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精选35篇)
李老师用她那亲切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堂轻松的语文课,这篇课文故事性强,语言生动活泼,又没有高深的道理,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水上飞机的作用,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志向。李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一系列轻松可行的教学环节,如教学第2至5自然段时就教得很好,指导学生读,读出了小海鸥的好奇心。为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教师设计了两次四人小组讨论,一是还有哪些水上飞机?它们各有什么作用?一是说说自己的的创意,说说自己设计的水上飞机,这是本课的亮点,教师的即时评价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李老师重视双基训练,用“渐渐”“究竟”造句都设计得很好。
下面我有几点想法想和李老师探讨:
1、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了“小海鸥发现了一条奇怪的船”那么奇怪在哪呢?它与普通的船有什么区别?如果这里能再深入一些,学生对水上飞机就会有更深的感性认识。
2、教学水上飞机的作用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水上飞机是怎样参加战斗的,水上飞机是怎样输送物资的,水上飞机又是怎样去扑灭森林大火的?还可以给水上飞机取名字,这样强化了水上飞机的作用,课堂也会更加出彩。
总的来说,这堂课教学目标明确,层次清晰。我们说语文课要像戏剧一样有序曲,有过程,有高潮,有结尾很难,但李老师抓住这篇课文的特点,让学生发明自己的飞机使这节课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汪老师人如其名,课如其人,清新、秀美。听了《泉水》一课,让我感动了好久。这节课的亮点很多,细细品味,以下几点感触颇深:
一、有效识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汪老师引领学生用各种形式的诵读来识字,把理解词语与认识事物融为一体。如适时地用多媒体出现“瓦罐”、“杜鹃花”、“天然水塔”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认识事物来理解词语,从而也积累了词语。在理解“清脆”一词时,汪老师巧妙地运用现成的资源,说:“你的声音很清脆。”还提了一个拓展性的问题:“你还听到什么声音很清脆?”这样,学生既理解了“清脆”一词的意思,又学会了运用这一词语。
二、以读为本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洋溢着对泉水的赞美之情,所以汪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品读、换位体验合作读等),去体味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达到了审美的情趣。
三、个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汪老师在课堂中非常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如:在学生读了“哦,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这句话后,汪老师说:“老师发现你这个“冲”读得特别响,为什么?”“刚才小朋友都说了自己的感受,你能把这些感受浓缩成一个词来说吗?冲出来”然后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受来读好这句话。汪老师又引导学生说:“泉水在黑暗的地下呆了那么久,一下子看到这么美丽的世界,阳光那么灿烂,到处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泉水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再次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好这句话。在指导读泉水说的话时,汪老师启发道:“从泉水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泉水很热情、大方、自豪、高兴)。在学生带着这些感受读好这句话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泉水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感谢汪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既实在又精彩的课。
作文课《感激母亲》评课稿
从课堂导入上看,通过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导入,优美的歌词又辅以精美的多媒体背景,手段直观,为学生学习下文感激母亲做了很好情感上的铺垫。
从教学材料上看,材料新颖、震撼,是学生平时生活中很少接触和了解而又恰恰是在学生和父母身上发生的,比如“一位准妈妈的日记”,通过这篇日记使学生体会到在自己还没有出世时,母亲就已为自己付出了很多,读着一句句饱蘸深情的文字,对那些听惯和厌倦了平日里妈妈唠叨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触动。四川地震中“母亲用身体为娃娃支撑起生命的天空”材料更是富有震撼力,在震撼和感动中学生谈出了很多在生活中父母默默地爱着自己的事例,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升华。最后“感动中国十大母亲---熊丽”的视频更是让观者动容,有的听课老师甚至默默地流下了眼泪,全体师生再一次感受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教学活动中,问题设计有层次性,启发性,注重引导,重视启思教学,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公益广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比如学生上台的讲解等都恰到好处,为课堂教学增加了很多亮色。
最后从教师素养和教学效果上看,教师语言准确、精炼,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学生学有所得,主动参与,情绪深沉、饱满,在一篇篇深情的文字、一幅幅动人的场景、一个个感人的画面中感受着母爱、体会着母爱、思考着如何回报母爱。
“教学相长”,《感激母亲》这一课不仅教育了学生,也深深的教育了我,教育我要更加爱自己的母亲,教育我要及时行孝……
主要亮点
1、教师比较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有以图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观察新疆地形图中(昆仑山、塔里木盆地等)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每一个学习目标都是以读图来完成的。如学习目标一,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新疆》的位置和范围,邻国、邻省,让学生对新疆有个初步的了解。在学习目标二中要求学生本自治区的山脉、盆地、沙漠、河流,让学生把“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图读懂。
3、每一个目标出示后的读图任务安排,都是学生读图后讲图,最后教师再细讲。使地理课能以图学文
存在的不足
1、检测学生对图的掌握情况不能以回答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只口说不指图说。
2、教师要把黑板充分用起来,示范画图析图会更直观,
策略建议
1、每一个目标的图上知识点都应让学生上台指图来展示,效果远大于座位上的回答。
2、学生的展示能在黑板上教师的简一画图中填写“三山夹两盆”,学生对本节课图的印象会更深。
3、如果在教师示范下,安排学生自画图、填图,本节课学习效果也许会更好。
《小乌龟找工作》是一篇童话,通过生动的想象,讲述了小乌龟找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形象地刻画了小乌龟鲜明的特点,也揭示了一定的道理。
首先,让学生说出看到题目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使学生从题目、中知道了主人公是小乌龟,主要事是找工作,并抓主了题目中的字眼“找”,知道了是一篇童话故事;提出了小乌龟到哪儿找工作?怎么找的工作?找到了没有等问题。明确地提示了课堂教学目标和重点。在处理每段的问题时也解决得很清楚,但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看,应该把四个结构相同的段落,详讲一段,其他三段的学习,应让学生在总结学习方法后,自行汇报。我是牵着学生走的,以后要引以为戒。
其次,在活动中体现了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这一过程的训练,如抓住数字“3”和数字“100”,体现小乌龟送信速度慢,找到没被录取的原因。抓住“转圈圈”一词,让学生演示,理解了小乌龟不是不努力工作,而是不会爬树造成的。
再次,对朗读进行了有效指导。不但分析了语气、语调,而且对长句子的读法也作了指导。 不足: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应该随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今后该怎样做。
张老师执教的古诗《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对张老师的这节课我从一下几点做一些简评:
优点:
1、教学设计清晰条理,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2、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特点。体现在教师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领读、接读、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通顺,读熟练,读懂,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注重了写字方法的指导。从题目到作者,再到生字,教师板书,学生随老师一起书空,学生掌握了写字规律。
