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3、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4、能利和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教学重点:

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与思考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n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如某公司要招工,测试内容为数学、语文、外语三门文化课的综合成绩,满分都为100分,且这三门课分别按25%、25%、5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这样计算出的成绩为数学,语文、外语成绩的加权平均数,25%、25%、50%分别是数学、语文、外语三项测试成绩的权。

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如3,2,3,5,3,4中3是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平均数。

(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3)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

(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

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二、例题讲解:

某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复习题A组

四、小结: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计算。

2、理解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五、作业:复习题B组、C组(选做)

2021年八年级下册最新湘教版数学教案 2

一、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 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 点: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01×1999 (2)998×1002

导入新课: 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 (2)(m+2)(m-2)

(3)(2x+1)(2x-1) (4)(x+5y)(x-5y)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四、精讲精练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例2:计算:

(1)102×98 (2)(y+2)(y-2)-(y-1)(y+5)

随堂练习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五、小结:(a+b)(a-b)=a2-b2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

一、

1.鞠;颤。

2.憧憬。

3.孙犁《芦花荡》《荷花淀》。

4.D5.qiáocuìlǜezhàn

6.寄托苏醒

7.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8.长白山黄河江南南海解放区。

9.对解放区的热爱和向往(比喻:像恋人的柔发,不像牲口一样活。)

10.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11.抒发了对灾难祖国的热爱,表达了对解放区的向往。

12.飞鱼飞到广州动物园。

13.(1)小明晚上练习影响了邻居的休息(2)陈伯伯在夸奖自己练习刻苦。

1.nǜejìncuānqiú

2.①因寒冷而哆嗦。②倾斜,歪斜。

3.法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4.(1)“他”其他人(2)“图书馆”别的地方。

5.因为在刹那间我突然想起记忆中那块青色的墓碑,想起了那个把宽容给了“我”,把爱给了世界的女孩。

6.“我”发现那幢公寓竟然只有四层7.描述中表现梅里特的惊恐和疑惑即可。

8.妻子这一人物性格不明显,其他人物个性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9.对犯错误的人多一点理解和宽容就是多给人一个机会(犯了错误努力改正同样也能成才)。

10.(1)你怎么在课堂上睡觉?

(2)如:我被这优美的音乐陶醉了、我已经被《川江号子》倾倒了。(合理即可)。

三、

1.D

2.①熟→塾璧→壁聊→潦②咽→唁。

3.①鲁迅《朝花夕拾》散文②佩弦《荷塘月色》《匆匆》《背影》等③杨绛钱钟书《围城》。

4.C5.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豫才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6.出生年月、籍贯、家境和异地谋生的原因。

7.①没有能力支付学费②不愿做幕友或商人。

8.认为新医学对日本明治维新有很多帮助。

9.偶尔在电影看见一个中国人做侦探而被斩,觉得医好几个人也无用,提倡新文艺。

10.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11.B

12.为上下求索而艰难奋进的思想感情和爱国之情。

13.言之有理即可。

四、

1.C

2.� ②对不起,我不小心把纸掉在了地上。

3.无所事事:什么事也不干。4.①关爱子女;②善于引导、教育子女。

5.不能听天由命,要用自己的双手开掘出幸运之泉。

6.自己不努力,整天无所事事,却还要埋怨母亲,埋怨命运,让母亲承受这么大的精神压力。

7.母亲对我说的话感到吃惊,感到迷惑不解。

8.如:命运把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只要所写句子扣住中心即可)。

9.(1)B(2)C符合要求即可。10.略

五、

1.缔卸镶晦。

2.略。

3.略。

4.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5.顺叙。6.伞;用伞堵住破窗。

7.把姑娘的伞弄破了。大汉帮助她用伞把破窗堵住了。

8.因为大汉“欺骗”盲人夫妇是善意的,他怕盲人夫妇知道实情后内心不安;而乘客们也理解大汉的用意,故而善意地笑了。

9.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的关系。

10.别的书销量很好,都卖完了。(不要求语言一致,有讽刺效果即可。)

