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优秀19篇】

《画家和牧童》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1

一、教学设计意图

1.教学内容选择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就是其中之一。《黄河大合唱》是一个大型声乐套曲,全曲共八个乐章,要想在一节课中使学生了解全部内容,教学的可行性太小。所以,本课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依据教学实际,对内容做适当的删减,重点学习其中的《保卫黄河》,对《黄河颂》《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等作浏览性的学习。另外,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和创作背景等内容,要求同学们在课前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同学们的参与和主动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避免“走过场”的教学过程。此举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大致的把握和理解,并能够带着一定的“问题”或“任务”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2.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并不陌生。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引导他们透过音乐作品,去感受《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点,想象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单一的、空洞的、机械呆板的说教,体现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学习的自主性,课前要求学生主动地收集资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多角度、多形式地促进学生去了解与《黄河大合唱》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观看、演唱、模仿指挥、对唱、教师示范等教学环节的设计,给学生创造更多、更有趣的音乐实践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交流、讨论、知识竞赛、归纳”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3.资源开发与运用

教材提供了一些音响资料和一些的文字说明,仅利用目前课本所提供的资源是不够的,还要去开发和运用更多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资源,广泛收集与《黄河大合唱》相关的音响音像等资料,挖掘教学资源,并重新进行整合,认真制作教学课件,以便在课上灵活运用。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煮熟”作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安排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教学过程中演唱或演奏其中部分乐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与其他媒介去搜集有关《黄河大合唱》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并做好在课堂上交流的准备,让学生带着相关资料和认识、思考或问题来上课。

4.教学评价说明

过程性评价。通过参与性的活动设计,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对音乐形象准确的把握能力,评价情感目标的达标度。本课教学的知识技能达标度评价,将分课中和课后两个方面进行。课中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每个教学环节的活动设计,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实效,并通过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课后的评价以知识竞赛的形式展开(具体请见教学评价试卷)。

二、教学目标

l.乐于聆听和体验《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感受《黄河大合唱》的艺术魅力。

2.通过“展示与交流”“体验与感受”等形式,感受作品中不同的声乐表现形式,想象“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所共同塑造的艺术形象,探究其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验和感受《黄河大合唱》主要乐章。

难点:探究《黄河大合唱》的时代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理解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的具体内涵。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2

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有学生提出:“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是不是太无礼了?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让同学样各抒已见。

于是有同学认为元方太没礼貌,得礼不让人;有的同学认为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情有可原;还有的同学认为元方怒气未消,怎么可能理友人呢?

经过一番争论后,许多同学认为元方还小,只有七岁,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这样,这个问题在学生的争论中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因当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 案。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一锤定音,要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过程。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 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在教学课文时,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过程不能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得到 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的产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教学中要注重过程和体验。当课程 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牧童》教学反思 3

《牧童谣》是一年级音乐第二单元的第一首唱歌歌曲。本节课教学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一是观看“牧笛”的视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询问这位小牧童的故乡在什么地方,来点明湖北民歌;即兴创编歌词和动作,以提问的方式鼓励同学们大胆的发挥想象。孩子们的想象非常丰富,歌词和动作都编得合情理。

1、本课虽说是一节唱歌课,但是我自己教唱的时间较多,孩子们自己聆听和演唱的时间较少。

2、备课没有充分“备”学生,没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的也不“专注”。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容量大,每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到了,但感觉太赶,有些环节太匆忙只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了,没有达到环节设计的目的。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4

《画家和牧童》是一篇生动的儿童故事,讲述了唐代时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画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信戴嵩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

教学中,一、激趣导入,初读感知,了解戴嵩(补充人物介绍)识记“戴”字,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书,扫除阅读障碍。在读文的过程中,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二、预习交流,合作学习自主识字认读生字。三、细读品味,感知人物。品读写围观者的句子,感受现场氛围。指名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理解“纷纷夸赞”等词语。揣摩人物心情,读好人物语言。品读写戴嵩的句子,感受人物品质。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戴嵩的句子。理解“拱手”等词语,体会人物品质。读牧童的话,指导学生读好句子。四、拓展知识,延伸阅读。观赏戴嵩的作品,升华情感认识。

