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课标学习心得范文(通用32篇)
我认为,教师主要应具备三种能力,即更新自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这三种能力都会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今天,我们教师应该怎样上课?应该怎样使教师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出来?应该怎样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师生心心相融,我提倡,课堂教学要有“三声”,下面,谈谈我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有时课堂上会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哭声(不是感动)。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二、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这也是必要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对某些知识是必需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课堂教学中的“三声”,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心心相融。这时的教学定能迸发出成功的火花!
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一、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三、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尽力信心。
这一学期我对照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认真学习,对于新课标有一定的心得体会,现具体汇报如下.
初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一门主要课程,它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习初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 我在实施初中数学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开展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和卓有成效的活动,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初步的成效,使我学到了许多!
一、授课过程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处理好大餐与味精的关系。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的总结及整理,并注意知识点的提炼与总结。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学习,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课堂放手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个体尝试并合作探究,让学生表现自己,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精深与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使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得到提高。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授课结果有时会与备课时预想的结果相差很大,这就说明我们在平时备课时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必要性。对教材要深钻细研,对学生要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现在的学习状态,要明白教学过程中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既要照顾到差生,又要想到优生。可见备课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
四、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 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六、初中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相应的高中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则为: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合作。我们可通过在汲取学生时代的经验的同时,通过在职培训、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参与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来促进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设计一堂课时,新课的引入,题目的选取及安排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总之,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上要求必须放下“架子”,让学生喜欢你,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以往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此次课程改革则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标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英语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为主体,首先,要始终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要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教育教学材料。其次,在英语课程的每个决策环节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学校、教师、课程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每个决策环节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而不能一味满足学校或教师的愿望。
二、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一做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决不否定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的联系和运用。传统的教育过于依赖教科书的作用,对教科书的理解也是十分狭隘的。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英语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大量接触真实、地道的英语,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使用英语的机会和条件。所以,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渠道,是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强调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在英语课程中,应努力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调控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引导者转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主动在于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的主动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充分吸纳信息。这种互动式教学能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效果。
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但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方式。对英语课程而言,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现有基础、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教学过程应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应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的英语教学大纲都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课程任务或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课标则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了首位。从现实状况来看,在英语学习方面困难较大的学生,其主要困难还是兴趣、信心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如果学生一开始没有培养足够的兴趣和信心,就不会有一个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自然就会有困难。教师要注重启发与诱导,善于运用新颖的教学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努力建立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多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而且还要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在教学的互动中,学生不断的改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共进的活动统一体中。
