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
【活动目的】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同学们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活动开阔同学们的文化视野,增加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积累。
3、培养资料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锻炼围绕某一事件进行评说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针对某一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4、在系列活动中,同学们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在各个情境中的体验,并使相互之间增进友谊,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
【活动步骤】
1、体验老师课前创设的情境,激发兴趣。
2、从老师处了解活动的目的及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活动专题。
3、同学们按自选专题分成若干小组,开展合作、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或收集有关古今中外战争的文字或音像资料;或展开考察、访问、观赏等活动。
5、成果展示:
老师根据所掌握的同学们课前准备的反馈信息安排。
附:参考展示方式:
⑴ 呤唱会:
歌咏革命战争歌曲或朗颂古今表现战争主题的诗歌。
⑵故事会:
讲自己收集的战争故事,包括成语故事、英烈故事等。
⑶ 演讲会:
用演讲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理解。
⑷ 辩论会:
正方:战争可以促进科技发展,产生丰富的战争文化;
反方:战争阻碍社会进步,伤害人民身心。
⑸ 图片、实物展示会:
展示自己考察、走访过程中收集到的实物或收集、拍摄的图片。
⑹ 模拟“记者招待会”:
就某一专题调研,接受其它同学的提问。
(可以有其它更丰富的专题形式。)
6、专题小组内推荐若干代表,代表本小组在全班交流:
组内和全班交流时,可根据各组专题内容,选取不同的展示方式。
7、自评、互评,评出本次活动中的“一级战斗英模”,“二级战斗英模”等等,最后由老师讲评。
8、预期效果:
⑴ 同学们能全部动起来:
具有较强的兴趣,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在互动中达到“活动目标”。
⑵ 课堂展示活动中,会说的说,会唱的唱,会演的演,同学们表现出高度的参与热情,体验深刻,对战争有了自己的思想。
【教学构想】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2课《古代神话三则》。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中国古代神话作品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歌颂劳动创造;
②赞美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
③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
④对追求真挚纯洁爱情的赞美。总之,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本课的三篇神话就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反映了我国古代神话创作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神话的特点。
本课三个故事塑造了三个传诵千年的动人形象。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善良、执著、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不同的是:夸父和女娲属于那种神力无比的神,他们的故事显得非常壮烈;而精卫却非常弱小,她的故事则显得哀婉、执著和凄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所描写的形象的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古代神话的兴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了解神话的特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掌握“走”、“堙”、“废”、“济”、“溺”等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4.背诵三篇神话。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形象的精神品质,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2课《古代神话三则》》。
难点:比较阅读。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一、导人
现在,老师播放一段“夸父追日”的动画,请大家看后猜一个四字词语。
今天的课就跟这个词语有关。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古代神话三则》。这节课我们采用说读的形式学习。说读,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首先,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三则故事,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
(多媒体提示:读准字音有三种方法:
①借助文章下面的注音;
②查工具书;
③举手询问。读得流利的标准是: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读破。)
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三则故事。
3.全班齐读。
(设计此环节,目的在于既培养学生读文言文的语感,也使他们在听和读中了解故事的大意,为下面译文打下基础。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再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力争做到读懂词义,读懂文意。
2.将全班分成两队组织竞赛。
①就文章字词方面的问题考考对方,比一比,看哪一队能考住对方,而不被对方考倒。
②两队先分四人小组轮流讲述三则故事,再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评选故事大王。要求:可以适当想象,尽量忠实原文。
(竞赛的形式和小组轮流讲述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将枯燥的字诃学习和译文变成生动的舌动,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减轻学生对文言文译文的畏难情绪。)
四、作业
1.熟读三则故事。
2.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要点:1.体会人物形象。2.比较阅读。)
一、检查旧知
1.齐读课文。
2.检查个别实词和句子的翻译。
二、比较阅读
