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心得体会(精选23篇)
作为一介文盲,我是名副其实,上不通天文,下不懂地理,古不懂历史,今不懂科技。当年高中分文理科时,所有学科中就数学最好,就果断从理。学了理才知道,其实自己物理又很吃力。
上大学之后,视野陡然增大,深刻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开始大量读书。但这时候已经面临生存问题,看书就很功利了,都是为了某个目的,例如:学学礼仪,学学修养,更多的是看励志书籍和教育类的专业书籍。工作之后还是以教育类为主,偶尔看些“闲”书,添点佐料。
但这次看得闲书,看得很过瘾,爱恨纠结,几次看不下起,又几次拿起来,尽管还没看完。这本书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记得在好几年前,这本书上出版的时候,我翻着看过,但印象不是很深刻。这次只所以再一次认真看,还要归因于前一段时间去北京。难怪人们常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事实证明,它们两个是通着的。
其实,我对北京是没有太多了解的。只知道,这个地方很繁华,很先进,而又很古老,是一个古都,又是现在的首都。想去北京,纯粹是觉得去大城市看看。去了之后才发现,北京成远比我想的厚重,悠远。脚下的每寸土地都有着它的故事,或唯美,或凄惨。
这时候,更加认识到自己的肤浅,就决定补一下自己缺失的文化。现在的北京建筑与文化主要是传承明清时期,那就从明朝开始看吧。文言文是看不下去的,这时候,恰到好处的一本书就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先说说作者当年明月,这个把《上下五千年》读了12遍的人。饱读史书,很有自己的思想与风格,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将大明正史展现在我们面前。一直以为他是一个食遍人间烟火,历尽沧桑的老者,没想到一百度才知道:他竟然是1979 年的,而第一部《明朝那些事儿》面世是20xx年,从时间上来看,能在这个年龄完成这么一本恢弘的巨著,他绝对是一个天才。
接着说说读书的感受。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历史上绝对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幼年时,家里一贫如洗,又赶上瘟疫,家破人亡,颠沛流离。要过饭,出过家,但这些都埋藏不住这个政治家的才华,他需要一个机会,乱世出英雄,在那个民不聊生的年代,到处都是起义军,只要你有头脑,只要你勇敢,只要你有原则,你就能成为英雄。朱元璋就是这个一个个性鲜明的人: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也是这种有力的手段让他踩着同伴的尸体,克服恐惧,不断总结战术,最终成为皇帝。
如果单单描写每位皇帝的丰功伟绩,这本书完全可以压缩,因为都如此类似。而历史从不乏味,他有太多的跌宕和沉浮。这也是我看这看不下去的原因,实在不忍心看不同立场的人为了权力而进行的各种杀害,又想看下去,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成王败寇的年代,很多人无法评判好坏,只是一个立场的问题,跟不同的主,做不同的事。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流芳千古,于是,历史不断地被成功者改写。朱棣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了,身为皇家贵族,依然造反夺权,留下一个历史谜团:他的侄子也就是当时被他逼下台的朱允文到底去哪了?或不见人,死不见尸。尽管朱棣的心里也是恐慌的,但是还是想美化自己。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改写史书。从出身到掌权,到治国,必须要美化自己的。
历史可以改写,公道自在人心。除了皇家的官书外,朝中甚至民间的文人墨客有着真诚的追求,他们会记录真实的历史,供后人考究。他们对于忠孝仁义的诠释比皇家贵族要更加的淋漓尽致。皇室里只有权利,有帮派,你死我活,即便我不想或者不舍杀你,有一天你就会回来杀我。如朱允文对朱棣,朱祁钰对朱祁镇,这里原谅我直呼其名,因为我总是记不知他们是什么宗。正所谓大自然的能量是守恒的,因他们有这样的狠心与决心,也有着对百姓的博爱之心。
每一个朝代的没落或每一个帮派的倒下,都要上演人性大戏。忠贞耿直派要么战死,要么自杀谢忠,贪生怕死派要么投降要么逃跑,最无耻的取巧派,溜须拍马,落井下石,想在新王朝那里苟且偷生,当然,这样或许还可以有一天重整旗鼓,天下归我。那些大义凛然的战士,无视生死,肝胆相照,着实令后人敬佩,读起来荡气回肠。那些奸佞小人,读的想摔书,更为气愤的是那些昏庸的皇帝,每次读到这里就不敢往下读,因为知道悲剧要来了。
读史可以明鉴。历史已经过去,但是我们不能忘。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必然的规律,我们要做敬畏规律,尊重历史,创造未来。
这个冬天的夜晚,我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儿》。虽说窗外无轻扬的雪花,屋内也没有温暖的火炉,但我依然读得很舒服。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当年明月讲述了很多他读史和写作时的感受。按照作者的说法,他所读过的历史故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是悲剧结局。
想想我们的历史,可以说真的是这样。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来说不过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这大概是作者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我看着书桌上那七本并不是很厚的书——大明王朝从建立到灭亡前后三百年的时光,就呈现在这寥寥数千页的纸上。三百年,是十万九千五百七十五天,是二百六十二万九千八百小时,还有明朝十六位皇帝,大明帝国的前前后后繁华衰落,都在这七本书中。其中一些著名人物的命运,他们每个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的的确确就只有几页。比如常遇春,这位大明开国第一功臣,自太平之战时自告奋勇,在其后几年中参与了帝国建立的所有重大战役。后北出大漠取得大胜,班师回朝,经柳河川时暴病而亡,年仅四十。即便是这颗耀眼的将星,在这本书中的记述,也不过就数页而已。
仿佛是逃脱不掉的魔咒一般,无论什么人自出世那天起,就注定了死亡的结局。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消逝,王朝也逃脱不了坍塌,地球总有一天也会因为太阳的消亡而消亡。再想想,其实毁灭又何尝不是新生命的开始?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在这沧桑的转换中我们终究还是把握住了一项权力——这就是能够驾驭自己生命的过程。是的,如何去驾驭生命的过程,演绎出属于你的精彩,是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自己的权力。或许每个生命都不能决定自己出生时的形态——或许我是一只飞翔的小鸟,或许我是一条游动的小鱼,或许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入世的态度与方式:是鸟儿就要振翅翱翔于天空,是鱼儿就要游川入海跃向龙门……每一个生命体都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精彩中去,去冲击生命的极限。
面对最终的毁灭,我们唯一所能倚仗的就是那个过程。我们必须以百倍的精力去充分装点、尽情享受这个美好的过程。毛泽东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看到的就是每一个个体在生命的过程中尽情享受着自由的可贵与欢乐。
也许,生命的真谛就在于此——按自我独有的方式去创造和经历一个精彩的过程!
