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敬业的小编征途帮家人们分享的14篇初二语文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案】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 ) 骈( ) 槽枥( ) 食马( )粟( )邪( ) 奴隶( ) 执策( )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
(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
(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3)不能尽其材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
(2)策: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其: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
3、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同桌二人对译课文。
六、自读自背课文。
七、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八、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翻译了课文,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九、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二。
十、布置作业:背默并翻译全文。
板书:
马说
韩愈
一、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二、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三、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1、齐背课文。
2、指名2——3名同学背课文。
3、提问:文章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探究: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学生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提问:一开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么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进一步提问:在作者的观点重,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什么关系呢?(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追问: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日行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追问:无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追问: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呢?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再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怎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一反问句,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
有感情的自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5、者对食马者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
三、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纳,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四、教师小结:
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托物寓意”)。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发挥。(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六、布置作业:伴你学
板书:(出示小黑板)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食马者无知,千里马埋没(谴责嘲讽)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和屏风的图片导人。
2、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二、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一)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⑴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⑵ “…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二)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⑴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⑵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六、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并识记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理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具课文音频资料
教学重点
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书中有秦汉的明月,盛唐的乐舞;书中有人生的百态,历史的脉搏。然而我们该如何读书呢?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迅先生将在他的《读书杂谈》中为我们指点迷津。
2、简介作者
鲁迅本名周树人,八一出生三六卒。生于浙江绍兴市,伟大文思革命家。
《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且介亭杂文》杂文集。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嗜好(shì)无聊(liáo)余暇(xiá)赢钱(yíng)
嗜好:特别的爱好。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
余暇:闲余的时间。
二、诵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1、演讲的原因和主题是什么?
——原因是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主题是随便谈谈读书
2、课文中谈到了哪两种读书的类型,它们特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种类职业的读书嗜好的读书
特点功利性强迫性自由性趣味性
3、鲁迅在第四自然段中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我们在做好职业读书的同时,尽量合理的拓宽阅读视野,搞好嗜好阅读。
4、学以致用
有人说职业的读书有些苦痛,而嗜好的读书完全符合自己的兴趣,很自由,很轻松,所以决定放弃前者,专门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结合第四自然段鲁迅先生的观点谈一谈。
学生思考后回答。
(一)想一想
本文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比喻论证):①。读书与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做比喻。②。嗜好的读书与爱打牌的情形做比喻。
(二)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作者先介绍演讲的原因及主题,接着从职业读书和嗜好读书两方面谈论了其不同特点。然后进一步深化,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重点强调了嗜好阅读的益处,最后以忠告性的话语结束全文。比喻论证的运用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文章观点鲜明,条理清楚。内容符合演讲者和听众的身份。语言通俗,自然,亲切,口语化。
五、拓展延伸
1、仿写例句例句:好书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好书是————,让人————。
好书是————,让人————。
2、拟写标语:请你为我校图书阅览室拟写一条恰当的标语。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以�
内容提示:
1、读书的正确方法
2、读书的正确目的
3、读书的重要作用
集备意见个案补充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练习册的题目。
目标:
1、熟读成诵;
2、品析莲的形象美;
3、感悟诗人的品德
设想:读析品分四块推进
课时:一课时
程序:
一、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二、导入: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
三、分四块推进
(一)朗读
1、备读: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2、学生尽情朗读
3、课堂发言:如: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1、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诵读课文
2、教师出思考题: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莲——菊和牡丹)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③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对课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1、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状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状物意在赞颂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一、教学目的
1、加深对古诗词内容,思想意境的理解延伸拓展。
2、单人交流分组竞赛个人展示背诵积累。
3、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读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鉴赏古诗词,积累古诗词。
三、教学难点
谈出新意,有理有据。
四、活动流程
1、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确定一人组长。
2、由小组推荐一人向全班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或词。
(1)朗读其诗。
(2)从诗的内容入手并讲解思想和自身的体会。
3、其他同学点评也可补充或是提问。
4、知识竞赛。
(1)各组派出一人,准备好有关唐诗宋词文学家的资料,将从难到易分3个层次提示,其他组队员答对一个就得相应的分。
(2)书法展示。
各组派一人在黑板上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哲理诗句。
(3)名句集锦。
按分类说出名句如写风的,雨的,树的',长江的,黄河的,人生的,青春的等等。
5、古诗词新唱。
(1)《明月几时有》
(2)《东风破》
(3)《窗前明月光》
五、小结
各组得分,表现,奖励表现最好的学生,感受体会!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扩写,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全文浅显易懂,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并通过与《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比较理解神话中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然后让学生品味文中想像语段,从中感悟出人类诞生的一种喜悦感,最终体会到神话的能力。为了开拓学生视野,可以让其在课后收集一些人类诞生说的不同说法,让学生明白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X。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并能加以想像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感悟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2、你知道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人类诞生说法)
