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在哪里》评课稿(精选15篇)
首先,学本课堂立足于学生的学情。
高段的课堂,热闹的是学生的思维。而低段的课堂,朗读往往是主旋律。这节课,学生的朗读让课堂变得热闹而精彩。只是觉得稍多一些。读得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少了。识字是低段教学的重中之重。本堂课,徐老师非常重视识字教学。徐老师既结合音、形、义三个方面来落实生字,更重视识字方法的多元化。但是,低段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童趣的。徐老师虽然抓住了雾的淘气、顽皮来串起整堂课,但是那份淘气和顽皮却没有在课堂之中体现。
其次,学本课堂要让学生发生,要让学生经历整个学习过程。
一课一得,徐老师要教给学生的是“无论是……还是……都……”这一组关联词语。在熟读的基础上,徐老师让学生发现关联词,接着结合课文练习用这个知识点,然后通过小练笔迁移巩固这个关联词语。设计有层次,很好!但我觉得徐老师稍微心急了一些,我们的学习活动可以再舒展一些。在发现环节,徐老师目的很明确,直接问学生你发现有哪些词一样?没有给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我想学生能发现的,只要我们等一等。
在学生发现关联词语之后,我觉得应该多一个理解的环节,让学生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再把前面环节中的一个提问放到这里,“雾把大海藏起来了,海水看不见了,船只看不见了,蓝色的远方看不见,大海里还有什么看不见了?”等学生交流之后,再用关联词语说一说,这也是一练。接着结合课文巩固这个知识点,最后再练笔。此时,我相信这样一来,这个关联词语学生就真正习得了。因此,课堂上,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学起来,经历“发现-理解-练习-巩固-习得”的学习过程。
三、生本课堂,教师的指导依然重要。
首先,我们的指导要正确!我有一个疑惑,就是关联词语,可以是“无论……还……都……”吗?我觉得应该是“无论是……还是……都……”
其次,我们老师要在学生的学习困难处、错误处及时纠正。在学生交流时,“无论是荡秋千,还是滑滑梯,都看不见了。”这句中的“荡秋千”是错误,应该及时纠正。
本文作者运用拟人化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设计的时候围绕中心词“淘气”和“顽皮”来设计,他这么淘气顽皮做了什么事,引出“藏”的问题。运用朗读法顺利地完成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的朗读教学环节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已经预习过课文,所以开始便是放手学生自读,目的是整体感知雾的淘气和顽皮,接着借助雾说的四句话找到雾做的事情,也是学生自己朗读找到答案的。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就要读出雾的语气了,我先示范着读了第三自然段,重点突出“我要把大海藏起来”的顽皮淘气,接下来抛出的问题:雾是怎么说的?学生自然学着刚才老师的读法,师相机评价,孩子们越来越敢读,越来越想读,越读越有趣。在读雾第二次说的话时,不用老师多说,孩子们自然就能有感情地读,加上适时激励性的评价,孩子还能个性化地读,有的读得淘气顽皮,有的读得骄傲自豪,有的读得威风凛凛……不知不觉,雾那淘气顽皮的形象在孩子们心里形成了。
以读代讲,化难为易。本课里有许多词语,比如“于是”、“连同”、“甚至”学生第一次见,但是学生反复读了也能说出他们的意思;还有一个长长的复句:“无论……还是……都……”,学生也是通过读明白了这组复句的妙处,明白不只是书中提到的景物看不见了,所有海上、天空中的事物都会被雾藏住,不见了影踪,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通过朗读,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自然景物蕴含的生活情趣。
光是体会还不够,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能仿照课文段落说话,才算真正完成了教学目标。怎样才能搭建起学生生活经验与文本的桥梁呢?我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引导学生发现表达规律,化难为易,学生思维被打开了,说出了精彩彩纷呈的答案。
总之,一节语文课应当是书声琅琅,教师如果能够重视引导孩子走朗读这条捷径,巧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那么孩子将学得有趣,老师教得轻松!
