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优秀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 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具准备:
投影片、词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小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人们都非常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难处。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二、板课题,解题。
1、学生字“ 盲 ”,学生书空。
2、齐读课题。
3、解释“盲婆婆”,“蝈蝈”的意思。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出示小黑板:读生字词。(指明读、齐读、开火车读)
3、自读课文,分小节。
4、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5、看下面四小节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出示小黑板)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 )给盲婆婆送蝈蝈 。
(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6、指名到黑板上填写。
7、小结。
四、指导写生字。
1、分析字形。
“野 ” 里字旁。
“替”上下结构。教师范写。
“喜 ”教师边示范边讲述。
2、同样方法学习其它的字。
五、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
1、指导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哪些人?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3)第二句说了什么?对盲婆婆称“您”而不是“你”表达了什么意思?
“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什么?
“歌声会领你走 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
为什么要说她会看到小溪 的清波呢?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
意思?
(4)出示投影片:《盲婆婆在田野里》。
盲婆婆艘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样开心?
她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5)小结。
(6)齐读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这小节。
(3)学生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这节写了什么?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6)小结。
三、总结。
四、指导朗读。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 ( ) 你( ) 邻 ( ) 古( )
盲 ( ) 您( ) 郊 ( ) 居( )
2、扩 词。
野——( )( )( )( )
喜——( ) ( )( )( )
童——( )( )( )( )
居——( )( )( )( )
忘——( )( ) ( ) ( )
板书设计 :
送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一、教学目标 :
1、 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通过朗读、想象、感悟、表演来体会关心老人,关爱残疾人后得到的快乐。
二、主要教学理念及选用的教学方法(含辅助教学手段):
课标指出:“诗歌要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诗歌本身含蓄,精炼,情感丰富。所以要重视整体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并要能外化为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动作。让学生在观看插图,听了范读后再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借助想象和表演,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从而达到体会感情,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 谈话导入:小朋友,闭上眼睛一分钟,做一回盲人。说说你的感觉。那一位盲人老婆婆平时生活会是怎样的?是啊,这样的老人最怕的其实是孤独寂寞了。如果你是住在她隔壁的孩子,你平时会为她做些什么呢?
二、 连接语:你瞧!有人给盲婆婆送什么来了?
三、 看动画听配乐朗读
四、 连接:知道谁给盲婆婆送什么来了?说一句完整的话。并板书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啊,多么神奇可爱的蝈蝈啊!(出示蝈蝈图)当小朋友捉到它时,会怎样想?心情怎样?读读第一小节。从哪儿看出心情愉快?学生个别读,学生自己评。注意读好乐呵呵,喜滋滋等词。
五、 如果是你,会怎样地拎来给盲婆婆?小朋友拎着蝈蝈高兴地来到盲婆婆面前时说了些什么?出示第二小节。自由地读,个别读。你们知道这个小朋友捉蝈蝈的原因了吗?你们能想象出他平时是怎样陪盲婆婆的吗?(学生自由交流)
六、 连接语:蝈蝈欢快地叫着,婆婆用心地听着(出示投影)师配乐范读第三小节。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来读读?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一想婆婆在蝈蝈声中好像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想象说话)听着听着,婆婆好像置身于旷野之中,见到了秋天五彩缤纷的田野,听到了小溪丁冬的流淌声,想起了童年的欢乐,她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好吗?
七、 自由读,个别读。给学生配乐读。
八、 让我们都来做一只可爱的蝈蝈吧,让我们带给盲婆婆更多的快乐吧?齐读最后一小节。尤其读好:咯咯,咯咯,咯咯。。。
九、 整合全文,:读到这里,大家想不想见见这位小朋友?他在哪儿?他或许就是你,就是他!我们来演演他好不好?讨论演好这个小朋友的诀窍即:认真读全文,背下小朋友说的话,加上一定的动作。师生互演,同桌互动。
十、 老师小结:我这个盲婆婆这时该说些什么呢?小朋友帮我想想啊?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是啊,但愿你们今后都能关心老人,给残疾人以爱心和帮助。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诗歌,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发学生想象,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作铺垫。
师: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盲婆婆的生活。说说你的感受。
生: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生:看不见鲜艳的花朵,看不见碧绿的。树叶。
生:看不见蓝蓝的天空,看不见红通通的太阳。
师:这个世界是如此美丽,五彩缤纷,可是盲婆婆的世界却是一片黑暗。她会感√★√到怎样?
