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2篇)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是爱岗的小编给大家整编的12篇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全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

口算。

20×3= 7×50= 6×3=

20×5= 4×9= 8×60=

24÷6= 8÷2= 12÷3=

42÷6= 90÷3= 3000÷5=

2 新知探究

1、教学例1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从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列式 80÷20

(3)学生独立探索口算的方法

师: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

A.因为20×4=80,所以80÷20=4 这是想乘算除

B.因为8÷2=4, 所以80÷20=4 这是根据计数单位的组成

为什么可以不看这个“0”? ( 80÷20可以想“8个十里面有几个二十?”)

这样我们就把除数是整十数的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

(4)师小结:

同学们有的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5)检查正误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演示分的结果)

(6)用刚学会的方法再次口算,并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40÷20 20÷10 60÷30 90÷30

(7)探究估算的方法

出示:83÷20≈ 80÷19≈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求83除以20、80除以19大约得多少,从题目中的约等号看出不用精确计算。

师: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预设:83接近于8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3除以20约等于4。

19接近于2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0除以19约等于4。

2、教学例2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

150÷50

(2)小组讨论口算方法

(3)你是怎么这样快就算出的呢?

A.因为15÷5=3,所以150÷50=3。

B.因为3个50是150,所以150÷50=3。

这一题跟刚才分彩旗的口算方法有不同吗?

都是运用想乘算除和表内除法这两种方法来口算的。

师:在解决分彩旗和刚才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口算方法,(板题:口算除法)口算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

口算练习:150÷30 240÷80 300÷50 540÷90

3、估算

(1)探计估算的方法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

你能估吗?请先估算,再把你的估算方法与同伴交流,看看能否互相借鉴。

(2)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3)总结方法:把被除数和除数都看作与原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方法算。

(4)判断估算是否正确:122÷60=2 349÷50≈8 为什么不正确?

3 巩固提升

1、独立口算

观察每道题,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如果估算的话把谁估成多少。

2、算一算、说一说。

(1)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2)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3、解决问题

(1)一共要寄240本书,每包40本。要捆多少包?

你能找到什么条件、问题。你会解决吗?

240÷40 = 6(包)

答:要捆6包。

(2)这个小朋友也是一个爱看书的好孩子,她在看一本故事书。

出示条件:一共有120个小故事,每天看1个故事。

问题: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问:要求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求吗?

120÷30 = 4(个)

答: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4个月。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板书

口算除法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全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

口算。

20×3= 7×50= 6×3=

20×5= 4×9= 8×60=

24÷6= 8÷2= 12÷3=

42÷6= 90÷3= 3000÷5=

2 新知探究

1、教学例1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从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列式 80÷20

(3)学生独立探索口算的方法

师: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

A.因为20×4=80,所以80÷20=4 这是想乘算除

B.因为8÷2=4, 所以80÷20=4 这是根据计数单位的组成

为什么可以不看这个“0”? ( 80÷20可以想“8个十里面有几个二十?”)

这样我们就把除数是整十数的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

(4)师小结:

同学们有的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5)检查正误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演示分的结果)

(6)用刚学会的方法再次口算,并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40÷20 20÷10 60÷30 90÷30

(7)探究估算的方法

出示:83÷20≈ 80÷19≈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求83除以20、80除以19大约得多少,从题目中的约等号看出不用精确计算。

师: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预设:83接近于8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3除以20约等于4。

19接近于2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0除以19约等于4。

2、教学例2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

150÷50

(2)小组讨论口算方法

(3)你是怎么这样快就算出的呢?

A.因为15÷5=3,所以150÷50=3。

B.因为3个50是150,所以150÷50=3。

这一题跟刚才分彩旗的口算方法有不同吗?