《明朝那些事儿》的体裁到底是什么,作者自己也不知道,不是小说,不是史书,但无论如何,它确实是一部好看的历史,它让我们知道,历史原来很精彩。
曾有人在博客上给这本书写过这样的推介语:文章以通俗小说的方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喜剧演员的幽默……当年明月经过六个月左右的构思,把长达320xx年历史的明朝画卷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以当下人的运笔方式、语言形式、创作格式,将明朝历史娓娓道来,用轻松独特的心态、幽默的笔触,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明代历史。
这部书从朱元璋讲起,直至明朝灭亡,对明朝17个皇帝和其他王宫权贵甚至是一些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的展示。不仅以小说的创作手法,对人物的心理活动予以分析,让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还通过对当时经济政治制度的评述,使历史画面更加鲜活。在全书的结尾,作者加入了自己的人生观点,让人思考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谋略,什么是豪杰。借以提醒我们要对历史有敬畏之心,同时也对未来充满希望和追求。《明朝那些事儿》里的一桩桩历史事件,在作者的笔下鲜活灵动,书中的历史人物有追求、有苦恼、有狡猾、有良善,他们有时隐忍、有时妥协、有时犹豫不决、有时斩钉截铁,这一切是史书中读不到的韵味与灵动,扎实的历史中渗透着玩世不恭的情怀,却又形容和判定得恰如其分。有时甚至可以在这些人物身上看到自己,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带入历史的角色中去思考,会被他们的智慧所折服,会为他们的命运感到揪心和遗憾,也想为他们的坚定和勇敢鼓掌欢呼。
整部作品的成功离不开作者扎实的史料收集能力,资料来源包括《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作者对于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史书进行了整理和重新编排,为读者呈现出了精彩的历史。但是不得不说,语言魅力也是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每一件事进行梳理,用简单的描述为读者拨出头绪,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也作出过一些猜测,也让读者一起思考,进行参与,将历史故事化,这应该就是《明朝那些事儿》好看的秘密吧。
同样地,在新闻写作中,故事化的新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它适应新闻娱乐化、平民化和贴近生活的需要,这种写作方式大大提高了新闻可读性。平面化和现场感不强是纸质媒体的缺憾,而故事化新闻写作引用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使得平面化的新闻报道变得丰满而立体,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魅力。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写故事的方式,将新闻事件向读者娓娓道来,更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新闻与文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裁,要求也不一样,过度追求新闻故事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它追求曲折情节的特点容易引发人为安排、主观介入过多等不良后果,同时,新闻的故事化可能会屏蔽部分缺乏曲折情节但影响重大的社会事件,也可能会出现追求情节而损害新闻真实性的行为,这是不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
在20xx年10月23日晚发生的莫斯科人质劫持事件中,国内新闻媒体为了达到新闻故事化的效果,便使出了浑身解数,对事件过程和细节(即从车臣绑匪绑架人质到俄罗斯特种部队反击成功危机解除)极力地描绘渲染,故事成为媒介报道中唱主角的手法。“惊心动魄”“揭秘”“死亡”“生死恋”等颇能渲染气氛的标题和字眼,自然扣人心弦,但也不免使得新闻报道浅薄化,给原本严肃的新闻题材带来负面的影响。
总的来说,故事化的写作可以使得文本更加精彩,但要非常注意在不同体裁中的灵活使用,在新闻写作中更要把握好分寸,在保证新闻真实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故事化的写法,使得能够引发受众的兴趣和喜爱。
为什么会正儿八经的开始看《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我也不太清楚,或许是因为厌倦了所谓的正统,所谓的学究吧。历史本身的事情是很有趣的,就像史记里面的很多故事,百读不厌,很有趣味。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传统的涉入历史的角度,有人选择搞学究,有人选择戏说,要么太正经,要么瞎胡说。
《明朝那些事儿》我个人感觉,就是这样一本书。看似调侃一般的语言,却呈现真实的历史事件,让人轻松的就能进入那些曾经或辉煌或暗淡或荣耀或耻辱的岁月,去了解去认识那些曾活跃在历史岁月中的人。当然,也可能是鄙人才疏学浅,看不懂太学究的东西,所以觉得这种文体比较好接受。但是,我记得白居易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写完之后会拿给街上的老太太看,他的用意很明显:争取让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看得懂。正所谓:通俗易懂。再有就是今天很流行的大家上讲台,百家讲坛,也是在普及历史,让普通的老百姓也能轻松的了解历史。所以我觉得,今天有人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呈现历史,很难得。不过客观的讲,不会不朽。但是不简单。有机会的话,大家也可以读一下这本书!
日暮黄昏,重拾那本旧书,徐达遇春,梦回我大明王朝。
从小就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状态,得到一本史书就绝不放过,《明朝那些事儿》也不例外。当年明月用十分诙谐幽默的笔调把明朝十六位皇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一气写完,而我最欣赏也最为之敬佩的就是从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
平静的海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乱世出英雄!
1328年,随着一声婴啼,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的一个拖欠税款的佃户家里,朱元璋来到了人世。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铸就了强大的心灵,他不会哭,因为他早就明白了:哭,只是弱者无能的表现。我懂了,坚强,是要成为王者的必备品质。
二十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学生时,就喜欢看些名人传记。在我认为《明朝那些事儿》应该是一本枯燥的历史书,我是不会准备把它看完的。没想到在当年明月妙趣横生娓娓道来,我居然看进去了。书中不乏幽默诙谐,把本来乏味的历史事件写活了!读之如饮甘泉。像我这个不怎么爱看历史书的人,都能看进去,想想也是不同凡响了。
这本书获得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获得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大奖”及20xx---20xx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等荣誉。
该书之所以几年间成了时髦书,堪比“凡有井水处,必有柳词”了。历史本来很精彩,就看怎么写了。当年明月的写作不仅笔锋幽默,关键是加进了自己的感悟,也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今人与古人的距离。其实我喜欢读他的原因,是因为作者用现代的语言把历史事实摆了出来,我想大多数人也是这么个念头。
朱元璋,小名朱重八,生于安徽省的一个赤贫农民家庭里。在元朝末年,坐在家里都要上税的畸型社会里,能够活下来已经是奇迹了。他的童年就在一个冬凉夏暖,四周通透,食不裹腹的环境中靠给地主放牛长大的,他此后人生的逆袭想想也是奇迹中的奇迹了。由此我也想到了一句话:英雄不问出处。他的人生轨迹大致是这样的:十二岁时迁居太平乡孤庄村,十七岁时父母长兄及侄子亡,入钟离皇觉寺为僧,后云游淮西,二十一岁生活所迫,又重返皇觉寺,二十五岁投军到郭子兴部队,(十七岁前,几乎不识字),因作战英勇受到郭的赏识,二十六岁还乡招募徐达等。二十九岁率部攻下应天府(今南京),此后他的人生就象开挂了一样,在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名将的辅佐下,到三十四岁时就受封为韩守政权吴国公,三十七岁称吴王,四十一岁称帝,奠定了大明江山。我看到此处,不仅想起一句话:“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如今六百多年过去了,但笼罩在朱元璋身上的争论似乎并没有停止的迹象,他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这些争论可能再过六百年也不会停止。历经时间的磨砺,岁月的侵蚀,朱元璋似乎依然屹立在那里,他的丰功伟绩、成败得失都被记录在史册上,供后人评说。
朱元璋,一代英雄。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迟暮之年,他勒住马头,迎着落日的最后一丝阳光,向壮美河山投下最后一瞥,仰天大笑: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此为该书系列第一部。
此后他的子孙们,在他建立的帝国下,又演绎了一番复杂而险恶的政治斗争生活,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又写下了后几部。
英雄从来都有气势恢宏的人生,他们都有过人的天资,让我等凡人须仰视才见。
历史从来都是重复的,又从来都是不一样的。
今天,尤其是太平盛世下的我等。也不必效法于英雄,不必介怀历史的云烟。和平是任何一个时代人民最美好的追求。我们现在的生活又何尝不是战争年代经过战火洗礼的英雄们想过的生活呢?
