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分享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优秀9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文章有两条线索交替行文: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和神态及对作者的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让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走个来回,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仰之情。
但是纵观本课堂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质不够深入。课堂上,注重朗读,有默读、引读、齐读等,但由于平日的训练不够,感情朗读的效果较差。
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学到最后,孩子们也随同文中的“我”,多了一份对老人的敬仰之情,但读起来时,还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感悟不够。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比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他为什么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在这句话上,纠缠了好久也没有切入主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应该是从一开始,对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所以,时间上前松后紧。
对语文教学而言,情是蕴涵在文本和生活中的情,认知是基于主体生活与心灵的认知。本单元的教学充满了人间真情,《唯一的听众》这一课,确实让我们体会到:真情给一个初学小提琴者带来的自信,以及给师生阅读后带来的感动。
《唯一的听众》记叙了一个男孩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而之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老人”和“我”,让孩子通过老人的语言、通过老教授的眼神以及我的心理、我的变化,设身处地地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同时提升到“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从而做到“目中有人”的教学,让爱与真情贯穿始终。
一、力求让学生在想象中领悟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这些,课文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二、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读写整合,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延伸老人对“我”的无限关爱,这种整合在学生的感情升华上起到了相大的作用。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有五年的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读写整合的主要方法: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来进行合理想象,课堂上我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
照理说,这部分的教学本应该成为这堂教学中精彩的一笔,然而学生的回答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精彩,他们对老人的感悟还没有达到深度理解,所以在说的过程中发现语言是那么朴素,词语是那么贫乏,很难调动听者的情感。如果他们深入理解的话,那么说话的内容应该是很感人的?上完课我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原因阻挠了学生情感的宣泄呢?在冷静思考过后,我发现 学生的思维缺乏深度,所以语言自然贫乏。曾在窦桂梅老师的书里看到这么一句话“如果说温度是人的血液,那么广度就是人的骨肉,深度则是人的神经。没有骨肉,人无法立起来;没有神经人无法活下去。要让孩子思考得更加深入,才能让孩子的思维动起来。”纵向推进式的教学留下的遗憾不得不让我重新思考这篇课文的教学方式。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窦老师又讲道“要把深度的点定准了,而且这个深度要适合学生,要循序渐进。”根据这一理念,我再次研究这篇课文,发现了一个被我忽视的且尤为重要的关键——“变化”,整篇课文不都是围绕变化来叙述的吗?“我”的琴声是一种变化,“我”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变化,老人的语言是一种变化,老人的神态又是一种变化。全文紧扣着这个字眼来体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完全可以通过“变化”来解读文章。但是必须把两条线索紧密联系起来,纵向推进与横向教学相结合,抓住琴声的变化这一点,牵出老人和“我”在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变化,把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我想只有这样,学生在相同的情感体验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感情,人物的品质显得更加高尚,学生的思维相信会更加有深度,表述的语言也应该更加丰富。
三、德育实施润物无声
本课的德育实施点很多,如:老人的平易近人,体贴入微,我的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等等,但是统观起来就是两个字——关爱,所以,在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每一次的小结都力求照顾到双方人物的感受,并在小结中提升情感,板书中体现出来……
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回思课堂,值得商榷,亟须改正的地方很多: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产生了拖堂现象。比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她为什么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在这句话上,纠缠了好久也没切入主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应该是从一开始,对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义较深的句子,就出现拖堂毛病。
四、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句式转化,省略号的补白,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此外,心里比较紧张,致使课堂上表现的不够从容,着急、牵引学生的痕迹比较明显。
在许多老师的点拨帮助下,这堂课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文教学中学生实践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学生都必须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课堂中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是我们的职责。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对老夫人的语言的体会理解上,所以老夫人的教育技巧是本课的亮点,应让学生好好体会。
我是这样来设计思路的:
1、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有六年的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写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我在检查完学生的朗读以后,就让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感情:
本课我主要运用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这几种朗读形式的交替,力求丰富多样,与教学需求密切联系。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指名读前学生带着体会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读;最后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反思本课阅读教学,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认为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以后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进步。
《唯一的听众》一文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在本课的学习中,要让在学生阅读文本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基础上,体会作者通过人物言行、神态等刻画形象,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课堂导入所创设的情境如若能令学生产生质疑的兴趣,那么这个导入将会为整节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考主动性埋下伏笔。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注重了情境导入中引用课文首尾两段形成一个反差。让学生明显感觉到“我”由一个毫无自信的小提琴白痴到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手的转变。从而引入了这个转变的引导者———唯一的听众(切入课题)。在学生的朗读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读了文段和课题之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随而,在学生的提问中,归纳成了本课教学的两个主要问题“唯一的听众她做做什么事?”“唯一的听众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了学生的自发的提问,那么学生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也是相对积极多了的。而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阶段学生就可以掌握的了。不过为了能够对人物了解得更加的深入些,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语言以及神态这两个方面去入手。这同时又能够为解决“唯一的听众是一个怎样的人”做好铺垫,所谓一举两得。
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感悟“老教授”的作为对我产生极大的鼓励,给予我成功的动力。我在学生深入研读人物语言、神态的句子前加入了那么一个片段:在文中找出一组能够体现“我”丧失自信的词语,以及一组体现我重燃信心的词语。并让学生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去感悟前后判若两人的“我”。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了是“老教授”诗一般鼓励的语言,以及平静的眼神促成了“我”的成功这一思考方向。
在研读人物语言以及神态的环节中。充分的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渠道。对于“老教授”的语言,往往是先粗读谈体会;再细读品语气;最后运用理解到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让“老教授”的话变得有血有肉,其情感能够在朗读的语气中充分体现出来。除此之外,在品读“老教授”眼神时,我还加入了这样的环节进行延伸:每次平静眼神时,想象老教授当时的心理活动。这个环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那三次平静的眼神背后的深情厚谊,还能力透纸背欣赏到“唯一的听众”那颗美好的心灵,从而又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铺设了台阶。
回想这节课,那个能够引发学生产生质疑的情境导入可以作为引子,而通过比较“我”的变化来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至把握人物语言、神态上来,可谓铺设了一条铁轨。而在其后的诵读以及思维拓展训练就提供了让学生体味的前进动力了。
今天在牵牛镇小学进行教研,教学的是六年级语文上册《唯一的听众》。本次教研的主题是如何确定课时学习目标,因此上我设定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为:读好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老妇人是怎样鼓励我的?作者又是如何用手中的笔把这一切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连续两节课上下来,总体感觉还不错,不过第二课时比第一课时目标达成的效果要好。而在听了老师们的点评以及自己进一步的反思后,内心深处又有了许多思考。
首先,每个课时,我们一定要在吃透课程标准,把握好学段目标的基础上,设定适合学生学情的学习目标,而且要可操作,可测试。
其次,在围绕目标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度,要保证学生真的参与到学习中。所以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不论是那一课时,作为教师一定要把落实目标做的扎实。而这才是我们教学所关注的重点。
最后,目标是否达成或达成情况如何,教师一定要了解清楚。
总之,如果想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成效不断提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今后我必将继续努力。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忙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他的敬佩、感激之情。因此,课堂中,在出示导学提纲的基础上,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训练提升的模式进行学习。
教学结束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我想从得与失这两方面反思一下:
我认为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一、学生在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环节中,用心思考,配合默契,讨论用心。
二、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及比较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及时进行肯定与点拨,让学生们深入的体会到老教授给予“我”的鼓励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佩。
课堂永远充满遗憾。我认为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是:
一、整节课,尽管采用的是较新的教学模式,但主流仍是师生的对话。我此刻追求的课堂是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评价(互动),必要的时候,我再出场。要想实现这样的课堂,有待我和孩子们一齐去发奋,一齐去寻路。
二、朗读形式较少。学生们虽然能够明白老教授是一个懂得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我对老教授心存感激,但是对主角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因此朗读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有些重点词句,学生读出来了,但我未及时创设情境,让他们再美美的感悟。
三、课堂上的捆绑式评价语太少。我时时告自己,不好吝啬自己的评价,也不好让学生吝啬他对同伴的评价,但实施起来,就出现了问题。
虽然这节课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觉得它能让我思考的东西却很多:
一、教师的基本功对于上好一节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过渡语的衔接、阶段的小结。因此我还就应发奋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二、六年级的语文课,篇幅较长,在教学第二课时时,经常会时刻到了,课还没有结束的现象。如何做就能到达轻负高效?它是我此刻仍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能蜻蜓点水。期望自己和孩子们一齐发奋,朝着轻负高效的课堂迈进!
