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pide;44=264&pide;44=6(辆)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1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与思考、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练习应用、课堂小结、探究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2、如何表示一个角?

第二环节 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

活动目的: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环节 三角形概念的讲解

(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与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通过上题的分析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三角形的边角的表示方法。并出两道习题加以练习,从练习中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要素和注意事项。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一、教材背景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三角形》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边、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成立的理由,然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想、证明,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⑴了解三角形的内角;

⑵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⑶初步学会解决与角有关的实际问题;

⑷初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重点: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三、课堂结构设计

四、教学媒体设计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常规手段和计算机辅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上课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趣味性问题。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老二对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再也围不起来了…”。设置悬念让学生评理说理,为三兄弟排忧解难,自然导入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提问: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由于学生在小学学过这样的知识,可以预测到学生能轻松答出。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这个结论呢?学生可能会提出度量、拼图等方法,然后让每个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试着拼拼看,再通过小组内部交流拼图的方法,最后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总结拼图方法。从而让学生从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为下一环节“说理”证明作好准备,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

(三)实践说明、深入新知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证明方法比单纯教给学生证明更有效。教师设问:从刚才拼图的过程中,你能说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的正确方法吗?

⑴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⑵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说理方法。

⑶请同学们归纳上述不同的方法。教师从中挑选一种方法进行讲解,其余方法让学生自己证明。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从中获益,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体会数学辅助线的桥梁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初中阶段一个重要数学思想-转化思想,为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钝角,最多有几个锐角,最少有几个锐角。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有机会分享同学的想法,培养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启发诱导、实际运用

出示两个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加深。

通过例题的解析,让学生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渗透初中阶段一个重要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巩固概念,加深认识,初步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然后让小组交流不同的解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理解和掌握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