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蝉》教学设计【优秀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蝉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如何将内容表达具体的,学会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难点:

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具安排: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一肚子没学问,

开口闭口知道,

瞧瞧这小家伙,

实在真是骄傲。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蝉的一篇课文。

二、初读

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检查生字。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生交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蝉是我的邻居,一到夏天,我家屋外就成了蝉的天下。)

3、那么蝉还有些怎样的特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

1、本课有三个多音字,壳,哗,调。注意字音。“蝉、弱、震”是翘舌音,操是平舌音,腾是后鼻音。

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音。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可采取归类学习。

3、全班交流。

4、重点指导生字书写:叠腾

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 篇2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第一课时

一、学习《饮酒(其五)》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四)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①“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②“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③“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小结: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你喜欢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诗?为什么?)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②“采菊”:“采”,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的花是不可以乱摘的)。 “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③“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也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联系实际: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不要总是想着饭堂的饭菜不够好吃,作业太难,同学难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美,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了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即:此时无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六)主旨把握(总结)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让我们在视频朗诵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悠闲自得与淡泊名利,体会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集体朗诵《饮酒》。

二、学习《春望》

(一)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三)学生自由诵读

1.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2.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四)解诗意,悟诗境

1.请生根据课前预习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

2.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体现。)

4.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5.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唯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你再想想盛唐时期的国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该是怎样的泪水呢?

(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

(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

(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

(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平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五)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了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平介绍的课件。

4.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六)提升对杜甫的了解

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灿烂的光彩。最后,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三、布置作业

《饮酒》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采菊、篱下、南山山气、日夕、飞鸟——悠然

(热爱自然、淡泊名利)

《春望》

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颈联:叙事 眷字思亲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24 诗词五首

第二课时

一、学习《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引入《雁门太守行》。

(2)了解文体:“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4)写作背景。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这首诗的背景是唐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战争。

(二)朗读、赏析

1.听朗读录音。

2.自由朗读。

3.读诗韵:读准字音和节奏。

明确: 1—2句“紧张、壮烈”。

3—6句“凝重、悲壮”。

7—8句“坚定、豪迈”。

4.解诗意。

《雁门太守行》中,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5.悟诗情: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回答: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

①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②诗的最后两句:运用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③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6.品诗言:感受形象美。

(1)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简要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的妙处。

“开”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齐读全诗,用“我喜欢______,因为______”句式说话。

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相互交流并试说。

示例:①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它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修辞角度)

②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压”字,一字传神,形象地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困难。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关键词)

③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因为它勾画出这样的图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内容)

二、学习《赤壁》

(一)解题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为三国时吴国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战场,俗称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黄州,传说中曾误认为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俗称文赤壁。杜牧这首诗是在黄州写的,时为黄州刺史。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

前两句是平静的叙说,语调宜平缓,后两句突发议论,语调应有所提高,但因是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不宜读得过于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并讲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大意:折断的戟埋入沙中但铁却未被锈蚀,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当初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恐怕大乔和小乔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品析鉴赏。

这首诗叙事十分平实,但想象却十分奇绝。可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想象奇在何处?

其一,赤壁之战时周瑜巧借东风取得抗曹胜利,而诗人也巧借“东风”对那段历史加以评述。可谓一箭双雕。

其二,诗人不从正面写周瑜如何通过火烧战船打败曹操,而从反面落笔,指出假使当时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这就更能突出东吴获胜的重要原因。

其三,诗人不用“国破人亡”之类的词语用结,而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代指相反的结局,充分体现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由于“二乔”是东吴统治集团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严。东吴一旦灭亡,她们的处境便可想而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足见诗人的别具匠心。(只要能谈出一定的见解即可,如不能认识到上述几方面,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解。)

4.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渔家傲》

(一)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二)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 殷勤 嗟 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吗?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三)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漂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 “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四)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雁门太守行》

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赤壁》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借古讽今

《渔家傲》

描写:梦中所见所闻(瑰奇雄伟)抒情:理想和抱负(渴望自由、辛苦求索)

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能力,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要能读出感情;

2、了解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以及培养由事物引发哲思的能力;

3、体会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活着的情感,树立对动物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的掌握难点: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

提问法、引导法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蝉的成语,比赛说出找到的成语)

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把蝉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万斤的重量看成是亲轻的。喻指是非颠倒,真伪混淆。

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功薄蝉翼:功劳象蝉的翅膀那样微薄。形容功劳很小。常用作谦词。

寒蝉凄切: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蝉喘雷干:蝉:昆虫名,知了;干:空。蝉喘息,雷声净。形容酷热干旱。

(同学们喜不喜欢蝉?那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篇关于蝉的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蝉是不是和成语当中的蝉感觉一样。)

二、初步感知,读熟《蝉》

1、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注意结合预习,读准字音。——设计意图:对文章进行正音训练,积累生字词。

2、读过课文,你们觉得蝉还烦不烦?你们还喜不喜欢蝉?

