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列子》二则(优秀18篇)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的工作又将迎来新的进步,一起对今后的学习做个计划吧。你所接触过的计划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1

一、基本状况:

本期担任七年级41、42班语文教学。经过近一周时间的接触,我发现两个班的学生都比较优秀,上课踊跃发言,新学期初始,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老师的提示下已经在自觉提前完成背诵任务。但两个班也各有特点:41班较活跃,敢于大胆地展示自己,遇到问题能够迅速作出反应;42班相对沉稳一些,习惯有准备的课堂展示,表现出来更精彩。不足的是,学生缺乏自觉质疑,自主学习,上课作笔记的习惯,这一学期,我将坚持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力求为学生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持续学生现有态势,并深入挖掘学生潜力。

二、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养成语文学习的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多读,多说,多摘抄,有计划地开始语言基础的积累工作,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潜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并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教材分析(参考初一语文组教学计划作补充说明)

1、本册教科书共6个单元30课,其中精读课文15课,略读课文(标星号)15课。每单元5课。另外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引读》《硬笔书法》等三个附录。

2、写作分整篇写作、片段写作和课外练笔。

整篇写作计划8篇,注重速度和篇幅训练;片段或短文写作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与比较鲜明的课文写作特色(如:由一件小物引发的人生感悟)每单元安排一两次(限时限量完成);课外练笔要求学生构成习惯,有感而发并精雕细琢,每周一检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信心。口语交际集中安排6次,分散的口语交际活动在课后“思考与练习”中也有适当安排。

3、综合性学习安排6次,资料涉及自我介绍、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谈上月球的奥秘等等。

4、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侧重于怎样应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初一新生入校,是他们人生道路上新的起点。集中阅读以人生为主题的课文,能够激发他们的斗志,以激昂的心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

第二单元:侧重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取,有的阐述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述人生价值。很显然,这些资料都比较严肃而深刻,理性的成分比第一单元要重得多。能够帮忙学生在新鲜的学习环境中找到具体可行的道路。

第三单元:名家名篇,资料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能够引导学生作拓展阅读:课文来源,作家作品,初步建立学生的文学意识,理解美的熏陶,爱上文学。

第四单元:本单元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资料组成。能够有利地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的精神。《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月亮上的足迹》是纪实作品,也属科普小品;《山市》是一篇虚幻的文言小说。综合性学习是结合《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开展“探索月球奥秘”的活动,试图使学生在科学与人文两方面都有较大收获。教学这个单元的课文,应以部分人的兴趣带动全员参与,结合地理、生物、历史等其他科目,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并积极质疑的探索精神。

第五单元:这个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贴近学生生活和情感,而且选文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既有散文、诗歌,还有小故事;既有现代文、文言文,还有翻译的作品;既有像鲁迅、冰心、泰戈尔这样的中外大家的作品,也有报刊上的时文。这样的课文学生也爱读,也容易理解,关键是引导学生能够吸收切实的生活指导,到达情感教育目标。

第六单元:本单元选编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故事,都属于文学作品,文章资料都是虚构的,就应让学生懂得虚构作品与写实作品的区别。可尝试运用续写、改写、扩写等手法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潜力,尤其要保护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不要拘泥于一种固定答案,鼓励学生讨论、争辩,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目标和举措

1、以语文课程目标为工作指导,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新课程理念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向课堂要效率,让每一堂课既是生动搞笑的又是高效的。

2、积极参加每周的群众备课活动,做到提前准备并积极发言参与探讨;课前针对自己班上的个体状况做好课堂设想,充分准备知识点;课堂上根据学生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课后认真做好“教学反思”,以资下次改善;每周至少听两节课,学习他人长处,并及时总结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3、打牢写作基础。除课堂作文外,鼓励学生多写心灵日记,灵活处理练笔与每两周一次作文的关系。力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让写

4、抓实书写。从书写方式方法、习惯等方面指导和督促他们写好每一个字。每周按要求完成一至二次练笔。

5、每节晚自习安排5至10分钟给两名同学作新闻或故事讲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潜力。

6、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培养和语言积累,要求学生本期至少读六本文学名著,除教师指定之外,自选两本,做好摘抄读书笔记。每周要求完成四至五则摘抄,不少于500字。摘抄本要求随身携带,多读多记。

7、争取每堂课留两到三分钟给学生整理收获,说的多不如学生记得牢。

8、注意每课检查落实,搞好阶段性复习和总结。

9、用一颗爱心爱每一个学生,不仅仅关心学生的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爱护学生的自尊,对学生多褒少贬。

10、教育教学要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经验,优化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潜力不断的提高。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列子》二则 2

第29课《列子》二则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学习难点】      文言词句的分析理解

【学习方法】      朗读品析  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走近《列子》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二、字词积累

1、字音            杞    坠    寝  星宿     舍然     缁  衣    跐蹈

2、词义   废寝者          舍然          寄:         四虚        晓:           奈何               奈地坏何             缁衣       向者          天雨

3、自己翻译文章

4、多义字

(1)  因往晓之     晓行夜宿           家喻户晓

(2)  因往晓之      因循守旧         因势利导

(3)  其人舍然大喜         学校宿舍

(4) 子亦犹是也             是他做的好事

(5) 身无所寄,          子无扑矣

(6) 若屈伸呼吸:介词,       若躇步跐蹈  代词

(7) 奈何忧崩坠乎   古义:        今义:

三、词类活用,

因往晓之:使动用法,使……明白         天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衣素衣而出: 名词用作动词,穿衣。

四、梳理结构

1、这两侧寓言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先写杞国有一个人因担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 而寝食不安;接着写有人对杞人对种状况很担忧,前去开导、说服,给他讲了一番城地无所不地,人无时无处不在,天地之中的道理;后来担忧的人被说服了,说服担忧者的人也不再为之担忧了;最后两个都“含然大喜”。由此可知,这则寓言,虽然比较短小,但故事的发展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写得有起有伏。(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杞人忧天》中,杞人忧天的理由是什么?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杨布打狗”中杨布家的狗为什么向着杨布叫?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4、这两则寓言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六、拓展延伸

先弄懂《郑人买履》的大意,再说说其寓意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之曰:“吾忘其度!”遂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而自信也。”

(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后,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者:......的人。(定语后置)   ⓑ先:首先。   ⓒ度(duó):量长短。   ⓓ而:然后。   ⓔ置:放,搁在。   ⓕ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至:到。   ⓙ之:到。去。   ⓚ操:拿,携带。   ⓛ已:已经。   ⓜ得:得到;拿到。   ⓝ履:鞋。   ⓞ乃:才。   ⓟ持:拿。   ⓠ度(dù):量好的尺码。   ⓡ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市:集市,市场。   ⓣ罢:散,结束,停止。   ⓤ遂:于是。   ⓥ曰:对。说。   ⓦ宁(nìng):宁可。   ⓧ无:不。   ⓨ自信:相信自己。

☞通假字:1、“置之其坐”中的“坐”同“座”,指座位。   2、“反归取之。及反”中的“反”同“返”,指返回。

☞注意字词:【读音】履:lǚ 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 第四声

寓意:

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主题: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七,探究:1.这两则寓言的中心主旨各是什么?(寓意)

2.《杞人忧天》中,“晓知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学?你对这个“晓之者”有何评价?