生:她会感到寂寞、孤单。
生:她会感到伤心、难过。
生:她会感到孤零零的,会有许多烦恼。
师:在生活上,会有哪些困难呢?
生:眼睛瞎了,洗衣服、烧饭、扫地都很不方便。
生:眼睛瞎了,过马路很危险。
师:假如你家隔壁有一位盲婆婆,你会为她做什么呢?
生:帮她扫地,干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活。
生:扶着她上街、过马路。
生:陪她聊天,解闷,帮她消除烦恼。
生:给她唱歌、跳舞,给她带来欢乐。
生:陪她散步。
师:对呀,盲婆婆眼睛看不见,走路不方便,你可以做她的拐杖,你可以当她的眼睛。
生:我会陪她到田野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我会给她讲,天空有多蓝,水沟里的水有多清澈……
师:有了我们这些善良,优秀的小朋友,婆婆的生活仿佛重现光明,幸福、快乐又回到她的身边。我们诗歌中的这位小朋友也是这么做的,可是,我们都要上学啊,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谁来陪伴盲婆婆呢?有一天他捉到了一只蝈蝈,就想到……
让学生模仿盲人,闭上眼睛想象盲人的生活,走进盲人的内心深处,学生的体验深刻了,才能走进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诗歌中小朋友提回蝈蝈,送蝈蝈时的喜悦,并与其同喜。以及感受到蝈蝈如同小朋友陪伴盲婆婆,它清脆的歌声让婆婆产生无限遐想。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具准备:投影片、词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人们都非常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难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二、板课题,解题。
1、学生字“盲”,学生书空。
2、齐读课题。
3、解释“盲婆婆”,“蝈蝈”的意思。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出示小黑板:读生字词。(指明读、齐读、开火车读)
3、自读课文,分小节。
4、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5、看下面四小节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出示小黑板)()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6、指名到黑板上填写。
7、小结。
四、指导写生字。
1、分析字形。“野”里字旁。“替”上下结构。教师范写。“喜”教师边示范边讲述。
2、同样方法学习其它的字。
五、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
1、指导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哪些人?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3)第二句说了什么?对盲婆婆称“您”而不是“你”表达了什么意思?“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什么?“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为什么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呢?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出示投影片:《盲婆婆在田野里》。盲婆婆艘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样开心?她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5)小结。
(6)齐读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这小节。
(3)学生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这节写了什么?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6)小结。
三、总结。
四、指导朗读。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你()邻()古()
盲()您()郊()居()
2、扩词。
野——()()()()
喜——()()()()
童——()()()()
居——()()()()
忘——()()()()
今天二年级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诗《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苏教版第三册)。老师创设情境,理解了盲婆婆、蝈蝈,接着揭题、读题后,然后就问:“读了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这蝈蝈是谁送的?”
师:“好的。”
生:“是怎样送的?”
师:“不错。”
生:“为什么要送?”
师:“是呀。”
也许是受了老师的鼓励,学生们越发起劲,并挖空心思起来。
生:“盲婆婆收到蝈蝈后,有什么表情?”
师:“你真会动脑筋!”
生:“盲婆婆是否爱动物,爱蝈蝈?”
师:“对呀!”
生:“蝈蝈是怎样唱歌的?”
师:“你预习得真不错!”
生:“盲婆婆有了蝈蝈,心情如何?”
……
师:“同学们想了解的还真不少,好,下面就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老师范读完,又说:“想解决这些问题吗?请同学们自学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全文;2、用笔标出自然段的序号;3、不懂的词句打上‘?’。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同桌读。”
学生摇头晃脑地读了起来,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读了好几遍(课文很短),老师便和学生一起学了14个生字,又用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等方式读了3遍课文,老师又问:“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一提。”顿时,教室里小手如林,学生提出了问题:
为什么“乐呵呵地提回了,喜滋滋地送给了”?
“在我上学的时候,它就替你唱歌”,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为什么送给盲婆婆?
为什么她会看到小溪、清波?
把盲婆婆带回童年,她是不是变小了?
