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优秀9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优秀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甲午中日战争 篇1

第三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对甲午中日战争有—个较为全面利客观的了 解,包括黄海大战、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等。并逐步领悟这场战争在教材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深人分析,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投影,录像等),加强教学的直烈性和感染力;并 以诗歌贯穿教学的始终。

采用讲述法与启发式、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恬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没落的封建制度和国力的衰弱是中国牛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根本原因:认识到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邓世吕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导入新课

诗人闻一多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中国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首诗可制成投影片或幻灯片,效果更好些)。

这里的“夏日”象征着哪个国家,丰饶的中国台湾又是怎样桩它割占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要追溯到近代史上又一次交锋——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新课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板书)

1.战争起因(板书)

自19世纪中期起,中国与口本同样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口本很快就明白了国力是说话的资本,开始了鼎新自强的改革。同样受西方的冲击,,》国与日本的反应却大相径庭。很

长时间里,中国为“天朝”观;念所羁,根本不屑于了解外部世界,在落后的同时也成为了更多国家侵略的对象。其中也包括了日本。

改革后的日本有着强烈的扩张要求,它的野心是“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到了19世纪90年代,它的政治、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加快了扩张的步伐。

但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面临怎样的状况?(学生回答后, 教师指出)欲达成统治天下的目标,首先要吞并周边,征服中国,而跳板就是朝鲜。

日本以帮助平息“内乱”为名,悍然出兵朝鲜,并占领了朝鲜国都汉城。随后袭击同样帮助平息“内乱”的清军,拉开丁中口战争的序幕。

这场战争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战争的爆发是日本“蓄谋已久”和“精心策划”的。

2.战争经过(板书)

中日这场战争一共打了8个月,比较重要的战役课本中涉及了哪几次?

a黄诲人战(板书)

9月17日,战火迅速蔓延到了鸭绿江口,中日两国的王牌之师一北洋舰队和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附近狭路相逢,双

(注: 这一内容以教师介绍为主,但不易介绍过深过繁,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

近几年出现了一种观点;认为过场战争的爆发是偶然的,为日奉帝国主义斤脱。应该让学生明确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相关郝分,得出答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几决战投时,重在黄海大战;日占辽东半岛和威海卫战役墒单介绍即可。)

方展开丁激战。

请同学们观看相关录像,并注意掌握:英勇牺牲的致远号管带是准?(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请曾去过刘公岛旅游的同学

介绍所见所闻,辅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邓世昌这一人物)

平心而沦,黄海大战没有真正的胜利者。照理说,中国疆土辽阔,资源丰饶,北洋水师作战也非常勇敢,但却最终没有取胜,而且退守威海卫基地,自此放弃了争夺制海权的斗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请同学们讨论归纳。

在清政府的妥协纵容之下,日军更加无所顾忌,海陆两军很快又占领厂辽东半岛。

b.日占辽东半岛

日本在旅顺还进行厂疯狂的大屠杀。这一令人发指的行为,就连它的盟友美国也不得不指责“日本国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今脱文明之假面露野蛮之本体矣”。

口军侵入中国本土以来,大清官兵或者不战而逃,或者稍作抵抗即行逃遁,结果不断激起闩军继续进攻的野心,又把目标扩大到厂山东半岛,北洋舰队的基地威诲卫就成了其进攻的又一个新目标。

c威海卫战役(板书)

这一战役的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不仅意味着清朝在中日战争中败局已定;而且也代表着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的夭折,洋务运动也画上了句号,它用一个沉痛的代价告诉人们:在饱受列强欺凌的清朝末世,近代化是何等的举步维艰!

诗人闻一多在《威海卫》—诗中深情地呼唤: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来 呀,……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而满清大员们最关心的不是加强战备,而是“国威”与“颜 面”。刚忙完六1大寿的慈禧太后急忙命人赴日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 个不平等条约,名称是?

3.战争结果——签订《马关条约》(板书)

a.《马关条约》的签订:

《马关条约》签订于哪一年?签约双方的代表是谁’有哪些内容?

