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优秀14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1

本人非常欣赏杜郎口中学教改的成功,对这堂课最欣赏的是学生根据句型造句后,教师进行的错误分析(本人也曾发表错误分析的相关文章) 。在各种肯定和颂扬的同时(本人赞同),本人很想以研究者的心态,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以供各位同行专家探讨。

1.整堂课以小组合作学 (在西方,对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的研究和实践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受益。1806年合作学习小组的观念从英国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学帕克(Park)、杜威(Dewey)等人的推崇并被� )但是,任何步骤都进行小组合作,是否顾全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有场依赖型,还有场独立型呢?如此,考试也不妨合作?

2.鉴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它是门语言技能而不是一门高深的知识(要深钻也不是在中学阶段)。不是每节课都需要那么多黑板板书。听说训练不容忽视(本人98年曾在省一级期刊发表要重听说的相关文章)。从这堂课可以看出,学生甚至教师的口语都不够好。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并且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更应尽量地创造。10+35分钟模式,对一门外国语来说怎么够用?学生能从老师10分钟当中学到多少?为什么要规定死呢?

3.学生上课积极并非只表现在表面上的热闹。思维的活跃可能更为重要----虽然表面安静。另外,课堂上或站或蹲,不知是表演还是作秀?

4.我们说“理论指导实践”。教师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尤为重要。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那样只会简单照搬形式,而学不到本质。更严重者“画虎不成反类犬”。崔校长的改革也绝非凭空捏造。有人说过,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我认为,使自己成为有丰富理论知识并富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师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5.小组活动学习在本人课堂由来已久。曾被专家肯定“理念与时代同步”。反思本人07年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组,小组每一次活动成功均在墙上评比表上画上星星,10次之后晋升为月亮,然后太阳。。。。。。大部分小组顺利完成任务。本人每次都把活动成果收集起来。也因此,本人撰写的论文获区、市、全国一等奖。与所听课相比,做得好的是,在小组活动分段进行知识点归纳,板书在黑板上后,作为老师,给学生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学生知识面更广更深。不足之处,杜郎口中学用小黑板展示成果,使学生一目了然,本人虽然叫学生把活动成果写在纸上并互相传阅,但如果用展示平台展示,效果更好。

6.今天学习了科学发展观。提及学校发展,本

总之,从小立志教育事业的我真诚祝愿我们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并将为此努力奋斗,争取更大贡献!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2

一、x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

x年英语试卷真整体现了“稳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创新”的命题思想,整套试题的知识覆盖面广,难度与往年相差不大,但更强调语篇,强调应用,注重实际。试卷资料也更具现代气息,贴近生活,贴近现代。

其中听力部分选材全部来源于生活,考察点侧重放在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潜力上。语速略有提高。单项填空部分综合测试了语法、词汇、习惯用语等知识。与往年相比难度上略有降低。完型填空部分考察学生对语意、语境、语篇的深层理解,并在掌握文章主旨、大意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内在逻辑思维潜力。

阅读理解部分要求学生有很广的知识面,而且有很好的阅读技巧,更要有很快的阅读速度。书面表达更加重视对考生潜力和素质考察的命题指导思想,给了学生较大的自由表达空间。

二、反思后得出结论:

1、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生英语思维潜力的养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帮忙。

2、以课文为根本,不断扩充学生的词汇量。

3、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

4、下大力气提高学生的阅读潜力。阅读潜力的提高,除了速度的训练外,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以上是自己对03年英语试题的分析及自己的一些教学反思。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3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4

我觉得打造高效课堂模式就应是让学生“乐学”,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基于此,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营造融洽的氛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在教学中,与学生拉近距离、多交流,寻求与他们的'认同点,找突破口,情感方法等全面关注他们,使之亲其师,信其道。 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取得好的效果。

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

打造快乐高效的课堂,要做到知识容量、广度、深度、技能训练达要求,课堂上注重过程方法,互相交流、思考、释疑针对性强,收获全方位,课前准备很重要。平时备课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参,还应广泛的收集资料,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

三、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富有激情的导入课堂,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信号,把学生带入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引领学生进入课堂。巧设问题激发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做到不走神、认真听讲,积极地动脑思考。

