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编的《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8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掌握6和7的组成。

4.结合插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教学难点: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6。

教具准备:主题图、点子图、数字卡片、计数器、直尺图、鱼图。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小棒、三角形、课件、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

师: 我们一起做一个拍手游戏 。(教师拍3下)你们刚才听到老师拍了几下?

生:老师拍了3下。(请三个小朋友回答,要求回答完整)

教师拍6下,生回答,出示课题6。教师拍7下,生回答,出示课题7。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6和7。(出示完整课题:6和7)

二、新授

(一)教学数数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人、桌子、椅子、黑板等。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

生:……(学生报得数)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5添上1是6。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7人。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一位老师,是7人。

师:数一数,有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

师:谁会从1数到7,从7数到1?(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位互相数一数。

师(小结):小朋友,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二)教学认数

师:同学们再数一数第42页下面的人物图和点子图,看分别有多少个。

生:……(学生报得数)

教学活动:贴出数字卡片6和7。

学生活动:齐读并从数字卡片中找6和7。

师:仔细观察一下数字6和7的形状分别像什么?(指名回答)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说一说。(6的字形像哨子,7的字形像镰刀)

师:请你分别数出6根和7根小棒。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分别数一数,摆在桌子上。

师:用你手中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一摆,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学生活动:学生摆一摆,并到投影器前面演示摆的图形。

(三)教学数序

教师活动:(用计数器)先拨1个珠子。

学生活动:齐数1、2、3、4、5。

师:5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5添1是6(齐读)。

师:6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生:6添上1是7(齐读)。

师:(用直尺图)只写出0、1、2、3、4、5、,你知道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生:填6和7,6写在5的后面,7写在6的后面。

师:谁能从1正数到7,从7例数到1?

学生活动:指名数,拍手数。

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学生活动:6、7、6抢答。

(四)比较大小的教学

学生活动:从学具袋里先数5个图片,再数6个图片,最后数7个图片。

师: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比比看,谁比谁小?

生:5比6小,6比7小。

教师活动:板书:5○66○7。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 5○6 6○7。

教师活动:板书:5<6 6<7。

师:谁比谁大呢?谁会说呢?

生:6比5大,7比6大。

教师活动:板书:6○5 7○6。

师:它们用什么符号表示?

学生活动:填符号:6○57○6。

教师活动:板书:6>5 7>6。

(五)教学序数

游戏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7个小朋友上来。(如果对了,大家故障表扬他们;如果错了,举手告诉老师他们错在哪里?)

第7位小朋友蹲下来,6个小朋友蹲下来,第6个小朋友到讲台桌上拿6支粉笔,后面7个小朋友把手举起来……

(六)指导书写

师:6的写法,下半圆要圆起来;7比较好写(板书6和7)。

学生活动:学生填在书上。

三、练习

出示金鱼图,学生看教科书第44页

学生口头回答

一共有几个瓶子,左数第6瓶有几条金鱼,有6条金鱼的是第几瓶,第7瓶有几条金鱼。

师:像这样的问题你会提吗?指名提问,回答。同桌互问互答。

奖励回答较好的学生。

完成教科书上的填空。

四、全课总结

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用数字说一个故事,四人小组说一说。

分组说说,指名回答。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知道了1时=60分,但是对于秒学生可能知道的不全面,因此教学时,让学生体验1秒、几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重点:

1、感知1分=60秒

2、体验1秒有多长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奥运开幕的场景,配音展示倒计时10——1。

教师提问:谁知道刚才晚会中的倒计时10——1是表示什么?

师指明确记算很短的时间,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的秒。

学生例举(配合图片,刘翔夺冠12秒91,红绿灯)

1)回忆我们都知道了钟面上的哪些知识(12大格,1大格有5小格,时针走大格,分针走小格,时针长,分针短。)

2)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60秒,秒针走1大格是5秒等)

3)课件出示钟面模型验证

钟面是如何告诉你时间过去了几秒?(认识秒针及秒针走1小格是1秒)

演示并讲解:秒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秒。

演示并提问:“秒什从12走到1走过几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3走,走过几大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6呢?又回到12呢?”

再次演示秒针走一圈,提示学生观察分针有什么变化,提问:

“秒针从12出发又回到12,走了1圈,分针走多少?”

“秒针走了1圈是多少秒?”(60秒)。

“1分是多少秒?”

