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美丽的西双版纳》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如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醉清风帮大家分享的9篇小学二年级语文《美丽的西双版纳》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1

学习目标: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学习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学习难点:从文中了解版纳独特的民族文化。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美丽”一词就和西双版纳连在了一起。西双版纳的人总是骑着大象在乡间行走,那里的傣族人不分白天黑夜地跳舞,那里白天是节日,夜晚是欢乐的海洋。下面就让我们在葫芦丝深情委婉的旋律中欣赏西双版纳的风光。

1、媒体展示图片、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

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去赞颂,今天我们就随少数民族作家李舵一起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去领略西双版纳的美丽,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

二、第一板块,感受美

1、 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浏览课文之后的感受。

2、 浏览课文,神游版纳后,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西双版纳的美。教师示范:西双版纳美在它的暖风也是醉人的。三、第二板块,品味美

1、本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了西双版纳的五个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

2、自主思考:你喜欢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并找出你最喜欢的词和句子,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合作交流, 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人文景观注意引导学生试图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

(1)介绍泼水节的知识

(2)语文活动:作一回导游员:西双版纳的景物神奇秀丽、赏心悦目,西双版纳的风情朴质意深,真是景美人也美。那你想不想到西双版纳去游玩?好了,现在机会来了,我们班老师和同学组成了一个旅游团要去西双版纳旅游,但是有一件,缺少了一个导游员,你愿意当这个导游吗?下面就请同学们以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写一段导游词好不好?

四、激发探究意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你对版纳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感兴趣?

五、小结:正如同学们了解到:在我国美丽的西双版纳,有“望天树”景区,这里有种做香料的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傣族人都住在竹楼里。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虽野象难得一见,但那大象表演却十分有趣,五月份,是傣族人收获谷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心创作的男女打谷子的风情画,傣族人笃信佛教,他们笑对生与死,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人生,西双版纳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六、结束新课:当优美的音乐再起时,你最想对神秘而又神奇的西双版纳说的是……

七、布置作业: 久违了,西双版纳,课下,就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尽情地歌颂西双版纳,写下对西双版纳的向往吧。

激发探究意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你对版纳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感兴趣? 篇2

六、结束新课:当优美的音乐再起时,你最想对神秘而又神奇的西双版纳说的是……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3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情感目标:

1、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3、引导学生热爱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资料(文字与图片)。

2、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两个迷人的西双版纳风景。

3、积累生字新词(从音、形、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

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3、过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检查生字积累情况(提问俩三位同学,后教师出示小黑板,点评疑难生字词,最后齐读一遍)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感受美

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

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西双版纳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想不通同学们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心里的感受也会不同。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

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2、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抓住关键词,并在文中圈点批注)

3、分析品味中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游同赏,并适时出示相关图片。

4、总结过渡:

我们已领略西双版纳“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的谷”的优美自然景观,也领略了“竹楼映蓝天”、“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的人文景观美,而实际上,西双版纳的美又何止这些呢?她的神奇、美丽、富饶,使她在世人的眼中,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你们对这颗明珠还有多少了解呢?请告诉我,好吗?

(三)拓展————表现美

1、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2、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我们已充分领略,现在由你来当导游,带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也来畅游一番西双版纳,你会推荐哪个景点?打算怎样介绍?试试看。

四结束课文

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令人流连忘返,让我们再次走进乐曲,闭目神游,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西双版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五作业

大家或多或少也到一些风景名胜走走看看过,回去翻翻旧相片,选择你喜欢的风景,写成导游词,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神心高高望天树

自然奇驰竹楼映蓝天

“美“————秀神悠悠野象的谷

人文丽往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

小学二年级语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反思 篇4

《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有如下反思:

一、总体来说,本课教学各环节安排紧凑,过程流畅,但在很多细节方面仍缺乏考虑。比如在西双版纳动物王国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相当熟悉,要求找出有哪些动物时,学生们大多能容易地给出正确答案。那我想在学生预习工作很到位的时候,是不是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让学生用笔圈出各种动物的名字,一起来读一读它们的名字,借助图片来说一说这些动物的样子,这样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动笔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同时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相信这样的课堂分为会更加生动。

二、朗读指导方面。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能顺畅流利地朗读课文,我在课堂上并未注意朗读时语调的变化,以及语速、情感的依时而变。上课时总是以高调的声音和学生交流,这样学生也会产生听觉上的疲劳,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没有帮助。同时,在学生的朗读评比上,通常我的评比没有很强的针对性,点评比较宽泛,不能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朗读方面的优点和缺点。

三、说话练习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王国的学习,借助多媒体图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学生通常能完整地说出所要求的句子。我并没有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得他们的回答更加具体化,深入化,只停留在简单的句式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中的语法错误,有时会忽略掉,比如一学生说“羚羊在绿油油的草地里奔跑”,我没有进行及时地纠正。看似简单的错误,却容易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一错再错。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给与纠正。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过《小石潭记》、《阿里山纪行》,对游记的学习有了一些基础,且游记属于散文的一种,这类散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因此我的目标设置为: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了解运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方法。