以上就是本人学习新课标后的一点心得体会。
课改理念颠覆了传统教学,那么作为教学的重要要素之一的备课模式也应有大的改革,经过实践,我主要有以下心得体会。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的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
在教学上采用了“学案”教学模式,填补了以往我们在备课中存在的弊端,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的过程,从而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整体素质。我在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的带领下,真正学到了不少东西。
一、在教案的编写上。
首先,必须要先认真的浏览考纲,明确高考对本节知识的要求,免得作出一些无用功。
其次,须要先认真的浏览课本,课本的编写其实是很经典的,要对课本上的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能看明白,哪些必须要老师点评分析,那些地方能和现实生活相联系。
第三,做好上述准备工作之后,先不慌立马编写,现在在自己的脑袋里有个大致的构思。
最后,书写的时候没有必要连你要说的每句话都写上,只需要写上你上课的一些环节,已经各环节怎么样来衔接,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可能有什么样的答案,设置什么呀的习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学生的互动环节等等
这样编写教案,是因为现在的教案不同于原先的以教师为中心,为教师上好课而准备的教案,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为意图的学案。所以学案的编写是重要的环节,要求老师对教材要有很深层次的理解、对知识点要正确地把握、对学生的“学情”即“认知程度”要有足够的了解。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学案的编写。在突破某个知识点时,以往“教案”无非就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然后“灌”给学生。而“学案”的不同点就在于把新知识点“问题化”,就是把新知识点拆解成学生可以通过思考来解决的“斜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由此可见,学案的实施,看似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实则不然,课下需要根多的付出才能达到目的。
二、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改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抛弃以往那种“不讲不放心的心理;老师在讲台上自我陶醉,学生在下面浑浑噩噩的情况”等种种传统做法,要切实注重学生的“思维容量”、“思维活跃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成功的机会。比如,我在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课时,视频展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图片,再结合文章内容,让学生讨论分析“大跃进”的核心和人民公社的实质以及危害,学生以小组讨论回答时我随便抽生,最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三、课堂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
教师在“学案”的辅助下,在教学中激励、唤醒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创设宽松氛围、表扬闪光点、小组竞争等多种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有所提高。对展示、点评精彩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更高的评价,学生给以热烈的掌声。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参与,我快乐,我提高”、“我的课堂我做主”等思想,实施“三先”:题目让学生先做,问题让学生先想,答案让学生先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每位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放开而去积极获取新知。
通过自学《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初步了解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分成五大块,分别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不敢说学好,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几点感触,抓紧记下,渴望大家批评指正。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兼顾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反观教师,新的社会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各方面长期地、精心地“浇灌”。而语文课程可谓责任重大,是语文直接挑起了培养祖国栋梁的重担。我认为,标准虽是框架,但要求细致。如果每位教师都能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手段,达到标准的要求,我想,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没有太大问题。如今的学习,已经不再是只看成绩。如何将教育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如何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接纳多元的文化、教法、思维方式?这些都应该是我思考的问题。当然,育才的前提是育德,作为中华儿女,语文也需要非功利性的学习和积淀。作为教师,我要时刻谨记“为人师表”,以自己的内涵去影响孩子们。
我有幸担任过少儿国学教师。带领幼儿(3-6岁)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古诗一百首》、《孝经》),是日常工作之一。我认为,如果经典诵读能够融入到语文课程中去,那对学生的专注力、普通话的发音、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感受优美诗文、初步获得情感体验能有较大的帮助。甚至能够自己体会古人的智慧。当然,这需要成体系的、规范的进行安排,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既能放松学生身心,又能培养学生能力,还能育德树人,何乐不为呢?
2、注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强求、不硬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有一位男士对故意制造麻烦刁难幼儿的父亲说,“人生已经够艰难了,你为什么还要制造这些莫须有来伤害他?”我放在这里,是想说学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如此。既然能选择让他快乐地学习,就不要让孩子太难过了好吗?我并不容否认寒窗苦读的艰辛,也不否认教师该有的严厉。只是对于小学段的孩子,他们的认知才刚刚开始,答应我,在规矩之中,引起他学习的动机,保护他的自尊,保护他学习的劲头,保护他的可爱。
当年我在ICA任教的时候,中文部主任是一个要求极高又细致的华人。每次Learning Circl,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的引起动机呢?”一开始一头雾水,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导入。她期望我们能够运用精彩绝伦的、别具一格的导入。我记得我和HY,想破脑袋,也憋不出个所以然来。那时候的自己好笨,不知道多请教,不知道多看书。最后一个阶段的时候,逐渐找到了感觉。有一节课是学习与十二生肖有关的课文。我将十五个动物的简笔画画在小卡片上。讲课之前,问“你们知道这些动物用中文怎么说吗?”——“哪些是十二生肖,说对的同学,我就把卡片送给她”(好像还有涂色的环节,不太记得了)总之,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那节课,我上的很有成就感,孩子们很开心,学的也很好。我大概懂得了,主任说的,引起动机。(问题讨论、调查分类、游戏、魔术等)
教师智慧灵感的火花,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激发学生的梦想和激情。如何做语文教育中的引导者、推动者?是我应该专注的问题。我要学会相信学生,学会引导学生。质变与量变,实践与积累,时间和汗水,缺一不可!
3、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归宿。我们想的、说的、用的都是语文。如何将课文知识融入生活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实现二者的转换?如何在一次次学习中进行情感体验和自我升华?最终,如何将语文生活变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在每一阶段的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就有集中体现。鼓励学生,敢说;引导学生,说对;与同伴一起讨论,有该有的情绪,并且能够大胆准确地表达。
ICA的学生,我问她们为什么想学中文?她们说,因为要去中国玩。因为爷爷是中国人。因为老师。因为中国菜好吃。因为中国电影。在她们还暂时不能体会中文的独特魅力的时候,运用,是她们最渴望学会的技能。小学生,也应该是这样的。
我的两段工作经历,带给我弥足珍贵的体验。写完这篇文章,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感谢相遇,感恩命运!
