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8篇】

所谓教案,简单地说,就是老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抓住探究的关键,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二、教学设想

1.这首诗的重难点在于“山”与“海”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2.诗是用来朗读的,教师应在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4.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语: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有一个山区的孩子,童年时他幻想自己会见到大海,长大以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那他的幻想实现了吗?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今天就让我们《在山的那边》去追寻答案吧!

说明:教师通过生动有效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营造教室中的积极探究的心理氛围。

2.教师范读。(可以配乐朗读,音乐为钢琴曲《命运》。有条件的可以配合一些多媒体图片;也可让学生谈谈对自然中的“海”与“山”的认识)

说明:作为平原农村的学生,绝大部分对海与山的形象认识来源于电视、图画等媒体而身临其境者甚少。教师可以借助媒体的功能(或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海”与“山”,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

3.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导。

4、找学生个读。(可以一人一节)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诗作铺垫。

5.诗的语言,除字面的含义外,往往还有深层的含义,请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说说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明确:探究“山”所蕴涵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那就很容易联想到人生中的重重困难;而“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由此学生就会联想到人生中美好理想追求。可见,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心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说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景,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旨,为学生合作探究指明了方向。

6.学生齐读,然后自己找诗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补充。

说明:教师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弥补,使每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主旨提问,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学生更能创造性的探究和解决问题。

7.请找出一句诗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觉得哪句好一些,说说为什么?

明确:这道题是开放题 ,教师应放开手脚,只要学生答的合乎道理就可以。

说明:“学以致用永远是语文的最终目的”。教师应依从“人文”的观点,引导学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座右铭的选则使学生对将来如何面对困难有更深的认识。

8.你能用你的文笔(或画笔)描绘出攀上山顶看到的“海”的景象吗?

说明: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课内课外相贯通,语文和生活相联系的思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对“海”景象的认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学科间融合,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9.小结:通过对全诗的朗读评析,我们感悟到诗作者在“山”面前的那种执着与信念,因为他的心中始终有“海”——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愿我们也会为我们心中的“海”而去不懈的跋涉,不懈的追求。

说明:教师结合对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0.作业:用上“读一读 写一写”上的所有词语写一段话或写一首诗,表现自己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念。

说明:教师在安排作业是应考虑到作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况,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就会得到培养。

四、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物象 山 海

意象 困难 理想

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让我们走向成功

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三遍,有注音的分两行完成(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在文中作好标注。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体会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5、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6、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中国。在这个中国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谁来说说你们的理想?就是你们以后希望从事哪一项工作?为什么?

看来同学们都有理想、有目标啊!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共同的目标。

说实话,其实我在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还真没好好想过以后准备干什么。因为我们要走的路基本上都很清晰,那就是读完小学就考初中,读完初中考高中,读完高中考大学。我也没想过要是考不上要怎么办,幸好该考上的都考上了。

但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看过一篇报道,是一个记者问一个牧童:你为什么放牛?牧童说,攒钱。记者再问:攒钱干嘛?牧童说,娶老婆。那,娶老婆干嘛?牧童说,生娃!生娃干什么?牧童想了想,说:生娃,放牛!我那时候就感觉这牧童很可悲,我说不上自己以后要干嘛,真要问我有什么理想的话,那就是不要像那个牧童一样!

幸好,我发现真像那个牧童这么想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人还是有理想有追求的。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说的就是一个边远山区的孩子的理想和追求。

大家翻开课本第2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在山的那边》(板书题目、作者)。这首诗呢,是作者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成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山的那一边是什么;一起来探讨,来自边远山区的作者,他是如何追求理想的;想想我们能从这当中得到什么启发。

二、检查预习

1、之前已经安排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现在大家先集体朗读一遍课文,完了我找两位同学上来给加粗字注音。理解词义。

痴想 隐秘 凝成 诱惑 海潮 喧腾 攀上 一瞬间

痴想──发呆的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

凝成──聚集在一起。

诱惑──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喧腾──喧闹沸腾。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2、找同学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读后感

三、朗读训练

1、老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用斜线划出停顿,用圆点标出该读重音的词语。

3、分别找两个同学朗读两大部分,大家点评。

4、集体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探究关键词蕴涵的意义,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四、课文研讨

1、局部品味:

词句理解,问题探讨(学生提问为主,而后补充)。

⑴ “痴想”在文中的意思?