不足之处:因为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离我们的生活年代久远,他画的又是中国国画,学生不熟悉,所以文本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怎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我想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语言的渲染、直观的感受、生活体验的唤起应该非常重要,应该努力提高这方面的教学能力。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5

《画家和牧童》一课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故事中两位主人公人物形象丰富,情节生动,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也很深刻。大画家画画本领大,而且虚心,知错就改,小牧童勇敢,善于观察。

在教学时,我是这样来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两个人的优秀品质的。我多次请小朋友朗读画家和小牧童说的话,然后说说你觉得他怎么样,你从哪儿感受到的,你能虚心(和蔼、勇敢)地加上动作读一读吗?从读中感悟人物品质,在感悟中提升朗读水平。这样,读一点,悟一点,再读一点,再悟一点,层层推进,层层深入,入情入境,学生的情感由浅到深,体会更到位,朗读更精彩。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6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中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

一、以简介齐白石、徐悲鸿来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我提问:我们国家画虾最出名的画家是谁?画马最出名的画家是谁?学生答不上来,我就简单介绍了一下齐白石和徐悲鸿。接着让学生欣赏古今画家的作品,了解绘画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对“画家”一词的含义有了感性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然后我再引言:可是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画家却听取了一个放牛娃的意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就板书课题,引出课文,让学生十分好奇的把课文读了一遍,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初步感知了一下课文内容。

二、理解“著名”一词的含义。

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请你找出有关的词句。教师随机板书:“一……就……”、“ 沉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及大家称赞的话。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通过现场绘画,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通过模仿围观人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做上记号,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气,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来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义了。

三、感悟牧童的可贵品质。

人们在赞不绝口的时候,我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戴嵩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么有名的画家却向一位小牧童致谢?”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通过讨论知道,大家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然后启发学生:你想对这个牧童说什么呢?学生都一一称赞牧童,很自然就感悟到了牧童的品质了。

四、感受戴嵩的人物品质。

牧童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指出画家的错误,戴嵩会怎么想?怎么做?我通过让学生品读5、6两段进一步感受画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高贵品质。最后再一次地欣赏《三牛图》、《归牧图》,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最后又让请学生来夸一夸戴嵩,不需要老师来灌输,学生就能够感悟到就自然感悟到戴嵩的品质了。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是最富个性和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的心灵享受。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自主探究求发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环境。首先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介绍两位新朋友”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识字中以游戏和活动为主,注意联系学生以往的识字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开展“你指我认、当小老师领读、猜猜找找、参加智慧乐园”等活动,充分激发孩子主动参与识字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另外在朗读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让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读文,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

2、对比感悟促深化。

上这节课的初衷缘于读文时的一种感动,不仅为戴嵩向牧童请教的虚心和从善如流感动,更为牧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敢所震撼。他的真诚勇敢、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所以在文本价值取向上我稍稍倾向了后者。

之一:一大一小书写课题,突出大画家和小牧童,后来在文本解读时我和学生一遍又一遍的与文本交流直接对话,又重新书写课题,让学生感悟到牧童虽小但精神可佳,教师有在学生的建议下改写课题。

之二:我结合插图让学生大胆想象人们的纷纷称赞和“呆住了”的空白处,使学生在对比评价中更深体会到牧童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多么难能可贵!

之三:在结课时我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把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抛给学生,并建议他们可以上网继续查找相关资料。这样,把学习的领域拓宽到课外,进一步提升了文本的社会价值,充分体现语文了学科的人文性。

3、自由写话扬个性。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识字量大,认写分开。崔峦先生多次强调:到了二年级应该强化写的训练。本节课我用大量时间进行了写字和写话训练。写字上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体会,掌握字的构字规律和间架结构,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展示学生作业,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写话训练我主要展示我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尤其让学生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给画配话。但是低年级写话训练要求不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就写几句,不会写的字还可以用拼音代替。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为向中年级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组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赞扬了大画家画画本领大,而且虚心,知错就改,小牧童勇敢,善于观察。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情感丰富,具有深刻内涵,而且非常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以下是我教学完《画家和牧童》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我侧重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悟语言、通过动手改画来感受语言、通过动笔标画词句来学习语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综合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以老师讲评和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能更好的体会大画家戴嵩在画画时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以及小牧童的勇敢。