上班几年来,我一直觉得我们年轻老师对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导致在备课的时候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没能很好地达到教学要求,因此我重新阅读了新课程标准。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而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书中就只是单纯的为了考试而教,忽略了对学生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的渗透,使课堂形式比较单一枯燥,只是学生兴趣不高。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比较主动,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此外,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摒弃原来的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通过学习后我才发现,我们大多数老师都埋怨说课堂上一直讲个不停,喉咙都哑了,学生还是不掌握,成绩还是没有提高,慢慢地就出现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恶性循环的现象。归根结底是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没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一味地去灌输知识,这样的教书学生较为被动,肯定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中要求我们教师教学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新课标中大力推广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只要我们教师充分理解了新课标的核心,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去备课,相信课堂上的教学效果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标学习,让我受益良多,让我发现了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误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以新课标为中心,认真备课,从多种渠道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新课标的学习,在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我从专家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根据语文能力实践性,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养成,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中强调日积月累、长期修习、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不能急功近利。而且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是融合在一起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认真地学习我有了一些收获:
1、学习新课标,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要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明白了教学方式的确立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发挥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课程总目标和各个阶段目标的设立,让我们更加清晰明白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在每个年级所要达到的发展。其中使我最的感触的是低年级的阶段: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关于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低年级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多读多写,日积月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改变以往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教师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独到的见解。还应注意学主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主。关于写作要求看图写话,要求的是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4、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总之,通过本次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以上是我对语文新课标浅微的认识,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
一、必须知道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区别
以往教学大纲突出了知识的主体地位,它主要是对教师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以往教学法大纲的基础上,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课程学习中“人”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作用,还注重教学法的指导。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地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白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才能体现“新”字。
二、做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现代教师的共识。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这里应该注意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夸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的发展层次,以便自己灵活地制定教学计划。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于它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果都是一个模具“造”出来的,那还有什么矛盾,还怎么促进学生进步?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
四、认真钻研教材,依据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特点
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我通过通过学习新课标,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4、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总而言之,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
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回顾小学语文教学这几年走过的路,作为一名教师我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孩子、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活力和变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让我们老师们要深思的。可喜的是,我们参与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课堂教学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让我体会深的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和探究发展。以下我就围绕这几点谈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
一、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绝对的正确,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亲切、有鼓动性,对学生是否民主、尊重、有亲和力,对教学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着心,听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解决他们想努力解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给孩子真正的欣赏,就要给学生以心理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因为“即使在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鲜的东西,无穷的希望。”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觉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考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学生个性,鼓励他们发表感受,谈自己的见解。
二、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阅读课中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图画,具体逼真的实物,引人深思的提问,根据课题组织活跃有序的质疑探源,根据文章情节组织角色鲜明的课本剧,针对疑难组织人人参与的辩论等,都能比较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起学生兴趣。习作(写话)教学中教师情真意切的下水文,组织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会使学生觉得习作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表现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总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能时时想着学生原有的思维状态是什么,何种方法是激活思维的切入点,何种手段能使学生人人积极思考,个个乐于参与,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氛围,组织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在创新中发展。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能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独立探究的意识,增强与人合作的需求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这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认为,应抓住“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极其需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语文中进行探究学习,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中探究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
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过程,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然后获取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由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穿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物质的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运动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这里,我想从实验教学方面谈谈:
1、利用物理趣味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
可以是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
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引发新的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样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有效利用学校实验资源并积极开发课外资源
我校现已完成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各种实验器材充足,能有效地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中我们必须有效地将这些实验室资源用于教学中,努力创造“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氛围。一方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一方面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探索的欲望。促进其主动学习。
同时也不局限于实验器材,就我们使用的物理实验教材上所列的新增随堂实验器材就达百余种,这还不包括延伸至课外的学生自主开发的探究内容,实验室的设备也不能完全满足,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大力倡导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自制教具学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特别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总之,物理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与科学精神的塑造。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们必须要用活的思想、活的思维、活的方法、活的语言来面对一个个活的课堂,做到教学相长。
我们七所学校所有语文老师在多媒体教室聆听了省教科所专家__老师为我们解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虽然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十年的时间了,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再次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自己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让我在语文教学方面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理论指导实践,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学上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用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抱着学习和进步的心态。于是在教学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落实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
《新课程标准》强调:此刻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的心得体会:
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职责感和使命感、构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本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本事和综合运用本事。
第一、了解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本事,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所以,深入地了解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此刻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构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资料有必须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必须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供给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供给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到达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第三、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异常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供给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所以,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理解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理解,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好自我的主角,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主角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忙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到达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供给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我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我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仅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地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欢乐,感到自我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教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教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教学,将令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
教师,任重而道远!