三、整体感知,了解“蝉”“蝉之烦”

1、作者为什么说蝉的叫声是“烦人的聒聒”?(蝉鸣得早,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追问:因为蝉打扰了我们人类,就觉得它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安排讨论)

“蝉之恕”

1、我们知道,作者最终宽恕蝉“烦人的聒聒”,从文章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哪些作者宽恕的原因?

(预设答案:病蝉可怜、小小的却响彻夏天、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好好的过活90天)

2、“我”和朋友进行了第一次“对话”,请找出来,说说这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我”认为仅仅是一个夏天的时间却是蝉的一辈子,通过用17年和一夏三个月的时间对举,说明人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蝉,以我们自己的好恶去苛责蝉。)

“蝉之敬”

1、文中作者与朋友进行的第二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17年埋在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但即使只有九十天,也要好好地过活,这就是蝉生命的意义,在属于他的那个夏天里,拼尽它小小躯体额全部力量去响彻一个夏天。

2、蝉的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除了赞美之外。也意在唤醒人类向蝉学习:好好过活,热爱生命;理解、尊重蝉)

“蝉之悟”

1、我们已经了解到蝉的生命的意义了,那么老师要请大家思考这么几个问题:对待自然万

物,人类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只有人类的生命和事业才是有意义的吗?人类如何和其他动物和谐相处?

(生命需要相互理解、尊重进而关爱)

2、作者最初表达对蝉态度的贬抑,而最后表现对蝉的态度褒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是褒扬显得尤为突出)

四、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对蝉的感情,体会作者由日常小事物引发的对人生的感想。

五、作业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话要对周瘦鹃说的吗?请写下来,言之有理即可。——设计意图:这是对课堂的迁移,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同时也是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一种扩大,取得互文解读的效果。

在大热的几天里,一天到晚,总可听得蝉声如沸,小园里树木多,所以蝉也特别多,便织成了一片交响乐,简直闹得人心烦意乱。天气越热,蝉也越闹,清早就闹了起来,直闹到夕阳西下时,还是无休无歇。听它们的声音,似乎在唤“知了!知了!”所以蝉的别名就叫知了。但不知它们成日的唤着知了知了,到底知道了什么。

《蝉》幼儿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讨论中,进一步巩固折纸符号的理解,尝试看图独立折出作品。

2、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学习折纸蝉并进行添画,感受手工活动的快乐。

3、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4、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折纸步骤图、卡纸若干,幼儿用书资源,水彩笔,绘画本,胶棒。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蝉,了解蝉的生活习性

(一)谜语: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

(二)生活习性介绍。

二、看图示,引导幼儿学习折蝉的方法。

(一)出示蝉的折纸步骤图,引导幼儿自主观察步骤图,介绍材料,尝试折纸。

(二)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请幼儿清楚地讲述制作步骤,教师总结。

(三)教师再次示范并讲解折纸过程中的难点。

(四)幼儿再次尝试,教师总结。

(五)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幼儿进行添画。

三、作品欣赏与评价分析

(一)幼儿自评、互评。

(二)教师有目的的组织、引导幼儿欣赏作品。

活动反思

我的教学设计以复习通分和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为导入,教授新课分为三个活动:活动一,折纸。让学生通过折纸活动进一步巩固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所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学生展示折纸的情况之后,引导学生对折纸情况的进一步思考:“如果要计算两张纸的阴影部分加起来是多少,可以列出哪些算式?”从而引出第二个活动:列算式。在这个活动中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的能力。在进行小组汇报时,引导学生观察列出的算式进行思考可以将算式分为几类?在分类进行计算过程了解到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引出了第三个活动: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让学生以“1/2 +1/4 ”为例进行小组内的探讨之后进行小组汇报,最后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是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进行计算。

