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优秀1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优秀18篇】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概述鸟的主要特征。

2、说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概念。

3、确立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4、尝试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5、举例说明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形成爱鸟护鸟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鸟的'主要特征,鸟与人类生活关系

三、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确立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探究,认识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利用“想一想,议一议”引入。让学生阅读教材“想一想,议一议”,思考讨论:有些鸟能够飞越珠穆朗玛峰,为什么它具有这么强大的飞行能力呢?如果人在双臂上缚上人工翅膀,也能像鸟一样飞吗?

(二)、通过观察对比,学习鸟类的多样性

通过对不同鸟的图片、标本或视屏资料的观察,比较它们在形态结构上的异同,并归纳它们在外型上的共同特点。

学生讨论并完成教材31页的表格。

(三)、指导探究与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概括鸟的主要特征

(四)、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关注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鸟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请学生观看后回答下面的问题:从资料中可以看出鸟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除此之外,你还能作补充吗?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认识到,鸟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伙伴,我们应该爱鸟护鸟。

五、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前准备的实验材料、课程资源一定要充分,这样,学生才能认真观察,合理推理,顺利得出探究结论。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3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这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一、根据课标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

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出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参与技能训练,发展推理能力。参与动手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采用的课型是探究式教学。

二、说教材:

本节的内容是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子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二节,前面一节已介绍了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来的,那么绿色植物如何对有机物进行利用呢,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从上节到这节的过渡很自然。在这节课中教材阐明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它附合课标中的第四个主题中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课标中,它属于理解层次。贯穿教材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知识结构的安排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1是有机物对生物体的作用,2是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3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

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会将教材中的三个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全班分为8组,每组选做一个小实验,选择时指导同学们每个小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选择。由同学们在课前按要求准备好。这三个小实验不难,学校也有足够的设备可做演示实验,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将让学生为家里的栽培植物松土,达到学于至用的目的。

三、下面我说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这节课的一开始会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这样的引入比较自然,也很快可切入主题。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估计可以答出有机物的用途,这是我会顺着学生的思维,设置思维的障碍:为什么有机物可用来构建植物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请学生一起总结。至于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部分内容,则由同学们交流他们所做的实验过程,并上台演示,在演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课件,采用启发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分步演示的方法,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论到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的对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义。

在此我想说的是:为突破重点与难点,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改学生被动的接受学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教学课件比较简单明了,它将做成网页状的结构,主要它将按学生发言及教师教学的需要,调整教学的进度。其中呼吸作用的公式将做成可分批显示的。课件中还会做个小动画,用于巩固呼吸作用公式的课堂练习:将正确的答案拖到相应的位置,如果答对,它就会在停在相应的位置,如果答错,则它会回到原来的起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还会渗透学法指导,例如:在学生已初步了解观察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明白观察要有一定的观察目的,观察时伴随思考,如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实验中采用的是萌发的种子做为实验材料,我们可以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导大家交流,从而让学生的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就可以得到培养。而在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他人的身上学到优点,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技能训练中,让学生明白推理的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节课的课前要求同学们到实验室完成准备实验,课堂上将利用3分种完成课后练习,在这当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后将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给家中的植物栽培植物松土,并请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予评价。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4

教学目标:

1、 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间制约和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能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小组讨论

你能说出丸花蜂生存的生物因素?

二、课堂展示:

三、合作探究:

(一)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存产生的。影响。

选择你感兴趣的图片,说一说 在自然界中,同种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

生物因素:指影响生物生活的同种或他种的生物,例如病毒、天敌、害 虫等。

包括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

1、种间关系

①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②寄 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一方有利,一方 有害

学生阅读资料后全班讨论

花三分钟时间看图思考

同种生物间有什么关系?

不同种生物间有什么关系?