教师板书:1分=60秒。

2、听一听感受1秒钟的长短。

1)课件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学生边听边数:1秒、2秒、。

2)估10秒,15秒。

课件再次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声音渐渐减弱到无),学生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方法估计,觉得到了老师规定的时间了就睁开眼,对照课件上的钟,看自己感受得准不准。

3、感受1分钟的长短。

a.闭眼感受1分(大屏演示秒针走一圈轨迹,并配音,声音渐渐减弱到无)

b.1分钟读短文(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c.1分钟做数学题

d.自由体验1分钟做什么事

4、钟表的历史(介绍“日圭”“刻漏”等古代计时工具)

分析: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一、导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

2.揭示课题:

出示圆锥教具,问:你知道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圆锥体)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新的立体图形——圆锥体。圆锥体可以简称圆锥。(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观察模型,把握特征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学生举例,如果学生举的例子有限,教师补充一些例子。如,呈圆锥形的煤堆,圆锥形的粮食,圆锥形的帐篷,削过的铅笔头等。)

2.出示课本的三幅圆锥形实物图。并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3.师:今天我们来认识圆锥,圆锥各部分叫什么名称、圆锥又有何特征呢?

让学生拿出圆锥体的实物,小组合作,探究圆锥的特征。(教师巡视、倾听,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4.小组汇报,随着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板书如下: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三、动手实践,学会测高

1.师:圆锥有没有高?你们认为圆锥的高在哪?(让学生在实物或教具上指出圆锥的高,针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和“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点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两种说法,让学生展开辩论,明确圆锥的高的含义,并在图中标出高。)

2.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补充板书:一条高。)

3、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圆锥的高,如果要量出圆锥形物体的高你会吗?

4、有学生说会,请他做。如果没有学生会做,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

5、总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第一、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第二、把一个直角三角板同圆锥竖直放在同一平面上;第三、把另一个直角三角板一条直角边同竖着三角板的一条直边直角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靠近圆锥顶点,即可量出。

6、学生测量一个圆锥的高。

四、提出质疑,启迪思维

师:同学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形状?那么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一个什么形状呢?谁知道,告诉大家。

五、巩固新知,畅谈感受

师: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获得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

用圆规、剪刀,硬纸板按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会看圆锥的平面图,并能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1、圆锥的特征;2、做圆锥。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4

课本第23、24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利用学具、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学习观察圆锥的高,突破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3、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三、利用课程资源: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思考

1、 “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出示一个圆柱体:用一个圆柱体外壳套住一个圆锥体)这是一个圆柱体,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体遮住,边说边演示,把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圆柱体将变成怎样的一个物体呢?

2、揭示课题,板书:圆锥的认识。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3、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电脑出示多媒体课件:圆锥形实物图)

(1)观察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2)圆锥体的透视图。(利用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移走实物的模像,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3)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

小结:看来圆锥体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还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一)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1)同学们拿出学具中的圆锥,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2)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3)同桌互相指认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面。

(二)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大胆地猜测一下,它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2)动手实验,剪一剪,展开。

(3)课件动态演示圆锥侧面展开过程,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三)画圆锥的平面图。

(1)怎样画圆锥的平面图呢?

(2)师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是虚线,然后画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画成椭圆,最后标出顶点、底面、圆心o、底面半径r。

1、小组讨论:圆锥的高在哪里呢?(圆锥的高就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2、想一想:圆锥有多少条高呢?为什么?

3、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课件演示测量过程:①  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②  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③  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同座位互相配合,动手测量手中圆锥的高。(如果是圆锥形的粮堆或沙堆,又该怎样测量它的高呢?)

5、旋转活动:拿出你准备的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硬纸,快速转动它,看一看想象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演示,小组内互相表述)

1、填空。

2、谁的手最巧。

以同桌为单位,利用课本第123页的图示动手制作圆锥体或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圆锥形的物品,比一比,谁的作品最精巧。(多媒体课件演示)

3、对比提升。

师:比较圆柱和圆锥,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今天,你学到的什么知识?整理本节课并说出是你是怎样学到的?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教学内容: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约8(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师: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认识千米(公里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这是付老师在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北京距天津?千米)

②虎坊桥距广渠门?千米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师: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播放录象:(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师:(2)同学们想一想: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师:板书:1千米 1000米 这两种写法都对吗?为什么?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4)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外地游客算一算西客站到天安门有多少米吗?

先自己想一想

集体订正

生: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象)

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讨论)

板书: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00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7)付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付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简述理由?

(8)森林公园

看了画面,你知道哪些信息?26千米远吗?你会怎么去森林公园?

(9)小结: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师: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米 3000米=( )米

9千米=()米 6000米=( )米

要求:看清单位名称 换算

集体订正

2、小朋友们看过国庆50周年的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完成填单位)

要求:先独立填出答案,再说说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6

学习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课本第10页的插图。

问:你见过这些形状的物体吗?这类物体的名称是什么?

2、引入新课。

这些物体都是圆柱体,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形的?我们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圆柱形的?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闭上眼睛想一想圆柱是什么样子的?

能不能把它画下来?

