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心得体会(推荐十篇)

朱子家训心得体会十篇

朱子家训心得体会 篇1

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对于我们来说,身旁的种种诱惑很容易让我们在对与错、是与非中迷失方向。所以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用刻意去与他人成为朋友,因为许多朋友是无意中找到的,那都是与自己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社会是公平的,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时间在不经意间溜走,而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把握时间呢?在我看来,还是要用知识来充实自我的。学海无边而韶逝,或许不少人会认为时间还有很多,而把事情留给明天,下一个明天,再下一个明天......人生又有多少个明天呢?但时间过去了无论怎样都不会回来了。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得意不宜再往",不可否认,欲望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它就像一株生命旺盛的草,只要有适宜的条件,便会恣意生长。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于是我们匆忙穿梭于市井繁华,为了名与利奔走,身心疲惫,或许没有人想过也没有闲暇去想过要暂停一下脚步,更没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寻着什么,他们就这样走着,得到着,得到自己认为想要或该拥有的东西。我们追求的'是比别人幸福。不错,一个小小的"比"字,让无数架天平失衡了,让无数颗心劳累了。应该学会知足,知足常乐。在喧嚣奔走中留出一些时间,陪陪为自己操劳了半辈子的双亲,体贴关爱所爱的人,问候一下朋友......有时候,幸福就是这样。

"当忍耐三思","凡事当留余地"。霪雨霏霏的季节,我们盼望雨过天晴。与过分热情的人在一起是一种负累,与木讷的人共处只会觉得沉闷。生命的过程本来就是一种忍耐。忍耐使单纯的人走向成熟,使冲动的人变得理智;忍耐使好冲动的人集中精力,使失败的人冷静思考。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心"字头上一把刀,倘若不处理好这心与刀的距离,我们便会受到伤害。忍让了,心胸就多一份宽厚,天地便多一分广袤。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为知识分子规定的一种行为模式,旨在学以致用大济苍生。古往今来有许多人将追求高官厚禄当成读书的惟一目的,而朱柏庐主张"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的为官目的。他提出的"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的理念,正是那种"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心理解读。要实现道德的完善需要一种高度的自觉,就是"心存君国"的"真善"。古往今来凡成大事业者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有这种高度的自觉,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张扬了凛然的民族正气。

朱柏庐主张"居家戒争讼,讼而终凶",体现了和谐的理念,"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蠹蠹无余,自得至乐。"提出了家和虽贫而有乐,还有先国后家家乃乐的观点和认知。他主张教育子女的"教子要有义方",重视正确积极的教子方法。痴心父母古来多,天下没有不疼爱子女的父母,但问题在于如何去爱?是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留给子孙把清白留给子孙,还是仅仅把钱财留给子孙,甚至是把恶行留给后人,值得每一个为人母为人父的去三思。若说处世为人最欣赏的是"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这句,是的,我们要善于倾听,但倾听不等于轻信。话语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最常用最广泛的交流沟通传媒,那么怎样对待这汹涌澎湃的话语的波涛?矛盾是无处无时不在的,大是大非有但对于平常百姓生活究竟有多少?怎样处理?那么我们就好好琢磨琢磨朱柏庐这句话吧!

不疼爱子女的父母,但问题在于如何去爱?是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留给子孙把清白留给子孙,还是仅仅把钱财留给子孙,甚至是把恶行留给后人,值得每一个为人母为人父的去三思。若说处世为人最欣赏的是"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这句,是的,我们要善于倾听,但倾听不等于轻信。话语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最常用最广泛的交流沟通传媒,那么怎样对待这汹涌澎湃的话语的波涛?矛盾是无处无时不在的,大是大非有但对于平常百姓生活究竟有多少?怎样处理?那么我们就好好琢磨琢磨朱柏庐这句话吧!

