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文成公主进藏》教学反思(优秀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其中学习重点是:读懂诗意,熟读成诵;学习难点是: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吐谷浑、回讫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泛。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这个真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读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3.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标记,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写在有关句子或段落旁。
三、按类落实字词
1.字音
多音字:西藏 耕种 可恶 绢花
难读字音:栓在 青稞 豌豆 荞麦 沼泽
2.字形:唐朝 大臣 求婚 断定 吉祥如意
3.完成《特训》一、二并订正。
三、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
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求婚──进藏──贡献。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四、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交流,但不一定按此顺序):
1.漂亮又聪明出了名的公主:
(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得到)
2.皇帝疼爱的女儿:
(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体会得到)
3.受爱戴的,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坚强、坚持的公主:
(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4.对爱情忠贞的公主:
(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5.……还有很多潜藏在文中,等下我们再去发现。
五、感受你最喜欢的性格
师:好,让我们再次读课文,用“ ”划出最吸引你的性格,说说为什么?
生按要求自由再读课文,找出句子,并体会。(引导到第三种性格)
(一)文臣公主的奉献
(ppt出示:她从京城带上青稞、豌豆、油菜、小麦、荞麦等种子和各种耕种技术,还有许多铁匠、木匠、石匠。也跟着文臣公主一起进藏了。)
1.为什么这句话吸引了你?
预设:生1:一般的公主出嫁带的是金银财宝,她却带着……/生2:文成公主带着这些东西,为的是西藏的发展和建设。)
2.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生1:臣公主带的东西都是促进西藏发展的,为西藏传播文明。/生2:为了西藏的进步,民族的团结,不怕辛苦,带了那么多的…… 又走了那么久。她一心为了百姓,是一位有奉献精神的公主。)
(二)文臣公主的不怕艰难
1.那文臣公主都遇到哪些困难了?都是怎么克服的?
预设:路纳遇到了一条河——沼泽地——乌鸦传话说松赞干布死了——乃巴山挡路——一条条河,一座座山……
2.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不怕困难,聪明机智地解决困难
(三)对爱情的坚贞
1.大家对文臣公主这一系列行为有什么疑问?
预设:问题一:为什么松赞干布死了她不回到富裕的唐朝,却呆在石屋子里?问题二:为什么乌鸦要说谎,神鸟要帮忙?问题三:为什么嫁到西藏?……
2.问题一:为什么松赞干布死了她不回到富裕的唐朝,却呆在石屋子里?
1)除了留在石屋子,还做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写血书,不梳妆。说明她对爱情很坚贞。
2)朗读
3.问题二:什么乌鸦要说谎,神鸟要帮忙?
明确:乌鸦在神话中的邪恶的化身,因此邪恶要迫害的就是真善美,神鸟帮忙的也就是真善美,真善美就是文臣公主。
4.问题三:为什么嫁到西藏?为什么选择远离亲人和国土?
1)预设: 生1:她愿意远嫁他乡,建设西藏。/生2:她为了民族的团结,忍痛离开家乡和亲人。/生3:为了民族的团结,忍痛远离开家乡和亲人,到遥远、陌生的西藏去。
2)西藏是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空气稀薄……平均海拔近4000米。干季雨季分明,……: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西藏距长安有3000多公里,一路上……
师:是啊,到这么一个遥远、陌生的地方去,……可她当时只有16岁,这么小的年纪,就承担了如此沉的重任,多么的不容易啊!文中说,这么远……,可文成公主“乐意”地接受了。
3)提问:当时,她的心里会作怎样的心理斗争呢?
预设:生1:为了民族团结,……/生2:要顾大局,就要离开亲人和家乡……
4)朗读13段
六、评价文臣公主进藏的意义
师:文臣公主进藏你觉得这样的行为对一个女子来说值得吗?
预设:生1:我认为文成公主只是一个工具,是唐太宗手中的一颗棋子而已。
生2:我不这么认为!文成公主愿意远嫁吐蕃,可能是因为她爱唐朝,爱西藏,更爱松赞干布!
