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6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1

一、明确早读、午读的教学目标

早读、午读课,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记忆能力、审美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具有扩大学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美学熏陶的功能。所以早读午读课的教学目标依然丰富多彩,每一节课都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努力,同时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质量。

二、如何上好早读、午读

(一)明确早读任务。

早读、午读课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朗读与背诵,那么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任务,任务要适中,要让多数学生有信心完成任务。

(二)创造竞争向上的氛围。

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事实证明,在早读、午读课上引入竞争机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笔者曾做过多次实验,一堂早读、午读课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背得快”活动,每一组通过背诵的,依次到黑板上签名,看哪一组通过率高,一节课下来完成任务情况出人意料,那些平时拖拉的学生为了本组集体的荣誉,竟然也不甘落后。早读结束,及时评比,以一些小奖品予以奖励,能大大提高学生积极性。

(三)怎么读。

1、领读。

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学生也许会背诵这篇文章,但不一定就代表其已经会读这篇文章,能读好这篇文章,教师在早读课上还要领读,也可以让一些朗读能力强的学生领读,让大家读准、读好、读出美感,读出享受。也可以让一些朗读能力差的学生读,边读边点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

2、朗读比赛。

个人与个人,一小组与一小组,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比赛,听朗读带,看谁读得好,看谁读得快,看谁读得有感染力,诗歌朗诵,分角色朗读,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3、背诵比赛。

比一比,谁先完成任务,哪一组完成任务的人最多。看谁背的诗歌多,以“春”为内容,看谁背的诗句多……组与组比,男女生之间比,对表现突出,进步明显的要及时予以奖励,对落后的要予以指导。

三、读书管理

1、设立读班长。专职管理早读、午读。对早读、午读情况进行管理。

2、每天、每周进行评比,对出现的情况及时反馈。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2

对于语文教学课堂来说,既要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生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又是新课程课标实施的关键,而新课程要求的是以上培养和形成的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是他们学习知识的海洋,教师只是这个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体。

如今,我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已有几个月的时间了,想想这几个多月来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整体上讲:课堂面貌比起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对我的语文课来说吧!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一些活力,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厚,他们的参与度几乎达到 90% 。看到这一切,真是令我感到一丝欣喜。尽管如此,从中也有一些让我感到迷茫和困惑,从这几个月的课改教学实践中来看,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课堂改革理念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一开始还不能够自主探究,甚至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此时,做好学生的督促学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尽可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意识,让学生能够自愿去学习。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把课堂全部还给学生。

2 、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除此之外,还要认真地处理好课堂教学改革与减负工作之间的关系。尽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紧扣课文内容的表演活动,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乐”相结合。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3 、知识的点拨与补充以及教师本身语言的规范化。

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当学生说出多种答案时,教师就适当地做出点拨和补充。要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而不能让他们在模棱两可的答案中徘徊。

4 、学生的预习环节。

我认为学生的预习应当是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些预习的大范围模块,让学生按照这个模块进行预习。而并非直接给学生练习式的提纲去预习课文,这样的话并没有完全解放学生的思想,更没有解放我们的教学模式,反而锁定了学生的思。,

二、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和难题。

1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也有许多的困惑:少部分学生不讨论、交流,在小组中只会滥竽充数,这样下来还很难达到课改所要求的“全员参与”。让较好的学生带动学困生讨论、交流时,那些学困生就无话可说,不会讨论。不只这样,反而还把部分优等生拉下泥水去,到头来他们也还是一无所知、一窍不通了。

2 、在进行展示汇报的过程中,就有更多的学生在举手发言,这时如果都要让所有举手的学生一一发言,这样就会影响了展示汇报的时间,更影响了教学进度。若是不让他们发言,那也会使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谈不上有没有什么好的效果了。

3 、至于“让全员参与”这个节骨眼上的问题,我还没有很好地去解决和实现。因为在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要彻底地放手让学生讨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收获较多的只是平时学习较好的那部分学生,而对于那些学困生就只是一种煎熬,难耐无味了。所以,在本班所有学生当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只达到 90% ,并没有达到“参与式”教学模式所要求达到的 100% 。

以上情况引起的原因是我们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欠佳,他们会做但无法用口语将它通通顺顺地表达出来,更不用说完完整整地叙述出来,他们无法把自己内心知道的讲给别人听。特别是来自村校的学生,更是受本地民族语言的影响,时常把语句倒着说,不用说让他们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说的事了,就用汉语完整地与同学、老师说通一句话都觉得很难。