朱子家训心得体会 篇2

这几天我看了几本书,其中我最有感触的就是《朱子家训》,作者朱柏庐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教育家。

这本书有《朱子家训》的原文、解释和一些小故事,从这里面教育我们要做个节俭、宽容、善良、正直的人。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是指教育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热爱劳动,增加责任心。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指每一粒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很不容易,我们不能浪费,吃饭时吃多少装多少,而且要把碗里的饭吃干净,不能剩。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是指别人开心的事,不能有妒忌心;别人有伤心的事,也不能有喜幸心,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是说做了好事希望别人看到,不是真正的善良,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帮助别人,而不是要得到别人的赞扬。

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和这本书相比还有很多缺点。所以,我下定决心从今天开始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对有需要的朋友多给予他们帮助和关爱。

总之,《朱子家训》这本书就是教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大家都来看看吧!

朱子家训心得体会 篇3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才,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无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隳自甘,家道难成。

狎暱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愬,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我国传统训诲劝诫文献,堪称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方面。《四书》、《五经》所表达的,只是儒家认为“应该怎样”的道德理想,而训诲劝诫文献相对说来,反映的则是传统文化“是怎么样”的实际。一般说来,人们之所以倡导某种理想,恰恰是因为现实与其背道而驰。正是因为现实不是这样,倡导理想才显得有必要、有意义。

这也是我们对历史上大量的官方文献,往往必须反着看的原因。因此,像《朱子治家格言》等古代主要在民间、在私下、在家庭中流传的训诲劝诫文献,比起那些堂皇的儒家典籍来,更直接、真切、具体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中国文化的全部秘密,就蕴藏在丰富的训诲劝谏文献中。因此,对最集中、最充分、最典型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特征的训诲劝诫文献,下一番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功夫尤为必要。

可是,我们对这类文献冷落得太久了,对它的研究太欠缺了。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一方面是这类文献的糟粕太多,上面除了官方宣扬的道德理想,还有世俗的待人处世之道,因此不应该研究;另一方面是这类文献的品位太低,它不是经典,被人随心所欲地节录篡改过,因此不值得研究。其实,任何文化或传统,都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么纯粹;而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有时古之糟粕可变为今之精华。所以,对精华和糟粕的简单论定和轻率节取,无论动机如何,都是不可取的。

实践已经证明,要建立能体现时代性格和气质的新文化,必须吸取以往人类所创造的全部优秀文化成果,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以,对我国古代瑕瑜互见的训诲劝诫文献,必须批判地继承,不能全盘否定。

朱子家训心得体会 篇4

偶然在报纸上看到朱子家训,倍感亲切,记得小时候爷爷曾经让我背过这篇家训,但是那时候年龄太小,根本不懂这些文字的含义,就记得“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这一句,就是这一句我也受用了一辈子,虽然没有庭院可扫,但是直到现在我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舖床叠被,到办公室就拖地抹桌,那时候办公室是没有清扫工的,我喜欢每天从干净整洁开始,给自己一个好心情。

现在重读这篇文章,感到文字里充满了为人处世的哲理,和修身养性的内容,也可以说这500多个字十分具体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器具质而洁,瓦罐胜金玉”都告诉我们生活要简朴,不求奢华,“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凡事留有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乖舛自是,悔误必多”“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这些都是告诫我们处事之道,“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良方”“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则告诉我们要孝敬祖先,教育子女,亲睦兄弟营造温馨家庭,“勿贪意外之财,勿喝过量之酒”“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斗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这是表达身心健康的道理,“见穷苦亲邻,需加温恤”“与肩挑贸易,毋沾便宜”“毋持势力而凌逼孤寡”“施惠毋念,受摁莫忘”这都是讲与人为善的。