……
我怎么也没有料到学生的能量如此之大,问题如此稀奇古怪。看了一下表,面对雨后春笋般的小手,争先恐后的“我来,我来”声,微笑渐渐消失,忙匆匆打断学生,开始讨论问题。就在我和学生为蝈蝈到底会不会唱歌而纠缠不休时,下课铃声响起了。
教学反思:
下课后,我对本节课的过程进行了反思。教学中,我的意图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主体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读题、读文后提出问题,并以此来组织教学,试图用学生自己想了解的问题钩住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问题意识。面对今天的课堂,我甚感沮丧和困惑。
课堂教学为什么会不理想呢?
首先,对学生能力估计不足。对于刚由一年级升入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不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还需要老师引导着,在老师的帮助下慢慢走入课文,逐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而我未作引导就把整首诗“扔”给学生,学生未深入感悟课文,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问题当然是成堆的。虽说这一偏高的要求(“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是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在二年级开始渗透也未尝不可,但既是培养质疑问难意识,就应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作指导,然后师生共同对问题作归并梳理,确定本堂课着重解决的目标,再围绕目标在教师引导下深入学习。而不是不顾学生实际、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一个劲地鼓励学生提问,然后又让学生读文后讨论逐个解决。
第二,对教材特点把握不透。课文是一首诗,诗不同于一般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一一叙述清楚,诗讲究意象,想象丰富,跳跃性比较大,理解时较多地依赖学生的想象和对语言的感受力,应该说学习时比一般文章更困难一些。对于生活阅历浅、语言感受能力还不强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尤其如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更应该利用音乐、图像、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台阶,让他们一步一步走入诗中,读诗、联想、悟情。
第三,对教学理念理解不深。让学生在读题、读文章后提出一些想了解的问题并以此组织教学,确实是一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质疑问难意识的好方法。但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以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的方法,在甲地是鲜花,在乙地可能是毒草。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都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只有在适应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其效果和威力,否则,便会黯淡无光。所以,教学本课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继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读诗,唤起生活经验,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自读自悟,领会诗意,然后把诗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最后也可进行质疑问难。这样操作也同样能体现自主性、培养质疑问难意识,还更富有情趣。
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产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愿望。(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重点与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 听说训练 二、复习检查 学习第一小节 学习第二小节 学习第三小节 学习第四小节 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 2、说说下列字的笔顺:邻、婆、替 看图 小结图意:图上一位戴红领巾的男孩提着一个笼子,笼子里有一只碧绿的蝈蝈,他喜滋滋地要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盲婆婆直得合不拢嘴,连声称赞这个男孩。为了说明方便,我们就把这个男孩称做“红领巾”好吗? 第一小节: 这一小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的神情怎样? 他送给盲婆婆时心里怎样?他为什么要这么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过渡:这位红领巾送给盲婆婆时会说些什么?请读下面小节里的话。 “ 我”为什么要送蝈蝈给盲婆婆呢 想象:平时“我”是怎样给盲婆婆唱歌,为她消除寂寞的? 学习第一句 引:“歌声”指什么?盲婆婆知道蝈蝈是生长在田野里的吗?听到蝈蝈声她会想到什么?师导读:歌声会……又会看到什么呢? 学习第二句 引:为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人想到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出示挂图 指名读,指导朗读 学生听老师说后开火车说话。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2、齐读生字、词语 学生看图讨论 图上画了哪两个人? 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1)盲婆婆神情怎样? (2)指名读 (3) 交流 a.乐。呵呵地提回了一只绿色蝈蝈。 b喜滋滋(因为他关心邻居盲婆婆) c.盲婆婆眼睛瞎了,生活不方便,需要大家帮助,盲婆婆会觉得无聊,需要人家给她解闷。 齐读第一小节 指名读 (1) 想象交流。 (2) 齐读第二小节。 指名读 (1) 学生想象练说 领您走进田野 (2) 这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盲婆婆想到童年的生活。 小孩子总是喜欢听蝈蝈的叫声的,盲婆婆小时候也应该是这样。 (3) 指名说说图意 背诵第四小节。 学会听说一句话,复习生字、词词。 观察图画,了解图意,知道“红领巾”的意思。 理解课文,学会关心别人,感受到盲婆婆的快乐。 让学生在读中了解到蝈蝈不但外观美,叫声也很好听。 观察插图,想象说话。 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材解读:《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它主要有三大特点:
1、文本语言真挚自然,活泼亲切,琅琅上口。学生通过反复地多元朗读,能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读中陶冶美好心灵。
2、文本思想触及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纯真的童心折射着善良的光辉。关心、帮助他人,使他人得到快乐,这是童心中闪光的金子。关爱他人的意识一旦与学生的情感世界相碰撞,自然会迸发出共鸣的火花、成功的火花。
3、文本形式“链接”了学生的想象世界。文本语言文字和两幅插图生动形象,充满情趣,又自然地腾出“空白”,给学生驰骋想象、发挥创造的天地,给学生表达感受、口语交际的空间。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诗歌要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诗歌本身含蓄凝练,情感丰富。所以要重视整体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并要能外化为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动作。让学生在观看插图,反复诵读后,借助想象和表演,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体验课文的内涵,悟出言中之意,文中之美。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能根据文本和插图进行合理地想象,并生动地表达出来。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他人、尊老爱残的美好愿望。
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蝈蝈的叫声、一段轻快的音乐)、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会字词,读通课文。
第二课时: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本设计为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几个生字宝宝,现在它们排着队来看你们啦!快和它们打招呼吧!
