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该页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地理教学反思优秀10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大力提倡让课堂活跃起来的今天,在鼓励学生敢说会说的同时,在放手让学生合作讨论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呢?几节课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师明确要求。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向学生强调:听和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听明白,要善于表达;倾听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
因此,说要大胆,听要专心。同时,老师可向同学表明:老师欣赏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学生。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那就更好了。学生在明确要求之后,一般都能等待别人把话说完并努力去思考,理解同学的发言,即使同学回答有错,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也会“耐心”等待。
二、发挥示范作用。
课堂上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吐,教师都要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偶尔可作提示,但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在评价学生也应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寻找学生发言的闪光点。
这样,学生无形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听别人发言,首先要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内容,其次才是指正、补充等。
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坚持要求明确,坚持榜样示范,课堂上学生的倾听意识就会在其间慢慢流淌,最终形成习惯。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的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知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思考,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充实自己,优化课堂教学。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我认为,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每个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进行的步骤。
在讲《南水北调》一节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资源跨区域调节的原因这个教学点,我在教学设计中利用了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例子:a同学急需一个作业本儿,b同学有富余的暂时不用的作业本儿5个,这个时候我们会怎么做?“借一个!”(学生都会给出这样的回答)进一步加以引导和总结就能总结出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资源分布不均,与社会经济发展部吻合。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我们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地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从历次考试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高中地理教学中大部分同学的问题出在后面的综合题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审题失误,部分同学由于不会审题,不会用专业的地理术语答题,结果答错,或不切题、不规范甚至漏题。我针对自己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一下几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进生活,利用乡土教材教学。
我们地理课本中的有些案例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以及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例如:在讲《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时,我用野三关工业园的布局和三峡酒厂的位置来分析有污染企业的布局原理。在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准确的理解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我用乡土地理作为实例:我们巴东理论上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地处山区,海拔较高,气候上表现出了温带气候的某些特点,如:冬季最低气温低于0℃,有积雪,植被类型有落叶阔叶林等。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就不一样,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就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了加强,进一步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并能将原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高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高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有效性,我们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例如:在《旅游资源的评价和旅游活动设计》教学中,教材中要求对安徽黄山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设计一条出行的理想线路。由于安徽离我们较远,且我们地处农村,城乡差距导致学生在分析时无所适从,我在课堂活动中,将安徽黄山改成了湖北巴东神龙溪,而且以近期举办的三峡纤夫节为例、分析巴东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同学们参与意识很强,在讨论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让学生作主。
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由过去教师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例如:在复习《区域地理》的过程中,因为是初中阶段学过的地理知识,我先让学生通读每一个区域,然后给学生一至两节课的时间备课,而且在学生的备课本上要有地图,即图文结合,最后让学生上台讲这一节,而且是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绘图能力、定位能力及表述能力。
反思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
新课程的地理教材有很多地图,但对我们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这些图片很抽象,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去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力图去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中,把地理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制作成三维动画的形式,来模拟地球的运动状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理解地球的运动,还有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成动画的形式。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最近在讲解利用经线和纬线时,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很难,在第一个班讲解的时候发现有点不协调。经线和纬线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理解掌握后对以后的地理学习,还是地理兴趣的培养都是个关键点。怎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正好最近在学习理论的时候看到地理智能这一名词,深有体会,我是不是可以从这里找突破口呢。