这些道理虽然已经不太符合现今的潮流,但是基本的精神应该可以永远延续的,最近据报载各地掀起了一股“国学热”,把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国学作品,不仅在央视中传播,而且走进了学校,企业,昨天电视还报道了某地举办了成人礼,及竿礼,让孩子们穿上古代服饰,叩首致礼,当然用这种形式来弘扬传统文化,挽救道德缺失的精神,也无可非议,但是我总认为仅仅用背诵几篇经文,搞几次形式,是万万不够的,朱子家训虽然只是一篇家训,但是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只有把每个家庭的道德规范了,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身传言教是孩子成长的标杆,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和祖先,他们给我们的家风是生活简朴,积极奋进,不图名利,以和为贵,所以我们的兄弟姐妹都有事业的成就,平和的心态,善良的习性。

有的家长在子女面前显富贵摆权势所以才会出现“我爸是李钢”这样的骄横青年,有的过度溺爱酿成了孩子小小年纪就触犯了法律,有的父母争吵不休,赌博成性,嗜酒如命,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损,甚至堕落到犯罪行为,我真希望每个做父母的要学学我们传统的道德规范,给我们的下一代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

我的观点常常有点迂腐,但是还是表达了老一代人忧国忧民的心情,和对子孙万代的殷切期望。

朱子家训心得体会 篇5

《朱子家训》是由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所著。全文虽仅有寥寥数百字,却全面阐述了朱熹关于做人的准则:仁、义、礼、智、信。可谓是字字珠玑,是朱熹治家、做人思想的浓缩。

《朱子家训》倡导家庭亲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也是生活的港湾。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创造和睦的家庭生活,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是人们追求的亘古不变的目标。而朱熹的《家训》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指南。

“父之所贵者,慈也”。《家训》要求父母对子女要“慈”“教”。所谓“慈”,即父母要疼爱子女。父母对子女的爱必须是至善的爱。但是父母对子女千万不可溺爱,溺爱是害。如果子孙不肖,对其放纵是不行的,所以朱熹指出:“子孙不可不教也”。特别是当代社会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被父母乃至爷爷奶奶视为掌上明珠,一味迁就、百般疼爱,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任性的性格,根本不讲长幼之序,不懂礼貌。这种性格的养成,对孩子成长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因此,父母在对子女倾注慈爱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孩子的管教。使其懂得礼仪,懂得做人的道理。

“子之所贵者,孝也。”《家训》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孝”。所谓“孝”,是指子女要善待父母。朱熹强调的“孝”是真心实意的孝,是子女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心甘情愿地付出。父母辛辛苦苦将子女养大,在子女身上倾注了无数无私的爱,而作为子女,一旦独立就应当主动承担赡养父母的任务,使其安度晚年,不仅在物质上关心父母,更应在精神上关心父母,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平常要多问寒问暖,问疾问安等。

朱熹在《家训》中还强调兄弟之间要友爱。他指出“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这正是所谓的“兄友弟恭”。兄弟之间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骨肉相残,大动干戈。所谓“友”,就是要友爱,互相帮助,患难与共。“恭”则是指尊敬、谦恭。“友”“恭”是兄弟姐妹之间团结的根基,如果连自己的同胞手足都不友爱、不团结,谈何友爱、团结其他人呢?

我觉得在这篇家训中,还有一个十分有用的做人处事的道理。“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这就是说在与人交往中,不要随便揭人的短处,背后说人家的坏话,伤害别人的`感情,也不要因为自己有所长或工作有了成绩,就自我显耀而瞧不起别人,为人应当保持谦逊的本色,切不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当与人发生冲突时,解决矛盾的方法则是“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仇恨自己的人要用情谊来化解它,怨恨自己的人要用诚心去回报,用平静的心态、平和的方式去化解矛盾,切不可以仇报仇、以怨还怨,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和与人发生不愉快的事时,都要做到“随遇而安之”,不能为一点小事就记恨在心,争个你高我低,甚至出口伤人,拳脚相见。在与人交往上,要做到“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别人有小的过错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之,别人有大的错误,也要做好思想工作,以理服人,用道理使他明白错误的地方,促其而改之。

读完《朱子家训》,所思所想远非上文所述的,太多的顿捂,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欣喜。来自百年之前的老前辈给了我们一点点安慰,也许这些与世俗格格不入,但我不会认为它过时,它是鲜活的,也应当永远是鲜活的。它帮我寻找到一片灵魂的净土,教我如何在喧嚣的尘世里保留一点纯真,一点真诚,一点文化的坚守。总之,受益匪浅!

