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在读中悟出寓意
教学重难点:体悟寓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回顾课文内容
1、播放课文flash动画,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小结完成板书(起因、经过、结果)(巴望、拔苗、枯死)
2、结合内容,理解成语。
根据“揠苗助长”字面意思理解课题,学生说说成语“揠苗助长”的意思,特别是先说说“揠”的意思。
3、精读体悟,认识道理。
①过渡:但这只是成语字面的意思,想要知道它深刻的内涵,我们还得深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接下来,老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读,或默看,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去读,去体会,说说(出示:读了课文,我觉得这个农夫很……)
②交流汇报,朗读体悟。
a、[很心急]出示第一自然段
★结合回答,扣信“巴望”,理解意思。巴望可以换成哪些词?(盼望、希望、渴望)
★指导朗读,你们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农夫焦急的心情呢?焦急可以换成(着急、十万火急、心急如焚)
★指名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农夫怎样?仿佛还听到他在说什么?
★齐读
★你能帮他想个办法让禾苗长得快些吗?课件演示禾苗的生长过程(锄草、施肥、捉虫、浇水)
b、农夫想出了什么办法?课件演示出示第二自然段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结合回答:
扣信“一棵一棵”(展示图片),感受“棵数多”,体会辛苦。
扣信“一直”,感受“没休息”,体会累。
扣信“筋疲力尽”,理解词意,感受累,体会辛苦。
★指导朗读:这次除了要读好上面这些词,还要边读边想象农夫一棵一棵拔禾苗的情景,才能读出农夫的辛苦,筋疲力尽。先自由练读,再分男女生读。
c、课件演示农夫的表情,出示第三自然段
★谁先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你从哪体会到农夫的开心?
★指导朗读。
第一步:指导看图
第二步:想象农夫说话时的动作、表情
第三步:指名赛读
第四步:一起边做动作边读
★扣信关键词,体悟道理。
“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其实禾苗在不在长?怎样长?(板书:生长规律)
可农夫恨不得禾苗每天能长多少?(板书:急于求成)
结果禾苗全枯死了,就是把……(板书:事情弄糟)
★把板书连起来说一段通顺完整的话。
小故事学完了,大道理也不知不觉被你们悟出来了。
★小结提炼:农夫的可怜就在于他不懂得这个道理,结果是一切的辛劳化成了泡影,空欢喜了一场。真是“急于求成”,反而“事得其反”。
★(出示:假如你是农夫的邻居,你会怎样用这个道理来劝他?假如你是农夫的儿子,你知道父亲犯了什么错误吗?)让学生任意挑选一个说说。
★揭示寓言:是啊,不仅仅是禾苗的生长规律不能违背,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都不能违背,这就是这由寓言要告诉我们的最深刻的道理。[出示寓意]指名读,齐读。
★现在,你对成语“揠苗助长”有更深刻的理解吗?它让你联想到了哪些言简意骇又意思相符的词语?
(出示:急于求成,事与愿违、违背规律、欲速则不达)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揠苗助长”这样愚蠢的事呢?
三、回归整体,练习自述。
农夫后来后悔极了,他要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希望大家别学他那样做傻事。
(学生练习:《“农夫”的自述》)
这则寓言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在本课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设置了较多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解读文本。但是在设疑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没有抓住重要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问题比较琐碎,导致没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二,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没有深入细致的让学生理解分析。可以采用逐字理解或表演说话等方法让学生明白透彻。
第三,综观全堂课,教学设计不够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成分比较少,可以采用读完课文后,让学生对本故事进行表演,以进一步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种辅助教学,学生在轻松,愉悦,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喜欢做各种游戏,在学中玩,玩中学。在创设教学情境,呈现教学内容等方面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自然地,主动地将自己的情和感融入到学习中。本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满意:
1,在设计"导入新课学习生字"等环节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设计了讲故事,闯关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富教于乐,达到了学习最佳境界。
2,利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支持了学生的想象。
3,"自主学习"拓展练习中,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更好地做到因人而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
4,"我给老农取个名"这一环节以学生的疑问为契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拔苗老农的名字。学生外引相关经验,内联课文内容,兴致盎然。从课堂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从寓言内容出发,同时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将个体自身的相关语文经验融入其中。于是,"白费力","贾聪明","胡涂","辛急","大傻"一个个富有想象力,充满灵性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让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赞叹:"同学们可真聪明!"我们有什么理由抑制这一朵朵创新的小花呢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含有讽刺意义和教育意义。《拔苗助长》是一篇含有深刻寓意的课文。就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要理解文中的寓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必须创设一种与学生生活体验直接联系的场景,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从而明理。
语文学习应时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带到生活中。本片段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参加拔草的感受,利用已有的经验体验劳动的辛苦,再让学生演"筋疲力尽"可谓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唤醒了生活场境在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沟通了书面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发了学生与语言文本的对话。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实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澜教授也指出:"只有关注学生的潜在性,才会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在这里我摒弃了以往教学寓言时,把隐含的寓意用语言向学生描述的做法,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演、去说、去感悟、去体验,让学生的思维尽情地拓展。在轻松、愉悦的表演中、笑声中,他们的潜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挖掘出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类似"拔苗助长"的现象,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教育,这些是我始料不及的,但这又仿佛是必然的,因为我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翅膀,还给他们展翅腾飞的空间。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想说,给学生一个空间,学生就能释放潜在的才能,在课程改革的课堂中,"教教材"只会令课堂产生窒息,"用教材教"才能凸显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应抛开一切杂念,做课改全心全意的拥护者,去追求教学合一的境界。
一。揭示课题,启发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4课《寓言二则》。我们大家都听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
2.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揠苗助长”的“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揠苗助长》是一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读了以后,它会让你思以前所未思,得以前所未得;它会让你在快乐中懂得道理。
2、学生各抒己见。
3、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词,抽读。字理学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巴望� 筋疲力尽� 白费� 一大截�� 纳闷� 兴致勃勃
(3)分组分段读课文。
4。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脉络。
三、师生对话,感悟寓意。
1.默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你读懂了什么?你找到了哪些关键词语去理解的?