新课标是老师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值得每一位老师去学习、探讨、应用。通过这半期的学习和与老师们的沟通,下面谈一谈我对语文新课标学习的一点体会与做法。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学问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依据新的语文实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育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冲突,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老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探讨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探讨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试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实行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1、仔细学习新课标,深化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质要求,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追求学科学问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化的新理念,通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意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实力,主动提倡,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须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实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试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精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精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的实际动身,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建性地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实行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小组探讨式教学,主动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创建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驾驭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激励学生采纳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加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主动参与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绽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朝气,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老师的角色转变起先,把自己定位为:引导者、同等的合作参加者。从传授学问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要坚持学问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化,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学问实力的不断迁移。
我教的是小学五和六年级英语,通过读教材我深切感悟到教师必须学习英语新课标才能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才能把握新知识体系和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效益达到英语新课标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英语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个出发点,就是把学生从单纯的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规则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学习真正的英语。章兼中教授在《外语教育学》中指出,英语学习的实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树立学生是外语学习的主人翁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耳听、眼看、动脑、动手的学习活动,掌握自辨、自治、自理、自学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技能,发展智力,情意,从而使学生达到德智体美劳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其实,英语来源于生活实际,又应用于生活实践。因此,《课程标准》确立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在总体构建上,特别体现了语言的实践性特征。语言呈现形式不以语言知识体系的描述为主线,而是以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运用作为主线,力求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为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基本学习策略到具体化的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四个方面。向学生明确地提出新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显然,这种新的观念已经彻底摆脱了应试教育的阴影,它倡导的是英语,是活生生的语言,他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和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二、小学英语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小学英语属于英语启蒙教育,学生通过听、说、读、演、唱、玩等方式获得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而获得初步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语感。由于小学生天性爱玩的特点,课堂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到英语很好学,也很乐学,帮助他们建立起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反观现在,为什么越到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增高,反而是减弱。学生的学习困难还反映了不少学校和老师在学习观念上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盲目赶进度,讲得多,练得多,思考少,交流少。可以说相当多的学生都是在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英语,相当多的老师也是为了在各种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煎熬,师生共同浸泡于苦海难以自拔。现在,新的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创设情景,让英语教学真正的活起来。
《标准》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及以模仿为主、以书本为主和以间接经验为主的现象,融学习于有趣的活动情境之中。《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表情和动作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情景,相互交流,启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直观情景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之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技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来创设情景,如打电话、购物、生日聚会、旅游、问路等。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以上是我学习新课标后的粗浅体会,我想更多的还需要我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基层,深入课堂,认真踏实的学习和实践,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更好的帮助自己提升专业素养,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做好好本职工作。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 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我校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并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又如:教学古诗《石灰吟》,课前准备好几块生石灰和盛有清水的脸盆,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生石灰放进脸盆,亲眼目睹生石灰的变化过程。学生对坚硬的生石灰在水中沸腾,翻滚,最终踪影皆无,只留下清白一片的变化过程惊叹不已。可想而知,此时教师不用讲解,学生也已深入感悟到石灰不怕牺牲的品格,清清白白的形象,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并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助解决疑难。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就是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为了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暑假里我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收获颇多,获益匪浅。我体会到: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二、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学习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情感与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动力,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材料,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三、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0xx年4月21日,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教育部发布会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年版)》。今年秋季,这部课程标准正式实施。初读课程标准,时隔十一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紧跟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初读新课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难发现语文的课时占比达到了20%-22%,绝对重中之重。在识字量、课外阅读量、古诗文背诵篇目等量化要求方面,新课标都没有增加,主要变化在在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上等方面,语文的广度和难度有所提升。