由此想想也心安了。
被疫情幽禁在史上最长的寒假里(别问我为啥不出门,原因都知道),在家重温了一遍《明朝那些事儿》。有些感想,今天一并在这里写出来,权当和大家分享。(二三段扯淡,想看硬货的直接第四段起)
不得不说,当年明月笔法不俗,再简单朴素的事情也一样能写的荡气回肠。同时也佩服他的耐心与努力,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自始至终的坚持,已实属不易。正如他所说:写一本书,开始时三十来岁,写完还是三十来岁,有趣。
《明朝那些事儿》中,虽有太祖的金戈铁马,大漠厮杀;成祖的七下西洋,万国来朝;于谦的坚守帝都,扶大明于即倒;孙承宗的关宁防线,挽大明与将倾。但我最爱的还是那朝堂上一次次的明争暗斗,生死一线。夏言打倒张骢,严嵩打倒夏言,徐阶打倒严嵩,高拱上台,张居正坐庄,端的是精彩万分。
《明朝那些事儿》说是历史,不如说是人生,而且是一场五味俱全的人生。举个例子,明朝言官权力极大,但有一种人是言官绝不会弹劾的,那就是军事文官。行伍出身,通常不按规矩来,你骂他他砍你。军事文官中佼佼者如戚继光,前线打仗一把好手,后方得罪的人倒也不少。为何没人能骂动他?究其原因,还是时势造英雄。当时的明朝倭患严重,你弹劾了戚继光谁来抗倭?你上?因此,想要活得舒坦,就要把自己打造成独一无二的人物。不要怪老天无眼,发现不了你这个人才,一但你能做到独一无二,自然会有人来请你出山。老话说得好,靠山山倒,靠人人走,唯有靠自己才是正途。
明朝吏治的复杂度绝无仅有,六部作为中央机构监管地方;又有监察科监管六部;吏部负责京察;言官负责举报;权力大的人官职通常较小以平衡其权力。但这种复杂的吏治机构带来的却不是效率和相对民主,而是更低的效率和更强的集权。这证明了一点:越复杂的系统,越有空子可钻。奥卡姆剃刀原理都懂?“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既然更少的机构就能做到同样的效果,何不减少机构?明末白银危机,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机构的冗余。到了崇祯帝,下决心精简机构,裁撤人员,拿职级最低的驿卒开刀,没想到一裁裁出李自成和张献忠这对“活宝”。(明思宗这个“惨”人)古人说“大道至简”,诚不欺我。
明与上一个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宋,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对开国功臣的态度。明朝开国功臣的存活率是中国所有封建王朝中最低的(基本都被杀了)。高调的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个个被杀,而较低调的耿炳文(只会守城),汤和(早早交出兵权,称病在家)等人却活了下来。这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太张扬,过于张扬容易被针对,还是低调点好。毕竟古话说的好“满招损,谦受益”。结合我近一段时间里的成绩起伏,不得不信啊。
”万历三大征“中明朝消耗几百万辆白银,但三大征征完后却依然国有余财,国力强大,这一切几乎都可以归功于张居正的治国天赋。万历皇帝(和他妈)还是很会用人的,张居正的确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能力,有谋略,有抱负的‘五’有青年。而且万历对他寄予了充分的信任,这是张居正能成功的首要先决条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万历既然有将大半个帝国的最高权力交给张居正的魄力,那自然也会有治理整个明朝的实力。只可惜他比较懒,不然明朝中兴于万历是绝对有可能的。
讲完个例,再讲讲整体。明朝朝廷里的人又可以略分成两类,小人如曹操,“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贤人如孔孟,“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两端都不占便宜,小人如徐珵,自己挖坑自己跳;贤人如海瑞,过于偏激,非黑即白;两端均衡,如张居正。随机应变而不两面三刀,朋而不党,勾而不连,近君子时行君子,近小人时亦小人。刚柔并济,智勇双全,此乃国士。旁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固然可恶,可厌,甚至使人心生憎恨,而以君子之腹容小人之心更是养虎遗患,姑息养奸,后患无穷!
就扯到这儿吧,强推大家读一读《明朝这些事儿》这本书,当年明月是个好作家,说不定也能当一名优秀的史学家。
我是在朋友的影响下喜欢上这本书的。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当年明月做到了,明朝那些事儿无疑于是空前的。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关于历史这一块儿,它一直都摆在哪儿,我就不再赘述,我主要就这本书的特点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想到的东西谈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我之所以说明朝那些事儿是空前的,不在于是说它揭露了什么明朝秘史而对于历史的研究做出了什么贡献,而在于自它以后,就开启了一个正史平民化和通俗化的时代。以前历史在人们的眼中,要么就是一堆故纸堆,要么就是一群老学究。可是在当年明月笔下,历史就是一个个动听的故事,他把明朝的历史用或调侃或闲聊的方式记 录下来,让我们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当年明月也说:“不是历史幽默,而是我幽默”。所以他较之于其他的历史学家而言,在严谨中更多了一份调侃,在严肃中更多了一分可爱。 其次是在这本书中,当年明月不仅仅是在描述历史是怎样的,而更注重的是教会我们怎么看历史,让我们掌握历史的内涵和规律,进而去分析历史背后所代表的最真实的东西,让我们主动地去思考历史进而还原历史的原貌。并且他还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我们了解这些发展规律,战胜未知,对未来做出准确的判断,让每一个人都能走上刘伯温、诸葛亮之路。
比如在名将是怎样炼成中他写到名将的炼成必须经历六个坎坷,只有经历了它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将,名垂千古。比如在地主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在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成功后,那些以平分土地为目标的农民领袖都变成了大地主。几千年来,历史无非是姓刘的地主赶走姓项的地主,姓李的地主取代姓杨的地主,从无例外。”“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说过,农民两千年的起义只是为了一块土地。不是农民就是地主!别无选择!”又比如在丞相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由于全国事情太多,而皇帝的精力有限,所以他不得不找一个人来,把一部分权力交给他。” 而这个人就是宰相。“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皇帝和丞相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述。双方的关系其实可以用拔河这个运动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项运动并没有裁判,但却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不能太过分。双方的进退都有一定限度。这个限度正是上千年的政治实践划定的。在那上千年的皇帝与大臣的博弈中,这一规则在不断的完善。双方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在这样的规则中,权力达到了平衡。” 同时在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当年明月也一直在寻找着令其感动和震撼的东西,一直在寻找人最原始的情感和最伟大的精神。
“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英雄绝不限于此。要成为英雄,必须先学会畏惧。”“所谓英雄,其实是一群心怀畏惧的人。因为畏惧并不是消极的,事实上,它是一个人真正强大的开始,也是成为英雄的起点。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飞蛾扑火等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 恰如其当的名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 如于谦、杨涟之类是也。而人间真情则如马皇后、钱皇后是也。
“历史并不幽默,幽默的只是我而已。”无论我们对历史如何的唏嘘,它总是在哪里。历史总会沿着它既定的轨迹走下去,你我最后总是被历史的车轮压得粉身碎骨,无影无踪。那么如何在我们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价值,文章最后通过徐霞客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明朝那些事》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记载了明朝的历史,令人回味无穷。
