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桥之美》教学设计【最新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
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é tóng)________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2.方、圆之间相处(hé xié)________、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shī jìng)________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二、加粗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重叠 重逢 重创 b.相处 处所 处理
c.着眼 着重 着陆 d.角色 角落 角逐
三、形似字组词
1.销( ) 俏( ) 峭( ) 削( )
2.峻( ) 竣( ) 俊( ) 骏( )
3.孤( ) 弧( ) 狐( ) 瓢( )
4.魅( ) 魄( ) 魏( ) 魁( )
四、解释下列词语并解释加粗的字
1.驻足:
2.极目:
3.煞它风景:
4.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五、阅读
(一)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选文内容与下面的语句相照应的一项是
( )
a.石拱桥不仅历史悠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b.桥更具有绘画美。
c.桥在不同环境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d.桥作为大件艺术品来欣赏。
2.选文共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画家眼中桥之美。第一个例子是写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给人带来了特别的感受;第二例子是写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令画家销魂;第三个例子写了________之美;第四个例子写了________桥,它与其他桥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3.体会下列画线语句的表达作用:
(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2)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4.概括本段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漫谈桥的美
游览祖国的名胜,也许你醉情于名楼古刹,也许你忘返于名山大川,而我,偏爱恋桥的隽美。那横跨在青山绿水间的仪态万方的桥,常常把人带进一个诗情画意的美的境界。“水从碧玉环中过,人从苍龙背上行。”多么令人神往。远古的神话,把天上的彩虹说成是“人间天上的桥”;而古往今来的诗人,却爱把人间的桥比做天上的彩虹。
桥的美,首先在于它的建筑艺术的美。无论是拱桥、联拱桥、梁桥、开合桥,还是卧桥、浮桥和悬桥,它们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等方面,都十分讲究均衡、对称、变化、和谐,甚至还有韵律和节奏,显示出造型的美。饮誉中外的赵州桥,是我国目前还保存完好的一座古代石拱桥。它横跨在河北赵县洨河之上,一个大拱,状若长弓,桥面与水面却几乎平行。大拱的两肩上,又各驮着两个小拱,拱上加拱,这样不仅减少了水流阻力,减轻桥重,而且使桥身多变化,不呆板,更显美观。整个拱身结构匀称,精巧空灵,雄伟之中见秀逸。历代人们都赞颂赵州桥的美。唐朝张鷟说,远望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宋朝杜德源则有这样的诗句赞美它:“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坦平箭直千人过,驿马驰驱万国通。云吐月轮高拱北,雨添春水去朝东。”今天人们不仅观赏它的巧夺天工的造型美,而且为它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拱肩加拱的“敞肩拱”型桥,感到自豪。这也许就是赞叹赵州桥的歌舞剧《小放牛》至今还流传不衰的缘由吧。
桥的美,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雕刻、绘画、亭阁、工艺美术,乃至碑亭中的诗文,共同构成了桥的美。北京丰台的卢沟桥,桥上的石柱雕刻着狮子四百八十五个。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侧耳谛听,有的凝目远望,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称颂此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的石狮,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桥东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亦为桥增色不少。广西三江的程阳风雨桥,在五座青石桥墩上,建有五座不同屋顶的四层宝塔式楼阁。楼阁间有廊相连,上有屋盖,楼、廊浑然一体,相映生辉,形成一条壮丽的水上游廊。
桥的美,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美的境界。人们称这为“借景”。泰山中天门北的云步桥,驾凌深涧。附近常有云气弥漫,人行桥上如在天际。桥北石崖名御帐坪,传说是当年宋真宗观赏云步桥的月色与泉声,凿穴支帐野宿的地方。坪前飞瀑悬挂,穿行桥下,水气蒸腾,金鼓齐鸣。明代诗人陈凤梧有诗赞道:“百丈崖高锁翠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云步桥的高崖、飞瀑、行云、苍松,使此桥脱尽尘埃气,而产生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使人神清气爽。