都是运用想乘算除和表内除法这两种方法来口算的。

师:在解决分彩旗和刚才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口算方法,(板题:口算除法)口算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

口算练习:150÷30 240÷80 300÷50 540÷90

3、估算

(1)探计估算的方法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

你能估吗?请先估算,再把你的估算方法与同伴交流,看看能否互相借鉴。

(2)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3)总结方法:把被除数和除数都看作与原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方法算。

(4)判断估算是否正确:122÷60=2 349÷50≈8 为什么不正确?

3 巩固提升

1、独立口算

观察每道题,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如果估算的话把谁估成多少。

2、算一算、说一说。

(1)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2)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3、解决问题

(1)一共要寄240本书,每包40本。要捆多少包?

你能找到什么条件、问题。你会解决吗?

240÷40 = 6(包)

答:要捆6包。

(2)这个小朋友也是一个爱看书的好孩子,她在看一本故事书。

出示条件:一共有120个小故事,每天看1个故事。

问题: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问:要求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求吗?

120÷30 = 4(个)

答: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4个月。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板书

口算除法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80÷20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2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中,经历探究平行线和垂线特征的过程,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丰富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2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画图感知

1、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摸一摸平放在桌面上的白纸,你有什么感觉?

(1)学生交流汇报。

(2)像这样很平的面,我们就称它为平面。(板书:平面)

我们可以把白纸的这个面作为平面的一部分,请大家在这个平面上任意画一条直线,说一说,你画的这条直线有什么特点?

(3)闭上眼睛想一想:白纸所在的平面慢慢变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直线也跟着不断延长。这时平面上又出现了另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2、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把你想象的情况画在白纸上。注意一张纸上只画一种情况,想到几种就画几种,相同类型的不画。

2 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1、展示作品。

教师:同学们想象力真丰富!相互看一看,你们的想法一样吗?老师选择了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如果你画的和这几种情况不一样,可以补充到黑板上。

不管哪种情况,我们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张白纸上。因为我们把白纸的面看作了一个平面,所以可以这样说,我们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平面。(板书:同一平面)

2、分类讨论。

教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为了方便描述,咱们给作品标上序号,可以怎么分?按什么标准分?

(1)先独立思考:我打算怎么分?分几类?

(2)再小组交流:怎么分?为什么这么分?

3、汇报交流。

教师:哪组来说一说你们的研究结果?

学情预设:

(1)分两类:交叉的为一类,不交叉的为一类。

(2)分三类:交叉的为一类,不交叉的为一类,快要交叉的为一类。

(3)分四类:交叉的为一类,不交叉的为一类,快要交叉的为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为一类。

教师:你们所说的交叉在数学上叫相交。(板书:相交)

质疑:2、3两幅图中的两条直线相交吗?

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课件演示: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于一点。

图6属于哪一种情况?(相交)

小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但在判断时我们不能光看表面,而要看他们的本质,也就是这两条直线延长后是否相交。

3 自主探究,揭示概念

1、揭示平行的概念。

(1)感知平行的特点。

教师:这两条直线就真的不相交吗?怎样验证?

结合学生回答用课件演示两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都不会相交的动态过程。

(2)揭示平行的定义。

①教师:像屏幕上这样,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数学上叫什么呢?

②课件出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

③教师:�

(3)介绍平行符号。

①课件分别呈现三组不同位置的平行线。

②教师:这三幅图中的直线a与直线b都互相平行,我们用符号“∥”来表示平行,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③教师: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a平行于b,你们觉得怎么样?是呀,像这样来表示两直线互相平行,既形象又方便。

(4)体验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教师: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举例后,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适时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2、揭示垂直的概念。

(1)感知垂直的特点。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还画了相交的情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相交的情况。(课件或实物投影呈现几组典型的作品)

教师:观察一下这些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都形成了四个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还有的比较特殊,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师:你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的角是直角呢?请同学们量一量,刚才所画的两条相交直线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通过测量,你们又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通过测量能够发现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所形成的四个角,每个角都是90°。

(2)认识垂直的定义。

教师: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课件呈现三组垂线。

教师:观察这里的三幅图,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刚才的比较,能尝试总结你的发现吗?

