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论文最新13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里是爱岗的小编帮大伙儿找到的职业教育教学论文最新13篇,仅供参考。

职业教育论文 篇1

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关系分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普通教育是向更高一级院校输送人才,而职业教育使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普通教育热与职业教育冷的现象普遍存在,政策导向不尽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招生政策存在差异

国家、政府的政策、资金、人事、招生等方面的不平等,致使职业教育资源出现流失现象,有些职业学校被层层下放,有的职业学校被停办或改做他用。在招生政策上,考分高的进入普通一、二、三类高中,所有普通高中录取完毕后,剩下的低分考生再进入不同的职业高中。同样,在高校招生中,由于本科层次几乎不设职业教育,本科录取阶段固然不存在职业教育的录取,而只能参与专科阶段的录取,但即使是参与第三批录取,高职院校和高职专业仍得排在师范、农林类专科院校或专业之后再进行,剩到最后的低分考生才是职业高校的录取对象。这种招生政策的倾斜导向,实际上是进一步强化了“重文轻技”思想,加大社会等级观念,滋生了追求高学历的社会环境,这种失衡的社会心理需求必然导致国家教育结构的重大比例失调。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录取比例及办学质量不协调

普通教育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发展为宗旨,以学习基本知识为导向,在新一轮的教育体制的改革下,21世纪,我国普通高中大发展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大滑坡。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xx年以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呈现了明显改变的趋势,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由20xx年的830万人降低到20xx年70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由20xx年869万人降低到698万人,而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由20xx年640万人增到823万人。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招收人数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自20xx年以来经过几年的大力调整,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普职比例相当,但高等教育却却普职发展不协调,在普、职沟通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保障。综合来看,普、职教高等教育之间在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等方面仍存在不协调的现象。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办学政策不连续、不互补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建立连续、互补的教育体� 同时,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建立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初、中、高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淡化“职中、中专、技校”和“普通高职、成人高职”以及“学历教育与培训”之间的差异,强化中、高职的统一管理,实行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相结合的办学体制,彻底解决长期存在的条条块块的管理模式,打破本位主义的束缚。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突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并相互衔接。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一致性,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完全可以根据个人愿望选择入学。这样才能使教育的能效和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也给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建立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补习教育,建立一种规范的补习教育制度,具有综合教育选址的学校,学生可以接受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进行有选择的定向学习,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比较合理的沟通和衔接。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关系分析

1、学生本身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认知

在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封建观念影响下,莘莘学子千军万马去挤考大学这座“独木桥”,然而能升上大学的毕竟只是少数,在同龄人中只占6%—7%,其余的人被挤下“独木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从教育客观上来讲,应调整中等教育的结构,即学生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后进行分流:一部分分流到职业学校,一部分分流到普通高中。分流的比例为60%—70%进入中等职业学校,30%—40%进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毕业生少部分升入对口高等院校深造,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绝大多数学生学有一技之长,回家发家致富,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和领头雁。

此外,不同地域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认知差异明显。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国家一直强调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适当通过行政手段的调控来促进它的发展,但目前中西部地区的中等

职业教育远不能撑起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全球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及就业形势的变化,人们对于教育改变命运的看法,会因地域、经济、文化背景等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群体也会形成其特有的认同模式。对于广大中西部学生来说,高中阶段教育的选择不仅是自身意愿的结果,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形成的应对策略。

2、学生家长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认知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知识型人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的家庭寄希望用知识武装自己;同时在巨大的竞争就业压力下,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用高学历敲开未来美好生活得大门。于是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自然进入普通高中教育的大门,而有着巨大生活压力的父母们也满心期待进入高中校门的孩子能够圆两代甚至祖祖辈辈的大学梦想。于是,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把更多的希望寄托给了普通高中教育,希望可以通过对教育的高投入带来高收益,实现人力资本边际效应的最大化。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走进高中的校门,那些没有良好的家庭社会资本,没有可利用的人脉关系,对孩子未来就业状况没有强大信心的父母,选择对就业有承诺的职业教育,同时较少的教育投入,让很多没有条件可以依赖的家长看到了希望。同时,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好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职业,或在大學阶段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在面对就业选择时还需要重新回炉,进行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这对渴望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来说,相对较短的学习时间,压力相对小的学习环境,可以期待的学习成果,成为选择职业教育的动因。

3、现实条件影响认知和选择

无论是考虑到教育成本与收益,还是家庭社会资本的权衡,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想在毕业后得到期许的工作,但是中等职业教育能为大部分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吗?现阶段教育已� 不收学费的中职院校,只是在维持着一种正常的义务性教育活动。学校师资、教学质量、配套设施等良莠不齐,多数院校都不能为学生找到理想工作。曾经对职业院校的“分配工作”抱有无限期待,可用一位家长的话的说,“分配到街边小摊上也叫分配工作”,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对于学生就业出路不负责任。此种状况之下,人们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可以预见的美好前景,对职业教育越来越没有信心,产生信任危机。

在升学率这一硬性指标的规定下,不管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磨难是最多的。父母和老师在承受压力的同时,把更多的希望和嘱托寄予学生、孩子身上,把考试技能当成唯一技能来对学生进行培养,缺乏对生活技能、心理素质和学生道德品行方面的培养。这使接受普通高中教的孩子们,成了之乎者也的书呆子和考试的机器,面对生活和未来就业等的竞争压力,没有较强的应对能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难、毕业之后的再回炉,这些都是他们选择普通教育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动融通、协调发展的策略

20xx年6月,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曾经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两个支柱,必须协调发展,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家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制度的提出,传统文化观念等一些社会外在因素的影响,对于推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提出战略性的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价值观层面保持一致

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在追求个人主体性发展的同时,还重视对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也是以培养人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发展职业教育应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长期政策。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更好地衔接起来,更�

2、政府部门作出对职业性人才的培养指示,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共生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劳动保障部提出八项关于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措施,其中,第二项措施指出: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第三项措施指出:组织开展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活动,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第四项措施指出,改进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第五项措施指出: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机制,促进其发挥更大作用。第六项措施指出: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引导更多的技能劳动者岗位成才。

3、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促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衔接

受传统观念“一纸文凭定终身”及学历本位的影响,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薪酬待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完善以能力本位取代学历本位的聘用、晋升和薪酬制度,建立健全以职业为导向、以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为重点,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并重的人才评价体系,逐步规范企事业单位劳动用人机制,切实保障职业教育毕业生和普通教育毕业生都有同等的竞争机会。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2

摘要:文章首先对开展创新资源配置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探讨总结,在此基础上重点总结了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问题的根源因素。最后整理出通过创新资源配置来解决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帮助创建适合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到基层并能够得到高效运行。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创新资源配置

1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创新作为引擎推动,才能体现活力,而创新资源的匹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探讨创新资源配置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2创新资源配置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创新资源的配置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创新资源的配置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资源创新配置,在原有资源分配的基础上做出了创新设计,这对提升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使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可以与实际需求保持一致,这样的教学模式才具有长期应用的潜质,并且能够帮助深入解决常见的隐患问题,并通过相互配合促进来提升教学计划的完成效率。职业教育已�

2.2创新资源的配置能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受区域发展情况以及多种因素影响,在所开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中,常常会出现区域性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现象,长时间在此环境下,也增大了教学任务开展的难度隐患,不适合创新模式发展落实,通过加强各个系统之间的配合能力,开展教育资源的创新配置,能够解决这种区域性的差异问题。帮助增强各个教育区域之间的沟通联系,有关于教学任务完成质量下降的问题也得到了更深入的解决,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同时还能够根据教育资源现状来进行各个区域之间的调节配置,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高等职业教育开展期间才能更合理的解决区域性经济能力差异的问题,为学生营造出均衡发展的学习环境。

2.3创新资源的配置能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矛盾问题

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矛盾冲突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运用不合理,以及教育教学质量不达标两方面。通过创新资源配置的开展,会重点解决教学计划中所存在的隐患问题,并通过合理的方法来增强教育人员的实践能力,通过这种方法促进管理计划可以全面发展,并达到理想的教育标准。还能够帮助地方根职业教育需求来扩大教学模式,同时对可供利用的资源做出整理,观察落实应用过程中是否可以帮助继续深入解决教学模式扩大所遇到的矛盾冲突问题,降低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所造成的现场工作隐患,在各个实际教学质量都能够得到保障。

3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通过创新资源配置虽然取得较大的成绩,也出现一些问题。

3.1未能有效体现出效益和公平兼顾原则

现阶段大部分教育资源分配都是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及招生数量来进行的,这种模式看似公平,但实质上却阻碍了教育资源的深入发展,不利于提升职业教学办学规模,甚至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也会因资源分配而产生很大的差异性。虽然在资源利用效益上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却没有达到公平发展的需求,长时间在此环境下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全面落实发展。对校方也造成了错误的理解,认为只有扩大招生规模才能够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可能会导致实际教学需求与规模创建之间差距较大的问题。

3.2区域性的资源配置差异性较大

对于区域性的教育资源分配差异性,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招生过程中这也是学生选择考虑的参考内容之一,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增大区域性的资源配置差异性,甚至会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分配不均衡的主要矛盾出现。这种差异问题还包规模、教育能力等方面,解决需要从宏观控制层面来进行。除此之外不同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缺乏地方实际调查也是导致问题的根源。

3.3教育部门宏观调控作用发挥困难

在所开展的资源配置计划中,教育部门对各个办学区域缺乏深入调查,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增大了不公平现象发生的概率,仅仅依靠上报的信息结果来进行资源调控,自然会与实际情况之间产生很大的差异性,造成工作隐患问题出现。教育资源分配后在不等高等职业院校的落实应用缺乏监管,导致教育资源存在滞留的现象,并没有在基层中得到有效的落实。

4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创新配置的有效措施

对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创新配置应该综合考量,合理分配,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状态进行科学论证,通过多元化的整合资源,做到有效使用。

4.1通过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在开展资源分配任务之前,首先要对各个区域的发展现状做出深入调查,明确在开展高等职业办学计划中所遇到的资源缺失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才能够更深入的解决常见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政府的宏观调节作用也得以发挥。政府在调控过程中将各个区域视为整体,通过监管职能来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到基层后能够得到运用,促进管理计划全面落实开展。政府宏观调控需要制定符合区域高等院校办学发展的工作规划,这样在不同的时期才能更发挥监管任务,并提升工作任务的完成效率,实现区域性的综合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通过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还能够帮助加强各个区域之间的沟通联系,实现资源方面的灵活调用分配,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各个区域的均衡公平发展,为学生营造出适合的职业学习环境,这符合创新资源配置的初衷。

4.2强化高等职业院校和其他办学主体之间的合作

强化合作可以形成基层的资源配置网络,各个高等院校之间通过主动联系能够对自身的办学现状有一个更准确的认识,这一点符合高等院校的办学需求,同时也能够根据常见的资源落实困难问题来学习借鉴经验,达到更理想的资源利用水平,这样才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实现突破性的发展。这种合作交流还能够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实习环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践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口碑才能够得到认可。高等院校与其他办学单位之间建立合作管理,可以实现资源配置上的共享利用,这样做不但闲置的教育资源得到了运用,同时在办学计划中也能够相互借鉴经验,确定更符合自身办学发展的道路,在规模扩大方面也能够从实际需求的角度出现,避免教育资源在分配过程中出现浪费现象。

4.3建立多元化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格局

办学格局中也要注重创新分配的引入,传统的办学体系中经济性并没有得到体现,通过这种多元化格局的创办,可以帮助解决资源之间所存在的运用困难问题。在办学过程中经济性与发展性都是要同时体现出的,这样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下也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综合能力也会有更大的进步。对于一些比较常见的资源运用隐患问题,加强各个系统之间的交流配合,同时将经济性体现在办学计划中,这样一些民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可以解决自身发展的财务需求问题,更能够实现规模上的逐渐扩大,符合当今的教育市场发展需求,在同等院校之间也能够减少区域差异性所带来的影响,增大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通过上述文章中所论述的内容可以了解到,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主要包含了信息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全社会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所有资源综合,是一个参与、维持、服务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系统。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所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等各种资源在使用方向和投入比例中的一种最佳分配方案。由此可见创新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夏焰,崔玉平。中国省际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生均经费支出差异及收敛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xx(5).

[2]刘华军,张权,杨骞。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的非均衡与极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xx(9).

[3]戚瑞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空间分布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xx(10).

[4]张永春。提高职业教育资源整体效能的途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xx(21).

[5]张晨,马树超。分类指导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xx(12).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3

摘要:在职业院校担任语文教师已经有四年了,四年来在老教师的帮助与指导、同事们的鼓励与肯定下,让我在教学方面有所进步,从一个战战兢兢初出校门不自信的大学生,成长为一个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几次“优质课”的竞赛,让我在教学中找到自身的不足。为了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探索职业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使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真正领会新课改精神,因此我根据自己短短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来对职业教育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几点反思。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课堂;课堂教学;思考

20xx年至今,担任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师已有四年多的时间了,在这四年当中,组里的老教师对我的教学能力的提高给予了帮助与鼓励,我更充分地认识到所取得的成绩已成为过去,它不是我从事教育教学生涯的终点,而是我向更高领域进军的起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探索,积极向其他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现将职业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总结如下:

一、做好情感投资,得到学生的认可:

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师生建立融洽的情感,关键是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能转换成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学生有效的学习。一位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教师必定为学生所尊敬,而尊敬教师的学生也会顺应教师的期望,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学习。

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不是太高,孩子们是因为无知而显得世故,因为幼稚而常常出现空虚无聊的言行举止,因为常常被称为“差生”而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缺乏自信。所以上第一节课时,就要做好情感投资,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偏爱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偏爱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鼓励学生,要让这些孩子知道学语文的重要性,对学好语文充满信心,让他

二、教学要有激情:

赞科夫曾经指出:“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按照教学法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所以说,教学激情绝不是一种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也绝不是做作的虚情假意;唯有真知、真理方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唯有真情、真意才能让学生动心、入神。有了教师的教学激情,才会有学生们的接收热情,才会有课堂上师生双方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教学气氛。

每次,遇到语文教材中的好文章时,要把自己作为一块煤,投入炉火,燃烧得通红,率先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再将放射出来的火光与热量传递给学生。这样,才会觉得上课本身即为一种享受,而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自然也会学得兴趣盎然。

当然,有激情并不等于音量大、音调高。在这方面,我也曾经忽略过。一次,有个坐在第一排的同学给我提了个意见,说:“老师你讲课的声音太响了,你累不累呀?”起初我还没引起重视,只是以后排的同学不一定听得清为由敷衍了过去。后来我发现,整堂课都用这么高的音量和音调讲课,会使教师和学生都容易疲劳。这时,我恍然大悟,以后上课虽然音量未改,但却尽量调低音调,使自己的声音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重点难点要突出:

刚当老师时,讲课常常是把所有的知识点讲遍,面面俱到,没有重难点,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手足无措……在第一次讲公开课时同样也犯这个错误,怕四十五分钟讲不满,把内容准备得很多,所以讲课时就只能不停地说,语速较快,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就少,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少;经过老教师的。指导明白了讲课不必面面具到,但要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要有代表性,这样课堂上就可以慢慢地讲透你所准备的问题,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就会充裕了。

四、让课堂活起来:

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如文言文略显枯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浓,在上课的时候就想办法怎样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才能活。

五、把精彩留给学生: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把精彩留给学生意味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的说、勇敢的问、积极的想、大胆的做。我们总是习惯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样”,很少甚至从没想过学生是怎么理解的,于是一堂课下来,抱怨口干舌燥者远甚心情舒畅者。课堂兴趣没了,教学张力没了,学生兴致没了,为何不让学生自己说说呢,如学习《项链》,让他们谈谈对人物的看法,让他们设想一下项链没丢会怎样;读《故都的秋》让他们说说景物特征,说说作品意境,说说作者情感……

六、要懂得知识的迁移:

语文课要上得活,从教学内容看,还要注重知识的迁移。

而自己上课时,往往在教知识时只局限于一篇课文,不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致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这是课上得呆板的原因之一。有一次,在听我们组长林红卫老师的课时,林老师讲的是《琵琶行》,她在讲此课前复习了一下诗歌的发展史,在复习到现代诗时,提到了上册语文书中的课文《炉中煤》,这首诗选自诗集《女神》,而此诗集是古体诗和现代诗的分水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诗集。林老师在教学中,尽量发挥了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的优势,前后联系,新旧对照,使丰富的内容条理化。听完林老师的课,我明白了讲授新课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课中去,重视知识迁移,以此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必然是生气勃勃的。

七、寓教于美,展现人文:

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的,而是借助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了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去体验美、发现美、颂扬美、创造美,让整个语文课堂焕发美的风采。

总之,我们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不断探索职业学院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才能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从而体验到语文真正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

语文课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努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恰当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智慧的灵光在互动中闪烁,真诚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让和谐的音符奏响语文课堂,进而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顾明远、齐欣著《名师的人格教育力》,九州出版社,20xx年。

2、王荣生、张孔仪《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xx年第3期。

3、叶存兴、徐书生著《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江西人民出版社,20xx年。

4、黄秀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xx年13期。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4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中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也受到很大影响。从当前发展来看,电子类专业在社会中的缺口比较大,这方面教育工作面临很大困境。单片机应用技术是电子类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开展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是促进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对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中职教育;理实一体;单片机;教学改革;课程教学

1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学习必须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开展符合岗位能力、学习任务的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教学,形成有效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职业教育单片机课程教学现象状

单片机技术与应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包含软件、硬件知识的应用,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培养,逐渐成为机电教学中非常专业的一门课程。从目前来看,单片机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学观念陈旧,缺乏现代化课程理念与创新意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处于两个不同的部分,由于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有所不同,教学形式偏离了理实一体的概念。其次,理实一体教材缺乏,当前职业教育单片机教材主要为学科教材的压缩版,对其中复杂、艰深的内容进行删减,但是并没有带来本质上的变化,教材主要有教师编写,仍旧以理论知识为主,忽略了实例的融入,不适合理实一体教学的有效发展。另外,学校教学制度存在问题,采取理实一体化课程需要大量的课前准备用作,课堂实施经验不足,课堂秩序难以进行把控,阻碍了理实一体教学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学生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长期处于被动教学状态,逐渐对单片机课程失去兴趣,导致课堂有效性的下降。

3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深入改革的必然趋势,对于一些专业能力强、实操能力要求高的专业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能够将虚拟仿真与实践操作有效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路资源具有的优势,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常情况下,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分为虚拟训练与实操两个部分,在虚拟训练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了解装置、设备、工艺流程等理论知识,而在实际操作中巩固自身的技术能力,提高操作技能水平,从而满足现代化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传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虽然学生职业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操作要求,对于一些理解能力慢、操作不熟练的学生,很难通过课堂教学而提升自身的整体水平。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理论结合实践逐渐向着理虚实一体化发展,这也预示着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教学的进步,通过这种虚拟与现实技术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效率,解决传统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的局限性,减少学生操作错误导致机器损坏和人身伤害的可能性,种种优势都预示着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的不断发展。

4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4.1合理应用创设情景

教师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采用特定的情景教学方法,通过演示进行教学。演示教学是理实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责任,进行示范性试验及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实验的流程、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爱好,为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比如:创设小舞台情景教学,在按键控制彩灯显示的项目中,通过提前构建好的电路及简单操作,实现丰富多彩的显示效果,吸引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懂得思考和实践操作。

4.2创新课程设计

理实一体教学策略,主要通过学习内容、学习任务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开展理论知识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以课本教材为基础划分为多个不同的任务模块,在逐个的`学习中更好地掌握理实一体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工作,其对于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教学设计,应该打破传统知识点为主线的设计方法,以项目任务为主子其中融入理论知识点,通过形象的实例分析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4.3有的放矢设计实训项目,深化校企合作

开展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现代化人才,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科学设计实训项目,深化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模拟实验与实践操作中掌握、了解基础知识内容。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重点,通过课题、模块、任务体系的形式,在理论与指导的相互进行下,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与此同时,职业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培养技术人才,为了促进理实一体的更好的发展,深化校企合作模式,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开展生产实践的项目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虚拟环境下的学习效果,还能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感受岗位责任与工作环境,进一步深化理实一体的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先进人才。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教学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各方面结果证明,理实一体单片机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单片机应用技术的教学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爱好,并形成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的课堂教学。在未来的发展中,教师应该重视理实一体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应变能力与就业能力,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曾爱斌。基于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高职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126-129.

职教期刊职教论文 篇5

一、推动职教期刊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办刊意识

期刊的竞争不是单纯的编辑之间、栏目之间的竞争。职教期刊要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就要树立正确的办刊理念。

(1)明确办刊宗旨。

当前,全国已出版的职教期刊从办刊主体来分,分为各级政府职教主管部门主办、地区或行业的职教学会(或研究会)主办、社会团体或院校主办三类。从受众群体来分,可分为面向全国、面向地区、面向本行业三类。从办刊性质来分,分为综合型和专业性两类。但不管从哪个角度分类,职教期刊都应把为职教改革和发展服务作为根本的办刊宗旨,树立并加强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广大职教工作者服务,为繁荣职教科研事业服务的意识;

(2)加强服务意识。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职教期刊只有增强服务意识,始终把读者放在首位,才能赢得市场,提升职教期刊存在的价值。职教期刊要把握读者的需求,把市场调研作为编辑的重要工作内容,了解各类读者群关注的焦点,对职教研究的动态及时反映报道,传播和宣传各级职教机构和职业学校在教学改革中的优秀实践经验,使刊物既能成为领导的好参谋,又能成为职教一线教师的良师益友,从而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占据优势。

