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活动教学反思(优秀5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幼儿园活动教学反思(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大班教案的活动反思 篇1

前段时间开展了翻版课展示活动,我开展了大半科学活动《吹泡泡》,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科学探索活动。活动选材是贴切幼儿生活的吹泡泡游戏生成,吹泡泡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平时很多地方我们都见过泡泡,洗澡、洗碗的时候会产生泡泡,孩子们平时吹泡泡的材料是买来现成的吹泡泡工具,花样很多。

首先活动主题已经吸引了孩子,在动手吹泡泡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更加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吹泡泡工具,如钥匙、网、纽扣、树叶、铁丝,有的孩子已经有经验,看见材料就能知道哪些是可以吹出泡泡的,有些孩子通过动手试一试,也能够发现可以吹泡泡的材料,其中的树叶和铁丝产生的分歧比较大,很多孩子认为吹不出来,但是有的孩子经验丰富,没有经过老师的指导和探索,凭借已有经验也知道树叶剪洞就可以吹出泡泡,而铁丝只要弯曲出一个圈也能吹出泡泡,其他孩子再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也懂得了试验有的时候要经过多次才会取得成功,有时候一次是不能成功的,所以我们因该坚持不懈,不怕失败,多次尝试探索活动。

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开始操作的时候没有提出一点要求,就是吹泡泡不要对着朋友的脸吹,过程中就有小朋友朝着脸吹,不小心吹到眼睛里不舒服。还有干毛巾的吸水性不好,孩子手上涂到了吹泡泡水擦不干净,也影响了一些课堂秩序。所以以后在开展这个活动的时候材料的卫生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大班活动教学反思 篇2

在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学习悦纳自己、尊重别人。我为了帮孩子更能理解故事的内容,我用了动作、启发提问、追问等多种方式进行引导,让孩子有目的的看、猜、说,发现画面中隐含的内容,如:在欣赏挂图这一环节,引导幼儿观察卡勒的表情和神态,再给他们语言上的暗示:“卡勒高兴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孩子们一经提醒,马上都能从眼睛、嘴巴等方面看出卡勒很不高兴。因为个子太高遇没有合适的衣服穿的画面时,通过追问:“你从哪里看出卡勒的衣服不合适?”

(一)优点是引导发现,互动表达

在活动中我有创造了很多互动的机会,包括幼儿之间,材料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在多种互动交替中,幼儿自然会进行语言和情感的表达。而在最后环节,通过游戏高个子和矮个子的游戏延续孩子们的快乐情绪,在变高变矮的交替中不仅心情愉悦,又能进一步体验主题:个子的高矮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内心快乐和长大。

(二)不足的地方

1、在时间控制上不够严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环节的时间掌握不够,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时间。在完整欣赏故事环节花了较长的时间,应适当将故事改编地较短一点。

2、在讨论长高的办法时,幼儿记录无价值,只要教师简单记录,幼儿能围绕话题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可以。

幼儿园教案活动反思 篇3

仔细分析这一体育教育内容,似乎就比较随意,缺乏对每节课定位的深思熟虑,更缺乏对一周课程平衡的整体考虑。比如,这课程用到的教具、小孩的能力的教学活动,幼儿在这方面的主题经验和关键概念如何得到梳理。和课程背景下来思考,一定要有课程意识,要有课程平衡的自觉性。

本市新课程改革中生成的集体教学活动,与分科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不同,那就是现在的集体教学,是在综合主题课程下的集体教学,因而,我们要思考每一节课与主题课程的关系,使集体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推动主题学习的价值,使幼儿的学习真正充满自主、探索、发现的精神。以大班《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为例:

有时,在主题开始时,一节集体教学活动,起到了刺激、鼓励幼儿进入主题探索的作用。例如,在《我是中国人》主题刚刚启动时,有的教师以一节音乐课“我爱北京天安门”为引子,激发起幼儿对天安门、首都、北京、中国,以至长城、五星红旗、国歌等的浓厚兴趣,于是,拉开了《我是中国人》主题的序幕,一场兴趣盎然的主题探索

活动开始了。有时,在主题进行中,一节集体教学活动,承载着归纳、梳理、提升幼儿在主题探索中收获的关键经验的作用。例如,在《我是中国人》主题探索过程中,教师通过上集体教学活动“跟我去旅行”,在幼儿交流分享各自旅游体验、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提升有关“地图”、“旅游”、“地名”等概念和经验,让幼儿收获更多有意义的社会、科学的经验。还有时,在主题结束前,一节集体教学活动,发挥着总结、交流、分享主题探索经验的作用。例如,在《我是中国人》主题即将结束前,教师通过上集体教学活动“智力大挑战”,让幼儿在红队、蓝队“比赛”中,交流、总结、分享各自获得的主题经验、相关知识、认知概念等,使个体的学习经验,通过集体教学活动得以最大化。

