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云评课稿(精选4篇)
听取了朱老师《火烧云》一课。此课教师准备充分,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朱老师教态自然,和蔼,师生关系融洽,能侧重让学生对课文读悟,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注重训练,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一面,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作为青年老师,进步非常大,个人以为,主要有以下亮点:
一、由浅入深,层层剖析文本。
老师谈话引入,由天空景色,启发学生交流;继而引入奇特美景,新课的学习,自然流畅,一举多得;再由检查预习,借助多媒体课件辨识字词,落实基础;然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文结构(划分部分)问题;再引导学生读文感悟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启发想象,组织交流。我觉得,老师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剖析文本有科学性,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值得学习推崇。
二、由内到外,处处落实训练。
上课伊始,交流生活见闻,训练学生表达;借助课件,辨识字词,检查预习,训练学生基础掌握;划分部分环节,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与众不同,训练学生勇于表达观点的勇气;分角色读课文,表演读第一段,训练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布置的颜色,火烧云除了课文写的之外还有哪些形状等等问题的设置,由内到外,充分训练了观察、想象、运用表达能力。许多地方不出彩,但是很实用,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训练,学生不但从课文中有收获,还联系生活去分享和交流,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老师精心准备的课件,各种颜色的图片;认真细致地板书;贴近学生的微笑,给学生和蔼可亲的感觉都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许多地方值得我和其他同事借鉴,由于时间关系,恕不一一详细分析。
当然,由于个性的缘故,课堂上,教师整体的激情不够,教学语言缺乏变化,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激发,自读课放手让学生去重重读悟的度还握得过于紧等等,都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改进。
写在后面:
听小雪老师《火烧云》一课一周之前,我还听了她《鸟的天堂》一课。前后两次对比,我已经明显感觉到小雪的进步和努力。一个原先教低年级后又暂别讲台的年青老师,在短短时间,进步神速,让我感叹。但我又把思绪联系到近一年来,小雪老师无数次随语文老师深入到小学语文课堂,认真听课学习,孜孜不倦的情景。进步又是必然!
神马都是浮云,进步才是硬道理!
相信有小雪老师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同事们的关心帮助,进步一定会不断延续!
拓展延续
火烧云课文的作者
作者是萧红。《火烧云》萧红创作的《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摘入沪教版五年级课文。
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40年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
资料:
萧红作为经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作家,她对个性的解放和自由恋爱的执着的追求,至今尤其具有启示意义。她一生创作,始终顽强地表现了她的思想和个性,她的平民主义,人道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立场。
萧红是鲁迅最青睐的学生,是鲁迅死都念念不忘的女弟子。因为鲁迅的关系,她的作品一直备受时代的热捧,这让她年纪轻轻就跻身民国史上“最有作为的女作家”之一。
正如鲁迅所说:“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萧红也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日前听了施老师执教的《火烧云》一课,颇有感触。《火烧云》是一篇传统课文,施老师在教学时融入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使旧课文出现了一些新亮点。
亮点之一:以读为本,“读”占鳌头。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课文。文章词汇丰富,文面秀美,但并不深奥。这样的文章应该以读为主,以读为本。书读好了,语言内化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施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教学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多而快的自然段时采用了多种朗读的方式:指名读、指导读、配音读、集体读;理解读、比较读、品味读、积累读……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品味用词的精美,感受火烧云的绚丽,领悟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了。
亮点之二:重视积累,丰富语言。
语言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词语、句子,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新课标强调了语言的积累,淡化了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施老师在本课教学中也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教学中他重视在阅读和表达的实践中理解语句的意思,掌握丰富的词汇。为此,老师让学生理解“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种比喻的构词方式时,指导学生用这种带比喻的形式来说词语,并在运用中活记活背,积累写颜色的词语。教师还指导学生对课文优美的文句“熟读背诵”,这是因为语言必须通过背诵才能积累。在教学写火烧云变化多的段落时,教师还用多媒体出示火烧云的'形态变化图片,并让学生通过合作来仿写片段,从而积累课文的写作方法。我们认为这样重视词语、句子,写作结构的积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因为儿童时期是记忆力最佳时期,多读多背多积累可为学生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亮点之三:课外延伸,拓展积累。
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施老师忽然提起了问题:“学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顷刻同学们又一次举起了手:“火烧云是怎么产生的?”“火烧云为什么会千变万化?”“火烧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你们提得真好!课后你们可以查阅《十万个为什么》、《世界真奇妙》等书籍,也可以上网查阅所需的有关资料,然后把找到的科学知识积累下来,并写一篇研究性日记。”这一环节虽然没当堂解决实际问题,但教给学生自学的方式,积累的途径,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每一堂课总会有褒有贬,有成功之处,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堂课中不足的地方是读得还不够有层次,评价语还不够科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还处理得不够完善等。但只要我们大胆地去探讨、去研究,就一定会出现更多的亮点......