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得与失分析如下:

1、肯定点:

(1)本节课的设计中包含多次的小组讨论,并让较多的小组进行汇报,鼓励学生尝试多种算法,让学生体会算法多样性的理念。

(2)设计折纸活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让学生“在做中学”。

(3)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算式的规范性。

2、不足点:

(1)设计过程中以复习通分为导入,将学生的思维定势在通分这个圈内,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设计折纸活动时,没有完全发挥出折纸的作用。这一部分可改进为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折纸进行计算。学生在折纸进行计算过程中,引发思考“通过折纸进行计算较为复杂,有没有较为简便的方法呢?”从而导出从通分的角度进行讨论。

(3)在小结时,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小结应交给学生,教师针对几个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从而揭示异分母分数的算理。

也许现在的我对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学习评价的处理措施有些“不成熟”,但是我相信只要明确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我们将能够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蝉》幼儿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讨论中,进一步巩固对折纸符号的理解。尝试看图独立折叠完成作品。

2.学习两种不同的方法折纸蝉,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3.愿意将自己的探索经验与同伴分享。

【活动准备】

1、幼儿有看步骤图纸的经验。

2、步骤图。

3、蜡光纸和勾线笔等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夏天到了我们会经常听到什么在叫呢?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折蝉。

二、基本部分

1、出示挂图(折纸《蝉》的步骤图),进一步理解折叠符号。

提问(1)这是什么?猜猜折的是什么?(蝉)

(2)图上有哪些折叠符号?(几种不同的箭头)你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意思吗?

(3)虚线是什么意思?(按虚线折)

(4)箭头是什么意思?(折叠的方向。)弯曲的箭头是什么意思?(折向反面。)

2、分享折叠经验,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有谁折好了?告诉大家你是按哪一种方法折的?是怎么折的?折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分别让幼儿讲述两种折纸的方法。)

3、互相帮助,调整完善作品。

(1)教师:没有折好的小朋友,说一说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有谁知道怎么办?

(2)同组的幼儿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制作任务。

三、结束部分

评价与展示作品。

大班美术活动《狮子王-拼贴》优质课视频+课件PPT教案音乐点评自评等

蝉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

2.学着为自读课文做赏析式批注和质疑式批注。

3.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

【教学重点】

学着为自读课文做赏析式批注和质疑式批注。

【教学难点】

学着为自读课文做赏析式批注和质疑式批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小时候有没有为了观察昆虫做过一些傻事啊?你现在还会做吗?请两位同学说说看。有一个人小时候也做过一些傻事,有一次他不顾形象地趴在地上,用放大镜看屎壳郎运粪球,毫不顾及周围人异样的眼光,还把这样的“傻事”做了一辈子。同学们知道这个“怪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法布尔(板书)。

今天,我们跟着他去观察一种昆虫,就是蝉(板书),俗称知了。说到蝉,同学们对它印象怎么样?我们方言里对它也有一个非常生动准确的称呼“加加里”。我们对蝉的印象似乎都不怎么好,那么法布尔笔下的蝉又是什么样的形象呢?我们来一探究竟。

二、了解说明内容

我们大多数同学看到的只是蝉在树上高鸣的生命阶段,而课文则记录了蝉的整个生命历程,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有些同学对蝉的生命历程是这样概括的(出示照片)

幼虫入土——幼虫出穴——蜕皮成长——成虫产卵——幼虫孵化——幼虫入土

蝉的幼虫要从地穴里钻出来需要多长时间呢?4年,四年在暗无天日的地下,为了最后的破土而出,为了最后的生命延续,它们不懈地努力着。那么它们艰苦的四年换来的又是什么呢?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齐读)

三、赏析式批注

1.这种四年就能出来的蝉还算幸运的,还有十三年蝉,十七年蝉,它们阳光下的享乐也就只有一个月。如果你是这只蝉,你会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做什么呢?我们大人有大量,还是原谅蝉的吵闹,原谅它在夏天喧闹的“统治”吧!文章第一段说:

出示: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屋外的统治者。有了它的统治,这里无论怎样都是不安静的。

课文上的批注是:“统治”的说法是不是很有趣?”你们觉得有趣吗?有趣在哪里? (学生说)