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
教学《雾在哪里》一课时,我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因此,导入时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简单地认读字词,并练习用词语说句子,既巩固了旧知,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文教学时,我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理解。如体会雾的淘气时,我先让学生理清层次知道雾去了哪些地方,做了哪些事,再画出雾的语言仔细品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我还让孩子们演一演,如小猫”悠闲地散步”,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来解释其意思。通过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怎样才是“悠闲地散步”,体会作者表达的妙处,并通过想象说话来学习作者的.写法,读说结合,强调了想象的重要性,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然,课堂上还有一些细节不够完美,课件在呈现雾的形成以及消失的过程时,我用的是图片,如果能用视频来展现,会更直观,更清晰,效果自然会更好。
俗话说,教学就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执教了《雾在哪里》一文后,自己感触颇深,现就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1、字词教学。本堂课中对于字词的教学我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方式,认识了“雾、淘、岸、于、暗”五个生字,在交流识记的过程运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图片、词语串联、找反义词”等形式来巩固识记,忽略了孩子们自主交流识字的能力。书写了“岸、屋”两个生字,通过学生的交流与发现,总结小口诀来便于学生的识记,但是在展示评价环节,学生在书写时并没有关注到字的重点。另外,在理解词语环节有点费时,尤其是对于“淘气、海岸”的理解,有点啰嗦导致了整堂课前松后紧。
2、初读课文。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梳理出了雾说的几句话,抓住“淘气”来练习朗读雾说话时的语气,并没有点明雾说话时怎么样,而是通过对每一句话突出重点的不同来体会雾说话时的淘气。此环节学生展示朗读的形式太单一,应该注重对个体的指导。
3、品读感悟。在此环节中重点品读了课文的第三、四段,雾把“大海、天空连同太阳”藏起来的段落,着重引导学生发现两段的异同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便于学生驾驭文本给出了学生学习的提示“从句子上看,有哪些地方相同”“从词语上看,有哪些地方相同”通过学生的自学,教师的引导,梳理出每段都是围绕雾“说—做—变化”来写的;词语“于是、无论、都是、都不见了”是相同的。当然也有不同之处,引导学生理解“霎时”。只是注重学生对于段落形式上的梳理,忽略了对于课文的朗读。
4、迁移运用。在对三、四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环节引导学生尝试仿照着课文的形式进行说话训练,有了前面的分析这个环节相对于学生来说简单了许多,学生的表达清晰。
每上完一节课,都有许多点值得自己思考与反思,反思是为了以后更大的进步。
今天上午,我在卅铺中心小学陈昕校长的带领下,来到黄荆小学进行送教活动。这是一所山村小学,二年级只有十来个学生,面对我,他们开始有些羞涩,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步骤,他们很快就进入状态,热情高涨,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的`是智慧的光芒。
《雾在哪里》是一个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
教学《雾在哪里》一课时,我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因此,导入时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简单地认读字词,并练习用词语说句子,既巩固了旧知,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文教学时,我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理解。如体会雾的淘气时,我先让学生理清层次知道雾去了哪些地方,做了哪些事,再画出雾的语言仔细品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我还让孩子们演一演,如小猫”悠闲地散步”,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来解释其意思。通过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怎样才是“悠闲地散步”,体会作者表达的妙处,并通过想象说话来学习作者的写法,读说结合,强调了想象的重要性,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然,课堂上还有一些细节不够完美,课件在呈现雾的形成以及消失的过程时,我用的是图片,如果能用视频来展现,会更直观,更清晰,效果自然会更好。
《雾在哪里》是部编二上第七单元第二篇童话故事。这次课堂教学是徐老师的试教课。虽然有好多环节还得修改,但这堂课中也有好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融合教学,将识字与阅读紧密结合
针对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徐老师在第一课时教学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借助语境,将识字与阅读融为一体。从课堂效果看,学生乐于学,乐于思。字音主要通过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串读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及师生合作读文中正音来掌握。字义的理解融入阅读之中,借助语境,联系上下文来促进理解。如“甚至”的理解教学让学生结合语境书写中,多次复现,促进识记。
二、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达成整体感知