2、我引导学生在看图时主动展开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3、在《画家和牧童》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动笔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所组成的词语,然后同桌之间交流标画的词语,合作学习。在学习第3、4自然段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标画出来,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来理解这些词语。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7

本课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贞童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从善如流和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本理念。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和学生中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的话进行对比感悟,在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演一演中充分感受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我侧重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悟语言,引导学生在看图时主动展开想象,充分体会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我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注意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综合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以老师讲评和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能更好地体会大画家戴嵩在画画时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以及小牧童的勇敢。

需改进的地方:对学困生给予的表扬和鼓励不足,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上也应下功夫,积极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8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学生通过读、思、画、议、悟等几个环节,将文章读通、读懂。最终使学生的言语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句子的品读,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在读中理解“深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和蔼、惭愧”等词语的意思,知道“夸赞、称赞、赞扬”表示的意思相同,是近义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中积累了语言。在教学的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让学生说说读了课文,你想对谁说点什么?通过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感悟。这时,他们尽情泼洒情感。有的说:“我想对戴嵩说,你画画得那么好,还那么虚心地向小牧童请教,我要向你学习。”有的说:“我想对小牧童说,你真勇敢,敢向大画家提意见。”还有的说:“我想对围观的人说,不要以为大画家就没有错,以后做什么事都要多动脑筋想想。”此时,学生的思维在灵动,情感在升华,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再如,课末赠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真实的话永远是最好的。”我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意思。这既是对文本的拓展,也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深深的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重的自主性、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决定不给学生讲空泛的道理,而是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任务去学习课文、朗读语句,从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  下面,我就粗略地说一说我的设计思路。  在上课前,我把课题板在黑板上,“画家”写的稍大,“牧童”写的较小,接着情学生说一说我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答案不唯一,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理解画家和牧童身上的优秀品质埋下伏笔。  接下来,在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戴嵩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著名”“谦虚”。  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著名的人,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谦虚的人?这一块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渗透了两个句式的训练,“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练习说话。与此同时,我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是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  最后,我又出示了一些与人物品质有关的名人名言,与学生共同分享。同时,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一下与此有关的名言或警句,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课堂上学生的兴趣一直很高,各抒己见,学得也很快乐,效果较好。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与牧童》这篇文章短小、易懂,备课时我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熟读课文,识字写字,感受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他的《斗牛图》画得特别好。教参上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这么多。但是,我觉得不够。这样上完课文,学生除了多认了几个字之外,没有更多的收获。

在陪浩然学英语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社会力量办学的语数英课程都很有实效?只要在外面学习的同学的成绩就会有很大提高,甚至出现质的飞跃呢?浩然的新概念英语老师上课思路非常简单:讲一个单词,带出相应的语法,然后进行句子练习,最后进行测验。在这一系列环节中学生将语法知识掌握得滚瓜烂熟。语文课可不可以这样上呢?我在脑海里勾勒这样一幅画面:我在上课时先出示一个生字,让学生扩词、造句子,进行相应的字词句练习,让学生在识字中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想到这里我不由得笑起来。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我还不具备这样勇于创新的精神。

虽然我无法复制这种应试教学模式,但是可以借鉴这样教学的思路,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从而提高考试成绩。于是,备课时,我反复阅读课文,从中寻找知识点以便课堂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一个问题“从哪里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引领全篇,让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语句。在交流答案中,重点理解“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完了。”并在理解朗读之后用“一……就……”“一会儿……一会儿……”说句子。最后在理解过围观的人纷纷赞赏的话之后,请同学们设想: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中的一员,你会怎样称赞戴嵩的《斗牛图》?因为担心学生词汇少不会夸,我准备了一些好词出示给大家,供大家使用。(绝妙之作  上乘之作  神来之笔  神乎其神  出神入化  妙手丹青活灵活现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美好的设想往往幻灭在实践面前。实际上课中出现很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朗读训练不到位。课堂中只重视句子练习,朗读训练草草收场。问题之二,预计到学生对于“戴嵩”的“嵩”字易读错,“浓墨涂抹”这个词不好读,上课中发现“教书先生”的“教”总读成四声。对这些学生出现的字词问题只做纠正,未作分析,估计学生上过课后该错的还会错。问题之三,没有在理解课文中进行如何理解句子的训练。其余林林总总的小问题还有很多。