朱子家训心得体会 篇6

《朱子家训》虽只有寥寥数百字,却以通俗易懂的文体表达了深刻的治家之道,使儒家的经典之作,几百年来,为世人所重。

在今天看来,《朱子家训》更是一部家庭教育,培育子女完善人格,接受传统文化的读本。在书中,你可以品味到“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的礼节与信义。“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的睿智。“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的宽阔心胸……

自古的经典名言都是以理服人,用德教人。这里有名言警句,也有做人待事,也有人的心境。古人云:“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做人要有分寸,懂得隐藏与收敛,并且不能轻易相信他人。对于我们这样的青年人,身旁的种种诱惑很容易让我们在对与错、是与非中迷失方向。所以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用刻意去与他人成为朋友,因为许多朋友是无意中找到的,那都是与自己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发翁。”自然界是公平的,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正如草一般,只能生长一个年头。时间在不经意间溜走,而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把握时间呢?在我看来,这个时候的年轻人是该用知识来充实自我的。学海无边而韶逝,或许不少人会认为时间还有很多,而把事情留给明天,下一个明天,再下一个明天……但时间过去了无论怎样都不会回来了。所以,现在就用功学习吧,别等老了再来后悔。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得意不宜再往”,不可否认,欲望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它就像一株生命旺盛的草,只要有适宜的条件,便会恣意生长。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好精彩。于是我们匆忙穿梭于市井繁华,为了名与利奔走,身心疲惫,或许没有人想过也没有闲暇去想过要暂停一下脚步,更没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寻着什么,他们就这样走着,得到着,得到自己认为他们想要或该拥有的东西。

然而,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拥有所有。蒙特奎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追求幸福也就罢了,实际上我们追求的是比别人幸福。”不错,一个小小的“比”字,让无数架天平失衡了,让无数颗心劳累了。应该学会知足,知足常乐。在喧嚣奔走中留出一些时间,陪陪为自己操劳了半辈子的双亲,体贴关爱所爱的人,问候一下朋友……有时候,幸福就是这样。“当忍耐三思”,“凡事当留余地”。

大禅师寒山和拾得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我欣赏这句话。都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心”字头上一把刀,倘若不处理好这心与刀的距离,我们便会受到伤害。忍让了,心胸就多一份宽厚,天地便多一分广袤。

记得曾看过胡适先生的一篇关于诵经的文章,说他在读私塾的时候,也是天天死背四书五经之类的文章,当时对他而言是颇为头痛的事情,好在人小只需要背会,不用理解,在走漫漫人生路的过程中,才发现那些枯燥的东西竟成了指点人生的明灯!

当然时代在变,可能古经中的一些内容不适合这个时代,但大部分还是有道理的。人生是有取舍的,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取舍。避开市井的喧哗,让我们读一读《朱子家训》,来审视心灵最底层的那一方空间!

朱子家训心得体会 篇7

精简的522字里不乏传世名句,从小至大,茶前饭后,父母长辈也都会向我们唠叨上两句。作为家训,代表着长辈对自己一生经验的总结,也是对自己后辈子孙的期许。可见朱子用心良苦。

从朱子本人来看,无论作者是朱熹还是朱伯庐,都是程朱理学的推崇者,他们所认同的修身齐家之法都有儒家封建理学的烙印和时代的限制,因此类如“勿营华屋,勿谋良田”这样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句子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这样违背审美需要的句子,大家也是能够应着时代发展自行甄选的,毕竟时代不同,也无法对古圣先贤太多苛求,即便朱子倡导民主自由作出划时代被现代人都能完全认可的壮举,估计他的作品也流传不到今日,毕竟封建君王都不是吃干饭的。

