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结合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职业任务,运用行动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应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根据企业成本核算岗位及要求,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技术,结合高职教育学生的特点,严格遵循“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进行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项目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习项目、完成任务中提高岗位能力,培养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教学合一》读书心得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周在家学习了陶行之先生的教学佳作《教学合一》一文,我觉得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为了能使低年级小朋友越学越有趣,越学越聪明,越学越爱学,然而去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去。
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教师教学不应该是教给小朋友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小朋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小朋友学会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好小朋友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和把握小朋友的兴趣,创造小朋友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小朋友在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创一创中去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并给小朋友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来决定,要把教法和学法紧密相连。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智力有差异,因此,他积极提倡根据人的不同智力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他还认为教师教的快、慢、多少,都要根据小朋友的实际情况,各方面的能力、兴趣而定,要使不同的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做中学,学中做,才能有兴趣,才能学得好。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陶先生的理论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思想。人的智力有差异,小朋友音乐基础也有差异,所以我们教师要根据小朋友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对每位小朋友的音乐基础有所了解,以便能在课中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音乐的差异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能随机应变,让不同层次的小朋友都能有成功的机会。例如:在复习《保护小羊》这首歌曲用双响筒和碰铃来为歌曲伴奏时,我先叫那些音乐节奏不太好的小朋友,用|||节奏伴奏,待他们表演完后,我与学生一齐击掌,表扬他们,然后我再叫那些节奏感好的小朋友,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节奏来伴奏,因为他们节奏感非常丰富,用了不同的节奏来伴奏,获得了大家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这样,不仅让层次差的小朋友有了参与的机会,而且增加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一旦兴趣被调动起来,就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顺利掌握了学习的基本要求,同时,基础好的小朋友又得到了较高要求的锻炼。
我感觉到音乐教学中渗透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受到了小朋友们的欢迎,还能使我在教学中化时少,工效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学贯中西并开辟了一条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这在世界上引起了各方教育家的关注,先生被誉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可谓当之无愧!
时至今日,陶行知先生所研究和试验的教育问题实在是还有其意义和价值的,为我们的教学改革点亮一盏明灯。
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一文中说:“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
先生讲“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要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也负责学的责任,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必须要负学的责任。小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大部分学生又对学习没有兴趣,如果再不根据学生的情况,一味的填鸭式的教,那么后果可想而知,学生睡觉、谈论也就不稀奇了。俗话说的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小学生虽然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但是动手能力普遍较强,可以把课本中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情境,不追求完整而系统的理论知识,重在激发学生学的愿望。
先生讲“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这正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学生不觉得枯燥,教师自己也就厌烦了,这一点在一些老教师身上更是反应明显。因此教师要关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新发展,更新自己的知识,时常研究学问,找到新理论,不仅对学生有利,对教师本人也是一件畅快的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名教师,要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学校教学改革做贡献。
开始拜读陶老先生的教育理论著作,总觉得教育家就是教育家,他的理论真有一定高深,初读的'理解不是甚深。一点心理体会感悟也是很不够精准。但是我还是想把一些读书体会付诸于笔尖。
陶老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列举了教学合一的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这不正是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追求的新目标吗。陶先生的深邃的教育思想让人叹服!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以学定教”的思想吗?《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现在的课堂就是“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在小组内畅所欲言,不必顾忌说对说错,在一种民主、平等、创新的氛围中,学生学会发言、倾听、归纳总结、进步。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难道不会提高?回头想想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前我总认为讲得越细,学生学得越容易,领着学生走,他们可以少走些弯路。但是恰恰是这样做,养成了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坏习惯,什么东西都等着我来讲,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很低,往往一个问题问下去,学生毫无反应,只是呆呆地看着老师,等着正确答案的揭晓。等到了实际运用的时候,学生不会思辨,考试时老师没讲过的、平时没做过的题就不知如何是好了。
其实,书本上一些简单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是能够解决的,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识字量也大大增加。六、七百字的课文阅读,一般孩子都能借助拼音、字典完成自主阅读。老师讲反而更耽误时间。所以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的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了出来。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后进生。学生的相互讨论,实际上是好学生教后进生的过程。后进生在自学过程中也有一种紧迫感,别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懂了课文,会做自学检测,自己不会做也丢人,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高尚的师德操守令人钦佩,也广为流传。这也正是教师无私奉献、崇高师德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小学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师德,不仅在于要继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师德优良传统,更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眼于教育人、引导人,着眼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
还要谨记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今天的教正是为了明天的不教。”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