对于这一条约,部分日本人持这样的观点:其实这只是中 国签订的众多条约中比较普通的一个,它远不及《南京条约》签

播放录像《黄海大战》或《下午风云》的相关片断。让录像与课本阅读提示相呼应,感受邓世昌的

殷殷爱国情。

可能出现的答囊:日本采用突教的手段;北洋水师武器的落后;部分将领的)临阵逃脱;清政府的

腐朽……

有关旅顺大屠杀的材料很多。这别材料更具有代表’隆和说服力。

学生阅读相关段落。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然后请一位同学阅读条约内容并把内容概括为八个宇:制地、赔款、

设厂、开埠。

订的早,所以不必要大惊小怪。请你对这种观点加以驳斥。

最终得出结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对这一观点的驳斥有利于学生时条约影响的理解。可以结合地图。)(延伸:尝到侵略战争甜头的日本,围该条约的签订而迅速走向军国主义,最后成为远东地区的战争策源地。)

《马关条约》的签订也加剧了列强为争夺中国而发生的矛盾。他们不能容忍日本的胃口过大以影响到自身的利益。

b.三国干涉还辽:   ( 三国干涉还辽、中国台湾人民的抗争属小宇部分。引导学生简单了解即可。)

列强以此为借口和炫耀的资本,对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瓜分狂潮。

严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此时人们的心情,后来闻一多先生曾感慨:“我来了,我喊—声,进着血泪,‘这不足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尤其是被迫离开祖国的台湾人民,他们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c中国台湾人民的抗争:

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是巾华民族历史上又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但又恰恰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战争以来中国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人们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来挽救自己的,中华,危机同时又是转机。

甲午中日战争 篇2

教学目标

一、 基础知识目标

丰岛海战和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

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

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课时:一课时

课型:讲授新知识课

教法:多媒体电化教学、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板书设计 投影片、小结投影片、材料和练习投影片、《黄海大战》录像带、《形势示意图》。

板书设计 :(另页)

教学过程 :

1. 导入  新课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一是;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投影板书:第四章第二节)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究其根源是什么?

2.讲授新课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它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个别提问)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强国。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在对外政策上,日本统治者竭力推行军国主义,他们制定了所?quot;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所以,日本是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投影板书:根本原因: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那么,这场战争能避免吗?不。到19世纪末,清政府更加腐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必然的。那么,战争为什么刚好爆发于1894年?(投影板书:直接原因:朝鲜问题)1894年朝鲜发生什么大事?朝鲜政府无力镇压起义,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日本乘机出兵。起义平息后,日本不但拒绝撤兵,反而大量增兵;俘虏和囚禁朝鲜国王李熙,并以保护侨民为名,驱逐清军。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投影板书:爆发:1894年)日军早已准备,清军被迫应战。丰岛海战、牙山战役失利后,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一缕烟逃到平壤。战争爆发以后,中日双方主要进行了四场交战。(投影板书: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之战)阅读课本,结合课本练习题1进行思考:用史实分析中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2-3分钟)(播放录像:《黄海大战》)录像后,提问:中国军队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那里?(先提问,后教师归纳)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外推行妥协投降政策导致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的失败。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万余名清军滞留平壤,贻误战机。平攘战役中,以慌报战功反被提升的叶志超一战即溃,弃城逃走;黄海战役后,李鸿章为保存实力,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辽东半岛战役中,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坐视大连、旅顺失陷;威海卫战役中坐等挨打,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海军军费,置国家危亡于不顾。

当然,在战斗中,也不乏可歌可泣的爱国官兵。如: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等。

威海战役以后,清政府惊恐万分,慌忙向日本求和。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谈判,并完全按照日方意愿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投影板书:结果:《马关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为什么?阅读条约的主要内容,并思考课本P50思考题: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一下,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1分钟)(投影板书:主要内容)教师结合《南京条约》讲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并分析其严重危害。得出结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投影板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小结:(另页)

