更能认真钻研教材,钻研学生,细致备课,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