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比眼力》含反思(优秀2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

《平均数》教学反思 1

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运动会跳绳的录像引入,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收获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一年级数学教案《练习》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1元、1角、5角的纸币和硬币与1分、2分、5分的硬币九种人民币,理解1元=10角,1角=10分。

2、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较小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

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

同学们,你们自己去买过东西吗?买东西时要用到什么呢?(学生答:钱)那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人民币)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小面值的人民币,并学会正确使用它们。

[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引导探索,认识人民币

1、组内交流,初步认知。

每个小组桌面上放一个信封,里面放有一些小面值的人民币,请同学们认一认,把你认识的人民币在小组里介绍一下,然后认真观察人民币上都有什么?注意要互相谦让,不要损坏人民币。

2、分组汇报,交流展示。

谁愿意到前面来把你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大家?要先说出你介绍的人民币的面值(就是多少钱),再简单说说你是怎样辨认出来的。

人民币上都有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

师:我们可以通过看阿拉伯数字知道它是多少元。你通过这种方法还认识哪些人民币?

师:人民币上大写的汉字还有壹、贰、伍等。

板书:壹、贰、伍

生1:我认识1元的纸币,我是通过看颜色认识的。。1元是绿色的。

生2:我还认识5角的纸币,5角的正面有两个少数民族的人像,背面有国徽。

小结:

1、认识人民币的办法很多,不仅可以通过颜色、数值,还可以通过图案进行辨认,也可以将这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辨认。

2、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我们一定要像热爱我们的祖国一样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更不要损坏人民币。

三、认识人民币的单位,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1、简单分类,了解人民币的单位。

(1)给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小组内研究分类的方法。

(纸币和硬币)

(2)学生汇报不同分法,教师板书“元、角、分”,介绍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

(板书:元、角、分)

2、探究元、角、分的关系。

我们认识了人民币,现在老师想买一支一元钱的自动铅笔,请同学们想一想,我可以怎样付款。

这些付款方式都对吗?为什么呢?(板书:1元=10角)

你们知道1角等于多少分吗?

引导学生拿人民币学具摆一摆。

(板书:1角=10分)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学生交流汇报。(学生交流后强调:认识人民币可以通过颜色、图案、文字来辨别,以及1元=10角,1角=10分)

(1)填数。

1角=()分

8角=()分

70分=()角

60分=()角

2元=()角

30角=()元

3元2角=()角

4角8分=()分

12角=()元()角

12分=()角()分

(2)在○里填上“+”或“-”。

9分○7分=2分

12分○5分=1角7分

90元○4元=94元

8角○3角=1元1角

40分○60分=1元

9角○5角=1元4角

1、在○里填上“>”、“<”或“=”。

9角○1元  8角9分○9角8分  1元○10角  3角7分○4角

9分○1角  1元○9角  9分4元○4角4分  8元4角○10元

2、计算。

5角+2角=  7元+3角=  5分+4分=  3元4角-8角=

2元8角+5角=  30元+8元=  1元-7角=  1元-10分=

一、换人民币。

1、1张1元可以换成()张5角。

2、1张10元可以换成()张2元。

3、1张50元可以换成()张10元。

4、1张10元可以换成()张5元、()张2元和()张1元。

二、应用题

1、明明有100元钱,买书包用去50元,还剩多少元?

2、一个计算器50元,明明现在有40元钱,想买一个计算器够吗?明明还差多少钱?

3、星期天妈妈去买菜,用去16元后还剩下10元,妈妈原来有多少钱?

4、王老师去体育用品商店买了一个56元的足球和一个40元的篮球,王老师一共用去了多少钱?