预设:垂直要看两条直线相交是否成直角,而与怎样摆放无关。

(3)介绍垂直符号。

教师:垂直和平行一样,也可以用符号表示,就是“⊥”,直线a与直线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4)感受生活中的垂直现象。

教师:生活中我们还会常常遇到垂直的现象,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垂直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补充一些实例。

教师:同学们,以上内容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有关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板书课题:平行与垂直)

4 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下面各组直线,哪一组互相平行?哪一组互相垂直?

2、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段互相平行?哪两条线段互相垂直?

结合新知完善对长、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5 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 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 数轴的三个要素;

2, 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 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 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我担任的数学教学工作。七(5)班共有50名学生,通过小学的升学成绩来看,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好,不及格的同学较少;在学习习惯上,部分学生的不良习惯要得到纠正,良好的习惯要得到巩固,如独立思考,认真进行总结,及时改正作业,超前学习等,都应得到强化。在近日的学习中,后面的学生掌握的非常不好,可能是刚开学还没有完全适应过来,或初中知识比小学的难度大一些。总之,我会和孩子们共同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二、教材基本结构分析

本学期初一数学教学工作共分为6章。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第三章代数式

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

三、教材的重点、难点

1、利用图形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认识并能字母表示算式,初步认识角并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消元”思想初步理解化“未知”为“已知”和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的化归思想。

4、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总之在每一章中都要与学生一起认真的来研究学习。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做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相应的数学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挖掘数学特长生,发展这部分学生的特长,使其冒尖。

4、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5、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全面发展。

6、在教学中注意既要使用好教材,又要走出教材,同社会实践相结合。

7、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学习。

8、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人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进步。

9、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涵的潜能,所表现出来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一点小进步。

五、教学进度安排:

2021最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教学难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提问

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

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3、一只容积为0.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

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

1、(  )2=9;   2.(  )2 =0.25;

5、(  )2=0.0081.

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由练习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二)平方根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由练习知:±3是9的平方根;

±0.5是0.25的平方根;

0的平方根是0;

±0.09是0.0081的平方根。

由此我们看到 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

(   )2=-4

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三)平方根性质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四)开平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 3与-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 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

(五)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的平方根合起来记作 ,其中 读作“二次根号”, 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平方根也可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a”。

练习:1.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26②247③0.2④3⑤

解:①26 的平方根是

②247的平方根是

③0.2的平方根是

④3的平方根是

⑤ 的平方根是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展,它进一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同时又渗透了函数与不等式的思想,为以后内容学习奠定了必要的数学基础,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的数学模型,领悟到“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总之,本节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数学思想方法上,都是十分很好的素材,能很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二)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探索并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方程的建模思想学生还是初步接触,寻找相等关系对学生来说仍相当困难,所以确定“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相等关系”为本节的难点之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方程的解对客观现实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二.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目标内容

(1) 结合生活实际,会在独立思考后与他人合作,结合估算和试探,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本节的三个实际问题,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其合理性.

(2) 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目标分析

(1) 本节的内容就是通过列方程、解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估算与试探的思维方法也很重要,这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 七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建模还比较陌生,建模能突出应用数学的意识,而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又是课标所大力倡导的,因而必须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过程目标

1.目标内容

在活动中感受方程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应用意识.

2.目标分析

利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有用的数学方法,学生在前两节的数学活动中,有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是更接近生活,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则需要师生合作,探索解决.

(三)情感目标

1.目标内容

(1) 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享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2)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

2.目标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求知心切.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和品质,这是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教育理念的关键.

三、教材处理与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拟定两课时完成,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探究Ⅰ、探究Ⅱ).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本节课采用探索发现法进行教学,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演示,增强感性认识,增强教学效果.课中以设疑提问、分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获得知识.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流程图

探究Ⅰ

(二)教学过程Ⅰ

(以探究为主线、形式多样化)

1.问题情境

(1) 多媒体展示有关盈亏的新闻报道,感受生活实际.