学生画后,课件出示圆柱,抽象出透视图。

下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启发诱导,教学新知。

1、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刚才,同学们举出了很多圆柱的例子,这说明在生活和生产中离不开圆柱形物体。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它!

请你说一说,你想认识圆柱的什么?  板书:特征

看一看、摸一摸,圆柱有几个面?这些面怎么样?

圆柱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市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教师在透视图上标上名称。

请你闭起眼睛摸手中的圆柱,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闭起眼睛摸手中的圆柱,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哪两个面完全相同?你有什么办法能证明这两个面完全相同?小组讨论。

(1)可以剪下来比较。(2)量出半径。(3)量出直径。(3)量出周长。(4)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纸上,沿着它的周边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圆柱倒过来比较。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同学们证明的方法都对,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完全相同。

课件演示上下底面重叠过程。

今天我们研究的都是从上到下粗细一样的圆柱,也叫直圆柱。

板书:①直圆柱。②上下两个面叫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出来。

(实现并检测目标1)

2、认识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高低两个圆柱。

哪个圆柱比较高,哪个比较低,为什么?

圆柱的高低和什么有关系?

圆柱的高低和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师生小结: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圆柱的高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来表示。

课件显示高。

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板书: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圆柱有多少条高?小组讨论一下。

板书:高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把长方形硬质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你在哪儿见到过这种现象?

(实现并检测目标2)

3、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

(1)教师展示圆柱底面,手绕底面周长画圈。

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两个底面与侧面相交的线是底面的什么?(底面周长)

(2)侧面是一个曲面,把它剪开,再展开,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动手剪剪看。

学生动手操作。

板书:侧面展开

学生汇报:展示剪开的侧面。斜着剪,展开后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板书:沿高剪,长方形或正方形;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课件演示展开图。

根据侧面展开得到的图形,小组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和圆柱有什么关系?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第一种情况:

1、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    ),宽相当于圆柱的(    )。

3、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乘(    )。

第二种情况:

1、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

2、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圆柱的(    ),也相当于圆柱的(    )。

3、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乘(    )。

第三种情况:

1、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的(    ),高相当于圆柱的(    )。

3、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乘(    )。

学生汇报。

不管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侧面积都可以怎样计算出来?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同学们的合作探究精神非常值得表扬,希望以后继续发扬下去。下面请你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部分实现并检测目标3)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评价样题:

1、想一想、填一填。

(1)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2厘米,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2)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体底面半径是3分米,圆柱的高是(    )分米。

2、判断:

(1)圆柱的高只有一条。  (   )

(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   )

(3)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可能是正方形。(   )

(4)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相等。    (   )

学生写在纸上,集体订正。

四、看书质疑,总结整理。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课本第10到第12页,把书看一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回顾一下,你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强化新知。

思考,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底 面(上下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圆柱的特征     侧面(是一个曲面)

高  (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长方形的长=圆柱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沿

高          ☆☆      正方形的边长=圆柱底面周长

剪                正方形的边长=圆柱的高

侧面展开      斜                     平行四边形的底=圆柱底面周长

着                     平行四边形的底=圆柱底面周长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2、培养操作、观察、发现、总结、概括等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难点: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教学用具:实物展示台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平面图形――线(板书:平面图形    线)

师:看到“线”这个字眼,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线?

指3个学生说,总结:看来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我们生活的好朋友。下面请大家欣赏三种生活中的线。

课件演示图片。师解释:竖琴直直的琴弦、夜晚的霓红灯发射出的直直的光线、向两端直直的无限延伸的铁路。

指出: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就一块来研究怎样把生活中直直的线变成数学中直直的线(板书:直)

师:关于数学中直直的线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内容?

追问:关于这三种线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名称、特点、画法、特点、读法、联系、应用。

师: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二) 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认识线段

(1)建立线段的数学模型,认识端点

师:每个同学手边都有1条线,请你用两只手捏住它的两端把它快速拉直,举给老师看。

指生台前展示,纠正不合适的地方,如没拉直,没捏好。

师:xx同学两只手捏住的中间这一段直直的线就是一条线段,两只手捏住的线的两端就是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请你像老师这样指出你同桌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摸出线段的长度。板书:直、两个端点。

(2)量线段。

师:请你用直尺量出你手中线段的长度。

指3个生汇报。

师:看来有的线段长一些,有的短一些,但是我们都可以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度,也就是说所有的线段都是有限长的,不能向两端无限延伸。板书:无限长。

(3)画线段

师:请你想办法在练习本上画出1条15厘米长的线段,师巡视指画法不同的学生画在黑板上,同位互相看一看画的线段,反馈出线的问题。如:画弯,没点两个端点,画的方向等。

追问:你认为谁画的对?为什么?不加两个端点行吗?两个端点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画线段时要注意哪几点?