2.这就是法布尔的《昆虫记》,比一般说明文更多了一份趣味性。像这样有趣的地方文章中还有很多,课前预习的时候,大家发现了不少有趣的句段,老师从同学们的预习单中挑了一处大家提到比较多的,说说有趣在哪儿。

{C}–示例一: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部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C}–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细致的动作描写,将蝉的尾部从壳中脱出的整个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生动具体,妙趣横生。“竭力”“尽力”等词语表现出了蝉将尾部脱出的动作难度之大。表现出了作者观察的仔细耐心,表达了法布尔对蝉的喜爱。

其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对这句有趣的话进行了赏析品味,老师将大家的答案汇总起来,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赏析句子的一般规律,那么对精美句段的赏析一般包含哪些方面呢?

1.写法(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精准用词……),2.内容、情感3.表达效果(板书)

3.我们把赏析的内容批注在书上,就是批注方法中很常见的一种——赏析式批注(板书)孔老夫子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你们能举一反三吗?课文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值得我们赏析,这是大家在预习单上提到的,小组合作,选取一个角度做赏析式批注。

1.幼虫落地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2.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

3.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如果气候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同学们都很聪明,一点就通,但是老师还要指出一点:今天我们学习的只是入门级的批注,也可以有个性化的批注,加入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个我们以后再学习。

4.通过做赏析式批注,我们发现法布尔写的虽然是说明文,但却有情节,有描写,读来妙趣横生,这样的说明文我们称之为“文艺性说明文”或“科学小品文”。

三、质疑式批注

1.融汇了法布尔毕生心血的《昆虫记》是一部描写昆虫世界的文学宝藏,值得我们一再探寻。但是如果我们把对昆虫记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有趣上,是不够的,还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究。

法布尔观察得很细致,法布尔对蝉有一处描写,老师一直觉得很奇怪:

{C}–出示: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

蝉平时都栖息在哪里放声歌唱啊?大树上,那为什么它在蜕皮的时候要找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呢?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蝉的幼虫们为什么特意要挑这样的地方?请学生畅所欲言。

2.感谢大家解答了老师的疑惑,不知你们读了课文之后是否也有疑惑呢?试着将你的疑惑批注在书本上,然后与同学分享一下,看是否有同学能回答你的问题? 自由提问,回答,两到三个问题。

3.看来大家都是会提问爱探究的孩子,(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我们暂时找不到答案,但有时候提出疑问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刚刚做的就是另外一种批注方式——质疑式批注。(板书)其实批注还有很多种方法,我们今天先学习这两种。

四、走进法布尔

1.从刚刚同学们提的问题中,我们发现法布尔观察昆虫有与众不同的方式。法布尔就是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他自己独特的方法观察着他心爱的昆虫,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些鲜活的小生命,法布尔专门为昆虫建了一个家园,跟昆虫住在一起,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荒石园。法布尔远离城市喧嚣,带领家人,在小镇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为了研究昆虫,他几乎在忘却一切,不消遣,不出门,不知时间,不知疲倦,不知艰苦,不知享乐,甚至分不出自己的“荒石园”是人宅还是虫居。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2.正是因着他对昆虫的无比热爱,才会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做这件外人看来很傻的事情,他将这种热爱也倾注在了《昆虫记》的字里行间,让我们通过这段文字来感受一下: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

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

这就是蝉的生活

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

因为他掘土四年

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

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

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五、融汇了法布尔毕生心血的《昆虫记》整整有十大册,我们平时所读的也只是节选本,今天我们学习的更是冰山一角,里面还有很多秘密等待你们去发现,耐心地读读《昆虫记》吧,说不定你也会喜欢上这些努力生存的小生命!这堂课就上到这里,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下课!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上完后,自己感触颇深。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上还需要潜心修炼,首先在上课时由于过分紧张,有些重要的话忘记说,导致听起来有点破碎,不够流畅;其次,在让学生赏析句子的时候,引导的不够好;还有在质疑式批注提问阶段不够让学生发挥,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蝉》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蝉的外形特征和习性。

2、对蝉有探究兴趣,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蝉的认识。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蝉的特征。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蝉若干只、蝉的鸣叫声。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用录音机放蝉的鸣叫声,请幼儿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东西的叫声?

二、引导幼儿观察蝉。

1、教师出示蝉,引导幼儿讨论:蝉是什么样子的?