地理智能,实质上是指一般认知能力和智力在地理学习中应具备和体现出来的能力和智力体系。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性”。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表现为能够完成读图,从图中了解所要表达的地理信息。智力则是“指人能顺利从事多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识能力的有机结合,其中,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它所呈现的是学生能将文字的内容返回到地图上,会画图。
如何在此课中去培养学生的地理智能呢。首先是重视和抓好地理概念的教学,为培养和发展智能打好基础。例如,我第二班上课的时候,在学生能牢记经线和纬线的定义后,让学生在地球仪上准确的指认出纬线和经线。就比在第一班上课时好的多,学生反映很积极基本上都能指认。在此基础上画出经线和纬线,从立体图到平面图,学生更容易接受。竖线表示经线,横线表示纬线。然后顺利的进行经度和纬度的讲解。完毕后必须让学生认识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和180度经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等,为下面的讲解先作一铺垫。
其次是通过各种方法刺激学生对地图的。感知认识。培养学生正确读地图的方法和习惯,老师带领学生一起画地图,加强学生对地图熟悉度。在学习七大洲和四大洋那一节,学生在简单描绘世界地图后,将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填写在自己画的地图上,然后让学生相互的指出画的不足,进行修正,以加强各大洲和大洋相对位置的记忆。我想学生以后看到世界地图就不会陌生。以后遇到填世界地图时,会比没有画图前得心应手的多。
最后是到生活中去找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这里的记忆,不是让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而是指学生对地理事象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和再现。学习地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体会地理在生活中的用处,知道学习地理知识的一些简单的原理对培养地理智能是最关键,也是最有影响的。如对地球公转的现象的理解,学前引导他们感受四季的变化,学完了,得让学生回过头去感受一年中白天和黑夜时间的变化和正午时候影子长短的变化。学生自己能亲身的感受到一年变化,夏季白天长,在校时间长,冬季相反。明白了缘由,对地理产生兴趣,以后能去观察世界的变化,自己总结原因。如我们在讲解气候特点时,让学生自己概括自己生活的地区的特点,然后向周边地区去扩张,由点到线,在到面的去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对生活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学习,转变成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记忆、思维能力,慢慢形成和确立正确思想观点,提升和发展地理智能,最终学生的能够全面发展。
以上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本人感觉还是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提高成绩的。
教材分析
1、 在前面各章了解了世界自然、人文状况的基础上,本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观念,为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铺垫作用。
2、 本章设计了三个标题: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国际合作,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国家、世界有一个更深入、完整的认识,从而通过现象了解发展变化的本质,理解合作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做一个“世界中的中国人”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 本章内容与时事结合紧密,学生易于参与,且能从报刊、网络中查找到大量的相关资料。
2、 学生对一些主要的国家早有耳闻,但对大多数国家还是陌生的,且不了解这些国家的相对位置和世界形式与格局。
3、 同时,学生对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也不易理解,在教学中要多举例说明或与学生共同探讨。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1) 知道国界的划分、意义和领土的含义
(2) 运用地图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3) 用实例说出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⒉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政治地图,能够在图上查找世界主要的国家
(2) 分析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明确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2) 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3) 理解改革开放与发展国际合作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领土的概念;
(2)世界主要国家的分布;世界主要国际组织
2、难点:
(1)国界线的划定及国界纠纷;
(2)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目前,有部分学生感觉学好地理比较困难,如何帮助这部分学有困难的学生能和大多数同学一起,x理解而不是x死记,顺利通过会考,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广大地理教师是个现实问题。本人从事地理必修教材的教学任务,在这方面做过探讨,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误的教训,现把个人认为可行的方法略述一、二。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由学生,知识,教师构成的教学系统,这三者之间互相联系制约,主要矛盾是客观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并会初步应用知识。而学生能否良好地掌握知识,则取决于学生学习知识时的态度、情感和兴趣。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在这组矛盾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一方面,控制对学生的知识信息的输入量、输入时机、输入方式和消化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态度、兴趣有关键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教师控制着教学的全过程,是教学过程中能动活跃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自己动手,带领学生制作一些简易的地理器材,如简易风向仪,简易毛发湿度计,简易量雨器,简易指南针,简易测角器等,并将这些器材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二、正确把握新知识信息的输入时机
对新知识信息的输入时机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并与新知识信息相关联让学生不感觉突然。如《地球的运动》一节,在学生已有了“地月系”等知识的前提下,抓住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现象,有序并有针对性地去介绍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让学生在抽象的事物中去感受到直观和具体,淡化学生的抽象感。对新知识信息的输入量,在起步阶段一定要严格把握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不能随意增加知识量和难度,在方法上也不要急于拔高,待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后,慢慢逐步提出相关问题有序深入,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总言之,教师的这种控制作用的目的,在于尽量降低新旧知识间的台阶,让学生乐于接受新信息,尽量让学生在学习中多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三、教会学生认真阅读课本
把学习地理的过程简单理解为死记硬背,是阻碍学生提高认识能力的最大障碍。由于地理现象的多样性,多变性,使学生觉得地理背的太多,不好理解,不便记忆,不会应用,加之种种参考资料题解等,不仅助长了学生死记的偏见,更严重的是对学生重视并认真阅读课本产生很大干扰,教师必须花大力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让学生从阅读课本中尝到收获的喜悦,让他们逐步感到课本的富有和深刻,是其他任何参考资料都不能代替的。如地壳中的矿物,课本中介绍了矿物的概念、作用、特点以及岩石和矿床,并配以地壳物质循环图,应该让学生认真仔细地去挖掘课本的深层内涵。只要引导得当,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会逐步激发更深层次的兴趣。
四、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地理现象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不同现象对应着不同的过程和规律,少部分学生对这五彩缤纷的现象感到迷茫,产生畏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逐步将学习地理的一些基本方法传授给学生。