桥的美,还因为桥本身的特殊经历。典故传说及其引起的思索和遐想,让人产生一种意境美。西安灞桥,是历史上富有诗意的古桥。唐人送客多至灞桥,折柳赠别,至此黯然,故又名消魂桥。春夏之交,来至灞桥,翠柳低垂,絮花纷飞。口中吟咏着唐朝王之涣的诗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此时此地,诗的氛围和桥的景物水乳交融,产生一种深蕴淡出的意境美。苏州枫桥,唐诗人张继作有著名诗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为枫桥竖起一块丰碑。枫桥、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钟从此名扬海外。诗人通过天脚残月、江畔枫树、渔舟火光、栖鸦夜啼、古刹钟声的描写,使枫桥的夜色显得无比的幽美。杭州西湖的断桥,以其“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而断桥的著名和给人的美感又似乎不在残雪,而在《白蛇传》的民间传说。白娘子和许仙断桥相识,互相爱慕,由此而产生一出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白娘子终因爱情而献身。人们对白娘子的悲惨遭遇,同情、怜悯和赞叹不已。
还有一种并非属于建筑艺术的桥,它也是美的。比如神话中的桥。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牛郎织女的故事。那可恶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织女的美满姻缘,用一道银河,隔断了一对生死不渝的夫妻。是那成人之美的花喜鹤,每年七月初七,在银河上搭起一座鹊桥,使夫妻俩得以相会。这鹊桥,是爱情之桥,幸福之桥,自然它是十分奇丽动人的。
1.第一段中哪句话是该段的中心句?
2.作者从哪几方面表现桥的美?
3.“桥的美,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这里的“多种艺术”指的是什么?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4.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能否去掉?请简要说明理由。
(1)这也许就是赞叹赵州桥的歌舞剧《小放牛》至今还流传不衰的缘由吧。
(2)桥的美,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美的境界。
5.为什么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要写到一种非建筑桥呢?
6.这篇文章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三)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著名的桥,有的以它们的悠久历史闻名于世,有的以它们的高超建筑技巧而留芳史册。就它们的作用来说,皆是方便交通,使“天堑”变成通途。那么,世界上有没有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息娱乐的桥?有,独具一格的侗家“风雨桥”就是这样一种桥。
侗族擅长于建筑,特别是桥梁建筑尤为突出。凡有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桥,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它们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中一种长廊式的“风雨桥”,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而久负盛名。
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著名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桥长一百六十五米,桥面宽十米,桥高十五至二十米。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建有楼亭五座。楼亭呈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五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旁设有长凳,宛如游廊,供行人观赏和休息。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花刻画,龙凤花草,秀丽玲珑,蔚为壮观。
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独特。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sǔn,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方式相接处凸出的部分)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1.为什么称侗家风雨桥“独具一格”?
2.《中国石拱桥》中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本文举程阳风雨桥为例说明了侗家风雨桥的造型艺术。这种说明方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侗族桥梁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侗家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4.为了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鲜明突出,可以在说明文中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