反思之后,确定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项:

1.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朗读的指导训练。词句练习可以放在书写生字之后进行,保证理解课文的完整性。

2.要教给学生抓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方法。

3.预计到或临时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要利用有效方法帮助学生解决,而不是单纯纠正纠正再纠正。

4.板书设计要体现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5.只读不写的字要有检查环节,保证全班每个人都掌握。

6.重点词语要引导学生理解意思。

7.整个课堂教学还算成功。在备课时我查阅了几篇教学实录,翻看了十几个课件,对教学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这个方法以后还要使用。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教育中,主要起着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同时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的作用,让幼儿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力,并由此提高他们自由表现、表达的技巧和能力。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以幼儿为领导者,幼儿自由欣赏在先,教师引导在后、运用多种感官、巧妙清晰的提问方式,是增强幼儿趣味美术欣赏活动中有效引导策略。

在这次的活动中,我设计了中班美术活动《中国龙》。龙是中国劳动人民想象、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象,象征着幸福、吉祥、威武。现在,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有关龙的文化、知识有很多,我选择了用彩纸重叠剪圆,装饰制作龙这个活动形式,以点带面,体会中华人民的创造智慧与表达的美好愿望,走进中国的龙文化,感悟中国龙的昂扬精神,并以最后参与创造表现中加深体会并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10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清晰明了,游戏导入——熟悉音乐——分段学习歌曲——完整演唱歌曲。我觉得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是以幼儿最喜爱的游戏《看面具,做表情》导入,激起幼儿的学习热情,也抓起了活动第一次的高潮。其次,为了让幼儿成为教学活动中得主任,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在你教我学的歌唱活动中,我只是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和欣赏音乐,由幼儿自由表演各种表情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现自己在不同心情时做什么动作,使幼儿的各种感官得到运用的同时,幼儿的创造性也得到了发展。

但我也发现了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就是幼儿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是很强,导致在学唱歌曲环节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小部分幼儿在我的再三鼓励下,才自由表演起来。在以后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幼儿对音乐的大胆表现能力的培养,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11

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证明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载体。它对数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勾股定理是一坛陈年佳酿,品之芬芳,余味无穷,以简洁优美的形式,丰富深刻的内涵刻画了自然界和谐统一关系,是数形结合的优美典范。

教学中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为学生创设“做数学、玩数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乐学”。

1、查资料

我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勾股定理资料,学生对勾股定理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学生充满自信迎接新知识《勾股定理》学习的挑战。

学生查得资料:世界许多科学家寻找“外星人”。1820年,德国数学家高斯提出,在西伯利亚森林伐出直角三角形空地,在空地种上麦子,以三角形三边为边种上三片正方形松树林,如果有外星人路过地球附近,看到这个巨大数学图形,便知道:这个星球上有智慧生命。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提出:要沟通两个不同星球的信息交往,最好利用太空飞船带上这个图形,并发射到太空中去。

2、讲故事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数学家。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

我讲毕达哥拉斯故事,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猜想。我配合演示,使问题形象、具体。教学活动从“数小方格”开始,起点低、趣味性浓。学生在伟人故事中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和探索。平淡无奇现象中隐藏深刻道理。

3、提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一段生动有趣的动画,点燃学生求知欲,以景激情,以情激思,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例如:一架长为10m的梯子AB斜靠在墙上,若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8m. 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 2m ,那么它的底端是否也滑动 2m ?

尽管学生讲的不完全正确,但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学生经历了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学生增长了知识,学生增长了智慧。

例如:《九章算术》记载有趣问题:有一个水池,水面是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一根新生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若把这根芦苇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问这个水池深度和这根芦苇长度各是多少?