4、注重了知识的积累。教师既注重了识字方法的积累,又注重了词语的积累。在作业中,让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文章或词语,也注重了知识了积累,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5、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利用插图,让学生把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画春天,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绘画能力。
6、注重了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鼓励学生说话洪亮,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建议:
1、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不应细细讲解,应以读悟情。
2、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
听了红旗小学老师上的《鸟语》这篇课文,我觉得她在课堂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优点:
一、创设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时明确指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在这里,莫老师微笑着面对每一学生,多用激励性评价。除此以外,还运用相关声像资料顺利得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比如揭题之前,播放鸟儿的叫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启发想象
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无拘无束”,在理解意思时,老师自编例如“布谷布谷,植树植树;布谷布谷,修路修路”等生动的问答内容,既丰富学生的拓展思维,同时又在情景中理解了“无拘无束”的意思,可谓一举两得。随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展开想象,积极的投入到对“鸟语”的创编过程中,让文本变得鲜活起来。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不注意细节,在教学中“束”应该是翘舌音,但老师读成了平舌音。
2、缺少朗朗的读书声。读书太少,脱离文本。应该在学习中多读书,比如在理解了“无拘无束”这个词后,应该让学生找出这个词所在的句子再有感情读一读。
是亚老师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谈论几个常见的节日,让孩子学会表达在这个节日人们通常做什么,去年做了什么,来年我将做什么。其中去年做了什么是本节课的新句式,在本节课的处理中还稍微欠缺了一点,学生的练习频率还不够。
有几个做得非常好的地方:
1.新知引入多样。有猜谜引出,有看图引出,有听歌曲引出,展现的是某个节日的比较明显的特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较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
2.对每个节日的处理方式不同。由于节日较多,教师很明显动了一番脑筋,有的重在处理过去式的表达,有的重在对将来时的学习,有的是让学生对话,有的是让学生用语篇输出,特别是对于Easter的处理,由教师给予学生语篇,让学生阅读,培养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等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是一节不错的课。
刘老师主讲的《鱼游到纸上来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鱼游到纸上来了》这篇课文语言虽平实,但在人物描写上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的外貌、神态、动作刻画非常传神。刘老师这节课,就以“鱼游到纸上”为线索引导学生围绕青年的看鱼、画鱼动作神态的关键语句,进行反复品读揣摩,感悟人物形象,从而受到心灵启示,领悟了写作方法。这样的课堂真可谓语文味儿十足,也只有像刘老师这样的具有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的老师才能做到驾轻就熟,还语文课堂本色。
一、三学小组课堂模式运用驾轻就熟
预学时,在经典诵读后,刘老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请学生读课题,在文中找出写明课题的句子,学生找出句子后,请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蕴含的情感,这样一开课很快就将学生带入阅读的殿堂,感受到了阅读的美妙,同时也为整堂课奠定了情感基调。接着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这句话赞美的是谁?青年如何作画,得到了这样的赞美?这个问题看似平常却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出来,直奔这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这时老师相机出示学习目标,这就进入了互学阶段。互学时,学生讨论、老师指导,小组展示时,老师放手学生交流,又能及时上线给予点拨将学习引向深入。在学生交流了“看鱼”和“画鱼”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轻松理清了“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在这水到渠成的时候,评学环节教师让学生讲和聋哑青年一样的勤奋忘我取得成功的故事。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升华,而且在讲故事中锻炼了表达能力。从预学到评学,三个环节,在刘老师的这堂课上显得清晰流畅,有节奏,毫无生涩之感,相反从练课到现在我都感觉是那么的驾轻就熟。
二、读悟结合,读出了语文味儿
课文虽语言平实,但是情感浓郁,含义深刻,令人回味无穷,因此品读课文、发展思维、获得情感体验就是刘老师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在刘老师这节课上呈现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随时感受到阅读给课堂增添的韵味儿。
1、抓住关键词句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常常是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朗读,从而获得一些思考和感悟。在这堂课上学生就是这样做的,朗读句子,谈谈感受,在感悟有困难时,还是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不断思考,积极参与体验。如在交流“看鱼”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等词语谈感受,在学生感受到了青年看鱼专注,忘我的精神品质时,教师请学生读出这种感受,又通过挑战读让这种感受深入学生内心,从而达到影响学生心灵的作用。又如交流画鱼时抓住动作“工笔细描、挥笔速写”体会画技高超,继而采用各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切实理解句子的意思,使读悟结合,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创境朗读,升华情感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如在学生交流青年看鱼的句子“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时,学生只是简单体会到了青年的勤奋,老师就抓住“每个星期天”适时创境引读:“春光明媚的星期天,青年——烈日炎炎的星期天,青年——秋高气爽的星期天,青年——寒风凛冽的星期天,青年——”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青年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当交流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这句时,教师设计了多种层次的读,先是个别读,然后是齐读,接着想象训练创境读:想像有哪些人会怎样赞叹,怎样议论?当学生想象了一些人物后,教师出示了一个句子填空,老人怎样称赞,青年怎样赞叹,一群孩子怎样议论,学生在选词填空中,不仅积累了词汇,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感受,此时学生一定会明白聋哑青年受到老人、青年、小孩各种人的称赞,一定是说明他的画技高超。学生此时心中可能就会想:要想得到人们的夸奖,那就要像这位青年一样,做事勤奋专注、坚持不懈。这时再就填好的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就再一次共鸣,得以升华,为理解“鱼游到心里”做了铺垫。
3、拓展阅读,符合大语文观
在解决“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两者关系时,由青年自己的话,引出“胸有成竹”这一课外词,不仅丰富了语言词汇的积累,而且很好地将课内课外知识进行了迁移、融汇。在评学环节学生将搜集的反映这一主题的故事进行交流,这就使学生不仅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而且训练了表达能力、升华了情感。这样的设计就是符合大语文观的。
总之,刘老师这节课具有浓厚的语文味儿,还原了语文课的本色。美中不足的是我觉得课堂中缺少写的训练。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刘老师一堂很好的课我却评不出来,希望刘老师见谅,也诚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本节是华师大编的高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的第二章的第三节《文件管理》。本节的学习内容是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概念和操作系统管理文件的实现方法。文件管理是操作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掌握信息处理技术的必要基础,这一节在整个教材中处于基础地位。本节的教学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第二课时讲文件与文件夹的查找以及快捷方式的建立。现在我针对第一课时来说课。
二、说学情