之前就有专家一直在强调“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而阅读又是语文的基础”。“20xx版课标”相较于“20xx版课标”创新地指出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且要系统规整和整体安排,教材选文要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要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教材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新改版的新课程标准特别地重视整本阅读,而且关于整本书阅读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变化,比如:一二年级的与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的书目,没有图画书。新课标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要读哪些图画书,这又是新的内容了;《爱的教育》,原来是六年级上学期快乐读书吧的内容,现在是第二学段的.整本书阅读任务了;《十万个为什么》原来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现在变成了第三学段;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相对降低了一些难度。五年级下册的《西游记》阅读,课程标准说得非常清楚,这是第四学段的,而《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小学乃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并没有要求学生阅读,相信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我国四大名著”的阅读,看来也要有所改变。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我们学校积极营造书香氛围,引导孩子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阅读方面十分重视,不论是高年级的共读一本书,还是低年级的特色阅读记录,每个年级都能根据学生不同特点,不同层次引导学生读书,并将阅读收获及时记录下来。我想经过小学几年的积累和沉淀,无形中一定会让孩子们有质的蜕变的。
另外,“20xx版课标”将“文化自信”作为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语文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感觉想要学好语文应该多积累,多熏陶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比如小古文、古诗词等,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特别是小古文、古诗词这种文学素养的提高,是需要从小培养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不妨趁小学阶段,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孩子诵读传统文化知识,从课内外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优秀的文化中徜徉。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新的课程指引下,我将继续学习,领悟其精神,和学生共同成长。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河南省成长学院的学习。作为朱煜老师班的一位学员,7月18日下午,朱煜老师做了题为《一线教师看新课标》的主题报告。朱煜老师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与学员分享了自己的研读心得,下面我也将自己的感触与大家分享。
朱煜老师在解读“课程性质”时,重点提取了“基础”“情境、实践”“经验-规律-能力”等关键词,并逐一跟学员进行了研读分享。“情境、实践”是新版课表里的高频词,听完朱老师的报告,回顾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三点学习心得:
一是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教学。不论是真实的情境还是模拟情境,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都应增加情境设计。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义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情境中学习运用语言也正符合了“实践性”的本义,也才能让学生真正把语言学好。
二是情境教学离不开对文本及其创作背景的研读和扩展。情境教学必须给学生提供可感、具体的信息,因此教师在情境教学设计中不仅要研读文本,还要适当扩展创作背景,这样才能为把学生带入自己的教学设计里,课堂上的情和境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三是情境设计要尽量贴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情境教学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可实践、可操作,能让学生获得较强的代入感和体验感,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在情境教学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几个方面,如学生的年龄、学科基础、兴趣点、生活环境等,尽可能地照顾到所有学生,尽可能地实现全员参与。
当然,对新课标的解读和实践永远在路上,这方面我很有幸能听到多位名家之言,并从中获得指导和引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继续研读课标和教材,持续增强自己的研读能力和理论基础,为教学工作不断蓄力加油。
随着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展开,一个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新的教学理念的热潮正在兴起。“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这是广大教师的一个基本共识。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把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很好的贯穿到教学当中,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结合教学谈谈在学习化学《新课程标准》中自己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改革课堂教学
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应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新型试题只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形式,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课堂模式,关键还要靠我们的教学主阵地——课堂。新的理念成了我们课改教学的巨大驱动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目前从听课中发现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就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教师本来是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只担心漏讲知识或少讲而学生不会。教师讲得很辛苦,但学生处在被动听课状态,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太小,很难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因此,要实现主体教育思想就必须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就要在平时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走到学生中,和他们谈理想、谈生活、谈兴趣、探究知识,尊重他们、呵护他们。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探究教学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质疑、勇于求异,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对敢于质疑的学生应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努力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消除思想障碍,敢于质疑。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使学生在问题中求知,在问题中发展,不断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科学创造贵质疑,创新往往是“质疑”的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善疑、多问、多思、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创设质疑情境。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善于创设成功的情境。对学习基础不太好的一些学生,提出一些简单应用性的问题,而将一些有深度和具有较强思考性的问题,留给学习基础好一些的学生,使他们都有发言的机会,同学们都经历过成功的体验,这样一来可以使他们在不同学习层次上都有进步。这对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精神有其积极作用。
三、在探究中学、学探究的方法
课程改革中提倡探究性学习,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科学探究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内容。这里的过程包含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实践互动过程等。要将科学探究的学习同其他内容的学习有机结合并统一起来。将这一思想贯彻到化学实验教学中,从化学实验内容的呈现来看,就是要鲜明、具体地按照科学探究的思想来叙述实验内容,使学生明确与具体的实验内容有关的科学探究的要求,做到在探究中学、学探究的方法。
四、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应用意识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是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有效落实这一理念,就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积极创设各种真实、具体、生动的化学实验教学情景,在学习化学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好新教材,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走到学生中,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造教学情景,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贯彻新的课程理念,在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的今天,对我们广大的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继承昨天的优秀成果,补充新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我们的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肩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时间像发动的车轮一样永不停息地向前滚动着,转眼间本次培训将接近尾声。虽然学习的时间短暂,但却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新理论,自参加国培以来,我认真聆听多位教育专家生动、形象而有精彩的讲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用心参加班级交流和互评,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值得我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我深感自己在思想观念上受到教育和启发,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决定细品所学,总结所得,把此次培训的所学、所得用于现实教学中。