我通过“著名问题”探究,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古老与神奇。问题本身具有极大挑战性,激发了学生强烈求知欲,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学生讨论交流,发现用代数观点证明几何问题的思路。我配以演示,分散了难点,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4、讲证法

我抛砖引玉介绍赵爽弦图,赵爽用几何图形截、割、拼、补证明代数恒等关系,具有严密性,直观性,是中国古代以形证数、 形数统一的典范。赵爽指出: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中空的正方形,大正方形面积等于小正方形面积与4个三角形面积和。 “赵爽弦图”表现了我国古代人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和聪明才智,它是我国数学的骄傲。这个图案被选为20__年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

随后展示了美国总统证法。1876年4月1日,美国伽菲尔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发表勾股定理的证法。1881年,伽菲尔德就任美国总统,为了纪念他直观、简捷、易懂、明了的证明,这一证法被称为“总统”证法。

我感觉学生是小小发明家。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欣赏作品享受成功的喜悦。

5、巧设计

练习设计我立足巩固,着眼发展,兼顾差异,满足学生渴望发展要求。练习有基础训练,变式训练,中考试题,引出勾股树,学生惊叹奇妙的数学美。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延伸,打开了学生思路,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学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我让学生讲解搜集资料,丰富了学生背景知识,体现了自主学习方式。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奋发向上学习精神。我让学生欣赏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展示五彩斑斓的文化背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6、善总结

课堂小结是对教学内容的回顾,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我强调重点内容,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培养了学生反思习惯。

我还想对同学们说:

牛顿——从苹果落地最终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我们——从朝夕相处的三角板发现了勾股定理

虽然两者尚不可同日而语

但探索和发现——终有价值

也许就在身边

也许就在眼前

还隐藏着无穷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勾股定理”……

祝愿同学们——

修得一个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练就一双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开启新的探索——

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之谜……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12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一、引起疑趣,发现其“妙”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二、转换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并启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师生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学生以演促读,以读促理解,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氛围。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层层深入。

三、复述故事,表现其“妙”

阅读教学 我在作业部分就布置了这样一题,让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进行行动的复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13

新大纲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特别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爱读、爱演的天性和学习语文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演中品味。

教学的主要过程还是以读贯穿始终的,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充分的读。读中感悟,演中品味,从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步骤:

1、读出内容。

正确的读出内容,是理解、感悟的基础,在此环节的设计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尊重了学生读书的自由。

2、读出理解。

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引领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在自读、评读、再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来理解文章的内涵。

3、读出情感。

朗读是将无声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形有声的语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此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读、演、评的过程中去细细品味,如此一来,学生就更深入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演中品,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将课文中的语言输入孩子的头脑,使学生真正的达到了“我心入书,书入我心”的境界。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14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基于这一理念,我把美丽的、学生都非常喜爱的彩虹带入课堂,以“看彩虹——画彩虹——唱彩虹”为主线,在课中精心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环境,如说说日常用品的颜色、找找教室里的颜色,开展“动手调色、设计小房间、唱彩虹歌”等一系列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合作过程中来学习语言,感受用英语交流的乐趣和愉悦感,培养学生初步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联系,可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我在教学完红、黄、蓝三种颜色后,我巧妙地利用美术课上的色轮,现场调色,步步设疑,让学生们想象两种颜色混合后会产生什么颜色,学生兴致极高,大声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连平时胆小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敢于表达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他们对色彩的敏感度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促进了英语和美术课的整合。又如“MySmallRoom”这一任务型活动中,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发挥想象,通过画、填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小房间,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向大家作介绍,互相问答,评出最佳设计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审美情趣,也使学生的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多种智能得到发展。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15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采用了读(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语言、改画(动笔标画词句)中学习语言等方面,动了脑子,下了功夫,反思本课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上得成功:

1. 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在学习课文时,我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作画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小牧童敢于提出反面意见的精神。在朗读指导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所表述的情境中,入情入境的文中人物的情感,进而创设了一种想读、爱读的读书氛围。

2. 动手标画,培养习惯。

在初读课文里,让学生自己动笔标画课文中的生字和生字所连成的词语,然后同位合作互相学习、交流标画的词语。在学习第3、4自然段中,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笔标画“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同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来理解这些词语。这样既注意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又为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标记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