提示: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立志追求“全新的世界”。

⑵ 如何理解“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提示: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⑶ “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提示: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⑷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⑸ “哭”蕴含怎样的情感?

提示:满怀希望,结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艰苦付出,却无所回报,伤心而哭;上了当,被妈妈骗了,因委屈而哭……

⑹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种子”指什么?能“飘来”的东西应是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

提示:“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飘来”写出童年的我对人生的这里似懂非懂的神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人生感悟越来越深,所以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⑺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提示: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⑻ 为何隔着崇山峻岭,作者还能听到海的“喧腾”?

提示:作者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⑼ 如何理解“枯干”?

提示:“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在体验失败或者挫折以后,要总结出自己如何去面对现实。所以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⑽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节诗的含义?

提示: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路上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地头和弯腰,最终就必将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谱写出灿烂的人生来。

⑾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提示: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⑿ 在第二节诗中,“一次次”变换着出现了三次,集中地突出地写出了“我”对“追寻”的一种怎么样的精神?

提示:执着。

2、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提问、总结:

⑴ 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⑵ 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⑶ 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板书:

第一节:童年时──现实中的“山”,妈妈说的“海”──想望、困惑

第二节:长大后──“山”象征困难,“海”象征信念──拼搏、奋斗

3、整体感知:

揭示诗歌的象征意义,体现的哲理。

⑴ 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提示:海。

板书:

山──海

⑵ “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在诗歌中找答案。

提示:“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板书:

信念、全新

⑶ 为什么说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是“全新的世界”?课文的导读提出一个问题──作者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大家想想这个问题。

提示:揭示“海”的象征意义。

举例子说明:大家到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没有?知道这些著名学府是怎么样的吗?这些大学的校园里你没有到过,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园。用诗中的句子来说,这些大学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说,“海”是作者主观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当你一踏进这些校园时,学校里的一切,就会给你一种特别美的感觉,这种感觉用诗中句子来回答──全新的世界。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说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奋斗目标,即理想。

板书:

海──奋斗目标、理想的象征

⑷ 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

提示:山。

板书:

⑸ “山”又有何特点呢?

提示:“铁青着脸色”、“无数座山”。

板书:

铁青、无数

⑹ “铁青”、“无数”的含义?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山是“铁青”和“无数”的?揭示“山”的象征意义。

提示:铁青: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要实现理想,得克服长期性和艰巨性。人们起初往往对此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为失望。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多次。随着认识不断深化,才能对长期性和艰苦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由此可见,“山”是指阻拦我们前进的障碍物,我们要实现理想而必须克服的困难和挫折。

板书:

困难、挫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五、体验和反思

作者在写完这首诗的20多年之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我们课后第5页,有这篇文章的摘录。他在文章中说道:

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

这是作者亲自揭示出来的“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板书:

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

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

六、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2、第5页,研讨与练习三。

3、《每日五分钟》第1课。

七、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山 海

铁青、无数 信念凝成、全新的世界

奋斗之路: 漫长、艰巨

困难、挫折 理想、奋斗目标

实际生活的世界 想像性的世界

封闭、灰暗、压抑 开阔、光亮、自由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3

作为七年级学生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1、以读为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靠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

2、赏识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比我想像的还棒”、“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虽然你的不够完美,但你的思维很开阔”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倡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中我专门安排了朗读比赛,意义就在于此。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诗,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4、体味诗中蕴含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

2、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 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谈谈诗歌

本文的体裁是诗歌,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通过精炼、含蓄、优美而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且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

诗歌的基本特点:(1)高度的概括性。(2)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3)语言凝练富有音乐美。

诗歌的分类:(1)按内容、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等。(2)按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3)按创作的时代和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古典诗歌)。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的使命,并启示真理。诗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所以我们在阅读分析理解诗歌时,须注意以下要领:

1、用心吟诵,整体感受。

2、分析要点,感受诗的形象。

3、借助联想和想象,领悟诗的意境和感情。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节奏和音韵之美。