去糟粕取精华的事情大家都会做,剩下的就是这本家训其本身了。

我的感想就是,家训其实很是个鸡肋的东西。

要说X训,大家都不陌生,什么家训校训多的就是,套路也不多,类似于名人名言与成语锦集一样。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思想道德,要说作用,或许也能够在你桎梏的时候给你一缕明亮,在混沌的时候给你一丝清明,但基本也就一个字,几句话。朱子洋洋洒洒522字就有点嫌多了,嫌多并不是指读起来看起来麻烦,而是说他管的太多了,从三纲五常到生火做饭娶妻生子,什么事都训的牢牢的,无疑目的是让后辈少走弯路,先不说自己走的路正确与否,即便后辈一丝不苟的跟着路走,也最多成了朱子第二,即便真的达到了和自己一样的境界,那时是否一样被接受被认同还是另一回事。况且我也想问一句,朱子啊朱子你自己做得到么。

理论教导和实践是两码事,“为人若此,庶乎近焉”朱子在522字的家训最后说了一句这么可怕的话,如果这么做,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如果按着朱子家训完完全全的去做,必定成为当时的一代圣人,反正我是信了。因为他把当时好的品德都写下来了。但能做到的,太少了。毕竟,明白和能做到是两码事。就像诚实守信一样,简单的四个字,妇孺皆知,但从小到大,说这四个字完完全全履行毫无愧意的人恐怕很少了。再说诚实守信,世上总不少善意的谎言,有时候委曲求全也是好的。家训变成框框,后辈们行事的范本,就变成了唠叨。只是一本书啊。

说白了,我赶脚家训就是一种家庭教育的理念,如何教育后人,后人应该如何做人。家训不像座右铭一样自己勉励自己就行了,人们都有权利决定成为怎样的自己,但没有权利决定别人的世界观,即便为人父母。这样看起来为子女好的爱,反而是一种对子女未来的掠夺,子女作为生命他们也是独立的,而不是父母生命的单纯延续,所以完全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子女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同化世界观的行为,这样同化世界观的家训也是儒家禁锢人们思维的表现。

综上所述,朱子家训是儒家一种家庭教育理念的表现,作为为人的要求与人生经验的总结,他说好的,作为家训,她是不妥的。

朱子家训心得体会 篇8

今年五年级课外背诵古诗文的目录中有一篇《治家格言》,以前我读过也背诵过。今年再读再背,还是有很多感想,有很多收获的。《治家格言》又称《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为清代学者朱柏庐所着,是我国古代的家教名篇。全文仅五百多字,却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其中主张的勤俭持家、不贪便宜、公平厚道、诚实待人、与人为善、力戒色欲和浮华,反对见利忘义、等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朱子治家格言》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智慧结晶,开学初,经香港路小学骨干教师整理以后更加适合我们小学生学习。

《朱子治家格言》中讲的'扫洒庭除、关闭门户等看似简单的小事,恰恰是一个人做事态度和品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很重要,如果不端正态度、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就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要摆正心态,脚踏实地地把学习中的每件事认真做好,逐步培养严谨细致的习惯。同时,要养成"未雨绸缪"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防止"临渴掘井"。

《朱子治家格言》劝诫我们要温恤亲邻,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居家戒争讼,是指要注意搞好与邻居、亲朋之间的关系。在一个班级中,同学之间要相互团结,互相谦让,多为他人着想;作为一个教师,则要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考虑各个方面的利益,为班级、为同学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朱子治家格言》讲到:轻信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意在劝诫我们要善于分辨是非,三思而后行。我们在遇到问题、处理问题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特别在处理班级事物中,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多调查研究、多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妥善处理同学纠纷,不要轻信片面之词,不可草率行事,更不能玩忽职守。这样才能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好老师。