这本书将朱元璋的成功之路完整的记录下来了,讲述了他为推翻元朝政治的英勇作为,让人钦佩不已。一场场战役都诉说着他的智慧,一个个决策都显出他的敏锐,哪怕有时的一个错误也不会影响他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勇敢、冷静、敏锐、聪慧。为了推翻元朝的阴暗统治,朱元璋带领起义军一点点的把原称霸一时的元军,一点点的击败。他的英勇形象永远留在读者心中。他的成功不能只归功于他一人,还有他手下的大将们和谋士——李善长、常遇春、郭兴、汤和、刘基……他们伴着朱元璋坐上皇上之位。
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到元朝动乱,父母兄弟饿死,他觉得极其不解,觉得好人不是该有好报吗?为了有口饭吃朱元璋当上了和尚,他做粗活还要兼职清洁工、仓库管理员、添油工,他忍着。长期的困难生活,磨练着他的意志。朱元璋当了起义军,从一个亲兵长做到一个首领,他用自己的计谋打败了强大的敌人。
读完这本书,我更多地了解明朝的历史,更加了解朱元璋,更加懂得了朱元璋当上皇帝的艰辛。
一提到历史,似乎在人们的印象当中都是一个枯燥乏味的东西。要将原本一眼一板、循规蹈矩,而且语言深刻难以体会的历史用生动有趣的白话文来体现,《明朝那些事儿》正是让我们学习历史的一条捷径。
《明朝那些事儿》共着七本,虽然只拜读了前两本,却已经让我受益无穷、爱不释手。
第一部可分为三部分:明朝的诞生,开国治国,叔侄反目。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第一部,那就是“奋斗”。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是经过许多生生死死,在冒死的拼搏奋斗下打下的江山,是用无数条生命铺出走向皇位的路。那么就先从朱元璋的一生说起吧。
朱元璋从苦难的童年——从一个放牛娃开始。长大后在饥荒之下家破人亡,之得入寺为僧,维持生计,却被人指谋反,无奈之下“逼上梁山”,加入了起义军对抗元朝。朱元璋在起义军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先后击败强大的对手——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在鄱阳湖与陈友谅的“无敌军舰”殊死一搏,在易守难攻的“第一坚城”平江与张士诚斗智斗勇,最终将自己最大的敌人——元朝击败,北伐肃清北元获得全盘胜利。
朱元璋用他的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将天下征服。他一直尽心尽力,想要管理好国家,打击、杜绝贪污腐败,用残酷的刑罚令人望而生畏,但在他死后明朝却成为历史上贪污最严重的朝代之一。为了保证天下永远在他的手中,同时也为自己的下一代铺路,劳心劳力,将后代所有的事都先做好,以防不测——夺去兵权、斩杀许多开国功臣。但历史这个不被人力左右的编导,却让朱元璋呕心沥血铺好的路在百年内尽殆。终究,皇位还是被自己的儿子——朱棣从孙子朱允?傻氖稚隙嶙吡恕?
如此,即使你机关算尽,但还是不能改变未来这个不可抗拒的结果,未来是不能被人所操控的,总会有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却无法避免,命运之神总是出人意料。接下来的这个人,他在父亲朱元璋的基础上,虽然谋权篡位夺了侄子朱允?傻幕饰唬?但还是将大明发扬光大,成为万国朝拜的“帝国”,对明朝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他就是双面人——朱棣。
他有着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与老百姓在一起时,为他们主持正义,爱民如子;残暴嗜杀——残忍荼毒一切不服从他的人。他野心勃勃,战功显赫,长期在名将常遇春、徐达、傅友德等名将中长大,对战争和死亡早就司空见惯,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军事家。因为自己是并非是朱元璋的将来接班人的培养对象,对于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及其儿子朱允?傻钠?爱而变得冷酷,对死后朱元璋传位给侄子朱允?扇疵挥写?给他而心存愤恨,在明朝第一阴谋家——一个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诱下,终于走上造反这条不归路上。朱棣固然残暴,但也是在他的统治之下,将明朝的发展推向了巅峰。郑和七下西洋,用友好和强盛将大明帝国的名字传遍世界。
朱棣后的两任继承人也选的不错,可惜统治的时间都很短,朱高炽和其子朱瞻基一共只统治了十一载,虽然没有朱棣和朱元璋的惊天动地,但在这十一载中,却是明朝的黄金时期,两人合称“仁宣”。书中有令后人敬佩的、宁死不屈的铮铮傲骨,如铁铉、方孝孺,虽然都只是一介书生,一个文臣,但在朱棣的暴行之下,仍不屈服,心中怀中对正义的信念,无所畏惧。这不禁震撼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决心是无可战胜的,执着的信念与不灭的正义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书中除了正经的历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体会到的。其中令我觉得最经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两张铁?唬?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第一版‘开国辅运’,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坏娜?80%以上都会有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弧4送馓乇鹚得鳎旱コ唐保?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多次,不限人数。”除了幽默的调侃,还凸显出朱元璋当时灭臣人数之多。这就是《明朝那些事儿》,能将历史如此简洁明了,幽默生动的娓娓道来,一篇伟大的着作。能将历史写成如此,已是一种创世之举。
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或许是缘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吧,我从小就喜欢历史。父亲收藏的《二十四史》经常被摆在案头,可学术研究性的历史总让我在阅读时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给我带回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我拿起其中的第一部《洪武大帝》读了起来。读着读着我就被这部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仿佛遇到了久违的知音,一口气读完了七部长卷。了那段日子我真是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一遍读完仍然感到意犹未尽,又再读了一遍。
作者从元末明初的农民军队反抗蒙元统治者开始,一直写到崇祯走向那棵歪脖树。期间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与具体人物为写作背景,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从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风风雨雨与是非兴衰。
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我不仅了解了这段历史,还从这部书幽默风趣背后也读出了一个道理。在书中出现的,无不是当时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们当中,有死而后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贤之类的佞臣。魏忠贤在身后留下千古骂名,为世人所不齿,可他当时却是风光无限,权倾一时,羡慕、嫉妒者不计其数。然而,当年那位奋起反抗魏忠贤却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杨继盛,却为世人所赞叹、仰慕,流芳百世。在当时,杨继盛不过是阶下囚罢了,指不定还有人在嘲笑于他。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会和徐阶、张居正一样得志,坏人却常与王振一般猖狂。不要羡慕别人,只要自己没有错,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诋毁的话,大可不必计较,凡是历史自有公断。
通过读《明朝那些事儿》,我发现作者的文笔也十分了得,文中记述的王侯将相,在他笔下似乎活了:历尽磨难,矢志不移,终于一统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谋的刘伯温;才高八斗、谨慎低调的宋濂;勇猛善战、忠肝义胆的徐达、常遇春;权倾一时、风光无限,死后却遗臭万年的魏忠贤;耿直忠贞,“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当年明月”将帝王将相的心术、韬略刻画得惟妙惟肖。读了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他们的智慧,还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一举多得。
读《明朝那事儿》令我如饮甘霖,回味无穷,那种感觉真好。
