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与复习评课稿(推荐11篇)

整理与复习评课稿(精选11篇)

整理与复习评课稿 篇1

以下是其它老师对徐老师这节《整理与复习》讲课的评课语:

黄老师评语

首先徐老师的教态很自然,作为一个新老师我觉得这一点做得很好,本节课徐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课堂上 注意从生活中取材,从观察超市、整理书本等都有有趣的生活情境。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自然地形成数学 与生活的链接。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总觉得不是特别明确,思路不够清晰。个人看法,请批评指正。

金老师评语:

徐老师上的《分类与整理》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整理学具、观察超市等)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接着徐老师让学生说说分类的好 处、找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使数学不只是局限在课本上,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但是,在给气球分类的环节,徐老 师只讲解根据形状分类,是不是应该加上根据颜色给气球分类呢?

尹老师评语:

徐老师执教的是一下的《分类与整理》,在教学中,徐老师以生活例子贯穿始终,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 边。值得我们探讨的是:探讨一:在教学上,徐老师说分类是为了看起来整齐,我认为分类的作用不只是看起来整齐,最主要的是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吧。探讨二: 徐老师让学生进行分类,但没有把学生的分类作为一个有效资源利用起来,而是自己展示自己的作品,我认为应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并让学生一边说一边投 影,让学生感受成功的自豪感。探讨三:最后的秋游,老师在学生练习纸上画了一根线,但学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我认为老师之前没有讲的缘故,这里需要老师 引导。以上存属自己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请多指教!

陈老师评语:

徐老师执教的《分类与整理》从孩子的身边事物入手,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基本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的 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 乐,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课堂上徐老师语言亲切自然,教态大方,和学生们很亲近,没有距离感,如果将语速稍稍放慢 些,后面的孩子会不会听得更清楚,更明白老师的意思呢?

金老师评语:

徐老师这节课是从学生生活当中经常遇到的--整理书包来导入的,这样子学生更加感兴趣,从而引出分类。在出示生活当中的的各种分类的情况。这里 我在想能不能让学生在整理书包的情景中去把杂乱的书本分分类呢。还有在讲授分类的时候好像只讲到了按形状分,还有按颜色分类学生提到了就一笔带过了。在分 类的过程中徐老师还是很注重学生的动手过程的。

王老师评语:

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课堂上注意从生活中取材,从观察超市、整理学具到课堂练习,都有有趣的生活情境。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容 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让学生说说分类的好处、找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使数学不只是局限在课本上,学生能 感受到数学知识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

季老师评语:

今天听了徐老师的《分类与整理》一课,上课一开始,徐老师就让学生观察很乱的书和整理好的书包进行比较,引出新的知识——分类与整理,在学习分 类的过程中也始终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徐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愉快的课堂,让学生感觉是走进了生活的课堂中去,这点挺好的。个人认为这节 课让学生学会分类的方法,体验不同标准下分类的多样性这很重要,而徐老师在分气球时,只注重讲解形状的分类,而对颜色没有怎么讲,是不是少了一点方法的多 样性。

黄老师评语:

今天听了徐老师的课,有几点想法:首先值得肯定的徐老师的教态和台风,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其次是徐老师善于观察,利用身边的例子,结合数 学知识,更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纵观整节课,老师循循善诱,学生跃跃欲试,学习氛围十足。在此同时,我也有几点想法:课堂上老师语言较多,有时候一句话重 复了很多遍,是学生没有在认真听还是老师提问的语言不够精炼呢?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徐老师又是如何突破这个重难点呢?孩子们的脑子里已经有这个东西 了,那老师该怎么做才能使那些是是而非的知识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形成正确且深刻的印象呢,我相信下次上课徐老师能给我们演绎得更好!