3、学习通过对照手法表现西双版纳神奇秀丽自然风光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中相关注解,理解文章内容。

2、倡导学生课前查找收集关于版纳的资料增加感性认识。

3、课堂上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傣族人民独特的人文风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难点:

1、通过对照手法体会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的神奇秀丽和人文景观的质朴意深的特点。

2、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

教法

教学中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欣赏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感受当地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而文章中所反映出的人文思想,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想才能体会得出。

对照手法的运用是难点,在问题设计中我用了填空题的格式做引导。为了帮助学生赏析语言,我提供了示例和赏析格式。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教学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①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学会快速阅读,并掌握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②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学会赏析语句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程序

本课两课时完成,下面我具体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有两个目标:

1、通过欣赏自然美和人文美感受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

2、体会对照手法的运用,深层次感悟“美”的内涵。

一、故事导入

上课开始,我讲述了关于泼水节传说的故事,目的之一:激发兴趣:之二:为后面讲解傣族人对待水的态度蓄势,提供铺垫。

二、感受美(浏览课文,探美)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牵出神奇秀丽心驰神往这条明线后,再要求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版纳的美。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了解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

三、品读美(朗读课文,寻美)

这一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通过问题由浅入深地体会热带雨林的特点,其中穿插对照手法是为了点明西双版纳的神奇的特点。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供的信息中去考察人文景观的美,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傣族的风俗文化,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的美。

人文美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与前面一致,先概括在整理表达,对“妩媚”一词含义的理解是难点,目的想点明作者对这幅风情画的喜爱之情。概括,西双版纳的风俗美美在互助友爱、善良虔诚、乐观从容、质朴意深……

四、表达美(神游图片,悟美)

出示西双版纳代表性景观图片,配葫芦丝乐曲。增加感性认识,结合课文内容深切感受西双版纳之美。

畅游西双版纳回眸那个金孔雀飞出的地方,那片神秘珍贵的热带雨林,那颗我国西南部边境线上“璀璨的明珠”,那片地球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那被冠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丽的西双版纳……

美就大声赞:西双版纳美在……美在……

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总是浓的化不开的碧绿。

美在水,无论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软软地淌,娇娇地流。

五、内化美

在我看来,西双版纳之美,美在神秘、美在包容、美在和谐、美在自由、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图片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比播放,为了唤醒同学们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提示:你从傣家人对待水的态度中感悟到了什么,我们如何看待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话题。

表达:亚马孙热带雨林已经遭到破坏,美丽的西双版纳未来的命运如何?(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一段感悟性的文字表达你对“美”的理解。

设计意图:我认为一切的美都先源自人的心里,美先在心里才会在眼里。真正的美是心灵美,是善良,是真诚的态度。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是我上完可以后的深刻体会。课堂最后以不圆满结束,前一节课安排见学生时我已预料到。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客观原因:

1、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课文,对内容较陌生对西双版纳没有一点积累和印象。

2、由于对信息把握不准,我按第二课时准备的学案。

3、我所抽的班级没有固定的小组,上课前才临时分的导致课堂效率过低。

主观原因:

1、个人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

2、对学案式的`精神理解不到位,没有坚持在课堂上使用。

3、备课过于注重实效,对学生能力估计不足。

总之,这次任务完成了,无论结果如何我尽力了。在这过程中我收获的不只是失落更有深深的教训,有对今后教学的思考。至少,这个过程中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我完成了一次“寻美”的历程,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许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也是做语文老师的幸福。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6

一、故事导入

上课开始,我讲述了关于泼水节传说的故事,目的之一:激发兴趣:之二:为后面讲解傣族人对待水的态度蓄势,提供铺垫。

二、感受美(浏览课文,探美)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牵出神奇秀丽心驰神往这条明线后,再要求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版纳的美。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了解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

三、品读美(朗读课文,寻美)

这一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通过问题由浅入深地体会热带雨林的特点,其中穿插对照手法是为了点明西双版纳的神奇的特点。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供的信息中去考察人文景观的美,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傣族的风俗文化,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的美。

人文美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与前面一致,先概括在整理表达,对“妩媚”一词含义的理解是难点,目的想点明作者对这幅风情画的喜爱之情。概括,西双版纳的风俗美美在互助友爱、善良虔诚、乐观从容、质朴意深……

四、表达美(神游图片,悟美)

出示西双版纳代表性景观图片,配葫芦丝乐曲。增加感性认识,结合课文内容深切感受西双版纳之美。

畅游西双版纳回眸那个金孔雀飞出的地方,那片神秘珍贵的热带雨林,那颗我国西南部边境线上“璀璨的`明珠”,那片地球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那被冠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丽的西双版纳……