现在为了避免学困生无话可说的现象,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地鼓励他们都说话,哪怕只说出一句来,只是为了先培养好他们能用汉语交流的关键问题而已,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还不能给他们指定。与此同时,我还根据学生的水平层次,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任务,让每个学生能有兴趣地认真交流。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了进一步的转变,他们不管说对说错也都会争着到讲台上去当“小老师”了。

以上之谈就是我这几个多月以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新的体会和困惑,虽然还没能够达到课堂教学改革真正的“改”,但这也是为了日后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3

教学策略一般是指教学当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如何让学生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培养语感;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等方面。我在教学当中注意培养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提高写作水平。例如: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收集好词佳句的习惯,并教会学生进行分类摘录,然后让学生们把精选的部分词句先进行理解;接着在此基础下再进行背诵,背诵一般通过堂上检查或进行背诵竞赛,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大了,动笔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文可写,不再像以往那样“江郎才尽”,学生真的有收获。

从这看来,我觉得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很重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的。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究竟学到了什么,形成了什么能力,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样可以从另一方面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例如:我在讲第四册《狼和羊》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对狡猾的狼与老实的老山羊的五次对话的理解和认识像狼这样的坏人是不会跟别人讲道路的。我在第一次试教时,设计出比较多的问题,想让学生寻着我的步伐去把课文理解,师生一问一答,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就比较热烈,但其实教学的效果却不太理想。后来听取了老师们的意见以及反思了一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没有发挥教育机智,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只是限于个别学生来回答,学生没有全部参与课堂的学习当中,没有尝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被我的教案中的问题所局限了,缺少了思考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为了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换为主动,我再认真地钻研了教材,重新修改了教案,然后再一次去上这堂课,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整体了解课文大意之后,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通过读书、观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情况,自己去把课文读懂,自己去发现问题,学会质疑,小组同学互相帮助去解决问题或在全班上交流小组里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只作适时的点拨、指导,在读懂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分组进行情景表演,有的学生朗诵,有的学生表演动作。这一节课我把课堂真正地交给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真正地体验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4

我担任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 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这一学期,我在这一方面狠下功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本班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二、 通过多途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与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年级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所在。针对本班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运用竞争机制,每人发一本竞争本,每日由值日干部做记录,每星期评选一次,给予星星奖励。一个月后评选语文学习积极分子,这样促进学生自觉守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每日组织一位"小老师"领读,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本班学生上课热情高涨,自我组织领导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二)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爱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三年级是学生写作的正式开始。首先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从作文的选题入手,以写童话、想象文为主,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另外,积累大量的语汇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我充分利用课前一分钟,借助故事,作文佳作,让学生边听边记好词好句。平日每天轮流,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摘录好词好句,要求其余学生读读记记。平时还经常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读书籍。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本班学生的词汇量大大增加,写作能力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三)加强写字指导,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三年级的写字教学往往被老师忽略,本学期,我重视了学生的写字习惯的培养,课堂中注意提醒,利用文化餐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课外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

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抓两头,扶中间",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利用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在街道写字比赛中获一等奖。

三、 积极参加学校及市里各级各类的教科研活动,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

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教研活动,认真撰写了教学反思。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我还经常阅读一些教学书籍,作记录,写感受,收集最新的教学信息,获得最新的教学理念,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总之,本学期以来,我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长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的实践中,使每一节课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学的经验的不足,本学期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

1、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

2、写作方面水平差异太大。班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浓厚,但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5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到:“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班固在《汉书》中说:“书曰‘诗有志,歌咏吉’,哀乐之心感咏之声发”。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身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现和升华,甚至友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文章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呢?这就是要靠朗读了。朗读是架设在学生的情感与文章固有思想感情之间的一座桥梁,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很难产生共鸣,究竟应如何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今天上午,听了三位老师分别执教的《少年闰土》、《怀念母亲》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认为她们在“语文课堂不少于十分钟朗读”上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学习。