整理与复习评课稿 篇2

听了五年级张老师的一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整理与复习的》,我也很荣幸了参与听课。张老师首先让孩子交流昨天已经构建的知识网络图,让孩子充分交流后让孩子上台展示,而后就是教师带领大家一起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网络图,教师从计算,应用2大方面进行整理,计算主要是从意义,算理,算法去学习的,应用主要是利用线段图这个工具,去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几分是多少的问题,到此教师并没有停留到知识的表面,而是让孩子继续发现,利用计算去解决问题。整节课教师只是了了的几句过渡语,更多的知识都是孩子在讲解,在交流,在表达。可以看出,教师真正的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孩子的回答中,可以体会到老师以前在培养孩子组织课堂,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功夫。任何一节好课,老师在之前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孩子单单的有序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在每一节课都要有所重点的去训练,去示范,去要求。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每一点都是老师辛苦付出的最好回报。

有时候好老师并不是自己好就好了,好老师要培养出好的学生才是好老师。去区实验小学听课虽然很辛苦,但他们的每一节课都带给我很多思考,这种感觉真好。

整理与复习评课稿 篇3

今天听了王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数学《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整理与复习》这节课,王老师是以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对此加深理解并系统化为主要任务的课,它应包括知识分类、整理、能力上的提高等方面,首先应对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和提炼,然后进行相关的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使知识温故知新、查漏补缺,达到融会贯通,以此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并组成有机整体。因此,在本节课中,根据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年龄小,分类、整理能力薄弱的特点,教师编排了加法、减法两种不同的复习整理方式。

先让学生观察一组加法算式,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整理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以及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各种情况。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计算,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在计算和交流中,既关注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又关注算法多样化。

在整理复习的基础上,练习加法计算。教师把“出题权”交给了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由于学生有经历整理加法知识的基础,再尝试整理减法知识,学生就有一种“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体验,并可实现学习方法的有效迁移。学生在合作完成整理减法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分类、整理知识的能力。

同时,通过适当的表扬,激发了学生合作的欲望,让学生在不断合作完成“任务”中养成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值得商讨的地方:

1.这节课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的,是很有趣的一节复习课,但由于激励学生的语句较少,致使这节课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2.在教学加法和减法的区别与算理上,应该让学生说出一道类似的题型,就可让学生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教师却每道题都给学生进行了分析,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却没有达到复习课的标准。

整理与复习评课稿 篇4

今天五年级的涂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颇有特色的整理与复习课。如何上好一节数学的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是很多老师都很纠结的问题。翻转课堂,信息技术的使用让我们耳目一新,对于复习课似乎又有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注重整理的过程,注重练习的设计,注重基础不忘提升,让学生在复习课上学到更多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翻转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翻转课堂的模式由原本老师传授的模式转变为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和研究,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这一定位,被涂老师演绎的很到位。她的点拨之处恰在学生的迷茫之时,不懂之处,一语中的,使学生如沐春风,幡然醒悟。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很强,并且,组织语言的逻辑性强,循循善诱,语言简练。讲解具有针对性。表达准确,思维严谨,使学生享受了一次严谨思维训练的洗礼。

精心设计的习题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我发现每道题都是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有坡度,又符合不同学生的口味。特别是最后一题,涂老师能举一反三、扩展延伸。通过不断地变换条件,有效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像这样的训练,既能有效地推进学生思维训练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解题技巧的提升,可以说是一举数得呀!

翻转课堂的方法只是一种教学手段,重点是翻转课堂所体现的教学思想。老师想要能够真正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体现出来,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准备。比如整堂课练习设计很多,反馈很及时。但是在练习的设计上还要精选习题,提高习题的思维价值。课堂的设计上应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复习、自我整理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做练习。

整理与复习评课稿 篇5

张xx老师执教的《简便计算整理和复习》一课,整个教学过程流畅,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的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快乐的,学习是有价值的。纵观本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充分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目标达成有效

复习课的特点主要是知识的再现、知识的整理、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应用。张老师在新课开始,就直奔主题“今天我们要复习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的有关知识。”紧接着收集课前学生出的可以简便计算的试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索对试题按一定标准分类。当然,学生的回答是没有秩序的,它只是知识的再现。这时,张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板书的过程中很自然的将各种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知识的网络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这样获取的知识印记是牢固的、稳定的。另外,在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五组具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训练,容量大,效果好。