生3:我同意生1的意见,但是为了藏汉两族人民能永远团结,文成公主乐意地接受了,但是一词可以看出文成公主的不情愿,甚至是无奈。
七、板书设计
文臣公主进藏
聪明、漂亮、疼爱
坚强、坚持
对爱情忠贞
奉献
八、布置作业
说教材:《文成公主进藏》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这组单元以故事为主题,有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这篇课文属于民间故事。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有很多版本,这个民间故事以历史为依托,却又与历史有出入。反映了百姓对公主的崇拜与爱戴。故事首先讲述了公主进藏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进藏的经过,最后讲了进藏的功绩。文章语言生动,叙述张弛有度,扣人心弦,极富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基于文章的特点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7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感受故事的魅力。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感受故事的传奇与美妙。
新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限制新风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第二学段目标中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突出这个重点,我准备从以下两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听读故事,感受魅力
1、老师讲述《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尽量做到讲得生动具体,让学生感到我喜欢这个故事,并且要让他们觉得我也要向老师一样讲故事。
讲这个故事是因为:一是这个故事与《文成公主进藏》相类似,两个故事都是讲联姻,都是对双方有好处的事,是两桩比较美满的婚姻,不含有屈辱的和亲关系。二是为下一个环节让学生讲述故事作个铺垫。
2、问:老师讲得怎么样?总结出讲故事的注意点(课件出示):讲故事就得讲清楚,讲明白,而且要生动,要是能做到有声有色更好。
3、(课件出示)历史意义:昭君出塞后,一直劝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不发动战争,因此六十年无战争。她促进了民族团结,给国家带来了安定,给百姓带来了幸福安宁。
4、还有一位公主,她的远嫁使百姓幸福安宁以外,还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她把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所有的百姓都很崇拜她。
5、接下来我们再读一篇这个故事的秭妹篇《文成公主进藏》。
1)、默读文章,有趣吗?学生可能会说太神奇了,文成公主真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太有趣了,没想到文成公主进藏前还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等等。
2)、激发起学生读故事的兴趣后,再推荐学生读《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课件出示)。
3)、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对比阅读概括出民间故事中有5件神奇的事:
搭木桥撒 遇乌鸦 见天鹅 背乃巴
这时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人们要编出这些神奇的故事来,那是因为对文成公主的崇拜和爱戴!
意图:因为故事内容很浅显,学生一看就能懂。所以设计这一环意在让学生从更多的故事中去感受故事的魅力,并通过与历史故事的对比阅读使学生分清历史与民间故事是不一样的,民间故事是以历史为基础,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而历史却不同。
二、讲述故事,积累语言
这么神奇的故事想不想讲给你的朋友或家人听?意在激发学生讲故事的热情和欲望。
1、首先得理清文脉:
进藏原因
进藏过程
进藏功绩
2、回忆讲故事的要点:有条理,讲清楚流畅,尽量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要重点讲途中的几件小事。
3、集体合作讲述故事。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让一个人把这么长的故事讲下来有点难度,于是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先合作讲一部分。然后派代表合作把这个故事讲下来。如果有时间的话,就让一个孩子把所有的故事串连下来,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
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在复述的过程中内化并积累语言。
二、 拓展故事,培养兴趣
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利布》等民间故事。
【一、预设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松赞干布”等词语。
2、初步了解民间传说的一些特点,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有条理地讲述故事。
3、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体会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感情。
【二、预设过程:】
一、图片导入,提出问题。
(一)
1、欣赏一段西藏的风光。〈课件〉
2、你觉得那里怎么样?
3、西藏的确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那里的人们信奉佛教,所以许多地方都供奉着神的塑像。(板书:神)但是,在那里还供奉着两尊人的塑像(板书:人):〈课件〉一位是吐蕃的首领(男生读)松赞干布,另一位是唐朝的(女生读)文成公主。
(二)
1、听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吗?
?
(板书:人→神)
2、答案就藏在流传在西藏的一个民间传说(贴纸:民间传说)里,齐读课题。
3、手指贴纸,课文哪里恰给了我们这条信息?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一)〈课件〉读书要求:
1、请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想想课文可分成哪几个部分?
(二)交流:
1、〈课件〉词语组块
青藏高原 吐蕃 达尤龙真
绢花 沼泽地 可恶 血书
2、既然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那么课文中最主要的一部分肯定是写进藏,哪些自然段写进藏?(板书: 5-13)那前面部分写什么? 在哪些段落?(板书:求婚1-4)后面部分呢?就在第几段?(板书:贡献14)
三、略读“求婚”,了解起因。
1、手指板书:求婚,话说当年松赞干部派使臣前去唐朝求婚的时候,大唐皇帝出了两个考题:第一个考题是什么?使臣是怎样解决的呢?