(二)、找准刊物的特色定位

特色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特色的形成也是期刊成熟的标志,一旦期刊的特色得到社会的认同,就具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在市场经济中就能够获得价值。作为职教期刊,要做出自己的特色。首先,要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潜力,发现新领域,找到新视角,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在职教期刊的定位上,明确它有别于纯理论性的学术刊物,也不是普及性的教育刊物,职教期刊应该立足行业,充分发挥其专业性和业务指导性。目前,我国较有影响的职教期刊都有各具特色,《中国职业教育》侧重宣传国家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评述职教发展趋势,其政策指导性和学术理论性较强;《职教论坛》在办刊中重视创新,其指导性、言论性和开放性较浓;《教育与职业》以教育性、统战性和民间性为其特色;《职教通讯》针对不同的读者群,突出理论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其次,品牌栏目设置在期刊特色定位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办刊宗旨明确的前提下,最能体现刊物特色的形式莫过于栏目的设置,优秀的栏目设置不仅能鲜明地突出期刊内容,充分表现编辑思路和操作的风格和特色,同时,也有助于强化栏目编辑责任制、提高刊物质量。品牌栏目是期刊的框架,最能反映出期刊的整体风格,因此,期刊要办出特色,一定要在品牌栏目的创办上下功夫,积极约稿组稿,认真编校,保证栏目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并通过品牌栏目的影响提高期刊的知名度。

(三)、全面提高编辑素质

职教期刊要发展、要创新,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作为后盾。职教期刊编辑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1)、提高思想认识。

对于公开发行的职教期刊,其编辑在思想上应该具备政治敏锐性和把握力,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刊思路,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严把政治关和学术关,不断追踪学术前沿,倡导学术争鸣,努力把期刊办成职教学术创新的阵地;

(2)、恪守职业道德。作为一名编辑,要始终树立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意识,在保证刊物质量的前提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认真审读每篇来稿,对每位作者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一切以刊物的质量为前提;

(3)、做好选题策划,形成特色栏目。

职教期刊编辑在工作中应该重视策划选题,树立精品意识,重点在期刊的内容和特色上下功夫,积极策划特色栏目,组织优秀稿件,吸引读者的关注和对期刊的依赖;

(4)、重视业务学习。

在实际工作中,职教期刊编辑面临行业竞争、职业困惑、专业发展等多方面问题,因此,编辑应积极参加相关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掌握有关出版编辑、技术设计和现代出版经营管理等相关的理论和实务知识,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得到及时优化,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编辑岗位发展,提升自身在编辑岗位上的专业化程度;

(5)、加强编辑实务能力。

职教期刊编辑要时刻关注出版行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趋势,并在编辑工作中不断应用,如利用网络数据库组稿,使组稿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方便快捷;利用数据库的检索功能,保证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并有效地防止一稿多投,保证了期刊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结语

总之,面对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期刊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每一位办刊人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勇于创新,不断摸索提高期刊质量的新路子和新方法,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6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应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继承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优点,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构建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需要的新型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特点,高职教学目标,高职教学要求,教学方式

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研究》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对我院20xx、20xx级在校学生进行了历时近两年的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学 调查样本批量达到了90%以上。此次调查研究,力图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的现状分析,寻找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高职院校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传统专科教育院校,以接收高中以上层次,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一线工作岗位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其生源结构主要为来自普通高考招收的、高科分数不及国家本科录取分数段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还有部分是来自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具有较为鲜明的学习特点。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智力类型特征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表明,学习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以上智能,包括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流、交往智能和自知、自省智能等。每一个学习个体由此组成的智能结构并因此而呈现的智力类型是不同的,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影响其学习行为。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从总体上来看,可将个体所具有的智力类型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抽象思维,一是形象思维。通过学习、教育与培养,智力类型为抽象思维者可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态度等内容的问卷调查发现,他们的智力类型80%以上属于形象思维类型,对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比较敏感,具有较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问题的分析大多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喜欢体验操作式的学习方式,比较善于接受经验型和策略性的知识,数理推断、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首先,高职教育属于专科层次的教育,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与普通高校无缘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无奈选择,再加之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误解,以及就业的相对困难,许多高职学生总觉得低人一等,对自身的前途感到渺茫,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其次,高职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常常出现兴奋与悲观两极情绪的频繁波动,而恒定性与韧性较差,对困难的处理能力较弱。高职学生把高职院校的学习片面理解为技能学习,追求实用,片面重视实践操作,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致使理论课的学习情绪低迷,而在操作中遇到理论问题又感到难以扩展和提高自己,抗挫折能力较弱,常常产生悲观情绪。

再次,在学习动机上,或盲目最求高分,或片面追求“实用”—满足就业所需技能,或盲目追随,或放任迷茫。普遍存在缺少宏大的目标,大多指向眼前的具体的对象,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目标,学习动机表层化、庸俗化。

最后,在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情绪与厌学情绪,缺少学习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而不是专业能力需要,课后学习仅限于教师交代的学习任务,而拓展性的自主学习比例较低。

(三)高职院校学生的学 ”1〕【1】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欠缺学习方法,从与教师和学生的座谈以及调查看,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许多学生的学习不具有计划性,没有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之间的关联性来进行学习;学习手段也显得陈旧老套,基本上是被动上课、听课,被动地应付、机械操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课后完成作业。许多学生难以体会学习的乐趣,也激发不了学习的热情,缺乏对学科的整体把握,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难以拓展,学习的深度、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受到限制。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利弊

(一)教学方式的含义

教学方式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法和形式的总称。教学方式不同于教学方法,但与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法是教学方式呈现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教学方式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形式,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法组成,教学方式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方式服务的,教学方式是抽象的,而教学方法是具体的。传统教学是指教师在讲台黑板上讲解并辅以黑板板书,学生在座位上听讲与练习的教学方式。它的主要活动是教师依据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依序讲解给全体学生听;学生则经由上课专心听讲、练习和课后的温习来熟练课本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必要时教师补充教材或经由考试增加练习的机会。

(三)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

1.有利于教师向学生传递情感

这正是传统教学最大的优势所在。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情感表达是显性的,教师可以直接地传递思想、表达情感。

2.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教材为本,而教材的组织和安排是非常有序的,一般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所以,传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头脑中的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中谈道:学习是否有意义,主要取决于新知识与己有知识之间是否建立了联系。系统化了的知识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理解周围世界的复杂联系和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运用越来越复杂的知识,理解复杂事物现象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深入、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习惯。

3.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情况的把握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掌控空间较大,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法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由教师来掌控课堂节奏。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控制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情绪、教学的进度等。

4.有利于学生建立明确的认知结构

传统教学方式是一种接受学习的方式,接受学习的目的是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它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对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己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联系的效率。同时,有利于教师对信息进行整体控制,并将信息同时传递给尽量多的人。

(四)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1..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以听为主,很少积极主动思考,缺少独立思考的余地,即使是动手操作也是学生按照教师事先布置的操作步骤来模仿完成。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无法与自己的活动、生活经验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获取知识,使知识与实际脱节,学生问题的思考局限于教师的思维,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学生很少有批判和质疑精神,作为潜能存在的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追求将教师讲解的知识完整而系统地接受,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知识,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了抑制,学习主体地位被剥夺,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进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与之相适应的创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操作能力、与人协作及组织管理能力未得到锻炼,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并与实践脱节。

3.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抽象思维智力类型学生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优秀人才的标准确更加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如优良的道德品质,仅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宣讲是难以实现培养目标的,只有身临其境的耳濡目染和言行一致的千锤百炼,才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熏陶和震撼。再如,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是一项复杂的艰辛的脑力劳动,学生需要经过大量的学习活动、体验,才能达到智育的要求真正理解掌握。