③竞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相互争夺资源、空间

④捕食 :一生物以另一生物为食物

2、种内关系

①种内互助

② 种内斗 争

讨论:

① 关系

②举例,说明某生物还受哪些生物影响

③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有何不同

四、质疑反馈

1、宋代诗人苏轼在《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 知。”这句诗中描写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物之间的什么样的关系( )

A、捕食 B、合作 C、竞争 D、寄生

3、下列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狐狸与野兔 B、工蜂与蜂王

C、水稻与稗草 D、跳蚤与小狗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

能说出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2.能力:

(1)通过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阅读材料获取和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讨论中,体验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渐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他人合作。

设计思路

(一)课堂教学设计关键点

1.创设问题情境;

2.学生通过观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利用已有知识对问题做出解释(假设);

4.通过阅读“阅读资料”,对前面的解释(假设)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一个(或两个)假设;

5.小组讨论实验方案,证实假设;

6.总结归纳“实验法”的基本过程。

(二)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教学的课题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在前一节课学生已经通过阅读、讨论知道了生物学是一门探索的科学,并且也初步了解了林奈、达尔文、哈维等学者在研究生物学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本节课是要通过一个具体实例――探究“响尾蛇通过什么追踪中毒的猎物”,让学生了解并总结出生物学最常用的方法――实验法实施的基本过程。此方法将为以后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录像、阅读材料、讨论设计实验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让学生获得“实验法”的知识,也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处理信息、协作等能力。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便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节选三小段蛇与鼠的片段,分别讲述皮尔斯蛇在狭长的洞穴里追踪老鼠;响尾蛇(一种毒蛇)面对近在咫尺的老鼠只是不停地伸缩舌头;加彭蛇(一种毒蛇)张开大嘴咬住老鼠,又让中毒的老鼠逃脱。

在学生为三只小老鼠的命运感到担心的时候,好奇心也定会油然而生,自然就过渡到了下个教学环节――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在肯定学生问题多样化的基础上,确定或提出(如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引导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响尾蛇通过什么来追踪中毒的猎物?

许多学生有着丰富的课外知识,这时他们头脑中已经在对问题作出解释了,不妨让大家一起交流,请学生把可能的解释都说出来。那么到底哪个学生的解释更合理呢?答案由学生自己寻找――先阅读教师事先整理出的“响尾蛇”资料(里面主要介绍了响尾蛇的各种感觉),再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在交流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或两个学生认为合理的假设,教师应指出科学是讲求证据的,以上假设只是同学们的推理,继而引出“怎样才能证明假设是否成立呢?”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此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做过的“探究温度对霉菌的影响”实验进行设计,应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组讨论并提出建议。

接着由学生汇报实验设计,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设计的基础上,将课本中研究者的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研究者与自己设计的不同,认识到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设置对比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实验条件只能有唯一不同;实验应重复多次以减少误差等。

最后回顾一节课所做的工作,由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实验法的基本过程。即: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学生总体素质较高,思维活跃,课外知识丰富,可以很好地配合老师进行探究活动,并通过探究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6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

对于有些班,捉鼠妇的兴致比较高的,可以利用这样的班级多捉几只,在其他没有捉到的班上可 也可以叫这些捉鼠妇能力介绍经验,让学生了解到鼠妇的生活环境。每个班准备鼠妇情况不一样,有些一个班只捉到一只鼠妇,很难开展活动。但这节课还得上。只能利用课内十分钟让他们到一些易找的地方找,如果没找到,这个实验只能通过画图和想像完成了。但也得尽量提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园寻找,既可以了解到它们生活的环境,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捉鼠妇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8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9

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受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和视觉的形成过程。

3、通过教师指导,利用眼球模型、书中插图,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眼球结构

4、教师设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明确眼球成像过程。

5、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3、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4、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树立爱护眼睛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几张照片,让同学们说说看到了几张照片都是什么?

二、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眼和视觉

1、眼球的结构

自主学习了解眼球的结构;

考记忆 说出眼球的三个结构名称及其特点;

对对号 将眼球名称对号入座;

猜猜看 下列变化是由眼球哪一结构引起的?

2、视觉的形成

探究:

(1)外界的光线依次通过眼球的哪些结构并最终在什么结构上成像的?

(2)眼睛是通过哪一结构的调节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

学生汇报

课件展示视觉形成过程

真实的物体与所成的物像有什么差别?

那为什么我们通常看到的物体都是正立的呢?

