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评课稿(通用5篇)
一、上课伊始,教师送给学生一句名言: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教师教给学生一个学习方法: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教师的教学始终围绕着这一方法开展,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做到了小学语文教学从知识向能力、方法的转变。
二、老师的教学目标抓得准。
从课题入手,确定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学习谈迁在逆境面前的人生态度”这个目标,为后面有的放矢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重点词句抓得准。
这篇课文由“信念”开始,到遭受“厄运”,再到“打不垮”的信念,所以在教学中老师采用了循文教学,平铺直叙,从整体思考抓住“厄运、信念、打不垮”三个关键词总领全文的学习,再逐词逐句有所侧重的引导学生品读。
四、人物情感体会得准。
能紧紧围绕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主题入情入境地把学生带到谈迁的内心世界,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高大形象进行深透理解,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和准确把握,把学生带入文字的情境之中,让读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老师能用生动的语言去熏陶学生,用浓浓的意境去感染学生,用充沛的激情去打动学生,用深刻的哲理去启迪学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这堂课上,不难发现,学生平时就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默读、边读边圈画、回答问题时注重完整性等等。特别是阅读习惯,教师指明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时,被叫到的学生在白板上圈画技巧纯熟,对关键词的把握也很精准:20多年、6次修改、50多岁、40多万字,基本都抓住了重点。这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教会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基础。而学习习惯的培养也依赖教师的在平时每节课中的“有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抓住“一百多里”这一个信息点,李老师给学生创设了情境:在这一百多里的路途中,他渴了,就……饿了,就……累了,就……脚上起了泡……他顾不上休息,来到目的地。在讲到国榷被盗,李老师同样引发学生设想谈迁的内心。在想象中,学生体验到了谈迁编写国榷的艰辛与国榷被盗之后的焦心。想象、体悟是重要的语文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在整堂课中,李老师多次抓住重点段落让学生读,有的地方是学生自读,学生自己体会文章,有的地方是教师引读,通过教师语气的渲染,加强学生的感悟,而到关键的地方还要多次读、叫多位学生起来读。学生也在多次的朗读中队谈迁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更有体会,读得一次比一次有感情,一次比一次好。
此外,把谈迁第二次编写国榷和第一次作对比,更加深了学生对谈迁不屈不挠意志。李老师在上课时融入了极大的激情,以自己的感情带动学生的感情,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学习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国标本第9册第20课,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厄运中坚不可摧、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谈迁在厄运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不可摧、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学会正确对待生活的困难和挫折。这是理解这篇课文的中心工作,裔老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重难点展开,各个环节的设置也是为了对这个重难点进行抽丝剥茧,最后让学生有一个明确地认识,对谈迁的精神世界有更深的感悟,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裔老师老师的教学有很多亮点。
一、从词语入手,整体感知
本课教学揭示课题之后,裔老师老师用三组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文章中的主要内容。梳理课文的思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大致思路。这篇课文由“信念”开始,到遭受“厄运”,再到“打不垮”的信念,所以在教学中裔老师采用了循文教学,平铺直叙,并没有采取什么跳跃式或由果溯因式的教学。
二、利用板书,明确层次
其次裔老师由信念入手,问学生谈迁的“信念”是什么?这里要求学生理解是自幼立志,而且这个“志”伴随谈迁走过了一生,不同于一时之间的想法。这一小节中“为了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引导学生去比较“一点史料”和“一百多里路”,从而让学生感悟谈迁对历史的责任感,在通读朗读去感受人物。这一小节中还以一个重点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让学生自读感悟,这几个数字在这里表现了什么,学生可以说一个数字,也可以几个数字结合起来说。20多年,一万多个日夜,记载了谈迁辛劳的付出;6次修改是为了明史的翔实可信;50多岁说明年老志坚;500多万字从数量上说明谈迁巨大的工作量,真是一本巨著。最后通板书的总结,让学生认识谈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三、营造氛围,打开思路
家境贫寒并没有动摇过谈迁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就在他大功告成的时候,他的内心不知道有多喜悦,简直是难于言表。可就在他沉浸的喜悦之中时,他遭受到了怎样的厄运?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到,接着追问:这样的厄运对于谈迁来说怎样?对于已是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又怎样?他茶饭不思,夜南安寝,到底在“思”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比较:别人是怎么看待此时遭受厄运的谈迁的?谈迁又是怎么对待这个致命的打击的?通过比较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加深对人物精神世界的认识,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会抓住“很快”、“回到”、“从头撰写”等词语体会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
“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他又是怎么战胜厄运,再次编写《国榷》的?”由这样一个问题过渡到第3小节的学习。第三小节要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理解,比如“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终日奔波”等词语,然学生体会谈迁的艰辛。裔老师抓住其中的一句“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让学生自读体会,学生会联系词语“年老体弱”和“奋笔疾书”来感受谈迁的精神。紧接着裔老师设置了一组想象联系来加深学生对“信念”的理解:夏夜,酷热难当,孤灯下,谈迁。冬夜,寒气逼人,清冷的孤灯下,谈迁。在想象练习的基础上再追问: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年老体弱的谈迁奋笔疾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读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加深了对信念的认识,加深了对谈迁打不垮的信念的理解。