4.不利于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既要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要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要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要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要求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又必须凸现行业职业能力和素养。传统教学的手段单一,对教师的素质相对要求较低,对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不利的。

三、基于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教学方式要求

研究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必须从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目标出发。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相关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主要有:

1.教学方式要体现职业性的教学目标,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高职教育的教学是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提供的职业准备教育,其目标是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化。这种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而是职业能力和其他相关能力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同时,还需要使学生获得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可持续学习的基础。技术型人才往往是现场工作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而他们所应具有的能力构成中,合作、公关、组织、协调、创新及风险承受等能力及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所以,高职教育教学方式要实现以下目标: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2.教学内容要理论技术和经验技术相结合

技术型人才的总体特征是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相结合,理论技术为基础。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考虑学生掌握理论技术所必需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应的应用能力。但是,理论技术并不排斥经验技术,而是多以经验技术为基础的,同时,理论技术的应用还会伴随出现新的经验因素。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考虑理论技术的操作含量,应强化学生的操作动机。

3.教学方式要使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

课堂中学生的投入状态指学生自觉学习的程度,它主要包括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与实际参与学习的程度。一般说来,主动投入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投入;实际参与学习的程度指学生参与学习的水平与实际掌握的程度,一般说来,深层参与学习的效果优于表层参与。无数研究实验表明,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进行讨论的课堂教学效果优于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被动参与学习状态。有效地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并保护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课堂教学结束后又能保持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4.教学形式灵活,体现师生互动的原则

有效的教学既有赖于教师的优教,又有赖于学生的优学,两者和谐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需要教师教的帮助,只有两者和谐平衡,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再有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发展的和谐平衡。有效的教学过程不但要求学生学有收获,学有发展,而且也要求教师大胆探索教学互促的教学思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不断提升专业成长水平。由于教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和教学体系的“能力为本位”,必然要求高职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必须根据就业需要去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科学构建针对性强、能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

5.课堂管理科学有序

良好的课堂管理具有两个特性。一是指科学性。二是指有序性。科学性,一般而言指课堂内的有效时间。它是指教师能紧凑而富有节奏地安排学生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不必要的课堂干扰,形成课堂内的有效时间,从而维持课堂秩序,保证课堂进程的时效性。6.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就必须强调教学方法的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也是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

基于以上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应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学生真实操作体验、理论技能并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新型高职教学方式。

【1】《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姜大源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04

【2】《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及教育对策探讨》储争流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项目20xx.10.30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7

现如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会计的不断深化改革,社会对会计的用人标准也在不断的变化,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的提高。而在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校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如果仅仅只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无法应对当前的社会要求。

1.会计教学中现阶段存在的弊端

我国的高等院校对会计的教学方式仍然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每个高校对于会计专业的教育以及教学的改革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探索。会计专业对一个企业的经济管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是现在会计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也在不断的扩大,就目前会计专业的教学而言,虽然很多学校已经采用了会计电算化的模拟实践的教学方式,但是,这种模拟还是主要体现在财务会计的教学实践的环节,单独针对各类的会计财务的模拟的课程还不是很多。

1.2 缺乏个性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上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讲课、习题、考试的教学流程中,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特征是有所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掌握能力不同,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流程,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不良影响,严重地阻碍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1.3 知识结构偏窄

现在的教学内容都是通用的知识教育,虽然可以使得学生对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能够到达一定的熟知地步,但是它的整个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只是针对一些会计知识,没有和一些相关的知识相结合,在实际的会计实践中缺乏系统性。

1.4 教师结构单一

在课堂教育过程中,老师虽然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没有真正地了解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操作,使得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很片面,对学生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地提供有效的帮助。

1.5 单一的考核方式

在对学生的考核中,只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考核,学生的考试成绩只是平时上课的成绩以及最后的卷面成绩,缺乏根据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考核目的。

2.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

2.1 教学方式的创新

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采用多层次的教学手段,形成多途径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一)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218将未来的会计人员的技能要求定位教学的导向,也是教学改革的必要发展趋势。而对于老师的要求就是在课堂上,针对每章的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技能针对性训练,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计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教育,知识的内容体系比较复杂,对于一些初次接触的学生而言,在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那么老师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由于会计本身存在的复杂性以及难懂性,老师可以采用探索性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好奇心为中心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2 塑造个性化教育。

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前提,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老师将上课的时间进行分割,即部分时间用来知识的教授,剩下的时间作为学生的互动环节。

(一)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情绪对人的学习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当人的精神比较饱满时,在学习一种新的技能的时候就会对其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掌握得更快,这个时候是学生学习效率最好的时机。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着较高兴趣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要。

(二)完善实践化教学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专业业务的学习,整体提升学生对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的自身素质,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改变考试的方式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对学生最后成绩的评定不再单单只是根据课堂的学习情况以及最后的卷面成绩,而是将学生平时的实践情况、操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综合的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为应用型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总结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更多的适用性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虽然学校都已意识到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因为种种的因素造成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改革进程缓慢的状况,导致在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理论多于实践的现状,学校应该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职业教育的论文 篇8

浅谈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步改革,我国职业教育也在日趋完善。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我国职业教育依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对于职业教育的后续发展会造成阻碍。本文对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策略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的前期发展和积累,目前,职业教育已经由规模扩张进入到了精神发展的阶段,但是就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还有很多职业院校依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职业教育的现状,我们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确保职业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物质水平的提升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进行设备操作,职业教育恰好可以满足社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这一需求。此外,通过职业教育还可以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使其在社会上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社会上由很多的劳动者由于没有掌握足够的劳动技能,最终只能从事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而且报酬也较少的行业。但是,通过职业教育可以使很多普通的劳动者掌握一门甚至多门技术,进而去从事相对复杂的工作,获得相对较高的劳动报酬,提高生活质量和成就感。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就我国的职业教育现状来看,针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的研究较少,且起步较晚,大部分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都是来自西方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是未经系统研究和实践的理论,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完全符合我国国情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实践。此外。我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概念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关于职业教育应当包含的内容等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认识。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环境当中缺乏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案例等的分析缺乏较为系统完整的分析过程,没有这个分析过程,整个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就是不合理的,因此,必须重视在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当中的案例分析。其次,对于职业教育相关的很多基本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很多人还会将职业教育当作一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此外,很多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结论都是理论研究者提出的,很多的理论与实际情况不符,对于职业教育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二)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职业教育

在目前的传统教育观念当中,人们普遍认为教育的重点是理论教育,而且教育的内容覆盖面广,缺乏针对性,与实际的工作情况严重脱节。职业教育正是基于正这样一种情况而建立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以实际操作为基础的教育。事实上,在职业教育当中依旧存在侧重理论教育的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职业教育与原有的目标发生偏离,进而使职业教育失去其实际意义。在教育大环境中,职业教育常常会也受到很多歧视与排挤,得不到正确的看待,这与大众传统的教育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职业教育的初衷就是比传统就业要更加面向实际就业,因此,在教育体系及课程设置上要更加注重其合理性。但是,在实际的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当中,很多课程设计都存在盲目跟风或停滞不前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会导致院校的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进而造成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事实上,市场环境在逐渐变化,职业教育的核心与生存命脉正是与市场就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因此,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当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不可盲目跟风,也不能止步不前,这样才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广泛推广。