3. 自觉参与,主动学习。

我在引导学生看图时,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最后,我让孩子们以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画家与牧童》教学反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 刘 绚

1、本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较巧妙地突破了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教师创设的情境有效地服务于课堂,师生在情境中进行人物的分角色对话,较好地体会了人物的语气。有效地进行了朗读指导,使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进行了表演。

2、针对二年级教学要求,教师紧紧抓住字词教学这一环节,对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巩固识记,对课题中出现的生字也进行了及时指导。

3、在表演这一环节中,师生成为了亲密的学习伙伴,一起进行课文的表演,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由教师的主导成为合作的伙伴。

4、不足之处是教师的情绪不够饱满,针对二年级学生应加入写字这一训练环节,增大课时容量。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山东省威海市统一路小学 徐爱娜

教学《画家和牧童》一课,学生读画家和牧童的对话,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戴嵩很谦虚,牧童很大胆,有经验。”这个孩子很会读书,概括能力强。有的说:“画家画的画也不一定是全对的,没有一个人会十全十美。”这个孩子还会辨证地看问题,不简单。……大家的发言基本上都是在赞扬牧童的大胆和画家的虚心。这时,一个孩子的发言也像“炸雷”:“小牧童说的是错的,美术杨老师说过,画画没有对错,你随便画个什么动西,都是没有错的。”

我不禁暗暗为这个孩子叫好。这是多么富有个性的理解啊,现在的孩子他接受到的绘画不是一些写实的技巧,而重在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这个孩子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解读文本,是很不错的,尤为可贵的是面对课本、教师、同学的一致的观点,他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身上具备的不正是小牧童所拥有的品质吗?──率真,不盲从,勇于挑战权威。

当时我没有否定这个孩子,也没有充分肯定,只是说,国画是要求按实际情况来画。虽然没有得到老师的赞赏,那个孩子坐下来后很自豪地看看周围的同学,看来他对自己发言是很满意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激发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有创见,同时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契机。如果抓住这个机会,让孩子认真读课文,展开适当的讨论,我想课堂上一定会出现令我们意想不到的精彩,老师接下来的那些费力的引导,迂回的问题都可以抛开,学生更能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激活思维,体会语言,可能有的会说:牧童是放牛的,天天和牛在一起,看见过牛相斗,他没说错;有的会说:牧童说的是他的生活实际,哪有错呢?有的会说:古时候人画国画都是按真实的情况画的。也有的会说:画画想象最重要,我还可以把太阳画成五彩的呢?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山东省威海市统一路小学 于江波

《画家和牧童》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语言、改(动手改画)中感受语言、画(动笔标画词句)中学习语言等方面,动了脑子,下了功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师生在学习课文时,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以师评、学生互评的评读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作画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小牧童敢于提出反面意见的精神。在朗读指导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所表述的情境中,入情入境的文中人物的情感,进而创设了一种想读、爱读的读书氛围。

2、动手标画,培养习惯:

教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自己动笔标画课文中的生字的生字所连成的词语,然后同位合作互相学习、交流标画的词语。在学习第3、4自然段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笔标画“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来理解这些词语。教师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本节课。既注意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又为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标记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

3、自觉参与,主动学习:

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图时,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 “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画家与牧童》教学反思

浙江省富阳市富春二小 蒋瑾玮

《画家和牧童》一课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故事中两位主人公人物形象丰富,情节生动,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也很深刻。大画家画画本领大,而且虚心,知错就改,小牧童勇敢,善于观察。

在教学时,我是这样来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两个人的优秀品质的。我多次请小朋友朗读画家和小牧童说的话,然后说说你觉得他怎么样,你从哪儿感受到的,你能虚心(和蔼、勇敢)地加上动作读一读吗?从读中感悟人物品质,在感悟中提升朗读水平。这样,读一点,悟一点,再读一点,再悟一点,层层推进,层层深入,入情入境,学生的情感由浅到深,体会更到位,朗读更精彩。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16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包诗,课文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还原了1200多年前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边深情话别的场景,让学生能在具体场景中感受李、孟二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课,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理解“一串词”