1.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则故事。体会三则故事不同的情感色彩。
2.三则故事塑造了三个传诵千年的动人形象。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设计此环节,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所描写的形象的理解。)
3.夸父、精卫、女娲三个人物中,令你最感动的人物是谁?说说他(她)令你感动的原因。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5、6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八年级是初中三年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适应后,对初中语文的特点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为更进一步地搞好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特制定此计划: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5、6班上学期的期末学习质量检测中,5班学困生成绩有所进步,但尖子生不突出;6班尖子生多,但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认真,不能有效按新课程标准学习,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二、组织好课堂教学的环节,注重课堂的实效性。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和认真备课(注重备学情、注重备教材要有灵活性)。做好准备工作后,按照新课程标准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课堂教育教学。我将采取以下步骤来进行课堂教育教学:学生准备好工具书自主阅读扫清字词障碍(做积累),学会有感情地读课文,感悟文章的内涵,注重默读及其速度,揣摩词语在一定语境中的作用。随后结合课后习题及学生阅读中质疑而分组合作交流、展开课题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以交叉进行。从而把语文建构成培养方法与技能、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一学年的学习适应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必要地的多讲,而是以师生互动形式解决疑难,帮助指导学生更好的'理解阅读,理清阅读思路为写作奠定准备知识与技能。
三、注重第二课堂活动,建构大语文教育教学。
课堂教育教学受时空限制而满足不了大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课堂教育教学也难免有所疏漏。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完成大语文的建构,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一种有效途径。具体采取如下措施:口语表诉一天的随想,1--2分钟,由学生轮流讲和记录。结合综合学习做专题说话练习,增强口语交际能力。结合教导处和校团委的活动安排及语文学科特点,利用主题班团会的时间及重大节日、纪念日的时间举办相关演讲活动或根据教材提供的综合性活动。
四、作业的批改与辅导
精心地选取作业并按留语文作业的标准做到认真地保质保量地批改,并写上指明改正努力方向的鼓励性批语。在批辅作业中把好学生写字关。做好优秀生和学困生的辅导工作,优秀生学有余地,便加大对他们阅读的质量辅导,既指导如何选取课外阅读对象,又要指导阅读方法。辅导他们如何写作出更加精美的文章。学困生基础差底子薄,适当地给予补基础甚至做好个别辅导,使之迎头赶上。无论对优秀生还是对学困生,都要做写作指导,主要是采取讲解如何写日记,并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或"每日一练"。扩大语文课外阅读量。这样促进全班语言文学水平的提高。
五、德育工作融入课堂和课外活动中。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的基础的富有人文素养的学科,德育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因此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课堂上时刻挖掘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审美情趣。课外活动集中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理想信念的教育。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在七年级一年的语文教学中,我看到了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很不理想的。经过反思做如下改进措施。
1、加强文字书写的整洁和准确工作。严格要求学生的作业及练笔时文字书写工夫。力争在本学期此方面有根本改观。
2、加强课外阅读量及指导,提高阅读水平。仅仅靠一本教材是无法提高母语水平和语文素养的。利用我校的网络优势指导学生读书。
3、进一步培养学生动笔学习的习惯。如教会学生在书本上圈、点、批、注。养成预习时做笔记、课堂做笔记、课余时间整理笔记习惯。
4、作业布置形式。加强利用好学案等辅助资料,同时弱化课后习题的作业,而是把它作为直接练习,个别的可以布置书面作业。注重每日练笔。如此,即不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又提高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
七、本计划应达到的目标:
1、通过本学期的教学的要想尽一切办法稳定优秀率,提高及格率。
2、实行分层教学,集中抓5班的尖子生和6班的学困生。
教学目的:
一、理解作者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的深刻含意。
二、学习本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熔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由描述进而引申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难点:
熔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于一炉。
教学关键:
同难点。
教学方法:
设计“自读思考和练习”,指导自读、组织讨论。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指导学生学习“自读提示”导入新课文的学习。
二、范读课文。
三、出示自读思考题,指导自读。
(一)基础知识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闲暇、愫、奂、墩、潺、胯、沟壑、竣
2.解释词语:
①美轮美奂
②全中情
③栩栩如生
④潺潺
⑤藐视
⑥情愫
3.造句。
①感慨
②淡妆素裹
③神韵
④遗留
(二)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三)作者在文中叙写了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详细描写了哪几座有形的桥?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为什么要写无形的桥呢?
