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心得体会(精选19篇)
光阴荏苒,一转眼一个学期又已结束,回顾一个学期来导师制工作,学生受益,作为导师的我很欣慰。下面我就对本学期的工作进行一个总结和回顾。
二、用细心,发掘闪光点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在研究中还发现,一个没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即使表现再差的孩子也会有他们的长处,作为班主任,在平时生活中我细心地观察,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肯定表扬,即使是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以此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有一次,我象往常一样,放学后去教室检查门窗有没有关好,我忽然发现王琦正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把窗户关好。接下来的几天,我都发现了这样的事情。晨会课上,我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扬他是一个关心集体的好孩子,并希望其他小朋友也能向他学习,那一刻我发现他第一次坐得这么端正。我还通过家校路路通,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妈妈,我相信他能得到家长的夸奖会更加高兴的。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在学习上变得主动了,以前中午常常因为玩而忘了写作业,现在他常会来主动告诉老师他已经写完作业了,我也常会用“做得真好”来继续鼓励他。可见,一味地批评,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反感,不乐意接受,不如利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好好表扬一番,让其感受到表扬带来的喜悦,让孩子更有信心改掉身上的其他坏习惯和不良行为,如果能得到全班孩子和家长的肯定与鼓励,我想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用耐心,逐步提高要求
对于王琦这样一个经常让人操心的孩子,我们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某种方法让其一下子就进行转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一步步来,不能操之过急。中国有句成语叫“欲速则不达”,对他提出过高的要求,反而会让他们的自尊心再一次受到承重地打击,把他们打入“无底深渊”,到 时候老师再想进行帮助就真的是难上加难了。所以作为班主任要有足够的耐心,根据他自身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慢慢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四、用恒心,反复抓,抓反复
低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别人的嘲笑、讽刺,或遇到困难,即使是一个好看的电视节目,一样好吃的东西,一件好玩的玩具等等,都可能瓦解掉学生继续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像顾奎安这样的问题学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错的思想和旧的习惯会反复出现,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我们老师千万不能对他们失去信心,认为他们是“屡教不改”或“无药可救”,任其“破罐子破摔”。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到两点: (1)为了减少学生反复的次数,平时对后进生要经常教育,;
(2)当出现反复时,要仔细分析反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作好反复教育工作,使他不断向好的方面转化。
这个学期在做几位受导学生工作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地方,让我收获很多,但也有很多失败的地方,我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希望在下学期的帮教过程中,使其在各方面做得更好。
时间飞逝,转眼间20xx便成为过去。而我也告别了学生生涯,以萧县中学教师的身份踏上了新的征程。截至20xx年1月我已在这条道路上摸索了近4个月,回首昨天,心中不免萌生些许感慨。
9月,刚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我是忐忑的。我是否可以胜任这所名校的教师岗位?是否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优质高效的教学服务?是否可以问心无愧地贴上“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谓?这些充斥内心的疑问几乎令我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我甚至觉得自己可能会花好几年的时间来缓解心中的焦虑,来完成角色转换。但幸运的是,学校领导未雨绸缪,以老带新的导师制应运而生,为迷茫中的我指明了方向!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定位转型
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准今后的发展方向,顺利完成角色转变是这一阶段的第一要务。
参加导师制活动后,我拜在高一数学级部主任薛主任门下。薛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他风趣幽默、激情澎湃、活力四射,能够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他又能深入浅出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在课堂外,薛老师与学生相处极为融洽,耐心细致地为学生解答疑惑,关心学生生活,真正做到了亦师亦友。这让我倍感钦佩的同时也深深明白了自己的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引导,精到的点评,对教材内容的把握都是我亟待提高的环节。但是找到差距只能算是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的第一步,解决问题,弥补不足,缩短适应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才是根本。因此在罗勇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领导的要求,为自己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并严格遵照执行,做到行动前有计划有准备,行动后有反思有改进。
除了有计划的开展工作之外,薛老师还提醒我发挥自己的年龄优势,深入到学生中去,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也通过周记评语或者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尽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以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得益于导师制的巨大作用,通过以上一些工作,我已经基本完成了角色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这也只不过是刚刚入门而已,因为当好一名教师是需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
二、发展提升
在基本适应教师岗位,初步完成角色转型后,对青年教师来说,面临的另外一项课题就是怎样尽快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更好地站稳讲台,保证教学效果。如果仅凭个人摸索,想要迅速发展获得提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制再次显示出自身的优越性。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新教师可以学习敬业乐业、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热爱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掌握教学技能,过好教学关,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因此,乘着导师制的春风,我在薛老师的指导下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升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
首先,最基本的就是听课。认真,广泛听课,从优秀教师的'课堂上汲取营养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捷径。这一学期,在薛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积极参与听课,从初中到高中,从校内到校外,从新授课到习题课,从本学科到其他学科,在这些不同风格但同样优秀的教师的示范引领下,我受益匪浅。例如在听过薛老师讲授《对数函数》一课之后,我尝试着将薛老师设计的学生活动嫁接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既完善了自己的课堂,又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有效地弥补了自己能力的不足,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除了认真听课,评课和课后反思对青年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每次听课之后,薛老师都会组织听课教师认真评课。通过大家热烈的讨论,我可以更为准确的归纳授课教师的成功之处和经验教训,而这也可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避免走弯路和事倍功半的情况出现。同样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孔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只有常常进行自我反思,才能调整教学标高、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所进步。因此,我时常反省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和失误,以便及时调整,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我想这既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学生负责!
三、归属感
实际上导师制对于青年教师的巨大价值不仅体现在个人职业发展方面,这一制度更为广大青年教师提供了一种家的归属感,拉近了新老教师间的距离,增强了凝聚力。就像薛老师一方面为提高我们的教学科研能力呕心沥血,另一方面又极为关心我们的生活。例如,在罗勇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数学组团结一心,亲如一家,让我们青年教师倍感温馨,在工作之外更享受到了家的温暖,真正体会到了石室中学“辛勤工作,心情愉悦”的理念。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导师制的指导下,在薛老师及组内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我虽然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但同样还有很多不足,例如:我还需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只有备课充分,才能从容不迫,得心应手,胜似闲庭信步,精彩纷呈。我还需要继续坚持参加听课、评课的活动,向更多优秀的教师学习,不断积累,才能真正达到学校的要求,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石室中学教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的一年,坚定信念,扬帆起航,就是现在!
【关键词】“网络导师制”语文教学以人为本减负增效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基础教育已经基本实现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基础教育如何实现与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的实质性接轨,已成为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而语文作为基础性的人文学科,笔者认为,更需要回归本真,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力争实现减负增效。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在教育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我校所开展的“网络导师制”部级课题研究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本文就在“网络导师制”背景下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进行一些探究。
首先简单介绍我校开展的“网络导师制”课题。“网络导师制”是网络教学和现实中导师结对的完美结合。从网络教学的角度来说,“网络导师制”是利用高度发达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互动,科学合理地实现学业指导、在线面批、心理疏导的网络交流平台。从导师结对的角度来说,导师即本班级任课老师,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导师,导师则根据班级整体情况和本学科教学情况,选取班级部分学生作为自己的受导对象。导师需要对受导学生的学业和思想动态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整体而言,“网络导师制”是顺应社会发展,结合学生成长需要,面对全体学生展开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育教学活动。而语文老师应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导师制”这一新体制,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为我们的学生服务呢?下面我就针对该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一、导师对结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学业指导,补充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人文性强,注重情感体会和交流。而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中,老师更加注重的是面对全班同学的集体教学,很难针对学生的个体体验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点评,久而久之,学生所获得的'更多的是规范的解答、统一的理解,而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体悟,这并不利于真正的语文教学。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更是非常可怕的,长此以往,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丧失自我,非常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更是与我国素质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1.心理辅导
在“网络导师制”背景下,我会在平等的前提下定期或不定期的和结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心对心的交流。首先我会完全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情况以及面对的问题,帮助他们从心理上进行疏导,并尽可能提供帮助,一般而言都会获取他们的信任,为后面的工作做好铺垫。有些时候学生可能比较内向,这时我会以更加诚恳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诚意。学生选择导师本身就说明了他对导师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可,只要我们抱着一颗真诚的心,就一定会换得学生的认可和信任。
2.学业指导
导师与学生结对时就是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选择导师,导师则根据班级整体情况和本学科教学情况,选取学生作为自己的受导对象。所以,就我而言,结对的学生往往是在语文学科相对薄弱或者是特别喜爱语文进而想有一定程度突破的。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这部分学生的问题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经过第一阶段的心理辅导,师生间已经形成了信任而融洽的关系,在第二阶段,我则会更加注重对他们在学业上的指导。除了平常的课堂教学之外,面对语文学科薄弱的学生,我会主动询问,帮助他们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具体的薄弱知识板块,帮助他们制定可行的阶段性计划,让他们有的放矢,使成绩得到有效提升。面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我则会更多关注他们对一些内容和问题的具体理解,和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肯定他们的个性化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提高性的辅导,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发展性评价
在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导师会定期对受导学生的状态做出发展性评价,并上传到“网络导师制”平台,记录下学生的成长轨迹。学生不在学校的时间里,比如说周末或寒暑假,可以直接进入网络平台,看到导师对自己的发展性评价,并直接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与导师交流,从而实现时间上无死角。
以上三个阶段性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普通课堂教学中所带来的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弊端,从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个体、个性发展。
二、“电子教室”网络教学互动,与传统教学形成良性互补