(家长感言)孩子从小喜欢读历史方面的书,一套《上下五千年》虽然图文并茂,但仅是提纲式的简介,缺乏情节,《二十四史》又显得艰深乏味,这套《明朝那些事》共七本,码起来足有十多厘米厚。本担心孩子看不了这么多,没想到孩子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几乎是手不释卷。和他爸交流起书中的故事情节那叫一个眉飞色舞,声音也一下子高了八度。为了不被男人们鄙视,我也认真地把这套书看了。
正所谓阅读改变人生,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孩子变了,这套书在孩子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痕迹。首先,孩子视野更开阔了,对是非、忠奸、善恶的认识和评判能力提高了,其次孩子的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从他的言谈及老师的反馈中得到证实。更提高了他的阅读水平,随后也看了些“明月派”的模仿作,他的评价是良莠不齐。总之,开卷有益吧。
书中除了正经的历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体会到的。其中令我觉得最经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两张铁?唬?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第一版‘开国辅运’,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坏娜?80%以上都会有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弧4送馓乇鹚得鳎旱コ唐保?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多次,不限人数。”除了幽默的调侃,还凸显出朱元璋当时灭臣人数之多。这就是《明朝那些事儿》,能将历史如此简洁明了,幽默生动的娓娓道来,一篇伟大的着作。能将历史写成如此,已是一种创世之举。
作为史书,它在向我展现历史的同时,竟也在向我展示这个世界的许多原则,教会我思考。一般的小说,都是在叙述一个一个的故事,读时热血澎湃,但读过后,似乎大脑中就是白纸一张
薄雾在梦境中散开,一切都变得清晰可辨。耳边传来古老的钟磬之音,辉煌的大明王朝展现在我的眼前。城外,烽火连天,狼烟四起;城内,宁静安详,静谧幽深。深宫大院尽处,只传来一串沉重的脚步声。他——崇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纵是一国之君,然而走近他,却不难体会到威信背后,那份悠然与不尽。
崇祯的一生充满了崎岖坎坷,他的继位,更是在一种巧合诞生——先兄朱由校无一子嗣,万般无奈与仓促之下,年仅15岁的他只好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了皇位。他的继位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本应是大明王朝的希望——崇祯在位十七年,日理万机,财色酒气全无。他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马不停蹄地工作着。然而,历史却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乃至于整个国家都走向灭亡。先兄的昏庸执政,使崇祯面对的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烂摊子。此时的他,内心该是多么矛盾啊!大势已去,他却能让国家坚持了十七年之久,已实则不易,不得不令人佩服。面对勇敢与胆怯的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勇敢,并为国家的长久付出了心血,虽死,则无憾矣!面对这样一位皇帝,又怎能不令我折服呢?然而崇祯皇帝显赫的权力背后,却有着一个悲惨的童年。奸臣的满口胡言,使他受尽排挤、压迫和虐待,也使他养成了坚毅的性格和善良的秉性。十五年的沉默,终于在登基的那一刻冲破。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奸臣,使朝代焕然一新。国家统一的梦想似乎指日可待,但却被他自己毁于一旦,实在令人同情。杀死袁崇焕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以至国家再也没能力与清兵抗衡。如果历史可以倒流,我真想替他收回处决袁崇焕的指令。然而,历史不会倒流,我也只能在心里做着这个美梦罢了。当“李闯王”进京的那一刻,崇祯视死如归。他平静地遣走身边的宫女、太监,然后和自己最忠心的奴仆在一棵古树上自缢而死。他走了,背负着“亡国之君”的千古骂名,带着一身未了的心愿魂归煤山。为坎坷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他终于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了。
走近崇祯,体会一代君王背后的难隐之情;走近崇祯,感受灾难来临之际的那份坦然与从容;走近崇祯,学会勇敢地承担属于自已的那一份责任。带着对崇祯皇帝的敬仰,同情与惋惜默默地陷入沉思
用近四个月时间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很幽默。勾心斗角,权力的斗争,极其细微的小事,足以致命,甚至满门。每一次文官的对决都是一场精彩的演出,成败只在一瞬之间,细微的动作足以扭转整个战局。反观武将对垒似乎略为逊色,没有腥风血雨之感,仅限于拳头的较量,却那无力,心灵的对决才是真正强者对垒。每朝每代正与恶两方此起彼伏,没有永远的胜利,而胜败就在一瞬之间,一言一行充满杀机,为了权力的争夺,诛杀良臣,排除异己,抄其满门仿佛一切就在一言一行当中,为了权利诛杀功臣,一切都是假的。战争就好一点,胜生败死,战略战术系于一人之手,即使兵力在强大,明三大营全军覆没就是在好的例子。皇帝移位便是一场战争,对心灵认知的改变。
文章中的史实改变了我对常规历史的看法,一切看似平淡无奇,却暗藏杀机,动与不动皆处死地。到头来杀与被杀只是别人的棋子,死的那样不明不白,无缘无故,有的到头来只是一撮黄土。顾全大局,从别人思想出发,按其套路出牌,揣摩对手后招与意图,出奇制胜,自己的想法必让被别人所猜。不论辽东铁骑、戚家军还是后来的关宁铁骑,尽管有万夫不当之勇,但终究灭亡,明朝就此完了。在没有成功之前尽量装孙子,一朝成功,斩草除根,成就霸业。
文章最后徐霞客思想与我不谋而合,一个成功的人就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度过一生,他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自己心中信仰。别人看法没有改变他,他对朝代没有贡献,仅一本游记,却被作者用于结语,在我看来他的出现加强了自己的看法,自己过好就行,在乎别人干嘛,我将按照自己方式方法来,这就是读罢此书最大的收获,不谋而合之心无意语言表。
朝始朝末,二佰七拾年,完了,就这样,这就是历史,很简单,它就在那,谁看都可以。以史为鉴。
《明朝那些事儿》是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是当年明月。
当年明月,原名石悦,1979年出生于普通干部家庭。20xx年写完《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事情。每一章节以充足的历史资料为基础,以年代和主要人物为主线,对明朝十七个皇帝和其他王公官丞进行叙述,尤其对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反映出封建社会的氛围。
第一部就是主要写了洪武年间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家境贫穷,三代农民,为地主放牛。父母早亡,朱重八出家入皇觉寺当和尚。元朝腐败,25岁的朱重八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改名朱元璋,最后经历一番苦战,当上皇帝。后来不断地排除异己,稳固皇位。
这本书很全面地写出的朱元璋,有他的好处:骁勇善战、深谋远滤,还有他的坏处:为排除异已诛杀忠心耿耿的忠臣。让人们能够更清楚地看清朱元璋,看清和朱元璋有关的每一个人。
这本书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把明朝的历史展现了出来。