《平均数》教学反思 3

1.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于“平均分”的含义已经理解,也基本掌握“等分”用“除法”的计算的技能。所以本课没有从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入手,而是采用了已知3根小棒的平均长度,让学生逆向地想像出原来3根小棒各应多长。这似乎是在应用平均数问题,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并没有感到有多大的困难。这样引入新课,更加体现了思维的力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能在充分的想像中,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对3根小棒的。长度展开猜想,此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

2.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主要目标之一。我觉得任何能力的提高,都需要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态过程中逐步形成,而这种有效活动的关键,在于活动素材的设计。在本课的第二环节,我提供给各小组的小棒除了根数不同之外,每组小棒长度也各有特点,比如5根小棒中有一根的长度接jin平均长度;又如5根中有3根是一样长,这样有意识引导学生如何去测量计算平均长度。在组织这一环节活动时,我先要求学生观察小棒,估计平均长度,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自己的估计是否精确,学生自觉地采用了测量计算地出平均数。这一活动过程是把培养学生地数感和解决问题地能力融合在一起的。在第三环节,我引导学生分组寻找身边的材料求平均数,以及对商场10月份售额。这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性,并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自主、互动的。学习氛围。

我觉得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活动,课堂上必须创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以上的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我多次用到了:“真的吗?你说得有点道理,你能举一些例子吗?”尽可能地做到以和平、商量的口气向学生提出问题。我在组织集体反馈评价中,同样在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的前提下,进行随机调控,力求达到最佳的动态效果。

《平均数》教学反思 4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了解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结合实际问题(比较两组同学的踢键水平)踢键比赛是男生赢了还是女生赢了,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到比较其中的一人不合理,一人不能代表男女生的整体水平;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教师应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其实这种方法也能够利用教材上的统计图很好地进行过程的演示;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

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教师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怎样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不仅从比较两个“7”的含义,还原统计图的过程中理解它的“虚拟”,而且课件设计上最多,最少用实线,平均数用虚线,让学生直观辨别虚拟数和真实数。如何感知平均数的区间,让学生观察课件上最多最少平均线3条线之间的关系,再闪烁最多最少两条线,学生直观感知了平均数的区间,为什么平均数会出现在最多最少之间,学生用“移多补少”来解释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表象已经逐步清晰起来。

活动准备: 5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幼儿操作材料、彩笔、铅笔、橡皮等。

一年级数学教案《练习》 6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熟练进行1-5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

13张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1.复习加法的含义。

出示P27第1题第一幅图。你知道图上说了什么吗?(2个小朋友在玩球,又来了1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谁能列出算式呢?2+1=3

你为什么用加法来表示呢?

出示第二幅图。这副图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吗?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说给大家听?

2.复习减法的含义。

出示P27第5题第一幅图。你知道图上说了什么吗?(原来有3只小羊,后来有2只小羊回家了,还有几只小羊?)

谁能列出算式呢?3-2=1

你为什么用减法来表示呢?

出示第二幅图。这副图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吗?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说给大家听?

3.P27-284、8两题。

小组合作说一说各图的意思,并列式计算。

全班汇报。

二。复习加。减法的计算。

1.出示1+3=5-2=

哪位小朋友会做啊?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3和7题,任选一题加法和一题减法说给组内成员听,各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说一题。

3.第10题,比一比谁做得快。

4.开小火车做口算卡片。

三。游戏:

1.教师出示一张卡片,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进行表演。

2.一半学生发一张卡片,上面写了一个算式,告诉他们这是一张车票,黑板上有5辆车,要对号上车。其余学生做评委。然后交换。

四。小结:通过游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练习》 7

教学目标:

1、巩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提高综合计算能力。

2、学会看懂图表,能灵活运用计算方法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巩固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2+7+82+4+98+9-103+9+6

7+8-46+7+127-7+1028+8-30

6+17+20xx+7-20xx-6-9054-8-30

2、计算题

89-47+36

抽学生板演

请说出笔算过程

二、练习

1、独立完成第一题

2、指导完成第二题

三、本课小结

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计算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今天我当家

教学目标: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熟练的进行计算,提高计算水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看图购物

1、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看图

哥哥先到了肉类区,有鸡鸭鱼肉。同学们,想一想,哥哥用30元钱买哪些商品?先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3、来到了蔬菜水果区,用20元钱又能买什么呢?

独立思考并进行交流

4、提问

爷爷有100元钱又能买些什么呢?