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在这节课之前已掌握了操作系统基本的窗口操作和用户界面的有关知识。并且学生对网页制作的兴趣较高、感觉很新鲜。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及教材分析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索、协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件分类整理的习惯。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加深学生对校园生活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校园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文件夹的新建、文件与文件夹的复制、移动、重命名和删除操作。 教学难点是对文件、文件夹的理解。
五、说教法
采用任务驱动,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积极主动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针对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
六、说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由具有感染力的真实问题,围绕为制作多彩的高中生活网站准备的素材分类,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掌握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功能。
七、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课题导入,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小组协作,评价总结”这一主线展开。
本校于近期开展了各科优质课评比活动,我有幸观摩到一些有经验、有想法的教师所带的历史课堂,自觉获益匪浅。现将个人收获盘点如下:
一、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新课程已全面展开,与时俱进,接受、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是衡量一堂课的重要标准。如果仍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必然会被淘汰。课改潮流,浩浩荡荡。此次活动,无论是说课还是上课,老师们都较好的贯彻了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很强的课改意识,目中有人(学生),手中有法,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江苏宜兴中学的何平老师在讲授《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时,精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搭建一个舞台,一部分同学模拟原告中国,一部分同学扮演被告日本,其他同学作为陪审法官,采用模拟国际审判法庭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
二、精妙设计,创造亮点
参加比赛的都是学校有经验有想法的骨干教师,每一节课都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和心血。
回味听的每一节课,都不乏亮点。亮点来自教学设计的精妙,亮点来自精心预设的美妙,亮点来自教材讲解的声情并茂等等。
例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他们创造性的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 有的老师从导入到各知识点的讲解,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比如:福建林晶老师所讲授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课,就通过忆文化;;说文化;;赏文化;;论文化;四个环节,先对整节课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再通过展馆的三个展区,
1、交流之条件;兼收并蓄铸盛唐;
2、交流之途径;陆海二路传文明;
3、交流之典型;;争做使者创辉煌;层层展开使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读懂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思路新颖,内容清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随后,她又连续问了3个问题:
1、今天我们使用了哪些方式和手段来学习历史?得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史料探究、讨论法……
2、你还知道哪些学习历史的方式和手段?
3、当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来开展学习时,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取?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非常巧妙的将学习历史的方法融入到了本课的教学当中,给我很大的启发。如借助材料展示,及时指导学生怎样提炼材料中的信息。例如辽宁白灵老师讲授的《难忘九一八》一课中,对抗日战争的巨大贡献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她就精心选择了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不但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而且还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得以不断升华。
三、整合教材,深挖资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参赛老师大多对教材进行了大胆整合,力求疏通教学过程,巧设教学环节,而且表现的自然到位,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
另外,乡土史作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看得到和容易接受的知识,利用乡土教材进行教学,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此次观摩课当中,江西南昌、湖南长沙、福建泉州、新疆石河子、青海等等,许多地方的乡土史资源都走进了课堂,使人身临其境,倍感亲切自然。
四、精制,现代教学
本次大赛我们看到了参赛老师们精心准备的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既有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音频视频材料,也有发给学生的导学案等等,充分利用现代手段进行教学。而选手们制作的,更是巧妙,给在座的每一位学生和老师以视觉上的冲击。
五、语言精练,情绪饱满
学生在这样的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思维开阔活跃,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比如:请举起你的手,让我看到你的智慧与勇气、你真聪明、你太有才了、你和我想的一模一样等课堂语言随处可见。有的老师过渡语说得非常到位,使环节之间的衔接显得很流畅,比如实力对比,图表说话&口说无凭,材料为证;。 还有提问形式新颖多样,如看服饰、认乐器、识英雄,情景再现,P抢答等。
当然,通过这次学习,我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优质课表演的成分较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我个人认为有很多地方是在展示教师的个人风采。
二是师生互动还仅仅限于师问生答,包括学生的讨论,都是教师提问,学生不能自主提出问题,教师也没有给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机会。
三是对的依赖性比较强,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在里,个别教师根本没有板书,自始至终都是在操纵。
小小的一次校内优质课比赛,使我开阔了眼界,深切地感受到了历史教法的美丽。我时时回想着参赛老师的课堂风采。他们新颖的教学方法、大方得体的教态、对教材的透彻理解等许多方面都是我学习的榜样,鞭策着我不断努力向前。教学需要艺术,而教学艺术则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基本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学习他们对细微之处独具匠心的处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真正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打造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力求让学生学的更轻松、更愉快、家长和学校更满意。
今天,有幸参加了“潮涌普陀”的高端研修语文教研活动,听了四堂课,感觉收获很多。每堂课都是那么精彩,每堂课都有自己的特色,让我收获颇多。现在我就沈四小张玲娜老师执教的《迟到》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思路清晰
张老师从《迟到》这篇文章中,抓出了本文的主线索:父亲的严和疼。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哪些句子说明父亲的严。学生通过学习纷纷找出句子。张老师在理解句子的时候
又用了不同的三种教学方法。第一句:张老师让学生通过抓不同的动词来体会父亲的严。第二句:张老师让学生想象,“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第三句:张老师又问,“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三处同样是体现父亲严的句子,张老师能紧抓住文本的字、词来理解,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父亲的严确实让人铭记在心。
接下来,张老师又话锋一转,问:“父亲为什么要这样打我?我被打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又进入课文自主阅读,发现了父亲打我另有原因。通过体会“父亲什么也没说”父亲真的什么也没说吗?学生豁然开朗,父亲原来很爱我!