一、朗读训练与理解课文内容相结合

朗读训练与文本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反复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在理接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可以提高朗读效果,加深对文章内容的及蕴涵的思想感情的领会、品味。 叶圣陶 先生指出:“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了解,而且有亲身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课文中有些内容言辞含蓄、内涵深刻,作者没有直接点明,需要我们发复朗读、细细品味。教学《少年闰土》的老师,在初读研究环节,出示弹性式填空,“( )的少年闰土。” 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而我自己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外祖父非常珍爱墨梅图,为什么还把墨梅图送给莺儿呢?我紧扣文中外祖父对莺儿说的一段话,引导学生体会出外祖父爱梅花,是爱她不畏严寒,不畏风欺雪压,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花,正像伟大的中华民族一样,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从来都是不肯低头折节。外祖父把墨梅图送给莺儿,是希望自己的外孙女保持梅花的秉性,做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学生的疑问解开了,朗读中充分表达出了外祖父对梅花,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二、朗读训练从启发学生体会感情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朗读的指导可以从语言、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探索。这告诉我们朗读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有些教师指导朗读从技巧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那句要用忧伤的语气读,这个地方要读得欢快些,那个地方要读得舒缓些,这个字要轻读,那个字要重读……如今天 谢克菲 老师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 谢 老师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完成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学生自由读、默读、个别学生及教师示范读,这种充分的“读”,将读落实到了实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出母亲的“精彩”与父亲的“糟糕”的内涵。同时,教学中做到读与思,读与说,这样的指导也许会有点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朗读训练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同一个句子,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在《还念母亲》的课堂上,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老师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等词语,自己读句子,谈感受,并链接《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在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老师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平时教学《五彩池》时,其中描写五彩池形状的一段,“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有的同学认为:“应该读得越来越快,因为五彩池太多了,作者都看不过来了,所以要读得快。”有的同学却提出:“这四个像字,要读得越来越慢,因为五彩池太神奇了,作者边看边陶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可见,尊重学生的感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当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掌握好教师导的“度”,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迸射出蓬勃的活力!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书读熟了,其中的含义也就不解自通了。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坚信“书是读懂的”这一教学理论,在语文课堂上努力做到让学生充分地读,不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逐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6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

因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我们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生活,是真实的生活,师生是生活中真实的人,儿童是本真的儿童,教师是本色的教师,教师以生活化的形象带给学生真心、真情,让“生活”的色彩点亮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流溢生命的动感,呈现盎然生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而识字教学又是这门学科的基础。那么,如何教好这个基础?如何让学生扎实高效的打好这个基础?这恐怕是我们所有低年级学段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其实,当我们能够真正以“大语文观”为指导,能够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能够将识字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时,我们就不难发现生活是最活的识字课本,社会是最活的识字课堂。那么,引导学生在沸腾的生活中主动识字,建立一个识字教学的开放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生活中识字的意义及识字教学的现状。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陶行知先生,这位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精深,他也曾明确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提出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可见,生活就是识字的背景和舞台。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在4-9岁。小学阶段正处于这一关键期内。这一阶段的儿童其主管语言的神经系统和生理器官发育成熟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人一生的语言水平。布鲁姆认为孩子在4岁以前,有50%以上的智力是可塑的,4岁以后要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就困难了。如果大脑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受到刺激,有些东西就永远地失去了。在他看来,迟到的帮助都不过是补偿性的。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的语言能力也有很大的可塑性。如果在这一关键期对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语言器官适当地加强刺激,就可更大程度地开发出这方面的潜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相反,这一时期如果他们的语言神经系统缺乏适当的刺激,那么这种潜能也会消失。语言学家也指出,学习汉字的儿童与学习拼音文字国家的儿童相比较,由于要花上2-3年的时间集中主要精力来攻克汉字,因此他们的语言发展往往要滞后2-3年。这对他一生的语言发展无疑是一种损害。而且这种损害在今后任何时候,用任何方法都是难以弥补的。可见,多识字,早识字使学生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生活经验世界之外丰富多采的文本世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无论对发展孩子的情感和思维,还是对培养孩子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多识字早识字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写作打好基础。如果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如果说语文教学像一个“瓶子”的话,识字教学就是“瓶颈”。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

那么,我们来看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的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识字与写字”的社会资源尤为丰富,生活中处处都有汉字,大到门店标识,小到食品包装,学习汉字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刚入学的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大多都认识“男、女、厕、所”这些字;家中有电脑的小朋友都认识“开始、欢迎使用”几个字;看过动画片《葫芦娃》的孩子对“葫芦娃”几个字都能无师自通等等,这些例子都说明学生在入学前已有一定的识字基础。而我们的语文教师有时教学视野狭窄,课程资源观念淡薄,识字只关注课堂教学,忽视学生课外识字;也无视学生识字的能动性,对学生已有的识字基础作零起点看待,使得我们的识字课堂耗时低效,同时也浪费了生活中识字的大好资源。为此,努力使识字写字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主动识字,构建一个识字教学的多元化系统势在必行。