(2) 据此生活实例,展示探究Ⅰ,引入新课.

考虑到学生不完全明白“盈利”、“亏损”这样的商业术语,故针对性地播放相关新闻报道,然后引出要探索的问题Ⅰ.

2.讨论交流

(1)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对“盈利”、“亏损”含义的理解.

(2) 学生交流后,老师提出问题:某件商品的进价是40元,卖出后盈利25%,那么利润是多少?如果卖出后亏损25%,利润又是多少?(利润是负数,是什么意思?)

(3) 要求学生对探究Ⅰ中商店的盈亏进行估算,交流讨论并说明理由.在讨论中学生对商店盈亏可能出现不同的观点,因此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统一认识.

(4) 师生互动,要知道究竟是盈是亏,必须先知道什么?从而引出要算出每件衣服的进价.

让学生讨论盈利和亏损的含义,理解其概念,建立感性认识;乍一看,大多数学生可能在大体估算后得到不亏不盈,直觉上也是如此,但要解决实际问题,还要知其原价(未知量),从这一分析引入未知量,为后面建立模型,做了必要的铺垫.

3.建立模型

(1) 学生自主探索,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相等关系.

(2) 学生分组,根据找出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其中一组计算盈利25%的。衣服的进价,另一组计算亏损25%的衣服的进价.

(3) 师生互动:①两件衣服的进价和为________;②两件衣服的售价和为________;③由于进价________售价,由此可知两件衣服的盈亏情况.

(教师及时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

学生分组、计算盈亏;教师参与、适当提示;师生互动、得到决策.这样设计,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互相评价、互相尊重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这样设计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巩固应用一元一次方程作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也很好地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活动中,有意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4.小结

一个感悟:估算与主观判断往往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需要我们通过准确的计算来检验自己的判断.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与严谨的学习作风.

探究Ⅱ

(三)教学过程Ⅱ

1.在灯具店选购灯具时,由于两种灯具价格、能耗的不同,引起矛盾冲突.

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

启发:选择的目的是节省费用,费用又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2.列代数式

费用=灯的售价+电费

电费=0.5×灯的功率(千瓦)×照明时间(时)

在此基础上,用t表示照明时间(小时).要求学生列出代数式表示这两种灯的费用.

节能灯的费用(元):60+0.5×0.011t.

白炽灯的费用(元):3+0.5×0.06t.

分析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列出代数式,为后面列方程,并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基础.

3.特值试探

具体感知

学生分组计算:

t=1000、20xx、2500、3000时,这两种灯具的使用费用,填入下表:

时间(小时)

1000

20xx

2500

3000

节能灯的费用(元)

白炽灯的费用(元)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计算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角,会进行角度的换算是重点

2、难点:角的表示、角度的换算是难点

3、关键:学会观察图形是正确表示一个角的关键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量角器、时钟、四棱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时钟、四棱锥、

2、提出问题:

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棱锥相交的两条棱,都给我们什么样的平面图形的形象?请把它画出来

学生活动:进行独立思考、画图,然后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一条射线OA绕端点O旋转到OB的位置,得到的平面图形──角、

板书:角

二、新授

1、角的概念、

(1)提出问题:

从上面活动过程中,你能知道角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学生回答:两条射线、

(2)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下图)

2、角的表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7页有关内容,了解角的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讲解角的不同表示方法,着重讲解一个顶点有多个角的表示方法

请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图中的每个角

学生活动:请一个学生板书练习,其余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练习情况,给予评价,对多数同学作出肯定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8页思考题,进行小组交流,获得问题结论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交流,并用多媒体演示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并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答案:分别形成平角、周角

3、角的度量、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8页内容,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及度、分、秒的换算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139页练习、

2、计算:

(1)4839+6741

(2)90-781940

(3)2230 (4)176523、

此:此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过程中充分地进行小组交流以解决练习过程中的疑难,教师巡视过程中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以答疑解惑,并请学生板书后再讲评、

3、想一想: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师生互动:观察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针与分针所处位置,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先从时针在分针转动到15分时,分针转过的角度与时针转过的角度的关系,并请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76、5、

四、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小结:

1、什么是角?组成角的图形是什么?如何表示一个角?