"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在现在社会中,各种思想观念不断涌现,其中有些积极向上的观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错误的观念,我们要坚决抵制。首先要约束自我,保持廉洁自律。其次,要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拒绝奢侈生活。"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不要过分追求金钱和个人利益,勿贪意外之财,坚决不搞有偿教教,懂得体会家庭和睦幸福带给我们的快乐,如《朱子治家格言》所说"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再次,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嫉妒别人,也不要幸灾乐祸。不要结交不良朋友,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注意言行举止,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朱子家训心得体会 篇9

《朱子家训》虽只有寥寥数百字,却以通俗易懂的文体表达了深刻的治家之道,使儒家的经典之作,几百年来,为世人所重。

在今天看来,《朱子家训》更是一部家庭教育,培育子女完善人格,接受传统文化的读本。在书中,你可以品味到“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的礼节与信义。“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的睿智。“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的宽阔心胸……

自古的经典名言都是以理服人,用得教人。这里有名言警句,也有做人待事,也有人的心境。古人云:“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做人要有分寸,懂得隐藏与收敛,并且不能轻易相信他人。对于我们这样的青年人,身旁的种种诱-惑很容易让我们在对与错、是与非中迷失方向。所以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用刻意去与他人成为朋友,因为许多朋友是无意中找到的,那都是与自己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发翁。”自然界是公平的,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正如草一般,只能生长一个年头。时间在不经意间溜走,而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把握时间呢?在我看来,这个时候的年轻人是该用知识来充实自我的。学海无边而韶逝,或许不少人会认为时间还有很多,而把事情留给明天,下一个明天,再下一个明天……但时间过去了无论怎样都不会回来了。所以,现在就用功学习吧,别等老了再来后悔。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得意不宜再往”,不可否认,欲望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它就像一株生命旺盛的草,只要有适宜的条件,便会恣意生长。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好精彩。于是我们匆忙穿梭于市井繁华,为了名与利奔走,身心疲惫,或许没有人想过也没有闲暇去想过要暂停一下脚步,更没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寻着什么,他们就这样走着,得到着,得到自己认为他们想要或该拥有的东西。

然而,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拥有所有。

蒙特奎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追求幸福也就罢了,实际上我们追求的是比别人幸福。”不错,一个小小的“比”字,让无数架天平失衡了,让无数颗心劳累了。

应该学会知足,知足常乐。在喧嚣奔走中留出一些时间,陪陪为自己操劳了半辈子的双亲,体贴关爱所爱的人,问候一下朋友……有时候,幸福就是这样。

“当忍耐三思”,“凡事当留余地”。

大禅师寒山和拾得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我欣赏这句话。都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心”字头上一把刀,倘若不处理好这心与刀的距离,我们便会受到伤害。忍让了,心胸就多一份宽厚,天地便多一分广袤。

中国优秀文化,优秀传统很多都包含在里面,如果一个民族缺失了自己的文化,而去捧读外国文化是非常可怕的。

东方悠久的文化,被我们曲解和遗忘得太多了,而在我们的周边国家却保存得很好。

要想中国在世界之林有一席之地,就要发扬我们的本土文化,让老外来学习我们。

有个美国教育家听说中国2.5亿学生在学英语的时候,带着一种嘲讽的表情,为什么?因为英语的变化太复杂了,大家都在保留自己语言中那种民族的东西不被人同化和影响。不要说我们的小学生了,就是我们的研究生,博士生也在花很大的功夫,很多时间学习一种不属于我们自己文化的东西。

记得曾看过胡适先生的一篇关于诵经的文章,说他在读私塾的时候,也是天天死背四书五经之类的文章,当时对他而言是颇为头痛的事情,好在人小只需要背会,不用理解,在走漫漫人生路的过程中,才发现那些枯燥的东西竟成了指点人生的明灯!

