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案(优秀2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

七年级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

2.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说明的顺序。

2、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同学们可能看过中央8台播放的《动物世界》,平时对小鸡、小鸭、小狗、小猫等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说明文就介绍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小动物——松鼠。

二、文体介绍

本文是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它短小精练,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它玲珑活泼,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可叙述,可描写;它力求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富于情趣,引人入胜。

三、检查预习

1、作者

布丰(1707~1788年)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2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词

驯(xùn)良 矫(jiǎo)健 蛰(zhé)伏 苔藓(táixiǎn) 缨(yīng) 圆锥(zhuī) 榛(zhēn)子 榉(jǔ)实

四、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2、初步阅读课文,思考

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特点是什么?如何分段?

对象:松鼠

特点:漂亮、驯良、乖巧(在本文中有讨人喜欢、聪明、心灵手巧的意思)

3、依据说明文的结构特点,根据以下提示,理清文章的层次,并标明各段的起止点:

第一部分( 1 ):总写松鼠的特点 总

第二部分( 25):分别介绍松鼠的特点。

第三部分( 6 ):补充介绍松鼠的用途。

4围绕这三个特点,文章中间是怎样具体、分别体现的?

分析文章:

(1)找出关于松鼠的几个词语,哪些是直接写的,哪些不是?

这三个词语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提示:不能,观察顺序由外到内,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与下文第2—5自然段内容相照应。

(2)这些词语分别与下文哪些段落相对应?(分层)

(3)教师示范分析第二小节

写松鼠漂亮的外形。 (从两方面来写“漂亮”和“最不像四足兽”)

(4)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分析松鼠驯良、乖巧的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明确

① 写松鼠驯良的习性。

(1)活动的范围

(2)活动的时间

(3)主食及寻食习惯)

② 写松鼠乖巧的个性 。 (从聪明警觉,轻快敏捷两方面写的。

③ 写松鼠筑窝。 (从环境选择,搭窝方法,窝口特点三方面写的。)

④ 写松鼠是有用的动物。(从松鼠多产,皮毛的色泽、肉、尾毛和皮的用途三个方面来说明的。)

小结:这篇科学小品文采用总分的结构模式,先总说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然后具体介绍了松鼠的特征,补充说明了松鼠的用途。让人一目了然。

五、品味语言

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请同学认真品读文章,从文章中找出写的生动形象的句子。(学生轻声朗读并划出相应句子)

人格化的描写,赋予松鼠人的习性

拟人化的手法:

肖像:清秀的面容

动作:练跑、搬、放、编扎、挤、踏

感情:会恨会恼

习性:驯良、乖巧

六,比较阅读

我们再来看一篇介绍松鼠的文字,想一想两篇在语言上有什么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又称灰鼠、普通松鼠。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体中型,长20-30厘米,尾20多厘米,尾毛蓬松。体毛多灰色,有的赤褐,腹面灰白色,冬季耳尖生出毛簇,耳壳灰黑色。前后肢均发达,前肢4指,后肢5趾,指(趾)端钩爪锋利,便于攀登。行动敏捷,善于在树枝间穿行、跳跃,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实,有时也食昆虫和鸟卵,冬季有贮集食物的习性,为森林害兽。可用树叶等筑巢,有时也用鸦、鹊废巢安身。每年产仔1~4窝,每窝5~10仔。尾毛可做笔,毛皮可制衣。我国东北分布最多,西北等地也有出产。

明确:这段文字采用平实说明,而课文采用了拟人化得手法,赋予松鼠人的性格、动作,使文章生动形象。

七、本课小结

本文用细腻的描述,文艺的笔调,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表现松鼠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动物。

八、课后作业(学以致用)

学习本文后,请你仿照本文抓住动物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生动形象的描述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字数300字以上。

九、板书设计

松鼠 启示:

(一)、总说特征: 漂亮、驯良、乖巧

1、说明要抓住事物特点

外形—漂亮

2、要言之有序

(二)、分说特征 习性——驯良

3、运用拟人手法

(总分 性格——乖巧)

4、仔细观察事物

七年级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并熟练背诵。

2、体会诗中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2、发挥想象与联想,仿写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意象,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有谁能讲出这个古老的爱情悲剧呢?故事中有情人被阻隔在天河两岸,难以团圆,历代文人墨客都对此发出了太多感慨和遐想。然而在郭沫若的诗中,我们将读到关于这段传说的别样故事。

二、 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9),我国近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一生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戏剧《屈原》、《棠棣之花》。

2、时代背景

20年代初期,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窒息着。诗人在苦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浪漫气息浓郁的诗,这些诗收录在《星空》里。

四、研读《静夜》

1、听录音朗读

2、生自读课文,读出感情

3、思考:

师:全诗分两小节。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哪节写实?哪节写联想?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生:写实:月光、松林、白云、疏星;联想: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第一书写实,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第二节写想象,想象天河岸边鲛人对月流珠的情形。突出夜晚的“静”。

师:第一节中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师:第一小节的“淡淡”“团团”“几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淡淡的忧伤。

师:在这样的一个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生:第二小节的开头一句“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的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穿过茫茫海雾,想象着会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流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象。

师:如何理解“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生:鲛人不仅指神话传说中住在海底的神人,也可以指诗人自身。作者想起这个凄美、哀婉的神话传说,联系到自己当时的处境,不禁流下了眼泪。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哀伤、无奈、惆怅的心情,也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忧心。

师: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生: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象的基础,第二节的想象是对写景的提升和点睛。若没有写景,想象就显得突兀;若没有了想象,第一节的景便没有了活力,没有生气。

师:讨论:此诗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生:这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象和联想。

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象的。

五、全文小结

天上的街市:对光明、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静夜:对时代失望和对祖国、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淡淡的哀伤。

——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途感到渺茫,表达出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六、拓展训练

想象和联想训练

1、仿照示例,发挥你的想象,续写句子。

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牵牛花开放了,

笼中的小鹦鹉,

月光照在地上,

2、仿照示例,经过四至五步联想,使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联系起来。

示例:木头-树林-田野-足球场-足球

(1)雪花——茶 (2)钢笔——月亮

(3)夏夜——钢铁 (4)沙滩——车轮

七年级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

3、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4、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5、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

6、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教学重点:

积累词汇,理解文意,体会道理。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说带“狼”字的成语。然后谈起狼的本性顺势导入。

二、回忆巩固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1、检查朗读情况: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检查字词句疏通情况。(以考查的形式进行)

3、让学生口译进一步发现疑难问题。(小组解决或向老师提出)

四、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叙述怎样的一个故事,并能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矛盾双方、故事的开端。

2、理清情节。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五、变换角度,读评故事:

1、揣摩屠夫当时的心理和狼当时的心态。

屠夫天晚回家,从遇狼到最后把狼杀掉,他当时心理是如何变化的,而狼当时的心态又是如何?请同学们展开丰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自选角色(四人小组,其中一人用客观叙述的语气旁白屠夫的行动)作形象表演。

提示:要扣住几个主要情节:

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狼: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诱敌,挖掘出狼的性格。

(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分析屠夫和狼的形象)

屠夫:机智、勇敢、警觉、善于斗争。

狼:贪婪、凶狠、狡诈。

2、悟读:明主旨,谈感受。

思考:你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谈。学生畅谈之后,教师点评、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请结合图片适当想象,将此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七年级语文教案 4

一、设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师: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不知大家是否赞同?

生1:我不赞同。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感到不幸情有可缘,但得到了心爱的东西应庆幸才对呀。

生2:我也不赞同。这两句话似乎自相矛盾。

2、师:我和大家也有一样的疑问。看来,萧伯纳这句名言真有问题。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克思考人生的两大难题:如何对待幸与不幸。下面请大家随着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走进《人生寓言》。

(点评:运用留白艺术,由萧伯纳的名言导入,新、巧,可谓一箭三雕: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三是这句名言如一线贯穿,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翻出新意。)

二、调动积累,让学生了解寓言的特点

1、师:说起寓言,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1:拔苗助长、掩耳盗铃。

生2:狐假虎威、东施效颦。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看来平时积累很重要。大家喜欢这些寓言故事吗?

(点评:内引以往的学习经验,首次强调课外积累,走近寓言。)

2、生3:喜欢。因为寓言读起来既有趣又发人深思。

生4:寓言,它总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上的启示。

师:那么从“东施效颦”这个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生5: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模仿别人。

3、师:作家严文井曾将寓言比作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现在再读“东施效颦”这个故事,除了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寓意外,换个角度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生6: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师:瞧,这就是魔袋,我们取出了比袋子要大的东西。一个寓言故事只要你用心去读,就可以读出许多理趣,读出许多智慧。下面请欣赏第一个魔袋《白兔与月亮》,看你能取出哪些东西来呢?

(点评:归纳寓言的特� )

三、探究寓意,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

1、生速读《白兔与月亮》,要求:捕捉重要信息,能复述故事情节。

师:本则寓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生1:有一只白兔是赏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于是诸神之王就宣布月亮归属于她。可从此以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后她请求诸神之王撤消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2、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复述�

(点评:通过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评价渗透复述方法指导。)

3、师::你不仅很善于听,而且也总结出了复述的方法。从这位同学的复述中我注意到了两个关键词“心旷神怡”“患得患失”,为什么月亮在归属于白兔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会“一扫而光”?请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关键语句。

生3:“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师:这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4:运用对偶,句式很对称,语言也很精练、用了很多成语,富有文采。

生5:还运用了对比,刻画出了白兔面对月的阴晴圆缺患得患失的心态。

(点评: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揣摩语句深长的意味。)

5、师:著名词人苏轼有句词与白兔的这一心态迥然不同,是哪句呢?