11.如局域网、互联网、信息网等。

六、

1.略。

2.障—嶂新—心置—制豪—毫。

3.(1)“先进”后加“水平”(2)去掉“能否”。

4.略。

5.①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③简明、准确、周密。

6、流程漫长,流域广大,气势雄伟。

7、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人类生存。

8、C

9、不能,因为它表示所述内容来源于传说,不是确实有据的。

10.妄口八舌闲嘴淡舌唇枪舌剑张口结舌笨嘴拙舌鹦鹉学、

11.(1)《诗经》(2)《左传》(3)《国语》(4)司马迁的《史记》(5)吴承恩的《西游记》(6)《孙子兵法》(7)《汉书》(8)刘勰的《文心雕龙》(9)沈括的《梦溪笔谈》(10)《水经注》(11)关汉卿的《窦娥冤》(12)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13)《论语》12.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

第①课:实践应用

1、(1)ABCADF801.02

(2)在桌子上固定一块木板木板一头钉一颗钉子另一头的边缘固定一根木棍。再将准备实验的琴弦一头固定在钉子上,另一头绕过木棍绑在一个小提桶上。通过增减桶里面的沙子的质量而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进行实验。

(3)沙子不宜过重、要保持变量单一、进行多次实验,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2、(1)根据公式扑 克牌数=360°—1可知若不成整数比,应将比值采α用去尾法再减一即可。

(2)距离越大,扑 克牌张数越多,反之越少。

(3)8张虚像扑 克牌。

3、小铁片的排水量小于自身重力,而万吨巨轮通过空心来增大自身排水量,使排水量大于自身重力,从而增大浮力。请你观察下面的小实验:因为橡皮泥的质量不变,而当它做成空心以后,它的体积会增大,从而使排开水的重力也增大,而它的质量不变,从而重力也不变,所以通过重力一定,增大排水重力的方法能增大浮力。

4、(1)铜片是正极。电压为1.5V

(2)本题略

(3)选用分子活泼程度较高的金属和酸性较高的水果,将其串联起来能获得更高的电压。

(4)加强法律监督,垃圾分类回收等。

5、(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的压力有关(2)压力(3)压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的受力面积有关

(4)物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图a、b>。物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图b、c>。

6、(1)2×10^8度2604167天。步骤略

(2)2×10^10度87天。步骤略

(3)我国电力资源来之不易,如此大规模的使用QQ会无意义消耗大量电力,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低碳生活方式就是其产物之一,希望全中国人都能自觉过上低碳生活。

第②课:探索新知

1、(1)两金属板间的面积

(2)①灵敏电流计所示的电流大小来显示②电流的大小和电阻电压的关系③温度计、刻度尺、密度计。

(3)实验操作步骤:①装配好图中的实验装置,闭合开关读出灵敏电流计的示数Ⅰ1。②利用加热装置给盐水加热(其他因素不变),过一段时间,(等温度及明显上升)再读出灵敏电流计的示数Ⅰ2。③比较Ⅰ1、Ⅰ2的大小,即可得出盐水导电能力的强弱与盐水温度的关系。分析过程:要研究盐水导电能力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路,就要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改变盐水的温度。

2、(1)实验所需器材:托盘天平、物理课本、刻度尺。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物理课本的质量M。②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并计算出一张纸的面积s。③数出物理课本的纸张数n,得一张纸的质量m=M由此得:ρ面=m

(2)实验所需器材:托盘ns天平、量筒、适量水、铁丝线。实验步骤:①用托盘天平测出铁丝线的质量m。②在量筒中盛入适量水,得水的体积V水,再将铁丝线放入量筒中得总体积V总。③求出铁丝线的体积V铁=V总-V水。再求出铁丝线的密度ρ=m/V铁。

3、(1)应保持斜面的倾角α不变时,小球的下滑时间与小球的质量无关。

(2)在质量一定是小球下滑的时间与斜面的倾角有关,倾角为45°时下滑时间最短。

(3)屋面的倾角应取45°为宜。

4、(1)7.5×103J。步骤略。(2)示例:表格如下:暑假期间

8月份格兰仕米量/kg1.2

额定功率/W1500W正常方法,电饭锅工作的时间/min30

月均温/℃30℃--35℃

水量/kg2kg

用小窍门煮熟饭电饭锅工作的时间/min25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描点法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2、初步了解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探索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培养观察能力,体会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并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归纳的学习习惯。

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难点:通过对正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发现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教学方法:

1、演示法———发展观察力,想象力;

2、启发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3、形成性学习法———培养观察、归纳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学生活动