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前后两次撰写明史《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厄运中坚不可摧、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谈迁在厄运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不可摧、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学会正确对待生活的困难和挫折。这是理解这篇课文的中心工作,韦老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重难点展开,各个环节的设置也是为了对这个重难点进行抽丝剥茧,最后让学生有一个明确地认识,对谈迁的精神世界有更深的感悟,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韦老师的教学有很多亮点。
一、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韦老师的教学目标抓得准。从课题入手,确定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学习谈迁在逆境面前的人生态度”这个目标,为后面有的放矢的教学做好铺垫。重点词句抓得准。这篇课文由“信念”开始,到遭受“厄运”,再到“打不垮”的信念,所以在教学中老师采用了循文教学,平铺直叙,韦老师从整体思考抓住“厄运、信念、打不垮”三个关键词总领全文的学习,再逐词逐句有所侧重的引导学生品读。人物情感体会得准。韦老师能紧紧围绕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主题入情入境地把学生带到谈迁的内心世界,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高大形象进行深透理解,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和准确把握,把学生带入文字的情境之中,让读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韦老师能用生动的语言去熏陶学生,用浓浓的意境去感染学生,用充沛的激情去打动学生,用深刻的哲理去启迪学生,
二、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教师注重让学生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韦老师引导学生品读得较深入,如对第一自然段几个数据的研读,经过韦老师的品读引导,让学生发现了简单数据的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东西。紧扣“厄运打不垮”“信念”这课题关键词,前后联系,在多样的阅读中感悟了谈迁这一人物形象。如第3小节中的引读,在对话中深入地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文本,体会谈迁在厄运中坚不可摧、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三、营造氛围,打开思路。
家境贫寒并没有动摇过谈迁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就在他大功告成的时候,他的内心不知道有多喜悦,简直是难于言表。可就在他沉浸的喜悦之中时,他遭受到了怎样的厄运?谈迁又是怎么对待这个致命的打击的?韦老师这一问,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唤醒了阅读期待,营造了阅读惊讶,在这极具召唤力和涵盖性的问题的诱惑下,学生开始走进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搜寻、思考、确认,于是,对厄运才有了多元而又真切的体验和认同,才能够和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共振,为下文的教学做了较好的铺垫。此外,文中数字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应引导学生体会,让学生认识谈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是一篇励志的文章。课文围绕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两次在困境中撰写《国榷》的感人故事,紧扣题目中“厄运”、“信念”这两组词,表现了谈迁坚不可摧、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教学中,赵老师紧扣结尾段,通过品读、感悟、交流、练笔等环节,引导学生体会谈迁完成《国榷》的不易,懂得树立信念的重要。
本节课的亮点有:
一、抓住主线,目标明确
三读结尾段,以点概面,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体会信念的重要。
在揭示课题后,赵老师让学生到文中找能给我们启迪的一段话,引出课文的最后一段“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一读这段话,指导学生理解“厄运”、“信念”,再到文中找出“厄运”、“信念”分别指的是什么?从而导入这节课的教学。
一部浸透了谈迁20多年心血的书稿,转眼间化为乌有。在厄运给谈迁带来的巨大打击面前,他站起来了吗,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是信念。二读结尾段,体会信念的重要
谈迁就是靠着这样的信念,克服种种困难“二写”国榷。这部《国榷》比原先的那部更加详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名垂青史的只有谈迁这个人吗?还有什么?三读结尾段,让学生表达出内心的感受,通过熏陶、感染,让学生体会到信念的重要。
二、品读语言,知道辛苦
谈迁完成《国榷》容不容?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抓住具体的数字,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谈迁为了完成这部《国榷》,受的苦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他家境贫寒,用文中的一个词形容就是?家徒四壁,家里穷的只剩下四面墙壁了,小偷实在没有什么可偷的,就把装有《国榷》的竹箱偷走了。谈迁二写《国榷》容易吗?他又受了那些苦?在逐层的抽丝剥茧中,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体会信念的重要。
三、注重练笔,升华主题
1、家境的贫寒没有动摇谈迁完成《国榷》的信念,在历经艰辛,大功告成之时,他遭受到了怎样的厄运?这样的厄运对于谈迁来说怎样?对于已是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又怎样?他茶饭不思,夜南安寝,到底在“思”什么?
2、 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再写《国榷》他又做了些什么?围绕“终日奔波”,师设计了一组想象说话来加深学生对“信念”的理解:夏夜,酷热难当,孤灯下,谈迁……。冬夜,寒气逼人,清冷的孤灯下,谈迁……。在想象练习的基础上再追问: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年老体弱的谈迁奋笔疾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读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加深了对信念的认识,加深了对谈迁打不垮的信念的理解。
不足之处:
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完成教学任务,留给学生自主感悟的时间较少,整堂课的教学中“扶”大于“放”。
1、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学生还没有结果,教师的答案就脱口而出。
2、练笔的过程流于形式,安排不合理,解决问题的时间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