2、小朋友们读得真棒,老师要讲一段故事来奖励你们:
有一个小男孩,他的邻居是个盲婆婆,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美丽的鲜花、明媚的阳光了。她的世界除了黑暗还是黑暗。这个小男孩经常去陪这位可怜的盲婆婆,给她带去了很多快乐。可小男孩发现,当自己去上学时,老婆婆一个人还是很孤单。这可怎么办呢?他想啊想,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设计意图:教学课文前,用可以为下文抛砖引玉的故事来奖励学生,既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故事里盲婆婆的形象也激起了学生的同情心,为下面的感悟文本、情感共鸣做好了铺垫。]
二、进入情境、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引导看图:你们看,小朋友想出了什么办法?可以从他的表情看出他的心情怎样呢?
2、是啊!从他的表情一看就知道他很高兴,那你们能不能自己读第一节,找出描写小朋友高兴的词呢?(引导用笔画出关键词“喜滋滋”、“乐呵呵”)
3能通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了吗?
(自读、赛读、评读、 齐读 )
4、你还说出像“乐呵呵”“喜滋滋”这样的词语吗?
5、现在你们就是那个想出办法的小朋友,把你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以形象性为主。教学时以故事、图画、动作等多种手段,创设了直观的形象及与文本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中感受语文学习的情与趣。]
三、入情入境、合作解疑
1、是啊!“我”为什么要送蝈蝈给盲婆婆呢?蝈蝈能给盲婆婆带来快乐吗?
2、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小组学习。
3、学生交流读书的收获(“我”送蝈蝈的用意)。
各组采取不同的方式汇报理解,如朗读、表演、复述等。
[设计意图:营造民主、轻松的氛围,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形式的汇报,平添了教学的情趣,活化了课本,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生命活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表达、交际、表演等各种能力的锻炼。]
4、学生提出读书中的困惑(盲婆婆看不见东西,课文为什么说“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盲婆婆年纪那么大了,“歌声又怎么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5、老师引导帮助理解。
(1)学生闭着眼睛听蝈蝈唱歌,交流自己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2)盲婆婆听着听着,她的眼前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看图描述。
(3)小朋友们,你们现在的幸福时光就正属于金色的童年,平时玩什么觉得最有趣、最令人难忘呢?
(4)你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盲婆婆小时候也应该是这样啊。可她双目失明了,无法看到这美好的大千世界,但是听了蝈蝈美妙动听的歌声,她感受到了这美好的一切,所以她非常快乐。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参与释疑,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6、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快乐体现出来吗?(让学生配乐朗读)
7、蝈蝈的歌声还会带领盲婆婆到哪里呢?仿用“歌声会……歌声会……”的句式创作诗歌。(自由组合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以图画、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充分地联想感悟,接着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互动课堂,激发学生读的热情。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地朗读,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的意境中,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同时,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安排语言训练,创造出源于课文的形象,使学生不仅体验到蝈蝈的歌声给盲婆婆带来的快乐,而且受到爱的熏陶。]
四、读中感悟、内化体验
1、生自由读第四节。
2、你读懂了小朋友关心盲婆婆的心意了吗?能通过朗读来体现吗?(让学生说一说,再读一读。)
3、老师也读懂了。(师范读)
4、让我们都来当一回可爱的蝈蝈,给盲婆婆带来更多的快乐吧!(齐读)
[设计意图:当学生已经深入感悟了文本情感后,用有声有色地范读,推动学生的情感波澜,让他们在发自内心的朗读中自由畅想感悟文中的小朋友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五、拓展想象、升华情感
1、想象,当盲婆婆听着歌声,回想着清澈的小溪、快乐的童年。盲婆婆会对那个小朋友说些什么?