复习概念

复习定义及画函数图像的步骤,学生快速回忆已学的概念及画函数图像的步骤(抢答),积极回答问题。

例题演示

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正比例函数,y=x,y=2x的图象

解:(1)列表

(2)描点

(3)连线

x … —3 —2 —1 0 1 2 3 …

y=x y=2x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各自说出自己所发现的规律,最后达成共识。

计算出正比例函数的值,认真观察图象。

发现规律

观察思考:比较上面三个函数图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三个函数图像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共同点:

(1)都是比例系数k>0

(2)都是一条直线

(3)都过原点和点(1,k)

(4)都在一、三象限

(5)都是从左向右上升

不同点:上升的幅度不一样

归纳总结: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及(1,k)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x的增大y也增大;

根据同学的`发言与老师的归纳,修正自己的认识,逐渐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以及画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简单方法。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规律应用

应用两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1、5x,y=—4x的图象,利用两点法画出函数图象,能迅速找到两个点。

发现规律

观察思考:比较上面二个函数图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二个函数图像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共同点:

(1)都是比例系数k<0

(2)都是一条直线

(3)都过原点和点(1,k)

(4)都在二、四象限

(5)都是从左向右下降

不同点:下降的幅度不一样

归纳总结: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及(1,k)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x的增大y反而减小;

知识的迁移:用同样的办法发现规律。

课堂检测

1、用�

(1)y=1、5x(2)y=-3x

2、正比例函数y=-4x的图象是过()和()两点的一条直线,图象过象限,y随x的。

3、正比例函数y=(m-1)x的图象过一、三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是。

A、m=1

B、m>1

C、m<1

D、m≥1

4、下列函数①y=5x ② y=-3x ③y= x ④y=-x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是_____________。

(能根据正比例函数性质解决问题、认真做题)

小结

名称 解析式 图象特征 图象分布 函数变化情况 正比例函数

y=kx(k≠0)是经过(0,0)和(1,k)的一条直线

k>0,k<0;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k>0,k<0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板书设计

复习引入 描点法 画正比例函数图象 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

规律应用 总结规律 练习小结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过程

阅读教材

独立完成下列预习作业:

1、观察下列算式:

⑴ ⑵

请写出分数的乘除法法则:

乘法法则:分子乘以分子作为积的分子、分母乘以分母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2、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类似于分数乘除法法则)

乘法法则:分子乘以分子作为积的分子、分母乘以分母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分式乘方:即分式乘方,是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计算:

⑴ ; ⑵

2、计算:

⑴ ; ⑵ .

4、计算:⑴ ⑵

四、课堂测控:

1、计算: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

一、目标要求

1.理解掌握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进行乘、除运算,再进行加、减运算,遇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

三、解题方法指导

【例1】计算:(1)[++(+)]·;

(2)(x-y-)(x+y-)÷[3(x+y)-]。

分析: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及括号的关系。

解:(1)原式=[++]·=[++]·=·==。

(2)原式=·÷=··=y-x。

【例2】计算:(1)(-+)·(a3-b3);

(2)(-)÷。

解:(1)原式=-+=-+ab

=a2+ab+b2-(a2-b2)-ab

=a2+ab+b2-a2+b2-ab=2b2。

(2)原式=[-]·=-=-====。

说明: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注意以下几点:

(1)一般按分式的运算顺序法则进行计算,但恰当地使用运算律会使运算简便。

(2)要随时注意分子、分母可进行因式分解的式子,以备约分或通分时备用,可避免运算烦琐。

(3)注意括号的“添”或“去”、“变大”与“变小”。

(4)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四、激活思维训练

▲知识点:求分式的值

【例】已知x+=3,求下列各式的值:

2021年八年级下册最新湘教版数学教案 8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等腰三角形内角的角度。

2、 熟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2、通过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总结代数法求几何角度,线段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简洁的逻辑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是怎么得到的?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也可以简称“等边对等角”。把等腰三角形对折,折叠两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即AB与AC重合,点B与点 C重合,线段BD与CD也重合,所以∠B=∠C。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由于AD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所以BD= 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ADB=∠ADC=90°,AD又为底边上的高,因此“三线合一”。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则其周长为多少?