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活动有效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开放性,学生主动能动,参与了回顾与整理的全过程。放手让学生“算”。课前学生出的6道题目,先让学生算一算,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必然会应用到相关的运算定律和性质,这样很容易唤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复习,为梳理5个运算定律和3个运算提供载体。放手让学生“理”。你是根据什么算的?为什么要这样算?用这样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寻找算理,为算法提供依据,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也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可以用已经完成的具体题目来例证,使得算理和算法和谐统一。

三、充分抓了典型易错题,素材选择有效

六年级下册学生要接触到几乎涵盖整个小学阶段的所有计算,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学生一提到计算题就望而却步,甚至于觉得数学计算是一种枯燥乏味的东西。简便运算,是小学数学计算题中最常见的一种。从学生一开始接触计算就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渗透了简便运算的思想,简便运算是计算题中最为灵活的一种,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充分锻炼,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查缺补漏,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复习的目标之一。对于知识技能的巩固,我们平时在复习时往往采取设计大量练习的方式,比如学生已经会的,老师还在翻来覆去的讲,学生“厌听”;重复性的题目太多,没有多少挑战性,学生“厌做”。仔细分析,所有的原因都来自一点,就是复习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给学生真正的帮助。因此,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精选复习的素材很重要。张老师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复习的素材具有典型性、针对性。

总之,本堂教学设计,张老师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贯穿始终,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体会到整理知识的好处,感受到简算的优越性,使本节课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简便算法的能力。

整理与复习评课稿 篇6

1认真地聆听了顾老师的《整理与复》,现在就顾老师的课说说我的看法。

一、课前沟通,拉近师生心理距离

课前,顾老师首先作了简短的自我介绍,接着引导学生根据P107页上的表格提示进行了交流。我认为,顾老师这一环节设计得很好。因为是借班上课,学生跟上课老师之间比较陌生,上课的老师对学生的学情也不是很清楚,这样一来,既消除了孩子跟老师之间的陌生感,缩短了心理距离,上课的老师也大体上了解了一下学情,以便在接下来的课上有的放失。

二、创设情境,衔接零散知识板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中,顾老师创设了小华一家逛商场的情境,将万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24时记时法以及克和千克三个零散的知识板块衔接起来,避免了传统数学复课讲、练、评的单调乏味,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复课的效率。

三、微笑课堂,展示教者人格魅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进行有效的、高质量的对话,其前提是营建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形成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整节课上,我们顾老师的脸上始终挂着一丝温柔、期待的微笑,让我如沐春风,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相比之下,我自己的课堂氛围就没有她明主、平等,这将是我今后要努力的一个方面。微笑课堂,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何乐而不为呢?

四、建议

1.在某些具体知识点的梳理上,我们是不是可以适当地放一放手。我个人认为;复课,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使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竖成串,横成链,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没有必要像老鸟喂食一样,把每个知识点都嚼碎了喂给学生。其实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抛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稍加点拨即可。比如在复xx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时,我在教学预案中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谁来举例说明如何把24时计时法转换成普通计时法?(2)谁再来举例说明如何把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3)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完了之后,我准备了三组题进行反馈练,第一组是将24时计时法改成普通计时法,第二组是把普通计法改成24时计时法,第三组“我是小包公”,判断改错。

2.在练题的设计上是不是可以出现一个“坡”度,这样孩子可以获得一种“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

3.在复万以内的数时,顾老师出了这样一组题:用0、9、3、6四个数组成一个四位数,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读零最大的是,读零最小的是。当时顾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集体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即使顾老师当时指名说了思考过程,但我发现本题中的后两个答案对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当时想,如果顾老师能把思考这道题的方法剖析给孩子们听,即:读零最大,首先考虑把零放在中间,即十位或百位,因为要最大,所以零只能放在十位上,零的位置定了以后,这个数要最大,所以千位要最大,放9,然后是百位最大放6,最后是个位上放3,这样这个数最大就是9603。

不读零最小是,因为零要不读出来,所以只能放在末尾,也就是个位上,因为这个数要最小,所以千位上只能放3,百位上最小放6,十位上最小放9,这样不读零最小就是3690。我想顾老师这样讲一下,对于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学生来说,他们就会更明白答案的来龙去脉了。