四、注重学生自我展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能力。

注重分小组进行探讨交流,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学习

成果,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和纠正,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尽量做到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且能够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勤思考、敢发言、勤发言,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培养其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使课堂效果更高效。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 5

回顾几个月的作文教学,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辨证对待教师的批改和学生的自改互改,注意扬长避短。既发挥教师批改的长处,榜样示范,让学生学有所获;同时充分利用机会锻炼学生自己批改,调动学生学习的几积极性。

一、二次自改。

这种方法是对传统批改方法的改进。教师通阅学生的作文以后,对学生作文中的可圈可点之处直接用笔墨进行圈画评点,重在肯定鼓励;对作文中的需要重点修改的地方也用序号标注出来,写上眉批。同时要求学生在作文本的旁白处进行二次修改,教师根据学生二次修改的。情况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最后评价,写总批并打上等第。这种方法通过外因(教师)施加影响。与传统的作文批改相比,把改的大部分任务留给了学生,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改,改什么。教师通过“批”反馈给学生,学生通过“改”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批再反馈。这种多重反馈,既能让学生逐步学会作文批改的方法与技能,又看到自己的进步,教师也适时了解到学生的动态作文水平。

二、先评后改。

这种方法建立在“全收全看,重点讲评”的基础上。传统的作文评讲是在老师批改学生的作文以后,对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指导。这是一种“马后炮”的行为。因为老师在评讲的时候不可能每一篇都讲到,学生很难对号入座,学生扮演得更多的是听众而不是演员。而先评后改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消化教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建议。我在浏览所有作文以后,列举出需要修改的要点进行讲评,提出明确的修改要求和方向。在具体操作时可使用老师讲评学生例文和学生互相点评相结合的方法。如讲评学生例文时,不仅教师评,还可以让其他同学也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对该同学修改以后的作文评出预期的等级,一般总是比原文高出一个等级。学生按照老师和同学的修改意见进行相应修改。相对于“先改后评”,这种方法通过内因(学生)直接产生影响,所以学生主动参与欲望强,积极性很高,对同学提出的修改意见也比较容易接受,能主动掌握修改的方法。学生在获得了一定的修改参照后修改很认真,因为预期的高等级也是他们奋斗的目标。

三、自主批改。

学生在教师的帮扶下掌握了一些修改技巧,有了一定的修改本领以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可以自批自改、同桌互改和小组批改。

小组批改是较好的合作形式。教师可以先在批改前按学生作文水平高低搭匀,编分批改小组,安排组长负责。接着教师简明扼要地进行评改指导,可以提出明确的批改标准,评改的具体方法等,让学生有依可据。教师对学生的小组批改也不是放任自流,要参与其中。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解决评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指导拟写评语,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随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评改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典型问题,还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总结讲评。先由各组长汇报评改情况及疑难问题,教师再根据本次作文教学重点组织学生集体评改。

当学生已经能灵活运用修改方法、可以基本放手时应该充分放手。由指定的学生组长召集组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可以在全班范围类自由流通,让学生能学习到广泛全面的不同风格的批改方法,互相之间取长补短。教师只要起到参谋、顾问的作用就可以了。

总之,作文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时间能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循环上升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6

一、课文教学“教什么”

这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所谓“空泛化”,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什么划分结构、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等,这些看起来好像很有条理,而实际上没有体现出语文的“特色”来,课上得很空。而这些属于课文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方面的知识,学生只要认真读一两遍课文基本上都能把握。该教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却不厌其烦:教师条分缕析,讲得口干舌燥,做的是无用功,学生呆若听书,恍坠五里烟云,过后只留梗概。一个又一个宝贵的45分钟,就这样白白地耗费掉。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点上。所谓“纯知识化”,就是教师在讲课文时,眼光聚焦在“这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字”怎样读音,“这个词”怎样解释,“这篇文章”分几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等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课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个稀烂,然后再吐出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告知”课,学生只须记住就是了。

所以导致上述现象的存在,就是相当数量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课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字、词等知识。应该说,这是课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笔者在听课中经常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课文内容”列为“教学目标”中的一项。而在实际教学中,落得最实的,教师最卖力气解决的也是这一项。我们说,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这只是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不然的话,讲了《致橡树》,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讲了《祝福》,就是为了让学生认清封建礼教的罪恶;讲了《苏州园林》,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格局和特点……这就不叫语文课了,而变成政治课和地理常识课了。我们的语文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在教学的园地里为别的学科任劳任怨地、辛勤地耕耘着,而把自己的这块语文“自留地”“责任田”给荒芜了。