2、第二个考题又是什么?使臣是怎样来判断的?
四、研读“进藏”,讲述故事。
(一)一读“进藏”部分,正字音,说感受。
1、我们开火车读5至12自然段。
2、〈课件〉出示课文第13自然段,(齐读)
(二)再读“进藏”部分,完成填空。
师过渡:这一路,文成公主主要经历了哪些事情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
1、〈课件〉填空
请先默读5—12自然段,再把填空说完整。
大唐皇帝答应了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的求婚后,文成公主带着谷物的种子和随从启程了。一路上,她遇到了许多困难,都被她克服了:
当她被一条河挡住去路时,她 ;
当她遇到一片沼泽地时,她 ;
当她听到松赞干布已经死了的消息时,她 ;
当她再次动身前往拉萨却被乃巴山挡住去路时,她 。
就这样,文成公主历尽万难到达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2、交流:
(1)生读所填的内容,师适当进行修改。
(2)师指填空,我们不难发现,公主主要经历了几件事?概括地讲,第一件是,师说搭木桥,那么第二件呢?生说。第三件?第四件?〈课件〉依次点击出现:搭木桥、撒羊毛、修石屋写血书、背乃巴山。
(三)悟得构段顺序,练习讲述故事。
1、〈课件〉填空: “搭木桥”(变红)
〈课件〉半路上,文成公主在一个叫路纳的地方遇到了一条河,过不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后来,老百姓就把公主亲手搭的这座桥叫做“内地桥”。
请一生读,其余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板书:困难 做法 结果)
2、师小结:〈课件〉填空:其实另外三个故事:“撒羊毛、“修石屋写血书”、“背乃巴山” (变红)也是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是民间传说常用的叙述方法。
3、练习讲述故事:
把握结构可以更好地说故事:
(1)请同学们在这四个故事中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借助板书与课件,按照叙述的顺序有条理地来说一说。
(2)创设情境:师:民间传说故事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常常用口口相授的方式一代传一代,今天这个故事的传承也落在了我们小朋友的肩上,《文成公主进藏》故事会现在开始了。
(3)〈课件〉填空:师生同讲故事,老师讲述故事的开头与结尾,另外四名学生分别讲述四个故事。
下面,故事会由同学们全权负责了:
(4)四人小组练习讲述。
〈课件〉
四人小组练讲故事要求:
1、每人讲一个和刚才不同的故事,你们当中有个人还要讲开头与结尾哦。
2、轮到讲故事的同学要起立,有条理地讲给小组同学听,讲完以后请坐下。
3、听的同学要认真专注。
〈课件〉
大唐皇帝答应了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的求婚后,文成公主带着谷物的种子和随从启程了。一路上,她遇到了许多困难,都被她克服了:
搭木桥 撒羊毛 修石屋写血书 背乃巴山
就这样,文成公主历尽万难到达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5)指名四人小组讲故事。
五、拓展补充,情感升华。
请快速浏览:
(一)〈课件〉 资料链接:这一路,全长3000多公里,道路艰险,其中100多公里是高寒无人区,容易迷路,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条件下,文成公主整整走了两年多才到达雪域高原——西藏。
(二)这样一个伟大的奇女子!她进藏后,〈课件〉齐读最后一段。
(三)
1、手指板书?,为什么?你明白了吗?
2、师小结。
3、同学们,让我们也来记住这位公主,记住她的不朽功绩吧!
〈课件〉文成公主进藏是汉藏合璧的千古绝唱!
六、作业布置,“传说”延续。
1、把《文成公主进藏》有条理地讲给家人或伙伴听。
2、读读民间故事《一幅壮锦》和《猎人海力布》。
求婚1-4
文成公主进藏5-13 民间传说
贡献14 ?