当然时代在变,可能古经中的一些内容不适合这个时代,但大部分还是有道理的。人生是有取舍的,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取舍。避开市井的喧哗,让我们读一读《朱子家训》,来审视心灵最底层的那一方空间!

假伊始,我开始着手做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一开始我把“读《朱子家训》写读后感”当作是一种任务,但是在认真阅读《朱子家训》之后,我发现,“任务”是我们对它的误读。

作者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强调勤俭生活、安分守己、宽容待人、不贪财色、少说多做、慎重择友、读书报国、以和为贵等方面,阐述了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其中,“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言辞”,“处事戒多言,言多必失”,“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让我特别有感触。

钱财名利毕竟是身外之物,我们应该需求身心愉悦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生活品质,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一家人和睦相处,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不是物质极尽奢华但精神空虚。兄弟之间能够互相体谅,互相帮助是家庭团结友爱的保障。如果还能够做到长幼有序,不包庇,不徇私,那么这个家庭的幸福就能够长久。由这样的小家组成的社会,就能够长治久安,和-谐发展。

除了处理好家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通过帮助他人,回报社会,获得愉悦。但帮助他人并不是为了出名或者希望得到报答,而是通过这样的行为陶冶自己的情操,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曾经听一个同学这样说他决心读医的理由,“当我看到一个个身体欠佳的人通过我的治疗慢慢好起来,我觉得自己的存在变得很有意义;我努力学习的动力并不是毕业后能拿多少薪水,不是功成名就后能有多荣耀,而是不想看到病人承受着病痛坐在我面前,我却束手无策”。

可能当时会觉得这些像大道理,但是现在认真地想一想,我们的存在不仅是为了向社会索取,更多的是为了向他人、向社会付出。在付出爱、不求回报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满足和快乐。这些是名利无法带给我们的。

在热心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宽容。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它不仅是一种雅量,文明,胸怀,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才能够赢得多少人。这种宽容的智慧,就犹如一泓温情而透明的湖,让所有的一切映在湖面上,天方云色,落花流水,都蔚为文章。

我想,学校要教导我们的,不仅仅是如何成为一位医术高明的医务工作者,不仅仅是如何履行医学生的誓言,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读书中受到启发,感悟人生,是让我们在人格的殿堂里闪烁耀眼的光芒,是让它的学子不光在医术上受人尊敬,更要在医德人品上令人赞叹。

这是我们进大学以来的第一份寒假作业,也是我们成人后的第一份心灵答卷。也许《朱子家训》被挂在第二餐厅墙壁上的时候,我们没有人去关注它,给予它崇敬的一瞥,但它却一直在那里,静静的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它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却终于让这群逐渐成长起来的孩子,久久的仰望着它,从心底涌出那些青涩的感悟。

这求学的20__年来,尽管我们学习了一些科学知识,但在为人处事上,仍然还懂的太少太少。一直生活在学校和父母、亲人的庇护之下,我们从来没有认真地考虑过,今后的路一个人该如何走下去,是时候学会放手了,是时候学会成长了。纵然不断成长的我们仍然,永远无法获得完美的人生,那就让我们学会接受不完美,学会欣赏和感激。或许长辈们还可以为我们再铺上那顺顺当当的十几年的路,但我相信,能够让这一辈子都走得顺当的只有我们自己,以及那颗善良质朴的心。

朱子家训心得体会 篇10

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有道是家和万事兴,孔老先生也说“齐家治国平天下”,足见家庭教育、家风、家庭氛围对下一代对我们自己和对国家的重要性。当然,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社会教育,但家庭教育毕竟是基础。中国古代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散文、诗歌、格言等,通常称为“家训”,自周以来至清仅目前可见的就有262篇、部之多,如周公的《诫伯禽》、孙叔敖的《临终诫子》、孔子的《庭训》、曹操的《诸儿令》、刘备的《遗诏敕后主》、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曾国藩的《谕纪泽纪鸿》、毛泽东祖先的《韶山毛氏家训家戒》等等。可以说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珍贵遗产,研究、筛选、吸收、利用这些家训,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至今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朱子家训》就是其中之一。《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庐(1617-1688),名用纯,字致一,是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征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当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迷信报应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