5.第四段中加粗词语体现出说明文语言( )的特点。
6.为什么在介绍侗家风雨桥时先提到“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著名的桥”?
【参考答案】
一、1.协同 2.和谐 3.诗境
二、c
三、1.销毁;俏丽;陡峭;削弱 2.险峻;竣工;俊俏;骏马 3.孤立;弧形;狐狸;瓢泼 4.魅力;魄力;魏国;魁梧
四、1.停止脚步。驻,停留。 2.用尽目力(远望)。极,尽,达到顶点。 3.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煞,削弱,损坏。 4.意思是相差虽小,但造成的误差或错误很大。厘,计量的小单位。
五、(一)1.c 2.石桥;密密的苇丛;石桥;细柳;长桥;风雨;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 3.(1)用比喻句来形容观桥后的心旷神怡的感受,突出桥的开阔与宽广。 (2)以画家和摄影师要展开搏斗来衬托此景致独特优美。 4.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各不相同,但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构成和谐的一体,共同组成入画的景致。 (二)1.“而我,偏爱恋桥的隽美。” 2.作者从五个方面说明桥的美的:一是桥的美首先在于它的建筑艺术的美;二是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三是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美的境界;四是还因为桥的本身的特殊经历;五是还有一种并非属于建筑艺术的桥,它也是美的。 3.“多种艺术”指的是雕刻、绘画、亭阁、工艺美术乃至碑亭中的诗文。文中首先举了卢沟桥的例子:它含有雕刻狮子、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其次举了程阳风雨桥的例子:它的特色是建有五座不同屋顶的四层宝塔式楼阁。 4.(1)“也许”不能去掉。“也许”表示推测,说明《小放牛》的歌舞剧流传不衰的缘由有这个原因,如果去掉,就变得太绝对了。 (2)“往往”一词不能去掉。“往往”表示大多数情况,说明桥的美,大多是与周围的景色相互配合的,当然也不能排除掉极少数不是这样。 5.这种桥虽然不属于建筑艺术的桥,但它也是美的,它是神话中的鹊桥,象征着幸福,象征着爱情。作者最后的这种安排是从实写到虚写,逐渐抽象升华,完成了对我国桥梁的隽美的说明介绍,突出了说明的中心,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享受。 6.一方面说明这座桥非常著名,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这种桥的特点;第三,使文章语言生动且丰富。 (三)1.因为侗家风雨桥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息娱乐。 2.程阳风雨桥最能说明侗家风雨桥造型艺术的特点,举例能使读者对所说明的事物认识得更明确、更具体。 3.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不用铁钉,以榫衔接。4.描写 5.准确性 6.引出侗家风雨桥,突出侗家风雨桥的特点。
《桥之美》这篇课文属于一篇说明文,语言相对来说较为生动活泼,而且说明对象本身又是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课堂应该是放的出去,收的回来的。
作为初二的学生,他们应该能欣赏体会到一定层次的美,我们的语文课也应该交给学生一些美的东西,让他们通过我们的文本欣赏到一些很美的东西,体会到语文的魅力真的是包罗万象的。所以我就把欣赏体会文中的桥之美作为了本文的一个重点,而且拔高到了交给他们一种审美观的程度。
语文课毕竟是语和文组成的,所以我就把语言的赏析作为了本课的重点,同时想让他们在美的体验中得到语言练习的目的。我设计课地目的想让同学们在美的体验中得到一种无声的美的教育。让他们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
然而课堂的教学实际情况却让我深思。这堂课我从设计过程到驾驭课堂都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
为了达到美的'体验,课件的制作中图片加的太多了,以至于整节课都是画片的浏览,远离了我的初衷,它不再像一节欣赏美的语文课,倒更像一节美术欣赏课。为了使用所谓的高科技”课件”忽视了语文课最基本的东西”文字”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一节课,华而不实,不是为了学而教,而是为了”演而教”教师费力不讨好,这是失误之一。整节课下来,书,学生基本上没读,文本,学生基本上没看,忙来忙去,只是在走过场,那是我一个人的舞台,学生们成了傻瓜,只能呆坐着。美丽的只是那些画面,不是学生们的内心。
当学生的状况出乎我的预料时,我的驾驭课堂能力的欠缺立马表现出来,从最初的导入时激情万丈,到最后的鸦雀无声。课堂气氛的沉闷是这节课又一大败笔,学生的沉默导致了”一言堂”的局面,没有备好学生,课堂教学不够灵活是导致失误的主要原因。
整堂课下来,能安慰我的地方实在不多,所以,我很沮丧。也想了很多。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你所担任的任务就是说文解字,透过文字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美,所以,语文老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非常优美的,充满激情的,站在讲台上的语文老师应该是自信的,想象一下,一个语言没有魅力,又不自信的老师,凭什么让你的学生信服你呢?