(四)现代职业教育育人目标定位存在误区

职业教育面向职场的实战型教育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模式和优势,但是,选择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职业教育成为了他们提前进入社会的一种培训式教学。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依然和大众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有关,但是,生源质量较差只能说明这些学生在前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阶段,或者是在默写科目的学习领域不够擅长,而不能够据此确定这个学生就是一个无法接受继续教育和培养的差生。这些学生在传统的理论学习阶段自信心往往受到很大的挫折,因此在进入职业院校之后会呈现出厌学等逆反心理,这时,学校不能够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约束性管制,而是要循循善诱,从心理上解开学生的心结,帮助他发现自己的有点,重新建立起自信,在职业教育当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为以后进入职场打下基础。

(五)现代职业教育社会服务不足

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培养适合于职场的优秀人才。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当中,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还是以全日制学生为主,通过对这些学生的招募,实施一种与传统全日制教育直接对接的职业教育。但是,职业教育要实现其社会价值还要进一步面向社会,向更多的社会人员开展职业培训和教育,帮助他们获得就业机会。在新的政策导向下,职业教育应当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完善教育体�

三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策略探析

(一)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

职业教育面向的是市场,其教学目标是要为市场输送符合职场需求的优秀人才。因此,开展职业教育前要对市场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市场发展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并 基于这一目标,职业教育机构可以面向全国建立针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团队,对现代职业教育展开科学的研究和探讨。同时还要将关于职业教育的研究理论转化成实践成果,应用于实际的职业教育当中,构�

(二)摆正现代职业教育中文化课程的位置

在广泛的教育层面上,职业教育给大众的印象是比传统教育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文化课程的相关教育。在以现代市场发展为基础的职业教育背景下,文化课程的学习同样非常重要。因为坚实的文化课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学会职业教育的相关技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职业院校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帮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是利于后期发展的文化课程,使职业教育和文化课程之间建立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未来的职场发展当中,学生所面临的将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职场环境,学生能否在这个环境当中得到长远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前期的职业教育,更决定于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摆正职业教育和文化课程之间的关系。

(三)树立专业技能实用的思想观念

传统理论知识教育对大众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对于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所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大众往往抱有偏见。这种情况会导致职业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受阻,在一些教育资源面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些情况对于职业教育的展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事实上,职业教育是区别于传统教育,更侧重于职场实际操作的一种教育模式,要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在全社会建立一种良好的氛围,推动职业院校教育体系的建设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针对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误读,社会上要建立针对职业教育的正面形象,树立起专业技能实用的正确观念,为拓展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接受度奠定基础。同时,政府也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基于扶持,相关的合作行业也应当提高对职业人才的重视程度,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薪资水平,为职业教育的全方位发展提供支持。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水平也在不断进步。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全社会一同参与,建立共识,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与此同时,从事职业教育的研究人员也要依据市场环境不断调整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与市场接轨,真正为市场输送符合要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岚。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3.

[2]孙丽霞。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前景展望[J]。职业教育,2015.

[3]赵会琴。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陕西水利,2013.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9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就业导向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学校评价 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

论文摘要:本文就建立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思考,旨在与广大的同行们就职业教育教学的评价工作进行商榷和探讨。

一、建立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里评价体系的意义

进人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化,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问题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不足之处是,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尚未建立和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病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要把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作为对中等职业学校评价检查的重要内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规范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应通过评价,了解教学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保证职业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对职业教育发展起着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因此,应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且评价体系的特点

就特点而言,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有所不同,它突出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现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评价,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评价。

三、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且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应从源头抓起,评价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具体应该体现在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条件。

(一)对学校的总体评价

1.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的设置奠定了培养学生的基础。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能力根据职业就业要求来判断和选择自己应该学什么课程,只是很被动地接受学校所安排的课程。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就成为培养学生的“模具”,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体现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

每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很多,如何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教学过程,则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这也是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3.教学手段。

可采用幻灯、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广播、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和卫星等现代化工具,辅助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学习所教的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4师资条件。

师资条件包括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专业学科带头人或专业领军人物的数量、中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的比例、实验师的较量以及师生比等。

5.实习实训条件。

职业教育应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有多少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设备,实验室配备是否完善,有多少实训指导教师,实验开出率是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硬件条件具备之后,还应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亦即增强“学校的'软实力”,包括良好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办学特色、价值观念、凝聚力、学校参与社会交流的程度、校企合作、激励制度、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领导与教师的关系、领导与学生的关系)、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学习和研究氛围、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等影响学生发展潜力和学校感召力的因素。

(二)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有多少双师型教师和有实操经验的教师,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怎么样,师德,责任心,敬业精神等都会极大地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每位教是否都有过实践经验,是否有在企业或社会团体中任职,是否都能实际指导学生操作,直接影响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终极产品,教育教学质量怎么样,最终会体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身上,因此,学生最能反映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对学生的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还较多地采用学习成绩单一的评价指标。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更注重职业就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评价指标上必须把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就业发展能力反映出来,同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四、评价的主要方法

评价的时限:每学期一小评,每年进行一次总评。

评价的方法:第一,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评、互评,专家评价,社会评价,家长评价共同结合;第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第三,实地考查与问卷调查结合,等等。

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即参与评价的人员。教学的效果主要应由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考虑到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如果教学效果只由他们进行评价,所得出的结论难免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另外因他们分别处在教学活动的单个方面,所得出的结论又会具有局限性,因此,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还应吸收专家参加,这样,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就由学生、教师和专家构成。

评价的客体:可以是某个学校,也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专业教学活动。

五、评价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专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工科类专业和文科类专业的不同。工科类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评价考核时实践操作能力所占的权重应该更大,文科类专业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相对没有那么强,评价考核时实践操作能力所占的权重应该稍为小一些,即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可以稍作调整。

二是几个影响因素中,学校、教师、学生本人的努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权重,基本是3:4:3的比例。学校培养人才,教学效果除了学校和教师的外因,最终还要靠学生自身的因素。

三是评价与激励相结合。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励。不能以评价来代替管理,以评价来代替激励。

四是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应该承认有些因素是不便用量化指标来考评的,可以考虑用量化指标加上写实性评语来进行评价。

五是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任何评价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评价者的主观判断。所以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全面性,尽可能地避免在指标上以偏概全,一叶障日,尽量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

六是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每位教师与每位学生的得分不一,对某个学校或者某个专业进行评价时,可以计算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的平均得分。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重要的管理手段。建立科学的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客观、科学、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导向、激励、反馈、改进职业教育教学的作用,从而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职业教育的论文 篇10

试论职业教育新常态

[摘要]职业教育是中国经济跨入新常态的重要基石,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新常态。以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特点,蕴含着两个新动力,催生着两个新局面。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仍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认真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常态;含义;标志;任务

自2014年5月首次以“新常态”来描述当下的中国经济以来,“新常态”一词已� 尤其是当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同时,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也要进入新常态。

一、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含义

什么是“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常态”就是平常的、正常的状态,也即时常发生的状态。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新常态就是凸显新特征,蕴含新动力,催生新局面。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的特征。其一,职业教育发展从追求数量增长转为更为重视品质提升,从注重规模扩张转为更为强调内涵建设,由过去的更快更大转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更好更强。其二,创新发展成为职教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要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体制机制;要不断深化改革,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专业提升、产教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自身优势,主动为行业转型发展服务,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蕴含着两个新的动力。