美就大声赞:西双版纳美在……美在……

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总是浓的化不开的碧绿。

美在水,无论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软软地淌,娇娇地流。

五、内化美

在我看来,西双版纳之美,美在神秘、美在包容、美在和谐、美在自由、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图片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比播放,为了唤醒同学们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提示:你从傣家人对待水的态度中感悟到了什么,我们如何看待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话题。

表达:亚马孙热带雨林已经遭到破坏,美丽的西双版纳未来的命运如何?(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一段感悟性的文字表达你对“美”的理解。

设计意图:我认为一切的美都先源自人的心里,美先在心里才会在眼里。真正的美是心灵美,是善良,是真诚的态度。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是我上完可以后的深刻体会。课堂最后以不圆满结束,前一节课安排见学生时我已预料到。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客观原因:

1、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课文,对内容较陌生对西双版纳没有一点积累和印象。

2、由于对信息把握不准,我按第二课时准备的学案。

3、我所抽的班级没有固定的小组,上课前才临时分的导致课堂效率过低。

主观原因:

1、个人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

2、对学案式的精神理解不到位,没有坚持在课堂上使用。

3、备课过于注重实效,对学生能力估计不足。

总之,这次任务完成了,无论结果如何我尽力了。在这过程中我收获的不只是失落更有深深的教训,有对今后教学的思考。至少,这个过程中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我完成了一次“寻美”的历程,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许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也是做语文老师的幸福。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简短 篇7

去年我们曾去贵州,一睹闻名遐迩的黄果树瀑布。

驱车来到山脚,便开始徒步进山。脚下踏着粗糙的石砖,道路两旁的古木藤蔓交叉错杂,长长的枝条遮住了天空,枝叶的缝隙中能够依稀看到支离破碎的天,阴沉沉的,透不出一抹阳光。

随着脚步渐渐沉重,视野开阔起来,可是隔着山石树林,望不到心心念念的瀑布。顺着小道继续向深山走去,静谧的森林渐渐变得热闹起来,依稀听得到隆隆的水声,仍不见瀑布,我迫不及待地加紧了脚步。

最终走到了尽头。

眼前是一片悬崖,并不陡峭,石坡缓缓的,优美的弧度上生着许多矮小的苔藓,绿油油的一片。我疑虑着这光秃秃的山崖上如何生发出蓬勃的生机,抬眼一看,霎时屏住了呼吸——滚滚湍急的水流从头顶的悬崖上一泻而下,迸溅出一串串银色的水花,迅速腾起的水雾齐齐扑向对面的崖壁,不断向上,滋润着大片动人的绿色。

望着瀑布,久久地出神。隆隆的水声充溢着双耳,朦胧的水雾浸润着心田,我禁不住深呼吸,想把这样清凉的感觉牢牢锁在肺里。

倏忽间,灰蒙蒙的天缓缓裂开了一道口子,漏出了里面炫目的阳光,一缕、两缕、三缕……万丈金光投射下来,洁白如雪的水雾渐渐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像是跃着美丽音符的五线谱,这是一道绚丽的虹!她不像一般的彩虹那样可爱娇俏,她生于宏伟的瀑布,四散的是勃勃的生机。她是一河七彩的水,一向向上,直通天际。

我久久地凝望着这道动人的虹,原本躲藏在深深的水雾里,一向等待着,她在等待最完美的契机,这时才舒展身姿,缓缓地亮相,带来一次绝美的遇见。若是没有那夺目的阳光,她如何出落得这样妩媚动人?若是没有那纯白的水雾,又怎能折射出这般绚烂独特的光华?

这应是最美的遇见,又像是一次重逢,在这灿烂的光辉下,我迫不及待地去追寻属于自我的光芒,渴望同她一齐向上,折射出独特的光彩。期待着,如虹般灿烂夺目。

第二板块,品味美 篇8

1、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

2、自主思考:你喜欢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去欣赏,边读课文,边作圈点批注

3、小组合作交流,点击媒体显示的每个画面,让学生在想像中与作者同游同赏

4、深入探究:人文景观的美

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1)、学生阅读课文,试图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

(2)、语文活动:走进西双版纳傣族园

要求

a、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

b、注意使用第一人称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对游记很陌生,但通过对本单元课的学习,对游记这一题材有了一定的了解,能流畅的使用导游词向游客介绍景点,学会了如何当一名很好的导游。虽然平时锻炼的机会很少,但通过课文文本的学习,学生也不胆怯了,变的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学生由口头表达转为书面表达的训练,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中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

2、学习文章巧妙的布局,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景物。

3、锻炼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预习、展示、拓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文章的内容、写法进行鉴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描述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自然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习导游词的写法,小标题的运用。

2、品味并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人文美,培养审美情趣。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