明确:视觉形成于大脑。

学习目标二:近视及其预防

1、近视、远视形成的原因

课件展示近视情况,学生概括近视形成的原因

2、怎样矫正?

3、预防近视的措施

“三要”“四不要”

三、分析资料,迸发情感

我国仅角膜损伤致盲患者就有400多万,其中青壮年约占70%,儿童约占15%,这些人只要换上健康的角膜就会立刻复明,但我国每年只能约700人做角膜移植手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同学们我们怎样尽自己所能关爱身边的盲人朋友呢?

四、寄语学生

六月六日是爱眼日!它的设立在于提醒我们每个人要爱护好自己的眼睛,因为它是心灵的窗口,我们只有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才能更好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初一生物上册教案 10

一、

1、生物的特征:(1)、除病毒外,都;(2)、能够(由小长大);(3)、从外界不断地获得,并把体内产生的和没有利用完的物质排出体外。(4)、能(产生自己的后代);(5)、有、有;(6)、对能够作出一定的;(7)、能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2、自然界的物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一类是非生物。生物是指。

二、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它又分为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

2、生物科学研究的是和的科学。

三、

1、若在显微镜下出现一个污点,转动,污点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污点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转动目镜、移动标本,污点都不动,则在上。

2、取送显微镜时,要一手握镜座,一手握镜臂。

3、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使时,眼睛一定要看着,以免物镜碰坏玻片标本。

4、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的。

5、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体实际放大倍数是:。

四、

科学探究是人们主动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信息途径之一,通常包括,作,,和等方面。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进行。在对照实验中,除了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如探究腐肉上蛆从何而来的实验中,变量是猪肉和外界的蝇是否直接接触,而其他因素都全部相同。

五、

1`、植物细胞包括、、、、、和七部分;人和动物的细胞只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没有、和。

2、细胞膜能控制细胞内外的(是门卫);细胞质是进行的重要场所;细胞核含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管理调控部门);线粒体与有关,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动力车间);液泡中有;叶绿体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生产产品车间)。

3、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以的各种生命活动为基础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的单位。

1、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使细胞体积增大。生物都有生长现象,这是和的结果。

2、细胞分裂通常是的过程。首先出现了染色体,在中央分成两份,向细胞两端移动,细胞质也平均分成两份。

3、细胞分化是指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

4、形态相似、结构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具有一定功能,这样的细胞群叫。动物有、、和四种组织;植物有、、、和四种组织。

七、

1、植物体的六个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茎、叶是;花、果实、种子是。

2、植物结构层次是:;人和动物结构层次是:。

八、

1、草履虫只有一个细胞,但也是一个生命。因为这个细胞能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等。草履虫每天吃4.3万个细菌,能;草履虫靠,是无性生殖。靠纤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2、在载玻片上滴上两滴草履虫培养液,中间连起来,在一边加盐,草履虫全部都游到未加盐的一侧,因为草履虫能;如在一侧滴加牛肉汤,草履虫全都集中到牛肉汤中,因为草履虫能。

九、

1、菜豆种子没有,贮藏在子叶中;玉米种子有胚乳,营养物质贮藏在中。

2、种子萌发条件:(1)、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2)、①;②;③。

3、种子包括种皮和胚。胚都由、、和组成;胚是(新生命)。

4、种子萌发后,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的部分;胚芽发育成;子叶。

十、

1、根尖分四个部分,是:,有保护作用;,有很强的能力;,细胞迅速伸长;,有根毛,是根的主要部位。根的生长(根能长长)靠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

2、植物的根具有、、的特性。

十一、

1、小树能吸水,是因为小树根毛大于时,根毛吸水;施肥过多,植物会烧苗,是因为土壤溶液浓度植物细胞液浓度,植物根毛失水。

2、植物的根不仅吸水,还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

3、糖拌番茄、盐拌青菜,因为,盐水浓度大于青菜细胞液浓度,所以盘子里会出现许多水;发蔫的青菜泡进水里,因为大于青水浓度,青菜吸水,青菜会变硬。

十二

氮:枝繁叶茂;磷:硕果累累;钾:茎杆健壮。植物还需要含、含、含的无机盐等。

十三

1、茎是由芽发育而来的;芽有(将来发育成花)、(将来发育成枝和叶)。

2、木本植物茎:

(1)、树皮外侧有保护作用,内侧叫,里面有;

(2)、很薄,有分裂能力,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

(3)、木质部很硬,有很强的支持力,内有;

(4)、髓有贮藏营养的功能。

3、草本植物茎没有,不能逐年加粗。

4、因为木质部中的,能由下往上,把茎插入红墨水中,只有染成了红色;因为树皮的韧皮部的,能由上往下,将木本植物茎剥去一层树皮,筛管运输有机物受阻,会长出节瘤。

十四、

1、花的主要部分是和,因为它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2、子房包括和;胚珠中有受精卵。发育成果实;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发育成胚(胚是新生命)。

3、果实=+;种子=+

十五、

1、光合作用:原料——;产物——;动力:;条件:。

2、呼吸作用:1、吸收,分解;2、产生和,3、释放出。4、意义:所释放的能量是植物进行各种的能量。

光能

二氧化碳+水淀粉+氧气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叶绿体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叶片包括、、,叶片外壁有一层角质层,保护叶片不受,防止叶内水分过度散失。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的门户是气孔,每个气孔由两个构成。

4、叶片上面绿色深,因为靠近叶片上表皮的是,细胞排列紧密整齐,含叶绿体多;下面绿色浅,因为靠近下表皮的'是,细胞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少。

5、被盖住的叶是黄色的,因为。

6、光合作用部位是有叶绿体的细胞;条件是光;原料是;产物是;能量变化是把太阳能贮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呼吸作用的部位是所有活细胞;条件是有光无光都进行;原料是;产物是;能量变化是把植物体的有机物中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

十六、

1、给大田、温室施用二氧化碳的方法称为,二氧化碳又被称为“”。(应用光合作用)

2、新疆的哈密瓜产量高,品质好,特别甜是因为,北方地区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气温高,植物进行积累的有机物多,夜晚,气温低,植物进行,果实中营养物质含量比较高。(应用光合呼吸)

3、人们通过调控温室中的光照、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应用光合作用)

4、通过冰箱降低蔬菜,晒干粮食减少,在苹果上包塑料,都能降低呼吸,延长种子、蔬菜、果实的贮藏时间。种小麦要松土,增加土壤中的氧气,促进,有利于根生长和吸收无机盐。(应用呼吸作用)

十七、

可直接为人类所食用的植物器官是根、叶、茎、花、果实、种子。世界主要食用作物前三位是:。动物按食性可分为:,它们直接或间接吃植物。

十八、是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生活环境的总称。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物质的循环利用。

氧循环:1、绿色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2、所有的生物通过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煤、石油也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3、所以,大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21%,二氧化碳约为0.03%,氧气和二氧化碳处于。

水循环:靠蒸腾作用完成。植物根吸收的水,由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空气中,就是。植物吸收的水,蒸腾散失达99%,只有1%参与光合作用和其他生命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好处)是:1、通过蒸腾作用产生一种,了水的吸收和;2、同时,促进了溶解在水中的的运输;3、,避免因阳光强烈照射而灼伤叶片。

环保树种:、、、;草坪植物:、酢浆草(观赏)、狗牙根(用于球场)

十九

森林对环境的作用:吸收;降低;是的家园。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11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由宏观到微观的方法观察叶片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叶片的结构、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

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准备收集资料。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尝试回答观察水循环课件演示,启发

动手实验叶片结构指到实验

探究气孔结构气孔结构引导实验分析

观察尝试回答气孔开闭机制课件演示

联系实际蒸腾作用与水循环范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

出现绿色植物及课题的画面,播放音乐观看,进入情境引言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应具备哪些外界因素?

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请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沙漠中什么地方会有植物生长?

