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八年级生物教案【优秀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4、培养学生课前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5、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6、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
教师:真菌引起农作物患病的标本;CAI课件。
学生: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预习教材;课前探究“观察水果和面包的腐烂”,采集的地衣。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思考老师所提出的设问,立刻融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氛围之中。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设问:假如没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各小组展示探究“细菌、真菌使食品生霉、糜烂”的结果。争相回答思考题,其他同学可补充。
观看大屏幕。然后讨论,并回答问题。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分解者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
请小组展示交流探究结果。
认真倾听,给予肯定评价。演示CAI课件(展示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提问: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对回答给予鼓励和提示。
2、细菌和真菌是靠什么生活的?引导思考: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与动植物共生
观看大屏幕。对细菌和真菌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感到震惊。列举自己生活中的有关实例。如扁桃体炎、脚癣等。积极思考,争相回答。
学生列举出利用细菌和真菌可生产出“抗生素”,而抗生西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观察本地农作物患病的标本图片。对真菌、细菌的危害作用感到震惊。认识农作物病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列举微生物农药如春雷霉素、庆丰霉素等。
认同“以菌治虫”的优点。
观看大屏幕:观察地衣的生活环境和形态,初步理解“共生”。
观看大屏幕:观察豆科植物根上的根瘤。理解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小组讨论回答思考题,总结出生物固氮的优点:环保、高效、节能、收益大等。
看书了解细菌与动物的共生
提问:了解维生素B、K对人体有何益处?
大屏幕展示细菌、真菌使人患病的图片,提问:这与细菌、真菌的生活方式有关吗?
引导思考:1、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治疗疾病?
2、怎样才能预防和防止动物或人患病?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抗生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3、细菌和真菌会给农作物带来哪些危害?(请同学列举)
提问?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来防治农业病虫害?
指导学生阅读“以菌治虫”。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讲解地衣和共生的概念。
讲解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引导学思考“生物固氮”的优点?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细菌与动物的共生,提示维生纯洁B/K对人体有何益处。引导学生思考有关细菌、真菌在其他方面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1、“能量流动的过程”:
问题情景: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探索: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过程”部分,并思考讨论问题。
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图解
讨论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必须是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才能开始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师生谈话:怎样输入?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组讨论: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或者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向什么方向?
播放课件: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的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启发:能量流动的过程: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枯枝落叶和初级消费者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2、“能量流动的特点”:
问题引入:?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总比蔬菜价格高?
?俗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引导探索: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
播放课件: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学生分析:阅读教材,根据课本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分组计算:?流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占上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的百分率是多少?
?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是怎样分配的?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分析:对能量流动过程的定量分析,是研究能量流动规律的关键。在赛达伯格湖,第二营养级只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3.5%,第三营养级只获得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20%。
引导探索: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那么,其余80%~90%能量哪里去了?
共同分析: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这是因为自身要呼吸消耗、生物遗体等被分解者利用释放等,这就决定了能量越流越少,即传递率为10%~20%。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营养级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
师生谈话:学生思考、回答前面引入的问题。
引导探索: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除了逐级递减还有什么特点?
引导启发:对于单向流动来讲,是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即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即能量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
课堂延伸:“设计草场放牧方案”,怎样判断一个草场上是不是过度放牧?
(课后质疑讨论、学生相互启迪、探究学习)
3、碳的循环过程:
概念突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概念中的物质是指什么、循环是指什么?概念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
引导启发:概念中的物质不是指由C、H、O、N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正因为物质可以重复利用,所以物质是永恒的(物质不灭定律)。
播放课件:碳的循环图解
知识迁移:学生回答有关生理过程
引导探索: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传递形式是什么?碳进入无机环境的方式是什么?
3、碳循环的范围怎样?
播放课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学生讨论: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碳的传递过程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师生归纳: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C”变为有机“C”,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群落中的有机“C”,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变成无机“C”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CO2返回碳循环。
引导探索:在碳循环中,森林生态系统是碳的主要吸收者。但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这种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世界的气候就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后果令人担忧。
课堂延伸:“温室效应”是怎样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怎样解决?