人→神
困难 做法 结果
1、课文简说: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略读课文。有关文成公主的民间故事很多,课文所选的这个民间故事以历史真实为依托,却又与历史有所出入(文成公主入藏发生于盛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当时,大唐周边许多小国甘愿俯首称臣。在青藏高原的吐蕃国国王松赞干布,非常愿意与唐朝交往,以求婚方式以求永好。这次联姻与历史上汉宣帝时昭君出塞一样,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事,同是两桩比较美满的婚姻,不含有屈辱的和亲关系,因而也就越发体现事情的美好),反映了百姓对文成公主的崇拜和爱戴。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文章语言生动,叙述张弛有度,扣人心弦,极富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民间故事中,了解百姓传诵的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和西藏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一是通过阅读本篇课文,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我们班有18名学生,大多数喜欢读故事,这篇课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很适合学生自读。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先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允婚──进藏──给西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艺;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进藏部分,清晰进藏的过程,读出故事的神奇。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读书的体会,进一步感受民间故事语言的魅力。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讲述故事,积累语言。
3、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4、课前准备
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5、 教学设计
1)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2)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3)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4) 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自己练习讲述。
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5) 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6.教学反思:
这个故事动人,让我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些都是因为谁而动人呢?(文成公主)是的,因为她的什么而动人呢?(为了人类的和平,民族团结进步的自我牺牲精神)根据已有的资料,(课文和已收集的)再上网或查资料,写一篇以《中国伟大的外交家——文成公主》为题写一篇文章。通过引导点拨,回顾全文的“动人”,让学生领悟到所有的动人都是因为文成公主,因为她的为了人类的和平,民族团结进步的自我牺牲精神。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真正的提升,实现认知的构建。本教学设计就力图体现这一教学理念,以读为根本,以“动人”为研读专题,开展研究性阅读,采用板块式设计,从整体感知形成专题、深入研读、推理想象到拓展延伸,从整体入手(初步整体感受)──部分(抓住重点、难点、特点研读)──整体(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程序。另外,通过研究性阅读这一载体,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个性,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收集资料——推理假设——对照验证”等科学方法论的初步形成。
【教材分析】
这篇民间故事讲了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的事。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本节课设计采用板块式,从整体感知形成专题、深入研读、推理想象到拓展延伸,从整体入手(初步整体感受)──部分(抓住重点、难点、特点研读)──整体(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程序。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难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
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⑴ 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出示句子:使臣看过每一个姑娘,发现有两只蜜蜂总是在一个姑娘的头上飞来飞去。他仔细一看,原来这个姑娘头上戴的是鲜花,其他姑娘戴的是绢花。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⑵ 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出示句子:走着走着,乃巴山又把路挡住了。大家走起来很不方便。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直到现在,乃巴山下还有公主的脚印。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
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三、复述故事
1、导语激趣:
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
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
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四、课外拓展
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五、课外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30、文成公主进藏
乐意进西藏
过河
怎样进西藏 沼泽
听到死讯
背乃巴山
相会在西藏
建设在西藏
学习目标:
1.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运用语言,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2.通过根据信息扩段训练,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培养整理、运用信息的语文能力。
3.在阅读中重塑文成公主形象,感受文成公主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1.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的故事。
2.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言语实践,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难点: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 感受藏族人民与文成公主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文成公主进藏图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历史。
1.图片欣赏,了解西藏风情。(定格布达拉宫画面,引出古文)
大家熟悉这首歌吗,听到这首歌会让你联想到什么?(生说。)
青藏高原上独特的风光吸引着每一个人。(放图片。)
(定格布达拉宫)1300多年前,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文成公主,为了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了两年多,来到了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给西藏人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
2.古文欣赏,了解历史。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课件出示:“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赞,弄赞率兵至柏海亲迎,归国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 《新唐书。吐蕃传》
从这段古文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史书真实、简洁地记录了这段历史。那么在藏族百姓心中,文成公主又是如何进藏的呢?我们来学习一个民间故事。
3.揭题并板书:文成公主进藏
二、初读故事,感受故事的神奇。
1.知道什么叫民间传说吗?(语言浅显、通俗,是民间传说。老百姓口头流传下来的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通过预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预设一、词语积累
吐蕃拉萨路纳乃巴山达尤龙真
使臣 求婚 绢花青稞沼泽地
豌豆 首领松赞干布吉祥如意
读词。哪些词让你联想到西藏?
预设二、课文第5~13自然段写了公主进藏的经过。
顺势理出课文思路:求婚—— 进藏——贡献
预设三、进藏途中,文成公主又遇到了哪些事?
指名板书(搭桥过桥 过沼泽 遇到恶乌鸦遇见神鸟背走乃巴山)
小结过渡:藏族的孩子们就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等他们长大后又讲给他们的孩子听,就这样,这故事在藏族百姓口中传了一代又一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今天,让我们也来说一说这些故事吧。
3.复述故事。
1)同桌合作简单讲故事。(每人讲一件)
2)指名学生讲故事。(教师适时评价)
4.交流:同学们,听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你们觉得她进藏容易吗?