2、本节课还复习了平面、周角?怎样得到这两种角?

3、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换算的?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144页习题4、3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全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

口算。

20×3= 7×50= 6×3=

20×5= 4×9= 8×60=

24÷6= 8÷2= 12÷3=

42÷6= 90÷3= 3000÷5=

2 新知探究

1、教学例1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从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列式 80÷20

(3)学生独立探索口算的方法

师: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

A.因为20×4=80,所以80÷20=4 这是想乘算除

B.因为8÷2=4, 所以80÷20=4 这是根据计数单位的组成

为什么可以不看这个“0”? ( 80÷20可以想“8个十里面有几个二十?”)

这样我们就把除数是整十数的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

(4)师小结:

同学们有的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5)检查正误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演示分的结果)

(6)用刚学会的方法再次口算,并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40÷20 20÷10 60÷30 90÷30

(7)探究估算的方法

出示:83÷20≈ 80÷19≈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求83除以20、80除以19大约得多少,从题目中的约等号看出不用精确计算。

师: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预设:83接近于8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3除以20约等于4。

19接近于2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0除以19约等于4。

2、教学例2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

150÷50

(2)小组讨论口算方法

(3)你是怎么这样快就算出的呢?

A.因为15÷5=3,所以150÷50=3。

B.因为3个50是150,所以150÷50=3。

这一题跟刚才分彩旗的口算方法有不同吗?

都是运用想乘算除和表内除法这两种方法来口算的。

师:在解决分彩旗和刚才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口算方法,(板题:口算除法)口算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

口算练习:150÷30 240÷80 300÷50 540÷90

3、估算

(1)探计估算的方法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

你能估吗?请先估算,再把你的估算方法与同伴交流,看看能否互相借鉴。

(2)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3)总结方法:把被除数和除数都看作与原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方法算。

(4)判断估算是否正确:122÷60=2 349÷50≈8 为什么不正确?

3 巩固提升

1、独立口算

观察每道题,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如果估算的话把谁估成多少。

2、算一算、说一说。

(1)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2)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3、解决问题

(1)一共要寄240本书,每包40本。要捆多少包?

你能找到什么条件、问题。你会解决吗?

240÷40 = 6(包)

答:要捆6包。

(2)这个小朋友也是一个爱看书的好孩子,她在看一本故事书。

出示条件:一共有120个小故事,每天看1个故事。

问题: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问:要求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求吗?

120÷30 = 4(个)

答: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4个月。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板书

口算除法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80÷20=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分组或者自由结合到社会上进行调查、搜集有关储蓄的信息,把调查的结果、遇到的问题或感受记录下来。

二、课内交流、探究

师:在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

(生汇报。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

(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税的知识;

(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率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

(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师: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三、创设情景、体验储蓄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张大爷是一个孤寡老人,他打算把自己多年来节省下来的1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为两年,由于他行动不便,你能帮助他进行储蓄吗?

2、体验储蓄。根据刚才的汇报情况,安排教学过程。

(1)学生拿出复制好的储蓄存款凭证进行填写。

(2)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学生填写情况后,最后利用投影仪进行订正。

(3)、充分联系生活,设置储蓄密码。

师:同学们,为了保证储蓄的安全,�

师:设置什么样的密码比较好呢?