(小组讨论,推荐同学回答)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师生谈话:完成缺项的内容
交流总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因果关系
(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启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总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课堂延伸:写小论文浅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生物生存发展的关系。
(学生探究性学习,课外完成)
四、总结及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
(2)。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类型(重点)
(3)。描述变异的生物学意义(难点)
⑷。举例说出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能力目标:
运用生物变异的知识,初步学会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2分钟【多媒体展示】有显著遗传特征的父子的照片:瞧这父子俩
1、房祖名长得像成龙这在生物学上叫什么?
2、房祖名和成龙长得一模一样吗?这种现象又叫做什么呢?
遗传物质从亲代传给子代,所以亲子间有相似性,即有遗传现象产生。那变异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
回顾旧知思考回答:这种子女和父母之间长得像的现象在我们生物学上称遗传
学生通过观察回答:
显而易见他们长的不一样,这种现象应该叫变异。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及探究心里。而明星恰恰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贴合学生的“胃口”。
引出课题
导入目标
2分钟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将要达成的目标。通过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将要达到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自主学习
4分钟过渡:今天我们将要探讨变异的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自学提示:请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本。(时间4分钟)
①什么是变异?
②变异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③可遗传变异是由什么引起的,能否遗传给后代?不可遗传变异是由什么引起的,能否遗传给后代?
④生物变异的意义?并举例
⑤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同学们阅读课本P87---88在课本中找到并思考: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并在课本上把获得的信息做好标记。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的得到巩固,不懂得有待认真听讲和理解。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
14分钟过渡:同学们的自学情况怎么样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展示一下自学成果。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很多变异现象。什么叫做变异呢?请同学们做一个小结。
(板书 一。变异的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过渡: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多媒体展示:生物变异图片
1、变异存在于同个物种之内:菊花
2、变异存在于同个物种之内:马
3、变异存在于一家三口之内
总结与过渡:从以上图片我们可以看出,生物的变异和遗传一样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引起这些变异的因素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变异的原因
(二)变异的原因
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回答。
你们的回答都有一定的道理。假如你是一位育种专家,你将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环境造成的还是由于基因的组成发生变化引起的?
如果是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将表现为大穗的种子种到土壤条件差的田里。同学们推测一下 后代表现是什么?为什么?
如果是基因组成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也就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将小穗的种子种到土壤条件好的田里,同学们推测一下,后代表现又会是什么?为什么?
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分析的也很透彻。那么你能否根据以上的 事例,归纳出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请你来总结:变异的类型有哪几种?
变异的
类型可遗传的变异不遗传的变异
表现 给后
代 给后代,一般只表现在
原因由 而引起 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____变化而引起的
(板书二:变异的类型1.不遗传的变异
2、可遗传的变异)
举例:肤色正常的夫妇和他们白化病的孩子这种变异属于哪种类型?
回答正确,人类的白化病就是由于基因的改变引起的
学以致用
【多媒体展示】 请同学们分析两个例子
(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
(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请同学 们观察下面的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昆 虫的形态、体色与环境的颜色),思考这种变异有什么意义?
提问:玉米苗中的白化苗有利于生存吗?(提示: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片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有叶绿体)
可见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哪两类?