八,作业,a解释词语:

崩坠:     奈何:      只使坠:           躇步:      无扑矣:

b翻译句子: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c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次)。向 者 使 汝 狗 白 而 往 黑 而 来

九,反思

《列子》二则 3

《列子》二则教学目标: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我们知道的很多成语都来自寓言故事,比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等,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

一、《杞人忧天》(一)朗读课文,正音:杞qǐ坠zhuì寝qǐn星宿xiù舍shě然躇步跐cǐ蹈(二)解释重点字词杞人忧天:杞国的一个人担心天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崩坠:崩塌坠落。身无所寄: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废寝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晓:开导。积气:聚积在一起的气体。屈伸:(四肢)弯曲伸展。行止:课文里是行动、活动的意思。奈何:为什么。只使:即使。有所中伤:有被击中受伤的机会。中,打中,击中。奈地坏何:地塌了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把……怎么办。舍然大喜:放下心来显得非常高兴。(三)个别学生朗读、翻译,边明确。译文如下: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坠落,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因此)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担心他(身体)的人于是前去开导他,说:“天,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到处都有气体。就像是四肢弯曲伸展和自由呼吸,整天在空气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崩坠呢?”这个人说:“天果真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那么日月星辰就不应当坠落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只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之中有光耀的,即使它坠落了,也不会造成伤害。”这个人说:“地塌了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聚积在一起的土块,四处都塞得满满的,没有地方空着,你整天踩踏着它,整天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塌呢?”这个人放下心来显得十分高兴,开导他的人也非常高兴。(四)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1、讨论: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2、讨论: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3、讨论: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五)板书设计

二、《杨布打狗》(一)全班齐读,正音:衣yì缁zī衣yī天雨yù(二)解释重点词语衣素衣而出:穿着白衣服出去。第一个“衣”是动词,穿衣服。第二个“衣”是名词,衣服。犹是:也像这样。向者:从前,前些时候;刚才。(三)串讲课文,译文如下:杨朱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穿着白衣服出门。天下起了雨,他脱下白衣服,穿着黑衣服回家。他家的狗不知道是他,迎着他叫了起来。杨布很生气,准备打它。杨朱说:“你也不要打它,你也是这样的。如果刚才让你的狗白着身子出去,黑着身子回来,难道你就不奇怪吗?”(四)讨论:如何理解“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刚才合情合理你的狗白着出去,黑着回来,你难道会不觉得奇怪吗?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所以,《杨布打狗》这则故事批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五)板书设计(六)作业1、完成每课一练2、熟读课文3、预习新课

《列子》二则 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3. 感受这则寓言告诫人们的道理,读书、学习浅尝辄止的人,不可能有大成就。学识技艺,是永远没有穷尽的。

教学重点:

借助书下注释,查找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文中每句话的大意。

教学难点:

部分句子的理解以及通过品词析句感受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四则》,了解了做学问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个跟学习有关的故事,(请大家打开书翻到84页)这个故事选自《列子》。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列子》?

(相传为战国时期的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和民间故事。)

2.齐读课题。

3.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就是薛谭学习歌唱。)“讴”就是歌唱。

4.再齐读课题。理解了意思,再来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

1.练读。学古文,读通是第一步,课前预习了吗?课文读得怎么样了?自己先练习着读一读!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谁愿意先来读一读?

预设:(读得好)读得很好,尤其是有几个比较难读的字,你都读准了,很了不起!

预设:(读得不好)读得不错,但是有几个字比较难读,要把字音读准。

我们一起来认读这几个字,跟我写:板书 饯 衢 遏(写、谁会读,齐读)

把这几个字送回古文的句子中,读一读。同桌互相听听他读得准不准

3.范读。古文的朗读,除了要读准确外,还要读出韵味,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呢?(注意停顿才能读出韵味。还要根据它的意思断句)这样,老师也想给你们读读,可以吗?(你也可以在文中用斜线做一个停顿提示?)好吗?(师范读)

4.练读。老师相信您能比我读得更好,能做到吗?自己练习读一读。

5.指名读。读得非常认真,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1 不好 师指导(你们也练习读一读这句)

生2 好 读得好不好

6.齐读。读得很好!还有谁想读?这么多同学,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三、读懂课文

(一)课文读通了,第二步是读懂。怎样弄懂古文的意思,你有什么好办法?(看注释、读课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确实,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法宝,下面就让我们先在小组里合作着弄懂课文的意思。

(二)谁来读一读自学提示。自学,小组讨论

(三)汇报交流。

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这样,咱们一块对着注释来理解句子,你们边说老师边把它打在大屏幕上好不好?我们一句一句地来说吧。谁来说?

【一句】

1.生说

2.看他写得你觉得他有没有说清楚、具体、明白。

3.补充、修改。 有没有要补充的地方?

评价:你能推敲语言,这就叫字斟句酌。真是精益求精啊!

4.重点理解:

于 向、跟 为什么不说“薛谭于秦青学讴”,

谓 “自己以为”是从哪些字来的?“自谓”,谓在这里就“以为”的意思。

两个之 大家发现了没有,这句话中有2个一样的字(之),真是个伟大的发现,人们常用“之、乎、者、也”来形容文言文的特点,就是因为它们在文言文中用得特别多,能说一说你们对这两个“之”字的理解吗?

满意了吗?

【二句】

1.生说

2.看他写得你觉得他有没有说清楚、具体、明白。

3.补充、修改。 有没有要补充的地方?

评价:你能推敲语言,这就叫字斟句酌。真是精益求精啊!

4.重点理解:

于 “饯于郊忂”中的“于”与上句的“于”意思相同吗?与古诗中的

意思一样吗?一词多义,这就是汉语的魅力。 记到书上

悲歌?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怎么解释?这句话是形容什么?(声音极具震撼力)

【三句】

1.生说

2.看他写得你觉得他有没有说清楚、具体、明白。

3.补充、修改。 有没有要补充的地方?

评价:你能推敲语言,这就叫字斟句酌。真是精益求精啊!

4.重点理解:

乃:于是、就的意思,看到“乃”字,你们能想起曾经学过的哪句诗?

意思一样吗?学知识能够由此及彼,这就叫融汇贯通, 记到书上

谢:道歉,谢罪。平时我们常说的谢谢的谢是什么意思?(感谢)

【全文】齐读课文。

好,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原文已经译成了一篇现代文,数一数我们在表述的时候用了多少字?和你们查的一样吗?原文用了多少个字,我们看到现代文的特点是十分具体,你比较一下文言文的特点是什么?(简练、读起来朗朗上口。)

文言文简约而不简单,几千年来它传递知识,传承文化,是我们祖国文化的精华!好,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美。

四、拓展延伸

1.想象。文言文虽然简练,却给了我们很多的想象和补白的空间。看到薛谭回来继续学习唱歌,秦青会说些什么呢?你能想象一下并且试着用文言文表述出来吗? 评价:你们不仅能学以致用,还能活学活用。真好!

2.第二段。其实,原文中下面还有一段话,想看看吗?老师来读,你们结合注释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大概是什么? (师读故事)

3.说大意。谁能说说这段话的大概意思。 基本意思说出来了,故事的确如此。

4. 成语。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其实我们现在用得很多成语就来自古人的文章,你都知道那些成语出自古人的文章?(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滥竽充数、刻舟求剑)那要是有人问你成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出自哪里你知道吗?(薛谭学讴)(意思是形容歌声或者是音乐优美,耐人寻味。)真聪明,其实在文章的第一段中也有一个成语,知道是哪一个吗?响遏行云 (意思是形容歌声嘹亮。)把这两个成语记在书上。

五、揭示道理、再读课文

1.道理: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课文仅仅有五十一个字,它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谦受益,满招损、知错就改)板书:学无止境

短短五十一个字,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故事,到现在还在影响着人们,这就是古代文化的魅力。

2.练习读课文。

同学们,如果我们能重现古人读书的情景那该有多美,比如说,你就是私塾里的白胡子老先生,或者你就是在温习功课准备上京赶考的书生。你将如何吟诵呢?练读。

3.指名读。谁先来试一试?(不好——好共三人)

4.齐读。你们也想吟诵一番吗?想读的站起来读,自己读自己的,相信自

己,你就是最棒的。

六、背诵课文

1.练习背。读得这么好,能试着把它背下来吗?自己先练练。

2.指名背。谁来试一试?(不好——好共三人)

3.齐背。这么多都背下来了,我们一起来背好吗?