小组合作进行计算

三、拓展练习

1、出示图2

最后,明明用了多少钱?妹妹用了多少钱?爷爷呢?他们可能买了哪些东西呢?小组讨论。

2、回家后,明明给全家做了一顿饺子,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3、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小组交流,解答。

四、本课小结

一年级数学教案《练习》 8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2、3、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课本第76页第10题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一背:采取游戏形式,背2、3、4的乘法口诀。

小组背男、女生背独立背

背完后,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的?

2、说一说: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二三得六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3、算一算:(出示口算卡片)

3×1=2×3=4×1=2×2=

1×4=4×3=2×4=3×3=

二、拓展。

1、课本第76页第8题,学生独立填写。

2、第9题

3×□=□□×4=□□×□=4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答案不止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填法。

3、投影显示第10题图片。

(1)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在游乐场玩)

(2)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乘法算式吗?(2×3=6)

(3)小组交流你还能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列出乘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提出3架飞机共坐几个小朋友?2架吊桥共有多少人等问题。并列出算式3×3=9和4×2=8。

(4)根据所提问题,学生在书上写答案。

三、自我评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疑问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76页第5、6、7题。

教学后记:效果好。

一年级数学教案《练习》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数、读数、写数等练习活动,加深对100以内数的含义的认识,能说出一个数的组成,进一步掌握读写方法,熟练口算几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进一步了解求剩余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2.使学生通过思考,体验不同表示方式,进一步获得认数学习的经验。提高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进一步理解百以内的数的含义,运用学过的数正确进行交流、表达。

难点:

进一步理解减法含义。

课前准备:

光盘、计数器、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练习数的`组成、读写

1.用小棒数数。

(1)出示4捆小棒,说明每捆10根。(引导说明4个十是四十)

继续往下摆,到四十六时,提问:为什么是四十六?(4个十和6个一)数到五十,提问:满10个一根可以怎样?(演示:捆成一捆)

追问:这里面有几个十?是几十?

(2)学生十个十个地数,从五十到一百。

2.计数器表示数。

(1)说说计数器从右面起,按次序各是什么数位。

提问:个位上拨1颗珠子表示多少?十位上呢?

六十要拨几个珠子?让学生拨一拨。

(2)十个十个的拨,从六十到一百。

(3)老师说数学生拨。

二、100以内的读写法

1.第1题。

(1)左图:看小棒图先填出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再填出合起来有多少。

(2)右图:看图先填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是多少,再填出这个数的组成情况。

(3)适时复习数位顺序表。

2.第2题。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个数位?它们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让学生完成第二题填空,指名回答。

提问:第二题你是怎么样想的?

3.补充练习:

36里面有()十和()一。

84里面有()十和()一。

6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

2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

三、计算练习

1.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校对。

抽几题让学生说计算的思路。

2.口算练习。

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得数。

70+4= 27-7= 50+20= 20+9=

100-50= 86-80= 8+80= 97-7=

四、解决问题

1.第4题出示光盘

(1)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提问:表格里画了什么事物?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2)让学生独立填表。

(3)组织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第5题。

(1)让学生看图,告诉学生:老猫和小猫一共钓了29条小鱼。

(2)提问:从图中你还能知道什么信息?你知道小猫钓了多少条鱼吗?让学生列式解答。

(3)交流:你是怎么计算的?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一年级数学教案《练习》 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0的意义及有关0的运算。

2、对学生渗透函数思想的教育。

教学重点:

0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渗透函数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复习0的。意义。

出示一盘放了5支比的盘子,问:你能用哪个数字来表示?

拿掉2支后,问:你能用哪个数字来表示?

拿完之后,你能用哪个数字来表示?为什么用0来表示?

0除了表示没有之外,还有什么含义?

还能表示起点。

2、排序。

每人拿出0-5五张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1除了表示一个物体之外,还能表示什么?完成P31第7题。

4、P30第4题。你能介绍一下这两幅图的意思吗?根据3+0=3和0+3=3你有什么发现?

5、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数字写得最漂亮,等一下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

6、P31第6题口算。

二、提高练习。

1、P30第5题。

独立完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可以小组内讨论一下。

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

2、P30第3题。独立完成,同桌互相说一说有什么规律。

3、P31第8题。

谁能介绍这幅图得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4、P31思考题。

谁来做聪明的小猴呢?