整堂课的设计通过运用“自主阅读,点拨方法,精读感悟,升华情感”的学习模式,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且着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表达出来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任何知识都应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学习一篇文章就应当知道表达了什么,还知道怎么写,怎么表达的,这就是我们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张老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的在帮助学生体会人物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即从父亲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去体会父亲的严和疼,最后得出这其实都是爱。这样的教学设计从“严”到“疼”,让学生在体会文本的时候有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听着感觉非常好,我们听课的老师也随着小英子一起经历着这一场情感转换。
二、重视文本的朗读
以读为本为学生真实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全课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读,而且每一次的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突破难点的细读,升华情感的引读,以读贯穿了整个课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到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体,上出了语文课的特点,既有语文知识的生成,读写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体现与升华,实现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融合。
三、注重情感的升华
在课中,张老师引用了城南旧事里的一个片段,当画面定格在父亲的眼神时,不仅学生被感动了,我们听课老师的心也被深深地震撼了。最后林海音的一段话把《迟到》所要表达的心声深深地烙在孩子们的心里。当最后“父爱是什么”的诗句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我想孩子们肯定明白了《迟到》里所体现的浓浓的父爱。教会孩子体会这深沉的父爱。本堂课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整堂课流淌着浓浓的情,浓浓的爱。学生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感悟,在感悟中也流淌出对父爱深深地眷恋。我想,这堂课是成功的!
五年级数学下册《找次品》评课稿
听了《找次品》这节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纵观整节课,这节课真是教师教得活泼生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老师很好的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同时老师还特别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其活泼主动地发展。总体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特别突出以下几点优势:
一、整堂课的设计既大气又细腻
在教学的设计上,老师通过3个,5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接下来老师大胆地选择了2187这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如果用天平来称至少要几次保证找到次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于是探究也变得顺理成章。最后通过层层探究,揭示规律,利用规律成功找到27个、81个、243个——2187个需要的次数,柳暗花明,让人不觉感叹数学的魅力!
在材料的选择上,老师在教学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5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初步寻找感悟规律,但是老师并不急于总结规律,而是让学生说说8个物品找次品至少需要几次?老师不是选择10个12个,而是选择了8个,我觉得老师8个待测物品选
的非常好,在学生的意识里都是把待测物品平均分,分成2份的方法,在9个待测物品里,学生已经解决了要均分,但是学生对要分成3份还是有疑惑的,补充了8以后更加完善了要分三份这个规律,而且不管待测物品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尽量均分就可以了。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难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
老师从一开始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这过程中,老师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知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
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节课老师多次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
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我有幸听了两位老师的《认识周长》一课,她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让我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认识周长》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基础平面图形之后,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也是后面学习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两位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课的.开始,沈老师让学生动手剪一剪自己喜欢的卡通图案,从而体会要沿着图形的边线剪一周,再通过摸一摸,指一指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接着通过描一描,围一围,算一算等方法慢慢深入去探究。
吴老师让学生判断如何才是围着操场跑一圈,通过自己的认识来体会什么是一周边线的长,再指一指身边物体的周长。在学生自主探索,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两位老师在教学如何求周长的环节,都设计了小组合作活动,我觉得这样设计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丰富的数学课堂活动,让学生自己感知周长的概念,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生动的情境,在数学情境中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仅学到知识,还学到了数学方法:量一量、围一围,滚一滚,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位老师都把握了这节课的重难点,思路非常清晰,从认识边线——认识一周的边线——认识周长——计算周长——自己测量数据计算周长——了解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脉络非常完整且有条理。老师合理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周长就是一周边线的长,另一方面向学生预示了测量周长的方法。
以上是我对两位老师同一课中的一些见解。
唐老师上的课给我总的印象是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小朋友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学到了数学知识。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师素养:
老师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语言清晰,教学态度真诚,师生关系融洽。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比较丰富,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寓学于乐。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让学生和老师们记忆深刻。
二、教学特色:
1、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从本堂课看,唐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能够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创新四维目标教学,目标比较全面。
2、教学创情景,激励促参与。
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动画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老师接着让学生猜盒子里有几个硬币的游戏强化“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的知识点。
3、灵活教学、多样呈现。
本节课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老师在引入数学概念“没有”和“起点”就用“0”表示时,呈现形式多样,亲切自然,具有生活化,注意利用生活实物、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能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地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4、操练形式丰富,扎实到位。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本堂课的学情来看,一年级是小学的起始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唐老师能够以学生为本,安排形式丰富多样,比如看图写算式并说说为什么,数字排队,开火车等等、这些练习形式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在玩中学,在玩中记,玩中用。
三、教学建议:
1、课堂要注重因材施教,但对层次差的学生似乎照顾不到。关注学生的点和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每一个环节的过度语言还需要做到即说到点上又自然切入。
3、对学生评价的形式还可更多样化,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4、一年级的学生如果有课堂练习,必须让学生准备好随堂本,不能随意,这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总之,整堂课都值得研究与借鉴。小学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动动玩玩,我们的活动一定要有实效,要优化课堂结构,寓教于乐,要力争使我们的课扎实、真实、平实、充实、丰实,从而真正地为发展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课。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和手段,以学科专题网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本节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了教育目标的个性化。
本节课根据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水平、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注重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创设不同的思维空间,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和教师的启发下,使每个人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如本节课开始时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四个可选择性学习方式和目标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二、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发展性。
多媒体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支点。本节课注重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网络学习课文及有关知识,这是任何学具不能比拟的。学生真正从书本向生活拓展,呈现多元、开放态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创新智能培养目标得以落实。
三、体现了教学训练的层次性。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组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激活了思维,克服了障碍,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本节课课后作业的设计:学生可选择三个不同层次的作业来完成。
四、体现了教学模式创新性。
本节课中教师大胆地改革教学流程,创新性地运用学科教学网站,为学科整合课探索了一套崭新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学习时可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教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些有益的探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钱学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他是一首净化学生灵魂的赞美诗,是一曲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交响乐!