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鼓舞。使我更加懂得怎样备好课、备好学生,怎样去评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些都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带给了很好的帮忙,为我前行注入了新的原动力。
透过这次学习让我更加坚信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与时俱进,随时用新理论、新方法来指导自己,提高自己,要认真学习新《新课程标准》,把握教学要求,对要求滥熟于心,然后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及时主动的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主角,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训中专家讲的很透彻到位,这就应都是我平时先做的,只是比较粗略,能够说是略知一二罢了。让我明白了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怎样实现自我发展,成长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所应当具备的智慧。作为教师首先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去吃透教材,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和增减,才能到达真正的教育教学目的。同时我们应当对所从事的职业充满热爱,这种热爱体此刻对工作充满激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兢兢业业。要有自强不息,永不停止的精神,去不断地学习,更新自我,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你所应对的学生,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做出榜样。
总之,这次培训我收获的不单单是专家们讲解的资料,更是一种理念,一股动力。在今后教育道路上我会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会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习。让他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通过对数学新课标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要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转变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
恰当的教学情景创设,不仅为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而且会成为他们主动探索数学领域奥妙的动力,因此,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要有激趣的作用,还要求情境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时尚而缴尽脑汁,捏造教学情景那就不可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4、生活气息不要喧宾夺主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时下颇为流行的提法与做法,但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的为联系而联系,或牵强附会,有的不加选择,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味,生活的气息浓郁了,但数学思维的培养缺失了。
我认为,数学生活虽然与生活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适度而恰当的联系生活,对于数学是大有裨益的,但正如生活难以数学化一样,如果数学教学一味的追求生活化而迷失了自我,是得不偿失的,数学课的“主角”永远只能是数学本身,数学学习可以吸收生活中有趣有益的例子来为生活服务,也可以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但不能走失数学本身。
5、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打破课堂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运用各类信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新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就应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教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就“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知情统一规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从创设情境,驱动探究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调动情绪,产生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交流情意,形成乐学数学知识的态势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力图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指引”和“抱着”想到,“引”与“抱”采取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叶圣陶说过:“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指引”能使学生养成善思考的好习惯,随时关注周围事态的变化,明白事物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已定的事随时会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事物的形式或内容随时会换成另外的一种。好习惯应该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训练和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抱着”就会养成一种依赖情绪,什么事都不去考虑,也不想考虑。因为他知道会有人来指导他怎么做,至于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产生,要想别具一格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指引”学生学习,而不是“抱着”学生学习。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在实施初中数学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有以下体会:
一、学案设计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处理好大餐与味精的关系。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的总结及整理,并注意知识点的提炼与总结。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学习,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课堂放手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个体尝试并合作探究,让学生表现自己,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精深与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使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得到提高。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授课结果有时会与备课时预想的结果相差很大,这就说明我们在平时备课时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必要性。对教材要深钻细研,对学生要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现在的学习状态,要明白教学过程中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既要照顾到差生,又要想到优生。可见备课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
四、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六、初中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我们可通过在汲取学生时代的经验的同时,通过在职培训、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参与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来促进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设计一堂课时,新课的引入,题目的选取及安排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总之,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上要求必须放下“架子”,让学生喜欢你,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一、务必明白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区别
以往教学大纲突出了知识的主体地位,它主要是对教师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以往教学法大纲的基础上,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课程学习中“人”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作用,还注重教学法的指导。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就应认真地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白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才能体现“新”字。
二、做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现代教师的共识。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那里就应注意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那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夸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就应充分地认识到自我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的发展层次,以便自我灵活地制定教学。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就应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靠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一样的学生的不一样发展。社会的提高在于它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果都是一个模具“造”出来的,那还有什么矛盾,还怎样促进学生提高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就应是多变的,是根据不一样的学生和不一样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
四、认真钻研教材,依据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特点