预设一、容易:文成公主能用树枝搭桥、撒羊毛过沼泽、背走乃巴山,她可真(神啊。)就像神话故事中的谁一样?板:神
预设二、不容易:你从文中哪句话体会到的?
出示倒数第2自然段:“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三、创编故事,体会进藏的艰辛。
(一)在藏族百姓的心目中,文成公主就是这么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但我们知道,她不是神,而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那么作为一个人,真实的进藏情形又是怎样的不容易呢?(看路线图、介绍地名)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历史学家提供的信息吧。
1.出示文字: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忍痛辞别了家乡亲人,带着一批能工巧匠,马队驮着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和各类书籍,行进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唐蕃古道全长3000多公里,其中有100多公里是高寒无人区,一路上气候恶劣,道路艰险,高原上空气稀薄,还会引起强烈的高原反应。文成公主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两年多,终于来到了吐蕃首府——拉萨。
2.同学们,你们听了刚才的故事,了解到文成公主在进藏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生交流。)为了帮助大家想象,老师给大家提供几条信息。
(二)展开想象,根据提示扩段训练。
1.让我们尽情地发挥我们的想象,选择其中一条信息扩写成一段话好吗?
出示:文成公主进藏多么艰辛啊!
。
2.学生扩段。交流。
3.回读课文“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4.小结:正如你们描绘的那样,文成公主就这样顶着高原恶劣的气候;忍着背井离乡的痛苦;怀着建设西藏和让藏汉人民永远团结的美好心愿,在这条崎岖的唐番古道上跋涉了两年多,在艰辛跋涉的过程中,留下了这个大唐女儿多少思乡的泪啊。这就是真实的文成公主,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又脆弱又坚强的真实的文成公主,她,是一个“人”。板:人
三、再读故事,体会文成公主作出的贡献。
一)读懂文成公主对西藏的贡献。
既然文成公主是个人,为什么在老百姓口中却成了神了呢?
1.课文最后一段。“往来更密切了”有多密切?(师补充:在文成公主和亲后200多年间,藏汉两族人民没有发生战争,为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他技术”还有哪些技术?(师补充:她在雪域高原传播汉族文明,使藏族人民学会了医药、历法、种植、纺织等技术,在藏族人民心中,她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无所不能的神圣的观音菩萨,被称为“绿度母”。所以,在人民的心中,她可不是个普通的人,而是个神。(板:神)
二)读懂人民对公主的情感。
1.你们能从文中哪些字里行间读懂人民对她有着深厚的情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
(“内地桥”、“牛羊肥壮”、树木稀疏、公主脚印)
师解说:藏族人民把身边的一切都与公主联系起来,还有这公主柳、公主庙、各种寺庙、唐卡上的公主塑像等等,人们用各种方式怀念她。有关公主的传说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开遍了整个雪域高原。(配以图片、青藏高原音乐)。
小结:人们就把这种对公主的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化成这朴素的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这也是民间故事的特点。
2.播放录像,升华情感。
文成公主入藏,虽然在史书中只留下了34个字,但却永久地留在人民的心坎里。
再读:“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赞,弄赞率兵至柏海亲迎,归国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新唐书。吐蕃传》
板书设计:文成公主进藏
神——人——神
《文成公主进藏》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这次团体赛,我们学校上的是《文成公主进藏》。首先选课也是好事多磨,因为选择范围太广,竟让大家没了意见,结果我们就去征求学校特级教师工作室的盛新凤老师,她刚在我们学校上了一堂《青海高原一株柳》,那份高原情结打动着每个人,她建议我们不妨上上《文成公主进藏》,这是她一直想上而未上成的课。于是,我们也藉着这份情缘开始了对《文成公主进藏》的磨课。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个民间故事,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向唐朝皇帝求婚,文成公主经历千难万险到达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加强了藏族和内地的交流。文章重点描写了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赞扬了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和西藏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
《文成公主进藏》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故事长廊”为主题进行编排的,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并激发学生讲故事的欲望。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有它自身的文体特点:语言直白,通俗易懂,情节虚构。课文所选的这个民间故事以真实历史为依托,以“求婚—进藏—贡献”的顺序,以进藏的过程为重点。有意思的是,在文中,“求婚”安排的是史料,而进藏的过程赋予了神奇的色彩。如何读懂作者寄寓文成公主身上的神性?首先要读懂老百姓对她的情,民间故事是流传在民间的,所以,在这个故事中,有很多信息值得我们去关注,老百姓把身边的一切都跟文成公主联系了起来,达尤龙真的树木北稀南密,路纳这个地方牛羊长得肥壮,还有乃巴山的脚印——这些无不折射出藏族人民对公主的情。公主为何会充满神性?这归功于在四十多年间,对西藏做出的贡献,这是她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做出的贡献。这恰恰是文本的空白处留给读者遐想的空间。所以整堂课我们以“神性”——“人性”——“神性”的探究过程展开。
根据对教材的反复琢磨,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运用语言,激发对文成公主的崇敬之情,初步了解民间故事。
2、通过根据信息扩段训练,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培养整理、运用信息的语文能力。
3、在阅读中重塑文成公主形象,感受文成公主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1、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的故事。