三、小结:你今天又学到了什么?

《平均数》教学反思 11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六册统计方面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不足:

一、概念的建构认知。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本节课我把平均数学习放入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平均数”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以仔细观察这两幅统计图,你想说什么、引出一系列问题,最总引出当两组人数不相等时比什么可以比出投篮水平的高低为引领,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激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出了平均数。接着通过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算一算过程中得到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并在讲解练习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二、尊重个体差别,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了同学的差别。教师在教学中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使不同的同学得到不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同学的发展需求,对有特殊数学才干和喜好的同学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本课整个练习设计分为四个层次,既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例题原型的还原,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同学的学习需求。在练习的方式上,既有笔算题、又有估算题,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同学估算能力这一宗旨,可谓匠心独具,令人流连。

三、思维深度延伸,激活学生内在的潜能

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同学经常将几个数相加除以几,而不去看题中的具体情况,这是平均数应用题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一般情况下,同学能认识错误,选择出正确答案就行了,但我对题目进行了深度挖掘,引导讨论:.如果,这里要除以6,题中的问题又该怎么改?然后再教育学生要仔细审题。这样挖掘,有意识地对同学思维进行深度引领,让同学享受到数学思维带来的乐趣。

但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令我更多思考的是我的不足:虽然这节课我作了精心的设计,由于我过重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疑惑、困难等。另外教师的教育机智还远远不够,没有及时捕捉学生的契机,学生多好的回答竟然不理睬,还是按自己的路往下走,课堂上对于学生肯定的回答或精彩的回答不给予表扬等。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力争让自己的课堂有更多的精彩,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有更多思维碰撞的火花!

一年级数学教案《练习》 12

课型:

练习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七的练习、生活中的数。

教学目标:

1、巩固前面所学的读数、写数的知识。

2、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你按要求数数:

(1)从31数到42。

(2)从89数到100。

(3)从99数到90。

(4)数出50后面的7个数。

(5)数出66前面的8个数。

2、听老师读数写数:

二十八三十七四十九一百

七十七五十四三十二二十一

六十八五十一三十三九十六

二、练习七:

1、第1题:这是一道数数题。

指名让学生数出本班同学的人数。

2、第2题:这是一道估数题。

先让学生估计一下一共有多少个皮球,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再让学生数一数,看看自己估计的差多少,并说一说怎样数比较快?

3、第3题:这是一道数数题,数出指定数的后面的五个数。

让学生同位两人合作完成,教师抽查。

4、第4题:这是一道以游戏形式复习数的组成的练习题。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要求。独立连线,指名说一说怎样帮助小动物找家的

2、第5题:找出数学课本的第23、36、50、79、87、100页。先摸摸50页有多厚,再摸摸一百页有多厚,以增强学生的数感。

3、第6题:这是一道写数的题。

教师读数,学生独立写数,指名板演。

4、第7题:这是一道按顺序填数的题。

要求学生先想一想数序列化,再填数。口答订正。

5、第8题:这是一个猜数游戏。

猜一猜,我卡片上的数是几?

三、生活中的数:

1、2000年奥运会我国取得28枚金牌。

2、今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3年。

3、公共汽车准乘56人。

4、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能用100以内的数来表示?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读数写数

10个十是100

10个一是10

2个十是20

课后小记:

《平均数》教学反思 13

《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要使同学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需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

本课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再现“神六”胜利发射的辉煌局面,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同学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同学对数学、对教师发生亲近感。而最后的总结可谓“经典”,将同学从课堂引向生活,不留痕迹,这样与开头相互照应,真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突出主体地位,发明了自然和谐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沛尊重同学,给他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同学,使同学人人得到发展。

本课中,在创设问题情景、出现例题的表格之后,我让同学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身提出数学问题。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同学的主动考虑、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同时,同学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在复习的过程中,由同学自身提出今天研究的内容:“两次平均每分钟拍摄多少张?”这样同学感到:今天学习的问题是由我提出来的,心里充溢了骄傲和自豪。