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修改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善,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提高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到达《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我觉得,如果我们对新课标学习掌握的不到位的话,其结果必然是轰轰烈烈的学习,平淡无味的实践。能够说是“穿着新鞋走老路”。所以说,加强学习是工作的重心,实践是学习的核心,这次我们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课标吸取来的经验在实施过程中还得要再理解考验的。一切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构建学习 —实践—提高—再学习 —再实践的良好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好处上讲,课标的实施是复杂的,任务是艰巨的。透视种种现象,能够使我们在学习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调整、完善自我,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在这次教材教法培训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更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找准了导航,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我浅谈我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阅读教学实现向语言运用的重心转移。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有。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读”得好会让人受益匪浅。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华丽的造作,没有表象的热闹。是用她那深厚“读”的功力感染着大家。可见朗读的魅力是多大啊﹗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二、习作教学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的出发。
20__版《语文课程标准》注重乐于写作和自信,注重发展个性,注重打好基础,从而降低了写作教学要求,不再要求小学生“会写简单的记叙文”。中年级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仅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和“能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些都比过去低得多了。作文的本质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回归“习作”的定位,删去20__年版本中高年级“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的要求,有利于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自由表达真情实感,扎扎实实打好作文的基础,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追求的是静下来搞语文、学语文、品语文。在教学中训练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能力。
总之,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只有再一次深入的进行研读,我们才能正确把握住我们的舵,驶出正确而坚实的航线。遵循学科规律,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遵循教育的规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不断学习,自我完善,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爱读书,会读书;爱表达,会表达的能力,为学生的一生奠定扎实的基础。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风吹遍了全国中小学校。我校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新课标培训,在这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英语课程标准》与其它17种课程标准大体一致,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五个部分组成。 在“前言”部分,它根据《纲要》的精神,结合我国英语课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六条基本理念。它们是:①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②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③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④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⑤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⑥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这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它们既是我们制定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也是指导我们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准则。这些天通过对英语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教学与评价的要求,进一步理解了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和使用方法。通过我们教研组的学习,看到了新课改的所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后,我真是受益匪浅,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和深深的思考。要求我们跳出传统英语学习的旧框框,接受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形势下教学时间的减少,我想这是在课改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在知识讲解过程中,如果知识点讲解过多,害怕时间不够充分,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所讲知识,相应的听说能力也不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如果讲解过少,又怕学生不会运用,一到考试,分数变低,所以很难处理这种矛盾。面对这种形势,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我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改,不一定在短时间内有效果,但不改一定是没有效果的。所以,我体会到新课标下我们教师团队应该做到:
一、要转变教育理念,迎接新的挑战
首先,新课标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评价长期存在的一大问题是过分强调薽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一考定终身”是许多学生丧失了学习与发展的机会。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过于强调量化和书面测试。忽视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忽略了高中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目的,忽略了语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习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因此我们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要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要迎接好新课程的挑战,我们还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
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不断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我们的英语思维教学,用浅易的英语来表达,提高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发展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学生有错误,鼓励学生开口。创造真实、有趣的环境让学生乐于英语思维。老师应保持心境心态的年轻,活到老,学到老。要放得下架子,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当今英语教学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培养其交际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要达到这些任务,首先,教师应尽快从旧教材旧教法的框框中解放出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若继续沿用传统的重语言知识讲授、重译写和语法教学、轻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仅调动不起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也不能充分达到教学任务。其次,应重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期英语教学要提倡“乐”的观念,情绪越好,越乐观,对所学内容便会发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果也将越好。在新形势下,转变教学思想是搞好新教材教法的前提,更新观念是用好新教材的保证。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自觉转变过去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特点,以突出教材的交际功能为主线来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尽快解决教材新与方法旧的矛盾,变“不适应”为“适应”,掌握教学的主动权。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消极情感如焦虑、害怕、羞涩、紧张、愤怒、沮丧、怀疑、厌恶等,都会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如果学习者受消极情感影响太大,再好的教师,教材,教学方法也无济于事。与此相反,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动机、愉快、惊喜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为了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感情,克服消极情感,教师首先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使语言学习上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往往与他们学习上的成功与失败有密切关系。学习上的成功能够促进情感态度的积极发展,而积极的情感态度又利于促进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成功。因为学生能获得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他们的发展前途比我们老师大得多,我们关键要做的是如何调动学生,教学生怎么做,指导他们,服务他们并管理他们。
三、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