同学们,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我们读通了古文,弄懂了它的意思,还有大部分同学把课文背下来了,收获真不小。今天晚上把这篇文言文背给你的家长,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长听,好吗?

作业:

1.搜集名言。

2.预习《纪昌学射》。

自学提示:

1.请同学们先独立学习,弄懂课文的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述清楚,具体、明白。

2 .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要轮流发言。每个同学都要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组同学听,或者为其它同学做补充。

《列子》二则 5

教学时间:2006年4月25日上午第二节

教学地点:桐城市十三中701班教室

教学内容:《〈列子〉二则》之二《杨布打狗》

主 讲 人:包国胜

听 课 人:

张继先(教育部语文出版社教材编审)、刘和程(安庆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姜玲(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安徽发行部主任)、刘东生(安庆市迎江区教研室副主任)、程钧(桐城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陈太平(十三中校长)、倪章健(十三中教学副校长)、张玉怀、高顺贵、林国锋、陈龙发

教学过程实录:

一、抓住特殊的教学情景,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和领导表达热忱的欢迎;一方面顺理成章地引进三种纪年方式:公历,干支与年号。

二、由干支纪年引出深受人们喜爱且妇孺皆知的十二生肖,并由此引出教学内容,同时板书课题。但因同学们对天干、地支了解不多,因而在教学处理上显得有点生硬。

三、点名孙洁同学为全班范读课文,引导同学们关注诵读过程中出现的诵读节奏方面的失误,并让张慧同学为之纠正: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四、点名程维本同学领读全文一遍,再让全班同学集体齐读一遍。

五、给全班同学五分钟时间,结合课本注解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小组合作,疏通字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然后点名齐凤与余锐同学边读边译课文。

六、组织其余同学对齐凤同学的译文提出质疑问难,从而理解并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汇与句式。

①衣:名→动,穿上;名词,衣服    ②雨:名→动,下雨

③解:脱下    ④扑:打    ⑤犹:如同,象    ⑥是:这样

⑦岂能无怪哉:反问句式。岂,怎么,哪里,加强反问语气。

(在上述文言词汇的探究过程中,同学们对犹字讨论得最为激烈,前后共有六七个同学都不能帮助齐凤同学解决它。有的说是是,有的说是大概;有的说是差不多……)。

七、探究过后,组织各个学习小组内部选择代表交流自己的口头译文,教师巡视并有重点地倾听。3分钟以后组织全班齐读课文。

八、组织全班同学发挥学习小组的集体力量,从狗和杨布两个不同的角度探究文章内容,从而体会寓言故事的寓意。讨论过程中,教师形成课文的结构提纲(并板书)。

杨  布  打  狗

杨布         素衣出            将扑之

打             缁衣返                             故事

狗           迎而吠之          白往、黑来(怪)

①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不能只重现象

寓意

②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九、同学们交流课外阅读过的寓言故事,并探讨自己从中所获得的体会(即寓意)。

如:郑人买履--凡事要适应外界的变化,不可一成不变。

守株待兔--凡事要注意把握其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揠苗助长--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内部规律。

掩耳盗铃--为人处事不可自欺欺人。

十、教师口述一则寓言故事《狗和他的一块肉》,组织学生讨论其寓意。

做人不可贪得无厌,否则将一无所获

十一、发动全班同学搜集有关狗的成语,教师予以补充。

十二、师生共同探究《基础训练》第五大题两则寓言的字面意思,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其寓意。

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②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十三、布置作业:1、整理译文;

2、课外阅读《伊索寓言》

十四、请张教授亲自为学生指点语文学习的方法,让专家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激发同学们求知欲。

(高顺贵整理)

听课专家评点记录

专家点评时间:2006年4月25日上午第三、四节课

地点:十三中多媒体教室

点评内容:《杨布打狗》一文教学的得与失

点评专家:张继先(教育部语文出版社教材编审)、姜玲(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安徽发行部主任)、刘东生(安庆市迎江区教研室副主任)、程钧(桐城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倪章健(十三中教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张玉怀、高顺贵、林国锋、包国胜

主持人:程  钧

记录整理:高顺贵

点评过程:

程钧老师:今天,我们陪同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张教授一行到十三中听了包国胜老师的一节课,请各位专家对照《语文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课改理念,畅谈包老师这节课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尤其是不足之处),以此促进我市语文教师的执教能力与我市语文教学的水平。同时,也请十三中七年级的语文教师,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语文版教材的有关建议运用书面形式反馈给张教授。这种专家与教师互动的方式,将有助于促进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

刘和程老师:记得2004年我曾听过包老师的一节课,两年后的今天再听包老师的课,当年那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觉不存在了。这说明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课改的背景下正在不断成长:①能正确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过程,学生正逐� 窥一斑可知全豹,由包老师这节课可以推断:十三中这个年轻的学校正在扎扎实实地推进课改。就这节课而言,还两点建议:①阅读本身是个个性化的体验过程,因此故事的寓意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去感悟。②新课的导入远了一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这样可以腾出时间来让学生自己去多方位多角度体验故事的寓意。

刘东生老师:总体而言,这节课能做到三个注重:①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如联系历史,让学生了解纪年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搜集成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②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③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寓言故事与寓意之间的紧密联系。至于说欠缺,一是在朗读方面应对学生有所指导;二是故事寓意的揭示,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张继先教授:①文言文教学本身应做到以语言教学为重点,这也是本堂课突出的一个亮点。抓住语言教学,落实具体的文言字词,比如犹字,让七八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教师最后才予以揭示,做得比较扎实;训练阅读与翻译并重,能求得实效。

②方法的指导上比较突出,板书清晰,指导过程自然,可谓是水到渠成。

③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很突出,发言简明扼要,思维灵活敏捷。

由此可以推知我们整个安庆市的文化底蕴丰厚。

倪章健校长:①感谢各位专家百忙之中躬临十三中,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我们十三中的语文教学工作;②语文组老师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对各位专家的意见组织讨论,努力提升我们的执教能力。

程钧老师:①希望十三的全体语文教师认真体会各位专家的评点与建议,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为推进我们桐城市的语文教学工作尽智尽力。②请包老师将本节课的教学材料整理完毕,连同自己的教学反思,于近期内报市教研室。

《实践新课标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杨布打狗》一文的教学反思

桐城市第十三中学 包国胜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它与自然科学不同之处就在于要对人们的精神领域起作用。另一方面,许多语文材料本身就是多义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很强的启发性;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也是多元的,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个材料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在阐释语文教育的特点时,非常明确地指出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我在教学《杨布打狗》这则寓言时,正如张继先教授、刘和程老师所指出的,在揭示寓意(①抓住事物本质,不能只重现象;②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个教学环节上,教师发挥的是明确的导向作用,没有留给学生自主课堂、自主探究的时间,没能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是一个缺憾。虽然,在自主的过程中,我不可能排除有些学生会提出诸如人可以素衣而出、缁衣而归,狗又怎么会白而往黑而来这类令老师都难于回答而产生尴尬的疑难问题,但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可以活跃课堂学习的气氛,也可以调动全体同学投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从而避免因为一味地听从老师的讲解出现一塘死水的状况。

正如因如此,所以东北师大的陆志平教授在《语文课程新探》一书中说: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也是对真理的尊重。

《列子》二则 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和朗读想象的方法,体会到纪昌的决心、毅力、恒心,丰满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感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寓意。

3.指导学生学习通过把段意串联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及对批注的指导。

【设计理念】:

语文课上如何让感悟与训练水乳交融?