平时学生在校学习,有任何困扰和疑问可以及时和老师交流沟通,求得老师的帮助,但是学生在双休日、节假日等时间的学习如果安排不当也将直接影响他们最终的学习成果,语文学科更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素质养成的学科。我校开发研制的电子教室网络互动系统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也更加有利于我们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现代社会家庭网络已经基本普及,学生家中只需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即可进入我校的“电子教室”网络互动系统,参加与老师的教学互动。
“电子教室”集语音、视频、电子书写板三位于一体,在学生与老师绑定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双向交互式“在线指导”。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优势更加明显,比如,学生通过耳麦可以清楚地听到老师的声音;学生可以通过电子教室的屏幕、电子书写板功能,清楚看到老师的所有板书;教师的提问或自由讨论可以通过电子教室的语音对讲、电子举手等功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进行;教师还可以点击任何一个在线学生,查看学生“在线解题”并实现“在线面批”。就具体操作而言,老师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课表及规定时间进入“电子教室”系统,并等待学生的加入。需要参加的同学只需在相应的时间里登陆“电子教室”,即可参加本节课的学习。通过“电子教室”,教师可以完全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甚至可以获得超越传统的课堂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
全员导师制与全员督导制是我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的新模式、新方法。实施以来,全校教职员工都欢欣鼓舞、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了这两种制度的创建与实施中。导师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谈心交流,拉近了师生关系,增进了师生情谊,同时与全员督导制相辅相成。正是这两种制度的实施,给我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和校园氛围带来了喜人的变化。
谈心是我们每个教师的必修课,但全员导师制在我校确实是一个新生事物,大家都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并逐步积累经验。今天坐在这里真的很惭愧,经验谈不上,只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一个月来的谈心体会。
一、要平等相待,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在以选择为标志的当今社会,在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中,师生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我们只是学生的引路人、导航者,与学生的`谈心应是一种交心。因此,导师要通过谈心走进学生的心灵,要学会与学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这样学生才会接受我们。只有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如饥似渴地接受导师的教诲。导师也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真正需要什么。这样谈心交流工作才会顺利开展。
二、要以诚相待,不“空洞说教”
学生是活生生的情感丰富的人,与学生谈心必须动真情、讲真话。
真情是无价的,也是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导师应用真情去感染学生,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束关注的目光,往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走出既定的生活圈子,摆脱因烦躁带来的不良情绪。空洞的说教只能促使学生反感。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再顽劣的孩子也会接受一个老师真诚热情的心。
三、要耐心开导,不急于求成
我们的学生小的十四五岁,大一点的十六七岁,正在步入心理自我时期,他们往往总是按自我意识去理解、认识客观世界。因此,与学生谈心时,不能急于求成。三言两语的训斥,不可能使学生在态度上产生认同,更不能使学生在自我意识上达到同化。急于求成相反会使学生萌生逆反心理,耐心地教育、和风细雨地开导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要看准“火候”,因人而异
捕捉与学生谈心的时机,既是导师的策略,也是导师的智慧。有自控能力的学生一旦犯错,常常会引起内心的自责,及时谈心点破,可能使其失去自信;性情孤僻的学生一旦犯错,总希望他人谅解,教师的严肃批评,往往会伤害其自尊;性格倔强的学生一旦犯错,导师找其谈心,往往总是情绪偏激,不是强词夺理,就是避重就轻,长此以往谈心不但起不到效果,还会形成敌对心理。因此,与学生谈心,必须看准“火候”,因人而异。“冷处理”或积极的暗示有时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转化。
五、要善于倾听,不“自以为是”
心情郁闷的学生,常常多愁善感、闷闷不乐。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总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小秘密,或者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想一吐为快。因此,导师找其谈心,应先静静地听其诉说,使他心情感觉舒畅。如果我们自以为是,说三道四,甚至捕风捉影,主观武断地横加训斥,则会无形中拉开师生之间的距离。导师应在静心倾听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分析,找出其心理问题的所在,再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其从郁闷的情绪中走出来,摆脱烦恼。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六、要正面激励,不求全责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偶有犯错,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很正常的事,无可厚非。导师的谈心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并激励其张扬,通过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在“扬善救失”中积极面对,寻找对策,自觉加强自我调控。
七、要以德感人,不“以势压人”
导师要为人师表,重点要体现在关爱学生,与学生实现心贴心的交流,导师理智地用自己切身成长的经历去感染学生,可以使学生在改正错误时充满自信,这样我们也更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使学生产生听得进、记得住的神奇效果。相反,如果教师以势压人,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以上是我个人在谈心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不恰当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也非常愿意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学生管理方面经验与方法。谢谢!
光阴荏苒,一转眼一个学期教育教学已快到后期,回顾这段时期的导师制工作,学生受益,作为导师的我很欣慰。下面我就对本学期的工作进行一个总结和回顾。
一、用细心,发掘闪光点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在研究中还发现,一个没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即使表现再差的孩子也会有他们的长处,作为班主任,在平时生活中我细心地观察,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肯定表扬,即使是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以此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我的班级是学校卫生流动红旗的常驻班级,源于班上很多学生的自觉和努力。有一次,我象往常一样,去卫生区和教室检查卫生有没有做好,不过我时间稍稍提前了一点。我忽然发现刘峰真弯腰寻找着什么。我在一边静静观察,看见他俯身拾起来一枚比瓜子壳还小的纸屑,原来他做着卫生检查前最后一次“验收”。接下来的几天,我都发现了这样的事情。晨会课上,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是一个关心集体的好孩子,并希望其他小朋友也能向他学习,那一刻我发现他第一次坐得这么端正。我还通过家校路路通,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妈妈,我相信他能得到家长的夸奖会更加高兴的。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在学习上变得主动了,以前中午常常因为玩而忘了写作业,现在他常会来主动告诉老师他已经写完作业了,我也常会用“做得真好”来继续鼓励他。可见,一味地批评,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反感,不乐意接受,不如利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好好表扬一番,让其感受到表扬带来的喜悦,让孩子更有信心改掉身上的其他坏习惯和不良行为,如果能得到全班孩子和家长的肯定与鼓励,我想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用耐心,逐步提高要求
对于刘斌剑这样一个经常让人操心的孩子,我们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某种方法让其一下子就进行转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一步步来,不能操之过急。中国有句成语叫“欲速则不达”,对他提出过高的要求,反而会让他们的自尊心再一次受到承重地打击,把他们打入“无底深渊”,到时候老师再想进行帮助就真的是难上加难了。教育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最近发展区,所以作为班主任要有足够的耐心,根据他自身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慢慢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三、用恒心,反复抓,抓反复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别人的嘲笑、讽刺,或遇到困难,即使是一个好看的电视节目,一样好吃的东西,一件好玩的玩具等等,都可能瓦解掉学生继续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像王杰这样的问题学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错的思想和旧的习惯会反复出现,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我们老师千万不能对他们失去信心,认为他们是“屡教不改”或“无药可救”,任其“破罐子破摔”。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到两点:(1)为了减少学生反复的次数,平时对后进生要经常教育。(2)当出现反复时,要仔细分析反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作好反复教育工作,使他不断向好的方面转化。
这个学期在做几位受导学生工作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地方,让我收获很多,但也有很多失败的地方,我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希望在下学期的帮教过程中,使其在各方面做得更好。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朋辈导师制度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朋辈导师制度是指通过学长学姐等学生作为导师,指导和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新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团结,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朋辈导师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我有幸成为一名导师,并且受益匪浅。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作为朋辈导师的心得体会。
作为朋辈导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导师需要熟悉并掌握所教的课程内容,能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在我担任导师的时候,我会提前准备好各类资料和学习指导,让新生可以更快地掌握课程知识。此外,我还会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给予新生一些实用的学习技巧和方法。通过对新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其次,朋辈导师制度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作为导师,我需要与新生进行频繁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和困惑。这种经常性的交流不仅能够帮助新生解决问题,更能够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在与新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和倾听能力,学会了更好地理解和关心别人的需求。这些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将派上用场。
朋辈导师制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领导能力。作为导师,我不仅需要指导新生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我会与新生进行一对一的面谈,了解他们的困惑和目标,提供帮助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明白要成为一个好的导师,需要有耐心、责任心和关心他人的心态。同时,我也要担当起领导的`角色,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和社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些经历不仅是对新生的帮助,也是对我个人成长的一次锻炼。通过不断承担责任和领导,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使命。
最后,朋辈导师制度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团结。在我担任导师期间,我发现学生之间的整体团结性和友好氛围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新生在接受我的帮助和指导之后,也会主动帮助其他人,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互相帮助和团结的精神不仅是在学习上,在生活中也同样体现出来。学生之间相互鼓励和支持,共同进步,使整个学校的氛围更加和谐温暖。
通过朋辈导师制度的实施,我深刻体会到其带给学生的积极影响。通过参与其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锻炼了沟通和协作能力,还培养了责任感和领导力,同时体验到了团结和互助的力量。朋辈导师制度不仅是对新生的帮助,也是对导师自身的一次成长和提升。我相信,未来的朋辈导师制度会越来越完善,为更多的学生带来更大的益处。
导师制,既是导师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其它各科教师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与师德规范相适应。师德规范中,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教师的自觉行为表现是很重要的。师德规范中对师德建设有很深的体会,师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为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具有良好师德的显著特征,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深知它的重要,并且将逐渐认识它,用它来指引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
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它任重而道远。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育教学行为和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我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加强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的思想素质,认真学习《教育法》,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我始终认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的师德表现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我坚持在工作中做到尊重,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工作中和同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我认为,热爱学生是教师的美德,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天职。对学生的热爱,是师德的核心,因为,每一个教师都是学生人生道路上一座加油站,指引着学生前行的灯塔。热爱学生就意味着尊重,要让学生感到这份尊重和重视,从而接近学生,这是热爱学生的真谛。