生6: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点评:二次强调课外积累,巧妙引出多角度解读。)

6、师:看来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你从这一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生7:要能够发现和欣赏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态度。

生8:美好的事物应该大家共分享。

生9:拥有非分之财就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点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与理解。)

7、师: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生10:我认为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因为白兔一则没有能力去保卫财富,生怕别人抢去偷去;二则有了私欲之心便不会真正拥有。所以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实力、有没有私欲。(同学们热烈鼓掌)

生11:我不赞成。白兔得到月亮后如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就不会产生得失之患。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平常心。(生点头,长时间鼓掌)

(点评: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形成争辩,第一次进行多角度地解读。)

8、师:刚才同学们思想两相砥砺,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阅读本身就是你与作者的对话、你与同学间的对话、你与老师的对话。我在读这则寓言时,我想到要“戒贪”,由此我还联想到放弃也是一种美。如果某种拥有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反而徒增烦恼就不如没有。而这也正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从寓言中读出很多理趣来,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读了《白兔与月亮》,我们在回头看一看萧伯纳的名言,你又有何新的见解?

(点评:师生同读同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鼓励学生质疑探究,重新解读寓意。)

生12:我现在能理解“得到了心爱的东西”有时不一定就是好事。不过,现在我对前半句话又发生了疑问:“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就一定不幸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那么请大家带着这一新的问题用读第一则寓言的方法来自读《苦难的王子》。

(点评:第二次多角度解读,翻出了新意,同时又生发出新的问题。自然导入第二则寓言。)

9、(生自读《苦难的王子》)

师:下面请以四人学习小组交流你的读书收获。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

生13:这个寓言讲述的是一个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能够顽强面对厄运的故事。从这一故事中我们悟出了两个道理:一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切不可怀侥幸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身上;二是一旦遭遇苦难,就要勇敢面对。

生14:我们这一组进行了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厄运能使脆弱的人边得将坚强起来”。

(点评:由“学会”走向“会学”。)

10、师:正所谓“保荐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还有句歌词也是鼓励处于逆境中的人们要充满希望,你会唱吗?

生15: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师:这样的才是真心英雄。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吗?

生16:贝多芬耳聋后仍“扼住命运的喉咙”从而创作出了不朽的音乐

生17:司马迁倍受宫刑仍坚持不懈地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生18: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曾是一个盲人,但她以顽强的意志给她的创作带来里了光明,给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带来了光明。

(点评:外联生活,三次强调课外积累。)

11、师:大家所举事例很有说服力。真可惜,我现在不是处于逆境,所以我成不了名人。说到此,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9:我又有了新的问

题:是不是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到厄运的人又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师:你说出了我的困惑。谁帮我解答?

生20:落难之后不一定能战胜脆弱,也有从此一蹶不振的。要培养坚韧的意志,我们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练自己的意志。比如长跑,并非厄运,但需坚韧的意志,是可锻炼人的。还有遇到了难题,要静下心来攻克学习上的堡垒,又何尝不需要坚韧的意志?

(点评:学生自己质疑探究,第三次多角度解读。)

师:体会深刻。通过大家的讨论,现在再看萧伯纳的那句名言“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你又有什么新的看法呢?

生21:“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也未必是一种不幸。

(点评:温故而知新。第四次多角度解读,又翻新意。)

12、师:人的一生如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如何面对人声中的幸与不幸,相信大家在今后的人生定会正确对待。请你说一条关于“得与失”的名言俗语以自勉。

生22:得意淡然,失意夷然。-----冰心

生2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生2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生25: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英国谚语

生26: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培根《论厄运》

(点评:四次强调课外积累,交流名言,勉励自己。)

13、师:是啊,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感受。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如果单从占有的角度看,“没有得到”的失意痛苦和“已得到”的患得患失都是不幸的。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以创造、审美的角度来看这“未得”与“已得”,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下面请你将萧伯纳的这句名言进行改写,然后送给你的朋友。

生27:人生有两大幸福: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追求、去创造;而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回味、去珍惜。

(点评:第五次多角度解读,创造性阅读。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得以体现。)

四、运用留白,激发学生课外乐于探究

师:寓言的确像个魔袋,我们今天从这些魔袋中取出了比魔袋还要大得多的东西。寓言又像一座桥梁,带领我们渡到彼岸;寓言还像一把钥匙,引着你走进神奇的世界。如你想知道魔袋里还有哪些东西,请大家课后去阅读周国平的另三则充满了人生智慧的寓言《孪生兄弟》、《执迷者悟》、《抉择》吧。

(点评:运用“留白”作为结尾,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更广阔的阅读和创造的空间留给了课外。)

教学反思

1、解读寓意是寓言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解读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丰富的寓意。尤其不要忘记我们自己可能就是一个本体,从寓言中我们可以读出许多的“自我”来,因为“寓言说的就是你呀。”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所在。

2、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应局限于教参上提供的一种寓意。寓言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和含蓄性,使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在解读中就会以喻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创造。

3、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就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在解读寓意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两则寓言连串起来进行教学,因为两则寓言本身就是根据辨证逻辑而成的,不宜分篇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生寓言》课堂实录这一教

七年级语文教案 5

一、导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多媒体)"!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课文,注意注音和句读。

2、读准字音卿岂邪孰遂(课件出示)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学生范读。

四、反复朗读,看书下注释,翻译,了解全文大意

1、结合课文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勾划出有困难的地方。

2、提出翻译课文时遇到的困难,大家共同解决。

五、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2、对照板书小结,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研讨课文:

(1)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与《伤仲永》有何不同?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伤仲永》则是叙议结合

(2)指导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进行分析。

(2)找出吕蒙的前后态度变化,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3)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4)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5)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3)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2、学习,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了《孙权劝学》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一个人即使基础再差,只要努力学习一定能够学有所成。

3、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修身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立品定须成白壁,读书何止到青云鸟要高飞先振翅,人要成才早读书。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书到用时方恨少。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⑨知识就是力量。

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一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本首诗的意思。知道“觉”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jué。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感情。

(四)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注重能力的培养,学会说和写,课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并写下来。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三)解决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及语言美。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自学生字。

2、动笔描绘春天的美景。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第一课时使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理解图意,明确字词的意思。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第二课时学会生字,让学生练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这篇讲读课文是一首古诗。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几只鸟站在开满桃花的枝头上,春燕和鸟在空中飞翔,正是诗的意境。

这首唐诗有四行两句。作者描述了一幅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第一句讲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窗外传来了一片婉转悦耳的鸟叫声,这是通过所闻描述春天早晨的情景。第二句讲朦胧中想起昨天夜里听见刮风下雨的声音,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了。这是通过所想来描述春天夜里的情景。

(三)导入、揭题、解题:

人们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而春天的早晨则是一天当中最宝贵的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春天早晨的美丽景色,

板书3.春晓(齐读)。

(四)看图,了解图意:

1、启发想象:从图上看这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美景?图画中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春天,桃花开了,几只鸟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雨下了一夜,地上到处是被风雨打落的花瓣。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有顺序地叙述图意。

过渡语: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五)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介绍作者。

1、借助拼音,读熟古诗。

“觉”是多音字

2、教师范读古诗。

3、介绍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半辈子隐居农村,过着淡泊恬静的生活,年轻时曾漫游江浙,徜徉山水之间,历览自然风光,他擅于写山水诗,字里行间凝聚着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

(六)学习古诗、理解内容。

1、解题:从图上看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色?

春晓:晓,天刚亮的时候。本课指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

2、春天的早晨是什么样的?(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小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仔细读,小组讨论你能读懂哪些词的意思?哪些没读懂,大家一起商量。

(2)重点体会:

眠:睡眠,睡觉。

不觉晓: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3)试着说第一句话的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觉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4)早晨醒来,作者听见了什么?看见了谁?结合挂图齐读“处处闻啼鸟”。

体会:处处:到处。

闻:听到。

啼鸟:鸟叫。

想一想,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5)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第二小句话的意思:“早晨醒来,听到外面到处是悦耳动听的鸟叫声。”

过渡语:春天的景色这么美,作者想到了什么?(齐读后两句)

(七)学习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出示挂图,观察:地上有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

2、试着说说“夜来风雨声”这句话的意思: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

过渡语:经过了风吹雨打,花儿怎样呢?结合图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3、“花落知多少”: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被打落了。

4、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

5、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练习背诵和默写:

注意节奏和重音: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八)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扩展: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你们一定要珍惜春光,爱惜时间。

六、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抄写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教具准备:三用机、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2、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他是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

3、检查字词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储存、积存

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qiān):草木茂盛

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黛色(dài):青黑色

匍匐(pú)(fú):爬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2、感知课文

(1)文章第一段强调出夏天怎样的特点?从结构上看有何作用?

{紧张、热烈、急促总括全文对下文有提领作用}

(2)文章第二、三、四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的?

(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3)最后一段紧承上文的写景来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结构上看有何作用?