感性的人文内涵的把握与理性的表达方法体悟如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既能把握寓意,同时还对课文布局谋篇、用词用语有所明晰?

寓言的教学如何让理性的寓意揭示不是贴标签,而是水到渠成?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魅力?

这是我始终思考的,也是想要努力实现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带来了一份见面礼,大家请看这几幅图片,猜猜图片的内容。

这几个故事是我们学过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的甚至可笑的故事里蕴含着一个大道理。能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读一则故事——纪昌学射。

2.读题目,读出讲故事的味儿。

3.师生同写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己出声地朗读课文。建议:不同的文章在朗读的时候有不同的语气和语调。如,读诗歌、散文的时候感情要浓郁、读出节奏与韵味。这是一篇故事,所以,我们一开始朗读的时候,就努力以讲故事的感觉来读。

2.再读一遍课文,每读一段停下来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3.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力?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练眼力牢牢盯住一个目标

极小的看成很大东西

开弓放箭百发百中)

4.故事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很完整。看着课文,凭借板书练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总结方法:把握主要内容的时候,可以把文章各部分的意思串联起来,进行整理,就可以概括出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方法简单又好学,大家在别的文章学习中也试一试!

三、未成曲调先有情——讲述传奇创设情境渐入故事

1.让我们随着课文一同走进20xx年前,细细读读这个经典的、闪烁着哲人智慧的寓言故事。

2.指名读第一段:指导读出讲故事的感觉。

教师讲纪昌向飞卫学射前的一个故事。

话说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纪昌也是当时出色的猎手,他听说飞卫被称为天下第一神射手,隐居在鹿台山,就历尽千辛万苦找到飞卫想比试比试。他先抽出一支箭,嗖的一声,射下了天上的一只飞鸟,飞卫摇了摇头。接着,纪昌又抽出第二只箭,嗖的一声,射中了水中的游鱼。世人说,这天上的飞鸟和水中的游鱼是最难射中的了,可是在飞卫的眼中,这只是雕虫小技。只见飞卫抽出一支箭,不经意的那么一射,射中了一片正在飘落的叶子,这片叶子也只是停了那么一下,就继续向下飘落。就这一射,让纪昌心服口服,他知道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从此下定决心向飞卫潜心学习射箭。

3.问:如果你是此时的纪昌,你最想让老师教授你什么本领?

(预设生:想学习老师的绝招。)

四、层层剥笋树形象——抓关键品词语读中感悟

1.飞卫怎么说的?指导朗读飞卫的语言。(飞卫老师的话说得明明白白,毫不含糊)

(评:你听清了吗?师傅的要求是什么?)

2.纪昌是怎么练的呢?从文中找一找,用“________”画出来。

①出示句子: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要求: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的读,品一品,看哪个词语特别吸引你,让你对纪昌有了更深的认识。

②层层剥笋品读“注视”

“注视”是怎么样地看?(多提问几个)

这不是普普通通的看看而已,是专注地看,是专心致志地看,是心无杂念地看!谁来读出纪昌的专注劲儿来!

纪昌让自己注视什么练眼力?(穿梭着的梭子)梭子,同学们大概没有见过它,它是人们在织布的时候,由梭子牵引着织线来回地、不停地穿过来穿过去,老师的这个动作就叫“来回穿梭”。

如果是你看着这来回穿梭的梭子,有什么感觉?(苦、累、眼花)

你们想一想,纪昌苦不苦?累不累?眼睛花不花?

可是,纪昌这一看,就是两年呀!700多个日子!

当他疲惫的时候,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仍旧注视着穿梭的梭子);当他眼花的时候,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仍旧注视着穿梭的梭子);当他快要支持不住的时候,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带着这一份坚持,带着这一份执着和决心,读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透过这“注视”一词,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纪昌?

(板书:有决心有毅力有恒心专注认真)

引读:是呀,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苦练两年,夏天,烈日炎炎,蚊虫叮咬,在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课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北风呼呼,寒气逼人,在妻子织布的时候,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这样,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两年之后:出示句子(略),生齐读。(听出了一份不易,也听出了一份喜悦)

③梳理:课文的第二段先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这样按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写下来,读者读了之后十分清楚明白。师生合作读一读。师读飞卫老师的话,男生读纪昌练习的过程,女生读成功的喜悦。

五、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批注过程

1.练到这样到家的程度,你为他高兴吗?可是飞卫却有提出更高更难得要求——把极小的看成很大的东西。

①课文第三段也是先写了____________,又写了__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____。

找到写纪昌练习的句子,自己学着刚才的方法品一品。你可以抓住某个词语或某几个词语,谈谈你读出一个怎样的纪昌?把你的体会批注在书的空白处。

②出示: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③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每天”“聚精会神”“盯着”等词语汇报。)

要求:请汇报的同学先朗读。我们大家听一听,能不能从他的朗读中听出来他抓的是哪个词?然后再来请这位同学谈自己的理解。

2.补充古文:

旬日之间,浸[jìn]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生跟着老师读,后师解释大概意思)

六、众里寻他千百度——揭示寓意多元理解

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之后,纪昌的眼力练得相当相当到家了,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了。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

1.在座的各位心中一定有个谜:飞卫为什么让纪昌先练眼力呢?

(板书:扎实基本功)

追问:仅仅学习射箭需要练基本功吗?

引导:由这件事我们想到了其他的学习,这样一想就明白了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了——无论学什么本领都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这就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朴素道理。

2.回顾全文,课文2、3自然段写了练习眼力,4段写了开弓放箭。课文这样的叙述安排和寓意有什么关系吗?

(作者要告诉我们基本功重要,所以写的时候就详细地进行描写。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是一样,最想告诉别人什么,就要围绕这个意思写详细!)

3.这个故事其实就是讲一位老师和一个学生的故事,人们都说:读书就是读自己。就是说我们读书时要读出自己的理解、思考和收获。读过这篇寓言后,你有哪些收获呢?

(如:万丈高楼平地起;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4.猜猜作为一个老师,我能从飞卫老师身上得到哪些启示呢?

(如:无私;打铁还需自身硬;有方法;名师出高徒……)

5.小结:通过学习这篇寓言,我们知道了无论学什么本领都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学生,我们学习时要________________;作为老师,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

看!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就会有不同的收获。这也是这则寓言的魅力!

七、读书要读出自己——交流教师感受,布置作业

1.有人说,寓言就像魔袋,虽然很小,但是可以从中取出很多东西。读了故事,我还有一些自己的感受,并且记录了下来: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虽然历经了20xx多年岁月的磨砺,但它所蕴含的哲理直至今日仍旧熠熠闪光。当我将要合上书的时候,文章中经典的句子依然萦绕在我的脑际。

“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我默念着这两句话,这难道不是对我们的启迪吗?人的一生,无论工作、学习,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牢牢地盯住,策马扬鞭,努力实现,这种决心和毅力不可动摇,要坚定,要坚决;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大目标分阶段来完成,但是每一个小目标,我们都要把它看大,竭尽所能、全力以赴,才能达到理想的巅峰!

我知道,这则寓言我还没有读完……

同学们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和大家交流!