2、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言语实践,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难点: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说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预设了以下四个教学板块:
一、古文导入,了解历史。
一、读讲故事,初悟神性。
二、创编故事,回归人性。
三、再读故事,升华神性。
下面说说具体的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走近历史。
通过一组富有西藏风情的图片欣赏,帮助学生拉进与西藏的距离。从世界海拔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作为背景,出示古文“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赞,弄赞率兵至柏海亲迎,归国为公主筑一夸后世。”这里出示古文,只要学生能猜到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为文成公主所建即可,让学生了解史书中的真实信息,初步渗透史实与民间故事在文体上的不同点。
第二个环节:初读故事,感受文成公主的“神”。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四上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预习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前安排了学生预习,在检查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安排三个环节:第一:检查生字词的读音,通过用设计“哪些词让你联想到西藏?”和“哪些词让你联想到古代”这两个问题,把词语教学和检查自学课文内容相结合。第二:运用课题“文成公主进藏”, 理清课文思路,直奔重点。课文分三部分:求婚—进藏—贡献。尽管历史上有五难或六难婚使之说,我们虽觉不舍,但还是把重点放在了主要内容——“进藏”上面。第三:梳理进藏过程中的事件,运用几个词来概括一段话,同时安排学生板书,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
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安排了简要复述故事,这也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通过组内说一说,个别说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从学生的声音、表情、语言是否流畅等角度,在评价中指导,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增强转换语言的本领。学生在讲“找树干搭桥”“撒羊毛过沼泽”“背乃巴山”时,轻轻点拨三个字“找、撒、背”,一来把握复述故事的基调——“神奇”,二来引出:你认为文成公主进藏是“容易”还是“不容易”的思维碰撞,进藏容易是因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文成公主是个无所不能的神,而一个不容易则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间。
第三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我们所做的一个尝试。填补文本的空白,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动手写一写的过程中,让文成公主回归人性。课文中所描述的是文成公主传说中的进藏过程,其实文成公主真实的进藏过程是充满艰辛的,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们制造了这样一个悬念后,我们预设了四个小环节:1、回归文本,从课文重点句、重点词(跨过、翻过、终于等词)体会艰辛。
2、出示进藏路线图,让学生从蜿蜒曲折的行进路线中感受唐蕃古道的崎岖不平,快速出示经过的地名,再次感受进藏的艰辛。
3、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想象路途中遇到的困难,感受道路的艰辛。
3、出示历史学家提供的一段文字信息,再加上课前我们布置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以上三个环节主要是为学生的想象写话做铺垫。
4、展开想象,把遇到的困难写具体,让学生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
第四个环节主要是对文本的升华,对文本作适度的拓展,体会老百姓对文成公主深深的情。首先,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从民间故事的字里行间找到已浸润到百姓生活中的,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如“乃巴山的脚印”“内地桥”等,再一次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其二,补充相应图片资料,如“公主柳、公主柳、公主塑像”等进一步感受藏族百姓对文成公主的深厚感情。
文成公主入藏,虽然在史书中只留下了34个字,但却永久地留在人民的心坎里。本节课的设计就围绕着进藏展开,一条线索是想象中文成公主进藏的情景,一条是真实的进藏情景,想象与真实两者交融,给学生留下一个既神奇又真实的人物印象。
【教材分析】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文章语言生动,叙述张弛有度,扣人心弦,极富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民间故事中,了解百姓传诵的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和西藏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一是通过阅读本篇课文,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文成公主进藏遇途中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办法,并能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成公主为促进民族团结和交流的自我牺牲精神,懂得要为民族团结作贡献。
【教学重难点】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初读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语句;
2、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公主进藏的经过,做好记号。
3、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
三、对照检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词语集锦
大臣 使臣 松赞干布 求婚
吐蕃 路纳 乃巴山 达尤龙真
绢花 青稞 豌豆 沼泽地
2、理清课文的脉络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公主进藏的经过?1到4自然段又在写什么呢?