4.巩固新课:历史手册P57第5、8、9题。

5.布置作业 :课本P50练习题。

甲午中日战争 篇3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 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指的是爱国官兵英勇抗日;中日《马关条约》,其核心是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学生了解英雄的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学生已经学过列强侵华的一些战争,本节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的,由于它还与政治、地理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的重点是邓世昌;《马关条约》,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利用教材中的历史图片和历史地图,了解掌握邓世昌的优秀事迹,分析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二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2、分析:理解邓世昌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和他的优秀事迹,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就是指甲午中日战争没落的封建制度和国力的衰弱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采取避敌求和的方针难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二学生对近代史的史实不够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爱国官兵英勇抗日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爱国官兵英勇抗日英勇事迹。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掌握其重点内容,教师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的历史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问题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日本明日维后,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始对外扩张,制定征朝侵华的大陆政策。

1894年7月25日凌晨,日本舰队对中国军舰发动袭击,一场日本“蓄谋已久”和“精心策划”的侵华战争爆发了。

问题2:甲午中日战争中主要的战役有哪些?

1)黄海大战

时间:1894年9月

经过:北洋舰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

结果:日本取得黄海制海权。

2)辽东之战:日本分两路进攻,攻占九连城、大连、旅顺。

3)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补充资料:威海卫战败这不仅意味着清朝在中日战争中败局已定;而且也代表着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的夭折,洋务运动也画上了句号,它用一个沉痛的代价告诉人们:在饱受列强欺凌的清朝末世,近代化是何等的举步维艰!

诗人闻一多在《威海卫》一诗中深情地呼唤: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来呀,……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而满清大员们最关心的不是加强战备,而是“国威”与“颜面”,刚忙完六十大寿的慈禧太后急忙命人赴日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不平等条约,

问题3:结果怎样?

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例题一:在黄海战役中,致远舰管带壮烈捐躯,他是           (    b   )

a、冯子才       b 、邓世昌        c、丁汝昌       d、左宗棠

变式练习: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的第一次交锋是 (  a    )

a、黄海海战    b、威海卫海战    c、马尾海战      d、东海海战

问题二:中日《马关条约》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马关条约》签订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历史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问题1:关于《马关条约》具体讲了哪些史实?

1)时间:1859年

2)双方代表:李鸿章(中方) 伊藤博文(日方)

3)内容:①割让辽东半岛、中国台湾、澎湖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割三地)

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赔两亿)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刺激了帝国主义刮分中国的野心

③.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开四口)

中国民族经济危机严重

④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攫取廉价的劳动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强。

问题2:说一说《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严重危害?

《马关条约》有利于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台湾大片领土割让,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问题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1、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

2、北洋舰队最高指挥李鸿章战和不定,贻误战机,妥协退让,导致中国战争中被动挨打,一败再败

3、慈禧太后忙于筹备万寿庆典,军备不足,装备落后。

4、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在兵力对比上要略胜中国。

问题4:1895年有人写的对联思考:“中国台湾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中国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

“颐和园又搭天棚”是指以慈禧太后、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偷安,国难当头,慈禧生日,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腐败、卖国的人主持国家政权哪有不败之理。

例题二:下列哪个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   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瑷珲条约》           d、《马关条约》

变式练习:《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               (    c    )

a、开始进入到半殖民地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

五、本课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但又恰恰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战争以来中国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人们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来挽救自己的中华,危机同时又是转机。

板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 篇4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xx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2.过程与方法

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

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

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已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际地位下降,同时也标志外国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则表现了清政府对于外国列强对中国利益攫取要求的迎合,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这两个条约内容和危害的理解,认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中国需要政治制度的变革有重要意义。

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和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 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

第一目“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要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②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③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要点:①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②八国联军侵华过程;③八国联军侵华罪行。

第三目“《辛丑条约》的签订”

教学要点:①《辛丑条约》主要内容;②《辛丑条约》危害及影响

四、 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设计:

展示吉田松阴画像,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从思想上和理论上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蓄谋已久。

2. 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目

(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利用导入所用材料以及适当补充材料得出结论,突出日本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2)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

利用甲午中日战争ppt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战争阶段,讲述爱国军民的英勇斗争可结合录像资料和图片等加以渲染。

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可借助黄海激战的有关录像剪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提出问题:在他们的身上反映了中国人的什么精神?