2.作业:

《纪昌学射》选自《列子》一书,篇篇都闪烁着智慧和哲理,还有我们熟悉的“呆若木鸡、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愚公移山”等故事也出自这本书,下去请大家找来读一读。

练习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列子》二则 7

《列子》二则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正音。

二、解释重点字词

三、个别学生朗读、翻译,边明确。

四、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讨论: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2、讨论: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3、讨论: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第二课时

一、全班齐读,正音。

二、解释重点词语

三、串讲课文。

四讨论:如何理解“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刚才合情合理你的狗白着出去,黑着回来,你难道会不觉得奇怪吗?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所以,《杨布打狗》这则故事批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列子》二则 8

一、教学目标:

1、 识记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2、 背诵《伯牙善鼓琴》(重点)。

3、 掌握文言词语,翻译课文(重点)。

4、 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难点)

二、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

三、教学道具: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时间:20xx年5月5日。

六、教学流程:

一、《列子》及伯牙简介简介: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代表列御寇所著,郑国人。列子一生,安贫乐道,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四十年,潜心著述二十篇。其中《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课堂作业)。

峨峨兮若泰山。卒逢暴雨。初为霖雨之操。钟子期辙穷其趣。伯牙乃舎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明确:峨(é)峨兮(xī)若泰山。卒(cù)逢暴雨。初为(weì)霖(lín)雨之操。钟子期辙(zhé)穷其趣。伯牙乃舍(shě)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三、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注释,说说本文的内容。或找出最能体现文章内容的句子。(提问)

明确:中心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四、生根据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师点拨。

1、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伯牙擅长弹琴, 钟子期善于听音乐。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登高山的情景。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呀像泰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啊像长江黄河!”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点拨:善:擅长。鼓:名词作动词,弹。志:指用音乐表现的意境。(课文注释)。(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哉:形声,土戈”与“口”联合起来表示“军队阵地上发出的集体感叹声”。本义:军阵集体感叹声。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峨峨:高耸的样子。(课文注释)。洋洋:盛大的样子。(课文注释)。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念:心中想到的。所:用在动词前,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文中指心中想到……的意境。

得:了解。

2、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cù)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 突然遇到暴雨, 被困在山岩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

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 辄

弹了起来。起先弹奏大雨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

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

悟透其中的旨趣。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您的听力好啊,好啊!

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你)所描述的想象的(意境)就如同我心里想象的一样。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点拨: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伯牙于泰山之阴游。(倒装句,状语后置)。阴:山的背面。(课文注释)。水的“阴”是南面。“南海观音(阴)菩萨”。卒:通“猝”,突然。(课文注释)。逢:遇到。止:(被暴雨)拦阻。悲:伤感。乃:于是。援:拿,拿过来。(课文注释)。而: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初:开始时。霖雨:连绵的大雨。(课文注释)。之:的。操:琴曲名。(课文注释)。更:再。辄:就。穷:穷尽。形容词用作动词(课文注释)。趣:旨趣,意旨。(课文注释)。舍:丢开。善:好。子:你。之:的。志:叙述,讲述(课文注释)。逃:逃避。

五、理清本文的层次,并说说各层的意思?(合作探究)

明确:

(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中心句)

(二)主要写两个场景来表现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知音情谊。

1、伯牙弹高山流水等情景,钟子期都能体会到。

2、伯牙弹被暴雨阻于岩下的情景,钟子期体会的和伯牙想象的一样。

六、问题探究1

1.“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2.从文中得出一个什么成语?

明确:

1.六次;“善鼓琴”“善听”中的“善”:擅长; “善哉”中的“善”:好。

2.高山流水(遇知音)

七、问题探究2

1、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2、这篇古文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

1、 “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2、道理: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知音难得,知己难求,要懂得珍惜。

八、主旨探究

明确:

本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告诉我们:知音难觅,要珍惜友情。

九、拓展延伸:1、列子的故事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博得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十、拓展延伸:2、杞人忧天

从前,杞国有一个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一天,他坐在门前乘凉,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他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的成语,意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十一、拓展延伸:3、君子之交淡如水

唐贞观年间,薛仁贵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御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关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十二、拓展延伸:4、名言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ǐ)(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列子》二则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七个二类字,学会四个一类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薛谭学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列子》的大致内容,了解列子其人。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并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查找《列子》相关资料,找《列子》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故事,读一读。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列子》相关资料。

二、读古文,感受寓意:

(一)、读课题《薛谭学讴》,你读懂了什么?薛谭学习唱歌。

(二)、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纲: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薛谭学讴》的故事。

(三)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扫清难读的字:讴遂弗止郊衢响遏行云

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这篇短文的大意。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本领全部学完,自己就以为统统都会了,便打算向老师先辞回家。秦青没有阻拦他,并在城外的大路旁给他设酒饯行。席间,秦青轻轻地击着拍子,唱了一支十分悲壮的曲子,歌声把树林都震响了,使天上飘动着的彩云也停住不动了。薛谭听了,便连忙向老师谢罪请求回去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再也不敢说学成回家的话。

3.感受人物形象,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读书、学习浅尝辄止的人,不可能有大成就。学识技艺,是永远没有穷尽的。

这里也给我们以启示:一方面可以说恰当的正面教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道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当反过来用它来指导学生实际时,就应具体化、形象化,教师的引导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针对往往容易产生自满的同学,这样的导向往往能使其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让其真正懂得如何做到全面发展。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言传身教”。

三、教师小结:

“薛谭学讴”全文的重心是刻画人物秦青和薛谭,颂扬秦青的“视徒如子”和薛谭的“知错则改”的好品质。秦青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仁爱和善,作者用最简洁、洗练的词字成功塑造出教师秦青的高大形象。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

四、作业:

1、把其中一篇读给家长听,并能用自己的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2、结合这两则寓言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薛谭学讴

《列子》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响遏行云

学无止境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解题设疑:

1、今天我们学习《纪昌学射》。

2、齐读课题。

3、谁愿意对说一说对“纪昌学射”这则寓言文题的理解?

(纪昌学习射箭。)

4、学习这则寓言,你都想知道什么问题?

(纪昌跟谁学习射箭?是怎样学习的?学习怎么样?……)

5、老师把大家的问题整理了一下,是不是这样几个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大家设计的问题来学习本课。

二、请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自己试读课文

师:大家读了课文,从朗读的角度你觉得读文言文与读现代文有什么不同?(课文不太好读。)

三、下面老师出示一些文中不太好读的语句,我们来练习读一读。(在读中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1)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

(2)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3)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4)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望之。

(5)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四、请三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五、研讨第一个问题:纪昌跟谁学习射箭?

1、读“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板书:学射于飞卫

2、读了这句话,你有没有什么疑问?

(飞卫是谁?为什么用了一个“又”,不用不可以吗?)

3、这些问题在文中写没写?哪里写了?

4、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5、学习理解“弟子……其师。”

6、学习理解“甘蝇……鸟下。”

7、学习了这一段,你想到了哪此词语?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名师出高徒,神箭手……)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带赞美的语气来读第一段)

六、研讨第二个问题:“飞卫”这位高师是怎么教纪昌学习射箭的?

板书:先学不瞬(眨眼),亚学视(看)

读“飞卫”说的两段话。——抓住语言来写

七、研讨第三个问题:

纪昌是怎样学习的?学习得怎么样?

1、怎样学习“不瞬”的?

(1)读句子——“纪昌归……以目承牵挺。”

(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学得怎样?

(1)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2)指导朗读。

3、怎样学习“视”的?

(1)读句子——“昌以牦……南面望之。”

(2)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从纪昌学“不瞬”与“视”中看出什么?

(非常刻苦,克服困难,想尽办法。)

4、学得怎样?(作者用4句话写他学得怎样?)