(四)划出文中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的部分,试各举一例,说说它们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检查“基础知识”的完成情况。
五、组织学生就(二)~(五)开展讨论。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部分(1—2)回忆巴黎的游踪,赞美名胜古迹。
二部分(3—4)赞美巴黎有形的桥。
三部分(5)赞美巴黎无形的桥。
单元小结:
指导学习《巴》“自读提示”,任意比较两篇文章异同。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学习重点】
1、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2、感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学习难点】
作者抓住特定情境展开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独特的表现角度。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背影上面能表现如山父爱,这是作者独出心裁之处,也是情之所至的神来之笔,只要你留心,父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
2、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是其代表佳作,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3、相关资料
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自主学习】
1、看拼音写汉字,给加点汉字注音。
狼jí________ chóu__________躇蹒跚_________
琐屑________颓唐___________ diàn_________记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细小而繁多的事。()
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3、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一句中,聪明的意思是什么?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用法的词语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下面的句子,结合本文内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如果说母爱是母亲手上临行密密缝的衣裳,那么父爱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5、仔细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几次写到背影,想一想每次都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6、把题目背影改为车站送别、买橘子好不好?为什么?
7、文章2、3、4、5自然段是不是太罗嗦了?能不能把它们写简略些?为什么?
8、父 说定改为说过好不好?
9、文中父亲说的话不多且非常简洁,但每一句都包含了他对儿子的拳拳深情,请你任选一句作简单的分析。
10、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攀字用得好,你能体会出来吗?试着体会这一句中的其他动词。
11、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1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心里真的轻松吗?
【精读精练】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4、选出能表明上文所写事情内容的小标题,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父子情B、父亲的背影C、惜别D、买橘送别
15.文中加点词语蹒跚和努力能否分别换成慢慢和吃力?为什么?
16、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都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爱,具体说说这两句话各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第4句:
第8句:
17、文段最后一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再字用得好,为什么?
18、我 读了此文,请仿照下面例句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在横线上仿写句子,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例句:父爱如虹,闪耀美丽的光辉;父爱如歌,唱出心中的真情;父爱如雨,滋润干涸的心灵。
我的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儿女〈节选〉
朱自清
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想起圣陶喜欢用的蜗牛背了壳的比喻,便觉得不自在。
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要剥层皮呢!更有些悚然了。你读过鲁迅先生的《幸福的家庭》么?我的便是那一类的幸福的家庭!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但是他们有时候很固执,我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是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桌上是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吃饭而外,他们的大事便是游戏。游戏时,大的有大主意,小的有小主意,各自坚持不下,于是争执起来;或者大的欺负了小的,或者小的竟欺负了大的,被欺负的哭着嚷着,到我或妻的面前诉苦;我大抵仍旧要用老法子来判断的,但不理的时候也有。最为难的,是争夺玩具的时候:这一个的与那一个的是同样的东西,却偏要那一个的;而那一个便偏不答应。在这种情形之下,不论如何,终于是非哭了不可的。这些事件自然不至于天天全有,但大致总有好些起。我若坐在家里看书或写什么东西,管保一点钟里要分几回心,或站起来一两次的。若是雨天或礼拜日,孩子们在家的多,那么,摊开书竟看不下一行,提起笔也写不出一个字的事,也有过的。我常和妻说,我们家真是成日的千军万马呀!有时是不但成日,连夜里也有兵马在进行着,在有吃乳或生病的孩子的时候!