整理与复习评课稿 篇7

今天听了二年级两位老师执教的《整理与复习》公开课,平时公开课都是新授课类型,很少上整理复习课。怎样上好复习课、练习课呢?由此引发了我对复习课、练习课的思考。下面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1、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辨,复习中要允许学生质疑问难。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2、练习题的层次安排要清楚,要能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先安排基本练习,再安排综合练习,最后安排思考性较强的拓展题。复习中,从基础知识入手,紧扣基本训练,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同时,还适当加强变式训练、逆向思维训练和带有一定程度的综合训练。在练习中,努力通过变式、逆向和综合训练来强本固基,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效率。练习的形式要新颖多样,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对练习感兴趣。

3、另外,在今天两堂课的课堂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应让学生集思广益(动物园有8只黑鸽子,24只白鸽子,每个窝里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个窝?教师给予肯定的方法是:8+24=32,32÷4=8,而8÷4=2,24÷4=6,2+6=8这种方法班上没有出现,老师可以引导: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本周三参加了二年级两位老师执教的《整理与复习》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整理与复习》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与反思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听后让我对复习课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下面就同课异构的两节课谈一些自己听课后的感受。

1、两位老师课前准备都比较充分,课堂整体结构的安排、环节的处理、练习的设置始终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过程清晰,教态自然大方,不做作。

2、组织练习时,两位老师都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了学生有趣的练习形式,通过练习提升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的能力。

3、最后一点我认为两位老师在讲评两步计算时要让学生把先算的部分画横线并在横线下面写好得数,再接着算就不容易出错,练习十四的第3题的第3小问“你能提出哪些不同的数学问题?”我觉得学生提好问题后要让学生进一步列式解答更完整。

“同课异构”展示活动,让我们领略到了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方法,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从而促使课堂优势互补,智慧共享,促进了我们教师专业成长。

今天下午,笔者有幸参加了二年级数学教研组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听取了两位老师的“整理与复习”一课。二位老师沉稳大方,精心的课前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两位老师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去学习。

1、在进行课堂练习时,两位老师都能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即年龄小,比较喜欢直观的认识,让学生进行自由摆纸片,排顺序的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2、两位老师在设计上比较合理,层层深入:先简单回顾本单元知识,然后进行一组数学计算,进而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当中运用乘法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3、课堂中,邹老师比较注重学生平时听课习惯的养成,学生举手发言,开火车口答,上台表达观点,都井然有序,对于个别学生的抢答,下位等“小动作”,老师都及时给予指正。使整个课堂始终保持高效率。

4、课堂中,两位老师都比较注重“亲和性”,课堂语言有趣,肢体语言丰富,体态语言自然,大方,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最后我讲一点个人的意见,我觉得两位老师在学生准备小组活动,都应该先将活动的要求说清楚,不能等学生开始拆信封,取出学具的时候才来说,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都已经转到学具上,老师的要求就根本无人听从了。

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意见,还请大家一起探讨、研究。

整理与复习评课稿 篇8

今天有幸听了应老师的《三角形的整理与复习》课,本节课虽然是复习课,但是学生兴趣盎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把三角形单元的各个零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这节课应老师仅仅利用一个简单的图,设计了几个活动,让学生一边整理知识点,一边应用这些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三角形的不同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本单元知识的梳理,不是由老师来完成的,而是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整理。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整理的结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整理方法,并相互评价,再挑选出各种整理方法中比较好的结果进行全班展示交流评价,这样不仅是给其他学生一种示范,更是让这些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强化自主整理的兴趣。

回忆以往的复习课,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学习好的孩子都有一副无所事事的表情,因为我们往往很容易把复习课上成简单的回忆课,练习也经常是一些原来题型的重复,而这些对学习好的孩子已没有挑战性和吸引力了。而这次的复习课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学生不仅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建构知识网络,而且自主整理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收获到了很多,既看到了自己课堂中的优点与不足,同时也吸取了不少的经验,也深深体会到了学无止境,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整理与复习评课稿 篇9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它位于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先讲单元分析,再就第一小结第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