二、新课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

1、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

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A=∠B=C,又由∠A+∠B+∠C=180°,从而推出∠A=∠B=∠C=60°。

3、上面的条件和结论如何叙述?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

例1.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

分析:由AB=AC,D为BC的中点,可知AB为 BC底边上的中线,由“三线合一”可知AD是△ABC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ADC=90°,∠l=∠BAC,由于∠C=∠B=30°,∠BAC可求,所以∠1可求。

问题1:本题若将D是BC边上的中点这一条件改为AD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或底边BC上的高线,其它条件不变,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

问题2:求∠1是否还有其它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判断下列命题,对的打“√”,错的打“×”。

a.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

b.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个内角也为60°( )

2、如图(2),在△ABC中,已知AB=AC,AD为∠BAC的平分线,且∠2=25°,求∠ADB和∠B的度数。

3.P54练习1、2。

四、小结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出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都为60°。“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个结论成立,其他两个结论一样成立,所以关键是寻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

五、作业: 1.课本P57第7,9题。

2、补充:如图(3),△ABC是等边三角形,BD、CE是中线,求∠CBD,∠BOE,∠BOC,∠EOD的度数。

初二下册数学教案 9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介绍七巧板

师:你们玩过七巧板吗?你知道七巧板是由哪些不同的图形组成的吗?

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七巧板。七巧板是由七块图形组成的,它可以拼出丰富的图案来。外国人管它叫“中国魔板”,在他们看来,没有哪一种智力玩具比它更神奇的了。

2、导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平行四边形。(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的“七巧板”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尝试探索 建立模型

(一)认一认 形成表象

师:老师这儿的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改变方向后问:它还是平行四边形吗?

不管平行四边形的方向怎样变化,它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图贴在黑板上)

(二)找一找 感知特征

1、在例题图中找平行四边形

师:老师这有几幅图,你能在这上面找到平行四边形吗?

2、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师:其实在我们周围也有平行四边形,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可相机出示:活动衣架)

(三)做一做 探究特征

1、刚才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些平行四边形,现在你能利用手边的材料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么做的并选代表在班级里汇报。

3、刚才同学们成功的做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做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吗?你是怎样发现的?(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师小结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对角相等;内角和是360度。)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还要用眼睛看,用耳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做,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里通过认平行四边形、找平行四边形和做平行四边形,使学生经历由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感悟到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四)练一练 巩固表象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五)画一画 认识高、底

1、出示例题,你能量出平行四边形两条红线间的距离吗?(学生在自制的图上画)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2、师:刚才你们画的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3、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书上是怎么说的呢?(学生看书)

4、这样的高能画多少条呢?为什么?你能画出另一组对边上的高,并量一量吗?(机动)

5、教学“试一试”。(学生各自量,交流时强调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6、画高(想想做做第5题)(提醒学生画上直角标记)

三、动手操作 巩固深化

1、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第3题:拼一拼、移一移,说说怎样移的?

第4题引入:木匠张师傅想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锯成两部分,拼成一张长方形桌面,假如你是张师傅,该怎么锯呢?想试试吗?找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试一试。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课前做好,课上活动。)

(1)师拿出自做的长方形,捏住对角相反方向拉一拉,看你发现了什么?师做生观察,互相交流。

(2)判断: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小组交流然后再说理由,此时老师可问学生长方形是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特殊)特殊在哪了?

(3)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师再捏住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向里推。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觉得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呢?(不稳定性、容易变形)

(4)特性的应用

师: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举例后阅读教科书P45“你知道吗?”)

【设计意图:】

四、畅谈收获 拓展延伸

1、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用你手中的七巧板拼我们学过的图形。

3、寻找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扩展课堂教学的有限空间,课内课外密切结合。课结束时,布置实践作业,要学生寻找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课堂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到生活中时时处处离不开数学,增强数学学习的亲切感和实用性。】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望:

它是俄 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讨论: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2、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师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 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3、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师生共同评析。

预期成果示例一:“黑色的闪电”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给人一种足以体现海燕的矫健、勇猛之美,“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诗豪壮之美的点。

示例三:海鸥的“呻 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 吟、吓坏”、企鹅的“胆怯、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4、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四、学生交流“海燕的宣言”,深入领会海燕的内心活动。(师生共同评点,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肯定学生的合理想象。)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能够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2、能够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确定a,b,c的值。

二、(重)难点预见

重点:知道什么叫做一元二次方程,能够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能够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确定a,b,c的值。

三、学法指导

结合教材和预习学案,先独立思考,遇到困难小对子之间进行帮扶,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开场白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什么形式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方程怎么解答呢?它又能解决哪些问题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课,同学们肯定有很多新的收获。

1、忆一忆

在前面我们曾经学习了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元指的是什么含义?一次呢?你能猜想什么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吗?