我坚信,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对学生真正的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育孩子需要蹲下来和他们说话,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我班的罗贝贝同学是个性比较内向的学生,平时缺乏说话的能力,作业不认真。我从教以来,我一直注意培养她的这种习惯,在家里,她总是担心爸爸妈妈出去玩,所以她总是要爸爸妈妈接她回家。有一次,她无意中听见了我的话,见我亲切地打招呼,她非常地开心。我知道了她今后的一些想法,我走进她的情况,和她进行亲密的谈话,渐渐地她对我有了信任感,成了我工作中的良师益友。在以后的工作中,她总是尽量找出她身上的优点,发挥她的长处,帮助她树立自信心,促进她的进步。
为期半个月的“导师制”培训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导师制”培训,即通过观摩、参与、体验等形式,提升学员教学实践性知识进而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训模式;全脱产、入驻学校、近距离跟从导师、“全天候”介入实际教学。在全省,这种培训模式属首创。 09年3月10日至24日,我与来自石家庄实验中学、石家庄第五中学、石家庄第49中学的三位老师在石家庄第一中学跟随白瑜老师共同渡过了难忘的15天。这期间有太多的感触和收获。一中人的敬业,认真、豁达、开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非常感谢市教育局给我们一线教师学习的平台,感谢一中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更感谢导师白瑜老师对我们每个学员的关心和悉心指导。我从白老师身上感受到了大家的风采,体会到了教学的真谛,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
与一中接触到的每一位师生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白老师人非常好。初次见到身为特级教师的白老师,第一感觉是年轻、干练。虽然头顶“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省优秀班主任”、“省教育厅评价、培训专家”。“省‘十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主研人”、“市跨世纪青年拔尖人才”、“市优秀教师”、“市三八红旗手”等头衔,却没有一点架子。随着学习的深入、交流的增多,越来越感到她为人真诚真实。正如她自己所说“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与人为善、与世无争”。白老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生动地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教师之爱,什么是无私的奉献。从教近三十年来,白老师一直超负荷地工作着 ,但是她自己却认为在享受着,总认为学校给她的太多了。
白老师讲课,让人感到轻松、享受,又精彩、深刻。聆听白老师的讲课,她丰富的词汇、清晰的思维逻辑、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将在场所有老师和学生的精力吸引、笼住,这就是名家的魅力。白老师说话精辟、务实,极具亲和力,启发性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秉承“善用物者无弃物,善用人者无弃人”的教育理念。她说“每个学生都是天才,每个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所以在她的课堂上,不仅注重正确地传授知识,更多地是用谈话的方式鼓励、引导每一位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也真正培养了学生能力,提高了学生觉悟。
白老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思考与我们这些学员分享,毫无保守的念头,只有真心实意的亲切,其人格魅力和治学风格就使我受益终生。白老师让我懂得了不仅要背教材,更要用教材教;让我懂得了备课不仅要熟悉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更要熟练掌握教法。这样的课堂,你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恰当地解决。这些对于政治教育教学和今天我们怎样做好一名政治老师给以了无尽的启迪与思考。
十几天的学习生活虽然短暂,但却是我教学生涯中最难忘的一笔。按照导师的要求全面完成了学习培训任务。学以致用,回到母校后我将结合自己在一中的所学所得,在实践中具体应用。继续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记得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时候,不知道我的专业具体是做什么的,一脸茫然,不知何去何从。教师教育学院导师制的施行,为我的专业学习带来了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近三年的大学学习中,我的导师谢威士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心理学专业学习方面。说句实在话。我的心理学专业兴趣的形成,与谢老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在确定自己学习方向上,我总是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之间徘徊,又要考虑前途问题,还要考虑自己的兴趣,一直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我跟导师第一次的交流。在谢老师的指导下,我明很快地明确了学习心理学的方向和意义,了解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确立自己的未来的奋斗目标。作为我大学阶段的第一位导师,谢老师指导我们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逐步的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为我们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在这里,我想对我的导师谢老师说声谢谢.,非常感谢他这三年孜孜不倦地指导。
从我个人自身的体验来看,导师制不失为高等教育阶段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它拉近了大学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可以让学生跟教师有更多的交流,参与教师的教学与研究,做到教学,学习与研究的统一。一位好的导师会他的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良好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人生观和专业兴趣等方面。导师不同于学科教师,学科教师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导师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最重要的是一种榜样的作用,特别是专业上的优势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当然,导师的人格魅力,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导师制带来的效果总体上是好的,可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有一些导师并没有尽到一个导师应该尽的责任,三年内师生交流的次数少之又少,有的几乎没有。也许那些导师真的是太忙了,作为学生应该可以理解的,所以有些学生自愿主动的找其他导师接受其指导,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因此,我希望导师制能够在教师教育学院继续实行下去,每位导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学习和生活上指导他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经历了又一学期的导师制,我又学到了很多很多。
在前几次的课中,老师们带我们观摩了四中的优秀的计算机老师们的课。四中的老师们真的很好,对于今后我们踏上教师的工作岗位有很多意义,我从老师们的课中吸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知道了一堂计算机课具体应该怎么导入,应该从哪些方面将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都是从书本上无法学到的。C老师和W老师在每堂听课中都要求我们为每节课做详细的听课笔记,老师告诉我们,听课笔记用来记录自己对上课情况的评价,包括一个老师上课的细节,课堂情况,学生反馈的情况,优点和值得借鉴的东西和不足。越详细的听课记录越有助于老师提升课堂的教授质量,越能反映一个老师的上课特点,我们也能从课中学到更多。一个好的听课记录出了一些上课的细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评述一下这堂课哪里上的好,还在哪里,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应该怎样改进。其中也运用到了我们这学期主修的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的知识,是我们可以更好的学以致用,这是我觉得导师制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好处。这都要感谢学校还有老师们的帮助与支持。
在前几次课听了很多堂课之后,我们终于有了实践的机会,可以亲自给四中的孩子们上计算机课。由于是第一次真枪实弹的上课,老师给了我们很多的准备时间。我们可以选择要讲的知识,大家一般都选择了图文混排、表格统计来上,我选择的是图文混排。在准备课程的几周里,我花费了很多精力从网上搜索合适的教学素材(包括文章、图片)因为图文混排是讲对文字图片的设置和编排。我要考虑应该从哪些方面教,叫那些知识(因为图文混排包括很多内容)。由于初一的学生是首次接触图文混排,于是我决定只讲一些基础的图片和文字处理的知识。重点是让同学们对图文混排有个概念,会简单的编排就可以了。根据这个教学目标,我开始设计课程和写教案,因为是第一次,我很紧张,于是将上课要说的所有话都写在了纸上。预测学生们的反应情况,设计了很多教学方案。这次备课时间很长,有了前几次讲课的同学的铺垫,我可以准备得更充分,也能发现准备过程中的很多忽略了的东西,可以及时补上,也算是准备充分了。虽然最后铺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给四中的孩子们讲成课,但我也从备课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备课的技巧。虽然没有给四中的学生讲成课,但我还是将自己的讲课思路表达给了老师听,老师听后给了我很多建议,使我受益匪浅。还有这次的备课过程让我可以将教学系统设计中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是我感到了其中的乐趣。
导师制的确是很有意义的活动,不仅增加了我们的实践机会,还可以增加我们对老师这个职业的了解,我想说的是:要做一个好老师真的不容易。
除此之外,还要感谢老师交给我们很多书上学不到的实用的知识,老师每次上课都为了我们的方便很辛苦的赶到四中为我们上课,真的很谢谢老师,辛苦您了!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这种制度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一、中学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开展中学导师制是必要的。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弥补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不足;有利于转变教师育人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有利于消除科任教师的权威危机与心理失衡、增进师生间感情;有利于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有利于联系学生家长、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逐步形成学校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开展中学导师制是可行的。心动不如行动,学生的身心特点,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决定了导师制的可行性;没有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家长的支持决定了其可行性;教师的能力条件,科任教师的积极性决定了其可行性;学校的教育条件决定了其可行性;教育主管部门、国家相关的政策导向,国家的重视决定了其可行性;社会上的教育资源,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环境的逐步形成也是导师制可行性外部因素之一。
二、我校导师制实践的成果
行为见效果,教育出成果,经过几年的实践,导师制已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已逐步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种管理文化,一种制度文化,一种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文化,学校上下逐步形成了一种全员育人的可喜局面。
1.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有效转变
在教师普遍感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沟通,越来越难教的情况下,“导师制”活动的开展有效地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十个手指有长短”,教师开始能正确地看待特殊学生,遇到问题学会了换位思考;能承认学生的差异,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导师制活动与新课程改革完美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由重“教书”轻“育人”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转变。教师从教“学”走向导“育”,自觉地把自己从学生的“学业教师”转变为“人生成长导师”。
2.教育方式方法得到创新
“导师制”活动采用师生结对的形式,引起了特殊学生的重视和家长的关心,在活动中,导师自觉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方式得到创新;从原来单一的口头教育,拓展到利用电话、网络、书信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对特殊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学业辅导、生活指导融为一体,让特殊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
3.有效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实施导师制,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通过培训和相互间的探讨,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水平。导师直接参与学生活动的指导,导师全面了解学生,指导学生,从而了解学生工作,理解学生工作,同时,有助于导师树立威信,充分发挥育人效果。
4.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在导师制活动中,导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特殊学生的朋友、参谋,与特殊学生平等相处,坦诚以待。导师经常用谈心的形式关注特殊学生的生活,师生间的感情更加融洽。实施导师制,使老师和学生走得更近,情感沟通更勤,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真正感受到了老师发自心底的爱,从而更乐于和老师说悄悄话。
5.学生的行为习惯更文明
实施导师制,老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学生明礼仪、讲廉耻,开始更加注意每一个细节,形成了文明道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校园氛围。人格上自尊,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立,行为上自律,处事上自信,“五自”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逐步得到巩固、内化、升华。
6.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导师制”为不同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特殊学生在导师的感化下,找回了信心,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一些平时教师较少顾及的特殊学生,课外也能得到导师的个别帮助,从而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成才的意识增强。导师制这种亲情化、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以及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注入了新的活力。
7.家长更信任学校
“导师制”活动开展后,家校联系频繁,导师以电话、家访、书信、网络往来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沟通,取得了家长的信任、支持和理解,使家长确立了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了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8.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实施导师制,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课堂纪律有了明显的改善,无论是老师的讲课,还是学生的听课,都明显感受到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先学后教,反馈矫正”得到不断深化,减负提质逐步变为现实。使我们的老师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魅力。
9.资源整合,创出特色,逐步形成校园文化
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相互了解,相互渗透。教师队伍与学生工作队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各自发挥所长,有效的`整合资源,办出了学校特色,形成校园文化,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师生。
三、导师制实践的困惑、不足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校的中学导师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惑、不足。为提高中学导师制的有效性(效果好、效率高、效益佳),亟待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导师的素质问题和队伍建设问题