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回答

引导,建立联系

展示图片

适时提示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13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讲解法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态系统的概念

①通过观察家庭水族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②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家庭水族箱。 ②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朗读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生态系统的组成

①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书中的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②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②教师播放一段录像,其中有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论: 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

环保教育

学生观看课件,讨论分析环保意义。

作业:

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

(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的特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10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小学的自然课里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你能说出一些生物吗?(要求: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复)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后回答。

2.新授

(1)什么是生物

教师:你能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吗?请你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

⑵生物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1—5,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问题1:①每幅图说明了什么含义?②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③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④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⑤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

每组派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

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了解的,教师可简单解释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学生对其问题的理解。

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不太准确,教师要加以指导。

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6—10,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2:

①图6---7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些都属于应激性,并补充说明含羞草叶片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在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

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3:

①图8—10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小组同学回答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出:狗、猫等动物可以产仔,有的植物可用种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茎、叶来繁殖,有的还可用细胞来繁殖。还可补充说明细菌能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进行出芽生殖等。完成开放性作业3、4题。

问题4: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

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5:

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

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

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怎样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3)练习:

①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师再提出问题:刚才你们描述的生物特征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3、教学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

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⑵怎样判断一个生物是否具有生命

⑶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针对这节课,你还有什么建议吗?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15

教学目标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重点、难点)

3.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重点、难点)

4.知道保护森林和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课文内容。

(2)课前准备实验——茎的输导作用。(因为本地区已进入冬季,该实验需提前做好准备,即提前l一2d将冬青或其他木本植物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关于茎的输导作用和年轮等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

(1)带有不同种类芽的枝条,锯成小段的三年生的无花果枝条,枝芽的结构和茎的结构挂图。

(2)准备实验用具,如放大镜等。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于茎的输导作用和年轮等方面的资料。

(4)制作枝芽各部分发育过程和形成层使茎加粗过程的课件。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读第68页题图——参天大树,思考问题:植物要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茎)这说明茎具有什么功能?(输导功能)从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过程

(1)枝芽发育成茎

学生4人一组,自学第68页课文及图5—7枝芽的结构示意图。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鼓励与同学合作共同归纳枝芽的基本结构。要提出的问题有,主干和侧枝都是由什么发育而来?芽分为3种,各是什么?枝芽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将来的发育情况怎样?分析枝芽生长点的细胞特点是什么?按照经验它应该是什么组织?

引导学生观察枝叶展开过程的课件,利用动画形式表达芽的动态变化。

小组之间展开竞赛,每组提供枝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请学生将枝芽的各部分结构与发育成枝条的部分用线相应的联起来,计入过程评分。

(二)茎的基本结构

学生四人一组,参照第69页图5-8茎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观察三年生无花果枝条的小段。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树皮的外侧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内侧部分是什么?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2.木质部使植物茎很坚硬,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3.位于中央颜色较浅的是髓,其细胞比较大,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4.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结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是什么组织?

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木本植物茎不断加粗的过程,回答。

5.形成层的细胞分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茎怎样?

6.草本植物茎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样逐年加粗,我们可以推断,它没有什么结构?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调查的资料,描述年轮形成的过程,发表意见,各小组互相补充。

小资料:请你算一算,据一位老护林员讲,一棵松树要生长30~40年,才能达到直径12cm,问每年约长多少?(0.3—0.4cm)。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进一步明确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三)茎的输导作用

学生4人一组,参考以下提示,进行第70页实验功能——茎的输导

1.本实验目的是什么?

2.本实验器材有哪些?

3.实验中木本植物枝条如何处理?

4.从茎的横切面上看到染成红色的是什么形状?是茎的哪一部分?其中有什么结构?

5.从茎的纵切面上看到红色的是什么?

6.叶脉变红色,说明了什么问题?