一节优质课讲下来,让我明白不少东西,语文课应该永远姓语,听说读写永远都应该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一切课外延伸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语文教学还需踏踏实实的,一点一滴的来不得半点虚假,来不得半点放松,踏踏实实的作。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基本功的扎实太重要了,我们不需要样样精通,但总的有一样我们拿得出手,学生信服的本事吧。
想了这么多,我还是只能告诉我自己:努力吧贺金霞,你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片美学小品。文中诗意般的描写与说明性文字相间杂出,让人们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并且文中极具个性的表达色彩与《中国石拱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把说明文是当做重点的,好的一点我在上说明文之前。把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讲了一遍,这是优势;但是学生不太爱举手回答问题,这是弱势;精讲多练,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穿插口语和书面练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是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增强描写能力。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2.体味文章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突破:通过阅读课文,想象如画的桥,感受桥的美。
教学过程
【促进发展说教法】
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
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
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因此我确定教学方法如下:
一、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⑴ 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⑵ 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⑶ 比较两文的语言。
二、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具体操作如下:
⑴ 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
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⑵ 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⑶ 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
3、分组讨论法
三、提高能力说学法
“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
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替换:
⑴ 比较替换字词的不同效果
⑵ 抓住文中修辞,比较更换修辞或不用修辞的不同效果;
3、转化:将文字与画面或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4、讨论:互相启发。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
比较阅读
语境解读
讨论品评
迁移拓展
具体做法如下:
1、导课:
⑴ 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⑵ 复习《中国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
⑶ 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2、解读
⑴ 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
⑵ 展示板书。
3、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4、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
⑴ 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⑵ 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业的精心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1与2型的作业各选一题完成:
1、
⑴ 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⑶ 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2、
⑴ 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⑵ 许多事物都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得到新的发现,请就此完成一篇作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3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介绍作者:
吴冠中教授,江苏宜兴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同时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订正字词: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五、研读与赏析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②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③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④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六、美句赏析。
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⑴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⑵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⑶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⑷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七、比较: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与《中国石拱桥》之比较:
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不同点: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
国石拱桥》从建筑工用角度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语言上,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比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九、布置作业:
教学设想
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
学习本课之前,通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征、常用的说明方法,也了解了说明文语言应准确、周密的特点。学习本文,要仔细品味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它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桥之美》虽然是“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但很显然是不能把它作为纯粹的说明文来教,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在这一课教学中可以不必过于强调。如何定位呢?还是在于: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作者从画家的角度介绍了自己喜爱桥的原因。我们不是从画家的角度学习语文,我们还是应该从语文的角度把这一篇文字作为语言学习和训练的好材料。本文无论从语言的理解,还是美学的欣赏,都觉得难。难在画家眼中的美,我们多数人只可仰望,如天上的彩虹,可望不可及。但作为教师,除了仰望,还要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引导学生欣赏那道绚丽的彩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什么地方。
提高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阅读能力。
品味本文优美有情味的语言以及在内容和表达上都较具作者个性色彩的句子,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感悟理解,锻炼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感悟美,欣赏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突破
初读课文,感觉语言很美,情趣高雅,但内容较散,初中学生不好把握。再读课文,研究教法,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激发学生探求美的'欲望。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把握文本所蕴涵的审美特色。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力求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人笔下的“桥之美”
1.媒体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及《天净沙· 秋思》的内容。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媒体出示艾青诗《桥》的内容)
桥
艾 青
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
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
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
于是产生了桥。
苦于跋涉的人类,
应该感谢桥啊。
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
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
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
桥是乘船者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3.媒体出示徐志摩诗《再别康桥》(节选)的内容)
再别康桥(节选)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教学创意: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朗读,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教师导入,艾青的桥有了故事;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二、画家眼中的“桥之美”
1、感知“桥之美”。
阅读第4、5自然段,思考:
课文重点写了哪些桥?桥周围的环境如何?两者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产生了怎样的美感?勾画相关语句 。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合作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板书,明确:
乌镇石桥———密密苇丛———疏密相间——舒畅
江南石桥———细柳飘丝———刚柔相济——销魂
长桥卧龙———水天一色———面线相融——满足
风 雨 桥———飞瀑流泉———动静相生——欣赏
(教学创意:这一环节最大的创意有二,其一是跳开开头三段,直接进入课文重点“桥之美”的解读。其二是根据课文的描述,把桥与周围环境的对照,分别用一个字提炼,为后文学习做好铺垫。
作者借第四段里写的几座桥向我们介绍了这样的四种美:密密的芦苇荡中突现一座小石桥,这是疏密相间之美;石桥细柳则表现出刚柔相济之美;水天一色中的长桥,则让我们欣赏到面线相融之美;风雨桥和飞瀑流泉有的是另一番的动静相生之美。再稍微读一读原文就可以看出,“舒畅”、“销魂”、“满足”、“欣赏”,这几个词很巧妙地表现了不同形式的桥的美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这一段文字,描写、议论、抒情很好地结合。介绍每一种桥的手法也不太相同。
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好好地感知这一段的文字美和手法妙的特点。这样才能用足文本的价值。教学中,在了解了画家提出的美学原则之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紧扣文本,让学生活动起来,训练起来,发展起来。一切围绕“语文”和“学生能力培养”来设计。)
2、欣赏“桥之美”。
朗读与欣赏:多媒体显示和朗读段文字相一致的景色和桥的画面,并配有“苏提春晓”背景音乐,让学生从课文的感知回到画面的欣赏。
(教学创意:由于文章语言生动,极富表现力,读来朗朗上口,画面感很强。因此,学生欣赏丰富多彩的画面,使抽象的文字更形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思维。 透过画家的眼神,我们眼前浮现的不仅仅是一座座精美的桥,更是一幅幅完美的图画啊。从而使“桥之美”具备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和统一。)
3、品析“桥之美”。
桥与周围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通过阅读,你最喜欢哪座桥呢?是因为景物描绘的美,还是因为语言美呢?