学以致用【多媒体展示材料】
(1)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2)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提问:通过以上的事例,你能说说变异在生物上有什么意义?(提示:从整个种群的生存来说)
(板书三、变异的意义)
过渡:总结的非常好。下面我检测一下大家对知识应用的情况。
请同学观察课本87页-88页图4.4-13判断下列变异属于哪种类型,说明其判断理由。
很好。可见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以及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都属于遗传物质的改变。
【多媒体展示图片:】判断下列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
学生踊跃举手回答:
变异:生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后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现象称为变异。
学生利用平时所见所闻,互相交流变异的现象。之后选一个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1.金鱼有许多种类
学生2.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
学生3.狗有很多品种学生4.不同的土地里结的花生是不一样大
……
观看老师展示的变异图片,认同生物变异的 普遍性。
小组讨论、交流后选代表回答:
生1:我们小组认为可能是土壤条件不同,也就 是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
生2:我们小组认为大穗和小穗是一对相对性状,也可能是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引起的变异。
如果我是育种专家,就将大穗和小穗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土壤条件好的田里,它们的后代如果都表现为大穗那就是由环境的影响引起的变异。如果小穗的后代表现仍为小穗,那就是由基因组成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
生:小穗,因为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
生:小穗,因为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学生根据以上的事例,归纳出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可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学生看图思考,做出判断,并说出理由: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做出判断,并说出理由。
⑴是由于基因改变引起的,属于可遗传变异
⑵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属于不遗传的变异
学生认真观察昆虫的形态、体色与环境的颜色,回答:螳螂的体色、形态与环境非常相似,有利于生物的 生存。
叶片出现白色说明叶片中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就意味着它无法生存。
总结: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⑴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可以 抗倒伏,有利于生物生存
⑵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利于生物生存。
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物种的发展和进化。因为有利的变异会通过遗传不断地积累和加强,不利的变异会被淘汰,使得生物群体更加适应周围的环境。
观察、判断、回答:
1、2、3幅图属于可遗传变异;他们都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4幅图属于不可遗传变异。它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
回答:
图1是有利变异
图2是不利变异通过老师的问题引领,引导学生深入课本,加深对自学内容的认识。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体现。而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层层推进得到圆满的解决达到理解的层次。
通过一组图片的展示,加深对变异概念的认识认同生物变异的普遍性。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分析与讨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通过比较和总结,既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又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通过学以致用环节加深学生对变异不同类型的认识,达到理解应用的层次。
通过“火眼金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同时
在老师的提示下思考生物的这种变异对生物个体而言有什么意义。
在获得新知识后,及时练习应用,加深学生对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的理解。
通过一系列的有力变异和不利变异的事例,很自然的得到变异的意义。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8分钟过渡语:正是因为有了 变异,生物才会如此地多姿多彩,我们也可从丰富的。生物世界中选择人类所需,加以培育,并为人类服务。这就是我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人工育种工作。请问,在这个工作中,我们利用的是哪一种变异呢?
对了。怎么利用可遗传变异进行育种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四、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多媒体展示】
对,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生物的变异。还有染色体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变异。它们引起的变异类型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一起交流。
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并向科学家们学习他们的科技创新精神。
【多媒体展示】
学生:利用可遗传的变异,这种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
学生分组探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A组:讨论人类是怎样从产量不同的奶牛中选育出高产奶牛。
B组:讨论通过杂交怎样培育高产抗倒伏小麦。
C组:讨论分析太空椒是怎么回事?
D组:讨论分析染色体的加倍的草莓。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分别选一名代表回答
A组代表: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B组代表:通过杂交,低产抗倒伏小麦把抗倒伏的基因传给了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抗倒伏基因与高产基因组合到一起,可以产生高产抗倒伏小麦。
C组代表: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D组代表:用人工诱导的方法,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加倍,产生新品种。
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同时以问题为驱动,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思考、分析、讨论,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通过生物变异在生活实践中应用的事例,培养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5分钟过渡: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拓展应用
有人说“如果没有遗传的变异, 就不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生物就不能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地进化。”
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谈谈你的观点。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要求:合上课本,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道理。因为各种有利的变异会通过遗传不断地积累和加强,不利的变异会被淘汰,使得生物群体更加适应周围的环境。所以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物种的发展和进化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后,由学生自我总结所学与所思,得出结论性的知识,并能用规范的语言加以描述。强化了知识的识记。
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生活环境的种类和特点。
2、说出水生动物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
3、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4、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
5、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CAI(展示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类群、水中自由生活的鱼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污染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增强直观性);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2、学生: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查找出水体环境的恶化情况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6、四人一组,根据实验和录像总结出鱼类的共同特点。
7、四人一组,根据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归纳整理,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观察各种动物标本,并根据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录像内容和问题,表述各自的观点,达成共识,保护水域环境非常重要。
创设情景(CAI媒体播放),带领学生进入那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让学生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不能重复)。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他们找个家。
利用录像展现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播放录像奇妙的海底世界。质疑:鱼为什么能适于在水中生活? 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起什么作用?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录像,分析问题,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质疑: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自如呼吸?出示观察提纲,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同时,给于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分析鱼类的共同特征。通过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质疑:除了鱼外,你还知道哪些水生动物?组织学生自主看书,观察标本并相互交流。对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拔、指导下,完成答疑、解惑。
质疑:利用录像展示水域污染情况,并提出水环境的好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吗?组织学生表述交流,得出结论,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
师:录像展示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带领学生进入那绚丽多彩的动物王国,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然后,组织学生填表总结。
生:填表总结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总结。
师:请根据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找个家,然后相互交流。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师:通过交流,我们不难发现动物种类繁多,而且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也各不同。
质疑:这些动物都是怎样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的?