总之,现在的“一节课”,应该与“主题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或启动之,或推进之,或分享之。让集体教学活动,真正在主题的探索中,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何处理“集体学习”与“个别学习”的关系?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多元的。然而,长期以来,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影响下,学习被看作是接受完全由教师预先构建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不同的认知结构以及不同的经验基础都被忽视了。因此,幼儿的学习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划上了等号,集体教学成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诚然,集体教学活动,有它存在的价值。它是一种明确便捷、系统有序、经济有效地作用于幼儿的教学方式。然而,它的致命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并以相同的速度与方式进行。这样的学习,教师是难以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的,也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和“最近发展区”。应运而生的个别学习活动,就以它鲜明的特点弥补了集体教学的先天缺陷,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性得到了发挥,个人的经验、特点得以体现,也使每个幼儿可以真正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概念系统。另外,在个别学习活动中,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动作、表象来认识世界的,他们在与具体材料的互相作用中,获取直接经验,在操作、摆弄、与客体交往中,进行发现性学习。这样的学习,比单向的接受性学习也许更有意义。

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集体学习与个别学习的不同价值,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幼儿的学习方式。具体地说,当教师在设计、开展一个主题内容时,要把该主题的“素材内容”进行梳理、分析,甄别出哪些更适合动手操作性的学习(个别学习),而哪些则更适合语言交流性的学习(集体学习);哪些需要幼儿有个过程性的探索、尝试、体验、发现的学习(个别学习),而哪些则更需要师幼共同碰撞、挑战、分享、合作式的学习(集体学习),等等。此外,集体学习与个别学习也要建立“手拉手”的联系。个别学习可以成为集体学习的基础,让幼儿在充分感知、操作、体验的基础上,再通过集体学习把经验、概念加以归纳和提升。个别学习也可以成为集体学习的延伸,让幼儿在共同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再在个体学习中得以继续探索、模仿、练习、尝试。真正使个别学习与集体学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幼儿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怎样把握“集体学习”的价值?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评价一节集体教学的优劣,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那就是这节课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和成长的价值。

例如,虹口区吴佳瑛老师在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里的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屋顶上的秘密》中,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浸润着老师对幼儿各方面发展的用心:第一环节“回忆、交流屋顶上的不同设施”,重点是在幼儿交流、互动中,发展孩子们的语言,分享彼此探索发现各种不同屋顶的经验;第二环节“发现、感受一些有趣的屋顶”,重点是理解屋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并借此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第三环节“讨论、设计幼儿园屋顶平台”,重点是在设计中刺激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以及激发孩子们的自主意识。

幼儿园活动教学反思 篇4

春天是一个汇聚各种美丽元素的季节,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幼儿午间的散步活动中我们会引导幼儿去寻找春天,草地上去发现嫩绿的小草、树上找找小芽、阳光下感受春天气候的变化。同时在晨间谈话中与孩子一起孩子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自己在春天里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吃到的、感受到的……以此来加强孩子对春天的感受,丰富孩子的相关经验。

在活动开始,我创设了问题情境,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回答问题时,我鼓励幼儿回答问题的语言尽可能完整,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交流。因为有了平时的引导,幼儿在感受春天的美、大胆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表现春天的美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接下来学习诗歌的环节中我根据诗歌内容准备了一些图片:“春天怎么来?”我用问号替换, “春天从花朵里跑出来”画了一朵花和在跑步的春姑娘。在这些图片的帮助提示下孩子很快就学会了朗诵第一段诗歌,然后我又根据诗歌的内容出示第二的图片,当我拿出“?”号图片时,孩子们都能说出诗歌的第一句“春天怎么来?”于是我就顺势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们,让他们有个想象的空间,为诗歌的创编活动打下基础,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开了:“从菜花里跑出来”“从绿绿的树叶里跑出来”“从风筝里飞出来”……当我把绿绿的小草和正在跳的春姑娘图拿出来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春天从绿绿的草地里跳出来”,孩子们在图片得提示下自己把诗歌第二段讲述出来了,最后一段,我把一个有爱心的笑脸娃娃和一对翅膀展示在幼儿面前,孩子们再次展开了想象,最后,我们看着图片把诗歌完整地讲述了一遍,并把孩子刚才的想象也添加到了诗歌中去了,整个活动在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了。

本次活动孩子能得到愉快的成功体验,要归结于直观图片的运用,因为它功不可没。它不仅可以使幼儿较快地理解诗歌,同时也让孩子对诗歌保持了更深刻、持久的印象。在中班语言活动中利用形象的图谱进行教学,符合了孩子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孩子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像图谱这样的视觉材料可以把语言材料简单化、形象化,使活动变得生动、富有趣味性,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当你像变魔术一样拿出图片时,孩子们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这是他们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图谱的运用,可以促使孩子自己动脑,发展他他们的观察比较能力,让孩子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从而积极思考,自觉接受新知识。