(热爱、情有独钟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三、研读课文,探究学习:

1、探究写法: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体三段展示了夏天怎样的特点?

(1)第二段描写夏季自然景象,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既诉诸视觉又诉诸听觉和嗅觉,运用比喻和拟人细腻描写,展示出夏天蓬勃的生命力。

(2)第三段先以春天和秋天作对比,衬出夏的金,并指出象征:“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这段描写显出夏天旺盛的生命力。

(3)第四段写夏天紧张的旋律,主要通过农民劳作的景象来展示:一写劳作辛苦,二写紧张忙碌,烘托出夏天紧张的旋律。

课文末段的抒情有何特点?

用春秋和夏对比,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2、品味语言,巩固前面所学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4)“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5)“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6)“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四、课堂练习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或许仿句难了点,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

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

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五、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来写夏天,突出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六、作业:

收集描写夏季的诗词

板书设计:夏感

梁衡

总括紧张、热烈、急促(提领)

夏之景蓬勃的生命力(修辞、感官)

写景夏之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对比)

夏之旋律劳作辛苦、紧张忙碌(烘托)

抒情大声赞美(对比、欲扬先抑)

七、教学反思: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

第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

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

二、生字、词

捂(wǔ)戒(jiè)凳(dèng)郝(hǎo)叟(sǒu)膝(xī)

诧(chà)惩(chéng)赚(zhuàn)钥(yào)匙(shi)藤(téng)

祈(qí)祷(dǎo)哽(gěng)挟(xié)懊(ào)皱(zhòu)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惨白:(面容)苍白。

三、课文分析

1、请学生粗读课文。

问: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文章用我--小弗郎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把文章分为: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10)上课之前。第三部分(11-23)上课经过。第四部分(24-29)宣布放学。

2、讲读课文第l一6节,请学生朗读,要求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问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连……也……怕想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

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问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普鲁土兵正在操练。

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作用?

--认为比学习有趣。幼稚、无知、是非不清,为下文做了铺垫。

问3: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①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逃去。

②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

③听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问4: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出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为他后来的心理变化作了辅垫。那么,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

3、讲读课文第7-10节,请学生朗读课文。

问1: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平时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却温和;老师穿上了只有遇到重大事情才穿的漂亮礼服,教室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问2:这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强调今天不同于往日,引起读者的疑问;同时也告诉读者,人们对最后一课是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四、布置作业:本课生字、词,预习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环节。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拼音。

2、从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看,你觉得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人?幼稚、天真、无知。

3、教室里有哪些地方不同往日?说明什么?

(1)教室气氛。(2)老师对学生的态度。(3)老师的衣着。

(4)教室里来了镇上的人。这一切引起读者的疑问,体现了人们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二、讲析课文第11-23节

1、讲析第11节。

问1: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用书上的话回答)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问2:这问题严重吗?为什么?

--很严重,说明国土沦丧,国已失去主权。

问3:韩麦尔先生怀着什么心情来宣布这一消息?

--又柔和又严肃。柔和:对孩子充满了爱;严肃,怀着沉重的心情宣布这一消息。

问4:这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还表现在哪儿?

--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第一个最后表现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提出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他对祖国的热爱。

2、讲析第12-16节。

问1:听到这消息,小弗郎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用书上的原文回答)

--万分难过,坏家伙、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可怜的人,忘了他给我的惩罚、现在我明白了。

问2: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工作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赶走,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这当中有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还掺杂着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小结:小弗郎士原来是个幼稚、无知的孩子。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坏家伙;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称先生是可怜的人。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明白了布告牌前为何围了那么多人,今天教室气氛为何与往日不同,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小弗郎士的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

3、讲析第18、19节。

轮到小弗郎士背书了,他是怎么想的?韩麦尔先生都说了什么?请学生朗读第18、19节。

问1:小弗郎士想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他的这一想法表现了什么?

(1)他懊悔当初未努力学习,想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

(2)表现他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问2:小弗郎士未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韩麦尔先生并末责怪他,而是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表现了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不珍惜时光学习,结果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写,而今又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先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4、讲析第20-23节。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是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爱国心的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问1:先生为什么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表现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民族的尊严,是联系本民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热情,团结起来为收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作者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先生强烈爱国心的表现。

问2:今天听讲小弗郎士的感受如何?为什么?

--全都懂,觉得挺容易。他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全懂。请学生朗读第21节。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比成小国旗。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

问3: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1)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2)大家平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在意;

(3)孩子们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问4: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郎士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民学德语,也表现出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侵略者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愤慨。

请学生朗读第22、23节,讨论此时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

--小弗郎土设身处地的想到老师将离开生活、工作四十年的地方多么伤心,他心疼老师、爱老师,又发出了可怜的人的慨叹。由此可见,小弗郎士同情并理解即将被侵略者赶走的韩麦尔先生。听到郝叟那古怪的拼读字母的声音,他想笑,但没有笑,因为他感到难过。他听出这声音中包含着悲愤与痛苦。他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忘不了自己祖国的语言。

三、总结:从第11-23节是《最后一课》中心部分,着重写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热情,从一个天真、贪玩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懂事的学生,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完成《配练》练习二、六。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讲读第24-25节,归纳本文的中心。2.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平凡的材料表现重大主题的。

3、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朗读24-29节

钟声和号声说明放学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问1:忽然一词在这里又说明什么?

--大家学得专心,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

问2:听到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钟声、号声无情地宣布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他内心极度痛苦。在这个小镇上,他已教了四十年多年的法语,而今他即将离开这里,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声音哽住了。

问3:我--我--这里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声音哽住说不下去了。先生内心非常激动,一张嘴,仿佛有好多话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里,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问4: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里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 先生的心都碎了

请学生朗读第24-29节后小结:

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崇高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高潮,十分感人!

二、讨论主题

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思想教育: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三、总结写作特点

1、选材。

(1)作品表现法兰西人民的爱国激情,没有选择血腥的战斗场面来写,而是写了沧陷区的一个农村小镇上的一个小学。作者为何如此安排?

--农村小镇的学校、老师、学生--普通、平常。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深厚,文章也更富感染力。

(2)(结合单元提示)小说第一部分上学路上是由主人公路上的见、闻以及感受等材料构成,它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表现孩子的心理状态,为后来小弗郎士的变化作了铺垫。显然,这些材料是为下文表现中心服务的。另外,上课前表现气氛的不平常也是由材料构成,表现人们对这最后一课的重视,说明人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即对祖国的爱。总之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

2、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标题不但指出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他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

3、人物描写(结合课后练习)。

韩麦尔先生--服装、表情、动作、语言。

服装:穿礼服上课表示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表情:柔和、严肃、惨白、呆

语言: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最后……最后……评论法国语言

动作:用尽全身力气书写法兰西万岁

总结:韩麦尔先生漂亮的礼服,温和而又严肃的表情,富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教诲,用尽全身力量写下的法兰西万岁!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这一切都说明二个普普通通的语言教师的职业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因此由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典型,更有代表性。

小弗郎士:他的心理活动贯穿全篇,主要段落有1、3、4、12-17、2l一23,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归纳为: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里种植谎俺G榫昂蟾械匠跃--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明白学好祖国语言的深刻含义,憎恨普鲁士侵略者--被先生深挚的爱国激情所打动,由衷地敬佩老师。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祖国被侵赂者践踏,人民失去自由实的残酷现实震动了小弗郎土幼稚的心,激发了他朴素的爱国感情,韩麦尔先生的谆谆教导使他朴素的感情走向成熟。另外,文章还写了郝叟等镇上的人们,不同身份的人以不同方式表达了亡国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更加深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布置作业:完成《配练》练习五及练习八。

七年级语文教案 9

童趣

沈复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3),项为之强(jiang1),鹤唳(li4),怡(yi2)然,凹凸(ao1tu1),为壑(he4),癞(lai4)虾蟆

2、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三、探究阅读

1、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2、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3、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四、作业 :

1、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2、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一、研读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

①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②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③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1、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要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3、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三、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

如:1、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2、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3、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四、教后反思: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10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下面,二、初读,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文,语速稍慢)

想一想,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

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

三、研读课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阅读探析: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1、思考题一:

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考题二:

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17、18节)

3

问题一:

为什么第17 自己”?

能达到美的境界。

问题二:

第19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4、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虽然现在印度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宗教势力极大,所以也有人说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

宗教为主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也同样如此,例如第18小节中提到的莲花、鹿、孔雀、蛇等动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义。所以

五、练习: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说说,为什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样地打动人心?

——第19、20小节原文:“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延伸思考二:

这篇文章的文字很优美,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能否结合自己的感受或学习生活体验,说说为什么冰心奶奶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那样打动人心?

