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家风先进事迹材料热门三篇

清廉家风先进事迹材料(通用3篇)

清廉家风先进事迹材料 篇1

到过区妇幼保健院的注射室,许多人对一位娃娃脸整天笑眯眯的护士记忆深刻,那就是刚调入注射室仅仅一年的。

护理是一项很平凡很琐碎的工作,而注射室更是环境恶劣,每天在孩子的哭闹声中进行头皮静脉穿刺已是不易,更有家属的虎视眈眈,如此重压之下能达到 95%以上的“一针见血”需要相当的技巧和心理素质,而我们的却做到了。她不仅穿刺技术一流,服务态度更是一流,孩子们亲昵的叫她阿姨,老人们喜欢叫她小姑娘,很多家属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是总是要找那个笑眯眯的小个子护士。在这短短的一年中,用她真诚的微笑征服了所有的病人和家属,急诊护士先进事迹在这每天重复的工作中用她娴熟的技术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十月的一天,上午的注射室喧闹一片,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不停地叫着患儿的名字,核对着药房发来的每支药瓶,不时有家属来问询皮试时间,查对中不时有药品和处置单不符的情况,经过几轮排队的家属开始不耐烦了,催促声此起彼伏,有的家属不自觉地出口伤人了。面对这样混乱的局面我们大家一旦烦躁,争吵便在所难免,可是没有被那些伤人的言语影响到,而是笑眯眯的对出言不逊的家属说:“爸爸,您别急,您在座位上稍稍歇一会,我把您的药查对清楚后才能交给备药的护士,孩子太小了,我们不敢大意,一定得小心对吗?”一番轻言细语让本来焦躁不安的家属默默的坐到椅子上,耐心的等候静脉穿刺。这样的场景在注射室实在是太普遍,频繁到没有人会注意,平凡得让大家都忘记了注射室的嘈杂,以为这等修为是所有人都可以拥有的。

“我要阿姨给我打针。”小家伙每次来都是这样,我很奇怪他才三岁怎么就能记得的名字,杨锐哲妈妈的一番话揭开我的疑团:“我们锐锐第一次来的时候,由于在前面已经经过查血,皮试这两次痛苦了,到静脉注射时死活不干,是熊护士拿着他的小手,很轻的抚摸着,护士长事迹并且不停地夸他,一直到孩子没有恐惧感时就一针扎好了,小家伙一声没吭,我们也奇怪他怎么没哭呢?我们就问孩子阿姨打针疼吗?就这样他每次来就只要熊护士了。”是啊,很平常的一次穿刺,却让孩子从此不再恐惧医院,这样的护理算不算是人性化的一次升华呢!

这样的事例太多,不论是同事还是家属,大家都能清晰地记得她为无人帮忙的妈妈冲奶粉,为没人陪伴的老人倒水,许许多多的小事成就了今天的,在如此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从来不求回报,只是用她的真心真诚的对待每一个来院的患者,每一个身边的同事,她的细腻的情感如春雨般滋润着大家的心田,而不含丝毫的杂念,清澈得让人无法抗拒,就这样被她感染着、温暖着,不知不觉并以她为榜样,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也释放着同样的温馨。

清廉家风先进事迹材料 篇2

谈起吴,很多人都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这是因为她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吴敏燕的家是一个幸福的六口之家,夫妻敬业爱岗,事业有成,儿子热情礼貌,健康上进。结婚二十多年来,他们夫妻恩爱,孝敬老人,关怀儿子,热心助人,邻里和睦,用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家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赢得周围人们的赞美。

丈夫方冠成是响肠镇金山村卫生室的负责人,从医以来,一则因为医术好二来人缘好,方医生在响肠镇受到广大村民的敬重,这些聚着方冠成多年的心血,更饱含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每当看到丈夫取得成绩时,吴敏燕都会对丈夫露出会心的一笑,那笑,透着他们多年夫妻的默契,那笑,虽然平凡,但美丽而真实。

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不让丈夫因家务而分心,吴敏燕主动承担家中的大事小事,把家庭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在工作吴敏燕也不甘落后,身为响肠镇金山村的计生专干,她平时兢兢业业,默默耕耘,丈夫方冠成既是生活中的好伴侣又是事业中的好搭挡,他们互相激励、互相竞争,共同提高,自工作以来她几乎每年都被评为优秀村干,几乎每届都是镇人大代表。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吴敏燕家中更是表现得细致入微。吴敏燕结婚后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婆婆身体不好,患病住院,照顾婆婆的任务就落在吴敏燕一人身上,白天除了上班,家里做家务,晚上还要到医院护理,有一次因为太累,吴敏燕趴在婆婆的床头睡着了,同病房的都夸她是好媳妇,她却总说:“这是应该的”。她精心照顾公婆的饮食起居,婆媳关系十分和睦,亲如母女。同样婆婆、对他们也很好,帮他们整理家务、接送孩子等等,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安心工作,一家人其乐融融。

健康的家庭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才能得以健康的发展和延续。儿子现在也已成家,儿子非常优秀,儿媳对他们也很孝顺。要求儿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用行动教育着儿子,感染着儿子。

“家和万事兴”,一个和睦的家庭之所经和睦,吴敏燕一家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我们相信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吴敏燕一家一定会过的更加幸福!更加美满!

清廉家风先进事迹材料 篇3

孔繁森出生在五里墩一户贫苦农民,一辈子靠种地为生。孔繁有两个哥哥,排行老三,爹娘习惯叫他“小三儿”。1985年,十四岁的孔繁森考入堂邑镇农中,在那个大跃进的年代里,十几岁的学生一样要和农民们天天参加劳动,大炼钢铁,田野里到处是挥汗如雨的人们。

1960年,全国各地都出现了饥荒,粮食不够吃,可孔繁森和同学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俗话说“半大小于,吃死老于”,学校按规定每个月给学生一元五角的生活费,孔繁森除了给自己买一点生活必需品以外,从不乱花一分钱。班里有个同学叫孔祥秋,也是从农村来的,家里很穷。他把学校发的生活费都攒起来,一分都不舍得花。可是十六七岁的他个子高,饭量很大,学校食堂供应的饭菜量小根本不够吃,他常常饿的头晕眼花,走路都打晃,但他从不对同学说,自己默默地忍受着。

孔繁森看在眼里记在。有一天,他叫住了孔祥秋,从兜里掏出几个饭票对他说:“我的饭量不大,这是剩下的,拿着吧,虽然不多,可也能顶点事。”孔祥秋不相信,大家都吃不饱饭,孔繁森怎么还能有剩余?他不肯要。孔繁森硬塞给他,孔祥秋接过饭票哭了。

孔繁森长大后曾两次援藏,为了藏族人民的幸福安康呕心沥血最后因车祸以身 殉职,倒在了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读了这本书,让我更加明白孔繁森同志是一个善良,勇敢,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一个伟大人物。他这辈子无不每时每刻都为人民着想,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在于他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时刻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公而忘私,心系百姓,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勇于承担责任。孔繁森同志是党和人民的好干部、好儿子,是我们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的好榜样。

孔繁森生前两次赴藏,历时十载,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每到一个地方,孔繁森都努力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在岗巴县工作期间,他和群众一起收割、大肠、挖泥塘;在拉萨工作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先区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担任阿里地委书记后,他跨高山、涉深谷、过草原、访藏胞,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他团结和带领当地干部和群众为“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新时期干部的楷模”。

孔繁森,您真了不起,每次都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被人民群众称为“新时期的雷锋”。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