如此伟大的王朝,必然是由无数伟大的人物和事件构建的。《明朝那些事》讲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仅精彩好看,耐人寻味,许多故事更让人荡气回肠、心生敬仰,不能忘怀,打动我的不仅是故事本身的起伏与曲折,更有故事背后蕴含的弥足珍贵的崇高信仰和坚不可摧的强大精神力量。它使我感悟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需要一大批气节操守好、意志品质优、进取意识强、多思又善为的有胆、有识、有智的之士去拼搏、去推动、去坚守、去发展,这既关乎国家的命运,也影响我们个人事业的发展与成就。接下来,我将对本书带给我的思考和启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是坚守信仰、严以修身是做人之基。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书中介绍的义利取舍分明的典型代表张居正和海瑞。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大臣期间,内廷、外廷也都是他的支持者,天子又刚刚十岁,可以说大权独揽,完全可以作威作福,前呼后拥,舒舒坦坦地过一辈子,但他却没有为求安逸而放弃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为了改变因吏治腐败,财政拮据等问题导致的明朝由盛而衰、积贫积弱局面,却甘愿冒着失去荣华富贵、得罪无数权贵、甚至家破人亡的风险,毫不犹豫、费尽心思的去发动挽救王朝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历史证明,没有张居正的改革,就不会有一条鞭法、考成法的诞生,更不会有那帑藏充盈,国最完备的万历中兴的盛世。因为改革,他使大明王朝延享国寿数十年,也因为改革,张居正死后遭到皇族和权贵们的清算,权位尽毁,全家被抄,长子惨死,次子充军。张居正的这种舍小我而取大义,利归天下的情怀与选择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不因岁月而遗忘,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0xx字左右《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0xx字左右。书中描写海瑞更是这样,海瑞年过四十岁才中得举人,得到的又是一个小小教员的职位,但他并没有因九品芝麻官的尴尬处境而自怨自艾,也没有因为年龄较大失去斗志而随波逐流。在做教员期间,他勤恳任劳,对待学生认真负责。后因教学成绩良好,升为主治一方的县令,在此期间,他带头廉洁自律,以身作则,除朝廷俸禄以外,不多拿一针一线。他废除陈规,禁止官吏收取火耗、余粮等损害百姓利益的陋习,在招致县衙一些官吏罢工抵抗的情况下他也毫不妥协,没有文书就自己写,没有人管治安就自己巡逻,没有人审案就自己审,不辞勤劳,日复一日。凭着这份刚直与清廉,使地方官风为之一清,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后因政绩斐然调往京城,历任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当时最高检察机关,类似于现在的中央纪检委副书记)《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0xx字左右文章《明朝那。从当年不入流的小吏,到官居二品的大员,地位的变化真可谓是翻天覆地,然而海瑞却还是海瑞,这得来不易的高官厚禄丝毫没有成为他清廉的牵绊,海瑞在京为官期间,敢于碰硬,力主严惩贪污腐败,无论内阁大臣还是皇亲国戚,只要犯法就严惩不贷,他的富贵面前不贪恋,真理面前不退让,大节面前不失尊的气节因此而闻达天下,深受百姓爱戴,被奉为“海清天”。
二是懂得责任、勇于担当是立业之要。在这方面,书中描写的为国家的存亡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于谦对我影响最大。也许这个名字大家比较陌生,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与岳飞相媲美的明朝民族英雄。由于他的传奇,使大明王朝国寿二百载!故事说的是,明朝建立的第八十一年,蒙古军队大举进兵明境,明皇帝朱祁镇被俘,中央六部66名大臣全部被杀,京城20万最精锐的主力军队全军覆没,首都北京的门户大开,明朝面临着320xx年前北宋灭亡时几乎相同的境遇,亡国灭种之祸,似乎不可避免,史称土木堡之变。面对恐惧、慌乱不已的时局,面对皇室成员和大臣们在商议南迁、投降的氛围,这位从小以文天祥为偶像,官拜兵部左侍郎的于谦站了出来,在朝堂上发出了“言南迁者,可斩”的呐喊!他抱着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决心与信念,开始了数月残酷、艰险卓绝的北京保卫战。为使混乱的朝堂恢复稳定,他不惧将来全家被杀头的危险,毅然另立新皇;为使军队恢复战力,他广开粮仓,实行连坐之法,使众将士奋勇杀敌;为了消除恐惧,他亲守城墙,立下城在人在的誓言,使朝野上下万众一心!在这场决定历史命运的战争中,于谦创造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奇迹,将一盘散沙、行将崩溃转为众志成城、坚如磐石,将满天阴云、兵临城下转为云开雾散、破敌千里,大明帝国终于转危为安,最终击败了来犯的蒙古军队,保住了帝国的北部领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于谦的故事让我明白责任和担当就是当风险与危难来临时,勇于舍小我,顾大家,即使个人陷入生命险境也要冲锋到底。他那首千古流传的《石灰吟》写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既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更是我辈学习的楷模!另外,书中描述的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敬业精神也让我心生敬意。崇祯登基时,留给他的是一个衰败不堪的烂摊子,他多次谈到命数、气数,经常对人哀叹:大明天下,奈何亡于朕手。他知道他的努力无法换来幸福的结局,但他依然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到长城心不死,撞了南墙不回头,直到最后结局到来,依然没有放弃,直到兵临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没有放弃,从这个角度看,崇祯也是个了不起的人。
明朝,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倒数第二个阶段,顶峰是清王朝。这两个王朝在中国历史中有着不同影响,尽管都是坏的。
《明朝那些事儿》以朱元璋为主线,还有一些其他的人。讲述朱元璋由一个贫农中的贫农,一步一步晋级为当时中国最大最富的地主,到最后的明朝结束。
其实我认为朱元璋很了不起,不然他怎么会当上明朝的开国皇帝呢,不然怎么会由一个贫农当上大地主呢。最开始朱元璋是没打算参加农民起义的,一个世世代代为农民的后代怎么会去农民起义呢,有什么比一个安稳的生活更能吸引他呢。但,那个以剥削农民的社会,那个饿死他家人的社会,不起义似乎有点不合常理了。就这样被逼梁山了。不过历史是有他自己选择的结果的,而朱元璋就是被选择的那个。这个集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于一身的人,历史是属于他的。一步一步走向最高峰,他把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都制定好了,一个工作狂,把所有的一切都规划好了,尽职尽责,但到最后,似乎表明没有最规范的制度,他制定的规章制度在子子孙孙的经营下破灭的不剩渣渣了。人物鲜明,话语也很赋有哲理。如:
"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
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
不仅历史这样,我们每个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应该这样。在许多方面,我们只有一次机会,一旦失去,便无法挽回,需要我们赌一赌,搏一搏。有时我们讲认真就好,无论结果如何,或者有时候觉得机会很多,总有一次回成功的。然而,就像高考一样,机会是很多,但之前的一次与后面的相比是不同的含义。第一次永远是第一次,而后的是不能比的。
这本书不像其他的书要么主要是自己的观点,要么纯粹讲历史。这本书以幽默的口吻讲,有时给一些赋有哲理的话,显而易见,这本书更能吸引读者吧。一本书不从商业价值来说,被写出来的使命就是让人看,没人看那就不值得写出来。
《明朝那些事儿》值得我们一看,虽然书很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看。多读点书终归是好的。
不知不觉中,我结识了一个叫《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于是,我就成为了当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又一个“粉丝”。
这本书,从朱元璋起义开始讲起,用幽默的语气,讲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直到明末朱由检自杀为止。事实上,这本书就是我了解明朝的唯一途径。我知道这不太好,但我还是相信当年明朝的实力的。
每看完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后,我都会迫切地期待着下一部“出炉”。我很欣赏当年明月这种写作风格。要不然,我这个区区六年级的学生怎能看懂?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只讲述了明朝的整个历史,还告诉了我们许多的道理。首先,做皇帝就像开公司,经营不善就会破产。但人家破产可以重来,一个王朝“破产”,估计“老板”生存的可能性为零。就像大结局中的结束语: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回头。因为如此,我也不想当皇上。万一哪天国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样,岂不完蛋?还是共产主义好啊,有得选举,能力不好不用你当,当个老百姓活得实实在在才好。
其次,就是“祸从口出”的问题。想唐伯虎当年由于口出狂言,在科举交卷后当着大家的面说自己必中会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则被逐出考场。俗话说得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哪天随便说出来的话可能就会毁了你。所以,当心啊!