那么,课文教学究竟应该教什么呢?一句话:教语言。

课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课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学习、掌握这些“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死”知识来表情达意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教育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二、课文教学“怎样教”

这是针对教学方法而讲的。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称其为“科学”,我们就要探求其规律。按规律施教,教学就顺畅,效率就高,反之,教学就滞塞,自然就达不到目的;称其为“艺术”,我们就要讲究方法。教法得当,效率就高,教法不当,效率就低。

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内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这一点在毕业年级的课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长期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学套路,反映在课文教学上,就是用一种教学模式去应付各种体裁的课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学模式化,课上得很死。三是以讲为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动摇,以讲为主,全面灌输。特别是在分析课文时,总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深入理解这个层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总想分析出其微言大义来。仿佛不这样教就显得教学没有深度,不这样教就不算完成教学任务,不这样教就展示不出教师的渊博学识和高深理论来。有时为了追求课堂上的表面活跃,大量的提问充斥课堂,满堂讲、满堂问、串讲串问,把语文课上成问答课。这样的教学,现在还相当普遍。四是题海战术。现在的学生,除了极少的上课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考试”“训练”给占满了。什么“课课练”“单元练”“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毕业年级还有不止一次的“模拟考”,等等。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题海战术的不灵验。

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对课文教学的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教师,学历都已达标,他们的工作热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他们对自己的教学不满意,知道自己在做费力不讨好的事,他们很着急,都想尽快摆脱这种局面,但又不知如何去改。他们缺的不是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他们缺的是符合规律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而方法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除了实践的积累和刻意的磨炼外,在很大程度上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做法上的走样,所以,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正确认识课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请看看教育专家是怎样论述的。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止现在通行的逐步讲解的方法。这是私塾时代的遗传……这办法的最大毛病在于学生太少运用心力的机会。”

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要追问两者(指讲解和练习)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

张志公先生也曾提出:“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

这几位教育大家的`说法虽然不同,但其基本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主张语文教学必须进行语言训练。他们的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是符合实际的,因而是科学的。

谈到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还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教师的作用和地位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教师应该是“导演”,有人说教师应该是“教练”……其实,教师就应该是“教”师。近些年,有一种怪现象,就是人们都不愿提“教”字,似乎一提“教”,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合时宜了。我们说,教师就是教“学”之师,古时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定如此,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这样说。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学生天生就会学,又何必用教师来教?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教,又哪有学生自主的学?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师就是教“学”之师,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个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用回避“教”了。

那么,应该怎样教呢?这里,不妨借用湖北武汉六中洪镇涛老师的一节课来说明这个问题。

今年二月下旬,在沈阳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洪老师应邀前来执教了《天上的街市》一课。这节课集中体现了洪老师的教学风格与特点,准确地回答了课文教学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在这节课里,洪老师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洪老师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以及对学生朗读恰当地指导,显示了他深厚的教学功力,给听课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二是深入课文,强化语言训练。在教第1节诗时,洪老师抓住了“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并将其换成“亮”,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之后,洪老师把这节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串换位置,通过比较、品析,使学生体悟了诗歌行文思路的一致性特点。在讲第3节诗时,洪老师出人意料地抓住了“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你看”后面的逗号,通过对逗号去留的比较、品味,使学生对这节诗意有了立体、形象的感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不仅如此,洪老师还把这节诗逐句进行了改动:“你看,那深深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那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之后,洪老师引导学生用改后的诗同原诗进行比较品读,辨析体会,使学生领悟到诗人所以把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每年只能“七夕相会”改写成每天可以“骑着牛儿来往”的用意,自然而然地把握住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主题,明确了材料服从主题需要的写作要求。这是一节非常成功而又有特色的语文课,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综观这节课,我们看出语文课的课文教学,一要深入课文内部,登堂入室,不能只在庭院徘徊,这是课文教学的正确途径;二要抓住表现力强的语言因素,这是课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三要强化语言的训练,通过删减、增补、替换、改动、串动,进行比较、辨析、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课文教学最常用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上谈了课文教学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二者不是独立地运用,而是统一在一个教学过程中。