——我个人认为,首先可能是

其次是她在文学以及其他方面坚持不懈的学习,许多宝贵的养料。

三是由于她的勤奋。一直笔耕不辍,坚。

六、比较阅读:美。

七、结束语:无论我们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即使是与也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和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样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当珍惜、热爱、学习、弘扬

七年级语文教案 11

教学要求:

1.学习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2.用词要准确,语言要通顺,表达要具体。3.听取别人建议,尝试修改习作。教学重难点:

1.抓住一个想法写清楚。2.尝试修改习作。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果我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和解决办法,就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二、事例引导。

请同学们读一读生活中的小事例。(课件出示事例一)1.自由读,小组交流。

事例一提出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2.汇报。(课件出示事例二)3.自由读,小组交流。

事例二提出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4.汇报。

5.你觉得这两个事例写得怎么样?评价一下。

三、畅谈想法。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1.小组内交流。

2.小组选派说得好的代表发言。3.全班进行评价交流。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

四、写出想法。

从自己的发现或同学列举的现象中选择一个写一写。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2.注意用词要准确,语言要有条理。3.写后读一读,自己尝试修改一下。

五、作文交流。

请完成的同学读一读自己的作文,集体评议。

第七单元习作指导我有一个想法

写作思路:

1.审阅题目:本题要求我们写关于生活中的想法。

2.选定内容:自己生活中遇到过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否需要改进呢?把你的想法写出来,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建议。3.表达方式:叙述。

4.表现手法:首尾呼应,开篇点题。

5.结构顺序:在写作文时,首先提出问题,把你的想法写清楚,然后写对这种想法的改进办法或建议。

下水文:

我有一个想法

我有一个关于房子建设的想法。

①我觉得现在自己住的小区里,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就是没有一个像邮箱一样的收取快递的箱子,如果有这样的箱子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很实用的一个设计。

②因为白天的时候,我们上学,父母上班,家里都没有人在,快递员只好把快递送到物业保管。有的时候回家晚了,物业也就关门了,我们只有等到第二天的时候才能去拿。

有的。时候,妈妈给快递师傅说,将快递放在我们家的门口就好,可是师傅为难的说,按照规定这样子做是不被允许的,还是要放在物业。

③所以我想,要是家门口有一个带锁的能够放快递的箱子,师傅就可以直接把快递放进去,然后我们回到家就可以拿,这是一件多么方便的事情啊。

④我希望在房子建设的时候,能够在每家每户的门口,都设计一个快递箱。

①开篇开门见山,提出问题。②指出以前房子建设的问题。

③根据妈妈和快递师傅的谈话以及房子建设方面的问题,产生了奇特的想法。④根据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看完上面小作者的想法,你有什么想法呢?请写一写吧!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从字顺的`涵义,学会模仿,了解用词准确、连贯表达的重要性。

2、学会观察,抓住中心,刻画细节,写出真事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从字顺的涵义,学会模仿,了解用词准确、连贯表达的重要性。

2、学会观察。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中心,刻画细节,写出真事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应完成相关习作,以提供课堂素材。

(二)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新课

出示任务: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文从字顺,什么是文从字顺呢?“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从字面上翻译一下,我们可以说是“文字顺从”,它反映着写作的人驾驭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

那么,我们又为何要做到文从字顺呢?大家来看一看下面的内容:

“诗言志”——《尚书·尧典》(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想法、抱负、志向。)

“诗缘情”——陆机《文赋》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写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叶圣陶

“我手写我心”——里尔克奥地利诗人

看到这些内容,你了解了文从字顺的目的了吗?是的,我们就是要能够运用好词句表达出我们内心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我们“自己想说的话”。

反馈指导:导入情节的创设,是构建学习环境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开始思考。

环节二:注重积累,准确表达

出示任务:

1、(图示)小明同学看到校园花圃中开放的格桑花盛开,想表达对这种花的生命力与美丽的赞叹,他对同学说:“校园里的格桑花真是好看死了!”但又感觉一句“死了”完全不能表达出他心里的感受,你能帮帮他么?

2、美丽的花朵总能触发人们的情感,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就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紫藤萝花开的美好与盛况,语言文字优美,用词准确,表意清晰,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指导学生抓住特点诵读后)让我们来仿照这段话,也紧抓格桑花的特点,来写一写我们校园中的格桑花。

反馈指导:有针对性的反复朗诵,结合景物特点的适度品读,关注表达,使自己的用词更加准确,语言更加有条理。而这一过程更能让同学们理解积累的方法和重要性。

小结:积累与模仿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很好的提升同学们驾驭文字的能力,积累好词好句。但想要有条不紊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还需要紧抓重点,使句段之间逻辑清晰,直指中心。

环节三:细致观察,条理连贯

出示任务:得到了帮助的小明很高兴,他写了这样一段话:

“大多格桑花的枝丫上都有一朵花盛开,一朵花待放。怒放的花朵颜色不同,或白或紫却都那么纯净,每一朵盛开的花都像圣洁的天使,张开了自己的翅膀。花朵圆圆的,又像是孩子们的笑脸,畅快怒放。”

但是老师说只有单纯的写景是不足够的,我们还要表达出内心的情感或者志向,所以让小明再去观察格桑花,小明这又犯了难。老师今天给大家带了个礼物可以协助学会观察,这个礼物就是(掀开红布)——砖头。砖头,大家几乎天天看到,但如果让你用语言描述一下你天天看到的东西,你说的出来吗?

(引导学生从形、色等各方面观察)

观察事物,要多角度,仅仅观察观察外面还不是真正会观察,真正会观察得看出它的作用和本质。

(引导学生发现砖的本质是泥土,经过烧灼等步骤后才变成砖石,可以用来搭建房屋)

你从砖的烧制中得到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得出对于人的思考)

那你再次观察格桑花,又能观察到什么?得到什么启示呢?

(易成活、晚凋零,感受生命力等)

反馈指导:在本单元学习中,要注意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常见事物来表达哲理感受的,“托物言志”的关键就在于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在“物”与“志”之间建立联系,使物能达意,才能表达心中的志向或期望。然后,我们要由课内走向课外,关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对常见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并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形象、有重点地进行描写刻画。

小结:写作就是这样,细致观察,抓住重点,理清你要表述的中心,这样文意就会清晰起来,语句就会连贯起来。

环节四:真事真情,主线清晰

出示任务1:学会了观察,小明又去看格桑花,他发现在百花败落的深秋,在干涸的土地上,格桑花依旧盛放,他被格桑花的不屈于艰难的环境而顽强的生命力所感动,写了一篇作文,叫永不凋零的格桑花,作文中写到了自己自由失去了母亲,叙述了自己在贫寒的家庭中奋发图强的故事,写完了很得意,拿给老师看。老师看完作文,心疼着小明的不容易,一打听却发现他的母亲上午还送他来学校,老师感慨道:“岂能为了感人,牺牲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而在所不惜?”

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反馈指导:在老师的教导下,小明终于明白了真事真情是无法替代的,因为只有真实的经历才能带给我们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写别人的事情,是永远没法体验当事人的情感的。同学们要明确的认识到写真事、诉真情的重要性。

出示任务2:我们一起读一读贾平凹先生的作品《一颗小桃树》选段。

“黄昏时候,在窗下坐着,一外望,却看见我的小桃树。它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这些年来,它是怎样长上来的呢?爷爷的花市早不陈列了,花盆一垒一垒地堆在墙根,它却长着。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他们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

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撂在这里,而漂流异乡,又漠漠地忘却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

文中的哪些内容打动了你?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反馈指导:文中的一些细节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伪造出来的,而且也只有真实的事情、真实的情感才能够文从字顺的表达出来,做到我手写我心。

环节五:总结落实

出示任务:一朵花、一片落叶;一个玩具、一盏台灯;还是一个饰物、一把乐器,这世间总有那么一个东西寄托了一件曾触动你的事情,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想写什么景或物的哪个特点,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交流完成后,记录在笔记本上。

反馈指导:让学生有一定方法的尝试去表达,去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因为只有写真人、叙真事、描真景、说真话、抒真情,作文才会血肉丰满,才能“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继续认真观察,或者认真回忆,抓住特点,以“我心中的”为题,写一件曾打动你心灵的故事。

七年语文教案 13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一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古诗,感知大意。

2.认识13个二类生字,会写7个一类生字。

3.处理课后练习,积累词语。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一类生字,正确书写一类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悟诗中大意,学习文中二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宋代有一个人叫范成大,与尤、杨万里、陆游合称“四大家”。他很有才气,多次做官,他常常写一些描写农村风俗的诗。一年夏天,恰好是江南一带农忙的时候,他来到了江南,看到了金黄的梅子和肥肥的杏子都成熟了,小麦也到了扬花授粉的阶段,油菜花多数都已经谢了,可是却不见人影,原来人们在大忙的季节里,都下田地去了,只有蜻蜓蝴蝶飞过。看到了此情此景,诗人范成大写下了《夏日》这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 新授

(一) 读诗、赏诗,感悟诗意

1. 老师配乐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2. 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 学生感悟古诗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诗中的意思。汇报

(二)处理文中的二类生字。

1. 出示文中的二类生字,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进行出声认读。

2. 通过组词的方式学会应用这些二类字,重点讲肥、稀、惟、蛱、篱。

3. 巩固复习二类字

猜字游戏完成

三、 朗读、背诵古诗。

四、 作业:熟背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一类生字的认读及其书写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背诵古诗

2. 复习二类生字(卡片)

二、学习一类生字

梅:形声字,可用拆字法识记。木﹢每=梅。

1.梅,落叶乔木,初春开花,有白、红等颜色,分五瓣,香味很浓。果实味酸。2.梅花。3.梅的果实,本课取此意。

杏:会意字,指一种果子,即杏子。杏子是一种果树,所以用“木”表形,杏子可以吃,也可以入药,所以木下加个“口”。

肥:会意字。从肉,从巴。肉作偏旁变写为月。本义指胖,左“月”是肉的变写,右“巴”像一低头坐睡的人形。可灵活识记为:懒人整天吃了就低头坐着打瞌睡,所以肉很肥。引申为土地富饶、肥沃。