教学方法:课堂上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采用讨论法。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X导入。
从古到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想像与严密推测,猜想着人类诞生。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先谈谈你们了解了几种人类诞生说法?(同学们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阐述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海猿说、外星人说……)
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2、让学生仔细品味课后练习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然后请一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3、请学生评定复述者优缺点,补充遗漏处。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整理归纳
1、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提示]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②人造出来之后欢喜场面;
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④作者的评述
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提示]此题目的让学生明白这些情节是想像而得的。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到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因无法对人类诞生做出解释时,但又想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想像来解决,这也正是神话故事的亮点。
3、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像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如: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然后针对“喜”字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感受人类诞生意义: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机;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孤独;有了人类,世间才有温情。从而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要珍爱生命等。
四、比较阅读,拓展练习。
在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神话。这两篇神话,你更喜欢哪一篇,并说说理由?(结合综合性练习中的参考资料:《伊甸园里》)
[提示]要求学生可以从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分析,都可以。
五、课堂总结。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神话,其实,这些神话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这也是我们人类文化的宝藏。而如今,当我们面对广大世界,依旧还存在许多未知领域,这就需要同学们去探求,也许你们将来会从中体会到喜悦。
六、布置作业。
1、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完善好有关人类诞生说法的资料;
2、出示简短《精卫填海》故事,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扩写这则故事。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两张幻觉图片导入
二 欣赏落日谈谈感受
三 基础知识
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 吟咏 绮丽 绚丽 殷红
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夕阳无限好
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 我读 我画 我赏(1-3)
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五 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完成课后表格。
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六 课堂拓展延伸
1、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2、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文字。
七
人生的启迪?比如:幻觉带来灵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的《三峡》。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教师伴音乐范读。同学尝试朗读,请一名同学伴音乐读,学生评点。教师指点: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
五、析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问: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
(山、水)
2、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是……。
(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
3、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是……。
(三峡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
六、探究阅读,了解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
(水)
2、有一个顺序吗?
(写山是为了写水蓄势,写水是从最主要的特征写起:三个时间: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3、请学生说一说家乡不同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课后编一本集子——《家乡美》。
七、延伸阅读,培养热爱祖国的激情
请同学说说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如:
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问: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结语: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了解科学小品的文体特征
2、运用概括提要方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3、理解本文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
4、探究自然无尽的奥秘,接受自然无穷的启示。
学习重点:本文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前置学习:
1、了解作者:[作者简介]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地质学家。1991年他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2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北极的各种情况。他的主要著作有《神奇的北级》、《南极之梦》等。
2、文体介绍:科学小品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示出来。
3、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4、给加点字注音:
媲美()膨胀()挑衅()迷惘()澎湃()滑稽()
歧途()啮齿()苔藓()迁徙()繁衍()笃信()
5、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成语
(1)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2)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3)比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
(4)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6)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7)在紧急中想出好的应付办法。()
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6、通读课文归纳旅鼠的几大奥秘。
7、本文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8、记下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作者对旅鼠之谜有几种猜测,请大家速读课文18—27段,看看作者作了几种猜测?
3、这几种猜测都被丹尼斯先生否定了,那作者还有什么疑问呢?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背诵默写
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三、预习检测:
1.注音或写字:
(1)带月荷( )锄归
(2)晨兴理荒huì( )
(3)道狭草木长( )
(4)属( )国过居延
(5)帘旌( )不动夕阳迟
(6)徙( )倚( )湖山欲暮时
(7)都护在燕( )然
(8)丰年留客足鸡tún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 )锄归
(2)但( )使愿无违
(3)大漠孤烟( )直
(4)长河( )落日圆
(5)江入大荒( )流
(6)仍怜( )故乡水
(7)徙倚湖山欲暮时( )
(8)三年多难更凭危( )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四、学习诗词: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着。语言“自然、通俗”。
5、齐背课文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用心听、用心感受声音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运用生活体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闭上眼睛,停止一切活动,使教室里保持绝对安静)假如世界上没有了声音,你有何感想?(恐惧、害怕、失落……)是的,有的人平时粗心大意忽略了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起,让我们回到有声的世界。现在我们来一次听力大比拼,请同学们拿出笔,依次记录下你听到的声音,看看大家是否是生活的有心人。
恩,很棒!大家都有敏锐的听力。而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声音的存在,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机勃勃。今天,我们将走进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到的》这篇课文,一起去感受那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认真听,说说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讲了声音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要善于用耳朵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关注声音世界。
2、既然作者要我们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应该用心地、努力地去听呢?
请1~2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引导。
明确: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值得我们去用心聆听的。我们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选择和思考,这样声音不仅“好听”而且“有益”,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得到很多乐趣。
3、但是也并非所有拥有健康的耳朵的人都能听到这个世界上的美妙声音。作者还在文章当中提到了一种人——“木头人”,那么作者所说的木头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请1~2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引导。
明确:作者所说的“木头人”是指一个“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鼓掌,大家批评时,他跟着摇头。他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
三、美点追踪:
这篇课文富有诗情画意,很美!但是,你知道美在哪儿吗?