7.该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观察部位,切割方向,组织讨论,鼓励与同学合作得出结论。

教师展示带有瘤状物的枝条,请有经验的学生介绍瘤状物形成的过程,分组讨论枝条形成瘤状物的原因,枝条产生瘤状物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韧皮部的筛管能输导有机物”。

故事:明明的小表哥家有一片苹果园。秋天,他去苹果园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右图)苹果树干的树皮上都被切了一刀,这是怎么回事?明明去问小表哥,小表哥说了一席话,明明听得直点头,说:“科学种田真重要啊!”问在上面的故事里,小表哥怎样解释的?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枝芽的结构——茎的输导作用与爱护树木的感情。

四、作业

搜集有关植物茎具有支持、贮藏和生殖等功能的资料。

课后反思

本教案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主要突出了两点。

一是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实物、图片、小资料、小故事等等。学生在每个学习单元中,乐此不疲,积极主动地思考、动手,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

二是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认识自然、爱护森林、保护环境和科学种田的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16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17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的特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10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小学的自然课里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你能说出一些生物吗?(要求: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复)从而导入新课。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了解校园或周边的主要生物的分布特点,知道生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并能影响环境。

2.能力方面

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周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校园或周边的主要生物是本章的重点。

组织好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活动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手段:PPT文件、调查范例等。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1)从周边或校园的生物引入调查;

(2)举例说明调查的基本方法;

(3)分组,教师指导制定调查计划;

(4)实施计划,教师组织指导;

(5)汇报、总结、交流、评议。

2.教学过程

(l)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本章的教学课题可以从周边和校园的生物引入。在此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①你知道我们北京市的市树和市花吗?②我们的校园中有多少种生物?这些生物开花结果吗?它们的花期是几月?

(2)关于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①利用录像或投影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进行科学调查的资料,利用投影向学生演示调查活动的范例,从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调查,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②讲解学生记录的方法,强调在活动的过程中如实做好记录的重要性。

如向学生讲清在调查前要制定好调查记录表,随时记录下观察的内容。如生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用途等。在活动中要尽量多地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以便调查结束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准确的分析并把调查内容撰写成调查报告

③向学生强调调查的意义,切忌将调�

教育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把活动作为对自己的挑战去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从而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

(3)分组,制定调查计划,为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①建议将班内同学按自愿结合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组(5~6人一组)。由组长专门负责,制定调查计划。

②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小花园、生活小区或街道等地去调查。也可以在校园内进行调查。选择一条动、植物种类多且有不同生活环境的路线。

③调查的内容力求多样化。

班内的不同小组可以调查不同的内容,各有侧重点。如可以调查园艺花卉生物、蔬菜粮食作物,也可以调在城市的行道树种类等。

(4)实施计划。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①认识调查地段的生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用途等。

②确定的调查路线边走边观察并及时记录下来:身边有哪些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与生物生活在一起的有哪些动物?树上有鸟巢吗?有病虫害吗?花丛中有蜜蜂、蝴蝶飞舞吗?

要注意观察生物的分层现象,不仅观察高大的乔木、灌木,还要注意观察草本生物和藤本生物。不仅观察高大的生物类群,还要观察一些微小的生物类群,如阴湿树干上的菌类、生活在水中的藻类等。

③教育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不要任意攀折花木,尤其要爱护身边的珍稀生物。

④调查限定在几天之内完成。如对生物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设立小专题,作进一步的调查。

(5)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把调查记录归纳管理,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调查的内容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6)总结、交流、汇报。调查结束后可以与本班的板报小组合作,布置展览,将各小组的调查报告、收集来的图片资料等筛选展出,作班内交流。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1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

2、了解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的美好前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2、克隆技术的应用。

3、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难点:

1、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

2、细胞工程和克隆技术。

三、教学准备:

视频资料(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

四、教学过程

1、复习现代生物技术的内涵。

2、教师播放多媒体素材观看、了解转基因技术。学生思考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

3、教师简述转基因技术实施过程。总结出转基因的。概念:外源性基因可以直接导入动植物体或它们的受精卵内,并能在细胞中发挥作用。这种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

4、学生讨论,举例说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设想。

5、教师播放素材,学生观看视频--克隆技术

6、简述克隆技术实施过程。

7、总结出克隆技术的概念:人工诱导动、植物的无性繁殖过程叫克隆, 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8、学生讨论,举例说明克隆技术的应用、设想。

9、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0、教师展示世界上先进的生物技术,激发学生对于本学科的学习兴趣。

10、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把双刃剑。

五、教学检查

教师请学生复述基因工程,克隆等技术的过程,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请个别学生上黑板上画出具体的过程。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