首先,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于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步人新常态,经济增速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驱使社会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要求更加重视中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职业教育今后更多把资源配置和工作中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从而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信息技术催生的教育革命对职业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化、在线化日益普及深化,这必将促进职业教育从职前延伸至职后,从职业岗位需求延伸到生活需求,从而形成全程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催生着两个新的局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此,国家正努力打通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藉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职教体系,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这是其一。其二,实践证明,市场和社会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而社会资本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

这就要求有关单位和部门认真落实国家政策,进一步敞开社会力量办学的大门,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将更加对外开放,中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深入。

二、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标志

2014年6月23日―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在会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这是时隔九年之后我国召开的又一次全国性的职教会议,会议前一天,《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公布,会议闭幕当天,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此次会议及其前后的相关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新时期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的功能新定位、形势新判断、工作新部署。会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阐述了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新功能,回答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上顶天,下抵地,范围广,力度大。会议的召开,意味着职业教育改革拉开了新帷幕,标志着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由此中国职业教育走进

新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们群众的需要。会议认为,新时期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即将从事的职业做好准备,而且要使他们有自尊、有目的的生活。由此,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首先受益的是学生,其次受益的是职业教育体系本身。随着“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也是抓发展、抓职教又是抓民生、抓职教就是促就业”意识的逐步强化,职业教育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黄金期,这对于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必将产生重要作用,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压力与动力相伴,机遇与挑战相随。在旧习惯仍惯性运行下的今天,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必将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能不能适应新常态,能不能让新常态逐渐走向成熟,今后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个统一体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在过去一段时间,量的扩张是职教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在职业教育迈入新常态的今天,质的提高就成为主要方面。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又受到多种条件的束缚和制约,因而当今职业教育仍需追求一定的速度,保持适当的规模,过慢的速度,过小的规模,不是新常态的固有之意,但另一方面,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都不同程度发生了改变,不以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为基础与前提的高速度,不仅不能够长久保持,而且会给自身发展带来危害。

新常态,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树立没有质量的发展是浪费,没有效益的速度是后退的意识,破除单纯追求速度、不重质量、不讲效益、不顾代价的思想,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现代职业教育肩负的使命,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努力以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服务于更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落实好2014年全国职教会议精神。

此次会议科学总结了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会议的精神重在落实,贵在行动,现在要做的就是要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姿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吃透精神,压实责任,把办好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解决好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大力培养一大批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同时,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淀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学生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考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四)构建好科学合理的现代职教体系。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通过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从初级到高端的技能人才完整培养链条,畅通各类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渠道。

二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深化师资培养改革。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

三是统筹发展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学生的双向流动机制,大力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职教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和实施社区教育发展计划,加快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开放衔接。

四是优化职业教育空间布局,科学安排资源配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品牌、突出特色、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按照依法治教、有序发展、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职业院校区域布局、城乡布局。

围绕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地自身实际,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努力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11

1.前言

职业教育体系中教师在篮球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由于学生在篮球基础上存在参差不齐,学生对篮球运动兴趣存在较大差异等实际问题,导致篮球课教学中出现效率、质量等问题,影响了职业教育篮球项目的价值和功能体现。新时期职业教育篮球教学需要进行全面的转变,要从教师入手建立新式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的原则,从教学的方式、内容、技巧出发,全面激发学生对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的主动性,在强化职业教育篮球课基本教学的前提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篮球思维,在创新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的同时,做到对学生综合发展的推进与加速。

2.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中教师应该秉持的原则

2.1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的科学性原则

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应该符合运动科学和教育学的基本规律,要区别休闲篮球和街头篮球,要在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中将篮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做到有效渗透,使学生建立起职业教育篮球的准确概念,做到对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兴趣的全面激发,确保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的质量。

2.2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要以教学规律为基础,以学生篮球技能和素养发展为途径,这是合理进行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的前提,职业教育学生对篮球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个体之间身体素质与篮球意识有着不小的距离,因此,在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通过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有序而扎实地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和意识,最终形成适于终身篮球运动的基础。

2.3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的兴趣原则

职业教育学生的兴趣广泛,在篮球课教学里应该将激发学生兴趣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突破口,通过兴趣的培养提高职业教育学生对篮球课教学的积极心理定向,建立学生与教师良性的教学关系,构筑适于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创新和变革的新体系,更好地确保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质量。

3.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进行改革的对策和措施

3.1激发学生对篮球课教学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进行篮球学习的内在动因,是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激发的学习要素,要在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激发学习主动性。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中应该提供适宜的难度和内容,提升他们对篮球运动进一步的兴趣,做到对主动性的培养;对于有积极性但基础较差的学生,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基础性训练和学习,加大学生的练习量和练习强度,做到短时间提升学生篮球基础和素养;对于没有积极性且没有基础的学生,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中应该通过多样化展示来建立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同时将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与普通基础训练相结合,做到对学生主动性与基础能力共同发展。

3.2强化职业教育篮球课的基本教学

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中应该围绕如下几个环节重点开展基础性教学,一是,加强篮球步伐的教学,要通过步法的练习提高移动身体重心、变化速度和方向时脚步能力,以大量的蹬(地)、转(身)、变(变速、变向)技巧的熟练程度和爆发力量。二是,加强篮球手型教学,要提高手对球的感应能力,控制球与支配球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传接球、投篮、运球时手指和手腕的抖(腕)、翻(腕)、粘(球)的技巧熟练程度和爆发力量。三是,加强篮球综合能力教学,综合能力是指学生对篮球比赛概念的理解,突出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技术,并且能很好地控制比赛过程。

3.3注重培养职业教育学生的篮球思维

在篮球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学生知识丰富,理解力强的优势,去弥补学生篮球基础差的劣势,把他们的知识、智慧渗透于教学之中,特别注重思维的联想启发、引导和能力的培养。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知识联想思维。利用和开发学生过去已掌握的知识可以助教学一臂之力,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诱导学生进行知识联想思维活动。二是,感知联想思维。培养学生身体的本体感觉与大脑内存的知识间相互联系的思维能力。三是,形象联想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已有表象进行思维活动。四是,语言联想思维。即利用语言刺激人的听觉器官,在大脑中产生联想思维。五是,易位联想思维。即教师在篮球教学中,以学生共有的� 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运用以上三点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篮球教学课的兴趣,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减少了在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增强了学生对体育常识的认知能力。更主要的是,通过篮球教学课的学习,学生更加懂得了篮球运动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教师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求新的经验、新的办法,始终保持对专项练习的探索与研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了“侧重个性培养,全员成才教育”的教学理念。

4.结语

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应该告别传统的方式,要展开教学内容、方式、原则的创新,通过对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的全面重构,创建篮球课教学的新体系与结构,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中教师施教的基本原则,通过激发学生对篮球课教学的主动性,注重培养职业教育学生的篮球思维,强化职业教育篮球课的基本教学等途径,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篮球课教学的改革目标。

职业教育论文 篇12

虽然我国的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这也影响到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要想发展好职业教育,需要整合职业教育的资源,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改变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少数民族地区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1.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

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对于甘南州的职业教育来说,目前还存在师资力量欠缺以及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这也导致了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综合素质上面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不能对少数民族地区各方面的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各方面的综合力量,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这首先要取得甘南州政府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足够重视的,从各个方面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条件,创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这样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又带到了各方面的建设。

2.以甘南州为例,具体来说,甘南州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比较落后,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水平