(2)“巴望”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为什么要用“巴望”而不用“希望”呢?
①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②他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两句话,是用“巴望”好,还是用“希望”好呢?
(3)他看到的结果怎样?
禾苗是真的一点儿也没长高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那个人为什么会认为“一点儿也没长高呢?”
(4)请同学们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总结一下第一段的意思?
(5)指导朗读。讨论:读这段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语气?
(6)体会感情,自己朗读。
2.默读二、三段。
(1)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语句读懂的?“终于”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2)这个人是怎样拔禾苗的?”指名回答。
“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 他为什么会筋疲力尽?请大家结合图思考一下?
(3)他认为自己的办法怎么样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读句子。
(4)“白费”是什么意思?“没白费”说明了什么?
(5)他说:“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意在说明什么?
(6)指导朗读。要注意这个人一边喘气一边说话的语气,说出对自己的办法很赞赏很得意的语气。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问:结果怎样?指名回答。
四、点明寓意,升华拓展。
1、你知道禾苗为什么会死吗?假如你是儿子,你对父亲说……假如你是农夫,你会这样长叹……
2、小结:你看农夫多傻啊!揠苗,使禾苗不能吸收水分了,违背了禾苗生长的规律。所以禾苗不但不能长高,相反都枯死了,这是个错误的做法。
3、你会对种田人说些什么?
4、“揠苗助长”这故事让我们懂得了: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要做傻事。
五、总结、扩展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揠苗助长》,不按规律办事的例子呢?(指名说一说,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 学习“寓”字。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4. 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 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二、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
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农夫“焦急”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什么意思?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请口头练习说。
三、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1.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 拓展: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去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 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 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 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 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 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鹬——啄——威胁
蚌——夹——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
海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郑晓莉
一、教材分析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说出“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寓意,明白不顾事物的发展,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3、构建寓言教学图式。
三、教学难点
构建寓言教学图式。
四、设计思路
注意将学习策略和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运用精加工策略,通过复习,激活相关旧知识,既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情,又有利于为新知识作好铺垫。老师灵活地通过旧知识的引导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蜗牛的奖杯》这个故事吗?谁能简单地讲一讲?(指名讲)
师:《蜗牛的奖杯》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生: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
生:世上没有永远的冠军。
生:不能一生陶醉在一时的冠军中,那你将永远没有进步。
师:《蜗牛的奖杯》是个-------(生接着答:寓言故事),你知道寓言故事是怎样的吗?
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让我们受到教育。(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故事 道理)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寓言相关的旧知识,在学生脑海中播下图式的种子。
师:今天我们学习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要读课文,我们先过生字关。
投影出示:揠苗助长 焦急 巴望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一大截 纳闷
指名读新词。
师:你读得很好,7个生词只读错了一个。我不说你错了哪一个,我请另一个同学读,你认真听。自己发现错音,改正错误。
(师发现甲生读错,“焦急”一词,教师没有直接指出,而是指名让乙生读,提醒学生认真听,由甲生自己发现错音,并更正错音。甲生读对后教师给予肯定性评价。)
△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比别人直接告诉错误处,效果更佳,此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再次让机会给甲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我展现和自我调整的机会。
师:将本课生词带入文中,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篇。读好后同桌之间,选一自然段检查对方,并给予评价。
(立即,教室里书声朗朗,同学们都在认真地自读课文,自读后同桌互查并评价)
(教师检查学生的情况,该活动应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这一目的)
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读得这么好,我也想读一读,我读第一自然段,我读时,请你们认真听,听后说说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淋漓尽致地让学生体会农夫焦急的心情。同学们不由鼓起了掌,并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我从“巴望”这一个词中,看出农夫急切的心情。
生:我感到农夫很焦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禾苗长了没有。
生:因为农夫很焦急,田里的禾苗明明在长他却认为一点也没长。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到了农夫“焦急”的心情,及“巴望”的意思,真正做到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意。
师:农夫这么焦急,希望禾苗长快些,他想出办法了吗?