在说课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剖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①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

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③连加、连减、加减混和计算顺序的掌握。

这也正是本单元教材编排的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

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约占教学总时数的25%,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将有利于顺利达成学期育人目标,同时教材的编排凸显以下四个特点:

①是以学生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数的组成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作为本单元新知识的生长点。

②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③各小节教学内容的编排,分三个层次:以实际情景提供计算题,并呈现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掌握算法;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

④“用数学”是结合计算出现的,让学生体会怎样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并且内容直接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

总之,教材的编排是由直观操作等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介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认为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数学学科育人要求,我拟定的单元目标是:

①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②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采用的教学策略有二:

①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创设情景,把计算置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给枯燥的计算教学注入生命与活力;

②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贯穿练习中,培养计算能力。

以本单元第一小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第一课时为例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例1,完成练习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通过直观手段,让学生理解、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评价: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

教法、学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操作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卡、学生备小棒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多媒体课件出示“公园花卉展”的主题图,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三种花,说出每种花的盆数)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拟分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全班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出问题)

第二环节:小组讨论先解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第三环节:小组汇报讨论的计算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按数的组成计算、想减算加、用十做单位计算、摆小棒看出来的……小组互评。多媒体直观演示,验证计算结果,并且让学生比较出那种方法最简便。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其余的问题。

第四环节:增加如“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还剩多少盆紫花”,“红花和紫花的总数比黄花多多少盆”等整十数减整十数和加减混和计算的问题,学生思考计算并且说明理由。学生进行自评。

3、实践运用,发展能力:(以一年级综合实践课“小猪爬山”的故事为题材设计闯关活动),小猪和伙伴们结伴去爬山,如果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进行德育渗透。

第一关:计算并说说

40+20

3+2

6-4

5+4-7

40-20

30+20

60-40

50+40-70

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第二关:看图写算式(旨在比较、对比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等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40+3和40+30

第三关:集体闯关,每个小组一张题卡,用时少、正确率高为优胜奖。号召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对闯关活动进行小结,师评为主。

4、独立思考、巩固新知: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第1~4题。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激情引趣:结合教材创设“公园花卉展”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又对学生渗透爱护他人劳动成果的思想品德教育。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学生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了多种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再相互交流,这种安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实践运用,发展能力:运用多媒体把“小猪爬山”的动画故事呈现给学生,通过连续的场景和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运用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独立思考、巩固新知: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辩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检查了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整理与复习评课稿 篇10

12月25日,我参加了县骨干教师研修班在桂芝小学的活动,当时我是抱着学x的态度去参加这次活动的,故而非常认真地聆听了3位老师的《整理与复x》,现在就顾老师的课说说我的看法。

一、课前沟通,拉近师生心理距离

课前,顾老师首先作了简短的自我介绍,接着引导学生根据P107页上的表格提示进行了交流。我认为,顾老师这一环节设计得很好。因为是借班上课,学生跟上课老师之间比较陌生,上课的老师对学生的学情也不是很清楚,这样一来,既消除了孩子跟老师之间的陌生感,缩短了心理距离,上课的老师也大体上了解了一下学情,以便在接下来的课上有的放失。

二、创设情境,衔接零散知识板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x,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中,顾老师创设了小华一家逛商场的情境,将万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24时记时法以及克和千克三个零散的知识板块衔接起来,避免了传统数学复x课讲、练、评的单调乏味,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复x课的效率。

三、微笑课堂,展示教者人格魅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进行有效的、高质量的对话,其前提是营建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形成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整节课上,我们顾老师的脸上始终挂着一丝温柔、期待的微笑,让我如沐春风,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相比之下,我自己的课堂氛围就没有她明主、平等,这将是我今后要努力的一个方面。微笑课堂,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何乐而不为呢?