本地的职业教育在时间上发展比较晚,而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投入也不够充足,导致了本地职业学校在师资以及教学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比较落后。最近几年,我国在政策方面向少数民族的职业教育上倾斜,职业教育在生源和学校规模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相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及当地建设发展的需求来说,甘南州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还是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相对滞后,工作岗位跟不上实际的需求,而且职校的学生在外地就业比较困难,许多学生职校毕业后都在家里务农,没有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

二、经济对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影响

1.由于经济发展的程度相对较低导致甘南州的各项教育条件比较落后

从本地各个职校的规模来看,学校的办学规模较小,面积也比较小。从职校的硬件设施来说,由于投入较少,各方面的硬件实施都还跟不上职校发展的需要。很多职业学校在资金方面出现了严重短缺,仅有少量的资金供以办学,当地的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拨款比较少。另外,由于经济发展不充分的原因,导致许多职业学校在教育发展方面的意识没有提高,学校之间互相争取政府的资金,教育反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本地职业教育的发展。

2.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够充足

在甘南州当地的许多职业学校中,主要是师范类的老师,这些老师负责文化方面的教育,而对于专业课的老师来说,比例明显不够。而且这些职校的老师普遍学历比较低,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也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虽然部分学校希望能够从外地引进高素质的教育人才,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以及政府不够重视等原因,很多人才没能够进入到本地的职业学校中进行任教。学校单方面没有足够的能力支付专业课老师的教学费用。总之,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专业课老师不足以及教师素质不能够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问题。

3.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这样就使得很多职业学校的生源受到了影响。甘南州当地职业教育发展比较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业体系没有得到完善,学生毕业后发现在当地进行就业比较困难,而在外地就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是由于甘南州本地的职业学校没有及时更新教育思想,办学仅仅是提供学生学历,没有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学校和当地的企业之间没有充分的合作,学生就业培训各方面的服务体系也不够完善。这不仅使得当地职校的学生就业产生了巨大困难,还导致了生源低的恶性循环。

三、改善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局面的对策

1.改善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局面

需要以经济发展为主要改善手段,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少数民族地区当地政府必须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引起足够的重视,将职业教育纳入到经济建设的范畴之中,统筹职业学校的发展路线和力量。要认识到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必须要搞好当地的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会培养一大批经济建设的人才。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要积极创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从各个方面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对职业教育做出贡献。

2.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必须做好发展规划

整合职业教育各方面的资源,走职教精品化之路。我国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正在逐步地改善和提高,在这个形势下,当地政府要统筹职业教育各方面的发展条件和机遇,着力对各项职业教育的资源进行整合,对某些办学质量比较差的职业学校进行合并或者整改,将优势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职业学校。这个办法是十分有效而且符合当地实际的,虽然减少了当地职校的数量,但是集聚了优势教育资源,使得职校具有充分的规模和设施条件,学校的师资力量也会大大的提高。

3.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要发挥职教的优势,积极推进校企的联合发展

职业教育需要以专业为突破口,以市场为教育的导向,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因此,当地的职业学校要创新教育方向,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专业。学校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和联系,了解人才市场的最新动向,增加校企合作的项目,完善毕业生的就业体系。以培养实用型和专业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促进当地各方面建设为主要方向,利用人才促进当地经济和各方面的建设。总之,虽然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各方面的条件比较落后,师资不足,缺乏优质生源,但只要当地政府积极予以支持,各个职业学校能够充分进行合作,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那么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一定会发展壮大起来。

职业教育论文 篇13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1.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教学目标的错位就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的简单化甚至教学模式的填鸭化。无论是考证辅导班式的教学还是《经济法》纯理论教学,都停滞在讲授理论和加强课堂与课后练习的传统教育阶段。笔者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期刊网上就这一主题专门进行了搜索,搜索结果显示,虽然有个别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但结果无外乎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图表法、案例教学法或双向提问式教学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有些学校倒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作了一定的反思,引入了网络手段,可是却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只把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浏览学习、下载资料。在这些网络教学中,网络的教学特征,教学功能,教学互动等优势都没有完全体现发挥出来。因此,都没有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效果一般。

教学理念的陈旧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进而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笔者关于这一问题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调研,学生们普遍表示,《经济法》课程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上课学习、下课背书、考前做题,非常地传统,也非常地无趣。传统的填鸭式与题海式的传授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获得的《经济法》知识难以巩固,教学中的前学后忘成为普遍现象,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本就一般的情况下,这种后果更加明显。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非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如果纯粹为了考试而教学,是不可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应该去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1.理论依据构建。

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指引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最终形式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日常教学任务。这 《经济法》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法》教学的要求契合情境认知理论的特征。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和科研活动的情境相吻合。这样,使学生有可能在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形成科学家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共同体的文化。而要在课堂上去模拟与《经济法》相关的、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唯有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来实现。因此,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应该实现以下几方面创新:

(1)教学目标上,应该以实现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为目标,立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而非提升考试通过率。

(2)教学内容上,应该建立在教材基础上,能够为网络所共享的教学课件、多媒体信息资源以及试题库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脱离教材。

(3)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在注意情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网络教学策略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具体的知识点要尽量采用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

(4)在考试设计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施考试,实现随机题库制与无纸化考试相结合,减轻教师阅卷负担,减少阅卷出错率,同时节约学校的经费资源。

2.教学目标设计。

传统的《经济法》课堂教学仅仅以顺利完成期末考试或提升考证通过率为目标,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信息化建设正好可以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创新,真正实现素质与技能教育。笔者以为,高职《经济法》教育应根据高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避免理论与实践分离、知识和能力分离、教学和考证分离,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一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网络化教学则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理论知识进行情景模拟预设,然后通过网络手段实现机———机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设的模拟情景去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对情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3.课堂教学创新。

《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关键在于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这一举措必须要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契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也符合学生考证与就业的需要,从而摸索出一套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教学内容创新。可以考虑在保证《经济法》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使用教学案例,只不过教学案例要与情景模拟法相结合,在案例设计时要注意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在合适的案例中可以考虑由学生来扮演案例的主角,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同身受,提升教学效果。

第二,教学方法创新。主要是要大量地使用案例分析法与情景模拟法,《经济法》教学过程非常适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而这也正是引入网络化教学的根本原�

第三,教学手段创新。网络化教学离不开电子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共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好《经济法》课程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好教学课件、动画软件等电子教学资源,将其上传到机房或校园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4.考试制度改革。

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够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制度的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布置和批改任务。在考试前,教师要首先出试卷、印试卷、装订试卷、分装试卷,考完试以后还要辛苦地阅卷、核分、填写成绩单,可谓事倍而功半。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下,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实现无纸化的作业与考试,节约教学资源。

第一,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进行作业布置,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当场完成,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辅导和答疑,学生完成作业后通过计算机可以完成自动批改,结果会传到教师计算机上,由教师根据结果再进行重点讲解。

第二,教师在考试前只编写并在网络上按照规定格式上传试卷即可,题量、分值与考试时间都可以事先在计算机上设定好。学生考试在机房进行,直接进行上机考试,在试题库中随机抽题,不仅杜绝了学生相互作弊的可能性,还可以在考试完毕后由计算机立即统计出学生的考试成绩,并通过网络上传到教务系统,无须教师再辛苦地阅卷,更不会出现核分和登陆成绩时不小心出错的情况。

这样,在网络条件下,最终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的无纸化,节约了学校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实现了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反思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对《经济法》课程实施网络化教学改革,可以发现教育信息化建设满足了情境认知理论对教育的要求,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达到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职业人才的目的,并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进路。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