只要我们走出课文内容分析的误区,摆脱纯知识教学的束缚,深入课文内部,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强化语言品味训练,语文课才能讲出语文“味”来,语文教学效率才能有望得到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7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要渗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归纳为:他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或者说: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这是一种诡辩,是不合理的,是和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违背的。新课标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 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或者每周就来一篇作文,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 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 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标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标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形式

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用素质教育为幌子,一味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实践,很大程度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深陷“兴趣爱好”之中,这种现象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曲解,它明显带有表层和功利性的毛病,这样盲目追求形式,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8

一、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首先,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再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我以为古诗教学的重点应是指导朗读。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反复品读,读出韵味,熟读成诵,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三、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遣词炼句的讲究和艰难。

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炼字用词要有选择地讲一讲,因为有利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古诗词在这方面很讲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春江水暖鸭先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其中加点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

要防止对字词作繁琐分析讲解,而忽略品味赏析、整体把握的做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四、创设情境,引入意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凭借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以及电教媒体等手段,向学生描述(图示)自己在诗中所看到的生活画面,尽可能达到传神的地步。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悟性。

总之,我以为,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教学方法主要是品评、朗读、背诵。通过品评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而背诵,加深理解,积累语言。如能这样,可以期望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 9

这次有幸参加了高陵县初中语文教学能手观摩研讨会,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观摩了药惠中学王菲菲老师的优质语文课《再塑生命》。听了王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深刻的反省。感觉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就是一个激情的课堂,一个能够善于引申联想的课堂,一个能让学生收获审美体验的课堂,一个能够升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课堂。这些,在王老师的`课堂教学中都得到了体现。而本节课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她贴切的情境创设。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再塑生命》的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创设了一个有一个与课文情感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了角色,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

1、在导入时,老师问:“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春天。”老师又问:“你是怎么知道春天来了。”学生举手回答,老师又问:“那么盲人是如何来认识世界的?”老师出示了盲文和手语的图片让学生切身感受,再播放了海伦·凯勒的视频,让学生们认识,走进海伦凯勒的生活。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2、在认识海伦和莎莉文老师时,分别引用了两个人的话,并设置了恰当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引入其中,有利于情感的体验。

3、在升华主题,体会“爱”的时候,插入背景音乐,让学生很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感、思维调动、集中到这里。再问:“你理解的爱是什么?”学生们都积极踊跃的阐述自己对爱的理解,紧接着又进一步加强这种情感的教育,问道:“假如你只剩三天光明,你会做什么?”学生真挚的,富有情感的回答,听课的老师都为之感动。

在不断地情境创设中,王老师通过这节课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熏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索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我们在借鉴别人教学艺术的同时,不断学习,不断探究,不断创新,也能打磨出属于自己的优秀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10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再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着实能增强语文课堂的效率。说到教学中的反思,必须要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元素组成,然而为什么要进行语文教学反思呢?首先,少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意识还停留在“一节课上完”,完成了上课的任务就意味着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会进行深入思考课程背后出现的问题,如课堂上学生为什么会表现成这样、自身的行为是否需要改进等。其次,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反思的行动缺乏主动性。教学反思并不是机械式地回忆教学的实践过程,而是需要教师将带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应用到课堂中去。最后,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理解不够到位。教师应该切实关注教学理念怎样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是否能实现、怎样正确的运用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把握的是否得当、怎样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等一系列问题,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改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教学反思的过程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且这3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的过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教学活动需要精心的课堂设计,扎实的备课内容。课前准备是课堂的关键环节,有一个好的课堂效果是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之上。我们中学语文备课既要求实实在在的吃透教材,又要求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运用教材、审视教材,例如我第一次讲解文言文中虚词“之”,用法有很多种,由于我备课不充分,课堂上被一个学生问住了,最后整节课学生都在窃窃私语,注意力不集中,很失败。所以,上好一堂成功的课,备课是关键。其次,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目光及态度,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准确把握学生的反馈信息。最后,如若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课堂中能解决的,应当及时调整,坚决不带着问题继续授课。课堂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下课后应不断思考并进行记录,到解决为止。