四、建议

1.在某些具体知识点的梳理上,我们是不是可以适当地放一放手。我个人认为;复x课,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使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竖成串,横成链,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没有必要像老鸟喂食一样,把每个知识点都嚼碎了喂给学生。其实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抛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稍加点拨即可。比如在复x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时,我在教学预案中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谁来举例说明如何把24时计时法转换成普通计时法?(2)谁再来举例说明如何把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3)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完了之后,我准备了三组题进行反馈练x,第一组是将24时计时法改成普通计时法,第二组是把普通计法改成24时计时法,第三组“我是小包公”,判断改错。

2.在练x题的设计上是不是可以出现一个“坡”度,这样孩子可以获得一种“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

3.在复x万以内的数时,顾老师出了这样一组题:用0、9、3、6四个数组成一个四位数,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读零最大的是,读零最小的是。当时顾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集体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即使顾老师当时指名说了思考过程,但我发现本题中的后两个答案对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当时想,如果顾老师能把思考这道题的方法剖析给孩子们听,即:读零最大,首先考虑把零放在中间,即十位或百位,因为要最大,所以零只能放在十位上,零的位置定了以后,这个数要最大,所以千位要最大,放9,然后是百位最大放6,最后是个位上放3,这样这个数最大就是9603。

不读零最小是,因为零要不读出来,所以只能放在末尾,也就是个位上,因为这个数要最小,所以千位上只能放3,百位上最小放6,十位上最小放9,这样不读零最小就是3690。我想顾老师这样讲一下,对于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学生来说,他们就会更明白答案的来龙去脉了。

整理与复习评课稿 篇1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它位于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约占教学总时间的30%,因此,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将有利于顺利达成学段和学期育人目标。本单元在教材编写上凸现如下四个特点:

1、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作为本单元知识的生长点。

2、教材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

3、各小节的教学也是由直观操作等依法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进行编排。

4、“用数学”是结合计算来出现的。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总的教学设想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等活动进行探索和实现问题的解决。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其计算方法与已学的计算方法有相通之处,因此,我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实践、体悟等掌握新知识。在本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是我的基本出发点,我注重渗透“转化”思想,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我认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发现、理解和应用100以内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难点是竖式中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我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已“问题情景——操作探索——解释与交流——应用与发展”为基本模式安排教学。教学中,“以操作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数学实验”、“做数学”的环境。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为主,来突出教学的重点,以老师引导为辅,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全面、全程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自主探索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现代教学理论倡导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有必要找准与旧知结构类似的地方,进行同化或顺应,重新建构。因此,本节课我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教材上的“参观博物馆”的主体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从主题图中获取信息和发现图中的问题“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根据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每个班前面都有的人数)中研究并猜想出解决方案。“合乘”学生会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提出用加法,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案,我会及时地肯定和赞扬,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设计本环节,把学生将要掌握的新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手段、大胆猜想等形式,既创设了理想的教学情境,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谓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学生只有参与到实际的实践活动当中,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这也是新课标强调联系学生实践的主旨所在。因此,我就引导大家:“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好不好?”“如果班和班合乘一辆车,车上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学生能很快列出加法算式:30+36,我就紧接着问:“这个算式,你会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请大家各自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学生就会采用过去的数小棒或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根据学生的完成度,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及时让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一根一根地数,也可能一捆一捆地数,还有列竖式的等。我再问:“那么哪种方法又快又准确呢?”学生会感觉数小棒较慢一些,“那么列竖式是怎样列的,要注意哪些,又怎样计算的呢?”结合以前一捆加一捆的方法,引导出数位要对齐。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归纳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再加以板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因为课堂上,教师的必要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至于盲目,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更有意义。在学生生动而丰富的操作中,运用“转化”的思想,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一切不仅仅是列竖式计算的过程这一知识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学习方式的需要。

三、时间运用,发展能力

由于前两个流程已用去

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了保证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我将例题下面的“做一做”用题卡呈现给学生,并将学生分成三人小组,在小组间进行竞赛,并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间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运用了计算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独立思考,巩固新制

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可以检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以应用,方法得以提炼,凸现了练习的深度,也培养了学生的“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板书设计不进位加

1、36+30=66

十个十个十个

3 63 63 6

+ 3 0 + 3 0 + 3 0

66 6

采用重点突出法,板书一目了然,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数位对齐和计算顺序等重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