字谜:月儿长尾巴,胖得像猪娃;庄稼一枝花,全靠他当家。

麦:字谜“春夏交替”。“下面折文脚,上面王出头;此物获丰收,餐餐吃馒头”

采:爪字头儿

菜:字谜:采草而非草,每餐离不了。

一种植物(草字头)是每天都要去“采”摘的,这当然是“菜”了。比较踩、睬、菜、彩:

采加三撇有色彩,有目可以不理睬;

若是足来用脚踩,加上草头就是菜。

无:字谜“天脚下拐弯”

三、练习书写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巩固所学生字、古诗,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背诵古诗

2. 复习一、二类生字

二、 处理课后练习

1. 连一连

2. 读一读。先读一读,再写一写

3. 写一写。先读后写

4. 说一说,你还知道那些是意思相反的字

针对学生反义词的训练。

5. 背一背

作为知识的积累,初晓诗中大意,背诵全诗。

三、 作业

七年级语文教案 15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学生查找丰子恺的漫画或散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学生齐读儿歌:

影子

影子在前,

影子在后,

影子是个小黑狗,

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

影子在右,

影子是个好朋友,

常常陪着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1、小组内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2、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⑴ 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及其注音。

⑵ 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讨论、明确中心:

问题: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四、探究交流

1、再读课文,勾画文中�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生动形象的描写句,并陈述理由。

五、质疑问难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六、延伸拓展

1、小结导入: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它与上学期所学的《童趣》一文相映成趣,下面请大家不妨回忆一下《童趣》。

2、复习旧课,请同学背《童趣》,其他作评价、修正、补充。

3、延伸拓展:

⑴ 述说一段童年往事,要求语言简洁,尽量表现童真、童趣,时间不超过2分钟。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述说,然后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⑵ 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⑶ 教师小结。

七、巩固拓展

1、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

2、细读课文第6段,归纳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然后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与美术课完成一幅水彩画或一幅国画。

【课后记】

本文充满了童趣,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进行思考;同时,也可以借助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七年级语文教案 16

单元教学要求:

1、联系学生的人生体验,从理想、信念、修养方面,加强对学生的人生教育;

2、进一步掌握、巩固朗读的能力和技巧。

各课教学设计:

6、理想

教学要求:

1、明确理想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理想

2、反复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3、掌握本课中比喻的特点

教学步骤:

1、渲染气氛,导入新课

用播放音像资料或音乐伴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模仿朗读。

2、小组交流,畅谈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读了这首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或哪一句?为什么?”等问题自由谈论,然后请代表发言。

3、各自品读,深入思考

学生个人轻声朗读全诗,思考以下问题

(1) 假如人类没有理想,世界会是什么模样?

(2) 如果人生没有理想,我们会变成什么样?

(3) 自己应有怎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理想?

可将这些问题的思考简单写在笔记本上,鼓励愿意交流的同学到集体发言。

4、激情朗读,当堂竞赛

在明确朗读的抑扬顿挫等要求的基础XvMhNBSv上,以大组为单位,排练朗读,形式不拘,集体评议。

5、学习写法,掌握比喻

本课的比喻有明显的“寓抽象于具体”的特点,先由学生分析这种特点的好处后,组织大家练习仿句,在运用中掌握这种写法。

6、拓展延伸,课外探究

要求学生搜集伟人们的人生理想,或相关理想的名言、格言、警句、诗句等,加上自己的思考,出一期“周刊”。

7、短文两篇

行道树

学习要求:1、学习分析文章的中心意思

2、感受拟人化写作方法的妙用

学习流程:听读,畅谈阅读感想(阅读本文,让你想到了什么?可以从不同角度——奉献精神、环保意识、集体主义、坚强意志等——随意漫谈)—轻读,找出歌颂对象,分析中心意思(你喜欢“行道树”吗?你最欣赏“行道树”哪方面的品质?)—朗读,讨论文章的中心意思的现实意义(生活中有像“行道树”这样的人吗?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品读,感受写作方法的妙用(假如作者不选择“行道树”作为歌颂对象,而是直接赞颂生活中那些甘于奉献的人们,好不好呢?为什么?)

—综合运用(你觉得除了“行道树”以外,还有哪些事物会令人联想起那些甘于奉献的人们?请选取“绿叶”、“树根”、“土壤”、“山泉”等事物,以第一人称说一段话,最好用上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词。)

第一次真好

学习要求:

1、培养热爱生活、欣赏生活的情趣

2、学习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学习流程:相互交流,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及其感受—朗读课文,概括作者写了几个“第一次”及其感受—集体讨论,领悟作者对生活的情感—表达竞赛,再次简介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过程,并适当抒发自己的感想。

8、人生寓言(节选)

学习要求:

1、了解寓言的寓意

2、学习把握寓意的方法

3、掌握寓言的一般特点及个别特点

学习流程:默读《白兔和月亮》,复述寓言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讨论阅读启示—总结归纳寓意的方法(找出寓言的主人公-判断作者的情感或态度-联系生活找出对应点-结合阅读感受,总结阅读启示)—自读《落难的王子》,直接讨论该寓言的寓意—思考比较,这两篇寓言各有什么特点?寓言与童话有什么不同?—延伸发言,你还读过哪些富有人生教益的寓言?选取印象最深的一个,相互介绍。

9、我的信念

学习要求:1、培养对科学、文化大师的敬仰之情

2、选取摘录警句,反复诵读

学习流程:端详居里夫人的肖像,谈谈自己对居里夫人的了解—朗读课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品质—联系现实,选取自己感受最深并且具有深刻内涵的语句,工整摘抄,反复诵读—比较阅读,(居里夫人自传片段、爱因斯坦的悼词等)反思居里夫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10、《论语》十则

学习要求:

1、分析每条语录的中心意思

2、初步养成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学习流程:对照注释,逐条了解每条语录的大意(注意不懂之处相互提问,或向老师请教)—反复朗读,归类整理—联系自己,畅谈感想—记诵比赛,当堂巩固—总结,听老师介绍有关《论语》的知识

综合实践

漫游语文世界·名称大观

活动要求:

1、培养热爱语文学习的感情,养成在生活中随时进行语文学习的习惯

2、尝试探究性学习

活动程序:

1、自主选择项目,搜集资料,编排活动

2、从人名、街名、水名、城门名、店名、景名、台风名、产品名等多方面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名称

3、虚拟场景,进行命名选拔

4、总结评判,选出优胜者

七年级语文教案 17

教学目标:

1.用生动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述外祖母的形象。

2.感受外祖母的人格魅力,理解文章中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3.掌握人物的描写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学生熟悉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从文中找出描绘外祖母的语句并对外祖母的形象加以概括分析。

第二课时:外祖母对“我”的影响以及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导入:用周华健《朋友》的歌词导入课文。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本课的资料: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苏联著名作家。他出身贫苦,5岁丧父。外祖母成了他最亲近的人,饱尝底层生活艰辛的外祖母以他独特的方式给予了高尔基最大的关爱,对高尔基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高尔基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其他著作有散文诗《鹰之歌》、《海燕》,长篇小说《母亲》等。

写作背景的展示:

高尔基5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寄居在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甥,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一、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互相解决字词问题,老师做检测。

1.判断读音的正误。

噗噗地响【pū】 果脯【pǔ】 一绺【lǚ】头发惩【chěng】罚面颊【xiá】 嗅【xiù】东西皱【zòu】纹裤兜【dōu】鬃【zōng】毛辩【biàn】子诅【jǔ】咒【zhòu】颤zhàn动

2.解释词语。

咕哝诅咒颤动皱纹五光十色

老师提示:

咕哝:小声说话。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后泛指咒骂

颤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皱纹:物体表面上因收缩或揉弄而形成的一凸一凹的条纹。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样式繁多。

3.合上课本,根据自己所读的内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外祖母的形象

叙述模式:外祖母(文中的。语句),因此,我认为外祖母是一个的人。

例如:外祖母也许是生活的艰辛,她习惯于皱着眉头,爱自言自语的咕哝,她在梳头发时还诅咒自己的头发为马鬃。�

学生思考,交流,互评。

老师总结:在孩子的眼里,外祖母肥胖、慈爱、温柔、纯朴、勤劳、坚强、乐观。她是“我”最珍贵,最知心的朋友。

二、再读课文:

(导入)接上:所以在全文中最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的就是文章最后一段,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同时思考:

(一)作者把外祖母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同时文章的题目也是“童年的朋友”,这个题目合适吗?文章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两人的关系是朋友?请找出这样的话并说说你的理解。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18

○教学目的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写字。

②课前布置学生摘抄有关春的诗文,上课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散文《春》,具体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a.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b.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c.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d.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l、2、3,小节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①第1、2小节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写1、2小节有什么作用?

③第3小节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⑤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了一个冬季,当春天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偷偷破土而出会是怎样的情景?

⑥说说“偷偷地”、“钻”字用得好在哪儿?

