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数学优秀教学反思(通用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上星期,学校组织我们到潍坊参加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的听课活动。我有幸听了三天课,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上课的老师都激情洋溢,全身心投入,巧妙处理各个教学环节,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以下是自己的体会。
一 、倡导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丰富的数学知识。孙英老师在和孩子们一起做平移游戏时,向左平移两步,其中一生先向左转,再移动两步,“为什么不对?”,一个学生回答“应该像螃蟹那样移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平移的认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平移,学生对这个概念有了自身的体验和认识,这样的认识是深刻的。蔡晓丽老师上的《折线统计图>>,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自己用条形统计图统计表统计海豚三天内体温变化情况,没有画完,发现速度太慢,于是老师引导启发学生如何由繁变简,自己动手,制作更简单明了的统计图,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开发,他们自己研究创造出了接近完美的折线统计图,老师完全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真正学习的主体,并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这也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能沉住气,绝对不包办代替,学生动手体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不再只是一个个被添加的容器,而是一支支可点燃的火把。学生由课堂上的旁观者真正变成了一个参与者。
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生动形象是多媒体信息教学特有的优势,在展示多姿多彩的图形时,传统教学中的黑板无论如何也无法突破平面的限制,表现出立体的结构。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容易地通过三维动画表现空间 的几何构成,以直观、形象的特点,生动地显示各种图形的变化,使学生眼随图动、心随图思,积极参与到对每一种图表的分析与思考上来。高翔老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通过切割、旋转,平移,最后完全重合,很直观地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也充分体现了现代的教学手段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孙英老师的《平移和旋转》,老师带学生到游乐园,只见大门拉开,风扇转动,传送带动起来,电梯的升降,汽车的奔跑,起降架自动升降……,在学生面前展开了一个动态的立体的世界,学生自然兴奋。对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了直观的认识和理解。自己在教学这样的内容时,深感教具学具的缺乏,如果有了动态的演示,效果就会好多了。
三、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说”起来
教学中重视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学也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说”显得尤为重要。陈兴远老师的《2、3、5的倍数》,学生在积极探索发现出了2、3、5倍数的特征后,还不满足,又启发学生溯本求源,提出了为什么2和5的倍数只看个位,而3的倍数要看所有位数的和呢?这个问题一出来,很多从教多年的数学老师都说没有考虑过,学生的探索欲望充分调动起来了,而这么一个看似很深奥的数学推理题,竟然学生自己找到了答案,并且表达非常准确。由此看来,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只要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会还老师一个惊喜。
四、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
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来自生活。李庆海老师上的《可能性》,就从最常见的名片入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颜色,属相,性别),分成了三个大组,通过统计数字进行可能性的猜测,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洗牌,摸牌验证猜测的准确性。老师也完全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学中玩、玩中学,这些贴近生活的知识中,渗透“猜测,验证”的数学思想,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
总之,通过听课,使我接触到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争取做一名创新型老师。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地用于生活。数学同样也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唯有此,数学才会被孩子所接受,数学才会受孩子的欢迎。因此,数学教学应注意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要让学生不怕数学,不厌烦数学,把它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生活中的数学"要求数学学习内容应当具备小学生所感兴趣的实际背景——他们熟悉的生活背景;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并且让小学生在实际的背景中,从事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与问题的解决等活动。
那怎样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又怎样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
1、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问题,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其引入课堂,用于教学中的引入、新授、练习的各阶段。如:在这堂课中,创设小朋友整理珠子的情境和闯关游戏。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由此引出数学问题,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身边,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数学规律。