强调线段的方向可以自由调整。

(4)读线段

师:谁能帮老师给黑板上的这条线段起个名字?怎么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两个端点命名,给线段命名,生读,师板书:读作:线段ab(或ba)指出有两种读法。

强调:读线段时可以从任意一个端点读起。

师:请你像老师这样给你画的线段命名,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

(5)找线段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条线段,请你找出1条线段,用手指出它的两个端点,摸出它的长度,与同桌说一说。

同位互动,指2个生汇报。

2、认识射线。

(1)建立射线的数学模型

课件演示手电筒的灯泡发射出一束光线,问:你看到了什么?

师:像手电筒发射出的这样直直的光线就叫做射线,发射出光线的电灯泡就是它唯一的端点。

(2)画、读射线

师:射线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和同桌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组同桌到黑板上板演。

师:刚才你在画射线时遇到了哪些困惑?又是怎样解决?读射线呢?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要先画一个端点,然后沿着任意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指出:由于射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把射线的端点用大写字母“a”表示,再在射线上任取一个点用“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射线ab,不能读射线ba,读射线时要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

(3)寻找射线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发出的射线?

引导学生说出:激光、探照灯、红外线、太阳、灯泡等。

师:别忘了恩泽地球上万物生灵的太阳发出的光线也是射线。

3、认识直线

(1)建立直线的数学模型

课件演示金箍棒的变长功能,师:现在孙悟空手中的静止不动的金箍棒是我们今天学的什么线?当金箍棒向两端直直的无限延伸时呢?就变成了一种新的线――直线。

(2)画、读直线

师:直线又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个四人小组到黑板上板演。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追问:点a、点b是直线的端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由于直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在直线上任意取两个点用a、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直线ab(或ba),读直线时从哪一端读起都可以,有两种读法。

(4)找直线

师:实际上在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直线,比如当一条笔直的马路一眼望不到头向两端直直的无限延伸时才可以把它近似的看作一条直线。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举例如:高压线、铁路、高速公路等。

(三) 实践活动,归纳特征

比较三线的区别与联系: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请你认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指生说其余同学补充。

指出:看来三种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课件演示:·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在直线上截取1条线段;·一条线段去掉1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可以得到一条射线;·线段、射线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 综合运用,感知提升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3位好朋友,下面让我们和它们一起来玩玩闯关游戏,好吗?

第一关: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1、有始有终(线段)

2、无始无终(直线)

3、有始无终(射线)

第二关:他们谁说对了?

1、小明说:我画的线段长4厘米。(对)

2、小红说:我画的射线长1米。(错)

3、小丽说:我画的直线长2分米。(错)

第三关:试一试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先任意画一点,然后过一点画直线,师带领学生完成。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操作体会。

追问:能不能再画呢?

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第四关:你发现了什么?

从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道路,哪条路最短?(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五)检测。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

(3)线段cd长5cm。(   )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

《认识1~5》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8

青岛版教材培训

《立体图性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知道他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察,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    搭一搭

1、师: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神秘的袋子,里面有什么呢?想知道吗?快打开看看吧。这些物体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怎么玩呢?听清要求:小组合作,动动你的小巧手。用这些物体拼一拼,搭一搭,看看你们能拼搭出什么作品?

2、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说?(有拼出汽车、有拼出高楼、有的拼出高楼)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

师:同学们,在刚才拼一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有形状相同的物体吗?

二、    分一分

1、         小组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分成两类。

2、         小组汇报:为什么这样分?(1、有角的和有角的放在一起,没角的和没角的放在一起;2、能滚动的和能滚动的放在一起,不能滚动的和不能滚动的放在一起)

3、         同学们表现的真棒!现在小组合作,把每一类再分成两类

4、         小组合作,动手分

三、     认识名称

1、每一类都有个共同的名字(教师出示物体),你知道吗?

2、教师板书每类物体的名字

四、观察物体的特点

1、小组里拿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观察他们有什么不同?

汇报交流(正方体所有的面都一样大,长方体不是所有的面都一样大)

2、拿出一个球和圆柱,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

汇报交流:(1、球向各个方向都能滚动;圆柱只能前后滚动;2、球摸起来是圆圆的,圆柱上下的面是平平的)

3、教师出示物体,让学生说出物体的名字

五、抽象出物体图形

同学们。这些物体,如果去掉他们漂亮的花外衣,在数学上画出来什么样子呢?

(课件出示)

让学生看一看,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

六、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同学们,你能把我们认识的物体和他们对应的图连一连吗?

做课后第一题(注意茶壶)

集体订正

2、摸物体的游戏

教师示范,学生游戏

七、全课小结

回想今天的课堂我们认识了那些形状的物体?这些都是立体图形。回到家找一找,你一定能发现它们的影子。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