我的朋友大概都是爱孩子的。少谷有一回写信责备我,说儿女的吵闹,也是很有趣的,何至可厌到如我所说;他说他真不解。子恺为他家华瞻写的文章,真是蔼然仁者之言。圣陶 我对他们只有惭愧!可是近来我也渐渐觉着自己的责任。我想,第一该将孩子们团聚起来,其次便该给他们些力量。我亲眼见过一个爱儿女的人,因为不曾好好地教育他们,便将他们荒废了。他并不是溺爱,只是没有耐心去料理他们,他们便不能成材了。我想我若照现在这样下去,孩子们也便危险了。我得计划着,让他们渐渐知道怎样去做人才行。但是要不要他们像我自己呢?这一层,我在白马湖教初中学生时,也曾从师生的立场上问过丏尊,他毫不踌躇地说,自然啰。近来与平伯谈起教子,他却答得妙,总不希望比自己坏啰。是的,只要不比自己坏就行,像不像倒是不在乎的。职业,人生观等,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定的好;自己顶可贵,只要指导,帮助他们去发展自己,便是极贤明的办法。
19、朱自清亲情散文贮满一种温厚、朴实、自然的真情美。在《背影》中朱自清以儿子身份写父亲,在《儿女》中以父亲身份看儿女。身份不同,真情却同样。通读全文,找出能体现朱自清爱子之情的细节1~2处,并作点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线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文和《背影》一样,都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的构思精巧、严谨和谐的结构美。《背影》以背影为线索,难忘背影—描写背影—思念背影,结构严谨。试着按上述思路,分析本文的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的资料,结合本文及《背影》,说说你对朱自清的印象。
⑴、朱自清父亲是朱小坡。朱自清的四儿子朱思俞说,他对父亲的的记忆既清晰又陌生,清晰是因为他第一次见到父亲已经13岁;陌生是因为他与父亲在一起只有三年。
⑵、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一个歌手答出《背影》作者是朱自清,但张冠李戴把这个背影说成鲁迅。
⑶、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母爱如温暖的怀抱,父爱像巍峨的大山。爱的表现形式不同,每一份爱的本质却是相同的。每一位父亲,不管是穷是富,都怀有一颗慈爱的心,爱子女,爱家庭,爱工作。用他并不宽厚的臂膀尽力撑起一片温情的天空
重读《背影》
记得第一次读朱自清的《背影》是初中时代。还记得当时的语文老师,扶了扶镜架,对我们再三强调:`蹒跚`二字是`父亲`为生活奔波忙碌大辈子的真实写照,具有深刻含义。当时我并不是冷血,对此除了笨拙之感外,并没有应有的感动。兴许,年纪小,不懂吧。
高中时代,离家远了。每个星期日,父亲都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去镇上乘公车。路并不太远,却并不好走。隔着运河,也架了一座大桥。每次到了上桥的时候,父亲总是叫我坐好了。然后就猛踩几下,上去了。我坐在父亲背后的书包架上,有些不安,分明感到父亲在喘息,车子在晃动。有
好几次我都要求下来走,父亲总是说:万一赶不上车子,又得等上半个钟头。每次我都只能眼望父亲的背影,品味心中那分激动。
车站上的父亲,就如游子旁送别的慈母,唠叨着:在学校里吃饱了,要穿暖了而我听着这几百年不变的台词,有些厌倦。
每次父亲都要等车开动之后才离去,而我也只偶尔见到他模糊的背影,更多的是他还未平复的喘息。
再次读《背影》是前几星期,偶然一次在借书时,翻到了那篇《背影》泛黄的书页,就如我的记忆那般陈旧,却又像我的感动那般真挚。普通的黑体楷书,一字字犹如刻在岩石上,不可磨灭,又如画在纸上,栩栩如生,那般真实,一字一字翻开了泛黄的扉页。蹒跚的步履似乎又听到了父亲的喘息声,见到父亲猛踩几下,上去了。如今想起父亲的唠叨,真的字字真言,比徐志摩的诗更感人,比王菲的歌更动听。
父亲并没有为我翻过月台去买橘子,而父亲的背影也是时时出现,父亲的形象渐渐高大
23、这篇文章与《背影》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请分别写出一点。你可以从感情、结构、语言、细节等方面去体会比较,还可以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说。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
24 、阅读下面一段话,再结合文段,请你说说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据报载:有这样一位母亲,平时对儿子百依百顺,一天晚上儿子向她要几千元钱,母亲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儿子恼羞成怒向她连砍六刀后逃离现场。这位母亲忍着巨痛,追看她儿子逃离的背影喊:赶快穿上毛衣,小心着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读了本文和《背影》,一定触发你对父亲的感情吧,写写你父亲在某一特定场景中的外貌或一连串的动作,100字左右。
26、下列诗句哪一句可体现父母爱子之情?有些诗句是你没有学过的,你可以猜一猜。()
⑴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⑵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⑷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7、读完背影,做完以上题目,你一定想对父母说些什么,请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并把它说给父母听,爱要说出口。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第七课
1、藉;踌;shān;xiè;tuí;惦。
2、琐屑;情郁于中;蹒跚。
3、这是我的自责。意思是太不懂事。类似的还有: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差不多先生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4、示例:父爱就是父亲送别时蹒跚的背影。
5、开头最不能忘记背影——深沉、浓厚的感情笼罩全文。
车站送别买橘子时的背影——父亲爱儿至深。
父子告别混在人群中的背影——依恋、伤感,催人泪下。
结尾读父亲来信泪光中浮现背影——思念不能自已,呼应开头。
6、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拟题。只要标题是符合文章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这篇文章抓住父亲的特征─背影,不惜笔墨细致描画,背影最能集中表达作者的感情、父亲的形象。
7、这几个自然段好象和背影没有什么关系,其实我们体会一下这两段中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就不难明白,即使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做得那么认真、那么竭尽全力,什么灾祸、劳累,全都置之度外。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背影便不同平时的背影,更能显示父爱的崇高。
8、说定不送,后来还是送了,很好地表现出父亲的矛盾心理。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本文字眼虽然十分平常,用得都恰倒好处,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9、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一句,分别了,还是放心不下,牵挂路途情况,叮嘱儿子来信报平。