通过图片“旅顺大屠杀”以及外国人士对旅顺大屠杀的目击回忆材料,讲述旅顺大屠杀过程,进一步认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通过出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图片和材料,表现侵略者的骄横、清政府的软弱,再次体会弱国无外交。

(4)《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从《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指出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列强侵华从沿海到内地的过程,分析列强在华办工厂的危害,解释“资本输出”的概念,了解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内涵。

阅读【历史纵横】体会中国台湾人民不甘屈服的反抗斗争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学思之窗】让学生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感受。

利用教材中的漫画图《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体会《马关条约》的影响,同时导出“八国联军侵华”一目。

3.学习“八国联军侵华”一目

(1)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阅读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义和团运动为什么是反帝爱国运动?如何看待“扶清灭洋”口号

运用材料研习法,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斗争的特点。客观评价义和团。

(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用列表的方法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国家、目的、进程、结果。运用图片讲述义和团战士、清军爱国将士的抗争。

教师适当补充图片和【历史纵横】说明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4.学习“《辛丑条约》的签订”一目:

(1)《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影响。

提出问题:总结《辛丑条约》和前面所学过的条约相比较,其内容特点是什么?(更

突出反映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要求)

(2) 《辛丑条约》危害及影响:

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分析哪些内容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探究“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可以和前几次不平等条约相互比较,从条约内容上体会半殖民地程度的深化。

5.小结: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到19xx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粉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它们却驯服了清政府,使之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样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也促进了中国的志士仁人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五、 教学资源建议

书目:

胡绳:《从***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近代部分》,中华书局。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改革出版社       1998年

梁为楫,郑泽民,《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

李文海,《世纪恶梦——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写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戚其章,《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六、 学习评价建议

完成【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认识。

甲午中日战争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要求:(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2)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一个重点。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

2.难点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严重危害。

课堂教学设计

1.战争爆发的背景

师: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带有什么特点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1868年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由于日本的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使日本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那么,日本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我们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打投影)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中国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中国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摘自佐田自茅《征韩论》(1870年)

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这段文字真实反映了日本侵略集团侵略扩张的野心。

面对国内困境,日本政府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奉行“国之兴废,在于兵力”的原则,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并把朝鲜、中国东北和渤海湾的军事地图也都绘画了。

同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生:(阅读教材,了解列强的态度)

师:当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黑体字)

生:(阅读教材)

师:日本采取什么手段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师: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衅端。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借口保护侨民,也乘机出兵朝鲜,兵力远远超过了清军,战争已一触即发。面对日本的战争挑衅,清政府及广大官兵是如何反应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黑体字及文字内容)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广大官兵强烈要求出兵增援牙山驻军,挫败日本的战争阴谋。但李鸿章生怕刺激了日本,极力鼓吹“以夷制夷”,寄希望于各国“调停”。然而他哪里知晓,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强的默许和纵容。

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清政府基本方针

师:清朝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因此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他指示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海战”。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60岁庆典,更是希望战争尽快和平了结,这更坚定了李鸿章的决心。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

(2)第一阶段战事: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及小字内容,了解平壤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生:(阅读教材)

师:平壤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清军还有一万多人驻守于此。但是,为什么面对日军的进攻,清军却一路败退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战役总指挥叶志超是李鸿章妥协政策的忠实执行者。面临强敌,他不据险设防,而是坐守孤城,时刻准备逃跑。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叶志超则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弃城而逃,退回中国境内。朝鲜遂全境沦陷,成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的基地。

平壤失守两天后,在日军偷袭的情况下,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海面上,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史称黄海战役。

那么,开战时两军力量对比情况怎样呢?(引导学生阅读《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生:(阅读并作答)

师:总的来说,双方实力基本相当,但相比之下,北洋舰队舰龄老,航速低,射速慢;日舰新,射速快,又是主动偷袭,略占优势。中国官兵临危不惧,舍生忘死,英勇杀敌。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电影《甲午风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关电影录像剪辑。(放录像:黄海激战)

生:(观看录像)

师:在这次战役中,北洋舰队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日本5艘军舰受重伤,先撤出战场。(引导学生再次阅读《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生:(阅读)