2、引导幼儿观察:蝉的头上有什么?嘴是什么样子的?背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肚子是什么样子的?

3、小结:蝉的身体是黑褐色的。头上有一对复眼,一对短短的触角,嘴像针,是一根空心的管子。背上有两对薄而透明的翅膀。身体下面有三对足。肚子是一节一节的。。

4、讨论:蝉能发出怎样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雄蝉在夏天发出“知了、知了”的声音,这种声音是蝉的翅膀振动发出的。)

三、了解蝉的生活习性。

讨论:蝉生活在哪里?吃什么?(蝉生活在树上,靠吸树枝里的汁生活,所以它危害树木,是害虫。)

教学反思:

我明白“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获取,学生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但蝉脱壳那一段实在太难想象了!要是有录像参照,可能还好点儿,通过真实观察,再来看语言文字是怎么再现的。

初二《蝉》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五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四个生字,理解“彻夜不眠、惊心动魄、煎熬”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能够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启示,独立表达自己的感悟。明白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经历痛苦的,每个人都要学会承受。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学会边阅读边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自然之道,懂得各种生物生存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曾经学过一篇课文《自然之道》大家还记得吗?

1、让学生复述回忆课文内容

2、让学生说说《自然之道》的中心。

对了,作者出于帮助小海龟,但是好心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和《自然之道》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自己理解。

2、指明读课文,教师纠正。

3、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回答!

4、苏格拉底为什么彻夜不眠,是什么这么打动他。在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

第二课时

一,重点指出,自己感悟。

1、重点读蝉拖壳的艰难过程。

“一直到天快亮的时候,苏格拉底发现,其中有一只背部裂开了一道细细的缝儿,就像有谁在泥塑上划了一刀。接着,其它幼虫的背上先后都出现了细缝儿。虫儿的身体开始颤抖,细缝开始变大,渐渐,露出了一抹象牙一样的玉肌。

虫儿痛苦地战栗着,背部弓起就  像一个驼子。这驼的背越弓越高,虫儿的战栗也越来越剧烈。

是刀在剥皮么?是火在烧身么?是剑在剔骨么?是针在穿心么?孩子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心中不由跟着战栗起来。 ”

2、怎样才能把上面的段落读出感情,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通过上面的一段,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真实。(观察细致)

4、苏格拉底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心中不由跟着战栗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5、这工作是这么难做,苏格拉底把这些程序做完,浑身已被汗水浸透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6、苏格拉底的劳动换来的是什么?

二、 点明中心,重点感悟

那些凭自己的力量完成蜕变过程的蝉儿们,虽然多经历了一些痛苦的煎熬,抖一抖,展开美丽的翅膀,都变成了真正的蝉;而经他帮助的那只蝉,翅膀却始终缩成一团,怎么也展不开;而且它的六条腿也是瘸的,爬起来左摇右晃,极其笨拙。

想象一下这时候,苏格拉底得内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你是苏格拉底,你会这样做吗?为什么?

三、教师总结

自然总是有自己的规律,这些规律是人力所不能为的,我们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和某些动植物的特性。学会观察和认识。

四、拓展延伸

通过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全体讨论,小组交流。大胆发言!

五、布置作业(略)

蝉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自然中有太多的生命让我们感动不已!植根于淤泥中的夏荷,竟能出于淤泥而纤尘不染;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耀眼的光芒;枝头轻吟的小鸟,雨后潮涌般的春笋,夏日里知知不休的鸣蝉,海边精美的贝壳……

这无数弱小而美丽的生命,在带给我们感动的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人生更深刻的思考。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其中的两个弱小的生灵,去聆听他们的生命最强音。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原籍广东番禺,1939年香港出生,1964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yì)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2、字词学习:《补充习题》“自主学习”部分。

三、整体感知

1、《蝉》这篇课文开头就用知知不休和烦两个词语表明作者对蝉的讨厌。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先抑后扬。

2、你从文中看到了一只怎样的蝉?(蝉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明确:

一只知知不休却响彻一个夏天的蝉。

一只等了17年才活一个夏天的蝉。

一只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的蝉。

……

四、合作探究

(一)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当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蝉生命意义的赞美。

2、文中那一句话是作者对蝉情感变化的关键?它有何含义?(启示)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二)作者是怎样由蝉的生命短暂联想到人的?(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三)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义:

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明确:秋风来了,果实成熟了,对人们来说,秋天是金色的,是快乐的,是个丰收的季节,但是对于蝉来说,却是黑色的。它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待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著地等待,“我”对它的敬意油然而生,所以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2、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它等到的那个夏天是让它觉得幸福的夏天,17年的等待换来了一个夏天短暂的幸福。充分说明了生命的可贵!