(听读之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六个问题。)

[明确](①③④⑥略)

②写出了对春天的盼望;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绘春、赞春作铺垫;用拟人的修辞将春天写活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⑤要用第一人称小草的语气,说出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出其不意、冲破泥土的阻隔的惊喜。

[教师小结]

1、2、3段的主要内容、写法。总结从四个方面来欣赏每幅图画:特征;角度(顺序);写法;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学生自学第4—7小节。

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找出�

③其他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④美句赏析

主要讨论以下几个内容:

a.句子中修辞方法的作用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答案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b.加点词语的表现力(比较加点的词为什么用得好)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叫)着——“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野花散在草丛里(开)——“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高度。

拓展延伸

①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想像构思,进行写景片段练习。(口头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过渡)大家笔下在春天一样的美好,令人向往,春天带给人万千遐想,充溢着蓬勃的生机,但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踪”,春天也是难以持久的,生命的奏也是短暂的,因此我们应珍惜青春,立志奋进。

②许多伟人在青年时期就已经立下远大志向,卓有成就。你知道他们谁的事迹?说说你的看法。

③你的理想是什么?你觉得你的哪些努力已迫近了理想?

11春(方案B)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②③小题小组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

伟人胸怀大志而又能矢志不移去开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让我们以关汉卿的话为鞭策,珍惜花样年华防止理想有奋斗中闪光。

布置作业

①继续摘抄“春”的诗文,准备参加《春日融融》朗诵会。

②阅读《春颂》,进行比较阅读。

比较在感情、语言方面的异同。

点评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大地回春,草木争荣、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了春以感情和生命。文章文质兼荚,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设计了听读、齐读、自读、默读等方式,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而是以春草图为例,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其他图画;并设计了四幅图画之间的比较阅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对语言有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听音乐想像作文的练习,注意锻炼学生的想像力。用珍惜青春、理想的启迪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本课安排学生做摘抄,就是启发学生多读书,养成积累词句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朗诵会的设想,则是对语文学习的延展,深化语文学习成果。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七年级语文教案 19

【教学目标】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体味文章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人物描写。

抓住语段要点,明白画竹的美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1分钟)

用歌曲《丢手绢》引入"游戏"的话题,进而引出丰子恺的《竹影》。

二、整体感知(5分钟)

教师出示抢答题:⑴速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参照"看竹影"这样的词语结构,写出其余三处情节。

学生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教师归纳:看竹影——描竹影——论竹影——悟竹影。(亦可对应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品读描写(15分钟)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教师分配任务:1、3、5组女生——旁白;1、3、5组男生——华明;2,4,6组女生——"我";2,4,6组男生——弟弟;爸爸——老师。

教师出示问题: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并谈谈你的理解?(提示:描写既包括景物描写也包括人物描写)

小组选择讨论的内容。教师进行干预,形成两组讨论景物描写,四组讨论人物描写(四组又分华明组、"我"组、弟弟组、爸爸组)

小组进行讨论3分钟。小组进行黑板展示2分钟。

教师在适当的地方进行点拨、归纳,提示学生注意:景物描写的艺术化、人物描写的动作、语言的童趣。

四、略读文段(10分钟)

教师导学:老师刚才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生动的描写都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后面还有四个自然段几乎没有涉及。尤其是5、6两个自然段都是爸爸的话语,介绍了画竹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

全班齐读第5、6段。

教师出示问题:⑴第5自然段说的是画竹之难,画竹难在何处?请在文段中找出核心句子。⑵第6自然段开头提出了问题: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请就文章内容回答这一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五、当堂抽测(9分钟)

1、教师口述抽测题目。附题目: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用带"竹影"一词的三字词写出四处情节。⑶五个生字词。

2、学生完成题目,交换批改。

反思

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要有层次和梯度,还要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展现更多的语文味。例如朗读的教学,我认为没有朗读的语文课是不完整,缺乏语文味的。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能用普通话进行流利准确、有感情的朗读,所以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以后,我就对学生进行了朗读的训练,要求学生在领悟把握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后,能在朗读中准确反映出来。在提供给学生的学案中,不仅大环节上从易到难,而且每一个大环节的细环节也是从易到难,而且很多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如果填空的内容较多,我就将其分成几个细点,写出其中的一些,空出一些,让学生在有所提示的情况下能较好的完成。

七年级语文教案 20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用形象作为情感的依托,对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的散文常用的写法。

2。学习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

3。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①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②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二)难点

掌握文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达到用真情实感去感动读者的目的。

三、课型:教读课

四、教学方法:讨论的形式

五、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解题。

2。提出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3。朗读全文。

二、教学程序:

(一)导语:

ァ∧赴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但是对一个瞎养母收养被人遗弃的女婴,并为她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的感知就很少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这方面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小巷深处》(板书)

(二)导读

ァ1。题解

ァ≌馐且黄感人至深的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

ァ2。生字正音

ァ §拧≈黝荤揶揄

xuàn zhuó yǒu hūn yé yú

哽孽颊蹒跚

gěng niè jiá pán shān

憧憬瘪

chōng jǐng biě

ァ3。学生朗读全文

ァ√崾荆孩僮⒁獍盐瘴闹“我”的感情变化。

ァ、诨出文中刻画养母外貌、神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ァ4。概述课文内容

ァ∏1—2位同学发言

ァ√崾荆喝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束。

ァ5。提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ァ、倏挝闹心男┑胤奖硐至四盖自缫巡炀“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方法?

ァ、“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ァ、壅馄散文的主线是什么?

④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6。布置作业:

①回家后细读课文。

②思考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归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2。由于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从本文主旨中去拓展、升华,并展开讨论。

二、教学程序:

(一)导读

1。让两位同学把刻画母亲外貌、神情的句子读出来,体味其中的思想感情。

A。“毒辣的阳光……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P38)

B。“在风中,她无助……又光又亮的竹棒。”(P42)

C。“在风中,她的脸……又仿佛在等候。”(P43)

总结:以上三处是对母亲外貌、神情刻画的句子,它表现了母亲为了养育“我”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同时,也抒发出了“我”被母爱打动,有深深的自责的思想感情。

2。讨论归纳上节课的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讨论

提示:①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P40)②“终于,她点点头,顺手取过那根不知啥时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间接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更有利于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第二个问题讨论

提示:第一问:满足——厌恶——淡忘——悔悟。

第二问:“我”的虚荣。

第三个问题讨论

提示:“我”的感情变化是此文的主线。

第四个问题讨论

提示: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3。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去拓展、升华并讨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自古就有一句朴实的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是教我们要去爱自己的母亲。ァ∥侍猓和学们能从“爱自己的母亲”这一基点,去怎样拓展、升华这种感情?(请同学发言)

提示:从文中所表现出的母女之间的真爱这一点拓展开,可联想到:每一个人的爱都应该是博大的、无私的。应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才是爱的较高层次。祖国被比成是我们的母亲,那我们更应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去爱自己的祖国,这是最高层次的爱。

一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2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了解“初”字的演变过程。认识两个偏旁。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7个一类生字,会认14个二类生字。学习两个部首:牛字旁、衣字旁。

教学准备:生字卡、多媒体课件、关于花的一些资料。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读一、二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花是大自然的笑脸,一年四季啊,有各种各样的鲜花竞相开放,每一朵花都向我们诉说着不同的季节,那景象真是美丽极了,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啊?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指名朗读课文。出示卡片,认识二类字。拍手读课文。

3、展示书中花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课文猜猜是哪一种花。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将各种花名的字卡贴在黑板上。

随机展示一类生字。认识一类生字。需注意的地方:

1、“茉”读mo,不能读成me,“吐”读三声,“似”在本文中读成平舌音,“初”是会意字,从刀从衣,合起来表示用刀裁减衣服,本意是起头,开始。“初”的偏旁是衣补旁,“牛”的偏旁横变提。

2、“茉、莉、牡、菊、芙、满、腊、吐、姿、态、似”都是形声字,可按照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

a) 谈话中引出诗歌

在欣赏完课件后,师:同学们,这么多美丽的鲜花,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首《花名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谁愿意先给大家读读?

b) 小组练读,指名读。

c) 初步感悟,发展语言。

谁愿意说说,你读懂什么了?