《黄鹤楼送别》的“文”虽是,却有几分古典韵致。文中不少词语组成词串读一读、品一品,都颇有味道。“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既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又渲染出烟花三月的盎然春意;“依依惜别、杨柳依依、沙鸥点点”营造出临别时依依不舍的氛围;“永世不绝、誉满天下、脍炙人口”则表达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敬仰之情以及李、孟之间深厚的友谊。这三组词语,请学生先认一认,说说它们的意思,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既为朗读课文扫清障碍,又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情感奠定基础。

二、了解“ 一件事”

五年级的学生读《黄鹤楼送别》一文,已经能够初步理解,所以理解课文内容并不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文包诗类课文,除理解课文内容以外,还需要诗文对照,尝试以文解诗。因此,“诗文对照,以文解诗”可作为本课教学重点。读完课文后,可请学生试着说一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在概括课文的过程中,将文与诗对照起来。“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对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对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理解古诗,如果把诗句拆开来,逐一注解,固然可以准确理解词义,但同时也就消解了诗歌的韵味。教学文包诗类课文,通过阅读易懂的现代文,将文中相关语句梳理出来,与古诗对照,可不着痕迹地完成理解诗意的教学任务。

三、品味“一段情”

从文中读出“一件事”,是阅读《黄鹤楼送别》的第一个层次。由字里行间品出依依惜别的深情,是理解这篇课文的关键。细读一番,课文按照送别的过程,写了“看景藏情”“举杯话情”“吟诗寄情”三个部分。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句描写颇有画面感,将两位诗人正在观赏江景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然而,不难发现,其间“看景”是表象,“藏情”才是根本,“一会儿……一会儿……”便透露出李白与孟浩然心有所挂、心绪不宁的心理状态。

如果说,上一段“看景”的动作描写只是铺垫,那么,接下来李白与孟浩然“话别”的语言描写则是送别的高潮部分。在李、孟二人的对话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这里,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第2自然段中先后出现了六个“您”字。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深怀敬仰之情。“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 和老师。”这句话又表现出他们之间的师生之情、兄弟之情,由这句话,我们甚至可以想到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年长12岁的孟浩然无论是在诗歌创作,还是在生活上,都对年轻的李白格外关照。“今天您就要顺江而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还没分别,李白就已经在期盼着再次见面,这份牵挂,这份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作为兄长,孟浩然借用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劝慰友人,并进一步表达:“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品读“举杯话别”这段文字,从两位诗人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浓浓情谊。而正因为友谊深厚,离别时才如此依依不舍。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李白在长江边一站,站出了一幅动人的画,站成了一尊感人的像。“伫立”意指长时间地站立。由此,我们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幅画面——孟浩然登上了船,李白站在岸边;解开缆绳,船缓缓离开岸边,李白站在岸边;船渐渐驶向江心,李白站在岸边;船在水天交接处变成一个黑点,李白站在岸边;船消失在天边,李白站在岸边……当我们将这组镜头在脑海中呈现出来时,我们既能理解什么是“伫立”,更能感受什么是依依惜别。再联想起长江上的白帆片片、旅人往来,在李白眼里却是“孤帆”,这一深情“凝视”,正是依依惜别之情的流露。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蕴含的依依惜别之情比较含蓄,而《黄鹤楼送别》一文将其渲染得淋漓尽致。所以,学习文包诗类课文,把“文”用好了,可以为理解“诗”提供很好的铺垫。

四、欣赏“一组诗”

通过诗文对照、以文解诗,对于解读这篇文本,应该可以画上句号了。但语文教学,贵在“用教材教”,贵在“以课文为例子”,能让学生通过阅读一篇而带动多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是我国古代众多送别诗中的优秀代表。以此诗为引子,我们自然会想起《别董大》,想起《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请学生再读一读这些诗,结合相关资料介绍,我们也可以尝试再现高适与董大、王维与元二分别的场景,甚至还能细细体会同是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哀而不伤,《别董大》强作勉励,《送元二使安西》充满感伤。这些差异,可以在阅读中通过对比,逐一品味。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17

“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目的;“主问题”的问题,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 “牵一发而动全””的重要问题;

