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个人礼仪的计划(汇总三篇)

培养个人礼仪的计划(精选3篇)

培养个人礼仪的计划 篇1

当前,我们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是一个勿庸置疑的话题。“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资本”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当知识日益变成一种纯粹的工具的时候,知识被利益所包围,被现钞或者支票所驱使的时候,知识实际上被剥离了,孤立于整个文化系统之外,或者在文化系统内部过度膨胀。我们的教育,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都存在着这种倾向,使得教养在一定程度上流失了。例如,屡禁不止的课桌文学:在卫生间、校园里,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污言秽语;在图书馆的杂志、图书上乱涂乱画,开天窗,甚至撕毁、偷拿;在公共场所勾肩搭背、大声喧哗,甚至于粗话脏话毫无顾忌。有的同学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道尊重别人是何物;就是扫地这件事也很难与别人建立合作关系,分而扫之,决不会顾及全教室。

学生的这种有知识少教养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的空间,引起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大家都试着从它的本质或方法方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手段。然而,我认为对学生教养的养成方面忽略了一个本源的方面——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爱。

约翰·密尔的功利主义认为,功利乃是道德的目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趋乐避苦的。密尔说:“只有人真正见到这个东西才能够证明这个东西是见得到的,只有人听到这个声音才能够证明这个声音是听得见的,同理,我觉得只有人真正欲望这个东西才是这个东西是可欲的那个意见所可有的证明。”这就是说,快乐之所以是人的最终目的就是因为人们在事实上是以此为目的的。人追求的快乐本质上乃是精神上的,本源上是以自我需要为前提的。

以自我为前提不能说就是利己主义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密尔说:“功利主义认为行为上是非标准的幸福并不是行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与这行为有关的人的幸福。例如,功用主义需要行为者对于自己的与别人的幸福严格地看作平等,象一个与事无关而仁慈的旁观者一样。待人象期望人待你一样,爱你的同学象爱你自己。做到了这两件,那就是功用主义的道德做到理论的完备”。

自我的成人即教养的完满,“成人达己”乃是自我成人的最终目的。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爱意识:

1、自爱生命:自爱的本质

一滴水、一朵花、一片落叶都是生命的存在,我们没有理由去损伤她。同样我们的生命更没有理由去损伤她,因为生命是不可复制的。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让我们学会约束自己和矫正自己。我们的一生中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告诫我们、指导我们。即使是我们最亲爱的父母师长和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我们拥有的关心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修枝打杈、寻肥培土,让我们的生命更为美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自由和强壮。

自爱生命,其实质就是从片面自爱走向整体的自爱。生命是一个整体,她有智慧生命和情感生命两部分组成,前者是生命成长的理性的物质力量,后者是生命成长的感性的精神力量。对于教育者而言,我们也常常只是关注学生的智慧生命,并且以为这是学生的全部。我们为学生做了许多,给予了学生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却忘记了为学生一生所准备的东西,颠倒了教育关心的价值本质。这种关注也给学生一种错误的引导,使得他们也认为教育的全部就是智力训练,忽略了对自己情感生命的涵养。

“恭谦、守信、节俭、勤奋、友爱”虽然不能涵盖情感生命的全部,但它可以使我们趋向于理性,使每一个个体成为负责任的人,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另一个方面就是摆脱原始欲望的控制,能够在创造和审美中获得快乐,而不是在破坏和挤占别人中获得快感。说实在,真正伟大的人物,不管是科学家,政治家,还是企业家,都有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怀和德伦化的人伦美观。很难设想,一个非常珍爱自己的人,一个有恻隐之心的人,一个懂得欣赏自然界的力和美的人,会是一个没有教养的人。我们要求每个人都伟大是不现实的,但总可以提倡每个人的健康人格,不能让智慧去为情感“助纣为虐”。

2、关爱他人:自爱的辐射

人们认为不公正的行为往往是自我的自由权利受到侵犯,或者财产受到侵犯,或者别人得到了他不应得的东西以失信等等。公道的行为恰好反过来:注重别人的自由和财权,获得自己应得的一份,守约等等。关爱他人既是自爱的辐射,也是自爱的保证。社会生活关系决定了建立一定的道德就在于确保这种关系。只有无损他人,共同的社会生活才能保证。

自爱是教养的本源,教养归根到底不过是对最好的行为方式的认识和规定。我不说谎,因为我的理性告诉我,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比说谎带来的好处大得多;我去扫地,为自己创造一个洁净的环境,也为别人创造了一个洁净的环境,同样别人也会为自己创造一个洁净的环境;我不偷窃,因为我知道,偷窃是要受到惩罚的,况且我也有自己的财产要保护;我反对某些个人侵害公物,因为我明白,公物中也有我的一份。总之,自爱使我知道我该追求什么,他爱让我知道我该怎样追求,并由此产生教养。

同时,他者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可以是他人,可以是自然,也可以是一种精神和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然后君子”。中国历来并不缺乏他爱意识,甚而至于将他爱推到了极致——忘我奉献。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是“既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也不可能被我们同化”的自然,只有为人而存在,人的意识必须关照到的“伙伴”并且这个伙伴将会给你带来更大的关照。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为什么我们要爱父母、爱老师、爱家乡、爱祖国……因为他们和我们密切相关。所以,我们珍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别人,爱祖国,爱这个世界。我们的他爱实质上仍是一种自爱,“己欲达而先达人”,这不过我们选择的实现方式“高尚”一点而已。

3、享受过程:自爱的持续

教育要追求人生的幸福大概是所有人的一致的看法,然而许多人认为这种教育的幸福存在于未来当中,甚而至于一些人认为教育的幸福不仅存在于现实的未来当中,而且存在于宗教性的“永恒世界”中,或者如我们所说的“永垂不朽”中。这实际上是对教育目的的定位不切实际的拔高,不错,我们的教育是要把人培养成一个高尚纯粹的人,但我们得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教育的对象将来绝大多数是普通平凡的人。教育目的的崇高和教育手段的现实并不是一个二律背反的原则。要知道:崇高永远是毛坯式的,一经刻意的雕琢,反复打磨,便不再真实,不再生动!