尊重个体差别,设计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练习

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了同学的差别。教师在教学中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使不同的同学得到不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同学的发展需求,对有特殊数学才干和喜好的同学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本课整个练习设计分为四个层次,既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例题原型的还原,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同学的学习需求。在练习的方式上,既有笔算题、又有估算题,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同学估算能力这一宗旨,可谓匠心独具,令人流连。

思维深度延伸,激活了同学内在的发展潜能

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同学经常将两个平均数相加除以2,这是平均数应用题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一般情况下,同学能认识错误,选择出正确答案就行了,但我对题目进行了深度挖掘,引导讨论:

1、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142+140)÷2?

2、假如男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

3、假如女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

4、再让同学比眼力,猜想五年级四个班哪个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最高?

这样深入挖掘,有意识地对同学思维进行深度引领,将一条简单的选择题进行多次讨论,让同学享受到数学思维带来的乐趣。

《平均数》教学反思 14

《统计: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

课一开始,我创设环保小分队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出不一样,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各种不同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

收获二:概念的建构认知。

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收获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在小刚的一家三口用水情况以及面对严重缺水地区的用水情况比较中,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受到了要节约用水的意识,很多学生都明白了要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一年级数学教案《练习》 15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P80-81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使学生能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练习检查自己学习的情况。比比谁学的好!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第1题,排个队伍来学习,报数,小红排在第几个?

2、看图写出算式:出示课本练习十三第2题的鸽子图。师:从这副图中你可以知道什么?在草稿本上列式。

反馈:学生列出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求的是什么?

3、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545?

?9

5+4=94+5=99-5=4

4、第3题,列式计算,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从图上我们可以知道。求的是。用算式。来计算。)

三、独立计算练习

1、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练习第4、5两题。

2、挑战聪明题:P81思考题,独立做,小组交流想法,再汇报。你先填哪个数,为什么?你是怎么计算的?

四、综合活动:

1、先独立观察,书上第6题的图,小动物们在干什么?观察小鸟在干什么?小动物他们在做什么游戏?我们也去参加。你如果知道就帮动物说出答案,写在书上。

2、小火车计算比赛:选出3名裁判,其余的5人一组,由老师给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听老师发令+1或+2或-2,往下开,比比那组同学最团结,最能干。

五、练习小结:宣布获得优胜的小组,发给红苹果。小结这节课表现进步的同学,并结合9+2=?8+3=?等题,延伸到下节课的教学。

六、课后小记

第十六、十七、课时:生活中的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57、87页“生活中的数”

教学目标:1、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精密联系学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书就在我们身边。

2、让学生能用所学到的数序去表示生活中的实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6、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的数中,哪个最小?哪个最大?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来吗?在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些数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在生活中到处的能见到他们,今天我们就先来说说生活中的数。

二、讨论交流:

1、说一说:板书:我会说。

教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数?学生尽情说。教师播放课间中的录像。(校内外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

看完录像你有什么感受?教师小结:数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使我们人类的好朋友,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数来和杯人交流。

请学生把书翻到46页“生活中的数”,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正在向我们说什么?在小组中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教师:这四位小朋友说的每一句话中都有数,你能向这四位小朋友一样,说出一举带数的话吗?

3、摆一摆:

你会打电话吗?拨的数字就是什么?(电话号码)

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话号码吗?请你们用学具盒里的数字,摆出家里的电话号码。教师巡视,摆好后学生汇报。

数一数,你家里的电话号码是由几个数组成的?我们杭州的电话号码是8位的。,这8个数字一个也不能少,你想知道其他同学家的电话号码吗?自由去记,也可以把你好朋友家的电话号码抄在纸上。(教师播放音乐。)

老师介绍自己的电话号码,学生记下,有什么困难可以打电话给老师。

课间休息:说数字儿歌。

4、猜一猜:

小动物去秋后,每个小动物坐在不同的车厢里。小白兔第一个上车,所以他坐在第一节车厢里。小路在第三届车厢里,其余的动物在哪节车厢里,你能猜出来吗?板书:我会猜。

小组先讨论,在进行汇报。

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放学回家,从他们的话中你能猜出他们他们住在哪层楼?