“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新提出的重点学习的语文要素。如何落实这一语文要素呢?课堂上教师分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在圈画相关词语、充分读句读文中抓住关键词句,从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一是借助课题“雾在哪里”,引发问题“又淘气又顽皮的雾究竟来到了哪里?”,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二是引导学生再次读文,圈画出“雾在哪里”的关键词,并用上“海上”“岸边”“城市的上空”这三个表示地点的词语,连起来说一说。三是串读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感知雾飞到海上,来到岸边,躲在城市的上空,都淘气地做了些什么。
本堂课的不足地方就是,生字教学上,徐老师只注重的字音的教学,还没有注重字形的教学。
《雾在哪里》这篇课文是一则有趣的科普童话故事,它把雾比作一个淘气的孩子在捉迷藏,它把大海、天空连同太阳、海岸和城市、自己藏了起来。本文让孩子们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感受雾的聚散变化的特点,符合低年段孩子的认知特征。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理解字词和梳理课文大意上。在理解了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言语训练。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一个小谜语“像云不是云,像烟不是烟,风吹轻飘飘,日出慢慢散”,让同学们猜一猜,从而引出“雾”,让孩子们感知雾的特点。接着趁热打铁,播放一些雾的图片,带孩子们进入雾的情境当中。通过让孩子们说一说雾给自己的感受,从而让孩子们体会到雾的朦胧美。
在生字教学中,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识字方法,利用上下文理解字词,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在语境中帮助孩子们积累。在教学“雾”这个字时,我先带着孩子们通过猜谜语、欣赏图片的方式引出“雾”。接着让孩子们说说怎么记住这个二类字。因为有之前形声字学习的基础,所以孩子们都能够说出“雾”是一个形声字,上面是一个雨字头,下面是一个“服务”的“务”。接着,我对雨字头的字做了一个拓展,让孩子们说说雨字头的字还有哪些。从而总结出雨字头的字一般和水或者天气有关的特点。通过一个字拓展到一类字,教会孩子们汉字学习的秘密,让前后学习的知识贯通起来。
再例如教学“淘”这个生字时,我把课堂交给孩子,让孩子们自己寻找识记的方法。通过观察,孩子们都能够说出“淘”是一个形声字,左边是三点水,因为淘米要用水,右边也读淘。接着我引导孩子们给“淘”换偏旁,说说还有哪些字,拓展“匋”字大家族的生字。孩子们都能够联想到前几天才学过的《葡萄沟》这篇课文中的“萄”,有些孩子也能联想到平时上的陶笛社团的“陶”,不仅联系了以前学过的课文,而且引导孩子们注意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要留心观察。这样的生字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既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更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让每一个生字在孩子们的面前活起来,让生字成为孩子们的伙伴,让孩子们主动去观察生字、积累生字,发现在身边的生字。
这样的生字教学方式贯穿于课堂的始终。例如:没有光线,看不见,只能听见声音就是“暗”;中间两个土就像四通八达的马路,行人走在道路的两旁,这就是“街”;用木头的水上造桥,有木也有水,这就是“梁”等等。
在课文朗读中,我充分注重教师范读和引读的作用。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读对于理解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范读、指生读、师生合作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在读中体会雾的淘气。这样不仅让孩子们在读中认识生字、理解课文,还培养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配乐朗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抒情的音乐让孩子们仿佛置身在雾气蒙蒙的仙境之中,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
因为本文的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雾到底去了哪里;一条是雾把哪些东西藏了起来。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我先带着孩子们找到了课题所问的“雾在哪里”。在再读课文之后,引导孩子们找出雾都把什么藏了起来。让孩子们对课文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在精读部分,我抓住了文章三、四自然段结构相似的特点,带着孩子们品读这两段的文字。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理解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在朗读中训练孩子们用“无论是……还是……都……”说话。在充分朗读之后,我引导孩子们说出这两个自然段在结构上共同的特点,都是先写什么,在写什么。再让孩子们说一说雾还会去哪里。出示一些图片,让孩子们当一当小作家,模仿课文的结构,也来说一说雾还会去哪里。充分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让孩子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习得写作的能力。孩子们在这一环节当中都表现的非常积极。言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一节课下来,我觉得亮点还是非常多的。但是也有许多的不足。在宋运来老师和李主任的指导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可以再改进的。
文章的导入部分还不够有情趣。可以把雾当做是一个魔法师,把雾在哪里变作是雾在哪些地方施展魔法。从而让孩子们在情境当中产生阅读的期待,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提取信息要有示范。可以先带孩子们朗读文章的一、二自然段,找出雾在海上。然后再放手让孩子们找找雾还会去哪里。从而避免孩子们盲目地寻找,或者寻找有遗漏的情况。
在教学中要有取舍。这一节课的内容很多,所以导致课堂给人一种不停地往前赶的感觉。可以适当删去一些内容,留给下节课再来讲。
写字教学不够扎实。因为时间可能不够了,所以留给写字的时间比较少,但是低年段写字指导还是非常重要的。一堂课中应该至少保留十分钟的时间给孩子们好好地练一练字。
有幸听了胡蓉老师执教的《雾在哪里》一课,让我受益匪浅。