吴老师引导学生对钱学森所说的两段话的反复朗读,感受他的爱国之心,抓住:“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跟在冯卡门身边的前途无量和“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作对比,使学生体会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意志的坚定。
教学时,教师努力使钱学森的爱国情结与孩子们生活中的爱国情结融为一体。
在课堂上,吴老师先让同学们想像一下钱学森在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是怎么样的,然后当让孩子们设想一下,如果你是钱学森,面对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是你的话你会想到要回国吗?针对这个问题,孩子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畅所欲言。
在讨论中使孩子们了解到钱学森能够放弃优厚的待遇坚决回国的崇高的爱国情结,使孩子们的爱国情结觉醒,爱国热情迸发!教学效果很好。
听了《云》这堂示范课后,让我受益匪浅。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她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就对该课进行简单评议:
一、以云为主线,贯穿全程
教师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例:
1、在引入音乐活动前,用音乐进行师生问好。
2、活动中,律动音乐、游戏音乐、创编活动的背景音乐等,都以音乐为主。
3、活动后,以《云》等音乐作为结尾,结束新课。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不同情绪的音乐,让学生在教师语言和音乐中得到充分的音乐情境体验。这样就将歌曲的教学和模仿、律动、游戏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乐,体验其中的快乐。
二、过程设计巧妙自如
本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不流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整体性。本课教师以唱云、撕云、摘云等一系列活动展开教学,构思新颖,衔接自然,使教学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三、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一堂节课是否精彩,除了看教师的教,还得看学生的学。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音乐世界。例如:在摘云的过程中,学生边唱边摘,自主创编,兴趣盎然。
四、教师基本功扎实,课堂效率高
作为一个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谈不上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在这堂音乐课中,无论是教师的弹,还是教师的唱;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正是因为有了过硬的基本功,学生才能很快进入状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色地完成好这堂音乐课。
总的来说这节课是很成功的,有很多值的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遗憾的是学生到下课以后,还是不太会唱这首歌曲,虽然教师让他们感受了很多,但是最基本的学唱还是没能完成,这是我们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柱森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如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柱森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五、运用电影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电影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柱森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利用展电影画面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王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
王老师《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一课 ,在教学中精心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的呈现与实际和谐相结合
教师在引入时注重了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设计了知识链接。说出点P(-3,2)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等问题,搭建引桥,减缓新知坡度,并引导出新知。
二、抽象与在直观和谐结合。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运用了自己制作的课件直观的呈现了点的对称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一目了然。在验证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时,学生也容易进行。
三、教与学和谐结合。
在体验中理解知识,在教学中寓教于乐,在探究中关注知识的来龙去脉,在练习中复习穿插新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了新知,整节课浅显易懂,浓缩创新,踏雪无痕,润物无声。
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教师温馨的话语、宽松的教学环境、自由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心灵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正是这样的课堂,才保证了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五、通过题组专题训练,集中解决本节难点,增加新知训练密度,培养创新思维。
六、两人对学的学习策略,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还有,必要的常规训练,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节课中许多看似是教师“不经意”的细小环节,实际上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
一点收获:教学要改,这点上大家都达成了共识;改革要稳,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为教学只有一次机会,没有彩排,全是直播;形式要活, 模式的选择有很多因素,学科、内容、对象、老师、情境等不同,可选的教学方式都可不同,要综合各种因素,选取最恰当的教学方式,因为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几点建议:学生小结要与目标呼应;注重数形结合;课堂检测结果要适时应用。
各位参加本次教研活动的老师,下午好,首先我代表 向 老师和鼓楼区信息技术学科中心组的全体成员欢迎大家来到虹桥小学参加本次活动。受 向 老师和中心组老师的委托,我很荣幸地随 向 老师一起参加了 屈敏洁 老师的教学设计活动。为了顺利完成本次开课任务, 屈 老师很早就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也一同参与了 屈 老师的从试教到正式上课的全过程,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情况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意义的启发。
一 清晰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属于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的内容,该课的特点是操作环节多 素材要求大 ,对老师的系统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屈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复杂的内容中整理出了清晰的教学思路,一条贯串始终的主线将整个课文连为一体,并且主要内容层层递进,亦步亦趋,表现出了较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使课堂呈现出了既轻松活泼,却又掌控得当的局面。我做了一些观察,在我附近的孩子她们在自己操作时兴趣盎然,不时的露出胜利的笑容,但一旦 屈 老 师开始 教授下一个环节时,孩子们立刻将视线转 向了 老师,眼睛里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不用老师任何的催促,学生们已经进入了"我想学"的心理状态。显然,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归功于缜密的教学设计。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二。训练有素的学习过程
《新课标》表现出了对创新能力的极大关注,要求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怎么样学习,要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建构主义的现代化课堂转变。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中,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向 老师曾经一再强调过,我们要学会利用好我们的课本,让孩子真正学会看书。