根据你的经验猜出今天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

5、算一算:

合作完成:教师出示一个数,让学生找出相应的口算卡片,同桌同学相互检查,分组做游戏,组长举答案,其余同学找算式。

应用:妈妈上午买了4只鸡蛋,下午买了3只鸡蛋,一共买了几只鸡蛋?

妈妈买了6个苹果,小名吃掉了2个,还剩几个?

渗透: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学好书学知识,在生活中牛能成为爸爸妈妈的小帮手。

三、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算一算,更加认识了生活中的数。这些书不仅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还能拼出很多美丽的图案。

展示数字拼图。

问:这些拼图是什么图案,你能看出是由哪些数字拼成的吗?

回去你也去拼一拼,看能摆出什么图案来?

四、教后小记:

《平均数》教学反思 16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的反思:

一、合理并充分地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首先通过创设老猴子给小猴子分桃子让学生让学生看到平均分和求平均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接着是对主题图的观察、讨论,在学生说出“移多补少”方法的时候,我紧接着提出13是他们实际收集的结果么,进一步强化求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并得出平均每人收集的3个相当于把我们组收集的矿泉水平均份,在用计算的方法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情境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更好!创设合适情境对教学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有合适的情境对于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和促进思维的发展,的确是个很关键的。

二、口算、估算、笔算相结合

教学例1时,我忽略了“估算"这一部分,� 教学,应该在这里要学生们想一想:平均数会大于15吗?会小于11吗?那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呢?先确定平均数的范围,再计算,更突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就可以自己算完后进行简单的检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后面的练习中虽然也让学生先估一估,但重视不够,因此在后来的作业中学生出现了求出的平均数计算超出所给的最大数和最小数时也不知道是错了。因此强化估算能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自己算完后进行简单的检查。!

现在《课标》越来越注重口算、估算、笔算三者的结合,口算能力时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口算和估算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促进发展。所以我们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口算和估算技能的发展。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或选择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给学生创设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多次经历口算和估算的过程,形成相关的技能。教学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口算、估算的习惯和意识,这样更有助于笔算的教学。口算和估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也是口算和估算的一种应用。

三、在生活中体验平均数,并从平均数的数量中得到信息

让学生经历求平均体重的活动,经历测量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获得信息这个过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数据求3人平均体重,求2人平均体重,再求5人平均体重,这样可以在活动中加强巩固练习。我十分注意在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练习的设计注意了现实性,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根据求出的各项平均数和标准体重进行比较,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和统计的知识,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同时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把平均数引进平时的日常生活,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理解数学就在来源于生活,数学问题就在身边,我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了很多关于平均数的信息,使学生感受到原来平均数用途这么大,国家大事中也离不了它。

活动目标: 17

1、目测10以内的数,并准确地说出目测的方法与结果。

2、敢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过程: 18

一、情境“小熊开超市”引导幼儿探索目测的方法。

1、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目测出物体的数量。师:说一说:超市来了什么小动物?有多少?并出示正确答案验证。

2、教师出示小猪图片,引导幼儿大胆说出目测的方法与结果。

师:有几只小猪?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请你把你的方法用笔圈出来。

3、教师归纳幼儿所运用的目测方法。(两个两个数,三个三个数,数群数……。)

二、幼儿运用目测方法统计出超市货物的数量。

1、教师启发幼儿用多种方法说出总数。

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快速知道物体的数量?并将这种方法用笔画出来,并写出数字。

2、个别幼儿讲述其它的目测方法。

师:说一说,你还有什么目测方法?你们觉得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最快?为什么?组织幼儿讨论得出结论。

3、教师总结:刚才我们共同发现了好多的目测方法,有两个两个数、三个三个数、五个五个数、数群数、接数……。,小朋友真棒!