最后,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当年明月在书中写道:我要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没错,正是这样。当你匆匆地过完了一生,赢得了许多荣誉和名利。然而当你在临危时再想这些东西,会觉得有意义吗?有,但不是指这个。死而无憾,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或者,也是《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章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写完了。我知道仅凭这篇文章,是不能表达我的全部情感的。可我还是要写,因为,这是对我的一种满足,仅此而已。
《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写的,语言幽默,内容易懂而且很好理解。说实在的读完了第二本之后我就觉得这本书很有趣,但是却又很无奈。这本书有趣在他的故事很精彩,很有特色。但是也有皇帝的孤独与无奈。我们就从朱元璋同志开始吧。
朱元璋家境贫寒,好多家人都饿死了,在生活的逼迫下他走上了反元朝的道路,他经历了千辛万苦,无数次的死里逃生,跌倒了就爬起来,继续前进,继续战斗。而且朱元璋那个时代的对手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朱元璋和他们斗智斗勇,机关算尽,终于朱元璋胜。朱元璋终于坐上了属于他的宝座。可以说当时最优秀的统帅非朱元璋莫属了你想想人家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没有家室,没有后山。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崩,年七十一。就这样,朱元璋结束了他那传奇的一生。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可是人家朱允炆皇位还没做热就被燕王朱棣夺走了皇位。朱棣死后,朱高煦与朱高炽争夺皇位,可是朱高炽这位短命的皇帝只做了一年皇帝就把皇位给了自己的儿子朱瞻基。这时候朱高煦同志又要进行他的阴谋与阳谋了。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十分郁闷,这个皇位您老人家处心积虑的想得究竟是为了啥?结果毋庸置疑人家朱高煦又失败了但是人家朱瞻基也并不怎么幸运啊只做了十年的皇帝就挂了然后又是朱祁镇即位,但是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宦官——王振。说实话如果可以的话我想痛扁一顿王振,他实在是太可气了,人家朱元璋打下的江山差点被他这个小人给毁了。还好还好,他最后终究还是死了。但是就是他的原因人家朱祁镇被也先当了人质,最后于谦计上心来立了他的弟弟朱祁钰做了皇帝没想到朱祁钰坐上皇位后居然不把他的皇位还给他哥哥了,最后哥哥被释放,弟弟病危最终还是哥哥当了皇帝。弟弟当了八年皇帝后驾崩了。于是朱祁镇开始了他的统治。
读到这里,我已经感慨万千了,这几个皇帝都表现不凡我觉得还是没有人家朱元璋厉害啊,但是最让我想不明白的是朱祁钰。筑起于是朱祁镇的弟弟,他不贪恋权势对皇位一直是不感兴趣。但是自从他的哥哥被也先绑架后,他坐上了代理皇帝,一坐就不能自拔了。他已经沉醉在了这权威之中,而且王伟让他变得六亲不认,还将他的哥哥关了好几年,就因为害怕哥哥强自己的皇位,还把哥哥住宅周围所有的树都砍了,其原因是害怕间谍。哎,我就不明白了,不就是一个皇位么?这是何必啊。大家都是一家人,可是王位就是有一种魔力,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着更多的人向上扑,更多的人在这场斗争中死亡,互相残杀,这也许就是命。
读到这里,明朝的故事有趣又有着无奈,更让我有了探索它的欲望希望我会在这本书中学会更多的知识。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还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古板的文章?不是,绝对不是。历史很精彩。每个朝代都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儿。明朝的故事尤其精彩纷呈。当时出了许多大人物,都是我的偶像。如王守仁、于谦、袁崇焕、戚继光,他们都有着大智慧和一腔热血。历史不是史记里记载的那些令人昏昏欲睡的文字,而是一出让你欲罢不能的戏剧,因为这些主角都是“牛人”!
明朝有位名垂青史的人物。他可以与孔孟相比,是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更厉害的是,他还是统帅千军平定战乱的军事家。奇才啊旷世奇才!他就是全能大儒——王守仁。他的智慧让我仰慕,他的信念让我深深地钦佩。官海沉浮中他在静静地思索着,最终开创了“心学”,成就了他伟大而传奇的人生。我就是他几百年后的粉丝,我要向偶像致敬,无论人生坎坷,还是仕途坦荡,都要做个拥有大将之风的思想者。
你知道吗?历史上有少数人能改变历史,而于谦就是大家熟悉的一位“牛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不就是他一生的写照吗?
打开历史的层层包装,穿过历史的茫茫迷雾,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相。翻开书,我仿佛听到“一帝功成万骨枯”的时候,路边孤儿寡母的哭喊;仿佛看到能人智士的谋略,帝王的权利和无奈,还有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言官们。可是岁月的变迁、朝代的更替让我发现,真正能名留青史的总是那些正义之士,阴谋家只能成为跳梁小丑,历史终究会作出最公正的评价,所以让我们做一个正直而勇敢的人吧!