胡老师以她那执着地干劲,清新大方的教态,丰富的知识,耐心的引导,引领孩子们与文本对话,进行了朗读、说话、字词句段品析等方面的有效训练,让学生的双基得以不断巩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也如此。咱们每个人听完课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我觉得胡老师这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巧识字
课堂上,胡老师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如学习“雾”字采用归纳法,先让学生进行自主识记“雾”字,并让学生拓展关于“雨”字头的字有“雷”“霜”“霞”等,然后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这些“雨”字头的字一般与天气有关,都属于形声字。这样的学习迁移,让新旧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融合,不再是孤零零的单纯识字。又如学习“桥梁”的“梁”时,胡老师采用了对比法,把“桥梁”的“梁”和“高粱”的“粱”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在对比中知道了这两个字的含义并学会运用。
二、重朗读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总是语文学习的一条主线,是语文教学的主环节。胡老师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理,读的形式多样。课堂上胡老师还很善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及时鼓励他们的勇敢表现,让他们投入课堂,进入文本,放生朗读,大胆展示,真是让朗读走进学生的心里。如:带着问题读,抓住关键词语读,感悟人物品质读等,每次读的要求不同,指导出来的效果比较到位。
三、多训练
整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语言训练点多,学生的思维彻底地打开了,不再完全局限于文本的内容,能够发散思维进行语言概括和表达。
在让孩子说雾去了哪些地方时,老师要求学生用上了“先……接着……最后……”等关联词,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概括时,知道要有调理的思维。学习语文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正确运用,胡老师本节课在文本的结构分析上透彻,并让孩子根据文本的结构,进行“雾还会去哪里”的自创说话练习,孩子们是个个说精彩非常,让听课人为之震撼。
可以说胡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圆满,很成功,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非得挑刺的话,我只能浅薄地谈谈我个人小小的建议,供胡老师参考:本节课如果设计一个写字环节就更好了,那样就更能体现听说读写相结合了。
《雾在哪里》一课通过不同地方的雾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然现象的奇妙。作者将"雾"化身为淘气的孩子,赋予它语言,读来有趣,觉得雾的变幻多端与神秘。通过自制课件,合理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读与说的教学环境中了解雾的这一自然现象,感受大雾笼罩的大地是怎样一种景象,从而培养学生注意留心周围的一切,热爱自然,用语言来表达自然界中的奥秘。
第一、通过猜谜来导入新课。虽然在导课的技巧中经常用到"猜谜",不属别出心裁,但在效果上确实能引发孩子朗读课文兴趣的作用,为更好地阅读课文做好铺垫。让孩子跟着板书课题,是抓住了指导学生写字的机会,复习"雨"这个部首。
第二、课文的学习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第三、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用句式说话,"雾把藏起来了。"了解大雾天,哪些景物被雾笼罩着,理清脉络。
第四、细读课文,在前一基础上让学生划出雾说的话,用正确的语气来朗读,作者写雾淘气可以从雾说的话中体会出来。
这是个教学的重点,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培养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在学习"景物变化"的语句时,打破逐节分析朗读的常规,用句式来指导学生运用课文语言来练说的形式,旨在将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是一个理解记忆并背诵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将"甚至甚至"这一段作为重点学习的内容,通过点拨,使学生初步体会"甚至"的用法,培养语感。本课的生字较少,主要是采用自学的方式,保护好学生主动识字的热情,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学习,积累一些好的识字方法,学习"及"时,教师适当扶一把,比较同音字"急、极、级、及",用做手势的游戏,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
第五、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内容,看着图片说一说,雾还会把什么藏起来,出现什么情况呢?目的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提高表达能力。
接着,在学生还感到学得意犹未尽之际,观看"雾的形成"的动画课件,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这时,再让学生去读读《庐山的云雾》更有"水到渠成"之势,再次感受到自然界的神秘莫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也对"学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雾在哪里》这篇课文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围绕雾“淘气”“藏”来设计。抓住雾“淘气”,雾把什么“藏”了起来等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朗读训练力求扎扎实实
语文学习“以读为本”,“读中体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读”更是重要,这对于理解语言、感受人物情感的能力培养,逐渐掌握朗读的技巧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课中,我把“雾”说的五句话作为朗读的重点,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雾”的淘气,充分利用个别学生示范读来感染其他学生,再读时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淘气”的特点。另外,很多时间都花在朗读课文上,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和习惯,在熟读基础上理解,与文本间的交流更为密切。