最后一个自然段呢?
(引导学生炼字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板书:求婚 进藏 贡献)
(2)你能简要说说文成公主进藏中发生了几件事吗?请快速浏览课文这一部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理清先后顺序。)
(搭桥过桥 撒羊毛 遇到恶乌鸦 、神鸟 背走乃巴山 指名板书)
小结:文成公主能用树枝搭桥、撒羊毛过沼泽、背走乃巴山,她可真(神啊。)
(3)学习倒数第2自然段。
“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体会“终于”的蕴涵。(力尽了千辛万苦、不容易)
师:如果把这部分的内容简要地讲述,你想怎么讲呢?
a、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河,翻过一座座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b、文成公主向西藏出发,一路上,她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走乃巴山,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4)文成公主进藏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唐朝皇帝出了“区分马匹”和“辨认公主”两个难题来考察吐蕃使者的智慧。)
四、巧设话题,交流阅读感受
1.设置话题。
师:我们对《文成公主进藏》有了整体上的了解,想必故事或多或少留给了同学们一些印象。请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即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美丽、动人、神奇)
2.自读自悟。
师:请大家任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边读边体会,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画。)
3.交流感受。
(学生在交流感受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进行了体会,并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1)文成公主进藏带了哪些东西?
带了农作物的种子:青稞、豌豆、油菜、小麦、荞麦……
带了能工巧匠:铁匠、木匠、石匠等;
(2)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完成表格
遇到哪些困难 怎样克服
检查,板书:
①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找了一段树干搭成一座桥。
②遇到一片沼泽地——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
③遇见一只乌鸦谎说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屋写血书纪念。
④乃巴山挡住了去路——把乃巴山背到旁边。
(3)遇到了这些困难时,文成公主是怎么想的?是怎样克服的?
(4)文成公主克服了这么多艰难险阻,她心中的信念是什么?讨论交流
4.画龙点睛
师:文成公主进藏加强了内地与西藏的往来,请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文成公主进藏,促进了西藏的哪些变化?
(学生发挥想象,畅谈西藏因为文成公主进藏发生的系列变化,深入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积极作用和历史意义。)
五、把故事简要地与同桌交流一下,抽学生复述。
六、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文成公主进西藏》教学反思 :
1、本课教学中,教师放手还不够,唯恐学生理解不到位,扶得太多,导得太多。使学生的个性阅读未能充分展开。
2、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因为个性阅读未能充分展开,使部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深度不够,感情没有达到共鸣。
这篇课文主要写文成公主进西藏时的动人故事。文章语言清新明快,情节动人,深受学生喜欢,通过读文学生感受到文成公主为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的自我牺牲精神,懂得要为民族团结作贡献。但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学生学习时需要足够地背景材料,以便能更好地理解文成公主伟大的品质。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杂谈
【江西省南昌市松柏小学 熊 瑛】
〖新课程,新理念,育新人──浅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在信息在社会,在提倡创新,张扬个性的今天,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从中识别,区分,筛选,组合信息,这种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的新人。那么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有什么益处呢?我想以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搜集信息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四年级的语文教材知识的涵盖面非常之广,属于开放性的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的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更加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有一些与学生生活较远的课文如反应俄国自卫战的《夜莺的歌声》反映抗日战争的课文如《小英雄雨来》反映历史的课文《文成公主进藏》反映自然现象的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像这样的文章,单凭老师生动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上一座桥梁呢笔者认为那就是让学生动手搜集资料,如在教学《夜莺的歌声》之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俄国卫国战。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懂得了,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欧洲和亚洲的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学习课文就降低了难度,对于课文中含义课深刻的句子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如课文中小夜莺在回答德国军的问话时有这么句,那就是“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如果没有搜集资料作铺垫,学生以为小夜莺说的是老虎,狮子之类的动物,但现在他们通过搜集资料懂得了。野兽实际上是在骂德国兵,骂他们是野兽,因为苏联人民痛恨侵略者。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研室 陈昌发】