这是导师制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只有老师自觉自愿乐意承担工作,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工作才会有方法、能创新。怎样转变导师的观念、提高导师的能力,用“一条河”代替“一桶水”,干好良心活?怎样才能使老师自觉自愿乐意承担工作呢?导师制有经验但不能依赖,不能照搬照抄,可以借鉴。导师应该在哪几个方面去导学生?如何去导?在思想上、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如何导好?学生有了困难可以找导师来解决,但我们有很多的导师自己有了困难怎么办?而且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也缺少专业的知识武装自己。如何防止导师制形式化,防止假、大、空?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平台,走出去,请进来,专家引领,骨干传帮带,交流研讨,以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师能,积极践行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和“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师观、学习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在全员德育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达成共识,并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形成开展导师制共同方向的合力,使导师真正明确开展导师制的目的和职责,弃功利性,提高职业幸福感、责任感、使命感。
虽然我们以年段、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导师交流活动,以扩大导师之间的方法交流,但是年轻教师多,经历和阅历不足,导师辅导的学生毕竟是一群比较特殊的学生(当然也有一些好生),做好导师制这项工作光凭经验和热情是不够的,尤其是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因为有些教师面对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特别是性格特内向的学生,有时会束手无策,很难走到学生的心里。导师制需要导师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逻辑学、导师方法和技巧等相关知识,需要多做一些专题辅导;定期不定期召开导师思想、汇报、交流会(可以分年段、分共性问题等);发挥网络功能;收集导学案例,编印培训导师手册以供导师参考、借鉴;优化导师制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导师自学、互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提高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学业辅导、生活指导的水平和能力,提高导师的综合素养。
2.认识好、协调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把握好“度”的问题
(1)如何处理导师和班主任的关系。应该说实施导师制是班主任工作的有力补充,但导师和班主任的作用,两者是不可取代的。导师应该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弄反。这里就存在班主任如何协调导师(包括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形成管理学生的有效机制的问题。德育工作中,应该以班主任工作为主,导师制为辅。
(2)如何正确处理导师与家长的关系。我们的导师在实践中会遇到家长不配合,有的甚至骗老师的情况,使得导师不能按既定目标完成任务。而有的家长思想上是愿意配合的,但由于工作原因无法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我们的导师对此感到非常无奈。家长真正成为教育共同体(让家长做教育的知情者、建议者、协同者、参与者、监督者、同盟者)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任重道远。
(3)如何处理班主任导师与德育管理、教学的关系。班主任也是导师,但班主任平时事务繁忙,既要进行德育管理,又要做导师,还要担任教学工作,而班中的问题学生也较多,故有时会力不从心。他们更多的是把目光都放在学生成绩的提高上,尤其对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忽略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
(4)如何处理导师制和教学的关系。导师重要,但教学的有效性更重要,毕竟目前评价教育质量还是以教学质量、考试成绩等为主要依据。因此要权衡利弊,要分轻重缓急解决教育质量问题。
(5)如何避免导师制活动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道德化和品德问题心理化两种偏向。心理问题不能总用道德问题来评价,也不能把品德问题心理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讲究一个“度”。
(6)如何把握学生成长过程中,导师的变更、周期性问题。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导师制的针对性、有效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导师的岗位、职务会变革,这将导致导师的延续性、周期性等问题,因此要结合变化做好预案和及时调整,保证导师制大局的稳定性。
3.导师的工作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问题
导师制考核不够科学,可操作性不够,激励性不足。导师制实行过程中的档案资料收集要花大量时间,分散导师精力,但没有过程信息资料,就难以科学、公正、公平评价,导致评价不客观、不公正。因此要结合学校实际,发动全体教师,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寻找突破点,攻坚克难,协调付出与收获、福利报酬、职业幸福感等问题,制定出公正、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
4.如何针对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龄段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导师制问题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分析校情、师情、学情,在结对子时可以采取学生自主的方式,让学生去选择自己的导师,这样工作起来会得心应手些,同时班主任可以从中协调,必要时给予帮助。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切实开展个性化调查、摸底,开出导师处方,对症下药。建议学校丰富德育导师培训内容,结合学校文化建设,调动每一位导师的积极性,把这项工作真正做出实效。总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导师制工作在具体操作层面都应注意把握几个方面:一是适时点拨,把握“导”的时机;二是分析成因,找准“导”的突破口;三是关注心灵,探寻“导”的策略;四是循序渐进,把握“导”的步调。同时要以爱为基石避免师道尊严演变为教师霸权;以良性互动,平等对话避免导师变成熟悉的陌生人;以求同存异,互相尊重避免师生交往的利益化;以营造氛围,尊师重教避免导师职责理解的窄化。
20xx年12月15日下午,学校机关各部门、教辅单位在校领导的见证下,与各系(院)签订共建协议,导师制正式启动了。随着导师制活动的开展,这半年多来,通过走访所导的4间学生宿舍,本人与所导宿舍学生建立了一定的友谊,同时,也认识到要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伙伴,必须将工作落实到实处,用自身的经验让学生少走弯路,通过爱心和细心让学生感受老师给予的温暖。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做好如下几点:
1.要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制订长期与近期学习成长目标。通过谈心、进行游戏等活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家庭、在校生活等情况,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设计“个人成长档案”,内容包括:记录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品德素养、兴趣爱好的一般状况;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学期、学年度成长目标;对“受导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情况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鼓励学生努力实现阶段性成长目标等。
2.要做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工作。大学学习更要求积极性与主动性,督促学生学习,有必要从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开始。通过交流,帮助学生制定“一日活动计划”,让学生从优化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开始,制定“自主学习方案、一日学习活动计划”。并注意及时跟踪了解实施情况,要根据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3.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技能。除了对经济困难学生给以必要的物质帮助以外,重点指导学生制定“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规范”。
4.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工作。要经常与结对学生谈心辅导,可以利用面谈、QQ聊天、关注博客等形式,并及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好谈心内容,记录辅导过程。
通过半年多的实践证明,导师制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学生而言,受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了一定的强化,某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得到了一定
程度的纠正;对教师而论,导师制工作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一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多数教师能够正确的看待学困生,遇到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二是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得到改进。从原来单一的口头教育,拓展到利用电话、QQ等多种形式对学困生进行人文关怀,把行为习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业辅导、生活指导融为一体,让学困生真正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
当然,本人认为我校的导师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得以解决。比如,许多导师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有的方法简单、手段单一,有的甚至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创新思路,有针对性地对导师进行培训提高,以便更科学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针对性的解决。
半年多来,所导宿舍学生的可爱、善良,总会让自己感觉由于忙碌对她们的付出太少了。学校导师制的开展,使学生更了解生活中的我们,我们也更了解平时等她们。这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必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让老师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伙伴,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有人说教师是春蚕,一直奉献到生命耗尽那一天。个人觉得这两种比喻都不贴切,这两者都是以牺牲作前提,但事实上,作为教师是享受的,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感受他们的青春活力,课后促膝谈心,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给他们一些指导,既可育人又可交友,所以我更喜欢称教师为“引路灯”。 “引路灯”永远不会熄灭,总会在最前方给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然而,在以选拔性考试为主的升学机制和教学评价机制下,班级教学管理往往重视学业、强调成绩、忽视人格;重视群体,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怎样才能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平等的关爱,做好每个学生的“引路灯”呢?这一直是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中的难题。解决这个难题,需要有一种博爱意识,一种责任意识,更需要一种可行性的操作机制。
一、定位·转型
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准今后的发展方向,顺利完成角色转变是这一阶段的第一要务。
参加导师制活动后,我拜在高一数学级部主任薛主任门下。薛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他风趣幽默、激情澎湃、活力四射,能够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他又能深入浅出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在课堂外,薛老师与学生相处极为融洽,耐心细致地为学生解答疑惑,关心学生生活,真正做到了亦师亦友。这让我倍感钦佩的同时也深深明白了自己的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引导,精到的点评,对教材内容的把握都是我亟待提高的环节。但是找到差距只能算是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的第一步,解决问题,弥补不足,缩短适应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才是根本。因此在罗勇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领导的要求,为自己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并严格遵照执行,做到行动前有计划有准备,行动后有反思有改进。
除了有计划的开展工作之外,薛老师还提醒我发挥自己的年龄优势,深入到学生中去,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也通过周记评语或者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尽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以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得益于导师制的巨大作用,通过以上一些工作,我已经基本完成了角色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这也只不过是刚刚入门而已,因为当好一名教师是需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
二、发展·提升
在基本适应教师岗位,初步完成角色转型后,对青年教师来说,面临的另外一项课题就是怎样尽快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更好地站稳讲台,保证教学效果。如果仅凭个人摸索,想要迅速发展获得提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制再次显示出自身的优越性。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新教师可以学习敬业乐业、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热爱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掌握教学技能,过好教学关,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因此,乘着导师制的春风,我在薛老师的指导下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升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
首先,最基本的就是听课。认真,广泛听课,从优秀教师的课堂上汲取营养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捷径。这一学期,在薛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积极参与听课,从初中到高中,从校内到校外,从新授课到习题课,从本学科到其他学科,在这些不同风格但同样优秀的教师的示范引领下,我受益匪浅。例如在听过薛老师讲授《对数函数》一课之后,我尝试着将薛老师设计的学生活动嫁接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既完善了自己的课堂,又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有效地弥补了自己能力的不足,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除了认真听课,评课和课后反思对青年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每次听课之后,薛老师都会组织听课教师认真评课。通过大家热烈的讨论,我可以更为准确的归纳授课教师的成功之处和经验教训,而这也可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避免走弯路和事倍功半的情况出现。同样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孔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只有常常进行自我反思,才能调整教学标高、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所进步。因此,我时常反省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和失误,以便及时调整,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我想这既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学生负责!