“主问题”要具备“三力”,即要具有吸引学生参与的牵引力;具有在教学过程方面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具有在课堂活动方面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阅读教学的“主问题”的设计,一般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入手来进行思考: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入手;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面入手……

“主问题”设计,要确保学生有大块的围绕问题进行活动的时间。

“主问题”既要“放得出去”,也要“收得回来”,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不能淡化和弱化自己的作用,要注意运用强调、点拨、牵引、总结、校补、提升……等手段,确保学生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主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文本实际与学生学习的实际,要保证学生在这个主问题下能够迅速充分展开活动。“主问题”出示后,如果还需要不断追问“子问题”来展开活动,这样的“一子多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问题”。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18

对于《奇妙的克隆》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节课的教学亮点可以总结为——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课前讨论,了解到今天上课所任教的班级——贵阳市第二十一中学八年级(1)班的学生比较特殊,有这样一些现象: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学习习惯不好、自主创新理解能力较差等等。首先,针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这个现象,我将教学计划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原本设计一节课完成五个整体的学习目标,缩减为三个整体的学习目标;哪怕是一个生字、生词的理解,也决不让学生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其次,针对学习习惯不好这个现象,我采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教学策略来解决,尤其是学困生,在我给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后,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反而是在那里无所事事;于是我巧妙地走到这类学困生面前,悄悄告诉他:“我第一个就选你来回答!”促使这类学困生不得不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再次,针对自主创新理解能力较差这个现象,我再次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原本设计的学生可以通过自读、齐读及幻灯片的图片辅助来完成“理解‘换核卵’”这一学习目标;改为通过教师讲解,运用通俗的比喻(煎鸡蛋换蛋黄),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学习目标。

我之所以要花上大量的时间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是来源于我对说明文教学的思考——两年前的“南明之春”与本次“市级优质课”我抽签的课文都是说明文。而说明文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给学生说清楚一个事物(如:《奇妙的克隆》这一课中的“克隆”)或一个概念(如:《桥之美》这一课中的“与周围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的桥才美”)。作为学生,首要的学习目标就是弄清楚这个东西是什么。只有在读懂了作者讲述的事物(或概念)之后,才能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去阅读作者的文章,才能够理解作者的对于说明方法的运用,才能够更深层地去品味作者的用词讲究、结构安排等等。所以,我宁可多花费一些时间,也一定要让学生先弄清楚“是什么”,再去讨论“为什么”。如果,不顾学生的理解程度,就开始对文章进行深度挖掘、对学生进行拓展提高,那一切都是徒劳,结果只会事倍功半,让学生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对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丧失。这就是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计划调整的目的。

第二,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也有很多。首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所以与学生的配合程度就差了很多,学生的参与面就相对较少。其次,对课件的修改不够,出现了生字错音、字幕跳行等现象。再次,教学进度的把握也不尽如人意,导致最后学生的拓展练习没有时间来完全展开。

第三,针对以上不足,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从主观上来说,我没有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教学打磨,也没有找机会与学生彼此熟悉,所以采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其次,从客观上来说,由于抽签号数过于靠前,所以准备时间相对较少,而且事先没有考虑到远程遥控(即“翻页器”)的问题,所以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够流畅。

以上不足,客观原因方面,可以想办法克服;主观方面,尤其是对于学生的那些特殊现象,可以采取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进行有针对性地预习,并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来检查预习效果等等。

《画家和牧童》教学反思 19

1.引导想象,理解词语

本课教学中,我还重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词语,例如:“疲劳”这个词语,让学生先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意思,再想象一下妈妈“疲劳”的样子,并用几句话说一说。像这样,对一些聚集着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挖掘,不仅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感内涵有较深的理解,还有效地渗透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2.多元朗读,提高能力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景,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哲理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朗读方法,把朗读与语言感知、理解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听、读、中体会“关爱他人”这一中心。在默读、合作读、引读中探究课文内容,在表情朗读、读中想象、读读背背中深化课文中心。

教学中,我做得不够之处在于没有很好地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和参与性,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应该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让学生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爱,使课文蕴含的人文精神转化为引导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动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