〖发现 交流 应用──四年级下册“我的发现”教学谈·实践应用 适度拓展〗
在实践应用中,我们还可能遇到新问题,如本单元《文成公主进藏》的归纳,学生就可能发现用归并法并不简洁,而把题目扩展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题目扩展法)。这时,教师应该允许学生适度拓展;主要内容的归纳还有别的方法吗?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交流,提升,总结。这样,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到实践;实践中又进一步理性化……这种循环往复的螺旋上升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的过程。
我们相信,经过“发现──交流──应用”的三个环节,经历“感性到理性──理性回到实践”的两个来回,学生的发现就有质的飞跃,“我的发现”栏目的教学就会呈现出新的面貌。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白塔镇小学 吴艳艳】
〖省青年骨干教师课堂展示听课体会·有感而读〗
王爱芳老师上《文成公主进西藏》一文中,朗读训练给我的印象很深,她没有进行过多技术上的指导,没有在朗读的技巧、形式上多费口舌,大多用鼓励的形式引导学生,但朗读效果却很好,是什么原因呢?我个人认为朗读训练就应该在创设情境上、在换位移情上多下功夫。如王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文成公主进藏一段时,让学生先了解文本背后的故事(幻灯出示),让大家听听文成公主的心声,真正体会文成公主做进藏这个决定时的内心感想。有了这一番情感铺垫,学生再回头朗读,感受完全不一样,情感的流露、表达是水到渠成的。
除了这些收获,我对课堂中的一些细节产生了少许困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首先,对于设计《文成公主进藏》这篇短文的目的,我觉得值得探讨,这篇短文主要写了文成公主长途跋涉的艰辛,如果教师目的是让大家体会艰辛,加深情感体验,从而促进朗读。那么这一环节就不应该放在怎样建设西藏之后。如果教师目的只是让大家稍作理解,那么教师没必要在课堂中提这么多烦琐的问题。
其次,王爱芳老师的课堂板书值得商榷。板书应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概括、体会适时地书写,而不是根据自己预先的设计而生搬硬套。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七里小学 徐 静】
〖简单 扎实 有效──新课程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备课要点简析·以情为基,挖掘内涵〗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对“多元解读”这个词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鼓励孩子们对文本多元解读。事实上,我们老师拿到教材又何尝不是多元解读呢?教学时间该如何安排,教学内容该如何穿插整合,语文实践活动又该如何灵活组织……这些问题,实实在在地等着我们老师去琢磨。今天我就把一些专家的建议、实验区教师以及我自己对四下教材的理解和体会与在座的老师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成长机会。
优美博大的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它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寓言、神话、传说等,是全人类的百科全书,是祖国百花园中的奇葩,也是打开人类心灵世界的一扇窗口。它讲述着普通人身边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能告诉读者一个做人的道理,告诉读者怎样区分善恶,如何辨明是非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正因为这些故事是广大群众的心声,给人们以勇气和力量,所以人民爱听它,爱传它,使它富有生命力。那么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情感基调,引领孩子们积淀祖国的文化底蕴。
如《文成公主进藏》本来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这篇课文在真实的基础上又把文成公主神化了,这是极富有神奇色彩的描述。事实上,有河水那么宽的树干吗?一段树干搭在河上怎能走马行车?课文中这类带传奇色彩的描写还有很多,比如:沼泽地上撒羊毛,因公主无心梳妆树木也有的稀、有的密,移走乃巴山等。教学时可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模式,让孩子们找找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这故事的动人呢?然后读一读,划一划,体会它的动人。并自己选择一个动人之处进行研究。
孩子们定能找到这么几处:
1、乐意远嫁他乡。
2、文成公主带着一批能工巧匠,马队驮着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和各类书籍,进行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为的是西藏的发展和建设。
3、文成公主向西藏出发,一路上,她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走乃巴山,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通过引导点拨,回顾全文的“动人”,让孩子领悟到所有的动人都是因为文成公主,因为她的为了人类的和平,民族团结进步的自我牺牲精神。如此挖掘文本内涵,让孩子的情感得到真正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