(1)读句子“旬日之间……”“三年之后……”“以睹余物……”

“乃以燕角……不绝。”

(2)由纪昌学习的结果,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

(3)用自己的话讲《纪昌学射》的故事和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八、作业: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学射于飞卫

纪昌学射  先学不瞬

亚学视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学习一段一段地复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相机引导

课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并且学习这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三、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下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四、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第四课时

一、指导学法,精读课文:

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纪昌学射》的?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

二、研读课文,自学理解:

1.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2.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

(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现在我们就来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四人一小组,分角色练习创造性表演。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

5.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五、作业:

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

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列子》二则 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

一、预习检查

⒈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善哉【zāi】 峨峨【é】 兮【xī】 卒逢【cù】

援琴【uán】 舍琴【shě】 辄穷其趣【zhé】

⒉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词义。

善鼓琴:擅长 。 卒:同“猝”,突然。

援琴:拿,拿过来。 舍琴:放下。

善哉:好。 逃声:使逃脱。

3.作者简介。

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4.背景介绍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二、课文导入

音乐导入: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学生听完后,畅谈感受—— 师:听完这首古筝曲后,你从这动听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由来呢?

三、教学步骤

1.朗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2.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内容。

明确:逐句疏通,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竞相解答,教师帮助(视情况提问重点词句,并板书重点词句),学生在书上或导学案上作好记录,以便积累。

3.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完成翻译。

4.提问:“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

【乙】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提问: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明确:略。

(2)提问: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2.展示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五、布置作业

将这则故事改写成一则300字左右的白话故事。

《列子》二则 11

泸南中学 鲁长兵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懂得寓言的特点及两则寓言包含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表演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才不会出现无根据的或不必要的担忧;②认识事物要注重本质,不能只注重现象。

二、学习重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进而拓展延伸。

三、学习准备:布置预习,确定学生表演,提出服装、语言等要求。

四、学习活动过程 :

活动一:表演杞人忧天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步骤:

1、由一个同学旁白,介绍杞人与劝导者出场。

2、杞人穿看黑色衣服出场,劝导者穿着鲜艳的衣服戴着眼镜出场。

3、杞人哀声叹气,担心天会坠落,地会塌陷,寝食不安;劝导者满脸笑容,乐观开朗。

4、杞人与劝导者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对话,或忠实于原文,或对原文进行改编,表演整个过程。

5、全体学生根据杞人与劝导者的对话理解课文内容及包含寓意。

活动二:表演《扬布打狗》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理解课文及寓意

活动方法:表演

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过程 :

1、由一位同学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介绍有关事项:如扬布及其那条狗,可用“从前……”

2、三个同学出场:杨朱神态自然,在一旁看书,若无其事,狗在一旁观看杨布衣服,摇尾讨好,杨布穿着白衣服出行,与兄杨朱打招呼,抚摩其物出去。

3、两分钟后,杨布穿着黑衣服慌慌张张地从门外进来,默不出声,其狗迎上前去乱叫,惊拢了杨朱,杨布正要打其狗,杨朱阻止杨布,并说明理由:假使你的狗白看出去,黑看进来你也许也不会认得呀!

4、学生从表演中理解课文和寓意。

五、自我测评:

1、老师提出重点词理解:如“崩坠”、“废寝食”、“衣素衣”、“吠之”等检查学生理解课文程度。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则寓言,并谈谈他们各有什么寓意。

3、解释加点词语。

①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②伸呼吸,中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③,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④素衣而出

⑤扑矣, 子亦犹是也

⑥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4、口语交际,谈谈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口头表达)。

六、学习资源链接:

1、《列子》

2、《杞人忧天》

~honyp/4b/4b11/chinese.htm

3、《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 熏以桂, 椒, 缀以珠玉, 饰以玫瑰, 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备注:此设计为活动方案,意在通过活动学习课文,达到乐学目的,并非教学的全部,欠妥之处望同仁赐教。)

[1]

《列子》二则 12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列子》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列子》文言文阅读原文

林类①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 “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 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②,睾如也,宰如也,坟如也,鬲如也,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③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也。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选自《列子④•天瑞》)

【注】 ①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②圹:坟墓。③徼:求取。④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学说属于道家之流。《列子》为道教经典著作之一。

《列子》文言文阅读题目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适卫 适:到;往

B.逆之垅端 逆:阻挡

C.子贡闻之,不喻其意 喻:明白;了解

D.矜巧能,修名誉 矜:夸耀;自得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生无所息 某所,而母立于兹

B.君子息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面之而叹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D.乃仰而应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2.下列叙述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子用林类的故事告诉人们,以求生为快乐,也许正是人们忧虑的根源;超越生与死来看待人生,也许才能像林类那样充满快乐。

B.人们恋生惧死是因为留恋这属于自己的唯一一次生命,而在林类看来,人人都会死,死后还会在别处重生,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

C.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过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赞扬其中的哪一种人,反对其中的哪一种人。

D.列子用子贡倦于学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是与辛劳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休息和解脱,才能使人回到和谐安宁的状态之中。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4分)

②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4分)

③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4分)

《列子》文言文阅读答案

10.B( 逆者,迎也)

11.B(A.“所”和动词结合,名词性结构/名词,处所,地方;B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C代词/主谓之间;D修饰关系/假设关系)

12.C(“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所)失的,这两种人都不值得赞扬,只有圣人知道所赞扬的什么,所反对的是什么)

13(1)您少年时懒惰不努力,长大了又不争取时间,到老了还没有妻子儿女,现在已经死到临头了,又有什么快乐值得拾谷穗时边走边唱歌呢?(勤行、竞时、妻子、句意)

(2)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劳苦;都知道老年的疲惫,却不知道老年的安逸;(胥、惫、佚、句意)

(3)、而世上的人却赞扬一个,反对一个。只有圣人才知道什么该赞扬,什么该反对。(与、知所与、去、句意)

《列子》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林类的年纪将近一百岁了,到了春天还穿着粗皮衣,在田地里拾取收割后遗留下来的谷穗,一面唱歌,一面往前走。孔子到卫国去,在田野上看见了他,回头对学生说:“那位老人是个值得对话的人,试试去问问他。”子贡请求前往。在田埂的一头迎面走去,面对着他感叹道:“先生没有后悔过吗?却边走边唱地拾谷穗?”林类不停地往前走,照样唱歌不止。子贡再三追问,他才仰着头答复说:“我后悔什么呢?”子贡说:“您少年时懒惰不努力,长大了又不争取时间,到老了还没有妻子儿女,现在已经死到临头了,又有什么快乐值得拾谷穗时边走边唱歌呢?”林类笑着说:“我所以快乐的原因,人人都有,但他们却反而 我少年时懒惰不努力,长大了又不争取时间,所以才能这样长寿。

到老了还没有妻子儿女,现在又死到临头了,所以才能这样快乐。”子贡问:“长寿是人人所希望的,死亡是人人所厌恶的。您却把死亡当作快乐,为什么呢?”林类说:“死亡与出生,不过是一去一回。因此在这儿死去了,怎么知道不在另一个地方重新出生呢?由此,我怎么知道死与生不一样呢?我又怎么知道力求生存而忙忙碌碌不是头脑糊涂呢?同时又怎么知道我现在的死亡不比过去活着更好些呢?”子贡听了,不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知道他是值得对话的,果然如此;可是他懂得自然之理并不完全彻底。”