4、教师指导朗读

如“六月荷花满池塘”,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那我们该怎样读呢?强调“满”

字。再如“十一月水仙洁如玉”一�

6、全班拍手唱《花名歌》,借助音乐旋律背诵诗歌。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诗歌。

2、课前练习歌曲《娃哈哈》,熟悉乐曲旋律。

三、课堂调节

1、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可能说得不完整,或者不会回答,教师可适时做引导示范: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知道了迎春花在二月才刚刚开放。

2、学生质疑一处,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可以提问题:“芙蓉正上妆”是什么意思?“腊梅吐芬芳”是指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和二个部首,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的一、类生字。

二、读一类生字。

三、小组讨论学习方法:数笔画、猜字谜、部件组合法、组词法,教师随机采用开火车读卡片或同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认读等方式强化读音,并及时纠正读错的字。

四、汇报学习成果。

初:左右结构,共7画,(新部首)。扩词:初冬、初中。

百:独体字,共6画,扩词:百万、百姓、百货、百倍百发百中、千方百计、百花齐放。

牡:左右结构,共7画,(新部首)扩词:牡丹、牡蛎。牡牛、牡马。

吐:左右结构,共6画。扩词:吐气、吞吞吐吐、吐字

茉:上下结构,共8画,茉莉 常绿灌木,开小白花,很香,可用来熏制茶叶。

莉:上下结构,共10画,茉莉。

七:独体字,共2画,扩词:七上八下

五、本课生字的笔顺,结构都很容易写错,应领着学生书空。

六、通过读字卡来复习巩固一、二类生字,新部首。

指导书写

(1) 观察他们的结构和在虚宫格中的位置。

(2) “百”字的上横要写的长些,“牡”字的左下横要变成提,“茉”的捺要写的伸展一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做书后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 书后练习

(1)“朗读背诵课文”背诵的前提是充分的朗读。

(2)“游戏”结合挂图,现在组内游戏,可选出读的最准确的同学做出组内的监督指导。组内游戏后可让同学在班内做。

(3) 说一说,先按照题中给出的例子组内配合着说,熟练依照例子编几个,可以采用个人结对、男女生结对、小组结对、学号结队等多种方法。也可以唱一唱。

(4) “朗读----诗歌朗诵会”,教师可以安排作业,布置学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准备。可以朗读课文中春夏秋冬四季的诗,也可以背诵课文以外积累的。召开诗歌朗读的展示交流会,也可以改写古诗,如开古诗小品表演会,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并能充分的调动学生主动主探究的精神。

表达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

2、初步学习概括的技巧,学习使用恰当的词语修饰某一事物。

教学重点:学会倾听

教具准备:课件(照片的扫描图)。学生最喜欢的照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1、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善于发现照片中最能引起人兴趣的部分。在充分的观察后,教师带领学生在小组说一说,同样,学生充分讨论后,在班级内说一说。下面归纳这样几个问题。

2、 照片上都有什么?照片上的显示的什么时候?照片上的人或动物在干什么?

3、 用你喜欢的词语修饰一下你看到的事物。

4、 给照片起个名字。

5、 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照片。

6、 要对学生做语言文字规范的指导,比如用什么样的词修饰什么东西合适,怎么修饰比较恰当,学生要学会指导改正。

以上提供的问题仅供参考,不是为了提问学生,而是为了让教师做到心中在数。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可以让他们畅所欲言,尽量把景色说得更美。

七年级语文教案 22

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的学习,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的人格。

2、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3、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习

教学重点

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的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设计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人们所描绘、抒写的素材,请向同学们展示你手机的猛虎图。咏虎诗,成语。

同学们展示的猛虎图,咏虎诗和成语使我们具体感知了老虎的风采。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人们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板书课题)

2、配放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营造气氛

学生听读、欣赏,自行正音,品味语气、语调,把握节奏、重音。

3、整体感知课文

(1)小组自学,学生自由朗读,初探课文。

*课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是一只具有什么样的的个性的华南虎?它的个性有哪些诗句可以表现?勾画出来。

*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提出疑问,全班讨论

(2)组织讨论,深层研讨

*教师简介背景,提供深层理解的材料

华南虎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朗读诗歌,找出诗中最能震撼人心、表现主旨的诗节。

*探讨诗歌的主旨

诗中的“观众”是个怎样的群体?代表专政工具的“铁笼”禁锢的仅仅是一只华南虎?

联系背景,你是如何理解华南虎形象的象征的意义的?

作者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了一些什么?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

*小结讨论内容

(3)诵读品味,深入体会感情

4、巩固扩展

(1)联想和想象练习

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象,表现被困的华南虎的心路历程。

华南虎谈谈它们的区别和文章的感情,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尝试写一首小诗,写出你喜爱的一个小动物的形象气质。

七年级语文教案 2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翻译课文。

2、熟读、背诵课文。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与意志。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与意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

2、搜集古代探索自然的神话传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夸父逐日》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一定对日月星辰、高山大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其实,自有思想以来,人类就有了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但古代的人们能像今天的我们那样,通过各种科学设备来探索自然吗?当然不能。那么,他们用什么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强烈愿望呢?当然是通过奇特的想象。而《夸父逐日》正是这种奇特想象的代表作品。

二、作品简介

1、关于《山海经》: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研究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关于夸父: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

二、诵读贯通

1、教师范读课文2———3遍,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两遍。

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教师投影出示需重点理解的词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 欲得饮

北饮大泽 化为邓林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订正,落实翻译。

同桌互译,加深理解,然后背诵。

6、全班集体背诵。

三、探究品味

1、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组:

①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②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2、讨论后明确:

①夸父具有宏大的志向,巨大的力量,有着无比的英雄气概。(可能会有学生就这个问题提出不同见解,认为夸父的行为自不量力。教师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积极方面去引导学生,不必断然否定)

②表现了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毅力。

四、拓展迁移

请同学讲述古代探索自然的神话传说。先由四人小组交流,再推选有代表性的故事进行讲述。如《愚公移山》、《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并引导学生明确这些神话的共同点——————反映了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毅力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夸父逐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两小儿辩日》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作,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有教育意义,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它们的含义深刻,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今天所学的这篇小文章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通过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表现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探索精神。

二、诵读贯通

1、诵读

①教师范读课文2———3遍,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②出示本课生字,要求学生正确读出字音

辩斗(dòu) 盘盂(yú) 沧沧凉凉(cāng) 孰(shú) 汝(rǔ)

③出示已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要求学生按照节奏,准确朗读课文数遍。

④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两遍。

2、贯通

①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

②由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疑难字词,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或教师答疑。

③教师出示需重点理解的疑难词语

孔子东游 问其故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④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订正时可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

⑤同桌互译,加深理解,然后背诵。

⑥学生反复读课文,达到基本成诵。

三、探究品味

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组:

1、两个小孩根据什么判断太阳离人的远近?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3、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4、孔子“不能决”的问题,你能否判断谁是谁非?

讨论并归纳:

1、一个小孩根据视觉,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就像盘盂一样小,说明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根据触觉,太阳刚出来时很清凉,到了中午像把手伸进了热汤,说明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这是一道开放性思维的题目,对学生提出的看法,教师可以从两小儿探索精神的可贵方面,从两小儿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方面,也可以从两小儿是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自然就不一致方面加以肯定,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3、说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写出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4、早晨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时,背景是树林、房屋、远山及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就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因为早晨太阳斜射大地而中午太阳直射大地。所以,视觉的远近,温度的凉热都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

五、小结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查查有关太阳离人远近的资料

七年级语文教案 24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了解长江的常识,通过长江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熏陶。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一系列修辞和重复的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熟悉课文,自己解决下列生字词

浦口曙天吹拂舢板驳船堆栈穿梭粼粼

瑰红缕缕千年万载哺育湖泊

容光焕发:脸上放出光彩,形容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三、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郭风:1917,当代作家。1938年散文处女作《地瓜》。著有散文集《山溪河海岛》、《曙》、《唱吧,山溪》、《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善于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理解社会和自然,注意吸取意象派、象征派的一些艺术手法,从草木虫鱼、风土人情

这篇散文作者创作于1961年,目的是要歌颂那个时代他心目中的祖国,新中国诞生后,年轻的共和国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到处洋溢着为未来的灿烂理想而奋斗的勃勃生机,到处是文中写到的生产建设的繁忙景象和建设的成果。这是时代的开始。所以文中,写长江的黎明,象征着祖国的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四、熟读课文,体会文中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简单回顾上节课内容。

三、分析课文

1、文中写了长江的那个时段的景象?

黎明

2、请从文中找出能够表达作者看到黎明的长江景象的心情的句子?

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四、讨论:黎明和青春的特点是什么?

清新、明净、明丽、容光焕发、生机勃勃、朝气、活力、希望

文中那些语句突出了这样的特点?

并且采用了那些表现手法来写这些景象的?

拟人、反复、比喻、象征(作用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舒畅、愉悦的思想感情)

五、联系作者的写作时间,思考:

文中的黎明是否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为什么只写长江的黎明,在这里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不是。象征了祖国的欣欣向荣,勃勃生机。

六、小节课文

七、完成课后练习。

七年级语文教案 25

【学习目标】

1、了解线索的概念、作用和设置方法。

2、学会按照一定的线索组织材料、写作文章

【学习重点、难点】

根据文章重点,选择合适线索组织材料。

【教学方法和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什么是线索以及线索的作用。

提起“线索”一词,我们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公安干警抓捕犯罪分子的场景。面对着一幕幕血淋淋,混乱不堪的作案现场。公安人员耐心细致地勘察。寻找犯罪分子遗留的“蛛丝马迹”。那一片破碎的纸片,一只模糊不清的鞋印,甚至一小滩未干的水迹,都可能成为公安干警寻找破案途径的“线索”。随着这些细微的“线索”最终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可见线索是多么重要。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故事里,那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挥舞着金箍棒,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们历尽艰难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了真经。“取经”就是贯穿全篇的一条线索,它将形形色色的人、神乃至妖和错综复杂的事件衔接起来,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说文章是一串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那么内容就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线索就是串项链的彩线。没有线,珍珠就东一颗西一颗,四处飘零;而没有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归纳总结:运用线索是以某个事物将文章的材料组织和串联起来,并贯穿于全文始终的一种写作技法。线索可以是某个事物、某个人物、某种感情等等。其作用就是能把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贯串起来,组成一个整体。(使文章条理清楚,文脉贯通。)

二、学习知识短文(见课本P81)。

明确线索在记叙性文章中的重要性,了解设置线索的几种方法和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线索的材料是多样的:

①以与主题或主要情节有关的事物为线索,如《柳叶儿》,课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

②以某一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以“社戏”为线索,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全文,再现儿时在平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③以某一个人物为线索。如《我们家的男子汉》,课文以“男子汉”面对生活的挑战逐步成长为线索,记叙了“男子汉”生活的方方面面。

④以某种感情为线索。如《我的老师》,作者以回忆———依念———思念为线索。

⑤以时间为线索。如《三颗枸杞豆》,先用倒叙的写法引出回忆,然后按时间的顺序记叙“我”童年时候怎样受枸杞豆的启示,懂得生命的意义,转而勤奋

好学的。让读者更好地把握人物成长的轨迹。

⑥以空间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先回忆童年时代在百草园乐园的生活,后写在三味书屋读书生活。

大多数文章只有一条线索,而有的文章情节复杂,常有两条或更多的线索。按明暗,正面侧面来描写,时而平行,时而交织:使文章构成了一个整体。如《月迹》全文以“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在寻月亮的过程中又按“中堂里”——“院内”——“院外”的空间顺序来写。在寻月亮和议月亮的过程有又有孩童“失望”——“嫉妒”“争执”——“惊奇”——“满足”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牵好“线”主要注意它的以下两个特征,①结构上能贯穿全文,能组织统率好各个材料。②常有明显的标志,或在文中反复出现,领起、过渡、首尾呼应;或者就是文章标题本身。对于标志不明显的,可以按如下思路考虑:第一快速通读全文,寻找作品的中心句或文眼,考察文章结构方式,注意各段的段意,段落之间怎样衔接的',要能看出门道,找到统领文章材料的线索。第二要注意涉及到记叙的顺序。记叙文中的顺叙、倒叙、插叙对寻找线索有辅助作用,时间、空间的顺序也是牵好“线”的一个重要因素。

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2)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所要表达的内容。(3)线索的安排还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三、阅读例文、理清线索。

让学生阅读例文《想起了父亲苍老的脸》《长大的感觉真好》,找出文章的线索。

长大的感觉真好

人生是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记载着人成长的足迹。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题记

岁月的风铃摇呀摇,不知不觉已风风雨雨摇过了十六个春秋。奶奶说:“几天不见,这孩子真长大了,个头又高了一截。”母亲说:“终于长大了,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了。”老师说:“你可长大了,现在能主动学习了。”……我

“老师,我什么时候能长大呀?”在幼儿园成长的档案里,曾留下了我稚嫩的声音。多姿多彩的连环画曾给了我无穷的乐趣。小时候,我总盼望自己快快长大,那时只是希望自己长大后能独立生活,不再受父母的“压迫”。早饭由父母做,衣服由父母穿,床铺由父母理……虽然父母给予了我许多温馨,但我感觉到一切不像是自己的。所以,我渴望长大,渴望快一点儿长大。

花开花落,秋风秋雨,又一个秋天翩然而至。终于,我上小学四年级了。母亲对我说:“你已经不小了,生活上也该自理了。”于是,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一间三平方米的小屋。这实在太令人兴奋了,终于有了自己的归宿,生活可以自理一下了。在这小小的天地里,读书便成了我最大的乐趣。看《牛虻》,不禁为那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所感动;看科幻小说《神秘世界》,任凭我扇动想象的翅膀,为故事情节再添些神秘与美妙 。我陶醉在书的海洋里。书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伴随着墨韵书香,我一天天长大了。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当花季的雨露润湿我的心扉时,我也渐渐成熟了。我步入了初中生活的门槛。这才是我真正向往的生活。记得刚刚住校的那个晚上,我兴奋得一夜都没有睡好,虽然心里觉得有点离家的凄凉。在学校里,我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奥秘,太空世界的美妙,我还学会了怎样做人。我和伙伴们纵情说笑,无拘无束。因为我找到了可以飞翔的翅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我锻炼得更加坚强。

回首走过的日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歪歪斜斜的足迹,有痛苦也有欢乐,有充实也有失落。虽然童年的乐园令我留恋,但我还是希望再长大一些。“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我要采撷智慧的浪花,不断丰富、充实、完善自己,在美好生活的遐想与憧憬中,将我的每一天都过得快快乐乐,富有意义。

“长大的感觉真好!”在我的成长档案里,我写下了自己的座右铭。

想起了父亲苍老的脸

夜,好静谧,柔和的月光洒了一地银白;夜,好深沉,父亲那时起时落的鼾声犹如一首动人的月光曲回荡在夜色上空。望着熟睡中父亲的脸,我的思绪也飘向那片圣洁的夜空……

小时侯,我常以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因为他能讲许许多多好听的故事,能捏好多好多漂亮的小动物。每天放学,我便骑在父亲的肩上,同学们那羡慕的眼光,更让我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爱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份感情渐渐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隐约的自卑和忧伤。这思想起源于中学时填写档案表,当别的同学都在“父亲”一栏潇洒挥笔——厂长、经理时,我只能怯怯地写上“务农”,交表时,我只能紧紧地将表捏在手中,生怕别人看见笑话我。啊,父亲,为什么你不是厂长、经理……

天气转凉了,父亲关切地说道:“天冷了,多穿件衣服。”“哦,知道了。”我毫不在乎地回答,猛地抬头,父亲那苍老的脸和关切的眼神进入了我的视线。我的心微微地颤了……

夜,还是这样深沉,这样静寂;月儿,还是那样圆,这样亮。那伫立在寒风中的身影,让我久久不能忘却……

只记得那晚好冷,潮湿的空气中似乎还夹杂着雨丝。下课铃一响,我便冲出了教室,因为我快要冻僵了。外面,黑黝黝的一片,几颗落光了叶子的老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哦,那伫立在寒风中的身影:如青松,如翠柏……他在人群中竭力地寻找着,任凭寒风掀起他的外衣,钻进他的裤腿……

哦,起风了,月亮升高了,月光下,我清楚地看清了父亲的脸:高高地颧骨,深陷的眼睛,干皱的皮肤…… 忽然之间,我感悟自己是一个多么不孝的女儿。父亲,这些年,你明显地老了,瘦了,你能原谅女儿的不孝吗?

月亮升得更高了,在月光的映衬下,父亲那苍老的脸更加清晰。

哦,爱在心灵深处……

四、出示作文题目。(单元写作训练题二)

你和你的小伙伴从相识到相知,友谊逐步加深。选择与此相关的几件事,并用线索贯穿起来写,再现这一段美好的经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

1、明确要求:确定题目之后,选择合适线索,先列出写作提纲。

2、小组成员交流各自写作提纲,互相评价修改。

3、完成作文。(第二课时)

七年级语文教案 26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法:

情境教学法

学法:

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鹅的图片。

你想说什么?你想用你熟悉的哪首诗来赞美它?(美丽、洁白)(《鹅》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课件出示丰子恺先先生的简介,学生了解。

二、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笔下的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一只白鹅)

2、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白鹅的高傲,并说出相应的'段落。(板书:姿态、叫声、步态、吃相)

3、读自喜欢的部分,画出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白鹅的高傲的。

4、作者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将白鹅的特点展现出来?

三、交流讨论

1、姿态

(1)学生先说说鹅的姿态,然后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它伸长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2)你见到这样的“大鸟”你会怎么想?(出示鹅的图片)

(好大的架子,真是目中无人啊;真是傲气十足啊)

(3)读课件出示的句子。

2、叫声

﹙1﹚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

﹙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2﹚在什么情况下白鹅会表现出这种情形?﹙学生可用文中句子回答﹚

﹙3﹚发挥想象,将鹅拟人化,说出鹅在不同情况中发出叫声时的心态。见到生客进来,它会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叫喊:你是谁?没有主人允许不准进来,快回去!当篱笆外有人走路时,它会放开喉咙大吼道:外面是谁呀?不许进入我的领地,快走开!

师:从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中,让我们感受到了鹅的高傲。再读课文,你还能体会到白鹅有什么特点?

学生再次交流: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

3、步态

(1)请大家小声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在这段中,作者如何表现出鹅得高傲的,请把它画下来。(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课件出示鹅走路的姿势,净角出场姿势)

(2)作者除了写出了鹅的步态,还拿它的老朋友鸭和鹅进行比较,你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

(3)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再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

(4)作者发现了鹅与鸭的步态的些许差别,这是一种对比手法,这样写准确地描写出鹅的步态特点,写得这么贴切,说明了他平常该多仔细观察啊!(板书:对比手法)

(5)让我们也来对比的读一读。

(6)鹅的步态是如此的高傲,那他站在那里时呢?又是怎样的?高傲吗?(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7)师质疑:老师不明白了,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读出是喜爱,可从字面上看,作者好象并不喜欢白鹅,师读不喜爱的语气;作者到底对它怀着什么感情?

(作者对白鹅是一种喜爱的感情。作者虽然使用的是贬义的词语,但是那是对白鹅的真喜欢。)

师指导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引读有关句子。)

4、吃相

(1)自读5—7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a、鹅的吃饭,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最可笑的是什么?(吃法有板有眼、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先。再。然后。)

b、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是怎么侍候的?(鸡、狗会吃它的东西,站着侍候,一方面防止狗来偷食,一方面� 同时我们还明白了,因为作者对白鹅充满了爱意并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出如此生动的文章。

四、阅读与练习。

练笔:请根据实际情况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