三、归属感
实际上导师制对于青年教师的巨大价值不仅体现在个人职业发展方面,这一制度更为广大青年教师提供了一种家的归属感,拉近了新老教师间的距离,增强了凝聚力。就像薛老师一方面为提高我们的教学科研能力呕心沥血,另一方面又极为关心我们的生活。例如,在罗勇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数学组团结一心,亲如一家,让我们青年教师倍感温馨,在工作之外更享受到了家的温暖,真正体会到了石室中学“辛勤工作,心情愉悦”的理念。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导师制的指导下,在薛老师及组内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我虽然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但同样还有很多不足,例如:我还需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只有备课充分,才能从容不迫,得心应手,胜似闲庭信步,精彩纷呈。我还需要继续坚持参加听课、评课的活动,向更多优秀的教师学习,不断积累,才能真正达到学校的要求,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石室中学教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的一年,坚定信念,扬帆起航,就是现在!
一、学生“成长导师制”在学院应用情况
笔者学院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以来,实施了百名导师帮扶工程,由全院副科级以上干部或具有副高职称资格的教师与学生结对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地引导和促进作用,拓宽了学生管理工作思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具体如下。
一是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方案,形成军队化管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成长导师制”注重个体,成为学生军队化管理的有益补充,为创建技工特色教育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是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配合“学四德教育”工作全方位开展,形成良好教风、学风、校风,进一步塑造学院的良好社会声誉,实现了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创建。
三是学院教职工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提升,推进了全面育人局面的形成,培养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师资队伍,成为学院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四是让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进一步提升,把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品德教育、心理健康干预、生活的关爱融为一体,让受导学生都体会到成长的愉悦。
二、现在实施的“成长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导师资源匮乏。笔者学院在校生有8000多人,而导师制工作中选拔的都是副高职称以上或是副科以上干部,只有100余人,导师与学生比例仅为1:80,很多需要辅导的学生得不到导师辅导。
其次,学生“成长导师制”配套制度、监管措施、考核评价体制有待完善。现行的学生“成长导师制”考核,停留在查看工作记录、进行论文交流评比等方面,其他配套制度、监管措施几乎没有,考核成果的应用、激励配套措施更是无从谈起。工作全靠导师的自觉完成,时间一长,部分导师对这项工作热情大减,导致导师制流于形式、名不副实,影响后续深入推广实施。
三、进一步深入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需解决的问题
学生“成长导师制”对技工教育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更好探索研究,继续深入有效地推进导师制工作,笔者认为还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解决好谁来导的问题
导师队伍应该是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导师既是学生信赖的好老师,又是学生生活的长辈,更是学生成长的益友。所以导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关心关爱学生的成长,以自身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学生。其次要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具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所以要建立导师选拔培养机制,打破副科级以上干部或副高以上职称的限制,尽量从与教育管理工作相关的部门中选拔,鼓励具备教育管理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教师报名参加,拓宽师资来源,增加导师数量。采取先培训后聘任,通过过程考核,建立一支素质高、品德优、业务强的导师队伍。
2.解决好导什么的问题
一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受导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对自己外形的变化,容易出现焦虑和不安。他们渴望独立,又因生活经验、社会经验不足,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思想极易受到不良影响。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受导学生的人格受到熏陶,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植根于学生心中。
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交流方法,经常和学生沟通,关心鼓励学生学国工匠执著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学好一技之长,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形成良好职业道德。
三是由于生理发育特点,加之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让技工院校的学生更易产生心理上的动荡不安、紧张惶恐。并且由于他们自我管控能力弱,容易出现打架斗殴等现象,在心理上易出现自卑心理障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障碍、躁动型心理障碍等。所以指导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培养受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防止和纠正不良行为的出现和发展,是导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是指导受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培养良好的业余爱好和特长,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转化思想,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是通过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联系,全面掌握受导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表现,指导学生逐步进行职业规划,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导师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导师可以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3.解决好怎样导的问题
一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通过填写导师工作手册、做好辅导记录、整理学生书面汇报等资料,记录每位受导学生成长过程,跟踪学生成长轨迹,研究受导学生的成长规律。
二是建立师生谈心辅导与学生汇报制度。导师与受导学生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谈心交流、辅导学习,每两周至少一次。学生采用书面汇报形式每两周一次向导师汇报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平时借助微信等沟通方式,导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
三是建立受导学生家庭档案。导师通过电话访问或直接家访的形式,掌握学生家庭有效信息资料,对家庭情况进行必要分析,包括家庭人员构成,主要收入来源等,把单亲、重组的家庭作为关注重点。
四是丰富辅导交流形式。不局限于一对一的个别指导,根据情况,可以一对多或者多对一辅导。可以组织多名导师和多名受导学生参加座谈会、讨论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总结表彰会以及学生之间的联x会和其他团体活动等。
4.落实好学生“成长导师制”的保障制度
为使学生“成长导师制”切实有效运行,必须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
首先,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领导队伍,干部要带头参与导师制工作。院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分工合作。
其次,学院要创造条件,鼓励导师们学习研究教育理论,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方法,不断探索实践与受导学生情况相适应的辅导方案,不断提高师生沟通与交往的艺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再次,建立导师交流平台,定期开展导师制工作交流活动,通过论文评选、个案分析、经验交流、座谈联谊、成果展示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激发导师责任感,提高导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中职学校学生素质现状
第一,受传统教育、多元文化和普高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的新生多是成绩不好的潜质生,他们文化基础较差,缺乏自信,学习无兴趣、无动力、无目标,有不良习惯,自控能力差。
第二,农村留守现象使农村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又无处倾诉,造成生理成熟与心理承受的落差、逆反,增加了学生德育的难度。
第三,职业学校学生流失严重,招生困难。大量学生的流失又影响了学校声誉和招生,加剧了新生素质的下降。
中职学校德育现状
传统德育使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日趋专人化,出现了两大分工:班主任、学生处专搞德育;科任教师只集中精力搞教学,认为自己在德育方面没有责任,把德育推给班主任或学生处,而忽略了教师职业与生俱来的教书育人职责,造成学校德育与智育的剥离,出现了“只会讲课,不会育人”的专任教师。任课教师的德育职能日渐弱化,加大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随着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深入,会发现学校德育工作越来越艰难。学生的思想千差万别,如何疏导,如何教育,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是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大课题。为此,我校走细化管理和内涵发展的强校之路,构建激励机制,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教育管理新模式,树立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
德育导师的工作机制建设
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德育模式,即在博爱、责任、整合、优化的理念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和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教师身上,使教师变成导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紧密配合,优化管理,形成德育合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结构组成健全的人员结构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为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组,德育副校长任大组长,学生处主任为副组长,各班主任任小组长,各班任课教师任组员,形成全校教师全员参与的德育导师队伍;同时,还配备了两名心理教师作为心理辅导员,从而形成全面、立体的德育导师结构。
工作职责德育导师在认真做好学科教学的同时,还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心理疏导、习惯引导和学业辅导。导师工作主要有: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与其他任课教师、家长及时沟通,相互配合,形成育人合力。导师在工作中有三重身份:生活上像父母,关心备至;学业、品德、心理上是良师,鼓励指导;思想交流上是益友,平等相待。
管理机制一是档案制度。为不断促进导师开展好工作,学校编制了《衡南职专导师工作手册》,规定了导师工作细则。二是师生谈心交流制度。导师每周至少要与受导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交流,并将学生在生活、学习、心理方面的困惑、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填在《衡南职专导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表》上,规定在一周内帮助学生解决所反映的问题,并将解决的结果如实记录在《衡南职专导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表》上,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衡南职专导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表》进行检查,并对学生进行暗访。三是班级导师会商制度。班主任定期组织本班导师召开班级会商会,共同分析本班学生在品德、心理、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将相关内容写入《衡南职专导师工作手册》内。四是家校沟通制度。在节假日印发《衡南职专导师与家长互动表》,把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思想及取得的进步及时汇报给家长,同时要求家长将学生假日在家的表现反映给导师,听取家长意见和要求。
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建立评价机制学校充分发挥评价的规范、导向与激励功能,建立健全导师工作评价体系,对每位导师实行教学与育人双线管理,从职业道德、工作量、工作表现、专业发展、育人效果和合格率六个方面对导师的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衡南职专导师育人及专业成长手册》,导师依托这一手册制定成长目标、计划,记录成长过程,描述成长轨迹,展示成长成果,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评优、评职和晋级挂钩。
提升与发展为全面提升导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加强教师自我反思,提高德育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建立了导师专业发展论坛制度。论坛以研究和解决导师育人和学生成长中生成的真实问题为主要内容。论坛方式灵活多样,主要有:(1)研讨式,每周定期召开,采用主题发言和互动交流的形式探讨育人中的问题;(2)汇报式,优秀导师介绍成功育人经验;(3)论坛式,名师主讲德育中的共性、热点和难点;(4)咨询式,导师就实践中的困惑、疑难问题,与家长、同事、专家对话咨询;(5)报告式,聘请经验丰富的学者、专家作主题报告;(6)微博式,在学校主页开辟德育专栏,导师开通微博,在网上畅所欲言,谈心得体会,分享成功,答疑解惑。导师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论坛,结合德育实践,内化为个性化德育能力和理念,形成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实施德育导师制成效