二、语言训练力求扎扎实实
引导学生找课文中语言来说,自由选择内容练习说话,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并将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培养了语感。而根据图片仿照课文,展开想像练习说话,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环节,因为有图片,学生有话可说,因为前面有句式训练的铺垫,学生语言表达也很流畅,连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了说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少数学生的课堂,学生们学得更积极、主动了。
王老师执教的《雾在哪里》第一课时,从整体来看,教学目标的设立和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已兼顾。教学过程所呈现出来的教师素养也都得以展现。王老师思路清晰,环节紧凑,设计合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总体来看这节课是成功的,达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识字方法,灵活多样
识字教学是一二年级教学的重点,王老师把这一块儿也落到了实处,突破的方法更是灵活多样,充满了趣味,如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生分行拼读,然后交流识记方法,王老师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把握字的结构,写出美观的汉字。并相机指导示范书写“岸”字。紧接着王老师引导学生描红,适当给予了鼓励,充分体现了教师正确引导下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重视新课标的鼓励性评价。紧接着又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生读、齐读,游戏“摘苹果”巩固识字,这些形式多样的的识字,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氛围中乐学、会学。最后齐读词语更是对字词强化了训练。我们要培养学生丰厚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就要严格要求孩子从小对汉字的规范书写,一点一横,一撇一捺,王老师指导的都非常到位。把字写得规范,更是培养了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性格。
二、以生为本,关注成长
1、王老师让学生欣赏雾中美景,激发热爱自然之情的同时,提醒学生:雾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有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王老师在语文课中适当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真正做到了教书又育人。
2、王老师抓住雾的顽皮、淘气来指导学生学习雾所具备的这两个特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雾非常了不起,他想把谁藏起来,就能把谁藏起来这一特点,由物及人,相机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锻炼,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大本领的人、为人民做贡献的人。
三、激发想象,拓展思维
王老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以读为本,重在说话训练。王老师几乎每个环节都有说话训练,巧设活动,留白,补白,培养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广度。例如:出示图片,相机引导学生想象,把大海藏了起来,除了大海、船只看不见了,还有什么看不见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跳出水的鱼儿、小岛、渔民、海鸥”等答案一个个从脑子里蹦出来,小手纷纷举起。突破了重点,课堂趣味横生,着实是一处亮丽的风景。这里是以学生为本的主题理念,鼓励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评价者、激励者,更是参与者。王老师激情饱满,热情洋溢,课堂中注重激励性语言,感染了学生,使学生也自信满满,融入其中。当然,没有完美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例如板书的内容应根据课文内容的展开而展开,它有一定的空间顺序,应有条理地进行设计,而不是一气呵成。
但是这一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在全体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可以再改进的:
1、各个环节分配的时间不均匀,小组合作朗读的时间过长。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每个环节所占的时间,充分备课。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有所取舍,该放手时就放手,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
2、课堂的指令语不明确。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通过同桌合作朗读的方式朗读第三、第四自然段,孩子们不知如何去读、怎样读,导致课堂在应该读书的时候非常安静。结合其他语文老师给出的建议,我也做了认真的思考:一是要熟悉自己的学生并与之形成一定的默契,一个特定的指令与发出后,学生应该采用哪种学习形式。应该相对固定,这样可以减少教学指令与占据过多过多的课堂时间。把课堂时间尽可能的还给学生。二是教学指令语的形式应该多样化。语言,文字形式,肢体动作,面部表情都可以充分利用,避免教学过程枯燥,有效减少学生的适应性疲劳。第三个是教学质量的重复,让学生明白教学指令与发出后自己应该做什么,对指定语进行适当的重复无疑是需要的,但是简单的重复会造成教学过程的单调,甚至是学生的厌烦,因此,对教学指令语的重复应该是另外一种意义。
3、评价语缺乏,没有针对性与时效性。
对于孩子们来说,及时且有针对性的评价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们去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评价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其他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这是我今后需要特别去努力的地方。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整篇课文生动有趣。