(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作记号,很快找到答案。)
生:农夫想出的方法是将禾苗一棵一棵拔高。
生:农夫累得筋疲力尽,但他很高兴,他认为禾苗真的长高了。
生:我从“兴致勃勃”中看出他为自己想出拔禾苗的方法感到高兴。
师:农夫的办法可行吗?会有怎样的结果?(许多学生手举得老高,争着回答。)
生:农夫的办法是不可行的。植物的根离开了土,吸不到水和养份,植物就会枯死。
生:农夫想要禾苗长得快些,应在施肥,拔草上下工夫。
……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①生:做事情前应想清楚才做。
②生:做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成。
③生:植物的生成是有规律的,不能违背植物的生长规律。
……
师:同学们能从一个小小的故事中明白这么多的道理,你们真聪明。
△寓言故事的说理性很强,学生讲的道理与故事有关联,并言之有理就应肯定,不能强求同一个答案。
师:请大家有感情朗读课文。(师提醒有感情朗读的技巧。)
师带领学生建构图式
师:同桌间相互复述故事。(教师巡视后,指名上台复述)
师:在原来“故事”前板书 “讲”字,组成“讲故事”。
师:小组交流从故事中你明白的道理。师在原来“道理”前板书 “说”字,组成“说道理”。
师:在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了许多人急于求成而把事办砸的例子。你能举个例子吗?(师边说边板书“举例子”)
生:我妈妈望女成凤,一到双休日,既叫我上补习,又让我上美术班和钢琴班,压得我都喘不过气来,我都烦死了,害怕双休日的到来。
生:有的人盖楼,地基还没打好,就急着盖楼,结果楼塌了。
生:有的病人,想病快点好,一下子吃了很多药,反而病更重。
……
△学生学寓言后能将寓意迁移于生活事例中,说明已真正理解了寓言的寓意。对学生今后生活中处事有所帮助。
师:以后学习寓言,可按着“讲故事、说道理、举例子”的步骤学习。
△师指着板书构建图式后,总结寓言图式,并介绍图式作用,生读图式后,要求学生快速记忆下图式。
师出示相对应的问题训练单。
1、我能讲出(复述)这个故事吗?
2、这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我能说出来吗?
3、我能举一个相关的例子吗?
(学习寓言前可先拿出训练单,将学习训练单方放于桌前,边读寓言边用训练单上的问题问自己。)
布置作业:用图式和问题训练单预习一则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面对信息不断膨胀的今天,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单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我在教《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时,抓住寓言的特点及要求,初步建立寓言阅读的图式,让学生掌握图式,为今后独立学习寓言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下是我在教《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时的几点心得:
一、构建图式,并引导学生记忆。运用精加工策略,通过复习,激活相关旧知识,既有利于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掌握的情况,又可为新知识作好辅垫,老师将旧知识和新知识结合构建图式,使学生更清楚图式的来源及实用性和广泛性。例如,教师导入时请学生回忆并讲述《蜗牛的奖杯》这个故事及说出这故事蕴含的道理。在学《揠苗助长》时也紧紧地抓住了“讲故事”“说道理”“举例子”这三点进行教学。最后,完善出了寓言图式:①讲故事②说道理③举例子。
教师按着复习→新授→构建图式的脉络展现了图式的来源及它的实用范围。有利于学生学习寓言时实现方法的迁移。
构建图式后,老师在强调图式作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快速记忆图式。让图式在学生脑中生根。因为图式文字较少、概括性强,好似順口溜,学生易记。但如果缺少这一要求,图式教学是不完善的。
二、注意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策略知识教学相融合。
教师在教学中容易注重语文基础知识而忽视策略知识教学或注重策略知识教学而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在这节课中我注意两者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尽力做到两者的齐驱并进。在讲故事活动中,我紧紧抓住关键的词句,深刻理解文中农夫的“焦急”心理。为学生生动的讲述故事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图式和问题训练单一起使用。
布置作业时可将图式和问题训练单结合,让学生尝试自学寓言,既训练学生图式的运用,又训练学生原认识策略的运用。
不足之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加强策略教学的意识。策略教学不仅是老师用策略,还应教会学生用策略,这才是策略教学的真正目的。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
教学这两则寓言故事中,学生针对插图与课文内容提了一些问题,想想还真有些道理。
如《揠苗助长》这课,学生对着插图提出质疑:“既然文中写老农干的是筋疲力尽,那为何图中真在拔苗的他连一滴汗也看不到呢?不太符合常理呀!”针对课文内容,学生问:“既然是老农,应该是很有这方面的经验才是,怎么连这简单的道理也不懂呢?是不是改成刚刚学种田的年轻人比较恰当呢?”
如《鹬蚌相争》这课,学生也对插图存在质疑:“鹬蚌身旁不是有一块大石头吗?鹬为什么不把蚌甩向石头,让它破碎,不是可以美食一顿,又不至于被抓吗?”针对内容,问:“既然双方的嘴都被夹住,又怎么能说话呢?”
看对这么一群善于思考的孩子,特别欣慰。虽然上面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理由让他们明白,但这些问题还是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的。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能有自己的思想,有个性,这样社会才会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