改变了学校德育工作局面,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格局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克服了以往德育只由班主任和学生处等少数人实施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改变了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扩充了德育工作队伍。
转变了教师德育观念,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推行,教师从导“学”转向导“育”,改变了以往“只会讲课,不会育人”现象,树立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同时,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得到了长足发展。
融洽了师生关系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由原来的课堂教学扩大到整体教育,提升了任课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增加了任课教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增加了家校沟通全员育人导师制使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更加密切,消除了家校对学生要求不一致的德育内耗,同时使双方的整合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由于导师与学生双方比较熟悉,导师容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并做出公正评价,避免了过去班主任一人无法“因材施教”的局限,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当然,由于德育导师制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德育导师的培养,导师的素质评价和育人效果评价体系建设——德育的长效性难以纵向比较,德育效果无法横向比较等等。
伴随着学分制的普及,本科生导师制也逐渐被引入我国高校,有力地促进了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作为一个“舶来品”,它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高校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导致导师制的类型和指导模式过于统一,导师职责定位不清。由于制度缺乏严肃性和约束性,导师制在执行过程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无法取得理论上和主观上所期望的效果,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制度本身设计和实施中的缺陷更使本科生导师制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本科生导师制度,才能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性。
一、制度的顶层设计——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导师制的定位和类型选择
1、基于一种基本教学制度的本科生导师制定位
从国内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前期的补学分制不足之需还是现在的用于学生管理和发展,本科生导师制都是被定位在“教学管理”或“学生管理”上,并没有上升为一种独立的教学制度,更没有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方式。由此可见,我国现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相对于传统的培养模式来说是处于从属地位的,是在不改变以班级教学为主导的前提下,试图提高现有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一种措施,并没有占主导地位。因此,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在基本定位上也多是强调“辅”,其功用被淡化,在大学整个教学制度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师生对它缺乏足够的理念认同和地位认同。
按照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的定位观点,导师制的定位要充分考虑学校的整体规划和想要导师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即定位的实质是要使导师制在社会公众的脑海里确定一个合理的位置,也就是导师制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位置。这种定位可以看做对导师制现状的一种创造性改变,也有可能只是一定意义上的修补,但实际上已经对导师制的定位作了改变:有时只是修饰而已,却能在学校和社会公众的心中得到有利的位置,这本身就是成功的导师制定位。因此,很有必要将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项基本教学制度确定下来,使它真正成为一种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只有当教师把导师的个别指导作为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和手段,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人们才能从理念上认同本科生导师制。
2、“分阶段双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的类型选择
目前,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一般有三种分类方式:从导师的职责划分,有全职型导师制和具体任务型导师制,如导学型导师制、思政型导师制、管理辅助型导师制;从学习时段划分,有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从指导学生范围划分,有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
不同的导师制类型所要求的条件也是不同的,选择导师制类型的原则是:既要符合学校定位,又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师资情况。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选择不适合学校实际的导师制类型,就可能达不到导师制的预期成效。现在不少新建本科院校推行的“全职、全程、全员导师制”,笔者认为是一种“高成本、低收益”的制度。
一是“全职、全程、全员导师制”需要充足的导师资源作后盾,否则为大学一到四年级的每一名学生配备导师就只能是以增加指导学生数为代价,教师指导学生过多势必会影响指导效果。
二是“全职、全程、全员导师制”对导师的要求更高,导师的工作量更大,指导任务也更繁重,从大一的入学指导到大四的就业指导无不涵盖在内,而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很年轻,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相对不足,专职教师的职称整体较低,教学任务又十分繁重,还有科研压力,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势必力不从心。
笔者认为,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分阶段双导师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即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学校师资力量的情况,由高校和社会联合指导学生。具体做法是:大一、大二时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大三、大四时可根据专业性质有选择地为学生配备校外导师。从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来看,“分阶段双导师制”可以有效缓解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压力。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由于师资相对比较紧张,全程导师制显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而“分阶段双导师制”由于实行分段指导,对校内教师的需求量相对少一些,比较适合那些导师资源比较缺乏的高校。
在大学一、二年级配备校内导师主要是考虑到以下三种原因。
第一,对整个大学生活来说,一、二年级的过渡和适应极其重要。一年级是大学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一个过渡时期,大学生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要开始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学会选课、了解专业,培养专业兴趣,这些都迫切需要导师的指导。进入大学二年级,专业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这时教师在专业学习方面的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二,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后,遇到问题时往往会通过多种渠道寻求帮助,更愿意通过同学、朋友、专业教师等解决问题。而低年级学生获取帮助的渠道和信息则要少得多,因此有必要为他们配备校内导师。
第三,相对于高年级导师制来说,低年级导师制对导师的职称和具体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工作责任心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懂得教育规律、熟悉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专业指导能力都可以胜任,在职称上可以不作硬性要求。
从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来看,“双导师制”充分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就是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地方产业需求,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能创新”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现实中由于受制于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条件,加之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学生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采用“双导师制”则可以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培养内容和方式,与社会共同承担起培养人才的任务,把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克服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不足。
二、本科生导师制导什么——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导师制导师的.职责定位
对我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师资队伍的整体情况限制了“全职型导师制”的实施,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想确定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导师职责,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所区分和侧重,那种“大而全”的“全职型”导师职责定位必须改变。
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城镇和农村,学习基础不扎实,高考成绩大多处于中下水平,自学能力相对较差,普遍存在自卑、厌学的问题,对理想和前途感到茫然。因此,调整学生的心态,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应用创新能力,往往比指导学生完成一项具体的科研任务更重要。
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结构和整体水平,导师的指导职责也不能太多,而应遵循“定位准确、重点突出”的原则。笔者认为,应以“辅学+辅用”为主,也就是说导师职责的核心和重点要放在对学生的学业辅导和实务应用操作上。校内导师的主要职责可以概括为: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领会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可行的学习计划;介绍学科及专业,包括研究内容和方向,使学生早日了解和明确学习方向,提高专业兴趣;结合专业特点指导学生选课,兼顾学生的兴趣和志向,合理搭建知识构架。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可以概括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针对课堂理论学习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和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三、从制度的具体设计和实施上提高导师制的有效性
1、关于导师的选聘
首先,就导师的任职资质而言,并不是每个导师都能被聘为本科生导师,只有那些责任心强,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个人素养均有较好评价的教师才有资格;在职称方面,师资较为紧缺的院系对此可以不作硬性要求。
其次,为体现师生双方的意愿,应提高选聘程序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在选聘过程中注意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行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具体操作中可通过网站或选聘会的形式将导师和学生的信息公布,由学生先对导师进行“志愿填报”,每个学生最多可选择两个导师,并服从“调剂”,再由导师对选择自己的学生进行筛选,最终由职能部门统一调配。这样既能考虑到师生双方的意愿和要求,又有利于提高大家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视。生师比较大、本科生导师配备有困难的院系,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由学校从公共课教师中调配,或者由若干教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若干学生,但导师组组长必须经院系推荐、学校考核后由教授担任,其他导师可由青年教师或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
2、关于师生双方的交流互动
一项完善的制度设计应对制度涉及的对象有约束作用,否则这项制度的效力就无法得到有力保证。本科生导师制是建立在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基础上的,如果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师生互动少、交流不够,那么师生双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实行导师制时要对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在时间、方式上作出明确规定,例如:导师要采取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每个月集体指导不少于一次,每个学期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不少于一次。在规约教师的同时,也要从纪律和制度设计等方面要求学生遵从,使学生自觉按照学校的规定接受导师的指导。具体操作中可以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五点:尊重导师,主动与导师联系,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与导师见面,根据导师的意见和本人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学期的学习计划和综合素质发展计划;以主动、认真的态度参与导师制定的各项活动,不得无故缺席;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积极向导师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每学年要客观、公正地对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评价。