师:主力尚存的北洋舰队还可继续作战,马吉芬曾在《黄海海战的评述》中说:“此时敌战斗力已不优于我军”。但是,李鸿章严令北洋舰队保存实力,不准出战,拱手把制海权让与了日寇。

(3)第二阶段战事: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师:黄海战役后,日本分两路入侵中国,辽东战役开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战争示意图及文字内容)

生:(看图,了解日军进军路线)

师:旅顺背山面水,地势险要,与大连湾成犄角之势,有炮台50多座,大炮100多门,号称“东亚第一要塞”。但清军统帅临阵脱逃,导致军心涣散。一向被李鸿章称之为“固若金汤”的旅顺陷于敌手。

日军占领旅顺后,兽性大发,屠城四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及插图)

生:(阅读教材,了解日军的暴行)

师:旅顺失陷后,北洋舰队停泊的威海卫军港便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战争示意图)

生:(阅读教材,了解威海卫的地理位置)

师: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尚有大小舰艇40余号,实力可观。当时日本舰只修复尚未完成。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却遭到李鸿章严厉斥责:“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遂下令不准出战,言“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致使北洋舰队失去战机。广大爱国官兵虽誓死抵抗,但终难挽回败局。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请同学们思考: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当时中国是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

生:(分析讨论,畅所欲言)

师:(教师归纳)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已经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且侵略野心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舰船武器亦较先进,清政府政治腐败,统治者不思振兴,苟且偷安,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如此看来,一个老大的腐败封建帝国败给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便不足为奇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师:清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整个战争期间始终缺乏抵抗的决心,极力避战求和。辽东半岛和威海卫陷落后,慈禧太后见败局已定,忙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到日本求和。1895年4月,李鸿章到达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谈判。谈判中,日本肆意勒索,只准李鸿章说“允,不允两句话而已”,并数次以战争再起相威胁。在日本的淫威下,清政府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指导学生阅读条约内容)

生:(阅读条约内容)

师:(引导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生:(阅读理解教材的相关分析)

师:《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请同学们从割地、赔款、开埠、设厂四项内容考虑,对比分析一下,为什么《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教师出示小黑板:一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另一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让学生对比分析)

生:(对比两个条约,分析讨论,发表意见

师:(教师归纳)

4.三国干涉还辽

师:就在《马关条约》签字的当天,俄国政府正式邀请德、法两国一起进行干涉,警告日本退还辽东,并限期答复。同时,三国的军舰也纷纷出现在日本附近海面。日本政府惊恐万状。8个月的对华战争已使它筋疲力竭,无力再与三强抗衡,于是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又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同学们想一想,三国难道真的是为中国主权而拔刀相助吗?干涉还辽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三国干涉还辽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和瓜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时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的本质。

5.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师:(引导学生回顾教材《马关条约》中的割地条款)

生:(回顾教材)

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台湾与大陆自古以来的往来与联系,说明中国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1895年5月,日军在中国台湾基隆附近登陆,进攻中国台湾,中国台湾巡抚唐景崧率领大小官员逃回大陆,致使台北不战而陷。造成台中、台南形势危机。国难当头中国台湾义士徐骧挺身而出,大声疾呼:(打投影)

“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以有为耶?”

生:(看投影资料)

师:丘逢甲与徐骧一道召募乡丁组成抗日义军,并与刘永福的黑旗军联合起来,共同对日作战。(引导学生结合《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形势图》及教材小字,归纳出台中发生的几次重要战斗)

生:(阅读并作答)

师:从台北到台南日军处处受到中国台湾人民的猛烈反击,在短短五个月时间里,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中国台湾保卫战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6.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师:一场在所难免的战争结束了,这场战争对中国国内政局和远东局势产生了那些重大影响了?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归纳)宣告洋务运动彻底失败;引起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引起中国各阶级的强烈反抗,尤其是人民群众抗击入侵;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列强在远东争夺更加激烈。

甲午中日战争 篇6

学生姓名__________  课  型:________备课日期_______  上课日期________ 第7课   甲午中日战争【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辨证发展的看待历史事物的方法。【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导入新课】本单元的标题是近代化的探索,所谓近代化是指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自学指导】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什么是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

2、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主要代表人物?

