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初看课题,我并没有太在意这篇文章。可细读一遍后,我感觉《我最好的老师》是一篇充满理性的文章,思辩色彩浓厚,主题明确,不仅对学生学习很有启发,还引发了我对以后教学理念的思考。再研读课文,我就怎么也放不下了:教学达标课,我就选定这篇课文了。
教学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学生独立阅读之前,我指导了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查。虽然这是公开课,在座听课的除了校考核小组成员外,还有外校的九名老师,但是,我没有把这一环节作为花架子进行敷衍,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自学、讨论,并对各个自学环节进行检查、给予评价。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就“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展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学生自然谈到了科学课上发生的事情。我顺势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哪些词语才足以表达你当时的心情?在学生忿忿然时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产生内心真实呐喊:算哪门子老师?然后及时转换角色:“怀特森先生怎么做的?在我们这个群情激愤的教室里,请怀特森老师献身。”学生纷纷扮演怀特森先生义正词严却又语重心长地侃侃而谈,把本是半直接引用,半间接引用的怀特森先生的一番话条理清楚地表达了出来。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将课堂气氛引向了高潮,而且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内化为一种学习态度。
在教学的结尾,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从学生上交的练笔作业来看,除了两个学生认为这样会让学习不好的学生无所适从外,其他人都从不同侧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有的甚至还引经据典呢!
我发觉,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情感的转变,还不如说是学生引发了我对自己以往教学的一种觉醒:无论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于渔,都必须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每堂课都是“冒险”。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
《我最好的老师》一课向我们介绍的是“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文章详细具体地描写了那堂科学课的经过,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这种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是需要引导学生来学习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由于本文是第五组课文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简单:
首先,我用“你心目中的好老师什么样?”这个问题导入新课,启发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是善解人意的,有的学生说是和蔼的,有的说是关心学生、教学方法灵活的……“那么作者心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呢?”由此引出课文内容。
接着,我让学生细读文本:说说课文中的怀特森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找出“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由此引导学生突破文章重点内容,回味文中描写的`那节科学课,让生谈切身感受:“如果你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面对这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当时心情如何?该如何读这些句子?”在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大家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表现出的是愤恨,体会文章中“这算哪门子老师?”这句话。
我紧紧抓住问题不放——这样的老师怎么能称为“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从文中找到了相关的句子,来证实怀特森先生是别有用意的: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能力。我再让学生展开讨论:“你觉得怀特森先生的做法怎么样?可取不可取?”学生自由分成了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达成了共识:怀特森先生的确是一个有个性、方法独特的好老师!
最后,我问“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让学生说说自己学完文章后的感受。我发现平时课上活跃且爱动脑的同学都很向往怀特森先生的课堂,因为它是一种“冒险”,充满了挑战和刺激,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了作者内心的感受,明白了这位最好的老师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拓展环节中我布置学生以《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由〈最好的老师〉想到的》、《我看怀特森先生的教学方法》为题完成小练笔,鼓励学生“用我手写我心”。
掩卷深思,像怀特森先生这样的老师,我也遇到过,这种个性,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人敬佩!
我一直想做一个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师,一直觉得把更多的知识和爱给学生就可以了,现在看来,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充满挑战性,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是学生所向往和喜爱的。文中的怀特森先生不仅是孩子们所喜爱的老师类型,更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
《我最好的老师》应该说是一篇充满理性的文章,思辩色彩浓厚。主题明确,倡导了一种“崭新的怀疑主义”,对学生很有启发。王老师在我班上了第一课时,我接着上了第二课时。课后感想也颇多。
不盲从,不迷信,敢于怀疑,敢于否定,这种科学的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可惜对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相当缺乏的。那么这种全新的价值观,应如何建立呢?我努力尝试“真实有效地构建”,不能是思想品德课形式的,更不能是说教式的,而须依托文本,借助这个真实的故事背景,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中层层推进,逐步提升。在实际教学时,较好地体现了认识理解的层次。
1、一开始,形成认知、情感的矛盾冲突:心目中的好老师与新来的怀特森先生;起初对先生的误解、气愤与后来对先生的敬佩。
2、由一堂课对先生改变看法到“每一堂课都是一次不寻常的探险”,感受先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懂得要用自己的头脑去独立思考,敢于怀疑。
3、由此养成一种全新的怀疑主义,并将之运用于一切学科的学习。
4、跳出单纯的学习,进而对我将来的人生道路发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而且,这种认识的提升过程,价值观的构建过程,应该始终伴随阅读主题的情感体验,脱离了情感,那么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流于肤浅,不能够深入内心。
其次,这种全新的价值观的建构应建立在依托文本的基础上,体现语文学习的特点。具体操作上如:借助重点句挖掘内在含义;通过朗读,感悟其思想情感;通过填空、写话等语言实践,阐明自己的认识、观点,表达自我的阅读感受。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除了不盲从、敢于怀疑之外,另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敢于直言,坦率地指出别人的错误。这一点,无论我们大人还是小孩,都做得不够,应该予以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