3、关于导师的考核激励
为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必须把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纳入学校教职工年度考核。
(1)要制定合理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导师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导师工作评价内容也必须全面、具体,评价指标必须涵盖导师的整个工作过程和结果。除了要对导师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对导师本人的人格影响、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以及对学生的指导效果等进行考评。在指标细化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过分推崇量化要求的指标而忽视指标中的定性描述。
(2)要注意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除学生外,还要考虑导师自评、同行评议等,在评价方法上也要把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总结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力求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3)要确保达到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目的
对本科生导师工作进行考核不仅是为了统计导师的工作量,更是为了使考核结果作为导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条件,因此,要切实建立起与导师利益相关的奖励和约束制度。鉴于此,学校可建立向优秀本科生导师授予称号的制度或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本科生导师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被评为优秀本科生导师的教师除了享受学校颁发的专项基金,在岗位评聘时还可以享受特别关照,同等情况下优先被聘任;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其当年度考核不合格,当年职务晋升资格被取消,低聘或暂缓岗位聘任;对于符合条件而拒绝承担导师任务的教师,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级。
4、关于导师制的管理和监督
由于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是一个常态的、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对象多,工作也比较复杂,因此,学校必须提供相应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1)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负责保证导师制的正常运行
一般来说,可成立校、院(系)两级导师制管理机构。校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导师制实施办法,定期就导师的工作情况、考核、评优等进行研究;院(系)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本单位导师的选聘、培训和相关工作。
(2)要加强对本科生导师工作的日常监管,着力构建三个监督机制
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以指导效果评查为中心的监督机制。这个机制可以采用学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重在学生对教师指导效果的反馈。
二是以院(系)为主体,建立以指导、记录、评查为中心的监督机制。通过检查导师指导记录、日志、作业批语等文字材料,对导师的日常工作及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三是以学校为主体,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监督机制,坚持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学期、学年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导师本人业务档案,真正使考核与导师个人的奖惩联系起来,起到激励先进、奖优罚劣的作用。
总之,只有结合学校特点和定位选择好适合本校的本科生导师制类型,根据学校的师资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导师工作职责和方案,才能使导师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而使本科生导师制真正发挥作用。
学分制是对传统学年制的一种根本性变革,因而,它与学年制有着本质的不同。学年制的特征主要反映在规定学习年限和统一的必修课数量以及强调对教学过程和目标的集中统一的管理。而学分制则是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柔性教学管理制度,以取得所选课程的总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采用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从本质来看,它强调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给学生发展创造比较自由的空间,提倡竞争,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1学生观念转变无法“与时俱进”
学生对自主学习,个性化自我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观念改变较慢,学生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学年制到学分制的内在理念改变。比如学生对自主选课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故意把所有课程集中修在周二至周五期间,以至产生每周“四休”日。比如学生故意会选择一些难度较低、容易过关的课程,只要拿到规定学分毕业就可以。学生因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性,相当一部分同学仍旧是定向学习或不考虑个人条件盲目跟从其他同学选课。这样,学生在“自主”性的掩护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无故旷课现象会更严重,学生学习纪律松弛,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1.2个性化课表冲淡了固定化班级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前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情况、学习能力、兴趣专长等来进行自主化的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上课时间和地点,因此每个学生“自主选择”下会产生一个具有个性化的“课表”。分散的上课,加之不同的寝室分布,学生缺少了天然沟通交流的平台,学生集聚的平台更多承载在“学术团体”或社团协会上,于是学生的班级观念逐渐变弱变淡,班级活动很难开展,班级凝聚力不断减弱,以班级为基础的紧密型体系变得松散,高校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名存实亡,同时学生管理工作的“抓手”慢慢失去了。
1.3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端倪”
本人所在学校的大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较为优越,是在家深受父母宠爱的独生子女,他们个人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上进心强、相容观念弱,参与意识强、责任观念弱;面对日益复杂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形势,各种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实施完全学分制后,因为缺少必要的交流机会,选修同一门课学生除了上课时间外很少交流,学生找不到集体归属感,很难形成较融洽的人际关系;而居住在一起的同学由于选修课程不一致,作息时间也不同,相对来说在一起交流时间也少。所以,当面临困惑而又缺乏交流伙伴的时候,同学们更容易变得孤僻、焦虑、狂躁。
1.4班主任的“用武之地”逐渐流失
学生的成长成才,班级的凝聚力建设离不开班主任的工作,一个好的班主任不仅能够建设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和谐向上的班级,也能对学生在思想教育、生活关心、科研指导、就业服务、心理咨询上提供帮助和服务。“做学生知心朋友、帮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出谋划策、助学生健康成才”。但随着班级观念的淡化,学生心理问题的凸显,学生对自主化学习的不同认识,使班主任工作找不到重心。
二、学分制给学生思政工作带来新的思路
2.1学分制给学生思政工作带来新的“增长点”
学分制作为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个性化自主教育的新型教学管理制度,重在尊重个体的差异,重在学生的选择,重在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学分制必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但是应该清楚的是学分制只是针对专业课程上的教学管理制度,建构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结构和专业基础框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分析或研究方式,既是学习内容的扩宽和深入,也是学习研究方法(或者说是思维方法)的职业训练。而缺少其他基本能力的训练和锻炼,比如说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或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更多的是需要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锻炼而成,即要展开具有实践意义和锻炼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或项目来实现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认真起来,在课堂外忙碌起来”,通过第一课堂带动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推动第一课堂。在理想条件下,学分制下的第一课堂教育和训练更能让学生认真起来,让学生真正从“要我学”要“我要学”,并且能够获得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理论的掌握和专业研究方法的熟练。当学生在第一课堂中获得这样的收获和体验时,再来投入到第二课堂中的实践和锻炼,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而这正是学生思政工作的“落脚点”所在。
2.2学分制推进了思政工作“专业化”打造
思政工作需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这样才有生命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政工作需要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和创新内容,而学分制下对思政工作的创新内容和载体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即学分制下思政工作应该紧紧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专业化”打造。理想状态下学分制下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都是以专业提高为目标导向的,并且对专业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其实每个人要对一样事物产生感情,首先要去了解和熟悉,然后才有感觉,到最后才会产生感情,有感觉或有感情后就自然而然会继续投入到这件事物上去了,不断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样道理,如果在对学生的思政工作中,开阔视野,开拓创新,把“专业”的元素融入到学生具体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自然会更有兴趣参加,从而提高了思政工作的成效性。
三、学生管理教育制度的再思考和再设计
3.1导师制的应运而生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对学分制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唯有积极探索,勇于尝试,才能获得出路,也才能求的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学院在全面了解学分制实质及学生教育管理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结合工作的实际,充分论证,大胆探索,努力构建了与这一新型教学管理体制培养相配套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的`最大目标就是建立“三全育人体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从而克服学分制下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以及借用学分制带来的新特点和发展空间,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院人才的培养。本科生导师制是学生在临近大一结束选择专业后进行和导师的相互选择,即大一由行政人员担任班级班主任,借用行政人员特有的行政、教育管理经验和坐班制,实施对新生的一年级转型教育,开展了以适应性发展为目标的各项教育管理活动。学生在大二时就有明确的专业,在此基础上进行和导师的相互选择,并以导师为核心,导师麾下的三个年级学生组建成新型的导师班。
3.2导师的工作职责
导师既是学生所在导师班的班主任,负责班级凝聚力和文化建设,负责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学生选课学习、学术科研、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导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有:
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推动学生德育的自我提高;加强对学生自主成才意识的培养和激发,推动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才。
②原则上要求导师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师生集体活动,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并为学生交流经验和相互学习提供机会和条件。参加学生工作有关会议,配合分院做好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
③开展各类主题明确、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的集体活动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结合专业方向、班级学生和自身特点,加强对导师班的研究和特色凝炼,打造富有特色的集体。