子贡对学习有些厌倦,对孔子说:“希望能休息一阵。”孔子说:“人生没有什么休息。”子贡问:“那么我也就没有休息的时候了吗?”孔子回答说:“有休息的时候。你看那空旷的原野上,有高起来的地方,好像是墓穴,又像是土丘,又像是底朝上的饭锅,就知道休息的时候了。”子贡说:“死亡真伟大啊!君子在那时休息了,小人在那时被埋葬了。”孔子说:“赐!你现在已经明白了。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劳苦;都知道老年的疲惫,却不知道老年的安逸;都知道死亡的可恶,却不知道死亡是休息。晏子说过:‘真好啊,自古以来就有死亡!仁慈的人在那时休息了,不仁的人在那时被埋葬了。’死亡是德所求取的事情。古人把死人叫做归人。

说死人是归人,那么活着的人就是行人了。一直在外面行走而不知道回家,那是抛弃了家庭的人。一个人抛弃了家庭,所有世上的人都反对他;天下的人都抛弃了家庭,却没有人知道反对。有人离开了家乡,抛弃了亲人,荒废了家业,到处游荡而不知道回家,这是怎样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会说他是放荡而疯狂的人。又有人专心致志于盛世之治,自以为聪明能干,于是博取功名,到处夸夸其谈而不知道停止,这又是怎样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 这两种人都是错误的,而世上的人却赞扬一个,反对一个。只有圣人才知道什么该赞扬,什么该反对。”

《列子》二则 13

第一部分:

1.《列子》相传是战国 所著。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杞人(  ) 崩坠(  ) 躇步(  ) 衣缁(  ) 吠(  )

3.读课文,分别写出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杞人忧天:

杨布打狗: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废寝食: )

⑵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奈何: )

⑶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积块:      )

⑷衣素衣而出(衣(前一个): )

⑸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扑: )

⑹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使: )

5.杨布出了一趟门,回家后,他家的狗却不认识他了,这是为什么?

6.译句:

⑴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⑵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⑶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⑷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⑸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7.晓之者开导杞国人的话是否合乎科学?你如何评价?

8.“杞人忧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成语寓言故事,请再写一个寓言成语故事,说说其寓意。

第二部分:

(一)

虎求百兽而食之。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

⑴天帝使我长百兽(长: )

⑵吾为子先行(为: )

⑶虎求百兽而食之(求: )

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走: )

10.在原文中给这则寓言划分层次。

11.这则寓言故事比喻什么?将这则故事总结成一个成语。

12.标出下列句子的节奏。

⑴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

⑵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13.译句:

⑴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

⑵虎不知兽畏己而咭玻晕泛病?br>

(二)

楚有祠(祠,祭祀)者,赐其舍人(舍人,贵族达官家里的门客)卮(卮,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且: )

⑵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亡: )

15.翻译: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16.用一句话写出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17.这个故事可用一个成语概括: 。

《列子二则》答案

1.列御寇 2.略 3.略 4.⑴睡不着觉⑵为什么⑶聚积在一起的土块⑷穿⑸打⑹假使 5.略 6.⑴又有一个担忧那个担忧(天地崩坠)的人,去开导他。⑵地是聚积在一起的土块,填充塞满四方,无处没有土块。⑶杨朱的弟弟叫杨布,穿着白衣服出去。⑷你不要打了,你也像这样啊!⑸刚才假如你的狗白皮毛出去黑皮毛进来,难道你不会奇怪吗? 7.就现在的科学水平看,也不尽正确,但在当时 (意近即可,其他有见解的看法也行) 8.略 9.⑴做首领⑵替,给⑶寻找⑷逃跑 10.……得狐。|狐曰……与之行。|……畏狐也。 11.比喻倚仗别人的威势欺压人。狐假虎威 12.略 13.⑴你不敢吃我,天帝让我做百兽的首领。⑵虎不知道野兽是怕自己而逃跑,以为它们害怕狐狸。 14.⑴将要⑵失掉 15.蛇本来没有足,你怎么能给它画它呢? 16.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我卖弄,弄巧成拙的人。 17.画蛇添足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列子》二则 14

《伯牙绝弦》是《列子》中的一则,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

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则》其中的一篇。两则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说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人》侧重于信任配合与怀友,《伯牙》则侧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赏。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则《郢人》的基础上再深入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较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谊。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传说故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说故事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说故事阅读上,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兴趣。上学期七单元的两则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则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朋友”,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谊,学生参与度较高。所以,对于《伯牙》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该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音乐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学生听完后,畅谈感受——

师:听完这首古筝曲后,你从这动听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由来呢?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故事形式)

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 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寓言《伯牙善鼓琴》——看看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如何善听琴的。

3、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学生举手谈谈作者及其作品,教师补充。)

(ppt展示)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教师讲述列御寇的故事。)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2、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卒( )逢暴雨 乃援( )琴 舍( )琴 辄( )穷其趣 子之听夫( )志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三)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逐句疏通,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竞相解答,教师帮助(视情况提问重点词句,并板书重点词句),学生在书上或导学案上作好记录,以便积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

三、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1、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2、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四、巩固练习,自主检测。

1、做“导学案”之“练习巩固”题。 (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五、拓展延伸

(一)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举手演读所作)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二)展示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课堂小结

1、《高山流水》的原曲据说已经失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即课堂开始时所播放的音乐。(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则古文。

2、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真实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

七、布置作业将这则故事改写成一则300字左右的白话故事。

八、板书设计

《列子》一则

《伯牙善鼓琴》

——《列子》

寓意

俞伯牙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钟子期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列子》二则 15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我们知道的很多成语都来自寓言故事,比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等,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

一、《杞人忧天》

(一)朗读课文,正音:

杞qǐ

坠zhuì

寝qǐn

星宿xiù

舍shě然

躇步跐cǐ蹈

(二)解释重点字词

杞人忧天:杞国的一个人担心天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崩坠:崩塌坠落。

身无所寄: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

废寝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晓:开导。

积气:聚积在一起的气体。

屈伸:(四肢)弯曲伸展。

行止:课文里是行动、活动的意思。

奈何:为什么。

只使:即使。

有所中伤:有被击中受伤的机会。中,打中,击中。

奈地坏何:地塌了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把……怎么办。

舍然大喜:放下心来显得非常高兴。

(三)个别学生朗读、翻译,边明确。译文如下:

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坠落,自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依托,(因此)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担心他(身体)的人于是前去开导他,说:“天,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到处都有气体。就像是四肢弯曲伸展和自由呼吸,整天在空气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崩坠呢?”这个人说:“天果真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那么日月星辰就不应当坠落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只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之中有光耀的,即使它坠落了,也不会造成伤害。”这个人说:“地塌了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聚积在一起的土块,四处都塞得满满的,没有地方空着,你整天踩踏着它,整天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还担心它会塌呢?”这个人放下心来显得十分高兴,开导他的人也非常高兴。

(四)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讨论: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2、讨论: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3、讨论: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五)板书设计

二、《杨布打狗》

(一)全班齐读,正音:

衣yì缁zī衣yī

天雨yù

(二)解释重点词语

衣素衣而出:穿着白衣服出去。第一个“衣”是动词,穿衣服。第二个“衣”是名词,衣服。

犹是:也像这样。

向者:从前,前些时候;刚才。

(三)串讲课文,译文如下: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穿着白衣服出门。天下起了雨,他脱下白衣服,穿着黑衣服回家。他家的狗不知道是他,迎着他叫了起来。杨布很生气,准备打它。杨朱说:“你也不要打它,你也是这样的。如果刚才让你的狗白着身子出去,黑着身子回来,难道你就不奇怪吗?”