在 屈 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屈 老师的学生们不但会看书,而且看得很好很认真。有的孩子还动手在书上做了各种各样得标记,以记下自己得心得体会。这种良好得看书习惯决非一日之功,从孩子们自然得看书习惯中,我们能够发现不但是这节课孩子们在看书,以前得课上她们也会看,这是 屈 老师长期训练得结果,也成为课堂上得一个亮点。
三 富有情趣的组织结构
在本节课上, 屈 老师将时尚的 DIY 引入了课堂,让孩子们有了探究的需要。这样的任务驱动在本课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围绕 DIY 的主题,在不断的探究,不但促进了孩子们对于未知事务的探索情感,也与生活实际较为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的俞教于乐的形式,会给孩子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的。
四 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这节课上,我们作为听课的老师,都能很明显的感受到愉快的课堂气氛:孩子们的欢笑声不绝于耳,并且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也肯定了别人。作为几岁的孩子,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学习,是最好不过的了,在这里, 屈 老师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五 准确的教师定位
在整节课中,我们的教师都不是在做个说教者,没有刻意的去进行任何知识的讲授,而是借用书本和孩子的探索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可以说, 屈 老师在本节课中不再是一名导演,而是剧中的一个组织者,带着孩子一起来学习,很好的发挥了教师引导的作用。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观潮》一课,受益匪浅。王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课堂目标意识强,善于引导、点拨,在课堂中营造了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教学全过程。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王老师引导学生以读代讲,寓讲于读,很好地将阅读理解与朗读训练、作文指导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老师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图片、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点评《观潮》一课
听了吕老师执教的《观潮》一文的词语课。吕老师的这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比较愿意说。整堂课上,教师声音响亮,落落大方。在课件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镇定自若,体现出较好的心理素质。就课堂设计来看,我主要想谈以下几点:
一、教师创设了丰富的情境
聋生由于缺乏听觉的感受,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尤其需要情境的创设来帮助其理解文字内容。吕老师在课上多处体现出这一点。比如在开头的时候设计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观看环节,在讲“笼罩”这个词语的时候,出示了一张月光笼罩树林的图片。
二、注重学生的体验
教师在教授“踮脚”、“昂首东望”的时候,让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但是在学习“昂首东望”这个词语的时候,师反复强调课文中人们焦急的心情,可能会让学生误解这是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其实这个词语仅仅表示一个动作,本身是不含有感情色彩的。我想如果教师在讲这个词语的时候再出示其他的场景会更好一些。尤其是这个词语中有个“东”字,不免让人联想到“西南北”这三个方向,可以给学生一些发问的空间,最好有人提出来“有没有昂首西望、昂首北望,昂首南望这样的词语呢?”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来,可以教师自己提出来,这样的话能引发一些课堂上的冲突,让课堂产生一些变化。
三、重视给词语分类
教师找到了词语的内在联系,将词语划分成三个小组,可以说,这样给课文的讲读打下了基础,降低了讲读时候学生学习的难度。如果能将教师划分的依据让学生也明白,提点一下的话,我想效果会更好。
第二周是高二物理组研讨周,大家共同听了解鹏翔、李霞、王景军等老师的《电源和电流》一课。王校长参与了整个听课和评课过程。
陈红灵老师评课:
1、课程内容多,课时无法完成。
2、明确电源作用,用水位差类比,形象易理解,力争把电源理解透彻。在教学中可以用家庭中常见的水表类比。
谢鹏翔老师从初高中衔接方面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初中教材中有抽水机和电源的类比,水流和电流的对比。
李主任建议大家认真钻研课标,不要把问题讲难。
赵京南提出物理课堂应当多引入生活当中的例子,增加物理课堂的趣味性。
最后王校长作了总结:
1、重视初高中衔接,建议各位教师把初中教材学一遍,高中教学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并清醒认识到,哪些是自己的经验,哪些是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的新问题。
2、教学过程应该是螺旋式上升,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
3、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经常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学生体会到生活当中就有物理。
4、教材整合。教师用教材教,但又不要拘泥于教材,可以有自己的思想。(王校长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指导了教材的整合。)
5、教师的语言应该精炼,逻辑性要强。
一、探究安排合理,注重知识联系
闫老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从减数分裂的概念入手、结合分裂的特点、精子的形成过程以及染色体、DNA的变化等层层推进,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形成知识框架,体验成功之感。
二、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
闫老师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细胞增殖的方式有哪些”,“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怎样变化”等。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细胞减数分裂,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概括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的`内容.
三、科学设计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闫老师通过自己设计练习,形成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优点
1、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1)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
(2)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最后环节让学生计算身高,设计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要求学生将掌握的方法用于解题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的同时提高学生解题方法的水平。
3、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4、例题、习题的搭配合理,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
5、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应用。
6、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7、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
8、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9、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10、教材理解透彻,知识重点和难点把握准确。
听了《找次品》这节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纵观整节课,这节课真是教师教得活泼生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老师很好的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同时老师还特别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其活泼主动地发展。总体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特别突出以下几点优势:
一、整堂课的设计既大气又细腻
在教学的设计上,老师通过3个,5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接下来老师大胆地选择了2187这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如果用天平来称至少要几次保证找到次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于是探究也变得顺理成章。最后通过层层探究,揭示规律,利用规律成功找到27个、81个、243个——2187个需要的次数,柳暗花明,让人不觉感叹数学的魅力!