10、一个攀字就显出了月台的高度,写出了吃力的程度。(略)
11、我再大也是父亲的儿子。文中也写出了我的感情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我原先是不耐
烦,后来感动得流下眼泪。正是这些琐屑的事,体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12、父亲觉得尽到了责任,也怕我伤心,做出一副轻松的样子,其实心里并不轻松。
13、 C
14、 D
15、不能。蹒跚写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努力写出了父亲竭尽全力的样子。这两个词更能表现父亲拳拳的爱子之心。
16、第4句:被父爱所感动了。第8句:担心父亲,希望能给父亲一点帮助。
17、再字表明我一直目送着父亲,表达了我对父亲恋恋不舍的感情。
18、略。符合要求即可。
19、示例: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儿女多,纷争也多,朱自清很耐心。原来父爱也温馨。
20、如:对自己的检讨,要努力尽到父亲的责任,教育好子女。
21、儿女情况——检查自责——目标期望。意近即可。
22、综合课文、选文、材料、课外阅读,力争全面、明确。如:他情感丰富细腻,是个学者,很有骨气。
23、按提示,说出一点即可。
24、如:父母为了子女可以献出一切。或这样娇惯子女可真的可怜。
25、写一个细节。适当作点描写。
26、没有统一答案。
《消息二则》
一、教材简析:
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14年版)。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方法
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_拒绝签订和平协定。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_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_政权的覆灭。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午夜——21日
地点:芜湖、安徽之间
起因: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结果:渡过长江
2、听新闻录音,了解新闻的结构。
【1】思考、讨论、交流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b.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新闻的结构是什么?
标题,导语,主体。
3、找出电头简要分析内容和作用。
【1】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准确和迅速及时的特点。
【2】)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的“大约”两个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的特点?
“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小结:这则消息文字简洁,语言有力度,准确报道了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事实。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点:用事实说话。
(四)用相同的方法画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导语、主体、结语及新闻的六要素
(五)精读课文,小组探究。
1、文章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介绍解放军渡江?
明确:
【1】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2、文章主体部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那些部分写的细致,为什么这样安排?
【1】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2】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3】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作用: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找出文中体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词语。
“冲破”“横渡”用词非常准确,表明了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4、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1)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2)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_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内容。
(六)总结归纳。
1、主题思想: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写作特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语言简洁,言简意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详略得当。
本责消息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东线敌人的防线比较坚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军情况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言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_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运用一系列动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一系列动词,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作者选用“突破”“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七)课堂练习
依据前面所学的方法找出下列新闻的电头及新闻六要素。画出标题、导语、主体。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2)。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3)。组织3-4次辩论,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
14)。组织采访和调查至少一次。15)。要求写一篇小论文。
1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17)。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8)。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Copyright (C) 阅读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