为此,我们不仅提倡学生珍爱自我,更要让学生享受过程的幸福,让学生知道幸福就在眼前,自爱必须持续。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要使孩子能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与幸福”。教育必须在过问学生精神生活的基础上成为一个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的过程。在体验和创造中让学生对教养的追求由情感上升到意志的层面上,最终达到教养的最高境界。

同时,我们也得自问,我们给予学生的幸福观是什么。日本学者中山昌礼曾经说过:“现在的老师教学生,都好象将他们拉入自己狭隘的范围里面,并不是引导孩子们去发挥他们的长处和天分,由于要孩子们都象他自己那 ,所以不可能产生超过老师的人才。比方说 培花草,照自己觉得好看的 式去修剪枝叶,修成了一个形状,看起来好象非常美观,但枝叶原本的生命,都被剪断了,这并不是真正的 培花卉。教人也是如此,如果随着老师自己高兴去设置规条,拿自己的专长去限制支配小孩, 本就不可能 就出真正意义人才。”同理,如果我们拿自己的幸福观去要求孩子,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教育如果是一首诗,她不能仅是抒情诗;教育如果是一篇文,她不能仅是骈俪文;教育如果是一幅画,她不能仅是山水画。教育不能太世俗,但教育也不能走“伪圣化”的道路。惟有避免讲空泛的大道理,从学生的自我需要入手,教育才能有它的坚实的基础,才能走出一片天地来。我们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用自己的关爱帮助孩子积累这种力量,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爱,激励他去尝试,去选择,去实现自己价值的种种可能,最大可能的达到自己的目标——这也许是我们目前最为可行的路。

培养个人礼仪的计划 篇2

感恩、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我们作为具有5020xx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要继承和发扬这一美德,就要从小做起,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少年。为了把这一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制定本学期校本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及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通过多种渠道、多个层次、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来训练,在一日生活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或通过专门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内容,掌握文明礼貌用语、礼仪示范动作,使每一位学生都认识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的内容和教育意义。并能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

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需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致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校本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对感恩教育、文明礼仪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大多数学生对文明礼仪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校本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校本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三、教学目标

1、学“规范”用“规范”,使“规范”深入人心,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力求学生“知”与“行”的统一。

2、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但掌握文明礼仪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遵循文明礼仪的要求,来指导、约束自己日常生活学习、行为和习惯。

3、教育学生认识社会公德的重要性,立志做文明人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并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4、开展一系列的文明礼仪体验型的教育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文明礼仪活动的积极性,利用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5、通过评选“文明小使者”、“文明小少年”活动,在班内学生中树立榜样,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全班学生自觉遵守文明礼仪行为规范,争做模范班级。

6、树立对待校本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校本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校本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四、教学重难点

1、感悟文明礼仪文化。 2、感恩教育。

五、教学措施

1、创建文明礼仪良好环境氛围。

根据每日工作重点布置有关墙饰、展牌、宣传标语警示语;在语言角设放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图片,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

2、将规范训练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中。

在常规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把培养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和行为标准放在首位,关注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以及日常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平时仪表、语言为切入点,通过强化训练,把《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让他们从中受到影响,得到锻炼,养成习惯,进而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3、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根据每月主题,每周有计划的组织一节专门的文明礼仪活动,丰富教育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文明礼仪规范教育。并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等小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文明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趋于规范化。

4、开展文明礼仪评比竞赛活动。每月开展“文明小天使”和“文明小少年”评比活动,通过学生主体的相互监督和自我教育,保证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和提高。

5、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做好不定期的家访工作,了解学生在家中的礼仪习惯,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共同促进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

6、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密切联系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做好本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7、倡导文明的社会礼仪。结合社会公德教育,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仪理念。

8、针对当前公共生活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大力宣传文明购物、文明就餐、文明乘车、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礼仪,着重纠正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绿化、损坏公物等不文明行为,引导学生做一个懂礼仪规矩、讲文明语言、守公共秩序的好学生,努力形成共同崇尚文明礼仪的社会氛围,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9、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10、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六、课时安排

周次、内容、 课时:

1——3 第一章中小学生礼仪常规 3

4——6 第二章如何使用好礼貌用语及体态语言 3

7——8 第三章学生礼仪规范细则2

9—12 第四五章校园礼仪家庭礼仪 4

13——14 第六章社会礼仪 2

15——16 第七章特殊礼仪和尊师公约 2

17——20 复习及考核 4

培养个人礼仪的计划 篇3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自信心是人体结构中的本质因素,也是一个心理健康明显的标志。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的遭遇,很多学生在自信心方面相当缺乏。这主要表现在:自卑心理、消极心理、愧疚心理、虚荣心理、空虚心理以及依赖心理。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治。

这就要老师们用爱心唤起学生们的自信心,用爱来寻找一切途径,为学生们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时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公正的分析自我,既不过高的估计自己,好高骛远,也不过分悲观的低估自己,萎靡不振,而是以言语给学生充分的鼓励,以行动给学生真诚的感召,创设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当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就增加了自信心;同时对学生的缺点和做法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肯定。同时对学生的缺点和失败也不能不分场合地指责和数落,更不能揭短讽刺,而是要通过谈心、座谈或自我诊断的方式,扬长避短,以树立学生的自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