2、如果你是盲婆婆的邻居,你会为她做些什么?(生畅谈)
3、你们和那个关心别人的小朋友一样,都是值得大家称赞的。
4、让我们把涨满心里的感情带进课文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吧!(配乐)
[设计意图:利用课文空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想象盲婆婆会怎么说,借盲婆婆表扬小朋友的语言,来触动孩子们的内心情感,再适时引导想象自己如果是盲婆婆的邻居,会为她做些什么?来升华学生的情感。这样既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又关注文本的情感取向,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体验文本情感、在情感体验中感染熏陶,使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的美好意识得到内化和升华。]
六、引导背诵、积累内化
1、这么美的一首诗歌,我好喜欢,已经会背了,你们呢?敢和老师比赛吗?
2、好,你们抓紧时间再练习一下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3、我可不想以大欺小,想请同学代替我比赛。哪些同学愿意代替我?哪些同学敢和我的代理人比赛读书?
4、背书比赛,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学生在之前不断地品读、评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已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让他们挑战和老师比赛,进行背诵练习一定充分而有兴致。让同学代替老师参加比赛,学生的激情空前高涨,人人都想过“老师瘾”吗,更想赛过“老师”呀,比赛定能尽情发挥,有感情地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七、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1、小演员:小组合作表演全文。
2、小朗诵家:有感情地配乐朗诵。
3、小书法家:认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4、小作家:写写学习本课的点滴体会;仿写一首小诗。
5、小天使:去敬老院等地方奉献爱心,给他人带去快乐。
[作业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以情感表达的机会,自主选择作业形式。]
板书设计: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还没上过第一课时的公开课,很想尝试。以此来改变自己一贯懒散的教学思路。
于是“一人一课”,选择了上第一课时。开始还抱着偷懒的心理,第一课时嘛,思路比较清晰,备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可真正坐下来,才发现,原来,仔细思来,第一课时还真不简单。
一、体验,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前一天晚上,便布置学生闭着眼睛做几件事,看自己碰到什么困难了,心里
又有哪些感受呢?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慢慢地理解了盲人生活的艰难,简单地交流后,板书了“盲婆婆”这个词,立刻问道:“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盲是么意思吗?”学生的回答很是真实可爱。
“就是眼睛看不见了。”
“是说看不见光明了。”
“是说他的'世界一片黑暗了。”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理解了这个字,同样也记住了这个字。再读“盲婆婆”这个词时,一双双小眼睛里满是同情接着,这一瞬间,又何尝不被他们感动呢?“婆”这个字的学习,让他们想想还有哪些字是女子旁的,为什么呢?学生一下报出了好多,有学过的,也有没有学过的,接着,他们发现,原来“姐、妹、姨、妈、奶、姑、娘”这些不都是女的吗?快乐在小眼睛里荡漾。再次观察,女作偏旁和作底的时候,书写一样吗?得出结论,“横”的变化最大了。书空的时候,小手画得可起劲了,还用最响亮最长的声音喊出那一笔“横——”呵,提醒我这个字怎么写呢!
二、插图,给课堂增添生机
灵感也许就在一瞬间。上课前一天晚上,琢磨着有些环节生硬了些。突然,就注意到课文中那一幅插图,一般都放在讲解课文的时用的图这时好象有了用武之地。于是就有了两次插图的运用,第一次,用图中盲婆婆的笑容留下悬念,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范读课文,思考盲婆婆的笑容从何而来。第二次,出示整幅图,让学生想象练说:图上画了谁和谁?他们干什么呢?从而过渡到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学生的回答使整个课堂“动”着。
三、倾听,使课堂更加和谐
喜欢看他们闪动的眼睛,静静地听老师、学生发言的样子。那时候的课堂和谐而又美丽。课堂上一句话、一个眼神,他们会立刻有回应,那时,会觉得,这真是你和孩子们的课堂。
正想着“绿、邻、居”三个生字还是没能够放到适当的地方进行字型记忆时,下课铃还是欢快地响了起来,尽管心中很不情愿,可也没办法,只好把这个目标留到下一课去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