(1)赏析美景
例如:乌镇石桥:厚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乡间石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
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
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
(教学创意: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能,更重视其美学价值。怎样来欣赏一幅画面?关键看其中的景物与周围的环境是否既对照又和谐。这也是本文揭示的全新的审美角度)
(2)对比之美
在讲到桥的不同环境中所表现的不同的形式作用时,引导学生做这样的思考:如果在险峻的山峰间造一座古朴坚硬的石拱桥会有什么感觉呢?
让学生明白了坚毅的山峰间适宜休闲的风雨桥,却不适合厚重的石拱桥,也因此明白了,温柔的江南为何多古朴的石拱桥。从而明白了,不同的环境中需要不同形式的桥。
在讲到桥的建造需要注意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的和谐美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强与弱,刚与柔形成的对立统一美。可做一个类比:这坚硬的石桥与轻缓的河水,与桥头纤细的柳丝构成了一副和谐的图画。这份和谐就如强健的男性与柔美的女性所组成的那份刚柔相济的美,这份和谐就如壮伟的高山与清幽的流水所形成的山水相依的美。
(教学创意: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对比欣赏一副副图画,假如这样的环境里没有这座桥会怎样?有了这座桥后又怎样?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桥的这个形式美就有了比较清楚地了解。而且还懂得了欣赏这类图画的方法。学生对于对立统一的和谐美有了比较真切的了解。)
(3)品味雅词
如:舒畅、销魂、搏斗、晓风残月等词语的妙处。
4、可是现实中,并非所有的桥都美,文章提到不美的桥有哪些?不美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第6自然段。
(1)南京长江大桥
(2)钱塘江大桥
(3)成昆路上的直线桥
不美的原因:没有与周围环境呼应和衬托。
5、画家眼中美与不美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归第2自然段学习,学生能很容易地理解,即“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三我心中的“桥之美”
1、文中提到鹊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2、“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3、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那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没有看不见却具有“桥之美”的桥呢?
(教学创意:拓展延伸: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同学们深刻感悟到桥之美的内涵。)
板书设计
桥 之 美
吴冠中
桥环境形式美感
乌镇石桥———密密苇丛———疏密相间——舒畅
江南石桥———细柳飘丝———刚柔相济——销魂
长桥卧龙———水天一色———面线相融——满足
风 雨 桥———飞瀑流泉———动静相生——欣赏
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具体说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桥之美”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富有个性,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魅力,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学年的学习,对于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主旨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却有一些欠缺,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四、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新课标》对阅读能力培养重点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一些雅词妙局,了解课文脉络,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知识和能力目标当属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锻炼思维应是语文课永远的使命,而“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则是教学中努力突破的重点,尤其是对文章极富个性的语言赏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演练的好契机,可能会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各抒己见,人人争议的小高潮,也是鼓励学生个性阅读,大胆思考,创意表达的一个设想。
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促进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本课的教学方法可采用: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很适合十几岁的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点拨引导法。在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要求下,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只是点拨引导。这样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思维活动的灵活性,使他们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由从书本中学习向生活中学习。
3、美点寻综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进入文章情境中去欣赏文中的美点,和作者产生共鸣,并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其独特的美。
六、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适应这一原则,本课的学法可采用朗读、跳读、默读、精读、联读等读书法,以及欣赏法、交流法等。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解释桥,那么在画家眼里,桥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跟随吴冠中先生一起,对“桥之美”进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与探寻吧!