(学生热烈进行讨论)

生1:可以用存款人的生日。

生2、可以用有纪念意义的日期。

生3:比较容易记的数字。

师:设置密码时,一般设置比较容易记忆的数字,可以用某人的生日或与他有关系的一些数字。

师:请你们给张大妈设置一个密码。

(4)保管好存折或存单。

师:储蓄完成以后,银行要给我们一个存单或存折,我们要牢记密码,妥善保管好存单或存折。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知识,如果告诉你两年的利率是2.43%,你能够求出张大爷储蓄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汇报情况)

生1:10002.43%2=58.6(元)

生2:10002.43%2=58.6(元)

58.620%=11.72(元)

58.6-11.72=46.88(元)

生3:10002.43%2=58.6(元)

58.6(1-20%)=46.88(元)

师生集体讨论订正,教师强调利息的计算方法。

师:储蓄到期时,张大妈实际领取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

生:1000+46.88=1046.88(元)

师生总结计算方法。

2、巩固新知学生进行练习

五、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

教学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理念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了以下几点教学思想:

一、关注学生发展,整合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这是对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位教育目标的重要改革,也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今后获取高质量生存条件的有力保证。所以,本节课根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按照关注学生发展理念的认识,确立了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努力使学生在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性领域获得发展、构建自我。

二、联系实际应用,重组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在遵循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确立的,教师只关注教材、大纲和教学参考资料,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背景,学生接受的归根到底只能算是数学知识。这种数学知识不能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更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应用,重组教学内容,将课前调查、课后实践、怎样填写储蓄凭条、怎样设置密码等知识和本节课教学内容利息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经历了储蓄的过程,充分理解了有关利息的知识。并在相关问题的解决中,相应地获得了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三、培养学生能力,开放教学过程

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传统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尝试大胆地开放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储蓄知识的调查,搜集有关相关的信息,这样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意识和实际调查的能力,分组调查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课堂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报整理,总结利息的求法,培养了学生信息的交流和处理能力;课后又要求学生去亲自实践,体验储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和数学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各种教学活动外,还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在课内进行交流时,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出知识性、行为逻辑性、实践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方式,使不同的学生认识了自我,有利于他们的再发展。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展,它进一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同时又渗透了函数与不等式的思想,为以后内容学习奠定了必要的数学基础,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的数学模型,领悟到“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总之,本节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数学思想方法上,都是十分很好的素材,能很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二)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探索并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方程的建模思想学生还是初步接触,寻找相等关系对学生来说仍相当困难,所以确定“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相等关系”为本节的难点之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方程的解对客观现实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二.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目标内容

(1) 结合生活实际,会在独立思考后与他人合作,结合估算和试探,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本节的三个实际问题,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其合理性.

(2) 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目标分析

(1) 本节的内容就是通过列方程、解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估算与试探的思维方法也很重要,这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 七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建模还比较陌生,建模能突出应用数学的意识,而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又是课标所大力倡导的,因而必须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过程目标

1.目标内容

在活动中感受方程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应用意识.

2.目标分析

利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有用的数学方法,学生在前两节的数学活动中,有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是更接近生活,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则需要师生合作,探索解决.

(三)情感目标

1.目标内容

(1) 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享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2)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

2.目标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求知心切.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和品质,这是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教育理念的关键.

三、教材处理与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拟定两课时完成,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探究Ⅰ、探究Ⅱ).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本节课采用探索发现法进行教学,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演示,增强感性认识,增强教学效果.课中以设疑提问、分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获得知识.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流程图

探究Ⅰ

(二)教学过程Ⅰ

(以探究为主线、形式多样化)

1.问题情境

(1) 多媒体展示有关盈亏的新闻报道,感受生活实际.

(2) 据此生活实例,展示探究Ⅰ,引入新课.

考虑到学生不完全明白“盈利”、“亏损”这样的商业术语,故针对性地播放相关新闻报道,然后引出要探索的问题Ⅰ.

2.讨论交流

(1)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对“盈利”、“亏损”含义的理解.

(2) 学生交流后,老师提出问题:某件商品的进价是40元,卖出后盈利25%,那么利润是多少?如果卖出后亏损25%,利润又是多少?(利润是负数,是什么意思?)

(3) 要求学生对探究Ⅰ中商店的盈亏进行估算,交流讨论并说明理由.在讨论中学生对商店盈亏可能出现不同的观点,因此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统一认识.