在材料的选择上,老师在教学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5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初步寻找感悟规律,但是老师并不急于总结规律,而是让学生说说8个物品找次品至少需要几次?老师不是选择10个12个,而是选择了8个,我觉得老师8个待测物品选的非常好,在学生的意识里都是把待测物品平均分,分成2份的方法,在9个待测物品里,学生已经解决了要均分,但是学生对要分成3份还是有疑惑的,补充了8以后更加完善了要分三份这个规律,而且不管待测物品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尽量均分就可以了。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难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
老师从一开始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这过程中,老师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知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
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节课老师多次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
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背诵古诗一直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项目,也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林敏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漫游诗林》将孩子们带入了浩瀚、有趣的诗词海洋。陶醉于中国古诗歌的神韵之中。课堂上学生们诵诗、对诗、唱诗、画诗、演诗,真可谓生动活泼、动静相宜。孩子们那摇头晃脑,神气活现的神态,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5000年的诗词瑰宝,这种吟诵,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淀,又是学生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 作为一节中国传统文化课,它又体现了以下几个“多”:
一、 所展示的古诗多。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古诗诵读复习学过的古诗,领略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林老师带领孩子们诵古诗,佳言妙语对对碰。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习古诗、展示古诗来进行。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快乐着、兴奋着、学习着。
二、 所展示的形式多。
孩子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古诗浓厚的兴趣得益于老师精巧的设计。林老师在展示古诗时,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有小组看图赛背古诗,有对佳言妙语,有和着音乐的旋律吟唱古诗,有根据诗意画出古诗,还有小组合作表演古诗。
三、 课堂的作用多。
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复习了所背的古诗,在对音乐、绘画、表演方面也有所接触,整堂课诗、书、礼、乐相结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
一点建议:
希望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能指导孩子读出诗的韵味。
4.12日上午,我校进行数学校本教研活动,围绕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教师“组织”“引导”作用这个主题,由一年级的高老师上《数数数的组成》这一课。听了高老师这堂课,我收获不少,对于低年级的教学应该如何上才能更有效,值得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下面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肤浅看法:
1、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伊始,高老师利用今天教室里增加了听课教师这一资源,让学生数数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既感受到数学的用处,怎么数快,怎么数数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效果良好。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动口数数,动手摆数,在数数中,在摆小棒中,让学生知道拐弯数怎么数,明白数的.组成。
3、整堂课尊重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课堂中,教师让学生小组接龙数数,让你在男女同学们比一比,拍手数数,共同展示100个手指,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等,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愉快的掌握。
4、高老师能够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够应变课堂出现的问题。在对数数不成功的时候,高老师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数数游戏,将枯燥的数数变得有趣。
5、高老师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让学生竖起耳朵听,坐正身子听,监督别人,都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对学生受益终身。
6、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数感,教师利用实际生活的实物,感受100个到底有多少,如100个硬币的高度大约同一个杯子的高度,100个曲别针,接近生活的感受,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组织者”组织有效,“引导者”引导到位,高老师的这堂富有低段学生特点的有效课值得回味,如果将后面的精彩练习展示完整,时间安排得再紧凑些就会锦上添花。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赵老师则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心里活动的描写作为重点品读,通过让学生用感情来个性朗读,用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不但让学生从而受到爱的教育,更让在座的听课老师为之感动——心头漾起一丝温暖。他为我们呈现的情感盛宴使浓浓的情弥漫于整个课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质充分张扬,精心的语言品析设计又使“工具性”特质巧妙彰显。教学视角巧妙而别致,让我们领略到教师的匠心独运。
赵老师以“忐忑不安”为切入点,先让学生梳理桑娜混乱的心理活动,抓住“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他会说什么呢?”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潜入文字品词析句,探究、揣摩桑娜的内心思想,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感悟主人公善良、富有爱心的高尚品质。
聆听了林红萍老师执教的《母鸡萝丝去散步》阅读指导课,深受感触:
1、感受绘本画面的魅力,体验观察、想象带来的快乐
优秀绘本中的图画是图书的生命,它细腻、含蓄、优美地表现着文字所无法表现的意蕴与感觉。图画引导着孩子进入到美丽的意境之中。《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佩特。哈群斯的成名作。作品色彩明媚,故事幽默,简单流畅。《母鸡萝丝去散步》全书只有非常简短的八句话,而且字又是隔上一页才出现。这是一本纯粹用图画来讲故事的成功范例。林老师恰如其分地抓住了绘本的这一特点,引领孩子们“用心看图,体验心情,放飞想象”,在笑声中理解画面内容,感受着绘本画面彰显的独特魅力,讲述出隐藏在图画背后的故事,把这个无声的故事变成了一个笑声不断的故事,从而“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其乐融融。
2、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阅读体验。
阅读是孩子个性化的行为与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雷特。每一个孩子由于其家庭背景、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不同,对于文本的阅读与感悟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保护和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阅读体验,不能搞一刀切,多用“疏”切忌“堵”。林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
3、让“阅读”成为孩子真正“快乐的事”。