3、洋务运动的口号前期:后期: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1、以“_____________”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列举:2、以“__________”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列举:

3、筹划海防。

筹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支海军。4、创办新式学堂。(1)原因:(2)宗旨:(3)作用:(4)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学堂是什么?

三、洋务运动的评价

精讲透析【思维拓展】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当堂训练】同步训练【学习心得】

甲午中日战争 篇7

二、战争的经过

1.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师:清朝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因此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他指示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海战。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60岁庆典,更是希望战争尽快了结。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

2.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及小字内容,了解平壤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生:(阅读教材)

师:平壤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清军还有一万多人驻守于此。但是,为什么面对日军的进攻,清军却是一路败退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战役总指挥叶志超是李鸿章妥协政策的忠实执行者。面临强敌,他不据险设防,而是坐守孤城,时刻准备逃跑。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叶志超则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弃城而逃,退回中国境内。朝鲜遂全境沦陷,成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的基地。平壤失守两天后,在日军偷袭的情况下,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海面上,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海战,史称黄海战役。那么,开战时两军力量对比情况怎样呢?(引导学生阅读《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师:总的来说,双方实力基本相当,但相比之下,北洋舰队舰龄老,航速低,射速慢;日舰新,射速快,又是主动偷袭,略占优势。中国官兵临危不惧,舍生忘死,英勇杀敌。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电影《甲午风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关电影录像剪辑。(放录像:黄海激战)

生:(观看录像)师:在这次战役中,北洋舰队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日本5艘军舰受重伤,先撤出战场。(引导学生再看教材《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生:(阅读教材)

师:主力尚存的北洋舰队还可继续作战,马吉芬曾在《黄海海战的评述》中说:此时敌战斗力已不优于我军。但是,李鸿章严令北洋舰队保存实力,不准出战,拱手把制海权让与了日寇。3.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师:黄海战役后,日本分两路入侵中国,辽东战役开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战争示意图及文字内容)

生:(看图,了解日军进军路线)

师:旅顺背山面水,地势险要,与大连湾成犄角之势,有炮台50多座,大炮100多门,号称东亚第一要塞。但清军统帅龚照 临阵脱逃,导致军心涣散。一向被李鸿章称之为固若金汤的旅顺陷于敌手。日军占领旅顺后,兽性大发,屠城四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及插图)

生:(阅读教材,了解日军的暴行)

师:旅顺失陷后,北洋舰队停泊的威海卫军港便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战争示意图)

生:(阅读教材,了解威海卫的地理位置)

师: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尚有大小舰艇40余号,实力可观。当时日本舰只修复尚未完成。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却遭到李鸿章严厉斥责: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遂下令不准出战,言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致使北洋舰队失去战机。广大爱国官兵虽誓死抵抗,但终难挽回败局。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请同学们思考: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当时中国是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

生:(分析讨论,畅所欲言)

师:(教师归纳)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已经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且侵略野心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舰船武器亦较先进,清政府政治腐败,统治者不思振兴,苟且偷安,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如此看来,一个老大的腐败封建帝国败给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便不足为奇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师:清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整个战争期间始终缺乏抵抗的决心,极力避战求和。辽东半岛和威海卫陷落后,慈禧太后见政局已定,忙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到日本求和。1895年4月,李鸿章到达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谈判。谈判中,日本肆意勒索,只准李鸿章说允,不允两句话而已,并数次以战争再起相威胁。在日本的淫威下,清政策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条约内容)

生:(阅读教材,归纳内容)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内容,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生:(阅读理解教材)师:《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请同学们从割地、赔款、开埠、设厂四项内容考虑,对比分析一下,为什么《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教师出示小黑板:一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另一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让学生对比分析)

生:(对比两个条约,分析讨论,发表意见)

师:(教师归纳)