三、竞赛“比眼力”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将幼儿分两组,开展竞赛活动。比一比哪组能快速目测出货物的数量并予以奖励。

四、游戏“评选优秀员工”

教师提供操作材料,幼儿在规定时

《平均数》教学反思 19

本节课的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

(1)就本论本,不能很恰当地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 的现实例子,以具体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提示概念:

(2)不能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有思维含量的数学引导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的理解;

(3)过分强调知识人获得,忽略了统计思想的提示和统计观念的建立;

(4)对前两个学段中学生已经具的的相关平均数的知识经验了解不足,致使引入的问题太过简单或难度要求过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蝗问题:

(1)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对抽象的“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 会有困难;

(2)尽管在第一、二学段已经学习了统计的简单知识,但对统计的意义和统计思想的理解尚处在比较粗浅的认识层面,另之对“权”理解 的困难,所以可能会感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比较抽象,缺少学习的激情。

《平均数》教学反思 20

学情分析:

数学学习必须确立在学生欲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学习内容应该是实际的、风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首要体现。学生对平均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应以引导法为主,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为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法与学法:

(1)教法: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学法: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分析、决策等途径,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以此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现结合本课授课情况,反思优点和不足如下:

1.导入环节,采用速算比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这节课的呈现方式上,我注重了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主动展示物体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例1时,首先让孩子们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在经历了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合理运用网络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具体形象地演示知识的推导过程,化“难”为“易”,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内容。

3.运用多媒体课后巩固,增加练习训练密度。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一些有坡度、多角度、多层次的自主性练习,练习时间不少于10分钟。这些大容量带有娱乐性的练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使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数本节课我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

4.板书设计,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有利于对整堂课内容的梳理和回顾。

整堂课借助多媒体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富有人性化的气氛中积极探索,让抽象性的东西形象化,让枯燥的数学生动起来,从而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比起老师枯燥的说教,学生更乐意这样去接受新知识。

不足之处:

从内容自身特点来看,离开教师讲解,仅凭多媒体提供交互式学习方式以及声音、动画等新鲜刺激的东西是远不能把学生全身吸引到学习中去的。过多过滥会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

改进方法:

1.不能过多依赖于多媒体课件,应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把握教学过程的难度突出重点,使多媒体辅助教学被合理运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每一节课都越上越精彩。

一年级数学教案《练习》 2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看懂图意,并根据图意正确列式

2.在计算时,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因题选择算法”

教学重难点:在计算时,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因题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看卡片说得数

9+39+49+68+57+48+77+9

9+98+47+68+97+56+56+7

6+87+49+97+98+50+910+9

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回答后并指名说一说8+4和6+5是怎么想的?

2、在()里填“+”或“-”。

9()6=1511()1=107()5=1215()3=12

7()8=158()0=89()9=00()10=10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二十第3题

(1)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分组讲解图的。意思,并派代表讲。

(2)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问题。

有()条鱼,游走()条。还有几条?

(3)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意思,列式计算。并请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

2、练习二十第4题

(1)问:你们爱游泳吗?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2)会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为什么?

三、数学游戏

找朋友,出示口算卡片和数字卡片。让学生玩“找朋友”的游戏提高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作业:练习二十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为什么?

《平均数》教学反思 22

求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体会:

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口算竞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同一时间内是男生算的多还是女生算的多?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我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们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在平均水深120厘米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有困惑:虽然这节课我课前作了精心的设计,由于我过重关注学习结果,就是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疑惑、困难等。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力争让自己的课堂有更多的精彩,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货。

《平均数》教学反思 23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我经常采取的方法就是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今天我才意识到这样做忽视了错误的`价值。如果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困惑点,把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灵活处理,巧妙设计,将错误转化成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素材,能使课堂变得更精彩。

今天课堂上做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某工厂第一季度卖出20台机器,第一季度卖出20台机器,第二季度卖出28台机器,第三季度卖出32台机器,第四季度卖出16台机器,算出一年中平均每月卖出多少台。学生出现了24和8两种结果。我让同学板书出这两种情况,学生纷纷要求发表自己的意见。紧接着,我把两种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两种,讨论出向对方提的问题,并进行辩论。另一组同学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我认为,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应该以积极主动应付的理念和策略,将学生的错误转化成一种可以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诱导,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年级数学教案《练习》 24