这套书我已经看了两遍,妈妈刚给我的时候,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当年明月幽默诙谐的笔调吸引了,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迫不及待地将它看完。读第二遍的时候,我细细品味,总是意犹未尽。严肃的历史在作者的笔下比现在流行的校园文学还要有趣,那些文字像被施了魔法般让我着迷。这本书让我爱上了历史,但愿以后的历史书也会像《明朝那些事儿》一样好看、易懂,叫人爱不释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夜晚又一次地降临了,皎白的月光洒满了大地,我站在阳台上遥想,当年的明月是否也如此美丽?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套我非常爱看的历史读物,尤其是第一部。这一本书先是由朱元璋的农民出身开始讲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为止。叙述了明朝人民起义军艰难的开国过程。名将如云的朱元璋pk拥有千军万马的陈友谅,龙虎之间的战争,刀光剑影,谁堪问鼎天下?战太平、惊天动地的太湖大决战。卧榻之侧埋恶虎,用计铲除器小的张士诚。徐达、常遇春等不世名将势如破竹,乘胜逐北直破北元王朝。更有明朝历史上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靖难之役。高潮不断,留给人们的只剩下一声声惊叹。
读完这本书,人们都说知识面广的我这才发现,自己对历史的了解竟然如此的少。读着这本书,我敢打赌,你会立刻被书本中那一行行幽默、诙谐的文字给深深地吸引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面的内容。合上这本书,慢慢地回味,呀,我的收获可多啦:知道了元朝是怎样灭亡、明朝是怎样雄起的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了解了朱元璋儿时在元朝的统治下生活的艰苦与不容易。我终于明白了他对元朝、腐败的社会的痛恨;我还从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明白了一代名将是怎样炼成的……
一句话,我认为,这是一片知识的海洋,快乐的源泉!
早在小学,这本书就被同学们传阅,当时对史事并不怎感兴趣,所以不大在意。当推荐书目出现这一本时,便立马问以前的同学哪本最好看,她说,大结局,悲壮凄惨。
顾名思义,《明朝那些事儿》是以明朝史事为内容,大结局则讲述了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史称崇祯皇帝。
崇祯刚登基,心中有的只是恐惧,因为贱人魏忠贤魏太监。然而在恐慌之中不忘平反乱贼。处事妥当,思前顾后以及强大的政治头脑使猖狂两朝的魏太监下了台。
读到这,不仅钦佩崇祯处事有方,然而在后文中与民军及清军的对抗之中,我想说,他用人不周,处事不精,育人不足,不善官兵,过于信人。前后认识反差很大。
可能是我读得不够深刻,见解略偏,但私下总结,这应该是崇祯的弱点,最起码,我认为是。
所以,到最后,明末的大将猛人被用完,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崇祯看淡,无可奈何,留下一句“诸臣误我”,走向了那棵树,将自己的生命终结。
自始至终,作者当年明月的笔调是诙谐,诙谐的语句诙谐的笔风,诠释了整个明朝
我曾想问,为何崇祯如期兢兢业业却还要遭受亡国之灾?为何要将其化成悲剧,示在众人面前?当年明月告诉我,因为它是历史。无论你怎样伤心流泪,怎样替主人公追悔莫及,它都无法改变,因为它早已随红尘而去,因为它既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它,是历史。
我明白了。
于是我不再去郁闷这个结局如何如何悲壮,如何如何凄惨。事实就是如此。
但,为何明知从先帝手中接过的是个烂摊子,他却还要苦心积虑地收拾下去?顿悟之:当从先帝手中接过摊子后,就意味着崇祯做好了准备,做好了收拾摊子的准备,做好了收拾摊子的准备,做好了肩负责任的准备。是的,就因责任二字。他要为大明江山负责。所以,就算到最后战况如何惨烈,他仍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试图力挽狂澜,直至兵临城下,他依旧没有放弃。明月用他的文章告诉我,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说道到文章,之前说过它很诙谐,很幽默,而读者在大笑之中却能品味出历史带来的古韵古味。而且明月时不时加入自身体会,更为深入人心。如一杯清茶,散发着袅袅茶香,浅尝初试,舌尖感到略微苦涩,但苦涩中夹带着甘美,沁人心脾。篇末,一读者说,如此奇文亘古少有,多一字狗尾续貂,少一字意犹未尽。正是如此,读者能在书中畅快淋漓,受益匪浅。
这样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从古至今争议颇多的皇帝,书中的崇祯是个失败者,二百七十四年的江山最终毁于他手。但是,我认为,他做到了皇帝的职责,在位约莫十三年,尽心尽责,平定江山,然而世事难料,尽管崇祯一心想稳住天下,但由于破洞似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导致悲剧发生。
在我心中,他是个成功者,为何?为书中的结束语。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崇祯做到了。
一朝悟书,一暮思书,思何?思崇祯之年,战乱不断,改朝换代,崇祯亦无奈。欲平江山,奈何惨之。余虽思,可思而不欲多言,仰望夜空,点点星辰叹息,与我一起,为夕叹矣。
这学期,许老师向我推荐了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是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文正说明朝大历史的书,共有七本。作者讲述了一个朝代300年间发生的事情,从1344年建立,经历兴旺、衰败,直至1644年灭亡。书中有着大大小小成千上百的人物。这些人物深深地吸引了我。
让我们从第一个主人公说起。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因为对封建社会和元朝掌权者的仇恨而造反。在一代名将加上他天生的军事才能的帮助下,推翻了元的统治,改国号为明。他一生中杀了不少的人,但也拯救了不少的人。他是一个很“霸道”的人,正如他的座右铭是: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他发挥雄才大略,带领军队南征北战,收复失地,建立了大明江山。
但是,明朝稳定后,他就把那些统统杀掉了。朱元璋同志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怕那些有能力的人去跟他争夺皇位。喔,还有几位没被杀掉,其中最具实力的是汤和。因为他已经得了重病,对重八同志构不成威胁了。据说朱元璋在世时,就给他的子孙后代都安排好了爵位和俸禄,真是考虑周全啊!
总而言之,历史给他的评价只有一句话:他不是一个好人,但绝对是一个好皇帝!
岁月不饶人,明朝时期的事情发生了种种事情,看完了这两本书,我深有感触。这部书是当年明月,也就是石悦写的明朝“通史”。这书从明朝开国的朱元璋说起对当时的十七帝王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充分的体现出当时政治思想与当时开国皇帝建立的帝国进行了详述。
第一部中写的是朱元璋生于乱世当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没有背景,没有依靠,没有后台。他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努力争取得来的。他历尽千辛万苦,一次次的从死神的魔掌中挣脱,一次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后继续战斗,一直坚持着。
也可以说在当时最优秀的统帅非朱元璋莫属。
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但朱允炆上台就要削潘。后燕王朱棣以“倩难之役”的名义夺位。
在读到第二部结尾时我的感觉只是当时的蒙蒙凄凉,它讲到郑和下西洋,修着《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南安等,后来永乐帝于北伐蒙古归来的路途上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了动荡时期。读到这里我也只是觉得当时的“悲惨”,也只是慢慢的看下去。大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而导致了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丧于一旦幸亏忠臣于谦奋力救回了明帝国,但随即又有两位皇帝争夺王位的“夺门之变”后都被害身亡了。读到这里我才晓得了什么叫历史小说的精彩与其对此使读者的眼球应接不暇,欲罢不能。
也是这两部历史小说我感觉到告诉了我影月之殇影歌的感伤。明朝的言官也告诉了我们直谏者未必忠。贪官们告诉我们贪污者未必奸。皇帝嘛,呵呵,真活的不是人~朱元璋的身世告诉了我们要自食其力,像他这样没有依靠没有后台没有背景的人都能当上皇帝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