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先让学生回忆一元一次方程。学习四边形可以让学生回忆三角形,学习四边形的边、角、顶点,可以让学生回忆三角形的边、角、顶点,则可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想一想

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只列出方程,不进行解答:

(1)一个矩形的`长比宽多2cm,矩形的面积是15cm,求这个矩形的长和宽。

(2)两个连续正整数的平方和是313,求这两个正整数。

(3)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都是整数,它的斜边长为13cm,两条直角边的差为7cm,求两条直角边的长。

预习困难预见:

(1)学生在列方程时没有搞清楚“平方和”与“和的平方”的区别,以至于把方程列错了。

(2)学生在解答第(3)题时,设未知数时忘记带单位。

(3)还有的同学没有注意只列方程,以至于学生列出方程后尝试着解方程,导致耽误了一些时间。

改进措施: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失误及时引导;小组内互查,辩论,质疑。

3、议一议

请同学们将上面的方程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整理:

(1)使方程的右边为0(2)方程的左边按x的降幂排列。我们会得到:

① ② ③

你能发现上面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在定义中着重强调了几点?哪几点?如果给你一个方程,让你判定它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你关键看哪几方面?

学法指导

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让同学们剖析定义,总结判定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4、试一试

下面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吗?为什么?

①ax-x+2=0;②-x+x=0;③x=1;④-2x+1=0;⑤x+y-1=0; ⑥2x+3=2-x;⑦y-4y=0

方法提升:

由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可知,只有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①整式方程;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方程才是一元二次方程,否则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的方程都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口诀生成:

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并不难,三个条件要找全:一元,二次,整式判,正确答案就出现。

5、学一学

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ax+bx +c =0(a,b,c为常数,a≠0)的形式,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bx,c 分别称为这个方程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你能指出下列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吗?请你用a,b,c表示出来。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约分的意义和步骤。

2、能说出最简分式的意义。

3、能说出分式的乘、除和乘方法则,并能用式子表示。

4、能熟练地进行分式的乘除和乘方运算。

5、会归纳总结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6、能熟练地运用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

主体知识归纳

1、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约分的步骤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3、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

4、分式的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

5、分式的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6、分式的乘方(n为正整数)、就是说:分式的乘方是把分子、分母各自乘方。

7、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可归纳如下

(1)am·an=am+n(m、n都是整数);

(2)(am)n=amn(m、n都是整数);

(3)(ab)n=anbn(n是整数)、

基础知识精讲

1、正确理解分式约分的意义

(1)约分的根据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的实质是一个分式化成最简分式,约分的关键是将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

(2)进行约分的前提条件:分子、分母必须都为积的形式且有公因式。

2、分式约分的步骤是: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约去分子、分母和公因式、约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若分子、分母都是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应约去分子、分母中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当分子、分母的系数是整数时,还应约去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若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时,要先将分子、分母按同一字母降幂排列、首项为负,提取负号放到整个分式的前面,将分子、分母分解因式,然后再约分。、

3、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式的乘除运算,实际上是分式的乘法运算,根据法则应先把分子、分母相乘,化成一个分式后再进行约分,化为最简分式、但实际运算时,常常先约分再相乘,这样做既简单易行,又不易出错、

(2)如果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一般应先因式分解,再约分。

(3)分式运算的结果必须化成最简分式,特别地,若分子(或分母)是公因式,约去公因式后,分子(或分母)是1而不是0。

(4)要注意运算顺序,对于分式乘除法来说,它只含有同级乘除运算,所以只要没有附加条件(如括号等),就必须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3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学习方法:归纳、概括、总结。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1、请看乘法公式

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2、公式讲解

如x2—16

=(x)2—42

=(x+4)(x—4)。

9m2—4n2

=(3m)2—(2n)2

=(3m+2n)(3m—2n)。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

(2)9a2—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

(2)2x3—8x。

补充例题: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

六、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分解因式:x4—16x3—4x4x2—(y—z)2。

3、若x2—y2=30,x—y=—5求x+y。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