④指导学生短学期实践教育和专业实习活动,并做好评审和推荐工作,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校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学生科研课题立项申请、研究开展和论文答辩等,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促进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⑤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调整心态,为择业就业做好思想准备。
3.3导师制的实践意义和预期“收益”
导师制是学分制条件下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和模式有益探索和有效实践,它对于完善学院“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推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全方位育人功能和促进学院“三型二能一高”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①导师制是探索新型师生关系内涵和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渠道,导师制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师生在专业研究领域和兴趣特点上较传统的班主任有很大的优势,类似于早时期的师徒关系,这是超越一般师生关系和感情的特殊关系。在这种感情的基础上,师生更容易在生活、学业和科研等各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针对性强,力度更高,效果更明显。
②导师制下的导师班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学生所组成,因有很多专业上的共同追求以及共同喜欢的导师,学生也易于相互交流,导师班也会体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有着较为明显的集体感和归属感。这对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对于思政工作也有较好的工作“着力点”。
③导师制下,学生在一个导师班里学习和工作,促进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年级学生的交往交流,推进学生知识结构完善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导师吸收了相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充当科研助手,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和理论来研究某一个现象和实体,导师在整体上给与整合和复合,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研究视野,提升了研究能力,这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四、结束语
从长远来考虑,导师制这一学分制下新型教育管理制度既需要完善还需要发展。“完善”的概念既是要解决管理成本和管理漏洞的问题,也要对导师制下各项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的合理“转型”。因为在导师制的运行和推进当中,我们也碰到了很多现实而直接的问题,比如教学和学工事务上的“信息流”(信息的上传下达)和“物流”(材料的收集和发放)障碍问题,比如在具体学生工作(评奖评优)模式和办法上的大幅度调整。“发展”的概念主要是注重导师制(新型教育管理制度)的效益问题,这种效益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成才上,导师制真正不断发展了,伴随而来的应是教师也不断发展,学生也不断成长成才了。经历两年的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导师制以后发展已有一定的工作思路,有几个切入点可以重点抓落实,比如加强特色导师班的建设;比如新型师生关系的不断烘托。学分制(新型教学管理制度)和导师制(新型教育管理制度)的相互促进,不断形成合力,将有力推动学院“三型二能一高”人才的培养。
为期半个月的“导师制”培训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导师制”培训,即通过观摩、参与、体验等形式,提升学员教学实践性知识进而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训模式;全脱产、入驻学校、近距离跟从导师、“全天候”介入实际教学。在全省,这种培训模式属首创。 20xx年3月10日至24日,我与来自石家庄实验中学、石家庄第五中学、石家庄第49中学的三位老师在石家庄第一中学跟随白瑜老师共同渡过了难忘的15天。这期间有太多的感触和收获。一中人的敬业,认真、豁达、开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非常感谢市教育局给我们一线教师学习的平台,感谢一中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更感谢导师白瑜老师对我们每个学员的关心和悉心指导。我从白老师身上感受到了大家的风采,体会到了教学的真谛,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
与一中接触到的每一位师生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白老师人非常好。初次见到身为特级教师的白老师,第一感觉是年轻、干练。虽然头顶“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省优秀班主任”、“省教育厅评价、培训专家”。“省‘十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主研人”、“市跨世纪青年拔尖人才”、“市优秀教师”、“市三八红旗手”等头衔,却没有一点架子。随着学习的深入、交流的增多,越来越感到她为人真诚真实。正如她自己所说“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与人为善、与世无争”。白老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生动地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教师之爱,什么是无私的奉献。从教近三十年来,白老师一直超负荷地工作着 ,但是她自己却认为在享受着,总认为学校给她的太多了。
白老师讲课,让人感到轻松、享受,又精彩、深刻。聆听白老师的讲课,她丰富的词汇、清晰的思维逻辑、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将在场所有老师和学生的精力吸引、笼住,这就是名家的魅力。白老师说话精辟、务实,极具亲和力,启发性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秉承“善用物者无弃物,善用人者无弃人”的教育理念。她说“每个学生都是天才,每个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所以在她的课堂上,不仅注重正确地传授知识,更多地是用谈话的方式鼓励、引导每一位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也真正培养了学生能力,提高了学生觉悟。
白老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思考与我们这些学员分享,毫无保守的念头,只有真心实意的亲切,其人格魅力和治学风格就使我受益终生。白老师让我懂得了不仅要背教材,更要用教材教;让我懂得了备课不仅要熟悉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更要熟练掌握教法。这样的课堂,你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恰当地解决。这些对于政治教育教学和今天我们怎样做好一名政治老师给以了无尽的启迪与思考。
十几天的学习生活虽然短暂,但却是我教学生涯中最难忘的一笔。按照导师的要求全面完成了学习培训任务。学以致用,回到母校后我将结合自己在一中的所学所得,在实践中具体应用。继续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入田野,就闻不到泥土的芳香;不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就听不到那真实的声音。我在这半年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中 ,触摸到的是一颗颗纯真又美好的心灵。也听到了一个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声音。我想这也是每位导师深切感受到的。我校推行的“全员育人导师制” 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尽一切可能关注人的需求成为教师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精髓。“全员育人导师制”作为推进个性化、亲情化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效载体,强调个性化、亲情化、渐进性、实效性原则,以生为本,因人而异、目中有人、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的是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求,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位学生个性得到张扬,享受成功的快乐。学生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下,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作为一名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我有幸成为了24名学生的导师。在陪伴他们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下面谈谈我在导师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一、用“关心”走进学生的心里
我面对的是高中生,他们大部分都处在心理叛逆期,他们已经长大了,有思想了,但心却更细了,更为敏感了。所以我们的一种关爱的眼光,一种关切的询问,一种关怀的手势,一个关心的行动,总之,哪怕是小之又小得充满关爱的神态或行为,都会在他们的心里激起波澜,他们就会向你敞开心扉,诉说苦恼,畅谈未来。
在关心学生方面,我觉得最好是从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入手,不要直接上来就谈学习,学生很容易烦恼,所以我们要从学生得思想和生活入手,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正确的引导,思想上他们如果能有正确的观点,崇高的理想,那么就能变成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在每次的谈话中,我都从生活中的话题谈起,气氛轻松愉快,让学生忘记我们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谈话中他们会自然流露出一些真实的想法和观点。例如:对人、对事的看法,哪些科目进度快,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等等。这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我及时把这些信息反馈给任课教师,协调师生关系。总之,多关心学生,对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提高教育教学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要善于抓住关键时期开展工作
开展工作,需要踏踏实实,一如既往,尤其是在关键时期,绝不能放松,否则会前功尽弃。在导师制工作过程中我觉得不在于每一星期要去和他们谈多少次,不是次数越多效果越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应该抓住关键的时期及时开展工作,深入了解,教育学生,效果会很不错。
第一个关键时期:刚入学的前两个星期。这是学生思想不太安定,精力不集中,纪律等各方面最差的时候,应增加工作的次数和力度。就在我接手的第二天,我就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同时帮助他们制定好这学期的目标。
第二个关键时期:考试前后一周。这段时间学生思想波动很大。考试前,学生焦虑,要给以学习指导,心理辅导。考试后,不乏大喜大悲者,要给以安抚和关注。这个学期,我期末考试前挨个安慰学生,给他们加油、鼓劲。
第三个关键时期:放假前一周。这段日子学生是最容易彻底放松的时刻,复习效率不高,要及时做好心理调适和必要的学法指导。这个学期放假前一周,我及时帮助他们调整状态,放假前一天又去和他们道别,布置作业,同时我也获得了假期的祝福。
我想在这些特殊的关键时期,我们若能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引导,派遣学生的烦恼,调整他们的状态,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用的。
三.认真对待成长记录。
说实在话每周一次给24个人写评语,我心里也有一定的压力,又要备课,又要批作业,还要管理班级,处理班级日常事务,觉得任务不少。但是当学生第一次按时把成长记录交上来时我没有想很多,开始根据学生平时的情况写评语,在写评语时我了解到一些平时不容易发现的情况,这使我对成长记录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它可以使导师及时发现问题。我意识到作为一个班主任导师,自己必须对成长记录有正确的认识。因为开始写成长记录时多数学生觉得无从下笔就随便的写上一点应付,我理解学生不是不想写而是不会写,对于学生这种情况我也会写下较多的评语给予鼓励,并指导学生写成长记录,告诉学生写一下一周的学习心得,学习的收获,还有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还有学生的思想方面有什么不对,需要什么样的指导。学生按我说的几个方面填写,我也及时的给予指导和帮助。渐渐的学生们也意识到成长记录的重要性,开始认真填写。在书面交流的过程中,平时不爱交流的学生能以这种形式把心里话说出来。从中我真切感受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值得我们去关心和爱护的。如果书面上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我就一定要找学生单独的交流,这样做不仅解决学生个人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及时了解班内其他学生的情况,我认识到这也是在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并且效果更好。
四、关注学困生
学困生的学习方法怎么都不可能好到那里去,他们的困难可能就来自错误的学习方法。而作为老师,对于某些学习方法的掌握会优于学生,所以强调、监督性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时时指导会促进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对学困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学困生,因为他们因为经常失败,而自卑、甚至丧失了学习信心。让学困生建立积极的学习心理是促进学困生进步的关键。教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我能行”、“ 我可以的”、“ 我能做到的”并要正确看待竞争和考试,同时向古今中外战胜自卑走向成功的榜样学习,不断取得小的进步,逐渐克服自卑心理。 学困生在学习中经历反复多次的挫折和失败后,虽经一定努力但仍未达到设定目标,故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渐渐丧失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心理上就形成了不良循环—没有目的,没有动机。我则通过设置一些难度一般的困难,鼓励并表扬他们的成绩,重新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同时我定时与家长沟通来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思想动向;同时把学生的信息反馈给家长,与家长共同促进学困生的学习。
全员育人导师制是落实教师教书育人双重职责的有效举措。它的实施让教师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更好地成为了现实。导师——这是一个非常荣耀的称谓。我们不敢有愧于这个称谓。所以,在思想上我们要引导他们,在心理上要疏导他们,在生活上要指导他们,在学习上还要辅导他们。导师制让我们的教育行为更加丰满,让师生感情更加生动,让心与心的交流更加真诚。
总之,我在以后的日子里还会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做好导师制的工作,作为我的每一位学生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