《唯一的听众》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根据本文的教材特点和学习重点,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是采用抓重点语句描写来感悟人物内心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的方式。
教学时,我努力抓住课文的两条线索,以学习老教授的描写为主,联系“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为辅,力求把这两条线恰当地揉和起来,以便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老教授的爱护和鼓励对年轻人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通过听一听、问一问、想一想、画一画、论一论等多渠道学习与训练,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由于铺垫不够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使学生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是教师自己挖掘太深入,心中没有学生,而且以老师为本,做为五年的教师,出现这样的错误,实属不应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如导入环节用时过长、学生在课上通读课文时间过长、老师的话过多等等,这些环节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得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方面受到了影响。
四、课堂上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省略号的补白,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如果再讲这篇课文我将以“文中的老妇人哪里让你感动?”这一问题让学生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来感受。汇报时让学生尽情的表达,抓住一点让学生多分析,说透,这样一处一处的分析。最后教师总结时分别从语言和神态入手。体会欣赏和鼓励是小伙子刻苦练琴的巨大精神力量,希望同学们多欣赏别人,鼓励别人。
《唯一的听众》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变化》的一篇文章。根据本文的教材特点和学习重点,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是采用抓重点语句描写来感悟人物内心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的方式。教学时,我努力抓住课文的两条线索,以学习老教授的描写为主,联系“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为辅,力求把这两条线恰当地揉和起来,以便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老教授的爱护和鼓励对年轻人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通过听一听、问一问、想一想、画一画、论一论等多渠道学习与训练,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而课文的理解重点就是通过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学习课文时,着重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版六(上)册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它是一篇新入选的文章,课文写了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
接到学校给我的上课任务时,我的心是七上八下的,一是对教材熟悉不够,不用说新教材的六年级,就是老教材的六年级也没接触过,一直在一、二、三年段循环,造成在教材的理解上产生了断层,这样的断层是不可能靠短时间的学习补上来的;二是对学生不了解,六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文本理解能力?什么是学生能够自己感悟的?什么是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的?什么又可以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拓展延伸?这些是最基本的问题我都不能明白,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总是把握不好,两次试教下来,效果一点都不好,我觉得自己就像课文里那位小伙子,沮丧到了极点,甚至想到了放弃,但是半途而废毕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不是符合我的性格,于是就一次一次的试教,虽然每次都像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板凳一样,感觉总是很糟糕,但是凭着那股“屡败屡战”的精神,在不知不觉间也还是有点进步了。 都说教学是门艺术,看来我缺少这方面的艺术细胞,回顾自己的课堂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缺少大局的理念,所提的问题缺少深度。好的问题总是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我的问题提出较细碎,这就造成了问答式的课堂模式,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缺少自我的观点,常常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沈大安老师说“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需要深入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我的课堂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眼中没有学生,只有课件和教案,不会俯下身看学生。因此当我再度回学校上课的时候,我总是不忘提醒自己和学生互动的真实性,学会去关注学生学习反馈,看看学生到底需要教师提供什么服务,把自己定位在服务员的角色上。
二、朗读品读缺少层次和有效地引导,有时只是为了读而读,而且读的方式单一,没有层次,朗读中缺乏个性的评价。都说词不离句,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并没有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回读句子,虽然个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处理上总缺乏艺术和技巧。
三、课堂节奏过于快,总想着自己的教案,而不善于捕捉学生的感悟,抓着课堂的生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这也足以说明自己在课堂上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还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非一朝一夕的结果,它反映了我在平时课堂中的弊病,我在反思这堂课的同时,更在反思的自己的课堂,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因为我“台下”的功夫没练好,所以“上台”时,就漏洞百出,我想,在常态课上下功夫是我今后必须做的功课。
课上得不成功,但是收获很大,特别是关于略读教学的,以前总认为略读教学等同于选学课文,有时间就上多一点,没时间就让学生
自己看看。听了阙老师的评课,才明白略读的含义,它不是“忽略”的略,而是“精略”的略。略读课文应该做到精中有略,略中有精,它更多的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运用,就像阙老师说的是学生学习的训练场,从这个角度讲,略读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更为重要。由己及人,可能很多老师对略读教学存在很多的误解,特别是我们学校,大家课务多,很多高年级的老师都没来参加活动,因此,我们很必要在学校开展一次略读课文的专题教研活动,一来是为了使培训面更广,二是为了使自己对略读教学有更深刻的教学。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磨练使人痛苦,更使人成长。教学就像是永无止境的攀登过程,在这个过程也许要付出很多的汗水,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在这个过程我也领略到别人所没有的那份魅力和那份沉甸甸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