《英语课程标准》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从语法讲解中和单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为落实各项能力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英语课程标准》还强调指出,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考虑当地的条件以及学生的需要,积极和有创造性地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我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运用新课标中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标出台后,出现了“百家争鸣”现象,跟随专家们的解读,以及自己的研读,我也从中获得了新的心得和体会。最大的感受就是新课标的字里行间都在彰显着“育人”理念。20xx版新课标总体是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引,以核心素养(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如何在每节课,每个活动贯彻育人理念,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将结合最近正在教授的新魔法3A第五单元Cooking at home,谈谈如何践行新课标里“育人”理念。
一、育人之兴趣
新课标对兴趣的培养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单元词汇多样,句型复杂,要想很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内容,孩子们必须学会主动学习,方能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如何激起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欲望,激起他们的兴趣,是我备课中的重点。在教学中,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我在网上搜罗了很多有关的视频资料,希望把这节食物类英语课,上成世界美食制作与科普的融合课,让孩子们感觉到不再是单纯的学英语,而且还获得其他有趣的知识。课后我还给孩子布置了绘本阅读拓展、饮食调查问卷、菜谱制作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去学习,就像玩游戏一样,动手又动脑,不是单纯的听说读写,这无疑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回应着我的一切问题,让我倍感欣慰。我想这也是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东西的一种方式。
二、育人之见识
新课标中文化意识一级目标比较与判断的表现中提到:要观察、辨识中外典型文化标志物、饮食及重大节日;初步具有观察、识别、比较中外文化的意识。在本单元中我让学生们调查中国各地的口味偏好,了解中国菜系,各省的名菜,以及世界各国的饮食烹饪方法,在调查中给学生渗透中外文化的差异,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对优秀文化的鉴赏能力。最后我再回归我们国家饮食文化的优点,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内心的文化自豪感。
三、育人之思维
新课标对思维的培养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本课虽然是关于找食材的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孩子对比中外饮食习惯,挖掘饮食背后的原因,来培养他们举一反三,以及逆向推理思维,Why is beef popular in western countries? Why don’t we eat hot food in Guangdong?孩子们思考了背后的文化原因,气候原因,后又推理至地理原因,最后我再告诉孩子们物质决定意识,地理气候条件是决定性因素,他们豁然开朗,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去思考,总结和推理,这大概就是思维建立的过程吧。
四、育人之合作
新课标学习能力学段目标中的合作与探究中提到:让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尝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校任务;语言学习,不再是简单的单打独斗了。我在本单元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比如,关于班上同学口味偏好的调查问卷,酸甜苦辣咸涩,6种口味分给小组里6个人,每个人去设计提问,收集,整理,最后由组长上台做汇报。在此过程中,学生还需通过查资料等方式对中外饮食情况以及菜谱制作进行查阅。我想新课标的初衷,也是希望学生们在合作中去设计,搜集,发现和解决问题。
英语的本质,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我相信在往后的教学生涯里,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已经渐渐地把它变成“育人”的工具。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深切感悟到教师必须学习“英语新课标”才能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当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小学英语教学属于英语启蒙教育,学生通过听、说、动唱、玩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并获得初步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语感。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小学英语教学应该以提高兴趣为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学,要让学生有兴趣,我们首先得让学生感到英语易学,其次让学生乐学,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此外,我们必须变革与创新我们的因与教学方式。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采用听、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使学生从动脑、动口、积极思维参与教学活动。如低年级学生可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将其编成儿歌、童谣。课堂中多采用游戏教学法,加上教师灵活亲切的身体语言,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轻松活跃。培养学生能在图片、手势的帮助下,听懂语速较慢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另外,创设情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技巧。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表情和动作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情景,相互交流,启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直观情景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之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技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来创设情景,如打电话、购物、生日聚会、旅游、问路等。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迎接了新理念新考验新挑战。我相信只要大胆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到课堂实践中,努力落实新课标,就会不断的提升自我发展空间,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小学英语教师。
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回顾小学语文教学这些年走过的路,作为一名教师我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孩子、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活力和变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让我们老师们要深思的。可喜的是,我们参与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课堂教学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和探究发展。以下我就围绕这几点谈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
一、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亲切、有鼓动性,对学生是否民主、尊重、有亲和力,对教学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着心,听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解决他们想努力解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给孩子真正的欣赏,就要给学生以心理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因为“即使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鲜的东西,无穷的希望。”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觉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考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学生个性,鼓励他们发表感受,谈自己的见解。
二、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阅读课中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图画,具体逼真的实物,引人深思的提问,根据课题组织活跃有序的质疑探源,根据文章情节组织角色鲜明的课本剧,针对疑难组织人人参与的辩论等,都能比较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起学生兴趣。习作(写话)教学中教师情真意切的下水文,组织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会使学生觉得习作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表现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总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能时时想着学生原有的思维状态是什么,何种方法是激活思维的最佳切入点,何种手段能使学生人人积极思考,个个乐于参与,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氛围,组织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在创新中发展。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能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独立探究的意识,增强与人合作的需求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这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认为,应抓住“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极其需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语文中进行探究学习,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中探究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
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过程,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然后获取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由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穿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