(直入课题,会比图片展示更具简洁性,闲言少叙,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语境中)
(二)朗读课文,感知形象
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思考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用“这是一篇写……的课文”句式说话
(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众说纷纭的课文感受也考察了学生的概括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相对浅显的语言表达训练)
(三)跳读课文,提取信息
1、再读课文,并划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语言信息最丰富的学习内容,我设想让学生注意勾画圈点,学做批注,大胆积极思考,进行个性化的表述,要求他们学习中切实体现合作意识)
4、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点拨指导:可先概括各段的内容要点,内容相近的段合成部分,把全文划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每部分大意,依次衔接,就形成了文章的思路,得出了文章总分总的说明顺序)
(1)同桌之间合作、交流
(2)师生互动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课应突破的难点,重视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并让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
(四)可视阅读,学习语言
多媒体显示形态各异,背景不同、多姿多彩的桥,让学生比较鉴赏,认识“桥之美”
(这一环节回扣课文,形象直观的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并且让他们直接学用了文章的美学原则如变化和谐等去品评鉴赏,而不仅仅止步于欣赏)
(五)精读课文,体味语言
1、多媒体显示一组句子,要求学生体味其情味
如“茅盾故乡……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令画家销魂”等
2、自己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含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可用“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可以用词,修辞,表达手法,句式特点等多方面入手)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积累,畅谈审美体验)
(六)美文联读,鼓励创新
联读《中国石拱桥》,比较两文的异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或制作表格具体对比
(教师提示: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比较评析)
(这一环节设计是主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文的区别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一文体,深入认识文章写作特点)
(七)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桥”的诗词文字,或者了解桥的名称由来,有关桥的故事传说等认识立体全面的“桥”,发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桥之美”(可以当堂展示一些教师准备的诗文资料)
2、以“写”为主的拓展延伸,用书中所学的美学原则,如对比、变化、和谐等欣赏、品评一幅山水画,学用第四段文字表述
(这一环节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连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八)板书设计:
桥之美
顺序:总——分——总
语言:描写说明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 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播放《江雪》的FLASH,请同学们欣赏,简介《江雪》的有关知识。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意境美不美?(美)它美在哪里呢?
3、对了,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什么都没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画面肯定是单调的,没有生机的。在这样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现了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儿钓鱼,整个画面都因为他而生机盎然了。这样绝美的意境造就了这首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将以这种美学的眼光来审视桥,看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桥美在哪里。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思考:“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的工艺品来欣赏”,作者欣赏的到底是什么?
提示:从作者的身份来看。作者简介,出示几幅作者的美术作品,请同学欣赏。
明确:作者欣赏的是一种形式作用,是从作为一个画家的独特的审美角度、从构图的角度来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的美学效果。
2、齐读第二段,体会其中的美学原理。
3、由以上的美学原理欣赏下面两幅画。(课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块、线、面——大气沉稳。
下降、上升——动静交错、和谐。
(三)语段研读。
1、课文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表现?
2、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舒畅
3、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销魂 四段(。课件)
4、长桥给人带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满足
5、风雨桥给人带来安闲、自在的感觉——欣赏
6、《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7、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 五段(课件)
8、高山峡谷中的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
9、小结:这些桥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桥的那种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作用。
10、我们再来看以下两座桥(出示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的图片)作者对这两座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南京长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六(☆)段
明确: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两座桥是不欣赏的。他认为这两座桥与周围景物配合得不和谐,所以产生不了美感。“美与险不是一回事”。
这九幅画里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试从美学的角度分析。
(四)比较阅读。
与《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比较,直观的看,你觉得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明确:语言——文艺性强。 复习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性说明文按写作对象分类。
事理性说明文、一般性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按写法分。
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文(如《桥之美》)。
(五)体会文中的美句(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
(六)总结课文。
桥之美,概括的说是桥在不同的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桥只有与周围景致成为和谐的整体,才能共同构成美丽的画面,起到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美学作用。
(七)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