12月10日,有幸聆听了廖红霞老师执教的《火烧云》。
《火烧云》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中主要描绘火烧云的变化过程,在变化过程中表现不同的样子、形态、颜色的变化突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廖老师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大家学习。
一、导入简洁明了。
上课伊始,廖老师出示火烧云图片,问这是什么?平时我们是怎么称呼它的?为什么叫火烧云?快速切入课文。
二、环节清晰,过渡自然。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廖老师问这篇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环环紧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脉络。接着按照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逐层深入,剖析课文。每一步廖老师都用引人入胜的语言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上。
三、整体入手,统揽全篇。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整体。从整体把握课文是语文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廖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她不是逐词、逐句、逐段的讲授,而是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用适当的问题导语,把课文整体贯穿起来。课文主要写火烧云的几次变化?都是怎样描写的?哪次变化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四、读中感悟,体味美感。
本节课,廖老师运用多种方式读:朗读、默读、用你喜欢的方式读、重点的句子反复读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丰富语言,提高能力。
廖老师的教学语言十分规范,而且能够随时纠正学生语言的错误,训练学生说通顺句子的能力,用四个一会儿说句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六、注重启发,体现主导。
廖老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写了火烧云的颜色与形状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怎样描写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许多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感悟而获得的,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七、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在授课中,廖老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展示了多种火烧云的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大胆想象说出火烧云的变化。这样既开阔视野,又丰富语言。给人一种美感。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评价语过于单一,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2、学生朗读还需加强,指导不够到位。
3、教师语言不够优美,不够有诗意。
听取了朱老师《火烧云》一课。此课教师准备充分,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朱老师教态自然,和蔼,师生关系融洽,能侧重让学生对课文读悟,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注重训练,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一面,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作为青年老师,进步非常大,个人以为,主要有以下亮点:
一、由浅入深,层层剖析文本。
老师谈话引入,由天空景色,启发学生交流;继而引入奇特美景,新课的`学习,自然流畅,一举多得;再由检查预习,借助多媒体课件辨识字词,落实基础;然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文结构(划分部分)问题;再引导学生读文感悟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启发想象,组织交流。我觉得,老师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剖析文本有科学性,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值得学习推崇。
二、由内到外,处处落实训练。
上课伊始,交流生活见闻,训练学生表达;借助课件,辨识字词,检查预习,训练学生基础掌握;划分部分环节,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与众不同,训练学生勇于表达观点的勇气;分角色读课文,表演读第一段,训练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布置的颜色,火烧云除了课文写的之外还有哪些形状等等问题的设置,由内到外,充分训练了观察、想象、运用表达能力。许多地方不出彩,但是很实用,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训练,学生不但从课文中有收获,还联系生活去分享和交流,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老师精心准备的课件,各种颜色的图片;认真细致地板书;贴近学生的微笑,给学生和蔼可亲的感觉都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许多地方值得我和其他同事借鉴,由于时间关系,恕不一一详细分析。
当然,由于个性的缘故,课堂上,教师整体的激情不够,教学语言缺乏变化,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激发,自读课放手让学生去重重读悟的度还握得过于紧等等,都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改进。
写在后面:
听朱朱老师《火烧云》一课一周之前,我还听了她《鸟的天堂》一课。前后两次对比,我已经明显感觉到朱朱的进步和努力。一个原先教低年级后又暂别讲台的年青老师,在短短时间,进步神速,让我感叹。但我又把思绪联系到近一年来,朱朱老师无数次随语文老师深入到小学语文课堂,认真听课学习,孜孜不倦的情景。进步又是必然!
神马都是浮云,进步才是硬道理!
相信有朱朱老师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同事们的关心帮助,进步一定会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