(4) 师生互动,要知道究竟是盈是亏,必须先知道什么?从而引出要算出每件衣服的进价.

让学生讨论盈利和亏损的含义,理解其概念,建立感性认识;乍一看,大多数学生可能在大体估算后得到不亏不盈,直觉上也是如此,但要解决实际问题,还要知其原价(未知量),从这一分析引入未知量,为后面建立模型,做了必要的铺垫.

3.建立模型

(1) 学生自主探索,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相等关系.

(2) 学生分组,根据找出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其中一组计算盈利25%的衣服的进价,另一组计算亏损25%的衣服的进价.

(3) 师生互动:①两件衣服的进价和为 ;②两件衣服的售价和为 ;③由于进价 售价,由此可知两件衣服的盈亏情况.

(教师及时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

学生分组、计算盈亏;教师参与、适当提示;师生互动、得到决策.这样设计,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互相评价、互相尊重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这样设计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巩固应用一元一次方程作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也很好地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活动中,有意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4.小结

一个感悟:估算与主观判断往往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需要我们通过准确的计算来检验自己的判断.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与严谨的学习作风.

探究Ⅱ

(三)教学过程Ⅱ

1.在灯具店选购灯具时,由于两种灯具价格、能耗的不同,引起矛盾冲突.

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

启发:选择的目的是节省费用,费用又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2.列代数式

费用=灯的售价+电费

电费=0.5×灯的功率(千瓦)×照明时间(时)

在此基础上,用t表示照明时间(小时).要求学生列出代数式表示这两种灯的费用.

节能灯的费用(元):60+0.5×0.011t.

白炽灯的费用(元):3+0.5×0.06t.

分析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列出代数式,为后面列方程,并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基础.

3.特值试探

具体感知

学生分组计算:

t=1000、2000、2500、3000时,这两种灯具的使用费用,填入下表:

时间(小时)

1000

2000

2500

3000

节能灯的费用(元)

白炽灯的费用(元)

2021最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是人教实验版数学八年级(上)教材第十一章《数据的描述》的第三节。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用统计图表描述数据以后的一节活动课,它是对七年级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及本章数据的描述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是对所学的有关数据处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通过对数据的直观描述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及环保意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和认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处理数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灵活选用统计图对具体问题的数据进行清晰、有效地描述,并获取有用信息并作出合理决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合理处理信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节水及环保意识。

3、重点和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

(2)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二、学情分析

我今天所授课的班级,应该说学生的数学素质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基础较差,会被动参与,因此应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学习的兴趣,使之获得成就感。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枯燥的数据是令人乏味的,首先可采用激趣法:恰当收集选取图片和视频资料,为课题学习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分层安排活动,能力强的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能力差的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例外,提供更多的学习扩展资料供学生浏览。这样可让所有学生有信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成功,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四、教学形式和课前准备

本课题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前也收集了一些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准备直尺、铅笔、圆规、量角器等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说明

新课引入

资料展示(投影)当前世界淡水资源及我国有关缺水的形势的资料图片问题:(1)看了这些图片,你有哪些感受?

(2)你了解世界及我国有关水资源的现状吗? 借助图片展示,是学生对我国国有资源现状有直观感受,触发他们的节水意识!

探究新知活动一:

阅读课本80页的“背景资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么样?

(2) 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么样?

(3) 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么样?

(4) 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可利用水资源的20%,就有可能发生“水危机”,依据这个标准,我国1990年是否曾出现“水危机”?

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收集全班同学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3)全班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

(4)如果每人节约用水10升,按13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BWR标准计算,这些水可提供给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5)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开展调查实验活动)

活动三:资料展示:(投影)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有关资料,讨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课堂小结:

1、当前水资源状况,

2、节约水资源带来的价值,

3、节约水资源的办法

布置作业

整理本节课内容,统计相关数据;查找有关“节约水资源”的课题报告;并分析课题报告的写法。

通过具体数据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现状,更深刻体会节水的重要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