活动课的教学反思 篇5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翼。活动课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加深学生语言体验,提高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在语文课活动课的组织实施中,应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习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培养内在的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动”是活动课最大的特点,应该将“动”贯穿于活动课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一、选好内容,使学生“可以动”

语文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它有自己设置的目的要求,也就是必须着眼于以获取直接经验。即时信息为内容,以实践性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活动课比起学科课程有较好的灵活性,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很好地体现“可动性”。

1 、实践性内容。 实践性是语文活动课的主要特性,它改变了学科教学中教给学生结论性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动脑、动口、动手能实践活动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一次语文活动课,我组织学生到市场调查采访,然后写一篇小通讯。很多同学对市场的一些问题作了如实记述。如“吃啥有啥”、“乱摆乱卖没人管”“菜价低菜农愁”等。这次活动课,同学们表现活跃,不但学会了调查,练习了写作,还明白了“写作处处有材料,只要做个有心人”。

2 、需要性内容 。根据学生当前的需要或学生正关心的话题来选内容,可以激起学生的热情。如六年级时,很多同学们都互写留言。这时开展一个《赠你一言》活动课,让学生收集和撰写一些富有人生意义、积极向上的格言妙语。结果,这节活动课学生肯定热情高涨,交流创作活跃,不但可赏析格言妙语的深刻含义、结构、修辞,还可以让学生受到激励和教育,提高了学生写留言的品位。

3 、竞争性内容 。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的确是这样的,在竞赛中,不喜欢的事情也喜欢,枯燥的事情也变得有趣。

二、放手指导,让学生“真正动”。

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放手让学生参与,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从而真正动起来。

1 、 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 。开始时,教师可就活动的设计和内容征求同学的意见。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可将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搜集准备,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如《趣说歇后语》就可叫学生推荐一些趣题给老师。一些活动内容熟悉以后,则放手让学生设计,教师主要是引导完善。学生参与出题。设计的活动,会“动”得特别投入。笔者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了一节《诗情画意迎新年》的活动课,学生设计了“对春联”、“祝语设计赛”、“猜灯谜”、“成语表演”、“新年新打算”等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 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准备。 从活动内容搜集,学具教具制作,到活动场景的布置,均可让学生参与,教师主权是做好小主持的指导。如在上《诗情画意迎新年》这节活动课节中,学生不但布置了一个喜气洋洋的教室,还自行准备了水果、糖、饼、卡片等奖品。

3 、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一展身手 。活动课重在过程,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那么即使学生在活动的某项内容没有充分完成,这节课也是成功的。如活动课《手抄报大赛》,开始很多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将难以完成。后来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版面,结果连最差的。学生也能完成,一些手抄报的精美还令人赞叹不已。当学生看到满教室展评的作品时,都深感自豪。

4 、 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总结。 这能使学生在总结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先认识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由老师归纳升华。如活动课《我能行》结束时,教师说:“大家有什么收获呢?我想采访几个同学。”这就是引导学生以活动作总结的一种方式。每次活动后,若能引导学生以活动为题材写篇日记,能使学生的总结产生更大效益。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乐意动”。

一方面,要做好活动场地的布置,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在活动开始和活动过程中可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学生想看看、说说、做做的强烈愿望;其次,充分利用活动课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特点,带学生到社会、大自然的情境中,营造一个学生“乐意动”的氛围。如在活动课《寻找春天的足迹》中,带学生到大自然中,那刚钻出来的小草,树枝上的嫩芽,星星点点的小花,湿润的泥土的微微的风,都能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情不自禁融到活动中。

四、巧选形式,让学生“全体动”。

语文活动课一定要避免那种“尖子生表演”的场面。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应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语文活动课的形式是多样的,如阅读欣赏、口才培训、表演品评、调查观察、语文技能赛等。要从为学生提供人人都有“动”的机会的角度出发,巧选活动形式。如,《课本剧院表演赛》中,由于时间限制,决定了表演的只能是部分人。怎样让其余同学做评委,对表演作出书面及口头评论及打分。

五、优化结构,让学生“全程动”。

为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处于“动”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工作以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活动程序,优化活动课课堂结构。如在《我能行》这节活动课的程序设计中,先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情境,继而“选评委”抢答案掀起第一个小高潮。在汇报“发现别人优点”时,由于每人都想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会磁石般地吸引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虽然要求较高,但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紧接着安排了一个带有竞赛性却轻松愉快的“表演”,则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最后的“评选‘班之最’”,每一次宣读“我们班最……的……同学”都会引起热烈掌声,从而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这样的课堂结构,自始至终都让学生们处于活跃的“动”中,效果自然显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