三。走近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被誉为“让九十年代推迟到来的诗人。”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等。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

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诗人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所以,《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童年生活经历。

四。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请一位同学给加色的字注音。

痴想(chī ) 凝成( níng ) 喧腾( xuān )

诱惑( yu )一瞬间( shùn ) 隐秘( yǐn )

2、请另一位同学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 发呆地想。 诱惑: 吸引,招引。

喧腾: 喧闹沸腾。 隐秘: 隐蔽,不外露。

一瞬间 : 一眨眼之间。 凝成: 凝结形成。

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听课文范读

要求:同学们听读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情感表达。

2、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请同学们根据范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想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 注意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3、指导朗读

同学们的朗读总体不错。但要注意几个地方:

(1)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是”字读重音,句子呈升调,要读出疑惑和想往的语气。

(2.)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这个句子中,“终于”要读重音,以突出我爬山费了很大力气,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3)妈妈,那个海呢?要读出诗人的什么情感?无限的困惑和沮丧,无限的向往和渴望。

(4)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几句中“飘”“扎”“又”“又”“诱惑”要读重音。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了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这句要读出诗人的什么情感?说的非常好,诗人对看到“海”的渴望。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心。

(6)结尾几句要读出什么情感?对,看到“海”时的惊喜,兴奋。

六。整体感知

1、整首诗分两部分,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我童年时期,对山那边海的渴望和困惑。

第二部分:写我长大后,我的奋斗与感悟。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重点难点

1.重点: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难点:初步领悟课文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1)痴想(chī):

(2)隐秘:隐蔽,不外露。

(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4)凝成(nng):凝结成。

(5)诱惑(yu):吸引,招引。

(6)喧腾(xuān):喧闹沸腾。

(7)漫湿:水满湿润。

(8)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

(9)一瞬间(shn):一眨眼之间。

2.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导语。

童年时代,每个人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我们可以从诗中找到答案。

三、正课

1.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老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5.探究质疑:“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讨论并归纳;“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6.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7.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讨论并归纳:“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8.探究质疑:“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课时

9.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讨论并归纳:因为诗人领悟到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10.探究质疑: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诗中的“山”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比喻重重困难。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难,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需要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境界才能实现。

11.探究质疑:“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讨论并归纳:“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

12.探究质疑: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

讨论并归纳: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13.探究质疑:“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讨论并归纳: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4.探究质疑:“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讨论并归纳:因为“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惊喜,使人兴奋。

15.再次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群山和大海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与哲理,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究将会实现。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文导入:

学生朗读文章《会飞的蒲公英》,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刚刚读过的文章中,母亲从小就为我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是一颗怎样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当中,“我”的母亲也为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颗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结果的。

(导入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教学方式:

1、教师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2、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反思:

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语文老师一定要作示范朗读,不要害怕普通话不标准,关键要给学生一种语文感觉。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训练诗歌的朗读能力。

2.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请1、2位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共同的目标。

二、朗读

那么,处在崇山峻岭当中,几乎是与外面的世界隔绝的孩子们,他们所追求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家新的这首诗歌《在山的那一边》,一起来探讨他们的理想,看看从中能得到什么对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启发。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的听朗读(可放朗读带,也可由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认真地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有哪些句子、词语是值得我们三思的,把它们找出来。

播放(朗读)完后,说明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词意和句子停顿。然后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歌

(一)课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边》,那么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课件4、5】

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即: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课件6】

从表面上来说,“山那边还是山”这样的发现,自然不过是“山那边是海”一类幼稚幻想的破灭。然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所以,这种挫折也就预示了诗人生活中所有的伤痛和失败,它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经历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情感经验的象征。

3.【课件7、8】作者介绍

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理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朗读诗歌的主要方法,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

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四、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1、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课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3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再进行读诗的指导。

4、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七、教学方式: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诗

歌有了大概了解之后,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八、布置作业: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九、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小时候――――爬山、看海――――失望(不懂妈妈的话)

长大后――――生活、信念――――自信(悟出妈妈话之含义)

现在――――生活、哲理――――勇敢面对困难,追求新的生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