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他的原型,我们要善于捕捉,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如:这节课中的猜珠子颜色,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用各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通过交流得到最佳答案。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3、通过模拟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我们可以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应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如:今天的闯关游戏及最后的挑战题。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 4、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要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教师能够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实践情境,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使学生能主动地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在一段时期的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几点问题:
1、很多问题都要靠我讲他们听,我讲得多学生做得少,同学们不善于挤时间,独立动手能力比较差,稍微变个题型就不知所措,问其原因,回答不会,做题没思路,一没思路就不想往下做。平时做题少,很多题型没有见过,以致于思维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做起题来有困难。
2、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有些该记忆的公式没有记住、该理解的概念没有理解,尤其是立体几何基本问题的求法,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等,导致做题时不知该用哪个公式,还得去翻书。
3、上课听课的效果不好。大部分同学都说,课堂上我讲的东西极大部分能听懂,但一到自已做题就不会。其实这部分同学听懂的只是对某一道题表面上的东西,其实质的东西,它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没有融入到其大脑中,不会举一反三,没有从问题的表面看到本质,思维没有得到升华,课下又不巩固复习,导致讲过的题型仍然不会做。
4、现在有少数学生比较懒,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问题他知道思路后,就只知道说不动手,数学课桌子上不准备草稿纸,以致于每次考试都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得不了高分。
二、对于以上学生存在的问题,我借用了以下的一些基本办法:
1、关爱学生,激起学习激情。我知道热爱学生,走近学生,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鼓励的话,都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激活学习数学的思维。
2、每天除了把资料书的作业做完后还做3道典型的高考题,当天批改,对没有完成作业进行批评教育直到其改进为止。
3、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对一些重点知识、一些性质进行不定时的测验,及时检查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因材施教。
4、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课前尽量认真备课,把可能遇见的情况逐一解决,并时常练一些题同时归纳近几年高考的主要题型和所有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我尽量把一些解题的主要思想方法和基本技巧,比如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方程的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选择题中的直接法,排除法,特殊植法,极值法等教给他们,既使他们不能立刻学会,但时间久了,自然而然的就能把方法融入解题当中了。
5、高三复习注意到低起点、重探究、求能力的同时,还注重抓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信息点、易错点、得分点,培养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养成规范作答、不容失分的习惯。课下个别辅导,通过辅导能知道哪些知识存在问题,或者是我上课遗漏的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决。
7、认真分析数学临界内的临界生和临界外的临界生的学习数学的状态。比如说每次测试都能在90分以上的同学,应建议他们课后可做一些适合自己的题目。对一些数学“学困生”,鼓励他们多问问题,多思考。采用低起点,先享受一下成功,然后不断深入提高,以致达到适合自己学习情况的进步和提高。
大家都知道,以上的都是每位高中教师的常用的方法。但是说与做完全是两回事。我觉得这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的坚持不懈。我们常说学生需要住承受失败之痛,实际上,往往我们年轻教师更需要不怕失败,勇于向前的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之中,我觉得我应该还注意很多。1、在高一开始,我们就不能松懈,扎扎实实的把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牢。重视知识的“过程”教学,即基本概念、原理、定理、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相互联系和应用范围。不然在高三一轮复习中由于时间安排偏紧,急于赶进度,试图挤出更多时间进行解题训练的情况下将会造成基础不实,知识点覆盖面小,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的大问题。
2、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尽可能的清楚。对于每个目标,应该分解在每一节课的内容之中,便能力目标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可操作的“实体”。
3、注意将解题方法和数学
思想和方法的训练分开,不要认为只要多做题目,数学思想方法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我们应该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讲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自然数的一次函数时,就讲清楚其几何意义是点(n,an)在一条直线上,公差d为此直线的斜率,隐含在等差数列中的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就体现了出来。同样,在解题训练中,隐含在解题方法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应该有效地加以揭示,注意例题教学作用的发挥。讲题目不要贪多求难,多归纳题型(如阅读理解题,信息迁移题、探索题、应用题等),揭示规律(如寻求最佳解法、对问题进行引伸、转换、概括、抽象、发现新结论),解后反思,举一反三。以练代讲,以讲代练都是不可取的。