二、以生活为课堂,构建开放识字体系。

(一)寓识字于家庭生活中。

每个人从降生到人间就开始了学习,从熟悉环境、认识父母,到学会说话、接触汉字,无一不体现了人的学习过程。而家庭生活中有意识的识字教育,在儿童时期也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我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动员家长密切配合,努力在家庭中创设识字氛围。比如和孩子一起给家中的物品、摆设做标志牌,和孩子一起做“找朋友”游戏,把认识事物与识字结合起来;看电视,如:对电视中常出现的字幕、广告、天气预报、孩子喜欢的节目等等,反复出现的汉字,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识,经常问一问;看书报时对孩子喜欢的画报、卡片、图书进行有意识地认读,不认识的字及时记下来,识字和阅读紧密结合;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在大街上,特别注意街道两边的店铺招牌,广告宣传牌,标语等,有意识的询问孩子认识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去商店购物,让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一认诱人的零食袋上的字,这样就把识字和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周围事物结合起来,孩子大多在有意无意间就能认识很多汉字。

(二)寓识字于人际交往中。

一年级新生刚入学时,对身边的小伙伴不熟悉但又很好奇。他们在相互交往中最关注的问题是同学姓什么?叫什么?原来在哪个幼儿园?……我利用他们这一心理特点,把他们的名字、原来就读的幼儿园名字用规范的汉字打印出来,告诉他们:“这张小纸就是你们的名片,你可以将你的名片主动地递给别的小朋友看,让别人能尽快地认识你;你也可以主动地去向别人要名片,向别人说明你很想和他交朋友。”于是,课余时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有的热情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姓名,有的好奇地寻找着同学们的名字。由于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全班学生姓名中近100个汉字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他们记住了。好多小朋友没多久,就认识了班上所有的小朋友,并且也认识了小朋友的名字、幼儿园名字。许多学生都能顺利地帮老师发作业本了。随着相互了解的加深,随着识字数量的增多,名片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上面除了自己的名字,还可以加上家庭住址、兴趣爱好、父母职业、工作单位以及自己喜欢的名言等等。这种看似无意,实为有心的做法,能在毫无压力下收到识字实效。同样,只要老师稍作留意和引导,与家长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也能在交往过程中认识汉字。如:利用相关节日彼此送祝福(春节、妇女节、儿童节……)写表扬条、评价卡等等,表扬孩子在家、在学校的良好表现,可以是教师、家长对孩子的表扬评价,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的相互表扬评价。

(三)寓识字于校园文化中。

置身于现代化的校园,那如茵的绿草、参天的大树、婀娜的枝条、竞艳吐芳的花卉,看着令人陶醉。与此相适应,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在润物细无声中熏陶着学生。一句句催人奋进的警示名言,一幅幅图文辉映的宣传画,一块块引人注目的物名校牌,都是识字教学中可利用的极好资源。刚入学的学生对校园里的这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有趣。这时,我便趁热打铁当回导游,一边带着学生徜徉于优美的校园,一边认读相应的汉字或语句:“请别吵,小草在睡觉。”“学校是我家,整洁靠大家。”“不要随地扔垃圾!”“今日我以京华为荣,明日京华以我为骄傲。”……起初,做导游的是我,随后导游渐渐变成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角色转化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校园,亲近了校园。同时,又在愉悦的氛围中认识了许多与学校生活相关的汉字。再如:教室里有很多现成的实物,如门、窗、讲台、黑板、电视机、电脑、投影机、录音机,我都在其上面贴上字卡,让学生看到什么就能认识表示该实物的字。在学校里,课程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课程表中每天的课程安排是学生必须事先知道的,由于不认识汉字,读课程表也是一个障碍。于是,我就组织学生读课程表比赛,看谁先会读课程表,一张课程表汉字最多也不过几十个字,大多数学生一二天下来,就基本认识并会读了。

(四)寓识字于游戏、课外活动中。

游戏识字就是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汉字并加以巩固运用。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在家里的生活都离不开游戏,我们把识字和游戏紧密结合在一起,能使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识字,效果非常好。

如:

1、找朋友。在实物与汉字之间找朋友。比如,戴着不同颜色头饰的学生,与拿着汉字“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白”字卡的学生之间找对应的朋友。字卡的朋友,不仅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

2、摘苹果。树上苹果的背面写着汉字,谁读对了,苹果作为奖品发给谁。

3、考考你。每个人一张卡片,在教室里随便跑,遇到谁就考考他字卡上是什么字,同时读读对方手里字卡上的字。

4、开火车。按照小组或座位快速念出一个个亮出的字。

5、大转盘。转盘四周生字字卡排成一圈,转盘指针转向哪个字,就读出哪个字。

有计划地组织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识字。当老师列队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超市时,学生惊讶万分,他们没想到,原来学习、识字还可以在教室外!在超市里,老师对着食物及商标指导学生自由自在地认字,学生把认识的字都高兴地告诉老师。我们还利用秋游、春游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识字。师设计出生动形象的生活小游戏,如“找春天”、“逛动物园”、“我和妈妈去买菜”、“小小邮递员”等,让儿童在生活中积累识字。