四、三国干涉还辽

师:就在《马关条约》签字的当天,俄国政府正式邀请德、法两国一起进行干涉,警告日本退还辽东,并限期答复。同时,三同的军舰也纷纷出现在日本附近海面。日本政府惊恐万状。8个月对华战争已使它精疲力竭,无力再与三强抗衡,于是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又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同学们想一想,三国难道真的是为中国主权而拔刀相助吗?干涉还辽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三国干涉还辽实质是以牺牲中国人民的利益为代价,以实现最大限度地满足资本主义列强的各自需求,利益均等。五、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师:(引导学生回顾教材《马关条约》中的割地条款)

生:(回顾教材)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台湾与大陆自古以来的往来与联系,说明中国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1895年5月,日军在中国台湾基隆附近登陆,进攻中国台湾,中国台湾巡抚唐景崧率领大小官员逃回大陆,致使台北不战而陷。造成台中、台南形势危机。国难当头中国台湾义土徐骧挺身而出,大声疾呼:(打投影)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以有为耶?

生:(看投影资料)

师:丘逢甲与徐骧一道召募乡丁组成抗日义军,并与刘永福的黑旗军联合起来,共同对日作战。(引导学生结合《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形势图》及教材小字,归纳出台中发生的几次重要战斗)

生:(阅读并作答)

师:从台北到台南日军处处受到中国台湾人民的猛烈反击,在短短五个月时间里,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中国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请同学们思考,中国台湾军民反割台的斗争后来为什么失败了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原因有两点:其一,腐朽卖国的清政府对中国台湾进行封锁,断绝一切救济。李鸿章及清政府严令军民不得丝毫接济台南。使中国台湾军民的抗日斗争,孤立无援,弹尽粮绝。其二,日本侵略军势力强大,有装备精良的三个陆军师团,一支海军舰队,而中国台湾军民只装备了简单的***、大刀、长枪,双方力量对比过于悬殊。日本侵略者虽然占据了中国台湾,但在它统治中国台湾的50年间,中国台湾各族人民斩木揭竿而起者,处处皆是,剿杀则不惧,招诱则不信,一直没有停止过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

小结(略)

甲午中日战争 篇8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蓄谋侵略中国。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统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而蓄意发动。

2.过程

①日军准备: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②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这一年农历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③退出朝鲜: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④黄海大战

a.中方损失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

b.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

c.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⑤进攻中国

a.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b.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朝鲜海域。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就丧失了制海权,主要是因为:清政府腐朽。

3.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①内容

a.割辽东半岛、中国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记忆方法:割赔开厂。

②影响

a.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b.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d.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e.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f.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易错点】《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问题】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垄断集团和军阀集团相互勾结,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极大鼓吹对扩张;战前日本制定了所谓“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积极准备发动侵略战争,因此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

【问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强国,大力推行“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决定中日战争势必发生。

②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③中国封建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④朝鲜农民起义是导火线。

2.影响

①负面影响:即《马关条约》的影响。

②正面影响

a.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真正觉醒的开端,改革成为全社会一一致的呼声。

b.孙中山开始建立革命团体,发动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

c.清政府开始进行改革,变法维新的主张开始得以实施。

d.清政府决定编练新军。

【易错点】《在《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哪一项?原因是什么?

1.最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2.原因:这主要要从资本主义本身发展阶段去考虑。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决定其对外侵略相应进入新阶段。《马关条约》签订于19世纪末,这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已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这就是“新阶段”的含义(即帝国主义要求的是资本输出和侵略瓜分世界)。

同时,这一项也是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特征的变化。列强利用这一条,在中国“合法”地“经营了许多工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与廉价劳动力,并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这一项也是对中国民族工业(或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为不利的一项。

【易错点】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发展趋势是: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易错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品到国外市场倾销,获取利润。

2.资本输出:帝国主义为获得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

【问题】结合日本的地理、历史状况分析日本富有侵略性的原因?