(四)讨论:如何理解“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刚才合情合理你的狗白着出去,黑着回来,你难道会不觉得奇怪吗?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所以,《杨布打狗》这则故事批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

1、完成每课一练

2、熟读课文

3、预习新课

《列子》二则 16

教学目标 :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正音。

二、解释重点字词

三、个别学生朗读、翻译,边明确。

四、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讨论: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2、讨论: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3、讨论: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第二课时

一、全班齐读,正音。

二、解释重点词语

三、串讲课文。

四讨论:如何理解“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刚才合情合理你的狗白着出去,黑着回来,你难道会不觉得奇怪吗?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所以,《杨布打狗》这则故事批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后记:寓言深刻的寓意要讲明,讲通,让学生理解。

《列子》二则 17

篇一

今天学习《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对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有什么作用?,第五组同学讲解为:说明愚公移山得到众人的拥护与支持,并与下文的智叟形成对比,增强讽刺效果。此时,班长陈洪凡提出异议,说:“这不能说明移山得到众人的拥护。”一石击起千层浪,有的同学露出鄙夷的神色,有的同学不知所措,有的同学开始议论,我突然也感到诧异,因为自己做学生时老师就这样讲的,而且教了几年,一直都理解为 “说明愚公移山得到众人的拥护与支持 。”因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下册(p311页)就是这样解释的:“京城氏之子帮助移山,也具有深长的含义。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连儿童也欣然参与,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此时我连忙追问:“为什么呢?”陈洪凡同学解释到:“这个村里不可能只有一个小孩子,为什么没有大人来参加移山,这恰恰说明愚公移山没有得到众人的拥护。”这时,卓盛同学补充说:“始龀,跳往助之”说明小孩很贪玩,因为好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这时,大家茅塞顿开,这时下课的铃声也响了。今天这节课是本学期开始到现在,我最有收获和成就感的一课,也是再一次让自己深刻审视语文教学的一课。

“始龀,跳往助之”说明愚公移山没有得到众人的拥护。假设大家都能理解愚公的做法,纷纷参加移山,那么就不能突显出愚公的高大形象和伟大的愚公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一种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坚持奋斗的精神。正是常人不敢做不敢想,而作为一个年且九十的愚公不仅想了还做了,才显得愚公的伟大。这不也是对世人的讽刺吗?也正因为大家都不拥护,说明当时世风中缺乏一种斗天斗地的英雄主义精神,才有人塑造了一个 “愚公”的英雄形象,尤如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的孙悟空形象。这也使这篇寓言故事有了它的时代意义。其实,下文的智叟只不过是众多不拥护愚公移山反而嘲讽愚公人员中的一个。

其实,愚公移山不仅仅没有得到众人的拥护与支持,甚至连他的家人都不支持。我对《教参》(p311页)中“当他提出移山,并向全家描绘‘平险’后天险变通途的美好 图景时,立即得到全家 的支持和拥护。‘杂然相许’,使人想到一家人我争先恐后,纷纷表态的生动情景。”提出不同看法。首先,对“杂然相许”本身产生了疑惑。因为这是移山,在古代那种生产力还很落后的情况下,是人想都不敢想的,就是在当下也不过是开山钻洞。其次,“杂然”书下解释为“纷纷的样子”,说明人很多,《教参》本课的“疑难排解2”中写到“北山愚公的家庭人囗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多,因此用‘杂然’是很形象的。”即然人很多,那 ”家里人议事的时侯人很多,做事的时侯却只有三个人,为什么呢?我想:大家心理其实并不真心实意地想移山,可能只是因为迫于家里最高权威者愚公的命令和对愚公孝心与关心才囗答应的。所以说愚公移山时,不是众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去移山,移山的情景不是热火朝天,相反应该是寂廖无人似的凄惨情景。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汉、几个蓬头垢面的汉子、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在高成仞的大山脚下倒腾。所以课文最后“帝感其诚”。正因为明之不可

纵上所述,我又产生如下思考:

在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有是与非两种选择,其实在是与非之间还绝大多数未知数。就像愚公与智叟,这中间还有很多人,可能有一部分人也像智叟一样,只是智叟站出来当面指责的愚公,可能还有一部分人只是站在一旁把这作为茶余饭后的笑谈,还有的人内心同情支持愚公,但是行动上怕受了个罪怕被人嘲讽。世上的智叟多愚公少。

《愚公移山》是一篇精典课文。为什么自己做学生时没有发现,做老师后备课没有发现,以前教过的学生没有提出异议呢?首先是对教参权威的盲目崇拜,缺乏批判性思维。其次,自己对文本的解读缺少一种独立性。第三,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开发缺少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没有让每一位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第四,以前学生或其他学生没有深入地结合生活现实来思考问题。只是依赖资料书,人云亦云罢了。

篇二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作为自读课文,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掌握这则语言的主要内容。12月15日,我在初三(3)班开了一节《愚公移山》的公开课,现结合本课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反思:

《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这次主要是结合我的小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来设计这节公开课。在准备上这篇课文之前,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气氛。在学习之前,我播放江涛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导入课文的学习中。几乎所有的同学能够马上进入状态,部分学生学生还慢慢伴唱。我觉得这一点能很好第激发学生学习这则寓言的兴趣。

2、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授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很好的预习,主要是针对文言字词,梳理文章内容,尝试进行翻译。学生先结合文下注解独立学习,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若还有疑难问题,则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共同分析理解。我觉得这比单纯的老师串讲要好一些,可以调动学习的欲望。

3、采用提问教学法。教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文章既对重点字词做了强调,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重视学生的读。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我主要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从感情,语气,称谓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模仿其口吻来朗读,学生兴趣较高。

5、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在授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愚公愚吗? 二是作为毕业班的我们不要愚公精神。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挑战欲、鼓励创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有条理,不偏离话题,发表意见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

当然在授课中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中没能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们中流传的好寓言,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而在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中知识蜻蜓点水,这是不够的。

2、在分析愚公的形象时,引导学生围绕“愚公愚吗”这一问题来展开。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气氛也比较活跃。但我比较急于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所以讨论得还不够深入。

3、朗读是学习文言文非常的一种方式。在授课中,虽然有学生的朗读,但还不够。愚公反驳智叟的一段很有气势的话,可以尝试同学模仿这种坚定的口吻来朗读,另外由于时间关系,学生的齐读这个环节也就删掉了。

总体来说,这堂课基本上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课前预习效果较好,大部分都很积极主动,课堂上能踊跃发言,学习兴趣浓厚。对于欠缺的地方,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列子》二则 18

《子列子穷》又名《列子辞子阳之粟》《列子拒粮》,具有较深的教育意义。体现了列子的操守。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子列子穷》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子列子穷》阅读原文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子列子穷》阅读题目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3分)

A.子列子穷/所识穷乏者得我   B.盖有道之士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C 至其罪我也/不效则治臣之罪  D.民果作难/李广难封

10. 用三个“/”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3分)

妾 闻 为 有 道 者 之 妻 子 皆 得 佚 乐 今 有 饥 色 君 过 而 遗 先 生 食。

11. 子列子辞粟的原因是什么?(3分)

《子列子穷》阅读答案

9.A (B 推想 器物的盖子;C 处罚 罪过 D 叛乱 艰难、困难)

10.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

11.因人之言而施恩,就有可能因人之言而降罪。

《子列子穷》阅读译文

列子生活贫困,面容常有饥色。有人对郑国的上卿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米粟。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拜两拜后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官吏离去后,列子进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着胸脯伤心地说:“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尽逸乐,可是如今我们却面有饥色。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方才会把食物赠送给先生,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列子笑着对她说:“郑相子阳并不是亲自了解了我。 ”后来,百姓果真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列子见细节而远离不义。而且列子有饥寒之忧,不尚且不随便取得,看见得到就想到要符合道义,看见利益就想到危害,更不用说他处于富贵之中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