4、努力研究高考的基本规律,高考试题的特点、历届高考试题及考试说明对高三复习的导向作用。努力研究学生参加高考的心理、生理变化规律。防止到临考前和考试时学生找不到解题感觉,进入不了状态,直接影响了考试水平的发挥。高三数学复习强调若于次循环尤为重要,在第一轮复习中往往想把知识一步讲到位,把复习难度一直提高到高考试题难度是不可取的,结果往往出现高考题型教师讲过,但多数学生仍做不出的现象。我觉得我研究高考数学课堂复习模式不够,缺少创新。以后还应该多向其他老师学习。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教学,我更加清楚教学相长的.意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努力,争取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作为一名刚刚从幼儿园来学前班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是充满了好奇,注意力不能够集中,课堂的过程又是一个比较枯燥无味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认真的设计教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接受能力的培养来设计教案。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这才是一节成功的课。经过教学之后我作出一下反思:
从开学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了,在这一个多月中,我一边组织课堂纪律,一边领着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数学。通过这段时间的我找到了一些关于学前班孩子学习数学的特点。
学前班的孩子具有很明显的学前幼儿的特点,他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因而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也是共性,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数学活动对于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幼儿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呢?从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教学。
一、教学应图、形、音结合记。
学前班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只有图,没有句子,更没有故事情节,缺乏一定的语言文字情境。每堂课学生学习的都是一些抽象的符合,而且这些符号学生学起来易感到枯燥乏味。应该插图结合起来,将抽象具体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趣。从看图说话导入,让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图中的的形,在模拟唱歌、打鸣的活动中,在发现形的过程中学会写。在这一点上,自认为做得还不够好,没有充分利用好插图,在教学设计上还有所欠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这节课中我采用在黑板上画小鸡,先画四只,再添一只,画中的小鸡和前段时间学美工课中画小鸡一样。这样孩子注意力正好集中了。孩子在心中想:咦;前段时间我们学习画小鸡,我也会画,数学老师也会画。这样孩子注意力和老师转动起来,课堂效果就很好。
二、游戏参与教学。
游戏是幼儿最感官,最敏感 活动。 活动单一的训听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我们让幼儿不仅用口唱,用耳听,而且采用了综合动作;语言;游戏;表演等丰富的表现形式。学校的教学设备不完善,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找、做。我们合理运用这些辅助手段引起幼儿积极的学习氛围和帮助幼儿理解。游戏是幼儿最感官,最敏感,使用游戏活动同时作用于孩子们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在这节课中我灵机运用老师听课机会,让孩子拍手五下游戏迎接听课老师,这样即可以欢迎老师,又可以进入新课。一节课时间很长,孩子好动,长时间坐不住,课堂中我插了一些游戏,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这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我没有发挥孩子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是很丰富,学生的思维也敏捷,我们甚至可以说:学生有时也是我们的老师,教会了我们许多种方法。课堂是师生共同发展的阵地,我们要创设开放型情境,鼓励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孩子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我不断总结好的教学方法,将所学真正运用于课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需要我改进:
第一 课堂纪律。一个安静的环境才是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无比导致学习的困难。上课是我没有注意及时的控制课堂的纪律,比较的混乱,从这点看出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 教案设计。前面说了,老师上好每一堂课都必须精心的设计教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我而言他们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我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教学比较生硬。但是后面注意力不够集中了,在教学中应该适当多加点小游戏,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读的兴趣。
作为一名新教师,又面对的是新教材,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认为主要要从以下及点进行反思。
一、对教材的反思。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教学工作,我一个最大的认识就是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多了,学生渐渐成了教室、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辅助学生的一个个体。如初一数学里,老师讲授的内容可谓微乎其微,基本都是学生自主发挥,这就是新课程的特点,让学生讨论、动脑、学会总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判断、汇总学生结论正确与否的人。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在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还需改进。
二、对学生的反思。
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所以看到那些学生仿佛就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所以通过课间与与学生的交流,自己仿佛是个大孩子,对同学板不下脸,威严性不够,现在的孩子本身就是从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待越是脾气好的老师就越是淘气,这就是我这十来年的最大感受。年轻就得付出代价,所以对学生得反思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就更关键了,掌握好学生得心理,对学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坏就影响着学生的成绩。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才会花更多心思,数学课本就乏味,所以如何让学生提起兴趣,这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中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怕摔跤,不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