(五)寓识字于课外阅读中。

低年级的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喜欢有趣的故事、儿歌以及各种自然知识。我经常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进行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增长知识,在阅读中,巩固学过的生字,认识更多新的汉字。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乐趣,我平时经常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在读书中了解的故事、知识、学会的儿歌、谜语、认识的汉字……这种活动让孩子们感到自己特别有成就感。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不久,我就利用课间休息时间,给他们讲《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故事,故事把他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激起了他们强烈地看书愿望。班级的图书箱也成了学生识字的源泉。

(六)展示交流促识字。

1、平台展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展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此,我专门在班级学习园地中开辟了一个展示台,分别贴上“识字大本营”、“好词佳句岛”两张标签,鼓励学生随时把自己的课外识字成果贴在相应的标签下面。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贴自己新认识的字,有的贴自己收集到的好词佳句。到语文活动课时,师生一起对展示台的内容进行总结评比,评出一批“识字大王”“词句专家”并颁发奖牌。值得一提的是,我还特别设置了一个“大拇指奖”,用来奖励那些虚心求教、互教互学的学生,学生欣喜万分,欢呼着,雀跃着,继而以更高的热情、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新一轮的识字活动中去。还在班上专门设了一块泡沫塑料板,以“今天我又认识了……”为题,让学生把已搜集的包装盒、包装袋上的字展示出来交流、互相学习,“可口可乐”“娃哈哈”“旺旺雪饼”等字学生早就能认了。

2、小交流,丰富识字储备。

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流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的确,交流是一个相互充实的过程。每个人生活空间的不同,经历的不同,注意力的不同以及本身具有的个性差异,他所捕捉到的信息就不一样,所认识到的字也就不尽相同。能经常性地进行交流,学生就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识字储备。比如,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识字交流会”,“识字‘展销’会”,“识字大王赛”,或评选“识字明星”、“识字点子博士”……

拿“识字‘展销’会”来说,每个人拿出自己认识的字的字卡,用自己认识的字去“买”(换)别人认识而自己又不认识的字。“买卖”之前,要先互相向对方介绍自己“生产”(认识)这件“产品”(字)的过程,然后再介绍自己“产品”(即字)的特点——读音、结构,可以组些什么词,还可以说句什么话等,教会对方读后再进行“买卖”。老师则帮学生写字卡,意即不让学生失去自己原有的字卡,而又能用此去“买”回更多的字卡。最后比一比谁“卖”得多又“买”回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识字储备,增加了识字量,还获得了识字方法,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再如:每周从语文课本里抽出一个课时,上“识字活动课”课前,发动学生动手动脑,到生活中去搜集各种带有汉字的资料(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的包装等)。搜集的时候能认一认,说一说,不认识的问一问,而后带到课堂上来交流。交流时,不仅要告诉大家某个字怎么读,还要告诉大家是在哪认识的,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字编字谜、组词、造句,联系古诗词的名句。这样,不仅交流了所识的字,还交流了识字的途径和方法,不仅丰富了语言积累,还激活了思维。“这种识字活动课”已深受学生欢迎,凸显了语文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在语文课的小课堂和社会的汉字资源大课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并使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再如:指导学生自己做“识字剪贴本”,把在生活中认识的新字剪贴成册,做成自己独特的识字课本,便于交流,更备遗忘。

3、收集备遗忘。

根据遗忘曲线可以知道,认识是容易遗忘的。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很多字是通过无意注意获取的,再加上识字量大,而且是识、写分开,更容易遗忘。因此,便需要将认识文字化,收集起来,即使遗忘了,还能有可查的地方。收集是交流的基础,是开展班级识字活动(如评选识字大王,识字先生、识字小姐等)的基础,也是更进一步开展识字活动的基础,为此,我让学生将自己从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地方认识的字制作成字卡,装进识字袋;将自己和别人进行交流所认识的字的字卡装进识字袋。再如上面提到的“狮子剪贴本”等等。有了收集,还可随时拿出来读一读,从而加以巩固。还可以为学生建立识字档案,每周自己或让家长帮助把认的字记录下来,记录自己每周识字的足迹,然后在班上交流。

总之,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课堂外,老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才能生成更多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智慧,也才能引导学生成为在日常生活中识字的有心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