三、反思的策略

(一)语文教学反思不宜面面俱到

针对一堂具体的语文课进行反思,开始我是从教学中的语句是否合适,教学态度是否足够端正,教学环节是否安排合理等这些方面去进行反思。事实上,这样在宏观上的效果不够明显。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自己的教学反思从整节课过度到这节课的某一部分、某一环节来进行反思。用板书设计来说明问题,近几年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授课方式走进课堂,但是在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方式能替代板书。究其原因为,板书具有直观性、长时间性、灵活性及示范性。所以,把每一节课分成若干个小部分来反思,其效果异常明显。

(二)教学反思选择了某一个对象,待其有所改进后再做进一步调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就好似打水井,只有在某一个问题上用力挖掘,才能真正的寻求到解决的方法。反之,淡出挖掘、到处取水,终不得见水。同样以板书设计来说明问题,在认识到自己在板书的设计环节中存在问题后,我每上一节课都刻意的注重自己的板书书写、设计,一段时间后,板书的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三)评别人的课也是对自己课的反思

作为一名站在中学语文教育一线的教师,日常的听评课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听评课是一种极其具体、直接、有效的方法,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有一句话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是两个思想。”所以,虽然日常教学任务特别繁重,但我们仍必须认真的对待每一次的听评课,这既是对其他老师的尊重,又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总结分析其他老师的课时,要与自己的课进行对比,取长补短。

四、小结

语文教学反思是值得语文教学者重视的一个教学环节。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其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师如果可以做好、做细教学反思这项工作,就会上好每一节课,同时使自己迅速的成长

作者:张双元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第二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11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课�

一,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现今的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二,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三,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

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12

透过耐久跑教学,让我受益非浅。由于上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女生,他们自控潜力和认知潜力都比较差,因此,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思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耐久跑教学目标,在课的结构设计上,做了精心的规划,即:激发兴趣、身心准备──培养兴趣、寓学于乐──用心实践、提炼真知──活跃情趣、渗透教学──验收评价、创导合作──均衡发展、身心放松六个阶段,力求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创新和改革精神。

一、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热身活动,教师应努力使其创设良好的课堂导入,学生的参与热情会立即高涨,而且对整堂课都会产生用心影响。在导入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了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营造了一个宽松、用心、主动的教学环境。

二、实践出真知教学:“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出真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提倡“自主式”教学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是现今教育改革中的实践创新。所谓“自主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其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 传统的耐久跑教学偏重于技术要领的传授,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学生有畏难情绪。在本单元教学中,我把耐久跑的资料较好地融入到游戏当中。较好的解决了学生对耐久跑抵触情绪的问题。第一种方案:组内的学生排尾加速跑到前面成为排头。第二种方案:小组对抗,每个小组间隔100米出发,目标前面的小组。第三种方案:两两对抗,龙头拍龙尾。把耐久跑的资料融入到游戏中,能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到达锻炼的目的。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的重点提示,充分营造了浓厚的民主氛围,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这节课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应用了分层教学法,以不同的耐力起点来挑战相同的终点,给素质好的学生给予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用心挑战自我;给相对素质差的学生给予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总体来说,分层教学重视了学生主体参与和教学信息的反馈,引进了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使各类学生在练习时都能处于亢奋状态,既能让优秀生“吃得饱”,又能让期望生“吃得好”,还能让中等生再提高,使学生在求知中感受乐趣。在这节课中,浓缩了许多新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既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挑战和突破,也有助于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作为第一线体育老师的我,还将继续努力。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13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师生互动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了课外知识的。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的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会得到激发的。此外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变教学思路

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

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14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有遗产,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一部分,它永远不会过时,并且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发扬。这不但是祖宗智慧与心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们的学习,研究与解读,去构建今日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然而中学的古诗词教学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多误区,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反思。

一、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诗歌的多种解读。

重灌输,轻体验,重权威,轻引导,即使教师的观点是对的,但这样把自己的结论轻易地拋给学生,使得学生少了精神思索的旅程,又是多么的可惜。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将知识同化于已有的心理图式中,并建构新的认知图式,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认识事物的程序。另外,有些教师看似“循循善诱”,实则将学生引|向标准答案,只训练了聚合式思维,却忽视了发散式思维。