1、要认真观察地理现象
观察现象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开始,观察自然现象,不能只停留在新奇感的初级阶段,重要的是训练学生会分辨现象的主要和次要,表象和实质。
2、理解地理现象的过程并加以记忆
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与重在理解地理现象的过程是背道而驰的。对任何一种地理现象,无论简单还是复杂,都应把它的原理弄清楚。如1997年发生的“日偏食”现象,除了组织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并加以记录外,还把形成这一现象的原理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日、地、月三者如何运动到一条直线上,月球的黑影如何扫过地球。只要学生把这一过程理解了就知道为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地方看到的是“日全食”,有的地方看到的是“日偏食”,而有的地方可能看到的是“日环食”。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如在介绍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作用和如何计算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飞机或轮船的日期时,在学生理解了地球自转原理和知道国际日期变更线作用的情况下,具体的计算日期的方法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自己把握,教师加以指导,不一定要求所有学生都与老师的计算方法一致。
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资料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成,满足学生不一样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研究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仅有这样教师才能构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资料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我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理解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我主角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一样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
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才智的机会;
②组织讨论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备课时还根据班级实际情景的差异,分别采取不一样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资料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资料、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差异性标准,从而满足不一样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4、进行团体备课,发挥团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经过自我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尤其是初中生,天真烂漫的青少年时代,脆弱不成熟的心灵,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可能对于教师来说,对于成人来讲是一件很微小,很微不足道的批评,可是学生会觉得是很大的伤害,因为初中生思考问题是不全面的,不成熟的,容易钻进死胡同,所以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是重要的,学会做人学会笑。
首先,是针对我在授课过程中模糊的表述更正。
大气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白天,是对太阳辐射产生影响,故削弱的是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表现在夜间,是对地面辐射产生影响,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而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故提高了近地面大气的温度。
所以,无论是大气的削弱作用,还是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是关键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的体现,我们可以将大气理解为是夏季商店门口冰柜上的棉被。棉被将太阳辐射大大削弱,使直射冰柜内部的太阳辐射减少,保证冰柜内的冰棒处于低温环境,不至于融化,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节能的效果。
大气的保温作用的体现,我们可以将大气理解为是晚上睡觉盖的被子。被子将人体向外散发的热量包住,保证内容温度不至于快速降低,以达到保温的效果,并且,被子越厚,保温效果越明显。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是呈正相关的。
其次,是针对我课件制作中的问题的反省。
这是我从未见过的教材,但是我却用它来按照人教版的设计制作课件,将关联性不大的图片往自己要讲的内容上面靠,背离了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初衷。同时,PPT与教案内容脱离,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在授课前删除了部分PPT,导致在课堂上出现了教学内容与课件脱离的情况,最终将自己绕进了错误的漩涡中。
最后,是针对我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
两年来,受习惯性约束及个人认识问题的影响,往往只教学生高考必考的东西,不考的东西统统不讲,最终不仅自己无法很好地衔接教材内容,也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割裂的、孤立的`、死板的。可能说,在考试中学生可以快速运用这些东西解答试卷上的问题,并有明显的提分效果,但是,这些东西不能帮助学生回答生活中的问题,不利于他们爱上这门学科,不利于他们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利于他们的终生发展并欣赏这个世界。
地理,不是理科,也不是文科,正因如此,才显得它是来源于生活的。学不好地理,不在于学生看不懂地图,不在于学生记不住概念,更不在于学生无法理解抽象的知识,而在于没有生活,或者说,在于不能将生活中的实际与这门学科相联系。
在之后的教学中,得摆脱应试思维、学科本位的桎梏,要突破考试、突破教材,从学生感兴趣、想知道,以及他们知道的入手,将地理作为解决学生生活中问题的工具,让这门学科主动走向学生,而非是等着学生走过来。体现地理的“亲和力”和“生命化”,让课堂得到解放和自由。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七年级地理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气候包含的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两大因素。因此,教材在阐述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之后,顺理成章地进入气候的学习。气温和降水是学习气候的前提,气候则是对前者的高度概括和加深。自然因素主要指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因素的重中之重,因此,本节教材的内容既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所在,是两大矛盾的焦点。从学生认识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基础。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作为教师,吃透教材,正确把握教材,重视本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节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气候的地区差异是重点所在,主要包括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分布及其气候特征都是进一步学习地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讲解。
就本节课而言,某一气候图的判读和绘制是一大难点,气候图是由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合成的,综合判读非常重要。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能的迁移,迅速实现知能的转化。可以温室效应、亚马孙热带雨林、沙尘暴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试着用已学过的知识,解读以上三大气候现象的成因、危害及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