1.地理:日本是岛国,多地震,资源短缺,市场狭小,因此日本统治者从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就强烈意识到,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对扩张,掠夺邻国的土地和资源,建立独占的销售市场。日本的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和朝鲜。

2.历史: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许多武士出身的改革派成了新官僚集团的重要成员,封建武士道精神和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结合起来,形成了穷兵黜武的扩张特征。

例题:19世纪末,有人题楹联于京师:“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楹联所指的战争是( c )

a.***战争    b.第二次***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例题:在《马关条约》中,是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c )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例题: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出列强侵华的主要趋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d]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领土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解析]不同时期条约的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南京条约》签订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的侵略方式主要是对外进行商品输出。而《马关条约》签订时的19世纪末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资本输出。

【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清政府力量弱。

2.客观原因:日本实力强大,准备充分。

3.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政府清政府打不过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

4.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力图瓜分世界,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反分中国的狂潮。

②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加深。

③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xx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易错点】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2.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问题】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2.直接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易错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带有盲目仇外的弱点。

【易错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战争的内容是: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

例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战争的是( c )

a.威胁到清朝统治的中心——京津地区    b。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c.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其直接目的    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3.过程

①发动战争

a.19xx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b.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②顽强阻击

a.在廊坊附近,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顽强阻击八国联军。使八国联军退回天津。

b.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

③攻陷北京

a.八国联军增派兵力,19xx年7月,占领天津。随后再次向北京进犯。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b.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在北京紫禁城内。

④妥协投降

a.慈祥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

b.慈祥太后在途中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

4.结果:19xx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

①内容

a.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c.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海岸线的战略要地。

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记忆方法:改兵民禁赌。

②影响

a.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b.“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c.清朝腹地京津地区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d.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e.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f.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易错点】1898年,义和团运动得到了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它:以打击西方侵略者为主。

【易错点】《辛居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拆毁北京至大沽[之间的炮台,外国列强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中国的京津地区。

【易错点】《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主要是指: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易错点】最能反映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易错点】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

【易错点】导致清政府在历次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问题】了解中外反动势力在镇压人民反抗上的共同点,认识到它们逐渐勾结在一起。

例题:《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这主要是指[答案]c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

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完全确立,指的是清政府将所有的国家主权都丧失殆尽,但依然又保留了政府机构,完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例题:19xx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他们对义和团乃至平民百姓进行了疯狂屠杀,大批官署、寺庙、民屋被付之一炬,紫禁城、三海颐园、坛庙陵寝、官署民屋等处大量珍宝财富、文物古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北京第二次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洗劫,第一次是在( b )

a.第一次***战争    b.第二次***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例题: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下列条约中,赔款最多的是( a )

a.《辛丑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南京条约》

例题:外国列强在中国取得下列特权,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c )

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②外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③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军    ④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a.④③①②    b。①②③④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

例题: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表明列强( d )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问题】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1.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及力量弱小。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统一的指挥。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或说没有先进阶级领导)

4.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帮助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

【问题】在屡遭侵略的封建社会后期,农民作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依然是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农民的阶级局限性,不能制定科学的革命纲领,其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证明,农民阶级不可能自已解放自己,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题】正确认识帝国主义侵华在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苦难同时,对封建自然经济解体所起的积极作用,认识到这是建立在非正义基础之上的客观进步性。

【问题】列强在不同历史时期侵华目的、侵华特征、侵华方式的变化

1.侵华目的的变化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从***战争开始的,两次***战争以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

②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目的是扩大资本输出,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以镇压义和团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列强进行资本输出和企图瓜分中国领土的必然反映。

2.侵华的基本特征

①从战争的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也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②从战争的影响来看,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一次比一次严重。

3.侵华方式的变化

①甲午中日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问题】列举19世纪列强发动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影响。

1.***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问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近代不平等条约与中国半殖民幸封建社会的形成

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一次次侵略战争,强迫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开始沦为:***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二。加深:第二次***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四。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问题】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1.从割地看

①《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

②《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中国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2.从赔款看

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

②《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从开放的通商口岸看

①《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马关条约》又增加了新的条款

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这是前所未有的,它加剧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南京条约》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篇9

教学目标

1.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中国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讨论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五节

重点: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情况。由此,导入  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中国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中国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战争》flash动画讲解战争经过,并在讲解过程中介绍清政府对敌进攻策略的错误判断。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回答:李鸿章是如何将其避战求和的政策贯彻与战争的始终的,这一政策的执行,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中国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讨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列强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态度、清政府对战争采取的政策、预测战局的发展、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五节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 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中国台湾保卫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