总能发现一些孩子不喜欢课外阅读,把阅读当成了一种任务,并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究其原因是他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快乐,缺少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并乐此不疲?这与老师推荐的书目有很大的关系。今天,《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个故事,选择的故事内容非常有趣并令人发笑。当钉耙砸扁狐狸的鼻子时,你会笑!当狐狸一头栽进池塘里时,你会笑!当狐狸扎进干草垛里时,你会笑!当狐狸被面粉埋住时,你会笑……这么有趣的故事,怎能不吸引孩子呢?课中,林老师一一展示绘本的插图,再配上林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读,还原故事情节,孩子们又一次走入文本,沐浴阅读带来的身心愉悦。这么快乐的事,孩子肯定愿意去做。于是,老师又适时推荐其他绘本,此时的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想阅读。这种阅读引领,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将心比心》是四年级下第二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两个小故事,揭示令人深思的人生的哲理──要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鼓励,就要自己先去宽容、鼓励别人。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将心比心》收获还是蛮多的。整堂课X老师从“课文围绕将心比心讲了哪两件事”入手,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再让学生默读,并勾画出自己感动的句子,再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最后让学生仿照文章的最后一段话来进行拓展说话。作为一名青年教师,X老师在课堂上语言十分的亲切,教态也十分的自然。课程的流程十分紧凑,条理也非常清晰。重难点突出过渡语特别优美,给学生的反馈及时到位,准备也十分的充分。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境,反复朗读文中的关键句。
在此我也想提一点小小的建议:
文章内容简单,学生一读就懂。课堂上应多联系实际让学生说话,从内容到表达,注重语用,设计训练点。也可以让学生仿写一段话,记录生活中“将心比心”的事。
教者能通过身边常见的交通现状。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对“交通常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把生命安全突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其中让同学们了解怎样看国际信号灯,行人过马路时必须走斑马线,马路上常见的交通标志的含义及应用,及我们在日常乘车时的注意事宜等。这些环节的设置,能很系统地把同学们日常接触的交通安全方面的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来,引起大家的重视。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与小组成员共同交流、沟通后。形成有特色的“节目”展示给大家,让其他人同样受益。并且在大家互动、交流过程中重新升华“交通安全意识”,让大家更进一步体会生命的价值与可贵,让大家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本课的录像资料中,如果能再多介绍一些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害,效果会更好。另外在活动延伸中让同学们向家人、亲朋、近邻等进行宣传,想法非常棒。使实践活动真的'做到了来源于社会,通过升华整理后又服务于社会。
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身体上,还应该考虑精神方面的因素,因此,我们与同学一定要做朋友。了解他们的需要,让同学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生命对每个人说都只有一次,让我们大胆地对所有危害生命的事情说“不”。让我们更珍惜他、更热爱生命,以便让每个人的生命活得更精彩、更有价值。
3月27日,我观看了胡静老师的一节综合实践课《缝建子》,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为了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劳动技术素养的形成,上课伊始就胡静老师出示孩子们踢毽子的情景,充分利用学生好奇爱玩的天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他们的兴奋点,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学。
在进入制作阶段,胡静老师创设一个学生的设计讨论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通过教师对毽子各部分制作过程的剖析,让学生对做毽子的方法进行初步了解,构建起制作毽子的模式。然后,让学生自主设计、制作;最后让学生踢一踢、比一比,既体会成功制作毽子的喜悦,又从实践中进一步考虑如何改进,再边做边想边玩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了提高,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本节课中我认为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了解了毽子,亲手制作出了毽子,通过踢毽子、评毽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给学生探究方法的时间少,探究的不够充分。其次成果展示时让学生玩的时间少,谈体验的时间不够充分,最好让更多的学生说。如果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1.“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觉得李老师这句话说得好,这句话在启迪学生不要将知识拘泥于课堂,课外的知识更应该关注。现在的学生认为上课才是学知识,下课的所有时间都应该放松放松再放松,尤其一放假起来什么都不知道,就知道去了哪些地方,玩了什么东西,吃了什么好吃的。学风不正。
2.读小小说教给学生方法:人物情节图。给予学生学习与运用的台阶。学生在理解后自然会照猫画虎,将概括的更为深刻。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将问题变得更为简单。
3.在了解小小说的特点时,教师带领学生边汇报边理解。将小小说的特点与课外的两篇阅读相结合,一文一特点,一特点一文,结合理解甚为巧妙。
建议:学生写的人物情节图由于字太小看不清楚,教师应该将自己最为心仪的图抄到黑板上,让大家都看到更好。实际上可以利用投影仪,大家齐比较齐推荐更好。
前段时间听了刘红霞老师执教的《争吵》一课,从中获益匪浅,学习到了许多。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刘红霞老师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抓住语言文字材料,通过让学生读、思、议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刘红霞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于学生的回答,刘红霞老师能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回答得好教师给予肯定,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不太明确或不合理的,教师也能给予正确的导向与引导。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在这堂课上可以窥见刘红霞老师平时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执着与重视。例如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划,随手写上一些读书后的感想和体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何等的重要。这一点我想听课的老师都会有此感受。
今天有幸来到沂南四小进行了品社学科的培训学习活动,学习了朱洪福老师的《让学生从“生活地理”中来到“地理生活”中去》—品德与社会中“地理与环境”题材教学策略,从策略解读中知道了什么叫地理、为什么要学地理、地理题材设置的目的以及小学品社课中所涉及的内容等以后又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了品社课的教学策略,让我更加熟练的了解到了品社课的上法。然后观看了《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破碎的山河》两节多媒体教学录像。下面,我就《破碎的山河》一课发表一下我的个人看法.
《破碎的山河》一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的一课,教师王小峰带领同学们一起圆满的完成了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符合课堂标准要求、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重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合理的呈现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水平,具有科学性、逻辑性。体现用教材教,把我教材内涵,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用活材料;分量适中,容量适度。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师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探究活动有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围绕教学重点有效展开,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问题设计有针对性、探索性、展示性和延伸性;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了临沂市小学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的发现,并做合理的处理;注意面相全体,调动、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学生参与面和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密切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妥善处理学生出现的意外情况;充分利用校内外信息资源,合理、充分、正确利用现在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是在向40分钟要质量,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哦,注重新的课堂生成;课堂体现民主、合作的特征,学生学会学,尊重学生,师生平等,气氛融洽;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体现参与活动,
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发展。教师素质很好,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洁,生动形象;学科素养良好,教学基本功扎实,素养全面;教态自然、端庄大方,语言有亲和力与凝聚力,师生关系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