教学目标:

1、了解每个数在“数龙”中的位置及与相邻数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

2、认识百的数列,能说出百以内的一个数的邻数,会根据要求将一个数添加或减去成整十数。

教学重点:

重点:认识百的数列。

难点:1、掌握找邻数的方法,结合数射线进行凑整、推算练习。

2、探究回到整十数和进到整十数的方法。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数学书。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数数练习,10个10个数。数单双数。5个5个数。数字接龙游戏。

一、数射线上标数。

1、出示书本P16数射线

将39、83、45、54、96、97在数射线上表示出来。说一说是怎么找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将数表示出来,复习的同时,懂得用不同的方法将百以内的数表示出来。)

二、在数龙上探究

(一)找邻数

1、出示数龙。

师:今天我们要新认识一个学习数学的工具:数龙。

(1)问:你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学生观察回答:数的排列顺序、邻数、数的组成、数的大小等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引导、补充。

(2)在数龙上标数。

2、找邻数。

(1)先说说65、50、85、20、35的邻数,并在数龙上找一找。

(2)同桌交流找邻数的方法(进一格或退一格;前一个数比这个数小1,后一个数比这个数大1)。

3、练一练:

(1)找邻数(任选一列完成)书本P16/2

重点说清如何找100的`邻数。

(2)通过向前、退后找邻数。书本P16/3

4、小结:找一个数的邻数,不但能在数龙上找,还能通过-1和+1的方法找到。

(二)找相邻整十数

师:刚才我们学习找邻数的方法,如果要找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数,你会找吗?

1、找与某数相邻的整十数。

(1)在数龙上找一找47,63,99,16,34分别位于哪两个整十数之间。

(2)用找到的方法说说52、76、85在哪两个整十数之间。

(3)回到整十数和进到整十数。

尝试第一列后交流方法,再完成第二、第三列。

21 - =20 97 - =90 25 - =20

22 - =20 77 - =70 25 - =20

23 - =20 57 - =50 25 - =20

24 - =20 37 - =30 25 - =20

25 - =20 17 - =10 25 - =20

交流完成后的发现。

(2)小结回到整十数的方法:

一个数减去个位上的数,就可以回到整十数。

(3)进到整十数(先讨论方法,再实践练习,任选一列)

39+=40 26+=30 25+=30

38+=40 46+=50 36+=40

37+=40 66+=70 49+=50

36+=40 76+=80 64+=70

35+=40 86+=90 81+=90

(4)小结进到整十数的方法:

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加上某数后得到十的数,就能进到整十数。

(三)推算

1、推算。

7+3=4+6= 8+2=

17+3=24+6= 28+2=

37+3=44+6= 58+2=

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

2、补充成整十数。

6+ =10 4+ = 7+ =

66+ =70 24+ = 47+ =

86+ =90 54+ = 77+ =

理解要求、观察算式、说说想法、谈谈疑问、动手完成、在数龙上检验。

三、总结

说说你的最大收获,你还想知道哪些?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1、找规律填数

78,75,72,_____,_____,_____ 40,45,50,_____,_____,_____

2、5个一,3个十是()。74是由()个(),()个()组成的。

3、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4,这个数是()。十位上是2的数是()。

4、100里有()个10,()个20,()个25。

(2)根据要求填数

①写出a、b……表示的数。(4%)(每格0.5分)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②写出与a、b、c相邻的数。

_____a_____ _____b_____ _____c_____

③写出与d、e、f相邻的整十数。

_____d_____ _____e_____ _____f_____

板书设计:

小练习

相邻数

相邻整十数

《平均数》教学反思 25

《求平均数》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在实践中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在其中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同时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培养锻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难度较大。因此,在设计教案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他们所熟悉、感兴趣的素材组织教学,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适当地调整教材,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学习兴趣,以达到教育较学目标。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教材安排了一个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收集矿泉水瓶的例子,目的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不再枯燥、抽象,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当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很想说清但又无法说清的时候,便会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教师适时恰当引导,能使学生较快进入学习情境,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掌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