因此,我在设计时全文围绕雾“淘气”“藏”来设计。抓住雾“淘气”,雾把什么“藏”了起来等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我设计了三次填空,三次填空看起来内容相同,其实所填的内容是不同的,每一个内容都紧扣教材。(淘气的雾把藏了起来。)学生通过填空发现原来雾每把一样东西藏起,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他们会边填空,边想象,这样通过填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另外,在生字教学上,因为“藏”是重点,它贯穿全文,教学时我作了重点指导。其他的生字我都采用了随文识字,通过学生的发现来说识记方法。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最后在总结时让学生边看板书,边用对比的形式进行总结。最后让学生明白了雾中、雾后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景象。当然,本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容量大,对关键的词语理解不深,对写字的指导不到位,有蜻蜓点水之意。
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写字指导仍是关键,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重视。
我选择了一则童话故事《雾在哪里》,这是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想象”,侧重于体现想象之美:《雾在哪里》中的语言生动,想象充满童趣。
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是: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子。二、交流识字方法。三、再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书写“岸、屋”两个生字。
反思整节课,我认为需要继续坚持的有:
1.小主播形式新颖、互动性好,丰富了课堂内容。本节课李浩翔和卢妍竹作为小主播,准备充分,落落大方。分别从雾是什么;雾的常见类型;雾对人类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并联系实际生活出示图片比较雾和霾,让同学们初步了解了雾和霾相关知识;并通过互动环节猜谜语,收集雾的有关诗句,雾的与天气相关谚语,生动活泼,让大家对雾有了直观深刻的理解。画说汉字作为日常课堂环节,切实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习语文兴趣。袁康雅准备了“岸”字,让我们知道了这个字的本意是“耸立在河川上的石崖,意思是水边高地”。
2.同音字讲解,采用借助图画,字形辨析,突出了重难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让学生来指给大家看图上哪个位置是河岸,同时拓展海岸、两岸等相关词语。字词教学要适时借助字典。字典进课堂,在识字时出示义项,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在讲解“梁”字时,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它的多个义项,与“粱、粮”区别开来我鼓励大家向身边的小老师—字典学习,翻翻字典,分别查找到这3个字,并且把这3个字的义项出示到课件上,最后通过选词填空的方式巩固识记。既学会了方法,又学到了知识,更是一个发挥字典帮手巨大作用的环节。
3.教师语言准确简练,要求明确,过渡语引导语丰富多变,激励性强。需要向书本、名家学习,不断锤炼、进步、提高。
4.课文朗读指导要多方法,注重课堂内容的延伸拓展。应该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先让孩子们说一说,再引导孩子们从语气语调、站姿、表情等朗读,读出感情,进而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
5.写字环节严格要求,规范学生写字步骤,精讲多练。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常抓不懈。
这是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将自然想象通过童话这种讨巧的文体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用生动的语言将雾的特点清楚地显示在文本中,读来使人轻松愉悦。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我认为无论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应该始终围绕语文学习的目标——识字、写字、朗读等,始终运用语文学习的手段,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体会语文的味道。这节课在以下几个设计上体现了语文课的“语”味。
一、看图练说,训练表达
看着图片中的景物,说说对于雾的初步体验,孩子们的表达出来的语言经过了老师的肯定或提醒均有了一定的提升,用生动的词语来说眼前的景象,这是语文用于生活表达较好的方式与途径。
二、多种朗读,训练语感
二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朗读上,用较短的时间把自然科学知识解决之后,剩下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指导朗读和识记字词。通过引读、对读、赛读等方式来引领孩子们感悟,慢慢提高朗读能力,形成语感,感受朗读的技巧,学会朗读。在设计朗读环节的时候,金老师有几个层次的练习,首先,她让孩子圈相关的词语,来完成口头的填空,这是为读什么在做铺垫,读正确的句子,读出正确的意思。其次,她安排学生回到课文,读出雾说话时候的“顽皮”“淘气”,有了第一步的铺垫,这一步的情感融入就顺利多了。读着读着,雾的特点就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田上了,读着读着,雾说话的神态也出现在孩子们的`小脸上了,读着读着,孩子们自己也能模仿着说上一句或者两句了。这就是语文课的收获,会表达,而且表达妥帖甚至出色。
三、生字教学,重在旁通
字形的识记,金老师创设了多种形式,在生字卡片认读中,在读句读文中,在游戏巩固中,在说话运用中,多次复现,促进识记。字义的理解融入阅读之中,借助语境,联系上下文来促进理解。例如“雾”,引出带有“雨”的一串汉字,引导学生既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又借助生活已有的经验,了解“雾”和“ 露”“ 霜”“雪”“雹”一样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学“一字”,认“一组”,是语文学习比较重要的一种外延学习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