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师:播放录像,水中自由生活的鱼。质疑: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
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完善)
师:大家的观点正确吗?就让我们先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活鱼,然后提出观察问题。(CAI展示)
问题l: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
问题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根据提示问题积极动脑思考。然后,表述交流、补充完善,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a。体型呈梭形、鳞片;
b。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c。鳍:鳍是运动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仅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来探究。接下来,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
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研究,提出本组想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质疑,补充完善本组设计方案。
生: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
师: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书中的方法步骤和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探究。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师:巡视指导。
生:体色的观察:鲫鱼背面呈__色,腹面呈__色。
师:这种体色对鲫鱼在水中生活有什么意义?
生:体形的观察:鲫鱼的身体(圆形、侧扁),体呈___。
师:这种体形有什么好处?
生:体表的观察:体表覆盖__,呈__状排列,体表(干燥、有粘液)。
师:体表的这种特点与鲫鱼的水中生活是如何适应的?
生:认真记录,讨论并得出结论,表述交流。
师: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呼吸呢?
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要想明白这个道理,让我们先看一看鱼的呼吸器官——鳃的结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质疑:口和鳃盖后缘为什么不是同时张或合的呢?
生:用吸有墨汁的吸管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观察墨汁流动的情况,并认真记录。
生:实验操作,轻轻掀起鱼的鳃盖,看一看鳃的形态和颜色。对照鱼鳃的结构放大图。
师:质疑:鳃为什么是鲜红色?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生:讨论并填表:鱼鳃位于____两侧,外有___保护,共有____对鳃,颜色____。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于水里的____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液中的____扩散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
师:总结鳃的结构与气体交换。
生:讨论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生活在水中。
师:质疑:你们能判断一下什么样的动物是鱼类吗?
生:它们体表被有鳞片,用鳃(gill)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fin)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来适应水中生活。
师:除去鱼类以外,还有哪些动物生活在水中呢?
生:举例说明。
师:组织学生看书,认识书中的各种水生动物。
质疑:1.腔肠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腔肠动物有哪些?
2.软体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软体动物有哪些?
3.甲壳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常见甲壳动物有哪些?
生:表述交流(略)。
师:水中生活的动物有许多,它们都是水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
质疑:发生赤潮或水华后,水生动物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各抒己见、慷慨陈词。
师:录像展示:烟波浩渺的海洋,奔流不息的江河,涓涓流淌的小溪,原本都是水生动物的乐园。然而,人类的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正在使水域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大量水生动物死亡,甚至灭绝。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课堂小结
1.你了解了吗?常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2.你明白了吗?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结构特点。
3.你认同了吗?水域环境的污染影响水生动物的生活。
结束语
在动物王国里,还有许多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它们是怎样适应陆地环境生活的?请大家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
在本节教学中,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人手,使学生通过观看各种水生动物的图片或录像片,对众多的水生动物有一个直观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探究活动,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现了在动中学的特点,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学习理念,这一点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
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两课时。
课时一: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吗?
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提供实物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
兴趣小组同学介绍配置培养基和接种、培养细菌的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基成分,总结归纳实验操作的要点
我们的周围有细菌和真菌吗?如果有,它们喜欢呆在哪里?
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讨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课后实施自己的探究方案
提供实物,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
课时二: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哪里细菌、真菌比较多?
学生展示探究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
分析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
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
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提供实验方案和结果,组织学生辩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
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时2: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