拓展延伸:蝉的一生

①卵在树洞生活10个月左右。

②幼虫在六月七月爬出来。

③两个月后,若虫第二次脱皮,成为二龄若虫。

④一年后,长大两倍,变成四龄若虫。

⑤再过两年,长大两倍,脱皮成为五龄若虫,在夏天爬出地面。

⑥产卵后的第6个夏天,羽化成虫。

⑦成虫大约只有两个星期的生命。

⑧羽化后五六天,雄蝉以歌声引诱雌蝉前来交配,等待死亡。

在你了解了蝉的一生后,你有什么感想,我们可以向它学习什么?

小结:

《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今后我们写作文要学会这种含蓄的写法。

作业:1、《评价手册》;2、预习《贝壳》。

蝉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旨。

2、品读文中能表现作者对蝉的情感的语句,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3、领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善待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品读文中能表现作者对蝉的情感的语句,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领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善待生命,热爱生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音乐《怒放的生命》,问:同学们,你知道这首歌叫什么?(《怒放的生命》)

师:生命,听起来是一个抽象而深奥的话题,事实上,生命是具体而细微的,冰心老人告诉我们: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它奔腾不息;生命又像一颗小树,它不停地生长着。请大家看一组图片,说说你从哪些事物中感受到了生命?(生答)

是的,生命存在于各个角落,各种微不足道的事物。今天,我们随香港女作家小思一起从蝉的生命历程中,去感悟生命的真谛!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教师指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作者对蝉的前后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学生回答后总结归纳:(烦)蝉——(知)蝉——(恕)蝉)

(2)文章通过写蝉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找出文中的原句子。(找出来后齐读)

三、品读语句,体会情感。

师: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对蝉的情感?请大家找出来,读一读。

1、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蝉的情感的语句,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幻灯片出示)(1)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师:齐读从这个句子你读出了作者对蝉怎样的情感呢?(生答:烦)请大家再细细地品味一下,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对蝉的厌恶之情。这些词语应该怎么读?学生回答之后再读。

(2)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师:指导学生读出对蝉的厌恶、不屑、惊讶之情。

(3)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师: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蝉的情感的转变,由原来的厌恶、不屑转变为一丝丝的怜悯或者还夹杂着无奈、遗憾、惋惜之情。

过渡:作者对蝉的情感由厌恶转变为同情、怜悯,是因为作者通过蝉的生命历程,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是什么道理呢?

2、品读文章的主旨句。

(幻灯片出示)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师:抓住关键词语“必须”、“好好活”进行品读。追问:1、蝉为何“必须好好活着”?从“必须”一词读出了什么?(坚定、坚强、责任……)2、蝉是怎么样“好好活着”的?(叫声……、在地下十多年的坚持、不放弃)师板书:热烈执着

四、品味“宽恕”,理解作者情怀。

1、师:至此,作者对蝉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2、师:此时此刻,作者没有理由不宽恕蝉,这个“宽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宽恕,而是敬佩的宽恕!因为作者懂得了(幻灯片出示: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请生注意连续的感叹号,有情感朗读)

面对着这只蝉,我们也许会感到惭愧,多少个日子在我们面前弹指而飞,多少回太阳在我们脸上匆匆爬过,很多时候,我们不如这只令人敬佩的蝉!(师板书:敬佩)

五、拓展延伸,感悟活着的意义。

思考:(幻灯片出示)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好好活着?把你此刻的感受写下来。

教师播放钢琴曲《雨的印记》,学生写感受,可围绕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活得有意义等角度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完后,可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自己读。

六、结束语

师:自然界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生命体都有着它生存的意义。虽然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在有限的时间里让生命更有价值,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无限的热烈和光彩。

最后,我们用保尔。柯察金的关于生命的名言结束这堂课。(学生齐读)

七板书设计

小思

烦蝉——知蝉——恕蝉(敬意)

厌恶——怜悯——敬佩

好好活着——热烈执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