2、过度强调知性分析,肢解诗歌的倾向明显。

有些教师在教古诗词时,将其划分段落,总结段意,在此基础上掌握诗词的思想情感,分析艺术手法。这是将古诗词当作无生命的东西进行分解,把诗词鉴赏当作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而不重整体把握和感性体验。有些教师的讲解过于直露,貌似讲透了诗歌,实际失去了诗歌的意境之美,甚至做出过度阐释。古诗词教学中需要知性思维,但要和感知、体验、想象、联想等感性思维统一在一起,否则就扼杀了诗词的生命力,也有碍于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发展。

3、滥用多媒体。

古代诗词意境的体验需要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调动储存在大脑中的表象,并在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表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抒情主人公完美地存在于在我们的想象中,而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将一喝酒老翁展现在学生面前,顿觉风采大减。此外,滥用多媒体淡化了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炫目的电脑画面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投射到诗词本身的情感与体悟却不够深入。

诗词本是浪漫的产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非常尴尬: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索然寡味了无兴趣,大有一种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的感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有两大方面:

1、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学生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对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把古诗文视为第二门外语;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学古诗文十分枯燥,现代人都用现代汉语说话,古文无实用价值。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都市快报》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杭州某业余学校开出“古诗文诵读班”,却因仅招到一名学生而只得暂时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开办的英语等班早就爆满。学生对古诗文对漠视,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漠视,这种类似于数典忘祖的做法,不能不令人痛心。

2、教师教法上的偏差。

不少教师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仅是让学生多积累,多背诵,于是,“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失殆尽,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单调无味。所以,教师教法上的单一,自然会使古诗文中的营养丢失,进而造成学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积淀方面的“贫血”。

二、面对这些现状,我们应该做出反思:

1、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吟诵来体味古诗词的情感。

要体味古诗词的情感,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或许就是吟诵。诗词格律所表现的音乐性和由此表达的感情,都必须在吟诵中体现。在教学中还应传授一些有关吟诵的知识,比如平声读得长而轻,仄声短而重;四言诗一句两顿,五言诗两顿,七言诗三顿,顿的位置略延长、提高、加重等。此外,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好的范读能直接打动学生,使他们克服害羞心理。

2、运用艺术通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艺术通感,化实物为情思,化情思为实物,化抽象为直观,调动并贯通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感受。

用音乐来配合古诗词,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对古诗词的感受,往往就是这样朦胧含混而涌动着情感的,而流动不居、情感充沛的音乐,正适合于帮助学生增强这种感受。例如,讲授《春江花月夜》一诗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无疑是相得益彰、境界顿生。又如,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然后找出与之相合的音乐,甚至自己创作一段音乐,也是很好的方法。

苏轼评王维的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的相通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教学通道。例如,在上白居易的《忆江南》时,展示一些江南风光的图片,为欣赏《忆江南》一词营造出了韵味十足的背景氛围。当然,艺术通感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

3、系统比照,纵横勾连。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很多学生学完一首诗词,了解的就仅止于这一首诗词,对作者其人、作者的其它作品,对同题材、同风格的作品都鲜有了解,这样的教学是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讲授一位诗人的某一首诗时,若能全面地介绍这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介绍他创作的其它诗歌,既有利于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教材。上的那首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积淀与素养。例如,在讲授李煜的《虞美人》时,若能兼及李煜的详细生平,兼及《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词,其教学效果应该比单讲一首《虞美人》要好得多。

4、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

20xx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其中初中要求背诵50首,高中50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接触足量的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兴趣和感受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古诗词背诵篇目”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拓宽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视野。比如,有的学校专门开设了“诗教’'选修课,有的学校还有自己的古诗词教学的教材,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5、教师自身水平提高。

教师首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并非可有可无之事,而应视之为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态,钻入“故纸堆”中潜心会学,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其次,还须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另外还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如在文本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原型意象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让学生思考高中古诗词里出现了哪些原型意象,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作为课题,课题相同者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然后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整理并分析信息,写出小论文,并制作相关课件。最后进行交流总结,组织学生上台做presentation,展示研究成果,在班级中传阅各小组的论文,并进行自评、互评。

古诗词作为千年文化积淀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历来为人所推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有着励志、修德、陶情、劝学等积极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它更是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古诗词的欣赏价值远高于其实用价值。且随着的发展与普及,古诗词越发让学生觉得抽象,晦涩。为此,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对于古诗词教学只得多数停留在梳理诗词的字词、大意等浅层教学阶段。为了不让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在我们这一代没落、消亡,我们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必须加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