1、现在请同学大声地自由读课文,谈谈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并说说理由。
2、合作探究:课文美,美在哪里?
3、讨论、交流,明确:
a、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句子或语段勾画出来,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只要学生喜欢某一句话并有自己的理由即可,能言之成理就是好答案。)
(1)课文的语言美体现在:
①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
“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来啦!’”
“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
②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2、3段构成排比——
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
你听过80只蚂蚁跑步的声音吗?……
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
5、6、7段构成排比——
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
你也总听过水声吧?……
③运用问句与读者直接对话,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
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这里的几个声音游戏,你要不要试着玩玩看,也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轻轻松松嚼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硬的糖果,感觉一下是什么声音?
④第二人称的运用,如话家常,娓娓道来,亲切自然。
(2)内容别致:声音无时不在,无所不有,但由于粗心大意,感觉迟钝,我们忽略了许多美妙的声音。作者用充满诗请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让我们伴随声音一同成长,在美妙的声音陪伴下,让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情趣。
(3)标题设置悬念,诱人猜想,对读者寄予无限的期翼和信赖,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4)1-3蒲公英梳头的声音;蚂蚁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富有诗意却细微得难以察觉。
4-7风吹声;动物声;水声――习以为常,不被留意。
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的“无声”写起,那么世界上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之列了。强调用“心”听,于无声之处听惊雷。
(5)结尾没有作一般的总结或引申,而是建议做几个声音游戏,在游戏中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4、归纳总结:课文的美主要集中在三方面:语言、意蕴、结构。
四、质疑问难:
对课文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拓展延伸:
生活感悟: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被忽视的声音,请各位同学找寻生活中的声音,把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音告诉大家,并简单谈谈原因和感受。
六、归结全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音乐,而是缺少捕捉音乐的耳朵;生活中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感受爱的心灵。把眼睛叫醒,把耳朵叫醒,把心灵叫醒!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听,去看,去想,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滋有味。
七、作业布置:
模仿课文1-3自然段的写法,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你心中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前预习】
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二、学生预习后提出问题,教师解决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三、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
四、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五、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六、摘抄、仿写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再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2、学习辩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式。
3、品味语言的哲理性。
学习重难点
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和语言的哲理性。
学习准备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让学生熟读课文,从感性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其次教师加以理论上的指导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以此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板书课题及作者。)
介绍作者。(出示课件1)
刘心武,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2)
师范读课文,学生自主完成下列题目。
1、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2、了解本文的写作内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
4、比较和其他文体的异同。
三、合作学习
1、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小组内交流。
2、说说读完本文后的感受,同位交流。
四、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3)
1、给加点字注音。
(完成《学习与评价》“基础知识”。)
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
明确:(此题开放性强,只要学生能够找出句子,并言之有理皆可。)
教师可从以下几句重点指导,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2)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作者的这段话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描写保尔·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动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目’碌碌羌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此时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抓住人生的机遇努力向自已的人生车站奋进。)
4、本文与我们学过的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文是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它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特点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
(文章开头摆出“错过”现象,从中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许多“错过”,怎样正确对待“错过”。在分析问题时,充满着辩证的色彩,对具体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很有说服力。结尾总结全文,深化论述的中心。)
五、梳理巩固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拓展训练
做《学习与评价》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七、布置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
课件教案试题论文图书中考高考新课标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
《旅鼠之谜》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2、学习作者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3、理解并掌握本文运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生自己探究课文解答旅鼠之谜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二)作者简介: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1982年10月去南极考查,1991年六月位梦华独闯北极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主要著作有〈〈奇异的大陆——南极州》、〈〈北极的呼唤〉〉等。
(三)展示教学目的
(四)检查预习
1、读著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媲美()挑衅()笃信()迷惘()啮齿()苔藓()前赴后继()
2、解释下列词语
媲美:美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笃信:忠实的信仰。笃:忠实,全心全意。
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前赴后继:前面的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没有根据的话。
(五)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
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归纳并总结北极旅鼠有哪几大奥秘?
(北极旅鼠有三大奥秘:一、旅鼠繁殖能力惊人;二、旅鼠繁殖能力不仅有所节制,而且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自杀现象;三、死亡大迁移,数百万只旅鼠向西或向北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思考题2:课文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可以说是记叙文与说明文的杂交品种,或者叫跨文体的文体。(1)找出本文记叙的六要素;(2)为了说明旅鼠之谜,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并举例说明。
(提示:(1)六要素: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人物——“我”和丹尼斯;起因——“我”捉到一只旅鼠;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局——丹尼斯就旅�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
(六)讨论与探究
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想一想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