《朱子家训》是一部家庭教育,提升自身修养,接受传统文化的好书。在这篇家训中,你可以品味到“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的礼节与信义。“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的睿智。“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的宽阔心胸。《朱子家训》通篇以对偶句一气呵成,言及卫生、安全、勤俭、有备、饮食、房田、婚嫁、美色、祭祖、读书、教育、财酒、诚信、体恤、谦和、无争、交友、自省、向善、纳税、为官、顺应、安分等诸多内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对于我们来说,身旁的种种诱惑很容易让我们在对与错、是与非中迷失方向。所以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用刻意去与他人成为朋友,因为许多朋友是无意中找到的,那都是与自己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社会是公平的,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时间在不经意间溜走,而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把握时间呢?在我看来,还是要用知识来充实自我的。学海无边而韶逝,或许不少人会认为时间还有很多,而把事情留给明天,下一个明天,再下一个明天……人生又有多少个明天呢?但时间过去了无论怎样都不会回来了。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得意不宜再往”,不可否认,欲望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它就像一株生命旺盛的草,只要有适宜的条件,便会恣意生长。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于是我们匆忙穿梭于市井繁华,为了名与利奔走,身心疲惫,或许没有人想过也没有闲暇去想过要暂停一下脚步,更没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寻着什么,他们就这样走着,得到着,得到自己认为想要或该拥有的东西。我们追求的是比别人幸福。不错,一个小小的“比”字,让无数架天平失衡了,让无数颗心劳累了。 应该学会知足,知足常乐。在喧嚣奔走中留出一些时间,陪陪为自己操劳了半辈子的双亲,体贴关爱所爱的人,问候一下朋友……有时候,幸福就是这样。

“当忍耐三思”,“凡事当留余地”。 霪雨霏霏的季节,我们盼望雨过天晴。与过分热情的人在一起是一种负累,与木讷的人共处只会觉得沉闷。生命的过程本来就是一种忍耐。忍耐使单纯的人走向成熟,使冲动的人变得理智;忍耐使好冲动的人集中精力,使失败的人冷静思考。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心”字头上一把刀,倘若不处理好这心与刀的距离,我们便会受到伤害。忍让了,心胸就多一份宽厚,天地便多一分广袤。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为知识分子规定的一种行为模式,旨在学以致用大济苍生。古往今来有许多人将追求高官厚禄当成读书的惟一目的,而朱柏庐主张“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的为官目的。他提出的“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的理念,正是那种“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心理解读。要实现道德的完善需要一种高度的自觉,就是“心存君国”的“真善”。古往今来凡成大事业者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有这种高度的自觉,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张扬了凛然的民族正气。

朱柏庐主张“居家戒争讼,讼而终凶”,体现了和谐的理念,“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蠹蠹无余,自得至乐。”提出了家和虽贫而有乐,还有先国后家家乃乐的观点和认知。他主张教育子女的“教子要有义方”,重视正确积极的教子方法。痴心父母古来多,天下没有不疼爱子女的父母,但问题在于如何去爱?是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留给子孙把清白留给子孙,还是仅仅把钱财留给子孙,甚至是把恶行留给后人,值得每一个为人母为人父的去三思。若说处世为人最欣赏的是“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这句,是的,我们要善于倾听,但倾听不等于轻信。话语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最常用最广泛的交流沟通传媒,那么怎样对待这汹涌澎湃的话语的波涛?矛盾是无处无时不在的,大是大非有但对于平常百姓生活究竟有多少?怎样处理?那么我们就好好琢磨琢磨朱柏庐这句话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